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动力学共52页文档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dace3302d276a201292e9e.png)
二、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 藏的圈闭。
具有以下条件。
(一)大容积
圈闭具有足以聚集具有工业价值 油气藏的容积。一般越大越好。但 要有其他圈闭条件配合。
(二)距离烃源区近
圈闭距离烃源区(成烃坳陷)足够近。
显然,一般越近越好。但要有其他圈闭条
件(油气运移路径)配合,否则,可能不能
第XXX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环 第一节 油气聚集过程 (一)油气充注(二)油气混合(三)油气聚集过程 第二节 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方式(二)油气聚集机制(三)油气聚集模式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一)必要条件(二)充分条件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 (一)地质分析法(二)储集层成岩矿物分析法 第五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 (一)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二)油气藏的再分布 第六节 非常规油气藏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 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 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 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 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Ⅰ 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 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 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 上述过程相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 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 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 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 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但这种结果只能代表原始的 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集 情况。
卡
断
4
56ຫໍສະໝຸດ 0.5mm(二)系列圈闭的差异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https://img.taocdn.com/s3/m/68f01d8a5727a5e9846a6174.png)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油气成藏动力学讲解
![油气成藏动力学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bcb027a27d3240c8447efdb.png)
运用测井曲线预测压力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摘要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压已成为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综合总结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超压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超压与油气成藏条件关系,超压对油气成藏过程影响,以及超压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最后对超压研究一些现状问题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超压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过程油气分布0引言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压已成为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石油地质理论认为,地层超压的形成、发育、演化与油气藏关系密切,对油气藏各个成藏要素和过程都有显著影响(刘玉华,2011)。
因此在进行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成藏机理研究时,就必须研究超压的重要影响作用。
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已知有180多个沉积盆地具有超压地层体系,占世界盆地的2/3,其中超压体系与油气分布有成因联系的约有160个沉积盆地。
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已发现29个地区具有超压,其中海域8个,陆地21个。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四川盆地的超压层中寻找天然气,总结了一些超压与油气的经验关系。
70年代以后再东部陆地与海上许多含油气盆地中接连不断地发现超压层,以及许多与超压有关的油气田。
沉积盆地中超压研究已经成为盆地分析与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油气资源勘探与远景预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压分布特征:1.超压区的形成常与烃类生成有关;2.超压区纵向分布范围很大,多分布于中深层(3000m 以下),在我国从石炭系至新近系均有分布,以新生代为主;3.超压体系赋存于各种地质环境中,如我国东部的伸展盆地、转换——伸展盆地以及西部挤压型前陆盆地各部位,盆地类型不同,超压成因不同,埋藏深度各异但对油气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4.超压区的地热梯度通常较高;5.超压是流体滞留引起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控制其存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渗透率及孔隙的可压缩性。
前人已对其定义、成因类型、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做过极为详细的分析,因为超压不仅在油气生成、储层储集物性、超压封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动力。
石油地质学 第一节 油气成藏动力
![石油地质学 第一节 油气成藏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359a6bf533687e21ae45a98d.png)
式中,G为地温梯度,℃/100m;TH为H处的温度,℃;T0为地表恒温带 (地球内热与太阳辐射热的相互影响达到平衡的地带)的温度,℃;H
为测温点与恒温带深度之差,m。
大地热流
大地热流表示的是地球内部在单位时间内向地球表面单位面 积上传递的热量,是地壳深部热特征的反映,能从本质上揭示地 温场的固有特征,是表征地温场特征的最重要地质-地球物理参 数,其在数值上等于地温梯度与岩石热导率的乘积,即: Q=K×G
三、流体势能场
油气二次运移是在饱含水的多孔介质的输导层和通道 (断层、不整合面和相互连通的孔隙—裂缝系)中发生的 以独立相态为主的位置迁移。
在同一输导系统内,对油气运聚起控制作用的主导因 素是油气的势能。
