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一

合集下载

温胆汤

温胆汤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该方被收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

《外台秘要》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且云“出第五卷中”。

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

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

甘草性平,竹茹性微寒,其余四味皆为温性药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擅用温胆汤治疗多种病证,并颇多心得。

有关温胆汤命名含义,王玉川教授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2期发文论证,并提出在南北朝时代对于皮肉骨髓脉之病,盛行着“脏热腑寒”的辨证理论,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脏病多虚寒、腑病多实热的理论不同。

既然腑为寒证,胆为腑故证寒,治寒以温,故名“温胆汤”。

《千金》、《外台》并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今天的方剂著作及有关论文,对温胆汤命名的分析和认识,多不符《集验方》之原意。

对此,王洪图教授重又查阅《千金》和《外台》二书,发现该两书收录的方剂及相关论述中,有关“脏寒腑热”的论述在十条以上,不仅涉及皮肉骨髓脉之病,还用于咽、喉、舌、胞、肛门诸窍之病,而这些论述均引自《集验方》和《删繁方》。

《删繁方》的作者谢士泰,与姚僧垣是同时代的医家,这就使我们较明确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南北朝时代,用“脏热腑寒”去辨证,应该是医学的重要流派的辨证方法。

以温胆汤而言,其理可通,其方有较好的疗效,因而说这个“脏热腑寒”的理论不单在医学史上有一定价值,而且也有不小的应用价值,应该加以深入研究。

对五体、官窍病用“脏热腑寒”辨证的具体内容,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中写有专论,此不赘述。

《集验方》用温胆汤所治之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即虚寒证,得之大病之后。

而胆虚寒之证是和脑髓密切相关的,如《外台》第十六卷中引文“《删繁》论曰:“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

凡髓虚实之病,主于肝胆。

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医院血液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血液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血液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1.八珍汤(《正体类要》)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虎汤(《伤寒论》) 4.白头翁汤(《伤寒论》) 5.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8.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9.保和丸(《丹溪心法》) 1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1.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14.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5.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6.大承气汤(《伤寒论》) 17.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18.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1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1.丁香柿蒂散(《症因脉治》) 2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二妙散(《丹溪心法》) 24.二至丸(《医方集解》) 25.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2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7.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28.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29.归脾汤(《正体类要》) 30.桂枝汤(《伤寒论》) 31.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3.理中丸(《伤寒论》) 34.连朴饮(《霍乱论》) 35.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36.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38.六一散(《伤寒直格》) 3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40.麻黄汤(《伤寒论》) 4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2.麻子仁丸(《伤寒论》)43.麦门冬汤(《伤寒论》) 44.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46.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47.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48.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9.清胃散(《脾胃论》) 50.清营汤(《温病条辨》) 51.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2.三仁汤(《温病条辨》) 53.桑菊饮(《温病条辨》) 54.桑杏汤(《温病条辨》) 55.肾气丸(《金匮要略》) 56.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57.生脉散(《医学启源》) 58.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9.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6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2.四磨汤(《济生方》) 63.四逆散(《伤寒论》) 64.四逆汤(《伤寒论》)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66.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8.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9.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7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1.吴茱萸汤(《伤寒论》) 72.五苓散(《伤寒论》) 73.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74.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75.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76.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7.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小柴胡汤(《伤寒论》) 7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0.小建中汤(《伤寒论》) 81.小青龙汤(《伤寒论》) 82.小陷胸汤(《伤寒论》) 83.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84.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8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6.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87.茵陈蒿汤(《伤寒论》) 88.银翘散(《温病条辨》)89.右归丸(《景岳全书》) 90.玉女煎(《景岳全书》) 9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9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真武汤(《伤寒论》) 95.止嗽散(《医学心悟》) 96.炙甘草汤(《伤寒论》) 97.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98.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99.左归丸(《景岳全书》) 100.左金丸(《丹溪心法》)。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汇总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汇总
活血通络,散寒化瘀
血瘀经行身痛
045清肝引经汤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生地、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甘草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肝经郁火证
046顺经汤
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肺肾阴虚
047安老汤
党参、黄芪、白术、熟地、山茱萸、当归、阿胶、制香附、木耳炭、黑荆穗、甘草
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005温经汤
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006大补元煎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补气生津,养血调经
气虚血弱证
007加味乌药汤
经期超前
015胶艾汤
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冲任虚损,胎漏下血等
016清肝止淋汤
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阿胶、红枣
清利湿热
湿热下注
017逐瘀止血汤
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板、桃仁
化瘀止血
血瘀
018归肾丸
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茯苓、当归、杜仲、菟丝子
熟地、山药、菟丝子、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030大补阴丸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031苍附导痰丸
苍术、香附、胆星、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
化痰除湿,通络调经
痰湿蕴结证

