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舞蹈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将对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经典剧目进行赏析,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一)形态之美汉唐古典舞在形态上注重线条的流畅与舒展。
舞者的身体线条犹如行云流水,轻盈而灵动。
通过手臂的舒展、腰部的扭转以及腿部的屈伸,展现出一种优美而自然的姿态。
例如,在“长袖舞”中,舞者运用长袖的挥舞和身体的起伏,营造出飘逸如仙的视觉效果,线条的美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韵律之美韵律是舞蹈的灵魂,汉唐古典舞在韵律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其节奏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明快有力,形成了丰富的变化。
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呼吸的控制和身体的律动,将韵律融入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节奏之美,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起伏。
(三)文化之美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汉唐古典舞承载了这一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舞蹈的动作、服饰到表现的主题,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礼仪制度和审美观念。
例如,一些舞蹈作品展现了宫廷的奢华与庄重,一些则体现了民间的欢乐与质朴,文化之美在舞蹈中得以传承和展现。
(四)意境之美汉唐古典舞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舞蹈的表现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舞者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传达出一种情感和氛围,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
在意境的营造中,常常借助舞台布景、灯光和音乐等元素,共同打造出一个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
二、剧目赏析(一)《踏歌》《踏歌》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唐古典舞作品。
舞蹈通过一群少女在春天踏青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者们身着翠绿的长裙,手持彩巾,动作轻盈欢快,脚下的舞步错落有致。
在韵律上,节奏明快活泼,体现了少女们的青春活力。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汉唐舞蹈是将民间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下面店铺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吧!一、汉唐古典舞的历史背景汉唐盛世,百姓富足,政治安定清明,实行修生养息之策,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君臣关系和谐,民族和平稳定。
因此,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给予了汉唐舞蹈独特的灵魂。
汉代文化艺术基础相对于以前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当时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对汉代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现在的舞蹈审美风格和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唐古典舞教研室2001 年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
至今, 汉唐派古典舞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风雨。
在孙颖教授二十余年的理论思考、创建筹备和严谨考察中,从文化体系切入进行研究再到实践,以多种学科作为建设基础,发展起极具中国特色的舞蹈汉唐派古典舞。
二、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观任何艺术都是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所折射和反映出来的,通过简单的生活特征, 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
舞蹈是艺术种类之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总结、提炼、升华、想象,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现实生活的各种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大家对于每个舞蹈的审美和评定。
在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安定的汉唐时代,舞蹈呈现并留给大家的印象是轻盈快活、优美俏丽。
舞蹈《踏歌》就通过轻快优美的风格,体现了汉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和谐安定的闲适生活,展现出了汉唐乐舞的基本面貌和舞蹈风格。
本文就以《踏歌》为例,说明汉唐乐舞的艺术风格。
(一)袖出轻盈柔美在舞蹈艺术中,袖是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手绢花、扇子等道具,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形状和类型来使舞蹈更加丰富,使舞台效果更加理想。
《踏歌》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舞袖,其中包含很多舞袖的技巧,例如:搭袖、拂袖、振袖、翘袖、抛袖、打袖等,塑造了舞蹈的基本形态且丰富了舞姿的多变元素。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承楚风,汉代乐舞继承了“楚舞”风格。
