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考研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感觉、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多个分支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心理学考研中,有一些知识点常常被考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心理学考研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经常被考到的: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认知心理学实验方法: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学习和记忆: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如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存储等。
4. 语言: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的产生、理解、运用等过程,了解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5. 智力和思维:包括智力测试和智力的形成、智力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评定等。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的修复方法。
2.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概念,如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等。
3. 群体行为:了解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群体决策过程,了解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群体动力学。
4. 人类发展与社会化:了解人类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人类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5. 亲社会行为: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等。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如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青少年发展: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发展:了解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问题,如成年期身份认同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一、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行为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思维、注意、记忆、学习、语言等认知活动。
2. 认知过程的要素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解决问题、决策等要素。
3.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4. 范畴的认知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对事物的分类和组织,范畴形成和运用是认知工作的重要内容。
5. 认知模型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信息加工的模型,比如计算机模型、认知地图模型等。
二、情绪心理学1. 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反映个体内部需求与现实环境的一种心理体验。
2. 情绪的分类情绪可分为愉快情绪与不愉快情绪两大类,包括兴奋、愤怒、恐惧、悲伤、惊讶等多种情绪。
3.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和认知之间相互影响,情绪会影响认知能力,反之,认知活动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4. 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是人们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整,包括认知重构、情绪焦点、表达情绪、调整情绪、情绪被动机制等。
5. 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个体情绪感知和情绪体验出现问题,表现为焦虑障碍、抑郁情绪、恐惧异常等。
三、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群体、团体、社会关系、社会冲突、社会认知等。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他人、群体和环境的认知,包括社会属性知识、认知结构、社会类比、社会推理等。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包括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社会影响力等。
4.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包括社交技能、人际关系、人际冲突、社交影响等。
5. 社会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平衡状态,包括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治疗等。
347心理学专业笔记
347心理学专业笔记以下是347心理学专业笔记的样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分支: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2. 心理学的历史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认知学派(皮亚杰、布鲁纳)、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等。
3.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法:通过观察被试的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来研究心理现象。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个别被试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
4. 心理过程感知觉: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的过程。
记忆:储存和提取经验的过程。
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5. 人格与个性人格定义:个体在心理、行为上的稳定特征。
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等。
个性差异:个体在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6.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
人际关系: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7.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从受孕到青少年阶段的发展过程。
青少年发展:从青少年到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过程。
成人发展:从成年初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8.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障碍:各种心理疾病的定义、症状和治疗方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各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9. 应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
工程心理学: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研究。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 也研究人的心理, 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 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 包括需要, 动机, 兴趣, 爱好, 信念, 理想, 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 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 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 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 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格心理学 第1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考研笔记-精品
第1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相关的概念(一)人格的定义[一级]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试述人格的特性。
[17华南347名:人格]普心: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⑵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
⑶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有前后一贯性,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人格的内涵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是说人格是由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它不仅是一个个单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而且是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
即,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①外部行为方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行,遵循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即人格的〃外壳〃,表现出人格的外在品质特征;②内在心理特征:个人隐藏于内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品质特征。