中医脾胃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脾胃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脾胃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1.八珍汤(《正体类要》)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头翁汤(《伤寒论》)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保和丸(《丹溪心法》)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1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23.二陈汤(《和剂局方》)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8.桂枝汤(《伤寒论》) 29.化肝煎(《景岳全书》)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2.黄芪汤(《金匮翼》) 33.黄土汤(《金匮要略》)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济川煎(《景岳全书》)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8.理中汤(《伤寒论》) 39.良附丸(《良方集腋》)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41.六磨汤(《证治准绳》)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3.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44.麻黄汤(《伤寒论》)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9.启膈散(《医学心悟》)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1.清金化痰丸(《统旨方》) 52.清营汤(《温病条辨》) 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55.三仁汤(《温病条辨》) 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59.十灰散(《十药新书》) 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十枣汤(《伤寒论》) 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64.四逆散(《伤寒论》)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8.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69.通幽汤(《脾胃论》) 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71.胃苓汤(《丹溪心法》)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73.乌梅丸(《伤寒论》) 74.吴茱萸汤(《伤寒论》) 75.五苓散(《伤寒论》) 76.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78.犀角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80.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小柴胡汤(《伤寒论》) 83.小承气汤(《伤寒论》) 84.小建中汤(《伤寒论》)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86.血腑逐瘀汤(《医林改错》)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88.益胃汤(《温病条辨》) 89.茵陈蒿汤(《伤寒论》) 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9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93.右归丸(《景岳全书》) 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95.越鞠丸(《丹溪心法》)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98.猪苓汤(《伤寒论》) 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方剂目录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8.黄芪汤(《千金要方》)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12.八珍汤(《丹溪心法》)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15.右归饮(《景岳全书》)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六一散(《伤寒直格》)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24.四逆散(《伤寒论》)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30.良附丸(《良方集腋》)31.六磨汤(《证治准绳》)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33.四磨汤(《济生方》)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39.十灰散(《十药神书》)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地榆丸(《证治准绳》)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43.黄土汤(《金匮要略》)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清营汤(《温病条辨》)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53.白头翁汤(《伤寒论》)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56.玉女煎(《景岳全书》)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黄芩汤(《伤寒论》)59.乌梅丸(《伤寒论》)60.三仁汤(《温病条辨》)61.胃苓汤(《证治准绳》)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三妙丸(《医学正传》)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67.理中丸(《伤寒论》)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0.四逆汤(《伤寒论》)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78.麻子仁丸(《伤寒论》)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81.济川煎(《景岳全书》)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83.大承气汤(《伤寒论》)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五神汤(《辨证录》)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98.消风散(《外科正宗》)99.增液汤(《温病条辨》)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2.白虎汤(《伤寒论》)3.保元汤(《外科正宗》)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4.大承气汤(《伤寒论》)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16.大青龙汤(《伤寒论》)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二妙丸(《丹溪心法》)25.二至丸(《证治准绳》)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27.茯苓饮(《外台秘要》)28.桂枝汤(《伤寒论》)29.葛根汤(《伤寒论》)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37.化斑汤(《温病条辨》)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43.理中汤(《伤寒论》)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49.麻黄汤(《伤寒论》)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7.清骨散(《证治准绳》)58.清营汤(《温病条辨》)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60.清骨散(《证治准绳》)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66.四逆散(《伤寒论》)67.四逆汤(《伤寒论》)68.透脓散.(《外科正宗》)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74.温胆汤(《千金方》)75.温经汤(《金匮要略》)76.五苓散(《伤寒论》)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2.消风散(《外科正宗》)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85.小柴胡汤(《伤寒论》)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89.益胃汤(《温病条辨》)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92.茵陈蒿汤(《伤寒论》)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94.银翘散(《温病条辨》)95.越婢汤(《金匮要略》)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97.猪苓汤(《伤寒论》)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100.真武汤(《伤寒论》)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苍耳子散(《济生方》)4.六味汤(《喉科秘旨》)5.银翘散(《温病条辨》)6.桑菊饮(《温病条辨》)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9.大承气汤(《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5.白虎汤(《伤寒论》)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22.黄芩汤(《医宗金鉴》)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25.理中丸(《疡医大全》)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27.四逆汤(《伤寒论》)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5.归脾汤(《正体类要》)36.八珍汤(《正体类要》)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39.肾气丸(《金匮要略》)40.四神丸(《证治准绳》)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4.通气散(《医林改错》)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五苓散(《伤寒论》)58.真武汤(《伤寒论》)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崩漏
033固本止崩汤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补气健脾,摄血固冲
脾虚崩漏
034圣愈汤
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生地
益气补血,和营止痛
气血虚弱证
035调肝汤
山茱萸、巴戟天、当归、白芍、阿胶、山药、甘草
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肝肾虚损
036大黄蛰虫丸
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白芍、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
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续断
补气养血,固涩安冲
经水过多,漏下
097启宫丸
制半夏、苍术、香附、神曲、茯苓、陈皮、川芎
理气活血、祛痰除湿
不孕
098补肾安胎饮
人参、白术、杜仲、续断、阿胶、益智仁、艾叶、菟丝子、补骨脂、狗脊
固肾安胎
肾虚胎动不安
099阿胶养血汤
阿胶、生地、沙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
寒湿凝滞少腹
081内补丸
鹿茸、肉苁蓉、菟丝子、潼蒺藜、肉桂、制附子、黄芪、桑螵蛸、白蒺藜、紫草茸
温阳补肾
肾阳虚证
082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活血通窍
妇人干血痨
083桃核承气汤
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破血下瘀
瘀热互结下焦
084易黄汤
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092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妇人热入血室
093当归建中汤
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当归、饴糖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产后腹痛
094良附丸

