两汉散文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散文 (2)

先秦两汉散文 (2)
53
有的一条只记一个 字,如‚螟‛、 ‚饥‛,表示发生 了虫灾或饥荒。
54
三、思想倾向。这部原本由 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经 过了孔子的整理、修订,被 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因而也 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它在 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故亦 称《春秋经》。
55
我国史学从它萌牙之初, 就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秉笔直书‛和 ‚曲笔隐讳‛这两种截然对立的 做法很不协调而又很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 始终伴随着史学发展而 存在。‚直书‛ 是史家刚直不 阿的正直精神的反映,‚曲笔‛ 是史秋》
45
一、概念。《春秋》本是春 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 书的通称。如《墨子· 明鬼》: ‚周之《春秋》” 、‚燕之 《 春 秋 》” 、 ‚ 齐 之 《 春 秋》” 、‚宋之《春秋》” 等 ‚百国春秋‛。
46
后来仅有鲁国的 《春秋》传世,便 成为专称,特指春 秋时期鲁国的史书。
57
∥ 与司马迁相反 , 班固作为东汉正 统派历史学家 , 极力迎合统治阶级 的政治需求。他完全背弃了《史记》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的进步思想 , 多方宣扬 ‚天人感应‛ 的神秘观点和阴阳 五行灾异学说。与此相适应 , 对统 治阶级中的人物 , 总是褒多于贬 , 为尊者、贵者讳 , 甚至矫揉造做 , 肆意溢美。
王占曰:占,视兆而判断吉 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 吉凶。 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 降祸。 其有来艰:其,表示推测的 语气助词。艰,忧戚、祸患。 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
29
以上称为‚占辞‛, 即根据卜兆而判定 的吉凶。
30
乞至五日丁酉:乞,同 ‚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 即丁酉日。 允有来艰自西:允,信然、 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 西边。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时期,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西汉初期,散文主要是官方文书和史书,内容单调、形式呆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叙事、议论、赞赏、描写等,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迎来了全面发展。

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后汉书》、《续汉书》以及陶渊明、刘禹锡等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此外,东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市井文化、俚俗文学,这些都成为散文的厚实土壤。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散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而在两汉时期,散文经历了丰富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段时期的文学成果。

一、两汉散文的起源与发展1. 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2. 最早的散文作品是《吕氏春秋》的“杂篇”部分,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3. 汉代初期的散文多为议论文和辩证文,其中以《战国策》和《论衡》最具代表性。

4.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随着汉朝的兴起,散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5.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成为了文人的主要创作形式,产生了很多杰出作品,如《论语》、《汉宫秋》等。

二、两汉散文的特点与风格1. 自然真实:两汉散文注重表现真实的人生和自然景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

2. 白话文风:两汉散文开始大量采用白话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地方色彩:两汉散文中常常出现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 理性思辨:两汉散文强调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5. 情感抒发:两汉散文中也不乏表达作者情感和感慨的作品,既有愤慨和悲凉,也有豪情和激昂。

6. 文人雅致:两汉散文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追求文人雅致和审美效果。

三、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衡》:由东汉文学家王充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特色的散文集,包含了许多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述。

2. 《汉宫秋》:由东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描写了汉武帝和王昭君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语言优美,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 《五言长文》:由东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4.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两汉散文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 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 帝王
? 有平民 ? 成功者 ? 失败者 ? 刚烈的英雄 ? 无耻的小人 ? 各种人物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司马迁不以正统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取向来选择和 判断历史人物。
? 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将关注的目 光投向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杰出才华的人物。挑 战暴政的戍卒,声震人主的游侠,视死如归的刺客, 运筹帷幄的书生,富可敌国的寡妇,为情私奔的女 子,悲歌慷慨的英雄,仁而下士的贵族,急人所难 的公子……这些非凡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为 精彩的部分,充满古典文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 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 现于他的笔下。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2、《史记》的史学价值
?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概述【篇一:两汉散文概述】《两汉散文》由李祚唐等编写。

《两汉散文》主要内容包括为乞骸骨书;诫兄子严教书;座右铭;遗黄琼书;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渠之莫食——怀才伤时;鹏鸟赋;士不遇赋;答客难等内容。

