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的作用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比较阅读的作用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优劣因比较而自现,差异因比较而了然,特色因比较而鲜明。比较阅读对教师的作用,简言之:(1)帮助教师更加准确、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2)给教师提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条新思路、一个新方法,使教师适应新《课标》和教改的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对学生而言,比较阅读的主要作用是:(1)强化阅读理解,加深记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水平、阅读水平。(2)培养语感,提高欣赏评价、习作能力。(3)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比较能力,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运用比较阅读,应注意一下四个问题:

一、“不求最贵,但求最好”

借用这句广告词,是想形象地说明,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恰当的才是最好的。比较阅读只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不能因为研究比较阅读,就厚此薄彼,忽视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等选择恰当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对学生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如,在《理想的风筝》一课的设计初期,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打破事件的界限,将凸显刘老师特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分别梳理出来(因为把相同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阅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通过察其言,观其色,见其行,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发现一个人,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让那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激情洋溢的刘老师真正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当教师精心准备、满怀信心地试讲之后,这个阅读思路确实令所有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引起了听课者的不少质疑:“人物的言、行、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分类学习是不是脱离了事件的情景,打断了事件的完整性?”“这种新的设计是不是与以往设计相比省时高效?是不是会让人感觉为比较而比较呢?”

深入反思之后,我们认为:既然不能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些问题,课堂效果也不能证明我们是对的,那就说明这个设计不是最好的,或者不是执教者能驾驭的,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必须忍痛割爱。最后,这节课我们只在某些环节使用了比较阅读。

有一些课文并不适合比较阅读(没有恰当的比较材料,或没有好的比较点),或者比较阅读与其它方法相比并没有优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建议不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二、重在深化思维、培养能力

比较,自然可以辨美丑、明是非、知好恶、识优劣,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比较阅读,我们以为最重要的不在比出高下、品出优劣,而在于,通过比同,使事物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异,使事物个性得以凸显,使视野得以开阔。总之,是通过比较这个手段,使思维深化,使能力提高。

如,在学完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诗后,我们以“水”为主题,回顾阅读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拓展阅读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历代文人墨客对“水”的浩歌低吟,使学生具体地领悟到:虽然题材相同,但同中有异,魅力无穷,是各人情感的表现。这里的比较阅读,自然不是要比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思维的开阔性、深刻性。

三、水平决定效果

运用比较阅读这个方法,最终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语言、表达方法、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教材要有深入地钻研,对课文的语言、表达方法有较为深入到位的认识,指导要清楚明白,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该点拨的要及时点拨,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想,难为学生、浪费时间。一句话,教师的语文素养与比较阅读的效果成正比。

记得有一次,一个实验班学完《养花》后,学生问:“老师,老舍先生是更爱花还是更爱猫?”老师非常欣慰:多好,学生有比较的意识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把《养花》《猫》搁在一起比较阅读,孩子们自成两派互不相让,最后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老师。可惜的是,由于老师缺乏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的了解,对这两篇作品的灵魂——老舍那种平凡而又高雅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敬畏与珍惜——没有深刻感悟,老师的理由没能说服学生,最后只能以“下课后再讨论”搪塞过去,虎头蛇尾,令人遗憾。

四、要因人而异

因为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认知经验、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别,同一个比较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它的理解、接受程度大不一样,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所以,选择怎样的比较材料、内容、角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字、词、句”的比较各年级都可以做,但按照由易到难的规律,低年级“字、词”的比较会多一些,中年级“句、段”的比较多一些,而高年级则侧重“段、篇”的比较;阅读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班级,比较阅读可做得深入一些,反之,则应浅显一些。

如,对于古诗的比较阅读,高年级可以从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来比,古诗储存量丰富的班级,甚至可以从诗人的风格去比;但低年级的古诗比较阅读,标准就要大大降低,能在某个主题下形成一定的阅读量、背诵量就很不错了。

一位从高年级下到中年级的老师,曾这样反思:

“教《神秘的死海》一课时,我特别兴奋,因为课后练习中就安排学生与《中国的死海——察尔汗盐湖》一文对比着读一读。这不是我在高年级经常做的吗?不仅能在课上完成课后习题,强化死海‘含盐量高’这一特点,还能丰富学生视野,一比多得啊。

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发现,因为《中国的死海——察尔汗盐湖》是写景的,作者将想象和写实融为一体。本文中生字、新词、拗口的句子不少,四年级学生能顺利阅读就不错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再要去做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几乎不可能!这次夭折事件,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比较阅读必须立足于学段特点,必须以学生为本!”

比较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设计更具实效。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可以使我们理解教材的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使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灵活、敏捷、深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而比较能力的形成必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们对比较阅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段,下一步,我们将在中、低年级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与实践,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

毋庸讳言,我们的研究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理论还较欠缺,盼望得到各位专家、一线教师的批评、指导,以便我们今后研究的深入、发展。

最后,借屈原的话做结束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