以折腰、舞袖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舞姿是“楚舞”的主要特征,汉代舞蹈文物充分显示了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
汉画像石更是有“汉风楚韵”之说。
在山东临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许多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腾挪踢跳、刚劲有力的“盘鼓舞”;有高髻细腰舞女表演的婀娜多姿的“巾舞”、“长袖舞”等,以巾绸的柔软回旋、飘逸多变,以长袖的抛曳环绕、飘动飞舞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察汉代出土文物上那些绚丽多彩、神色飞动的舞蹈场面,在我们清晰地感受其洒脱飘逸的同时,还给人一种“古拙凝重”之感。
不管是杂技、舞蹈或是百戏表演,多见塌腰突臀、重力下沉的体态动作,且不显漂浮无力。
如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上的三位长袖舞女,体态飘逸、舞袖轻柔,但其上方中间的舞者却呈臀部下沉的屈膝造型,给人以某种凝重感。
这里的凝重绝非沉重,有人认为这是汉人自信,是其坚实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气韵生动的精神写照。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影响下的洒脱、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易学思想天人宇宙观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文化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乐舞外观奔放古拙实则意蕴纤巧。
汉代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是中华民族青春勃发的“少年时代”特有的乐观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崇尚阳刚、大气磅礴的英雄情怀,汉代乐舞的百戏场面是这种精神特征的典型体现。
作为俗乐舞文化的一个高峰,汉代乐舞百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乐舞百戏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汉代舞蹈文物和汉赋所描述的恢弘浪漫的歌舞乐艺及幻术杂耍的表演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乐舞百戏对后世的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创了我国古代乐舞雅俗共赏的新局面汉代民间乐舞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
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
“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
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是回顾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划分段落,它为后来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中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也在形成新的元素,使晋、唐等朝代中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遗留着影响。
汉代舞蹈的表演文化深受当时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舞蹈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便是“千载佳歌”,多以宫廷歌舞和民间舞蹈的结合形式出现。
宫廷的舞蹈形式与唐代“罗腰舞”相比,在技巧上更加精致,更加具有节奏感,声音也更加严谨,而民间的舞蹈虽然技巧较低,但比较风趣,容易引起观众的欢笑,相比较而言,民间舞者的感染力更大。
汉代舞蹈技法和曲调都是异彩纷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舞蹈动作从半伏、变位、走位、跃位到宝殿天下、绣花挂钟等各种动作,功法繁杂。
汉朝舞调主要有“五奏”、“八奏”和“十奏”三种,其中“十奏”舞调有三种六法:中原法、赵宋法、楚京法,每种类型又分六节曲:禁节曲、凤歌舞曲、余歌舞曲、春色曲、蝶恋花曲、翩翩仙子曲。
这些构成了汉代民间舞蹈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朝舞蹈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尤其是舞台上对舞姿神态、肢体表情等这些要素的极高要求,精确定位,强调精致和持久的表现,在当时太盛行了。
此外,汉朝舞蹈的表现的表现语言特征也是弥足珍贵的,特别是其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舞蹈曲调的变化,总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赢得他们的肯定与赞叹。
总而言之,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一是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而具有代表性;二是舞蹈动作繁多,技法各异;三是歌舞调式多样,表现形式极具特色。
此外,汉朝舞蹈表演中有一种排排站时,它们把一个独特的舞台美学带入到表演之中,使观众在感受到一种时代的复杂艺术情感的同时,也把他们带入一种浓浓的古典气氛之中,这才是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也是它一直承袭脉络的重要因素。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作者:徐文静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汉代在古代社会中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舞蹈艺术层出不穷的阶段,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精美的舞蹈作品。
一、汉代舞蹈艺术的特征1.技艺交融,舞为根本古语说“乐以舞为重”,发展到汉代最为突出,融合了特殊的技艺进入舞艺之中,重视舞蹈的姿态、舞者的容貌、舞曲的风韵。