[1]【篇二:两汉散文概述】两汉散文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 200~前 168 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 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 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 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 33 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 2000 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也非常丰富多样。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着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汉代散文的特点1. 散文的兴起: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散文作品开始出现并得到重视。

汉代散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韵文形式,而是以自由散漫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文学内容丰富多样:汉代散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礼仪、政治、自然、人物描写等方面。

散文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人民的疾苦。

3. 语言简练明快:汉代散文的语言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更贴近人民的生活。

第二部分:两汉散文名家及其作品1. 初期散文名家汉代初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刘向、刘贤、潘岳等。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战国时期的散文传统和新的文学风格,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2. 高中期散文名家汉代中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班固、班昭、司马迁等。

他们的作品包括《汉书》、《谏逐客书》等,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

3.后期散文名家汉代后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王充、王符、刘勰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感情表达和人物描写,其中王充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第三部分:两汉散文的流派1. 尚书派:尚书派的散文注重官方文风,以记叙、议论、劝导为主要形式,内容常与政治、官职等相关。

2. 骈文派:骈文派的散文追求辞章华丽和修辞技巧,以辞章优美、句式繁复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

3. 辞章派:辞章派的散文强调修辞技巧和辞章华丽,讲究美学效果,代表作品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部分:两汉散文的影响和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散文发展就受到了两汉散文的启发和影响。

两汉散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两汉散文变化

两汉散文变化

(一)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

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

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

汉代政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文章的行文造语也在东汉后期向着骈俪方向发展。

两汉时期数量不多的抒情、叙事、杂论散文,往往情感浓郁,饶有文采。

(单选题)东汉前期散文的创作倾向是()A.情感浓重、文气纵横B.平实沉稳、引经据典C.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D.抨击时弊、愤世嫉俗「答案」C「知识点」第一章“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解析」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二)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

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之风神。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引言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散文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散文也逐渐崭露头角,并在一些杰出的作品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几部代表作品。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一部集合了历史典故、轶事和人物小传的散文集。

它以独特而精彩的笔触和生动有趣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以短篇小文为主,每篇都以一个轶事或典故为基础,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衡》《论衡》是西汉时期王充所著的一部辩证性散文集,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重要代表作。

这部作品总结了古代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观点。

它以辩论为基本形式,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论衡》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具有创新性,而且在文学表达上也堪称经典。

王充运用了大量寓言、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论衡》成为两汉散文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西汉时期班固所著的一部记载了当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的编年体著作。

其中包括了大量散文作品,如班固自己的《白虎通义》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上也都具有独特之处。

《汉书·艺文志》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展示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为后来散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成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重要见证。

结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包括《世说新语》、《论衡》和《汉书·艺文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精彩的描写方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散文与《史记》

汉代散文与《史记》
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 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在分析造成吴 起乱剑穿身的悲惨结局时,认为这源于他的“刻暴少恩”。司马迁对事 情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 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再者,司马迁一个史学家,其职位及身份也决定了 其这种叙事的特点。
(六)学界对《史记》的评价
杨雄:在《法言》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柳宗元:《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练、简洁利落,无枝蔓 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 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梁启超:《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 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之叙事,能剖析条理, 缜密而清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界:将《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 双璧”,将《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第六讲—汉代散文与《史记》
一.汉代散文形式与代表作
(一)政论散文 西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东汉: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上书:邹阳《上吴王书》、枚乘《建吴王书》
(二)叙事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三)哲理散文:王充《论衡》、桓谭《新论》
2、批判精神 最高统治者、统治阶级内部、酷吏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1、人物刻画 1)写出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2)运用“互见法”刻画人物 3)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4)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叙事手法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春秋笔法 2)互见法 3)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手法
谢 谢 大 家
(四)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史记》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bai,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两汉散文的特点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总体上,两汉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简练明快:两汉散文追求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2. 文笔流畅优美:散文中的句子通常简练流畅,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3. 讲究修养与德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培养修养和弘扬道德。

4. 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两汉散文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也有篇幅较短的短篇散文。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两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载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继承了先秦编年体的特点,以史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庄重而雄伟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3.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鼻祖。