流体势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两种。 (1)Hubbert(1940,1953)提出的概念,他将单位质 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势,其由位能、压能 和动能三大部分构成,其数学表达式为:
• 1953年,Dickinson对美国墨西哥湾岸地区的异常压力进行了研究, 从而揭开了异常压力研究的时代序幕并延续至今。
异常超压概述
所谓异常高流体压力系统(超压系统)一般是指地层压力 系数大于或等于1.2的压力系统,其顶、底或四周被封隔层所包 围。
世界上超压盆地有180多个,其中160多个是富含油气的盆 地,超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的三分之一左右;
初始为正常静水压力,持续沉降阶段为异常高压在隆升阶段转变 为异常低压,最后又恢复为正常静水压力。一个层系的压力旋回可以 发生在10~20Ma或更长的地质时期中。
图1 盆地流体的压力旋回(据Meissner, 1987)
压力封存箱(Compartment)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https://img.taocdn.com/s3/m/974cd6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0.png)
油气藏特征
油气藏的储层特征
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含气性等特征,以及储层的非均质 性和空间展布规律。
油气藏的流体特征
包括油、气、水的性质、组分、含量以及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相态 特征。
油气藏的温度、压力特征
包括油气的温度、压力、压力梯度、温度梯度以及压力系统等特征。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与能量
根据油气的驱动类型和能量,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弹性驱动、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和溶解气驱动等类型。
02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中排驱出来 后,在地下未成熟的沉积岩层中的运 移。
初次运移的油气量较小,但为后续的 再次运移和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会受到地层压 力、温度和孔渗性的影响,通过扩散、 渗滤和毛细管作用进行长距离的运移。
再次运移
1
再次运移是指油气在经过初次运移后,在地下成 熟沉积岩层中的运移过程。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资源量评估
根据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勘探 资料,评估油气藏的资源量, 包括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油气藏的技术可采性评估
根据油气的开采难度和经济效 益等因素,评估油气藏的技术 可采性和经济可采性。
油气藏的开发方案设计与 优化
根据油气藏的特征和评估结果 ,设计开发方案,包括开发层 系选择、开发方式确定、井网 部署等,并进行优化。
油气藏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都会对油气藏的形成产 生影响。
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腐烂,从而影响烃源岩的生成和油气 的形成。
时间因素
油气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课件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a0ca9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f.png)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涉及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 科,未来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会,推 动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夯实基础知识
在学习和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时,要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后续深 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注研究前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建议同 学们关注研究前沿,及时跟进领域内的最新动态。
动力学系统的相关知识。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框架,但在其 形成机制、演变规律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未来可进一 步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
拓展应用领域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不仅局限于地质领域,还可拓展至环 境、能源等多个领域。未来可以探索其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价值。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成藏动力学系统基础理论 • 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 成藏动力学系统类型及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成藏动力学系统概述
01
02
03
定义与背景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油气 从生成到聚集的全过程, 关注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 、散布和演变规律。
实践结公道论
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进行模拟实验等方 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 盖层、运移通道等要素及 其相互作用。
重要性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有助 于揭示油气成藏机理,指 点油气勘探与开发。
课程目的与意义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412624f0fad6195f302ba6b8.png)
a、复合T3 不整合面
T2
复 合
复合由不整合多面T8 个不T6 同时期的不整合面相互叠加合并不 整
所形成的不整合Tg面称为复T合82’不整合面。
合 面
Tg3
Tg5
Tg5-1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Tg8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复合不整合面实例
中国叠合盆地的复杂性
2、多种类型的叠置地质结构
b、叠置潜山
Z Pt
塔里木盆地南部桑株地区复杂叠置的断裂-不整合系统
叠株三角带构造
中国叠合盆地的复杂性
2、多种类型的叠置地质结构
d、盆地不同部分不同的构造格局
海拔 m
大罗山 芦参1井
2
K1+3 DC E+Q
CP∈+O
0 OS DS
Pt2+3
K1+2 J
-2
∈-O
T1+2
-4
盐9井 J
C+P
-6 0 2 4 6 8km
第四系----- 陆内坳陷盆地 喜马拉雅 新近系
喜马拉萨雅Ⅱ幕
构造层 古近系 陆内裂陷盆地 喜马拉萨雅Ⅰ幕
中、新生界 构造层
陆内坳陷------
上白垩统
裂陷盆地
燕山Ⅴ幕 燕山Ⅳ幕
燕山 构造层
下白垩统--上侏罗统
中、下
侏罗统
陆内裂陷盆地 拉分盆地
陆内压陷盆地
燕山Ⅲ幕 燕山Ⅱ幕 燕山Ⅰ幕
