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急 诊足 医院的窗 l J , 也 是抢 救 生 命 的 前 沿 阵 地 , 静 脉 输 液 是 冉 立 即用 消 毒 棉 答 按 压 穿 刺 点 , 不 要 采 棉 裕 按 爪 下 拔 针 , _ 『 以 急救护 理【 f _ l 的抢 救措 施 之 一 , 于各 种 原 易 引 起 静 脉 炎 , 小 仅 有 效 减 少针 刃 对 l 管 造 成 的机 械 性 切 割 伤 。 给 患肯 带 来 痛* , 影 响 抢 救 治 疗 的顺 利 进 行 , 同 时 容 易 造 成 医患 做好输液前告知 , 加 强巡 视 : 告知患者输液的卡 H 父啊宜 , 指 纠纷 。通 过 对 常 静 脉 炎 的学 习 、 总结 , 以 降 低静 脉 炎 发 生 率 , 减 导患 者 及 家 属 参 与进 行 自我 观 察 , 输液 过私 r l I 』 J n 强巡视 管理 , 建 轻 病 人 痛 。 立 输 液 巡 视 卡 并 记 录 每 次巡 查 输 液 的情 况 , 进 行 床 头 交 接 班 。埘
静 脉 炎 的 基 本 知 识
. 『一些 极 易 产 生 静 脉 炎 的 药物 在输 注 前要 提 前 告 知 患 者及 家 属 ,
静脉炎的定义 : 静脉炎是静 脉 内膜 的炎症 , 足 种进行 件 减 少 医 患 纠 纷 , 防止 静 脉 炎 的发 生 。 的 并 发 症 ‘。 静 脉 炎 的 护 理 措 施 冰袋外敷敷法 : 川清 浩的包布包裹冰袋敷 静脉炎处 J _ 使神 静脉炎 的分类及原 : ( 1 ) 机械性静 脉 炎: ①穿刺 部位 同定不 经未梢敏感性下降 , 而减轻疼痛 , 降低细菌活力 , 制止局 部炎症 的 , r 稚, 针管滑动 ; ② 穿刺部位 太靠 近关节处 , 关节活动使针管与 发 生 和 发 胰 , 起 到 丫保 护 f f 『 L 管、 减少 『 矧药 物 刺 激 导 致 静 脉 炎 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静脉穿刺、输液、输血等操作后,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操作相关的工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彻底清洁手指、掌心、手背、指甲缝及手腕。

2. 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感染、血栓形成等异常的静脉。

3. 使用无菌器械: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必须使用无菌的器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处理。

4. 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必须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可以使用含氯己定或碘酒等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消毒方法进行操作。

5. 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必须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避免操作中的污染和错误。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是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管路内的污染物引发感染。

7. 加强患者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告知他们如何正确使用静脉导管,注意观察导管是否有异常,及时就医等。

二、静脉炎的护理方法1.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应每日观察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情况,包括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检查输液管路:护理人员应每日检查患者输液管路的情况,包括是否有渗液、漏液、气泡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并向医生报告。

3. 维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时要注意使用无菌的冲洗液,按照正确的冲洗方法进行操作。

4. 保持导管固定: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固定情况,确保导管不松动、脱落。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1.2 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炎也是静脉给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7]。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太长也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化学炎性反应[8];或不按时更换敷贴,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9]。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1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
1.1.1 pH值 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掌握药物的性质,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4]。
2.4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2.2 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滴速
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注任何药物开始速度宜慢,如喹诺酮类药每分钟10~15滴,滴注10分钟后患者如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将滴速调整至25~30滴。同时,注意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如20%甘露醇,输注前后,静脉滴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同时采取局部热敷,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1,12]。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0.9%生理盐水 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法较常规滴注法预防静脉炎效果显著[13]。