特别是将杂技中的一些技巧灵活地应用丁-汉代舞蹈的编排、创造之中,使得舞蹈本身的美感更加凸显,而且还略带一些惊险的动作,多了一种力度美。
汉代舞蹈以舞腰、舞足、舞袖来展现律动和节奏感的变化,其中以袖起舞成为了汉代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让汉代的舞蹈更多了一份柔美和鲜活的生命力。
2.刚柔并济,美丑相兼美与丑是对立的,但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元素,汉代人很敏锐、智慧地发现了这一点,然后在舞蹈里大胆加入了丑的元素,借助丑来突显美,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无论是舞者的动作还是妆容,有丑有美之分,鲜明的对照使得优雅、柔美的形象更光鲜亮丽,滑稽、丑陋的形象更增添趣味性和喜感。
汉代舞蹈既有刚劲雄厚的风格,展现矫健、豪放的舞姿;又有婀娜、纤柔的特征,显现出清灵、飘逸的跃动之美。
3.悲情主调,神秘奇异在汉代神秘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美感,汉人将阴阳五行变化的观念及其祥瑞的征兆等思想融入舞蹈的元素中,使汉代舞蹈产生出一种高深莫测、令人神往的魔力。
同时,汉代的乐舞以悲伤的情感为主调,其中达到很高境界的是绝命舞,推崇以悲为美。
崇尚悲伤的艺术美,让汉代的舞蹈给人一种别样的心理体验,发展至东汉时期竟然有些病态的趋势。
二、汉代舞蹈艺术的传承影响1.汉代舞蹈对现今汉唐古典舞的影响汉代成为舞蹈史上俗乐舞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为后世的舞蹈艺术发展而奠基。
研究我国汉代的画像石砖上的雕刻的形象,能够分析得出其中所演绎的舞姿和舞风,具有磅礴、雄壮的气势。
汉代舞蹈种类多样、风格迥异,既有南方人妖娆、柔美、潇洒的性格特征,又有北方人忠厚、殷实、平淡的心境,融合了黄老之术、儒教文化等,增添了舞蹈的神秘感。
汉代舞蹈的特点
汉代舞蹈的特点
汉代舞蹈的特点:
1、艺技相融
在汉代,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记等场景中出现,这也导致了当时舞蹈和杂技相结合,在跳舞的时候会通过长袖的舞动表现情感,并加入了在盘和鼓上踏蹈腾跳等杂技动作,让舞蹈更具表演性,将舞蹈的柔韧之美和杂技的力量融为一体。
2、刚柔并济
汉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多以“刚”为表现风格,十分热烈奔放,这一点在“绣舞”上就有体现,这类舞蹈舞衣较短,袖子尺度也比较短,在表演的时候更注意身姿和腰部动作,舞姿更加豪迈。
3、以悲为美
从汉代辞赋的描写来看看,当时所崇尚的艺术风格是以悲为美,表演歌舞大多十分悲怆,多用来表达一些极为哀伤的感情,例如《西京杂记》中记载:“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
”说的就是歌舞带来的一种悲伤的氛围。
汉代舞像的名词解释是
汉代舞像的名词解释是汉代舞像的名词解释是指汉代时期所创造的具有舞蹈形态的艺术形象。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影响深远,尤其是舞像的创作更是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汉代舞蹈的背景、舞蹈风格、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探讨汉代舞像的名词解释。
一、汉代舞蹈的背景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舞蹈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文化强调礼仪和音乐,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无疑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在宴会、祭祀、仪式等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汉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二、汉代舞蹈的风格汉代舞蹈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庄重、优雅、婉转和富有韵律感。
它与同时期的韩舞和楚舞相比,更为典雅和古朴。
汉代的舞蹈注重形体的优美和动作的协调,更注重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使得舞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汉代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代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多样。
首先,汉代的舞蹈形式主要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两种。
宫廷舞以雍容华贵的形象示人,多以宴会和祭祀场合为主。
而民间舞则更富有活力和民族特色,常以农事、婚庆等日常场景为题材。
其次,汉代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括了婀娜多姿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
舞蹈演员们用优美的动作展示出舞姿的华丽和流畅,从而将观众带入一个艺术的境界。
同时,舞蹈演员的舞技娴熟,他们灵巧的身体协调和精准的动作展示了他们对于舞蹈的深厚造诣。
最后,汉代舞蹈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饰上。
舞蹈演员们的服饰丰富多样,服装的设计不仅突显演员的身份和角色,还能够增加整个舞蹈艺术的视觉效果。
同时,舞台布景的精心设计和灯光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展示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汉代舞蹈对后世的影响汉代舞蹈在后世艺术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舞蹈注重形象和动作的协调,这一特点影响了后世舞蹈的发展。
从唐代至明清时期,许多舞蹈作品都继承了汉代舞蹈的特点,注重形态的展示和动作的流畅。
同时,汉代舞蹈艺术中的舞台布景、服饰和灯光运用等形式也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技相融:汉代舞蹈经常出现在音乐、歌舞、杂技等表演场景中,将舞蹈的柔韧性和杂技的力量、技巧感相互融合。
2. 刚柔并济:汉代舞蹈以“刚”为主要表现风格,展现出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也注重身体的柔韧性,使得舞蹈动作既有力量又不失灵活。