古克拉通 构造层
石油地质研究发展的必然性
定量地球化学手段的实现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进步 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展
中国叠合盆地的复杂性
中国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格,由多个 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 构的盆地。-金之钧&王清晨,2002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99209d36137ee06eff918b7.png)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摘要: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目前石油地质邻域的研究热点、难点。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提出过程,类型划分,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现状。
主要从盆地动力学、流体输导系统、流体动力学、排烃动力学和油气充注历史分析五方面内容作了分别论述。
最后,就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主要技术――盆地模拟技术,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字:成藏动力学系统流体输导系统液体动力学充注历史目前,随着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对油藏地质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将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上了工作日程,用以揭示油气藏形成机理,建立油气藏形成模式,由过去单一静态的定性研究方法转向整体、全面、综合、动态分析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定量化研究体制,着重机理性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套新的油气藏研究与预测方法。
一、概念的提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即从有关成藏动力条件和油气藏成因的动态机制角度来探讨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它是从含油气系统发展而来,许多石油地质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特点及其类型划分1.特点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从盆地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构造、沉积动态演化与油气的形成、运聚的动力学系统角度,研究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我国学者适时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基本地质状况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它弥补了含油气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更强调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过程与机理。
2.类型划分李筱瑾[1]认为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控制的盆地构造-沉积旋回是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础,根据动力学特征或封闭条件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可以划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根据压力特征,可分为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低(负)压成藏动力学系统;根据油源特征,又可划分为自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它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和混源成藏动力学系统。
赵靖舟[2]等将成藏动力系统依据压力系统、成藏性质、油气藏相态类型、运移方式、流体势、运移动力(或成藏动力)和沉积相等,总结出10多种划分方法。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ee4fc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0.png)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指通过研究岩石圈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揭示油气形成、分布和运移的原理和规律。
它在石油地质勘探和资源评价、开发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气是地球上的一种珍贵的能源资源,它是由生物、化学和地质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研究油气成藏的动力学过程,能够从其形成的角度为石油勘探提供更多的利用价值。
首先,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要关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生物成藏是油气形成的基础,它是指有机质在地质历史中的生存、分布、堆积和转化过程。
生物成藏过程中,有机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都是影响生物成藏的关键因素。
化学成藏是油气形成的关键环节,它是指有机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解、转化和聚合。
化学成藏过程中,有机质分解的速率、深度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烃类的成分和分布。
地质成藏是油气形成的最终环节,它是指有机质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气水岩三相界面或单相界面,此处是油气的最终固定和富集所在地。
其次,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要关注成藏过程中的运移规律。
石油勘探研究表明:油气在地下进行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石孔隙、岩石性质、地下水、温度等。
油气在地下的运移主要是由微小孔隙和裂隙等所形成的连通途径,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
不同介质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对烃类的运移也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含盐沉积盆地中,由于含盐层的阻挡作用,使得烃类往往会产生大规模的富集。
最后,油气成藏动力学方法的研究对于石油勘探有重要意义。
目前,石油勘探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到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技术、地质勘探、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而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