中药常用方剂

中药常用方剂

中药常用方剂中药常用方剂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中药组合,以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为目的。

这些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并对其组成和适应症进行一定的阐述。

1. 四逆散四逆散是一种温阳驱寒的方剂,由干姜、附子、炙甘草和大枣组成。

适用于寒壮阳气不足、寒凝气机阻滞的症状,如手足冰冷、畏寒怕冷、腹痛腹泻等。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寒性疾病的症状,并促进血液循环。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过度温阳而导致不良反应。

2.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益气健脾的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和大枣组成。

适用于气虚乏力、脾胃功能减弱的症状,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充体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是一种止咳化痰的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

适用于咳嗽咳痰、痰多黏稠的症状,如咳喘、痰黄等。

该方剂具有祛痰化湿、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改善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症状。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咳嗽症状的轻重和痰液的性质,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一种温经活血的方剂,由当归、生姜、大枣和桂枝组成。

适用于经血不调、腹痛经闭的症状,如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

该方剂具有温经活血、调节月经的作用,可以改善经血不畅引起的症状,并帮助调整女性的月经周期。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和症状的缓解程度,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它们都有着千百年来临床应用的历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使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还需注意方剂的剂量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一12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一12
与督脉会于巅”,肝郁血虚,则胁痛目眩;肝郁化火, 则口燥咽干。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见神 疲食少。肝胆互为表里,肝经郁滞,少阳不舒,则可见 往来寒热。肝脾不调,统藏无能,则可致妇女月经不调; 舌淡、脉弦而虚皆为肝郁血虚之象。本方证病机为肝郁 血虚,肝体失养;脾弱不运,生化乏源;木不疏土,土 不荣木。治宜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助运,肝脾同 调。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录自《证治准绳》
【组成】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各6g)川芎、 香附、芍药、枳壳麸炒,各一钱半(各9g)甘草炙, 五分(3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现 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 抑郁或易怒,或暖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为君药。,二味相 合,养肝体以助肝用,兼制柴胡疏泄太过,为臣药。白术、茯苓、 甘草健脾益气,使运化有权,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甘草调 和药性,又兼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可使肝用得复,肝体得养, 脾运得健。
本方制方特点:肝脾同调,气血兼顾。配伍特点:疏养并施。
感冒Ⅱ号方
【组成】金银花15g 连翘12g 薄荷9g 桑叶12g 牛蒡子 9g 芦根18g 杏仁9g 桔梗12g 板蓝根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辛凉透表 【适应症】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 口微渴、头胀痛、汗出、咳吐黄痰,舌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感冒发热吐黄痰。
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 臣药——白芍:滋阴柔肝 养肝体以助肝用,兼制柴胡疏泄太过 当归:养血活血
佐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抑木,且使运化 有权,营血生化有源。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方剂大全

中医方剂大全
【组成】杏仁12g 生苡仁15g 白蔻仁6g 滑石12g 厚朴6g 半夏9g 竹叶6g 通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留恋气分。头胀而重,面色淡黄,胸
闷不饥,或泛泛欲呕,或渴不欲饮,舌苔 白腻或厚腻,脉濡。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 瞿麦9g 扁蓄9g 滑石12g 木通6g 甘草梢6g 栀子9g 大黄9g
清营汤的临床运用:
兼痉厥+羚羊角、钩藤、菊花以清热熄风镇 痉
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是邪入心包,可 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再服本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3克 生地30克 芍药12克 丹皮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入血分证。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2.热扰心营证。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
3.热厥,痉病和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方解:
君药: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去实,荡涤肠 胃实热
臣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 通便;两药相须为用,大黄推荡下行,芒 硝软化燥屎,可将胃肠实热积滞一鼓荡涤 而下
佐药: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宽肠下气;一 可调畅气机而除痞满,二可助大黄、芒硝 泻下。四药可除痞满燥实,急下存阴
臣药: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三药合用, 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辛香以行气, 可治阴寒凝结,寒积里实所致的脘腹冷 痛,大便不通等证。
润下剂
由润下药与泻下药组成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 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
麻子仁丸
麻子仁500克 大黄500克 杏仁250克 枳实250克 厚朴250克 芍药250克 功效:润肠通便
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 热证。火在不同的脏腑,会有不同的临 床表现。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
补益肝肾、养血调经
肝肾阴虚证
019人参养荣汤
白芍、当归、陈皮、黄芪、桂心、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
补血益气,养血调经
气血亏虚证
020加减一阴煎
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
滋阴润燥、益精通经
阴虚血燥证
021血府逐瘀汤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疏肝解郁,养血理脾
不孕症
067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瘀阻胞宫证
068艾附暖宫丸
艾叶、香附、白芍、吴茱萸、川芎、黄芪、续断、生地、官桂、当归
暖宫温经,养血活血
妇人子宫虚冷
069香棱丸
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行气导滞,活血散结
气滞癥瘕
070龙胆泻肝汤
熟地、山药、菟丝子、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030大补阴丸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031苍附导痰丸
苍术、香附、胆星、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
化痰除湿,通络调经
痰湿蕴结证
032清热固经汤
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阿胶、生藕节、陈棕炭、制龟板、牡蛎粉、甘草
092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妇人热入血室
093当归建中汤
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当归、饴糖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产后腹痛
094良附丸
高良姜、香附子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气滞寒瘀通经