它以鲁迅称之为“最早的文化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散文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两汉散文的题材内容1. 社会风俗描写:两汉散文经常描绘各种社会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怀古咏史:考古文字记载,两汉之间,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学问兴盛,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散文作品以怀古咏史为主题。

3. 思考哲理:儒家思想对两汉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四、两汉散文的流派及代表作1. 比兴派:两汉散文中的比兴派以警示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它以喻体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汉代刘安的《孤愤赋》。

2. 宣传派:宣传派的特点是歌颂当时的权贵,赞美君主和朝廷,代表作品有汉代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3. 学术派:学术派的作品主要是关于学问、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代表作品有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散文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两汉散文中,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一定不得不提《论语》和《庄子》。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宝”。

其中的许多篇章,如《为政篇》、《八佾篇》、《雍也篇》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之作。

在这些篇章中,孔子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对话式的写作方式,使得文章具有了逼真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张力,让读者更能够深入体会孔子的思想精髓。

比如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一句话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君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而这种阐释方式,更加符合当时人们思想的需要和传播的方式。

而《庄子》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的思想总结与表达,成书于汉代末期。

此书以对话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然、人生、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见解和理论。

和《论语》类似,文章同样给人明快生动的感觉。

比如在《南华经·大宗师》中,庄子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个难忘而又精辟的句子,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表达出庄子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看法。

不难看出,庄子在文学的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扩展性,让人们的思想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综上所述,无论是《论语》还是《庄子》,它们都凭借其生动、精炼、言简意赅的文风,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人们思想关注点的准确把握,成为了我国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两汉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王充(27—97?)出自细族孤门,仕途坎坷, 因此形成了自觉的批判意识,一生志在纠正 世俗的虚谬。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散文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散文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散文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
1.《列仙传》屈原:它以屈原为代表,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苦难,表达出民族精神的强大韧性。

2.《刘伶芰见外》杨炯:它反映了官场政治困境,表达深沉、言之有物,使很多后人受益良多。

3.《江雪》柳宗元:它充满着诗意般的芬芳,形象地描绘了江湖的风光,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

4.《枉凝眉》苏轼:描写了乡村风景,正反合一,表现出人生的沟通节奏,有力地过渡到建句端庄,给读者以哲理思考。

二、文学:
1.《诗经》: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它充满神奇符号,却又是编年史的重要参考书。

2.《论语》孔子:著名的儒家经典,集中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为后世提供了不少启发和文化成果。

3.《庄子》庄子:包含丰富的道教元素,展示了中国文学复杂的思想结构,不仅有着深远的思考价值,而且在肉体搏斗中也让了很多潜力。

4.《尔雅》:是一部三代时期综合性的文学著作,整理了丰富的礼乐教育记录,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
1.统一中国大地:二百三十多个君主统一中国,形成了中国今天南北统
一、全国统一的局面;
2.建设根基:政府机构结构完善,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在中央、地方、部众三权分立的制度下运行;
3.实行科举制度:由武帝汉武建立了科举制度,开辟出大臣、吏部、礼部、户部等官制,国家管理更加规范;
4.僧道改革:实施了僧道改革,建立列宗、安居、进乐三坛制,改变和调整传统的佛教伦理观念,实现了宗教教育的便捷性和质量的提高。

总之,两汉时期以散文、文学和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中
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李将军列传》
• 司马迁著,节选于《史记》,《史记》 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 10表、30世家、70列传、共52万多字。 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大约 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散文的成就表现
• 1是论说体的文章扩展了新内容,政论文 产生而繁荣起来。《过秦论》
• 《论治安策》又题《陈政事疏》, 是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相 当详尽地讨论了国家所面临的各种 危机和应取的对策。
• 以“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这样令人心惊的句子开头,而后逐 一论述。