如在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一些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岩石圈油气田的研究。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对油气运移的规律进行描述,同时可以揭示海相、陆相油气的来源。
总的来说,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能够为石油勘探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基础,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
7-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共59张)
![7-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共59张)](https://img.taocdn.com/s3/m/975b144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44.png)
➢已知运聚系统资源丰度统计 ➢综合确定油气空间分配
➢原油物性(比重、粘度、含腊量等)
➢原油族组分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同位素 ➢自生矿物包裹体
➢地层水中有机酸和无机离子等
第28页,共59页。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
油气运聚单元(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
烃源灶 —— 多个烃源灶在空间上相互叠置
基 本
关键时刻 —— 多个(多期生烃、成藏、调整与改造)
特 独立性 —— 不同生烃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征 复合性 ——不同系统之间共享部份成藏要素与油气聚集空间
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散失不严重
评价方法 ——“顺藤摸瓜”
第12页,共59页。
油源-源岩关系
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第32页,共59页。
油气成藏系统— 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
(4)圈闭的形成:
主要是对有效捕集油气目标的分析, 包括圈闭类型,构成(生储盖组合与储集 空间)与分类分布的图件,构造圈闭形成 期与有效圈闭分析,以及(yǐjí)近源非构造圈 闭的描述与图件等。
第22页,共59页。
•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fāngfǎ)
• 主要描述图件:
• 含油气系统的主要描述图件(四图): 含油 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平面展布图、含 油气系统剖面图,含油气系统事件图。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含油气系统
Law BE和Curtis JB (2002) 只适合于煤层气、深盆气、裂缝页岩气、生物气等非常规油气
强调“源 藏”一体以及油气没有发生大规模运移过程
第一章 油气成藏研究内学和方法
![第一章 油气成藏研究内学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95ec89b9d528ea81c779ee.png)
第一章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 世纪50年代初)
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研究 的初始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1)在 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 成藏的背斜学说。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非背斜圈闭 理论”。 2 )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浮力、水动力和毛 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 (Hubbert,1953),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 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有助于推动复杂探区油气成藏研究的更趋深入和勘探成功率的进一步
提高; 同时也有助于这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成藏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对于21世纪石油地质科学的 发展和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50 年代中期~70 年代末)
(4)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
封存箱理论”(Hunt,1990)。 (5)80年代以来,模拟实验已成为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实验,深化了成藏过程中油气二次 运移和聚集的认识。实验结果表明,当油在水湿的均质运 载层运移时,油对圈闭的充满速度并不取决于二次运移本 身,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岩排烃的速率。在油的垂向运 移期间(当运载层位于源岩层之上时)出现很高的散失量; 但在横向运移期间,散失量很小。同时,许多学者利用微 观渗流模型研究油相运移以及孔隙介质中非混溶驱替过程。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45dd230740be1e650e9a63.png)
油气成藏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早期成藏理论探索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
1861-亨特提出早期背斜学说
1910-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背斜学说
1930-形成了“非背斜圈闭理论”
1953-Hubbert完整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
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被确定为成藏过程中 影响油气运移聚集的主控因素,油气成藏过程被 看作为动力学过程
关于成藏动力学的疑问
为什么国外学者未明确提出成藏动力学的 概念和研究体系? 为什么我国学者热衷于成藏动力学的讨论, 但每个人提出的成藏动力学的概念和内涵 都如此不同? 到底什么是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勘探研究中三种不同工作方法的比较
内 容 传统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条件 含油气系统理论 系统论 系统的划分与评价 系统结构图解法 系统成因分析法 系统模拟类比法 勘探实践 定性 油气成藏动力学 动力学机理 区带和勘探目标评价 建立三维数字盆地 建立控制性模型动力学模拟 人工智能模拟模拟实验 勘探实践 定量
石油地质学是关于石油、天然气等有机流体矿产 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在沉积盆地内发 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在主要内容包括油气的生成、 储集(输导)、盖层、运移、圈闭、保存等诸方 面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随科学的进步和人 们对于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而发展。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什么是成藏动力学?