曹颖甫常用的经方

曹颖甫常用的经方

曹颖甫常用的经方曹颖甫常用的经方是指曹颖甫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中药方剂。

作为一位中医临床医生,曹颖甫医生熟悉多种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曹颖甫常用的经方。

1. 温中理气汤温中理气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所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该方剂由黄连、枳壳、陈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的功效。

2. 四逆汤四逆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入侵所引起的寒热往来、寒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干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除寒邪的作用。

3. 参芪汤参芪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功效。

4.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该方剂由柴胡、白芍、枳壳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作用。

5. 理中汤理中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脘腹胀满、纳呆等症状。

该方剂由黄芪、白术、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的功效。

6.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血瘀所引起的寒痛、舌暗紫等症状。

该方剂由当归、生姜、桂枝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通络、温阳散寒的作用。

7. 温肾汤温肾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引起的畏寒、腰膝酸软等症状。

该方剂由肉桂、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补肾、驱寒暖身的功效。

8.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作用。

以上介绍了曹颖甫医生常用的几种中药方剂,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作用机制。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是中医医生在诊断疾病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的草药组合。

下面将介绍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100种常用方剂。

1. 养心安神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益气安神丸等方剂,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2. 清热解毒方剂:包括银翘散、白虎汤等方剂,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3. 祛风湿方剂:包括桂枝汤、四逆散等方剂,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症状。

4. 补肾壮阳方剂:包括肾气丸、狗鞭丸等方剂,适用于肾阳虚、阳痿、早泄等症状。

5. 活血化瘀方剂:包括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方剂,适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瘀血症等症状。

6. 理气消食方剂:包括痞满逆证丸、保和丸等方剂,适用于胃气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7. 疏肝理气方剂:包括丹参饮、柴胡疏肝饮等方剂,适用于肝气郁结、胸闷、症状等。

8. 止咳化痰方剂:包括桑杏石甘汤、平喘痰汤等方剂,适用于咳嗽、痰多、痰黄等症状。

9. 温阳驱寒方剂:包括参苓白术散、独活寄生汤等方剂,适用于寒痹、寒疝等症状。

10. 补血养气方剂:包括四物汤、黄芪汤等方剂,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症状。

11. 消肿散结方剂:包括白花蛇舌草汤、瓜蒌煎等方剂,适用于淋巴结肿大、症状等。

12. 清热燥湿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藿香正气水等方剂,适用于湿热症状、腹泻等。

13. 利水通淋方剂:包括茯苓六味丸、五苓散等方剂,适用于水肿、尿频、尿痛等症状。

14. 利湿止痛方剂:包括消痛灵、胃痛灵等方剂,适用于腹痛、痛经、痔疮等症状。

15. 清热凉血方剂:包括凉血煎、清热解毒片等方剂,适用于热毒病症、热病等症状。

16. 健脾益气方剂:包括六君子汤、理中丸等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17. 清肺化痰方剂:包括麦门冬汤、止咳糖浆等方剂,适用于肺热痰嗽、痰多等症状。

18. 养血安神方剂:包括归脾丸、安神补脑液等方剂,适用于血虚、失眠、健忘等症状。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中医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积淀着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包含了众多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而且涵盖了很多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四君子汤【组成】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四味药物组成。

【功效】四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无力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二、逍遥散【组成】逍遥散由芒硝、薄荷、广藿香等药物组成。

【功效】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5克至10克,一日2次。

三、安宫牛黄丸【组成】安宫牛黄丸由人工牛黄、雄黄、珍珠等药物组成。

【功效】安宫牛黄丸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3粒至6粒,一日2次。

四、清热解毒口服液【组成】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药物组成。

【功效】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口服10毫升至20毫升,一日3次。

五、六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由生地、山药、牡丹皮等药物组成。

【功效】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9克至15克,一日2次。

六、当归补血汤【组成】当归补血汤由当归、白芍、熟地等药物组成。

【功效】当归补血汤可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医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药方剂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频次。