⑵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5出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简述生物遗传因素(天性)与后天环境因素(教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及两种因素的关系⑴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
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遗传素质是人格形胡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
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不可能自发地演化为人格。
[3]°后天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离开了遗传素质的基础,它的作用就无法表现出来。
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个案研究法11是以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小组为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有关各方面的完整的客观情况及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评定、谈话等,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特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及过程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16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书面调查16是指以书面提问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
5、心理过程10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7、情绪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总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如喜怒哀乐、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
8、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9、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10、行为与内隐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3.能力与人格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
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
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
北大学长考研347普通心理学笔记
北大学长347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同时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个体心理:(传统)心理现象包括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②心理状态(意识和注意)③心理特性(心理活动的动力,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人格特征);2.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刺激有机体的内部状态-主观世界中介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行为一种主观心理现象心理3.个体意识和无意识LOREM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稳定而丰富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们在正常环境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但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或作用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①描述研究:目的是对心理和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上和量上的特点;②相关研究:对研究环境一般不加以控制,往往依据过去从现场搜集到的资料,用统计程序加以处理;③实验研究:对实验环境加以控制,并操纵有关变量,以便建立因果关系;2.根据实际采用方法不同可分为①观察法:不便控制对象时使用,难以重复观察,难以精确分析;②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目的在于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③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④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使用调查法时应该注意,1.取样代表性,2.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⑤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都有哪些?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基本成分:感觉、表象、情感)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研究目的:通过内省,了解在不同刺激情景下,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历史评价:1)贡献性: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并为其发展奠定基础;2)局限性:①研究内容脱离实际;②研究方法局限;意识无意识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件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
心理学考研心理学必备知识点速记
心理学考研心理学必备知识点速记心理学考研是许多学子追逐的梦想和目标,而心理学的知识点繁多且涉及面广,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速记技巧来帮助记忆和复习。
本文将介绍几个心理学必备知识点的速记方法,帮助考生们更高效地备考。
一、认知心理学1. 记忆:串联法、联想法、故事法通过将要记忆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连贯的故事情节,或者利用联想来帮助记忆。
例如,记忆学习理论的两个阶段——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可以联想成“短记长忆”。
2. 学习:SQ3R 法SQ3R 是 Survey(预览)、Question(问题)、Read(阅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的缩写。
先快速预览整篇文章,然后提出问题,接着开始阅读,读完后尝试复述,并最后进行复习。
二、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先入为主效应、群体极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往往是在第一次接触时形成的,并且很难改变。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在讨论某个议题时,群体的意见会趋于极端化。
可以使用首字母缩写 FAE(First Impression Effect)和 GP(Group Polarization)来记忆这两个知识点。
2. 沟通:非言语交流、有效倾听非言语交流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
有效倾听是指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并适时给予回应。
以首字母缩写NVL(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 AE(Active Listening)来记忆。
三、发展心理学1. 认知发展:塔克曼阶段理论塔克曼阶段理论是指人类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风暴与挫折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
利用首字母缩写TSTT(Tuckman's Stages of Team Transition)来记忆。
2. 社会发展:培养友善、教育多样性培养友善是指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友善品质。
教育多样性意味着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心理学考研必备重点知识点整理与解析
心理学考研必备重点知识点整理与解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学考研成为了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备考心理学考研,以下是一些必备的重点知识点整理与解析,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人类如何从感知信息中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2. 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是人类获取、保持和回忆信息的心理过程。
分为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其中,感知记忆是人们对周围环境进行短暂的感知和处理,工作记忆是人们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和加工,长期记忆则是人们永久地保存和回忆信息。
3. 学习的类型与过程学习是人类在经历某种经验后,通过获得、改变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行为上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主要分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认知学习。
具体的学习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应用和评估等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包括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和态度等方面。
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有注意的选择性、记忆的偏倚、推理的错误以及判断的主观性等。
2.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亲近感、相似性、亲密度、规范和社会支持等。
而人际关系又可以分为亲密关系、友谊和群体。
3. 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引导和影响他人行为的现象。