3. 以悲为美:受到汉代文学氛围的影响,汉代舞蹈也呈现出以悲为美的特点。
这种美学倾向使得汉代舞蹈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沉、内敛,给人一种悲壮、神秘的感觉。
4. 神秘奇异:汉代舞蹈中融入了阴阳五行变化的观念以及祥瑞的征兆等思想,使舞蹈具有一种高深莫测、令人神往的魔力。
5. 融合多元文化:汉代舞蹈融合了南方人妖娆、柔美、潇洒的性格特征和北方人忠厚、殷实、平淡的心境,同时还融入了黄老之术、儒教文化等元素,使得舞蹈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6. 磅礴、雄壮的气势:汉代画像石砖上的雕刻形象展现了汉代舞蹈磅礴、雄壮的气势,这种气势使得汉代舞蹈在表演时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艺技相融、刚柔并济、以悲为美、神秘奇异、融合多元文化和磅礴雄壮的气势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为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翘袖折腰是汉代宫廷舞蹈中一种典型的舞姿形态。
其特点是表现出一种婉约、柔美、
深情、妩媚的感觉。
该舞姿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翘袖。
“翘袖”是指在舞蹈中将双手手臂稍稍向上翘起,因此被称作“翘袖”。
翘袖是汉代宫廷舞蹈中的特色之一,是代表着臣子对皇帝的敬意和礼节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种舞姿中,两手手指微张,五指自然弯曲,手臂伸展略弯,并向上翘起,以表达出优
美舒展、婉约轻盈的视觉效果。
其次,折腰。
在翘袖折腰中,折腰是舞者的重要动作之一,也是该舞姿的核心形态特征。
折腰通常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自然的折腰,舞者腰部向下弯起,手臂向上翘起。
第二种是“一字折腰”,即身体前倾成一字状。
第三种是“反身折腰”,即向后折腰,舞
者的舞姿更加优美、动人。
最后,舞步。
翘袖折腰的舞蹈动作中,舞步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
该舞蹈动作以
轻盈、柔美、舒展的舞步为主,表现出柔美婉约的美感,通过优美的舞步来更好地展现舞
者的内在情感和外在形态。
总之,汉代舞蹈中的“翘袖折腰”舞姿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舞蹈形态,其特点主要表现
在手臂的翘袖、身体的折腰以及舞步的优美舒展上。
它传递了一种优雅、婉约、柔美、深情、妩媚的情感表达,对后世的舞蹈艺术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服舞蹈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服舞蹈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汉服舞蹈概述汉服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服舞蹈跨越时代,积淀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汉服舞蹈既包括了古代的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也有与古代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服舞蹈中,服饰的选择、舞姿的动作、表演的形式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二、汉服舞蹈的发展历程汉服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类似舞蹈的表演形式。
汉代以后,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与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服舞蹈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汉服舞蹈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融合,吸收了各地的舞蹈文化,形成了多样化的舞蹈风格和形式。
三、汉服舞蹈的艺术特点1、动作优美汉服舞蹈的动作优美婉转,充满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注重身体姿态、手势表现、眼神交流等方面。
舞者在舞台上起舞时,体现出了女性的温柔、细腻,男性的刚毅、豪迈,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特点。
2、服饰考究在汉服舞蹈表演中,服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汉服舞蹈服饰繁多,包括了古代汉服、汉代宫廷服饰、汉代民间服饰等。
这些服饰在不同的舞蹈作品中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文化内涵丰富汉服舞蹈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统等。
这些内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汉服舞蹈具有了极高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四、汉服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汉服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目前,有些地区的文化机构和学校开设了汉服舞蹈相关的课程,以便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一些专业的舞蹈团体也开始尝试将汉服舞蹈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作品中,以期更好地让汉服舞蹈走向世界。
五、汉服舞蹈的国际影响在国际舞蹈界,汉服舞蹈也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族民间舞蹈不断发展和演变,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审美特征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动作、音乐、服饰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探讨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审美特征体现在舞者的身体姿态和舞蹈动作上。