同时,要了解个体差异和禁忌症,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中医药方剂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方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回复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回复

用灰色吸管校正色偏----0e2426da-7162-11ec-ab5a-7cb59b590d7d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表时间:2021-01-27灰度吸管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工具,用于校正图像的颜色偏差。

当然,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导致颜色偏差。

在图像中,如果一个区域没有颜色(黑、白和灰色),那么这个区域的rgb数值一定相等。

如果图像偏色,那么原来真实景物中的黑白灰物体在照片上就被着上了某种颜色,这就破坏了rgb的等值。

通过灰色吸管的点击,photoshop强制使这个区域的rgb色阶值恢复等值,这样就校正了图像的色偏。

在下图中,我们选择了左上角的区域,并认为它在真实场景中应该是灰色的。

用灰色吸管点击,该区域将变为灰色,图像其他区域的颜色将相应改变,如图5.55所示。

如果点击不当,使用灰色吸管很有可能引入色偏。

下图中的灰色吸管点击图像的绿色区域。

为了将该区域变成灰色,图像引入了绿色互补品红色来抵消绿色。

虽然这里的绿色是偏移的,但其他没有绿色的区域有强烈的颜色偏差,如图5.56所示。

如果点击红色的花蕊,会以红色的补色青色来抵消红色,结果是图像产生青色的色偏,如图5.57所示。

一般来说,使用灰色吸管校正颜色偏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它也是图像上没有颜色的区域。