其中心理机制包括群体决策、社会影响和归因等。
群体行为还具有群体效应、集体智慧和群体冲突等特点。
三、发展心理学1.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变化规律的分支学科。
主要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伯纳黛特的人际发展理论等。
2.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儿童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在儿童时期从感知到思维发展的过程。
其中的特点包括儿童思维的感知先行性、逻辑运算能力的提高以及认知结构的逐渐建立等。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归纳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考研心理学也是如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心理学考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复习。
一、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与存储等内容,并紧密关联着神经科学。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到认知革命的转变,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等方法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
2. 感知感知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系统。
考生需了解各种感觉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感知的误差和变形等内容。
3. 认知和记忆认知和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认知包括知觉、注意、思维、语言等,记忆则与信息的存储、检索和遗忘有关。
考生需了解认知和记忆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
4. 语言与思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在人类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考生需了解语言的产生与发展、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以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等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
考生需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偏差、社会比较、态度与行为等。
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考生需了解社会影响的基本原理,包括归因理论、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考生需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系、沟通与交流、群体行为等。
4. 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有许多理论,如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认同理论、群体认同理论等。
考生需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验研究方法。
三、发展心理学1. 儿童发展儿童发展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考生需了解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典型发展和异常发展等内容。
2. 青少年发展青少年发展研究13岁至20岁之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考生需了解青少年身份认同、自我意识、性别角色等内容。
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知识领域。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知识点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对考研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1、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在感觉的研究中,要了解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等概念。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3、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类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包括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位置等。
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的表征、知识经验、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等。
5、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的基本分类有喜怒哀惧。
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等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2、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
认知发展方面,感知觉迅速发展,出现了客体永久性等概念。
心理学考研笔记心理统计篇
第一章绪论统计学内容(凑字数):(1)描述统计(整理数据):第二章图表第三章集中量数第四章差异量数第五章相关(2)推论统计(推断总体):第七章参数估计;第八第十第十一章假设检验。
(3)实验设计(取样,实验条件控制,结果分析):第九章方差第十二章回归第十三章因子分析第十四章样本选择数据类型:(1)观测方法:计数数据:能数出来的计量数据:用工具量的(2)测量水平:称名数据:类别顺序数据:类别、次序--------心理测验的原始数据是这个等距数据:类别、次序、相差程度-------心理测验数据都会转换成这个等比数据:类别、次序、相差程度、相差比例(3)是否连续:离散数据:非连续,有个数能数出来连续数据:中间可以无限细分出无数个值第二章图表统计表:(1)次数表:简单次数分布表:无论什么类型数据只要用来记录次数就可,数据少时使用分组次数分布表:同样只要记录次数就能用,数据多时使用相对次数分布表:用比率和百分数表示次数。
累加次数分布表:需知道某个数据以下和以上人数时使用。
双列次数分布表:两列变量的次数用同一个表来表示。
不等距次数分布:无法等距分组时使用。
(2)其他表:简单表:无分类分组表:一个分类复合表:多个分类统计图:(1)次数图:直方图(表分布):横坐标连续数据,纵坐标频次次数多边图:直方图条条去掉连成线就是这个。
比直方图轮廓好易看出规律。
累加次数分布图:横坐标(等距数据以上)分组区间;纵坐标(任何记录次数的数据)累加次数累加曲线:累加次数分布图曲线化。
可更好的看出数据的形态(正态,偏态)(2)其他图:条形图(表内容):对计数或离散数据进行描述圆形图(表内容):不连续的数据-----------可以按比例分的数据线形图(表变化):连续型数据进行描述散点图(表相关):横坐标可计数可离散,纵坐标必须连续数据茎叶图(表分布和保留具体数值):两位数的数据次数箱型图(表数据离散状况)第三章集中量数:一组数据的最佳代表值算数平均数:最好的集中量数,能用就用这个(1)何时不能使用:有极端数值时,有模糊数据时。
心理学考研之认知心理学笔记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2.认知的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
3.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
2.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而回忆就像从鸟舍中捕捉出这只鸟进行检查一样。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独立出来。
4.冯特提出,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叫内省的技术,内省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的仔细的严格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类似于今天的认知研究。
不过,冯特特别指出,象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构建了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
(节省法)6.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心理学家的是威廉詹姆斯,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这本著作被描述成“可能是美国最重要的心理学论述。
7.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了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它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事实上,对可观察的行为的强调,使得行为主义者拒绝任何和心理事件有关的名词,如注意、表象、观念或思维。
但是,行为主义却把注意看成是心灵主义的概念,认为科学心理学中不应该有注意的地位。
8. 在欧洲,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当你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时,问题的各个部分最初看起来彼此无关。
然而,随着突然的“顿悟一闪”,各个部分就会配合在一起产生解决办法。
心理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梳理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感知、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以下是一些认知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1. 感知和知觉-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处理和解释外界信息的过程。
- 知觉是将感知到的信息组织、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它受个体的经验、期望和信念等因素的影响。
2. 思维与推理- 思维是人类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
- 推理是根据已有信息来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等形式。
3.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获取、积累和改变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 记忆是保存和回忆过去经历和学到的东西的功能,包括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等形式。