成藏动力学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 ,以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 一个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是由固体格架和其中的流体 成藏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 成藏动力学就是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以油气运聚的动力 (油、气、水)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相 系统和过程为核心。把油气的生、储、运、聚、散连结成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盆地演化历史中和输导格架下,通过 学系统和过程为核心,把油气的生、储、运、聚、散连结 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稳定的边界,其中的流体构成一个流动单元 , 探讨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 ,受控于一个 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 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 的规律 和分布规律,进而指导油气勘探的一门科学。 ,从而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统一的压力系统。并可提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 过程分析,研究盆地油气形成、演化和运移过程及聚集规 体封存型和滞流型流体动力系统类型的划分方案。 律的综合学科。 ---田世澄等, 褚庆忠&张树林, 1996 2002 ---郝芳等, 康永尚&郭黔杰, 2000 1998
油藏工程第二节油气藏流体N文档
![油藏工程第二节油气藏流体N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ad86bcd0d233d4b14e6968.png)
Bg
Vo Vos
(Rsi
Rs ) Bg
Bo (Rsi Rs ) Bg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27
四、体积系数(续) Bt随压力变化的曲线见下图中红色线。
Bt
Bob Bt 1 Rsi
Bt Bob
Bob
1.0 Bo Bob
Bos 1.0
Psc
Pb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15
六、热膨胀系数
定义:恒压条件下单位温度下的体积变化率。
g
1 V
V T
P
代入气体状态方程,得:
g
1 T
1 z
z T
P
可以看出:天然气的热膨胀系数与气体的温度成反比。地层温度
一般在20~200oC之间,因此热膨胀系数在 50 ~ 500104 oC-1
API
从上式可以看出:API相对密度的数值越小,表 明原油就越重。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21
三、饱和压力
饱和压力:指原油饱和气体时的压力 Pb 。
Psc Vgs Vos
(a)
P
Pb
Pi
Vg
Vo
(b)
Vob
Voi
(c)
(d)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22
三、饱和压力(续)
泡点压力:指原油开始脱出气体时的压力。
P T
代入气体状态方程,得:
Cg
1 P
1 z
z P T
可以看出:天然气的压缩系数与压力和偏差因子有关。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13
五、压缩系数(续)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PV nRZT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325d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8.png)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油气成藏机理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油气在地球内部形成、迁移和储集的过程。
了解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概括的角度介绍油气成藏机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其次,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形成层向储集层的迁移过程。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层压力和渗流力。
当油气形成后,由于地层压力的作用,油气会沿着孔隙和裂缝向上或向下运移。
油气的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的孔隙度。
一般来说,渗透率较高、孔隙度较大的岩石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能力。
最后,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
油气储集是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富集的过程。
油气储集的条件包括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的透水性等。
当油气到达储集层后,由于储集层的条件合适,油气会在岩石孔隙中形成油层或气层。
油层和气层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构造和地下流体压力等因素有关。
总之,油气成藏机理涉及到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三个方面。
油气的形成是由有机质在地下经过成熟作用形成的,成熟程度影响着油气的质量和数量。
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孔隙度等因素。
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透水性等条件对储集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过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探索油气成藏的其他因素,如地下流体运动、地下压力变化和地层构造等,以更全面地理解油气的形成和储集。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数学模拟等多学科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成藏分析讲课:第二部分:油气成藏分析
![成藏分析讲课:第二部分:油气成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e38be8960590c69fc37626.png)
◆ 原油性质分析 ◆ 油气运聚方向分析 ◆ 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期次分析
原油性质分析
一、检测石油组成和结构的重要方法 二、影响石油组成的重要因素
一、检测石油组成和结构 的重要方法
1、气相色谱法
2、质谱法
3、色谱-质谱法
1、气相色谱法
◆ 气相色谱可对混合物进行多组分分离 和定性、定量分析。
压力系数:实测的地层压力与按同一地 层深度计算的静水压力的比值。
正常地层压力:在一般地质条件下,地层
压力与静水压力相当,即压力系数≈1。
异常地层压力: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
流体压力。或称压力异常。
异常高压:地层压力高于静水压力,
压力系数大于1。
异常低压:地层压力低于静水压力, 压力系数小于1。
0.40 1000.00
(2)正烷烃碳原子数及分子量递减;
(3)奇数碳优势消失,CPI或OEP值为1.0左右; (4)环烷烃及芳香烃碳原子数也递减,
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 (5)成熟度指标显示其成熟特征,
如C29甾烷20S/(20S+20R)为0.4~0.52。
3、高成熟油
凝析油主要为有机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
(1)一般具低密度(一般在0.78g/㎝3)、低粘度、 低蜡、低凝固点、低初溜点的特征。
Φo=gZ+P/ρo
式中, Z为测点高程; g为重力加速度; P为测点压力,Pa; ρ为流体密度,kg/m3;
地下流体势分析:
流体流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势区指向低势 区。低势区是油气潜在聚集区。
1)若运载层连通性好,油气由高势区向低势 区运移,若低势区存在圈闭,则会聚集成藏。
2)若油气运移过程中遇到遮挡,例如岩性圈 闭,则可能在高势区向低势区的过渡区,甚至 高势区也存在油气聚集(如生油凹陷中的砂岩 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往往存在高压异常,压力 系数可高达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油气成藏动力学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