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以柔美为主,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柔美、婉转的形体,如流云、飘逸的柳枝,缓缓轻摇的莲花等。
舞蹈动作以舒展、圆润为主,如舞蹈中的转身、起身、下蹲、抬臂等,都显得优美而大方。
舞者的舞姿还要求有舞蹈美感,如修长的腿部线条,优美的舞姿,都是汉族民间舞蹈审美特征的重要表现。
音乐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灵魂,对于舞蹈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音乐旋律起着引导、烘托舞蹈氛围的作用。
汉族民间舞蹈的音乐多为优美的民族乐曲,如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悠扬的旋律常常使人们陶醉其中。
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也与舞蹈动作相呼应,使舞蹈更加协调和美观。
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汉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审美特征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多为传统汉族服饰,如汉服、旗袍等。
服饰的色彩和图案往往与舞蹈的主题、氛围相呼应,增添了舞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
舞者的头饰、饰品等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它们不仅能够烘托舞者的形象,还能够为舞蹈增添一份古典的韵味和民族的特色。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形式。
不同的表演形式体现了舞蹈的不同审美特征,独舞能够更好地展现舞者的个性和舞蹈技巧,对舞则更多地强调了舞者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而群舞则更能够展现出舞蹈的整体氛围和力量感。
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都为观众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视觉享受。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闻一多先生曾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又最充足的表现。
”因此,对舞蹈形式的刻画必然体现出情感、情绪的起伏变化,必然带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烙印和审美意蕴、意境的变化。
《舞赋》中成功再现了当时多种舞蹈形式及其特点,是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以文字形式展开的一次全景式呈现。
《舞赋》中表现的舞蹈审美特征,多是从外在的肢体语言中进行论述总结,例如美的造型、圆形轨迹、以腰为轴多是可直观用视觉感受到的审美特征,而非内在的审美意蕴特征,形神统一则是汉代舞蹈进行表现时最基础的表达方式。
一、美的造型现代舞蹈美学理论认为,舞蹈艺术中最能直接让人获得美感的部分就是舞蹈的造型。
例如在现已出土的描绘舞蹈景象的汉画像及汉代舞俑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艺术作品基本都选择了整套舞蹈动作中最富美感的造型进行描绘。
《舞赋》对于舞蹈形式形态的刻画也非常注重这种镜头感和造型感。
不同的镜头和造型给予我们的美感体验可能完全不一样。
中国古代舞蹈擅长运用长袖的舞动创造出各种优美的审美形象,《舞赋》中也有对此的描写,比如写到“袖如素霓”,我们可以在脑中描绘整个画面,舞者扬起长长的舞袖,动作舒展干净,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圈,从远处看就像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故称“素霓”。
这个画面就极富定格的表现力。
再如写到“长袖交横”,这是对舞女集体舞袖的描写,众多长长的舞袖在空中交叉形成了富有动态的流动画面,这就又和“袖如素霓”韵味不同。
《舞赋》中还记录了一个绝美的动作造型——“浮腾累跪,附蹋摩跌”。
舞者一下腾起跃到空中,身子下落时顺势面向主位呈进跪之形,一只腿向前屈,另一只腿在后支撑整个身体,后脚的脚背着地,然后将身体的上半身往后仰倒使得头部与后脚相碰。
这个造型不仅美而且需要很高的艺术造诣才能完成,没有深厚的工夫积累,这个动作是很难准确干净、环环紧扣完成的。
二、圆形轨迹人类审美观念的进步体现在对形式美的日益重视上。
因为舞蹈艺术本质是一种身体运动方式,是通过肢体的协调运动而形成极具美感的造型艺术。
汉代舞蹈的艺术形式与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形式与特征
汉代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阶段,其艺术形式与特征如下:
1. 宗教性质:汉代舞蹈往往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相联系,扮演着祈福、驱邪和祭祀神灵的角色。
2. 社交娱乐性质:汉代舞蹈也在社交娱乐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宴会、庙会和娱乐场所等场合进行表演。
3. 周密的编排结构:汉代舞蹈以圆形为基本形状,舞者以圆周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法。
舞蹈编排讲究整齐规整、节奏明快的动作,多以花果鸟兽为题材。
4. 表演形式多样:汉代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舞剧、群舞、独舞和器乐舞等。
其中鼓舞、鸾舞和乐舞等被视为汉代舞蹈的代表作品。
5. 丰富的服饰和道具:汉代舞蹈的表演时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服饰和道具,如舞衣、舞裙、头饰、羽毛和扇子等。
这些服饰和道具的运用使舞蹈更加生动、形象。
6. 神态和表情的描绘:汉代舞蹈注重舞蹈演员的神态和表情,在舞蹈中通过肢体和面部表情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总体而言,汉代舞蹈具有宗教性和社交娱乐性的双重特性,以圆形为基本形状,注重节奏明快的动作编排,表演形式多样,且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服饰和道具。
论汉代舞之特点
论汉代舞之特点摘要:中原汉代舞蹈所显现出来的情操和艺术品味已达到气若浮云、志若秋霜、令观者叹为观止的境界。