4. 注意与意识- 注意是选择性地关注某些感知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过程。
- 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主观体验和知觉。
5. 语言与沟通-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考、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方式。
- 沟通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过程。
这些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发展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1. 婴儿期发展- 婴儿期是指出生到两岁之间的阶段,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建立起人际关系。
- 婴儿期的发展包括运动和感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社会认知等方面。
2. 儿童期发展- 儿童期是指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之间的阶段,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 儿童期的发展包括智力和学业、个性和性格、社会和情感等方面。
3. 青春期发展- 青春期是指从儿童期到成年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和实现独立性。
- 青春期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性别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家庭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4. 成年期发展- 成年期是指从青春期到老年期之间的阶段,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实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的更新!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1、什么是心理学?它与传统自然科学有何不同?2、城市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比乡村高,试分别从先天和后天的角度给出可能的解释。
3、简述心理学各大流派的主要特点。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哪两大类?它们在应用范围、实施步骤、做结论上有何不同?2、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3、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4、案例研究与调查研究有何区别?5、北京大学某教授想研究南方和北方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他选择北方的北京大学和南方的南京大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亲自以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约40名学生。
请分析这一研究方案有什么弊端。
6、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老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指出其中的各种变量。
第3章心理学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是如何传导的?2、神经系统一般分为哪两大系统?其主要构成是什么?3、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何异同?4、大脑皮层分哪四个部分(叶)?各自的主要功能?5、割裂脑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第4章感觉和知觉1、感受器的功能是什么?2、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区别是什么?3、比较颜色的三原色理论和拮抗理论。
4、频率不同的声音是如何被知觉为音调的?5、分心或干扰为什么能减少疼痛感?6、信号侦察论与传统的阈限测量有何不同?7、什么是特征觉察器?该提法与Gestalt理论有何不同?8、什么是阈限下知觉?它对人的实际行为影响有多大? 第5章学习1、学习的要素是什么?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何解释学习的过程?3、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根源是什么?4、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有何不同?5、奖惩并不总是有效,为什么?6、行为主义如何解释迷信行为?7、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用以训练狗听到指令后与人握手。
8、潜伏学习现象说明了什么?9、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如何解释中学生抽烟的现象? 第6章记忆1、短时记忆有何特点?它与工作记忆是什么关系?2、短时记忆是如何转化为长时记忆的?3、举例说明什么是内隐记忆。
心理学考研-普心笔记-动机
心理学考研-普心笔记-动机●一、动机概述●动机的含义●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的功能*3●1.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上,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动机下降,相应的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动机的种类*3●1.生理性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饥饿、性、渴、睡眠等。
●饥饿●性●2.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和学习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1.兴趣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爱好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2.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超过他人的动机。
●3.权力动机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个人化权力动机具有个人化权力动机的个体,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社会化权力动机具有社会化权力动机的个体,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在行为上表现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以个人的知识、观念等方式影响他人。
●4.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5.学习动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心理学》经典笔记(超完整)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心理学考研全套笔记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全)
一、感觉定律及心理量表法和有关实验(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只有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才能产生感觉。
感觉的意义:a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b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考夫卡把刺激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刺激,可随感觉器官发生变化,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会太大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2.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来自身体外部的刺激,反应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是指接收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3.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3.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3.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01.后现代心理学答:是由持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汇集而成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趋势。
产生于20世纪80中后期,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02.什么是无意注意答: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03.什么是有意注意答: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04.感觉的概念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
05.知觉的概念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06.空间知觉答: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
07.时间知觉答: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08.感觉适应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09.感觉对比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10.记忆表象答:也称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11.形象记忆答: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2.情绪记忆答: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13.外显记忆答:是指当个体在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4.内隐记忆答: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5.机械识记答: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在对材料意义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6.直觉动作思维答:又称时间思维或者操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7.具体形象思维答:是指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旺旺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非常突出。