三、史传散文
• 司马迁《史记》 • 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独特理解 •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 •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 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 • 认为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足的要求, 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 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依据实际成就,而不 是获得何种名位。
• 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身在其中的热情。
• 贾谊的政论文辑为《新书》,其中 《过秦论》、《论治安策》最为著名, 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
•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主旨为论 秦政的过失。上篇竭力夸张秦国力量 的强大,和一朝败亡的道理。多铺张 渲染,有战国纵横家文的遗风。中篇 和下篇,提出秦二世和子婴应该采取 何种措施,才能挽回败局。
• 2是史传散文达到了高峰。《史记》 • 3是汉赋的兴起。《子虚赋》《上林赋》
《上林》
•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 也。夫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 疆划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且二君 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 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而自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身在其中的热情。
• 贾谊的政论文辑为《新书》,其中 《过秦论》、《论治安策》最为著名, 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
•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主旨为论 秦政的过失。上篇竭力夸张秦国力量 的强大,和一朝败亡的道理。多铺张 渲染,有战国纵横家文的遗风。中篇 和下篇,提出秦二世和子婴应该采取 何种措施,才能挽回败局。
• 上篇: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 中篇: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 戮杀者,正倾非也。此二世之过也。
• 下篇: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 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 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 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 长久,而社稷安矣。
• 2是史传散文达到了高峰。《史记》 • 3是汉赋的兴起。《子虚赋》《上林赋》
• 枚乘《七发》:假托楚太子因安居深宫、纵欲享乐 而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说七事以启 发之。先陈说音乐、饮食、车马、游观之乐,未能 使太子兴起;再说以田猎、观涛,引起太子的兴趣, 使他略有起色;最后说要向太子推荐方术之士论述 精辟的道理(“要言妙道”) ,太子听出了一身 汗,霍然病愈。
•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楚 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之臣 乌有先生夸耀楚国的云梦泽和楚王 在此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 夸称齐国山海之宏大以压倒之。代 表天子的亡是公又铺陈天子上林苑 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 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然后“曲 终奏雅”,说出一番应当提倡节俭 的道德教训。
• 汉赋的兴起 • 政论文:贾谊《过秦论》 • 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
一、汉 赋
• 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在汉朝 风靡一时的独特文学样式。它以 散文记叙,以韵文描写,韵散相 间,但散的成分居多。内容多描 写帝王狩猎游乐生活之盛,就都 宫苑建筑之精,山川林木之美等。
特点
• 1、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主客 问答的方式展开。
• 3、辞藻华美而丰富,具有高度 的修辞意识。
• 《子虚》、《上林》无论在词汇 方面,还是在句型方面,简单的 成分都已被摒除。
•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
• 5、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 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
二、政论文
• 注重具体实际的政策方针,而不是 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的原则。
• 既继承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 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艺术 • 叙事方式基本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 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
成的。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 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 生活细节的描写。 • 对话往往能生动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
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
• 戏剧性的场景 • 语言艺术
《李将军列传》
• 司马迁著,节选于《史记》,《史记》 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 10表、30世家、70列传、共52万多字。 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大约 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散文的成就表现
• 1是论说体的文章扩展了新内容,政论文 产生而繁荣起来。《过秦论》
• 2、以铺陈写物为中心,运用排比铺 陈、夸张渲染的手法描写事物。
• 《七发》以二千余字铺陈七事; 《子虚》、《上林》则以四千余字 的长篇,铺写游猎一事。但不只写 游猎的场面,而是以此为中心,把 山海河泽、宫殿苑囿、林木鸟兽、 土地物产、音乐歌舞、服饰器物、 骑射酒宴,一一包括在内。
《子虚》
•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猎。 猎罢,子虚过诧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 子虚:“……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 观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名曰 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 乌有:“……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 与使者出猎,乃欲戮力致获,以娱左右,何 以夸哉……今足下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 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窃为足 下不取也……”
《上林》
•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 也。夫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 疆划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且二君 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 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而自损也。”
•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然自失,逡巡避席曰: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谨受命 矣。”
• 《论治安策》又题《陈政事疏》, 是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相 当详尽地讨论了国家所面临的各种 危机和应取的对策。
• 以“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这样令人心惊的句子开头,而后逐 一论述。
三、史传散文
• 司马迁《史记》 • 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独特理解 •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 •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 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 • 认为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足的要求, 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 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依据实际成就,而不 是获得何种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