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35695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8.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概念:大气是指地球周围聚集的一层很厚的大气分子,称之为大气圈。
是由多种气体、固体杂质和水汽混合而形成。
2、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气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焼、腐败、分解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水汽的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大气分层高度特点与人类关系气温的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点高空大气平流层顶至2000 ~ 3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 ~ 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下冷上热,因而大气结构平稳,天气晴朗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同一纬度不同季节厚度不同,夏季较厚,冬季较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对流活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特别提醒: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素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素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31e7d4a32d7375a41780f7.png)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2)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大气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过程具体经过热量来源过程一: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过程二: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过程三: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
白天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夜晚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
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等压面弯曲规律:(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同(2)同一垂直方向,越向高空气压越低(3)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为高压,下凹为低压(凸高凹低)(4)近地面温、压相反,热区低压,冷区高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3、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是关键(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04a354b10a6f524ccbf85f6.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44e3a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8.png)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1.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四个层次。
- 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度约18公里,包含了大气的绝大部分质量,也是生物活动和气象现象发生的地区。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8-50公里,空气流动平稳,没有明显的气象现象。
-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80公里,气温逐渐升高。
- 外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80公里以上,空气非常稀薄。
2. 大气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 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 氧气(O2):占大气体积的21%,是生物呼吸和燃烧过程中必需的气体。
- 氩气(Ar):占大气体积的0.93%,是大气中的第三大成分。
-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氪气(Kr)、氙气(Xe)和气体(Ra)等,占大气体积的0.07%。
二、大气的物理特性1. 大气压力:大气层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主要由大气的重力和气体分子的碰撞造成。
- 平均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01.325千帕。
-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
2. 大气温度: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同。
- 对流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
- 平流层: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三、大气的垂直结构1. 温度层:大气层中温度变化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温度逐渐下降,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
- 平流层:温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2. 密度层:大气层中气体密度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 平流层:密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密度逐渐增大。
四、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风。
- 风的形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形成了气压差,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abed77866fb84ae55c8d3b.png)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3f7f6e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a.png)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短波辐射)
地 面
补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
全 球 变 暖
危害
措施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 毁林
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①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 ③植树造林种草 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能意识 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00
300
300
600
600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北纬35°~ 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华北、东北 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等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欧洲西部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汇总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大部分被 地面吸收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c321e0bed5b9f3f80f1cbc.png)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进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昼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动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阴沉的天空出现湛蓝色。
2.大气对空中的保温作用大气经过吸收空中长波辐射坚持热量,然后经过大气逆辐射补偿空中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进程原理的运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昼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招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时节,南方农民常用天然烟幕的方法来加弱小气逆辐射,使空中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方式2.构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基本缘由〕→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上下状况。
3.了解热力环流应留意的效果:①近空中受热,气流上升,构成高压〔气温高那么气压低〕,空中那么构成高压;近空中冷却,气流下沉,构成高压〔气温低那么气压高〕,空中那么构成高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高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罕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构成的大气运动方式。
白昼,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收缩上升,近空中气压降低〔空中气压降低〕,构成〝海风〞;夜晚状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构成〝陆风〞,〔白昼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昼,因山坡上的空气剧烈增温,招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构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此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构成山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3681cc856a561252d36f33.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的作用:(白加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夜晚气温不会太低。
4.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5.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①多云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云层阻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③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温差较大。
④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6.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1)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层的基本特点:对流层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平流层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7.气温的时间分布:(1)气温的日变化:日变化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大气温度最大值正午12点(H最大)午后1点午后2时左右最小值夜日出前后(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年变化太阳辐射大陆海洋最高值 6月 7月 8月最低值 12月 1月 2月 8. 热力环流(1)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存在高、低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的水平运动)(3)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的关系:①地面受热——气流垂直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热低压)②地面冷却——气流垂直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冷高压)(4)应注意的问题:①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②气压高低的比较:在同一水平高度比较;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eed4402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6.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接下来随着本店铺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目录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b73d5af46527d3240ce08e.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完整版)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3ee3df77232f60ddcca1e0.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考点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考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ce514eb4daa58da1114a4b.png)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 游
地区活动较为频繁
(3)结合实例(如: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总结在不同性质气 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气流