点击灰色区域和点击白色区域得到的结果也略有不同。

有经验的操作员会选择不同的区域,点击几次,通过比较确定最符合真实场景的结果,如图5.58所示。

photoshop提供了一个自动调整命令“自动颜色”,对于不太严重的偏色,使用这个命令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对于严重的偏色,需要辅以其它调整手段,甚至不能校正的情况也有可能遇到。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
补血益气,和络止痛
产后身痛
063通乳丹
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缺乳
064温冲汤
紫石英、补骨脂、肉桂、核桃仁、鹿角胶、乌附子、当归、山药、小茴香
补肾暖宫,养血温冲
肾阳虚
065养精种玉汤
熟地、山茱萸、当归、白芍
滋肾益精,养肝调冲
不孕症
066开郁种玉汤
香附、当归、白芍、丹皮、白术、茯苓、花粉
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脾胃气虚证
气虚下陷证
气虚发热证
005温经汤
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006大补元煎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补气生津,养血调经
气虚血弱证
007加味乌药汤
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脾虚肝郁
048完带汤
人参、白术、山药、白芍、车前子、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甘草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肝郁脾虚,湿浊带下
049萆薢分清饮
益智、萆薢、石菖蒲、乌药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虚寒白浊
050止带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清热利湿止带
湿热下注
051宫外孕Ⅱ号(经验方)
熟地、山药、菟丝子、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030大补阴丸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031苍附导痰丸
苍术、香附、胆星、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治机理】 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 源。若七情郁结,肝失调达,或情志不遂,阴血暗耗,或化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足厥阴肝经 “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 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郁血虚,则胁痛目眩;肝郁化火,则 口燥咽干。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见神疲食少。肝胆互为表里,肝经郁滞,少阳不舒,则可见往 来寒热。肝脾不调,统藏无能,则可致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脉弦而虚皆为肝郁血虚之象。本方证病机为肝郁 血虚,肝体失养;脾弱不运,生化乏源;木不疏土,土不荣木。治宜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助运,肝脾同 调。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一
1
2020/11/26
感冒Ⅰ号方
【组成】荆芥穗9g 防风12g 羌活12g 独活12g 前胡9g 川芎12g 杏仁9g 桔梗12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适应症】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吐清稀痰涎、鼻塞或流 清涕、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辨证要点】感冒发热轻或不发热、流清涕。
【证治机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 而见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肝失柔顺舒畅之性,则情绪急躁易怒; 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故嗳气;脉弦者,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木郁达之”之旨,治当疏肝以解郁,行 气而止痛。
【附方】
木香顺气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醋炒陈皮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积壳麸炒砂仁各一钱(各6g)甘草炙,五分(3g)为末,水二盅,加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功用:顺气 开郁,和胃化湿。主治:气郁不舒,胸隔胀闷,呕吐腹痛,或大便不畅者。
本方与柴胡疏肝散均可用于气滞之胸闷腹胀。但柴胡疏肝散为治肝郁胁痛之良方;本方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录自《证治准绳》