急诊抢救室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原因

急诊抢救室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原因

t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room 59 cases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phlebitis. Results: Resuscitation room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phlebitis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Iatrogenic phlebitis occurrence is mainly due to the use of peripheral venous infusion of va-
表 1 急诊抢救室静脉炎发生病例的年龄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年龄( 岁) 21 ~ 50 51 ~ 60 61 ~ 70 71 ~ 80 81 ~ 90 > 91
发生例数 1 8 14 18 16 2
百分比( % ) 1. 69 13. 56 23. 73 30. 51 27. 12 3. 39
2. 2 急诊抢救室静脉炎发生病例的性别分布 59 例静脉炎 病例中,男 30 例( 50. 85% ) ,女 29 例( 49. 15% ) ,男、女比例为 1. 034∶ 1,性别在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2. 3 急诊抢救室发生静脉炎级别分布 本组 59 例静脉炎病 例统计分析发现,发生 静 脉 炎 的 级 别 排 序 分 别 是 Ⅰ 级 静 脉 炎 30 例( 50. 85% ) ,Ⅲ级静脉炎 18 例( 30. 51% ) ,Ⅱ级静脉炎 11 例( 18. 64% ) ,见表 2。
一静脉通路中使用两种药物等。结论: 加强急诊抢救室医护人员静脉输液知识的培训,规范护理操作行为,选择合理规范的给药途径、给药方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引言概述: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系统并发症,其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和发热等。

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和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1 保持良好的皮肤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洁皮肤,并确保彻底冲洗干净。

在清洁后,应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避免磨擦或者擦伤。

1.2 规范静脉插管操作:静脉插管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医务人员应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包括正确选择插管部位、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避免过度插管和频繁更换。

此外,应定期检查插管部位,确保插管的稳定性和无明显红肿。

1.3 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保护静脉插管部位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

应避免插管部位受到过度磨擦或者拉扯,避免使用过紧的绷带或者胶带。

同时,定期更换透明敷料,以确保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2.1 疼痛管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症状,因此疼痛管理是护理中的重要任务。

可以采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如冷敷或者热敷,以缓解疼痛。

同时,合理使用疼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镇痛药,以控制疼痛。

2.2 抗菌治疗:静脉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因此抗菌治疗是必要的。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感染症状和体征,及时调整抗菌治疗方案。

2.3 促进血液循环:静脉炎会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液循环不畅,因此促进血液循环是护理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按摩或者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活动肢体和进行简单的体操,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三、静脉炎的饮食措施:3.1 补充足够的水分:静脉炎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以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可以适量增加,但避免过量饮水。

3.2 均衡饮食:静脉炎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等操作过程中。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或静脉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

一般来说,静脉留置针适用于短期使用,而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使用。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有关的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避免污染静脉通道,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一般建议每72小时更换一次,或者在有必要时更换。

长时间使用的留置针易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及时更换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注意静脉通道的固定:静脉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应固定在患者身体上,避免移动或脱落。

固定应牢固而不会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 注意静脉通道的保持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道是否通畅,避免血栓形成。

如发现血栓,应及时处理,如使用溶栓药物或更换静脉通道。

6.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

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静脉通道周围是否红肿、疼痛、渗出物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 保持休息:静脉炎患者通常需要休息,减少活动,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护理人员应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患者的休息状态。

3. 保持皮肤清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使用温水和无菌棉球轻轻擦拭,避免摩擦或刺激。

4. 疼痛管理:静脉炎患者常常伴有疼痛症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使用镇痛药物或冷敷等。

5. 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或热敷,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

2、护士操作因素:
(1)静脉穿刺时穿刺部位不当、操作不到位。

(2)未加强巡视次数,看护不到位。

3、患者因素:
(1)休克、严重脱水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2)老年人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自身条件使痛感降低,反应迟钝等因素易发生静脉炎。

(3)静脉输液系统:微量泵虽然有报警功能,但需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报警,过分依赖报警系统,则回血与药物外渗不能及时发现。

预防护理
1、血管的选择:
首选中心静脉或PICC给药,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护理措施:
(1)硫酸镁湿敷:主要利用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

此外,镁离子还具有抗炎、扩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目的。

(2)土豆片外敷:土豆中含有大量淀粉、盐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C、茄碱、龙葵素等。

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茄碱、龙葵素有缓解疼痛,减少渗出作用。

(3)喜辽妥软膏外敷:喜辽妥软膏的主要成分为多磺酸基黏多糖,涂抹静脉炎处,经皮肤吸收后,能迅速穿透皮肤,分布在皮下组织内,促进水肿及血肿的吸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能够缓解疼痛及压迫感,减轻水肿及血肿。

(4)外用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有消除红肿、减轻疼痛、防止坏死的作用。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静脉内导管的使用和操作不当。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 保持清洁和消毒:在插入静脉导管之前,护士需要仔细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同时,使用消毒剂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确保操作区域的清洁。

2. 选择适当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选择尺寸较小的导管,减少对静脉内壁的刺激。