其形神兼备、容以表志、舞以明诗的特征,较完美地实现了舞蹈艺术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功能,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汉代;舞蹈;特征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不同时代表现形式与内容,艺术风格与特色各异。
汉代时期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繁荣,财富积累为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提供了条件,皇帝及贵族均迷恋于女乐歌舞,汉代女乐歌舞普遍兴盛,遍布皇室及贵族家中。
汉代的女乐,有三:一种是“倡”,是具有奴隶职业身份的伎人;另一种是“舞姬”,是官僚豪门家中的善舞者:还有一种是“歌舞者”,介乎“倡”“姬”二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
三者的身份虽有不同,但是他们的身份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以其汉画像砖石中的舞姿造型动作分析汉代女乐歌舞的动作特征汉代的女乐主要集中在皇帝及官宦之家,她们的舞蹈特点主要是以手、袖为容,舞姿风格是细腰曲折,长袖飘飞,体态轻盈,动作豪放。
下以具体的舞名分类,以其汉画像砖石中的舞姿造型、动作等加以分析汉代女乐歌舞的动作特征。
山东汉画像石的鼓舞画面中,舞人双脚踏在鼓上仰面折腰的舞姿,正是《盘鼓舞》。
而《盘鼓舞》中表现腰功的折腰动作,是其重要技巧。
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上刻绘得生动:地上排列着五面鼓,一舞人穿着宽长袖舞衣俯身鼓上,双膝,双脚趾和一手均触及鼓面,一手反扬舞袖扭头仰视;前后两人跪地,面向舞者,各人左手均持鼓槌,扬臂飞舞,似正与舞者配合表演,相机击鼓。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好《盘鼓舞》俑,舞者着红衣白裙举袖展臂,似正跃身盘上舞蹈。
四川出土东汉石刻有踏盘鼓舞人,一人弓身张臂,双足并与鼓上。
一人双脚踏双鼓,展臂回头而舞。
舞姿造型新颖。
以上的这些舞蹈形象,清楚地显示了当时汉代舞蹈重视技巧的艺术特点。
四川羊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砖,其中有一舞巾少女,形象生动。
山东临淄汉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也有《巾舞》场面,且与踏鼓相结合。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就。
在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态特征。
本文将从汉代舞蹈的历史背景、翘袖折腰舞姿的表现形态和艺术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翘袖折腰舞姿的表现形态翘袖折腰是汉代舞蹈中的一种常见舞姿,其形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翘袖特点翘袖是翘袖折腰舞姿的最大特征之一。
在这种舞姿中,舞者通常会佩戴宽大的袖口,而在表演时会有意识地使用手臂和手部动作将袖口翘起,展现出柔美的舞姿。
翘袖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舞蹈的美感,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动态变化,使舞姿更加生动。
2. 折腰形态除了翘袖外,折腰也是翘袖折腰舞姿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这种舞姿中,舞者通常会以一种优美的姿态将身体向前、向下弯曲,使得腰部和臀部发生较大的曲线变化,与翘袖相呼应,完美展现出舞蹈的柔美和舒展性。
3. 舞姿优美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优美和柔美。
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常会以一种轻盈的姿态,在音乐的伴奏下,灵活地展现翘袖和折腰的动作,使得整个舞蹈更加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1. 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翘袖折腰舞姿的出现,为汉代舞蹈表现形式带来了较大的丰富性。
通过对翘袖和折腰的巧妙运用,舞者们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舞蹈形态和表现技巧,从而使舞蹈作品更加生动、具有观赏性。
2. 强调了女性的柔美形象翘袖折腰舞姿的表现形态十分优美和柔美,强调了女性的婀娜多姿和柔美的形象。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舞蹈形态对于塑造女性形象和弘扬女性魅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当时女性审美和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3. 体现了审美情趣翘袖折腰舞姿所体现的优美,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态,更是对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这种舞姿中,舞者们通过对翘袖和折腰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舞蹈更加具有审美感,同时也为当时社会观念和审美情趣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在汉代的舞蹈艺术中,“翘袖折腰”舞姿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舞蹈形态,它融合了华丽的舞袖和优美的腰部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形态特征的角度,对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一下“翘袖折腰”舞姿的整体形态特征。
这种舞姿通常表现为舞者翘起长袖,然后以柔和的动作向两侧摆动,同时身体微微前倾或侧倾,腰部做出优美的扭动动作。
整个舞姿要求舞者身姿端庄、气质优雅,动作流畅、柔美。
在这一舞姿中,舞者通常会穿着一种飘逸的长袖舞衣,这种袖口宽大、袖长及地的长袖设计,有助于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柔美的袖动态,增加舞蹈的艺术魅力。
舞者在翘起长袖的会通过腰部的折腰动作,使整个舞姿更具有张力和美感。
我们来分析一下“翘袖折腰”舞姿的细节形态特征。
首先是舞袖的形态特征。