【组成】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各6g)川芎、香附、芍药、枳壳麸炒,各一钱半(各9g)甘草炙,五 分(3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暖气,脘腹胀满,脉弦。
【组成】 柴胡去苗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术各一两(30克) 甘草微炙赤,半两(15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共为散,每服6~9克,加煨姜、薄荷少许共煎汤温服,日三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亦有丸剂,每 服6~9克,日服2次)。 【功效】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 虚者。
感冒Ⅱ号方
【组成】金银花15g 连翘12g 薄荷9g 桑叶12g 牛蒡子9g 芦根18g 杏仁9g 桔梗12g 板蓝根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辛凉透表 【适应症】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口微渴、头胀痛、汗出、咳吐黄痰,舌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感冒发热吐黄痰。
【方解】本方为疏肝解郁之代表方。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药品化义》: “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故为君药。香附微苦辛平,人肝经,长于疏肝理气,并能行气 止痛;川芎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同为臣药。 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人肝行气;积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俱为佐 药。甘草兼和药性,又作使药。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感冒Ⅳ号方
【组成】柴胡15g 黄芩12g 生石膏30g 忍冬藤30g 连翘15g 葛根24g 苏叶12g 桔梗12g 芦根30g 板蓝根18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 【适应症】流行性感冒。高热,恶风或恶寒,头身痛、咽痛、口干、流涕、鼻塞、咳嗽,舌红苔黄、脉浮 数。 【辨证要点】感冒伴有高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君药: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 臣药:香附——微苦辛平,人肝经,长于疏肝理气,并能行气止痛 川芎——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 佐: 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人肝行气; 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 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俱为佐药 使: 甘草
则顺气开郁,兼能和胃化湿,凡肝胃气滞,胸胁脘腹疼痛者皆可选用。
【方论选录】
秦伯未:“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积 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之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谦斋 医学讲稿·论肝病》)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共助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
本方以大队辛散疏肝理气药为主,辅以养血柔肝、行气活血、和胃之品。故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夕和兼 以调血,恰适肝体阴用阳之性,且治肝之中兼以和胃,故为疏肝解郁之代表方。
本方由四逆散变化而来,二者均有疏肝理气之功。但四逆散中柴胡、积实、芍药、甘草四药等量而用,功在调 理肝脾;本方则重用柴胡,轻用甘草,枳实易为枳壳,再加香附、陈皮、川芎 等药,重在行气疏肝,并能和血 止痛,为治疗肝郁气滞诸证之良方。
【运用】
1.本方为治肝气郁结病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且药性芳香辛燥,易于耗气伤 阴,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2.若肝郁血滞而胁肋疼痛较甚者,加当归、郁金、元胡等以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若肝郁化火,口渴舌红, 脉象弦数者,加山桅、胆草、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证属肝郁气滞者。
感冒Ⅲ号方
【组成】葛根18g 黄芩12g 黄连6g 木香9g 白芍15g 蒲公英18g 制半夏9g 藿香12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清热化湿和中 【适应症】暑湿感冒。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泻下,或头重、头痛、无汗,或四肢倦怠,苔白、脉濡 数。 【辨证要点】感冒伴胃肠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