3. 观察导管位置:在插入导管后,护士需要通过透视或X光等方法确认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正确的导管位置有助于减少静脉内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4. 定期更换导管:长期留置的导管易造成细菌滋生和感染,因此需要定期更换导管。

一般建议每7天更换一次导管,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注意导管的固定:导管的固定要牢固,避免在患者活动时移位,导致静脉内壁的损伤和炎症。

6.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7.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减少血液凝结和感染的风险。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的水分平衡,给予足够的液体,有助于稀释血液,减少血液凝结的风险。

9.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10. 做好手术切口的护理:对于已经存在手术切口的患者,要做好切口的护理,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11. 教育患者和家属: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如何正确清洁和保养导管等,以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护理工作。

总结起来,预防静脉炎的关键在于保持清洁和消毒、选择适当的导管、观察导管位置、定期更换导管、注意导管的固定、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保持导管通畅、给予足够的液体、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做好手术切口的护理以及教育患者和家属。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风险。

静脉炎护理措施

静脉炎护理措施

静脉炎护理措施摘要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输液等操作后。

静脉炎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且严重时可能引起并发症。

因此,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静脉炎的发生。

本文旨在介绍静脉炎护理的相关措施,以提供护士们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和应用。

引言静脉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输液、血管造影等操作后。

静脉炎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染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

因此,提供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减轻静脉炎非常重要。

一、护理前准备在进行静脉留置或输液操作前,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设备和器材:确保设备和器材的完整性和洁净度,包括输液管、静脉留置针等。

2.洗手消毒:使用符合规范的洗手消毒方法,在操作前先进行彻底的洗手消毒,以确保手部的清洁和无菌。

3.准备所有所需物品:包括备用的静脉留置针、敷料、绷带等。

确保一切所需物品在操作前已准备妥当。

二、操作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在静脉留置或输液操作过程中,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皮肤消毒:在操作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细菌的繁殖和感染的风险。

2.技术娴熟:在进行操作时,护士应确保自己具备良好的技术娴熟度,避免在取穿刺针或输液管时对静脉壁造成损伤,以减少出血和发炎的发生。

3.观察及处理异常:在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及局部反应。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处理相关问题,并咨询医生进一步判断和处理。

4.确保静脉通畅:在操作前,确保静脉通畅,避免在局部堵塞或感染的情况下进行穿刺,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护理后的观察及处理在静脉留置或输液操作完成后,护士需要进行观察和处理:1.观察局部反应:在操作完成后,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穿刺部位的局部情况,包括红肿、压痛等症状。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2.敷料更换:根据需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和静脉采血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十分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者动脉插管。

选择合适的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2.正确操作: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和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3.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静脉情况等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避免过长或者过短的留置针,以减少刺激和损伤。

4.保持通路通畅:定期检查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避免血液回流不畅,及时更换阻塞的留置针。

5.注意静脉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特性,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的输液速度。

6.注意静脉输液液体的温度:输液液体的温度应适中,避免过热或者过冷的液体刺激静脉壁。

7.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根据医嘱和使用时间,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8.注意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保持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

9.加强患者宣教: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预防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

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观察病情: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炎症反应、红肿、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保持通路通畅:定期检查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避免血液回流不畅,及时更换阻塞的留置针。

3.局部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局部护理,包括清洁、消毒和更换敷料等,保持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赋予相应的镇痛措施,如口服或者静脉注射镇痛药物。

5.抗感染治疗:如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抗感染药物。

6.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供温暖和关心,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怖。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静脉炎是常见的介入治疗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包括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感染和病人的自身原因等。

对静脉炎的发生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以下是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发生原因静脉炎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由于介入治疗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较高,操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对手术的成功和效果非常重要。

如果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操作技术不正确,则容易导致血管损伤、组织损伤,从而引发静脉炎的发生。

感染感染是静脉炎的主要诱因之一。

病人在手术前后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体位变化不频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从而导致静脉内病原菌滋生,引起感染。

此外,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导管和针头等工具,这些工具若未经正确消毒则会带来细菌繁殖的风险,也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病人自身原因病人本身的因素也是导致静脉炎的原因之一。