汉代的长袖舞衣多为细腻的丝绸制成,袖口宽大,通常会有流苏、云纹、玲珑等点缀,使得舞袖在舞动时更加美丽动人。
而在舞姿的动态表现上,舞者通常会通过手臂和手腕的微妙动作来展现袖子的舞动,如轻轻扬起、撩动、拂拭等动作,配合腰部的扭动和折腰动作,整个舞姿更显柔美妩媚。
腰部的动作也是“翘袖折腰”舞姿中的重要形态特征。
舞者在翘袖的通过腰部的扭动和折腰动作,使得整个舞姿更富有变化和张力。
腰部动作要求舞者动作柔和、流畅,通过腰部的舞动,使得整个舞姿更富有韵律感和舞蹈美感。
这种舞姿还要求舞者在折腰的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需要舞者具有一定的舞蹈功底和技巧。
舞者通过身体的前倾或侧倾,使得整个舞姿更显优美和柔美,同时也更有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舞者在舞蹈中还会配合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动态变化,使得整个舞蹈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这种细节的形态特征,也是“翘袖折腰”舞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翘袖折腰”舞姿是汉代舞蹈中一种非常具有特色和魅力的舞蹈形态。
它通过华丽的长袖和优美的腰部动作,展现出汉代舞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
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
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
‚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
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
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
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
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
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
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
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
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
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
],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23页。
],王粲《七释》中有‚安翘足以徐击‛[注:参见[汉]王粲《七释》,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63页。
二、美丑相兼,刚柔相济中原汉代舞蹈深邃的历史渊源和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开放精神,不仅使得它的舞艺大进,同时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感也是多重的,亦美亦丑,亦刚亦柔,色彩丰富,风格多元,使舞蹈之美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层面。
中原出土的汉画像中,有大量美丑兼溶的舞蹈画面,其表演的内容大都是《盘鼓舞》或《长袖舞》,或杂糅百戏技艺。
以女伎为主舞,冠饰华艳,细腰如柳。
丑角为伴舞,多袒胸露臂,戴面具。
如南阳市七一乡沙岗店出土的画像石,女伎舞双袖踏盘向左作回望状;丑角弓步扬臂,憨态可掬,向右作回应态。
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女伎纤腰侧拧,长袖曳地;丑角左手摇鼗鼓,右臂上耍一壶,动作俏皮。
郑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镜,女伎扬臂双绕袖踏鼓作舞;丑角张臂挺肚,举足踏鼓作舞。
荥阳河王村出土的汉乐舞彩绘陶楼壁画中,女伎黑衣、朱唇、细腰、红裳,以纵跳式踏盘,长袖飘扬;丑角赤上身,着红色短裤,在背后正伸出右臂撩逗主舞者。
一幅幅美丑相兼的画面,从形象到动作色调,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舞者美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优雅、端庄,伴舞者丑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滑稽、风趣。
汉代舞蹈‚刚‛的风格表现为刚健浑厚、热烈奔放。
首先,汉代的袖舞有这种风格。
此类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膝,袖子的尺度也较短,表演时注重身姿的奔放和腰部的跨越腾跳,舞姿矫健而豪爽。
另一种是对舞,如现藏于禹州市文化馆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镜上即有一组矫健活泼的男女对舞,男子宽衣大袖,女子紧衣窄袖,一前一后,追逐雀跃,欢快之情,溢于画外代表作品有《建鼓舞》,《干戚舞》、《剑舞》、《鞞舞》。
《建鼓舞》是以形体硕大的建鼓作为舞器表演的双人舞蹈,其舞姿‚刚‛的特点表现得尤为充分。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汉代空心砖《建鼓舞》图,二舞者是大跨步张臂舞袖,举桴击鼓,气势威武;郑州新通桥出土的西汉空心砖《建鼓舞》图,二舞者双飞叉起跳,跃身擂鼓,气氛热烈;南阳新店出土的鼓舞吹箫画像石,二舞者奔跑式飞身腾跃,双手举桴击鼓,舞姿奔放;郑州肥料社出土的西汉《建鼓舞》画像砖,二舞者弓箭步大探身举臂跃足,且鼓且舞,舞态洒脱。
一幅幅气势飞动的画面,矫健奋发、气势昂扬,再现了《建鼓舞》雄浑的节奏感和力量的壮美。
汉代舞蹈‚柔‛的风格表现为轻柔飘逸,纤巧婀娜。
《长袖舞》、《盘鼓舞》、《巾舞》中舞袖、舞巾的飞扬飘洒,细腰、裙裾舞动中的婉转灵动,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中原汉代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中,舞者挥动长袖、长巾腾跃翻转的舞态十分丰富,一道道飞动的线条抛向空际,如轻云出岫,如瀑布飞溅,如烟波飘渺,如飞虹悬天,妙不可言。
长袖、长巾的扬举,裙裾、裙带的飘曳,配合肢体的折曲,充分体现了‚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意境。
三、神秘奇谲,以悲为美从中原汉代舞蹈所呈现出的艺术色彩、气度风范来看,还具有神秘奇谲,以悲为美的特点。