中心垂直气
(气压)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流及天气状
状况
况
实例
气旋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中心气流上 (低压 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升,多阴雨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天气
东南沿海夏秋 季节的台风
反气旋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中心气流下 长江流域七、
(高压 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沉,多晴朗 八月份出现的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天气
“伏旱”天气
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1)了解冬夏季影响我国的主要常见天气系统
(2)结合当地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过程与特点 的资料,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变化的规律及 成因。
3、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的地 面辐射能而增温,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 四周;一小部分向上,直接传递到宇宙空间;大部分 向下,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 大气吸收 太阳辐射 大气削弱 地面
地面辐射
4、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 主要的能量来源。
3、热力环流概念: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 气压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 始终越低。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等压面上海拔高的方向凸, 其气压比同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区高,反之则低。近地面温度高 的地区,其气压较低。
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3fe1b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3.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6e28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8.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太阳(短板)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少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地面增温。
(2)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增温。
(3)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中大部分向下,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高气压、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2)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上凸是高气压,下凹是低气压。
3、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环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向:风的来向。
高压→ 低压。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夹角。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2、风速:等压线密集,风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由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2、单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形成。
3、三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形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c9d8bb5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8.png)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大气的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1)氧气(21%):维持人类及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分解;(2)氮气(78%):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3)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4)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湿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垂直分层(1)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2)划分依据和各层主要特点(1)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2)各层主要特点垂直分层大气运动状况天气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有云、雾、雨、雪等天气变化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B平流层盛行平流运动天气现象少见有利于高空飞行C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对地球上的通信、广播、全球导航、雷达探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提醒】(1)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2)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变,不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密度极低,也不利于飞行。
3、大气的组成及时空变化规律(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2成分作用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①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②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3)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如下:CO2: 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水汽: 夏>冬,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与蒸发量有关。
固体杂质: 陆>海,城>乡,早晚>中午,冬>夏;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
4、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1)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1)](https://img.taocdn.com/s3/m/e68cbd52a32d7375a5178014.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三、大气的热力状况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2b9f3b14f7ec4afe04a1dfb1.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242f2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2.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成分作用含量干洁空气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合占干洁空气总体积的99%(25千米以下)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具有保温作用含量少-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生物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因时、因地而异杂质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进行划分。
2.分层: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
3.大气的垂直分层4.臭氧集中在22~27千米的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5.臭氧空洞:标准大气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臭氧层的厚度为1个多布森单位(DU)。
臭氧含量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称为“臭氧空洞”。
6.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的几种情况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这就是逆温现象。
如下图所示,图中甲属于情况②,乙、丙、丁属于情况①。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
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
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
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
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三种作用力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B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
(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
) C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
风向) 4.风向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2)情况:低纬环流(0°~30°),
中纬环流(30°~60°), 高纬环流(60°~90°)
(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
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中间为风带。
2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1)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3.季风环流
②夏季风东亚的东南季风和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不相同,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C.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3)季风的共性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害,宜兴修水利。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分布与成因
2.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7月前后,则可推断为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前后,则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判断指标如下:
少雨型:全年少雨或无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3.常考的气候类型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系统
锋面天气图:
(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高大地形阻挡,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阴
雨连绵天气。
实例:①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②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三. 锋面气旋: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
的天气系统。
(1)锋面位置的判读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2)锋面类型的判断
根据等压线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锋的运动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如图1中锋作逆时针运动。
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
如下图中,锋面OA是由气团①(来自高纬)主动向气团②(来自低纬)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3)锋面气旋的不同部位天气状况不同
见图2,阴影区为雨区。
四、灾害性天气
1.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强大的热带气旋。
台风灾害主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寒潮: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2.4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变化特征: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主要原因: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数量增加。
②森林毁坏严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海水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③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径流减少,蒸发增强;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2.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