病人如果存在血管粗壮、血管松弛、血管壁减厚等一系列血管疾病,则容易造成血管膜前血肿、血液浆液渗出等,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防治护理针对上述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充分评估病人身体状态,确定手术方式和操作步骤,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洁净手术区域和术前辅助设备,减少感染的风险,充分消毒套管和皮肤等,协助患者进行换药等护理操作,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护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步骤,特别是穿刺过程的操作员手法和针管的管制,尽量减少血管损伤。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其他配合治疗的设备和药物进行显微病理学检查和评估,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静脉炎发生的重要一环,包括换药操作和抗感染治疗等。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发生在静脉内的一种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内导管使用过程中。

其特点是局部疼痛、红肿、静脉纤维性硬化,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

静脉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静脉炎的护理措施,帮助护士正确进行护理工作。

静脉炎的护理前准备在进行静脉炎的护理工作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了解患者的病情: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就诊经过等信息。

这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2.准备必备物品:护士需要准备好必备的护理物品,如消毒液、抗菌纱布、缝线剪、手套等。

确保这些物品的质量和数量都符合要求。

3.确保环境整洁:护士需要保持护理环境的整洁,并确保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

这有助于防止感染发生。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介绍针对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观察静脉炎症状护士需要每日观察患者的静脉炎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红肿、硬结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

及时发现变化并及时记录,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注重护理环境卫生护士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患者周围的床单、被罩等物品,保持其清洁。

同时,护士还需要注意自身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 静脉穿刺护理静脉穿刺是患者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士需要在进行静脉穿刺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穿刺部位。

避免多次穿刺和过于频繁地更换针头,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注重穿刺操作技巧:护士需要掌握正确的穿刺操作技巧,减少穿刺过程中对静脉和周围组织的伤害。

同时需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定期更换导管和绷带:对于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导管的状况,并按照医嘱进行更换。

同时,需要注意绷带的松紧度,避免绷带过紧导致静脉阻塞。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主要发生在静脉导管插入部位,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静脉炎的发生,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匡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

一、预防措施1. 导管选择与插入技术选择合适的导管是预防静脉炎的第一步。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类型和规格的导管,避免过度插管或者插管过大。

在插入导管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洗手、戴手套、穿戴无菌衣物等,确保导管插入部位的无菌环境。

2. 皮肤消毒在插入导管前,需要对插入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应选择适合患者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时要注意插管部位的清洁度,避免污染。

3. 导管固定插入导管后,需要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避免导管的脱落或者移位。

固定导管时,应选择适当的固定器材,并确保固定坚固而不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

4. 导管护理导管护理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每日对导管插入部位进行清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护理时要注意手卫生,戴手套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更换导管连接器和输液管,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

5. 患者教育对于插管患者,医护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和护理要点。

教育内容包括正确的插管部位清洁方法、导管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

通过患者教育,患者能够主动参预护理,提高预防静脉炎的效果。

二、护理措施1. 观察导管插入部位护理人员应每日观察导管插入部位,注意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发热、寒颤、头痛、乏力等。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3. 饮食护理静脉炎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2023-11-25•静脉炎概述•静脉炎的预防措施•静脉炎的护理措施•静脉炎的康复治疗•总结与展望静脉炎概述01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通常与静脉曲张、静脉输液、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有关。

定义静脉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下硬结等症状,有时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症状定义和症状突然发病,病程较短,炎症消退后常留下局部硬结和色素沉着。

发病缓慢,症状时轻时重,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慢性静脉炎急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时,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或大量静脉输液,特别是使用刺激性药物,容易导致静脉炎。

长期坐卧不动、缺乏锻炼、肥胖等因素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静脉炎。

静脉曲张静脉输液血液循环不畅静脉炎的预防措施02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降低静脉炎的风险。

过重会增加血管负担,诱发静脉炎。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都会刺激血管壁,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定期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可以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减少炎症反应。

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加重血管壁的负担,诱发静脉炎。

高脂食物会加重血液粘稠度,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增加水果蔬菜摄入控制盐分摄入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合理饮食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遵循医嘱了解所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注意药物副作用正确使用药物静脉炎的护理措施03定期为患者更换药物和敷料,保持患处清洁,避免感染。

保持患处清洁观察患处变化避免过度活动密切观察患处的颜色、温度、疼痛等情况,以及是否有肿胀、淤血等现象,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避免患者在患处过度活动,以免引起疼痛和影响愈合。

030201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以便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

评估疼痛程度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使用止痛药教导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紧张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通过对常见静脉炎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以达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医患纠纷。