观看汉画像石砖中的汉代舞蹈,往往给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
舞台的环境背景,常绘有云气、苍龙、瑞木、怪兽等。
《总会仙倡》一类的节目,戏豹舞罴,苍龙白虎奏乐,仙人女娥?洪崖的表演动作,《鱼龙曼延》的神奇变化,《东海黄公》对白虎施行的厌胜术等都带有诡秘之气。
从道具、舞器看,盘鼓舞的盘和鼓所象征的日月星辰的太空世界,《建鼓舞》由怪兽座承负,上面所装饰的流苏、羽葆、鹭鸟等,都富有神秘的含义。
中原汉代舞蹈这种神秘奇谲的色彩与汉代人带有神秘色彩的意识有关。
在汉代,神秘奇谲、色彩浓郁、极具神仙思想、阴阳五行变化思想的流行舞蹈是《盘鼓舞》。
盘鼓舞中积淀着复杂的古代宗教意识。
汉代人的神仙思想,宿命意识不仅形成了汉代舞蹈浓郁的神秘色彩,也形成了汉代舞蹈以悲为美的审美习尚。
汉代辞赋中所描写的乐舞,都是以悲为美,推崇的是尚悲的乐舞风,‚其歌舞欣赏风尚是以悲怆为高‛尚悲的乐舞风气使得秦汉时代的表现哀伤感情的舞蹈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汉武帝子燕王刘旦,企图夺帝位失败,临难前,在宴会上悲伤歌唱,其妻华容夫人随之扬袂起舞,撕裂人心的歌舞使在座之人无不泪下。
汉高祖好楚声,《西京杂记》说:‚(高)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
‛四、形神兼备,意境深邃从中原汉画像石砖上展现出来的舞蹈形态神貌和文人乐舞赋中所阐述的舞蹈审美倾向,明确地显现出中原汉代舞蹈已实现了由强烈的教化品格向鲜明的艺术品格的历史嬗变。
其舞蹈的艺术之美较重要的体现在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的特点之中。
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说:‚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 [注:参见袁文《瓮牖闲评》,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在艺术创造中,形与神应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形离不开神,神也离不开形。
形若离开了神,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神若没有了形象,就失去了物质的依托。
所以,‚形神兼备‛是艺术创造中的高境界。
汉代的宫廷女乐舞蹈即达到了这种境界。
1.形与神的和谐展现出了精妙的舞容舞韵。
音乐、舞蹈是心灵的律动,抒情是古典舞的主要内容。
舞蹈动作在时间过度上的或快或慢,或接或续,或起或落,在空间形象上的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长或短,都应与舞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谐一致。
有了动态性形象与情感表现的和谐一致,就可以舞出饱满的神采,舞出精妙的舞容舞韵。
傅毅在《舞赋》中描写《盘鼓舞》有几句传神的句子:‚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
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2.形与神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有无相生‛、‚阴阳调和‛的思想。
汉代文人的观舞赋给了我们以启示,凡舞蹈必须‚千变万化,不可胜知‛汉代舞蹈的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或迟或速、乍止乍旋、千变万化、不可胜知的动态特征,即充分挥洒了‚万变‛与‚一宗‛;汉代舞蹈的柔中有刚、刚极生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律规则,即充分发挥了‚阴阳调和‛。
3.形与神的和谐表现出深邃广阔的意境。
意境说在传统美学中具有独特价值。
‚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与境的契合。
美学上的‘境’,是指突破了有形的象而产生的无限的象,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虚实结合的象。
‛傅毅在《舞赋》中提出的‚与志迁化‛、‚明诗表指‛,是汉代舞蹈的另一美学成就。
这里的‚诗‛和‚志‛可以归到‚精神‛的范畴,‚舞‛和‚容‛属于‚象‛的范畴,以有限的舞容表现无限的诗意,从而获得一种‚象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旨‛,这是对舞蹈艺术意境美的一个新的拓展。
中原汉代舞蹈所显现出来的情操和艺术品味已达到气若浮云、志若秋霜、令观者叹为观止的境界。
其形神兼备、容以表志、舞以明诗的特征,较完美地实现了舞蹈艺术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功能,对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1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统一的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大创造的时期,也是舞蹈艺术重大发展的时期。
其时,中国与西方交通道路已开,南亚及中东文化亦渐流入中国。
在新的时代精神激荡下,汉代的乐舞冲出了古乐舞的羁绊,民间舞蹈畅通地走进宫廷,百戏技艺空前兴盛,北方乐舞与南方乐舞亲密交融,汉族乐舞与外夷乐舞相互综合,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峰时期。
2 在汉代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始终处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文化积淀丰厚,经济富庶繁华,文人名流荟萃,社会娱乐活动风行,乐舞活动十分兴盛。
中原汉代乐舞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原汉代文人张衡、傅毅、卞兰等所著的乐舞大赋,到定格在中原汉画像石砖、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乐舞形象,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中原汉代舞蹈的舞容舞韵,不仅生动展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灿烂繁盛,更显示出了独具一格、气度非凡的神采与风范。
汉代舞蹈对我国后代舞蹈的发展影响深远汉代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百戏‛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