标签:静脉炎;原因;护理措施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静脉输液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易引起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抢救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容易造成医患纠纷。

通过对常见静脉炎的学习、总结,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

静脉炎的基本知识
静脉炎的定义: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皮肤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2]。

静脉炎的分类及原因:⑴机械性静脉炎:①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②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③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的型号与血管的性质不符(粗针细血管),穿刺时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④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⑤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引起发炎。

⑵药物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浓度过高、药物酸碱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

⑶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3]。

⑷血栓性静脉炎:①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容易形成栓子;
②套管针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凝血机制改变,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⑸拔针后静脉炎: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度: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将静脉炎分3度: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4]。

静脉炎的预防
正确掌握药物浓度,合理安排输液:护理人员要熟悉输注药物的理化性质,充分了解药物的渗透压、PH值等,尽量不要多种药物混合输注,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5]。

加强护理评估,选择合适血管:尽量选择上肢静脉、无静脉瓣、相对粗直、有弹性、避开关节不易于固定的血管,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损害[6]。

提倡使用留置针,正确方法封管: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可随血管弯曲,患者可带管做轻度活动,既可有效保护血管,又可减轻护士工作量但是要根据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套管针[7]。

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的并发症,套管针保留时间3~5天,时间不能过长。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拔针方法: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8]。

拔针时建议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不要采用棉签按压下拔针,可以有效减少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伤。

做好输液前告知,加强巡视:告知患者输液的相关事宜,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参与进行自我观察,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管理,建立输液巡视卡并记录每次巡查输液的情况,进行床头交接班。

对于一些极易产生静脉炎的药物在输注前要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减少医患纠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停止在发生静脉炎处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9]。

冰袋外敷敷法:用清洁的包布包裹冰袋敷在静脉炎处可使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而减轻疼痛,降低细菌活力,制止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保护血管、减少因药物刺激导致静脉炎的作用。

马铃薯外敷法:马铃薯俗称土豆,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利湿止痒、加快皮肤新陈代谢、促进皮肤局部血液循环,对静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11]。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外敷: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可吸收少到中量渗液,具有清创作用可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减轻疼痛;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12]。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外敷:此药为外用杀菌防腐剂,用于各种创伤、渗出、糜烂的感染性皮肤病的洗涤、湿敷刺激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等症状减少局部组织坏死等的发生率[13]。

中药外敷:用酒调制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起到止血化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促进局部炎症吸收[14]。

红外线照射法:红外线照射能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肌肉,消除病患处疼痛症状;促进渗出物的吸收,使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15]。

创面液体保护膜涂抹:创面液体保护膜是一种新型生物材料,涂抹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具富有弹性和张力,封闭牢固又不损伤皮肤,且含有多种药物活性成份(血竭红素、醌、黄岑素等),具有持续消毒杀菌、减轻肿胀、软化血管、刺激毛细血管再生、促进创面修复等作用。

讨论
静脉输液是急诊抢救、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是成功救治病人的关键,但易引起静脉炎,所以我们应从预防入手,正确评估血管,评估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无外渗。

加强合理用药,在输注可达龙、多巴胺、脂肪乳、氨基酸、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时,注意药物稀释,药物酸碱度及溶质过高等因素,注意临床观察和护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如果发生静脉炎应立即采取有效方法,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颖青.医院急救护理与多发伤救治护理培训班.北京,2010.
[2]杨丽红.输液性静脉炎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断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58.
[3]张维琴,张静.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全科护理,2010,8(7):1947.
[4]刘立林,贾丽丽,杨红萍,等.输液泵输注氨基酸注射剂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
[5]兰建辉.防治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护理措施.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中):167.
[6]张丽华.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158-159.
[7]马灵灵,赵丽佳,龙梅,等.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2):99.
[8]魏丽平,张爽,周燕.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0,7(23):250.
[9]张玲.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330.
[10]王永清,孔红彦.20%甘露醇加温静脉滴注联合马铃薯外敷预防套管针静脉炎的临床研究.临床医药实践,2011,20(4):291-292.
[11]吕晓梅,张惠灵.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应用于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71-72.
[12]张怀雁,刘晓玲,李云,等.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外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当代护士,2011,6(学术版):138-139.
[13]崔彩萍.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0,7(35):257-258.
[14]宋宝英.红外线照射加外敷止痛消炎膏治疗药源性静脉炎的观察和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4):625-6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