18.抽象逻辑思维答: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或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
19.再造想象答: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创造想象答: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1.迁移作用答:指已有知识经验队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2.原型启发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
23.定式的影响答:定式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24.心境答: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闷闷不乐、恬静、烦躁等。
心境由特定的对象所引发,带有弥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5.激情答: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
激情的特点是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26.应激答:应激是指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遇到困难,特别是遇到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时,就会进入应激状态,把各种潜力调动起来,以应付当前紧张的局面。
27.理智感答: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好奇心、求知心、热爱真理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8.需要答:需要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大脑中得反映。
它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产生的主观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9.动机答: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为一种内部动力,是通过外在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30.自我效能答: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答: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流体智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所以称为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32.性格答: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3.教师的职业认知答:教师的职业认知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其从教活动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教师对自身职业活动的认知,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外界因素与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教学认知、教学监控、教学反思、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34.罗森塔尔效应答: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相应发展的现象。
35.职业心理压力答:心理压力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它是个体认识到工作和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又由于个人条件,无法将之消除,只得任其存在时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的身心紧张状态。
36.职业心理焦虑答:心理焦虑是个体由于面临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甚至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
大致有三种表现: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
37.职业心理枯竭答:职业心理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38.发现学习答: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39.同伴关系答:同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40.课堂心理气氛答: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直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等。
41.行为矫正技术答:行为矫正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个体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步克服不良行为的技术。
在学校个体咨询中一般使用的行为矫正技术有: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和消退法。
42.热身活动法答: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活动课的开始。
“热身活动”就是让全身“热”起来的活动,好比是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
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开放自己。
43.情境体验法答:情境体验法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实际情境或想象情境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情感体验,培养适应能力的一种方法。
44.角色扮演法答:角色扮演法主要指个体在想象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即试图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预测他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对自己行动所作出的反应。
45.讨论分析法答:讨论分析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分析或争辩得出结论的方法。
46.心理自述法答:心理自述法是指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心理的状况,也就是自己诉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是情绪宣泄的合理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方法。
47.游戏活动法答:游戏活动是指以游戏作为活动中介,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在轻松、愉快、和谐、活跃的气氛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
48.人际交往答: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人际交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
49.信度答:是指测量的可靠程度。
它表现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50.效度答:测量对所要测定的东西能确实的测定到什么程度,叫做测量的效度。
51.内容效度答:是指一个测量的内容代表它索要测量的主题。
52.构念效度答:是指某个心理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验证了编制测量的理论构想。
所谓构念,就是心理学理论中所涉及的假设性的抽象概念,如智力、动机等。
以测定这种构念为目的而制成的测量之效度,叫做构念效度。
53.自变量答:也称为独立变量,是指在心理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选定并进行操作的变量。
54.因变量答:也称为依存变量,是指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被试在心理和行为上得变化结果。
简或论01.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答: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和前提条件,教育则是心理学走向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2.促进心理学发展,教育史重要因素;3.当代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0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
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
是指研究者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是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4.调查法。
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此外还有其他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档案研究法。
03.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答:辩证唯物主义人为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里的发展、变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1.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作为大脑的机能,派生了人类高度发达的认识能力和智慧,发展了人类语言和抽象思维,孕育了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复杂多样,各具特征的人格整体。
2.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的大脑对所处客观环境中得各种刺激物做出反映的结果,因此人们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就存在差异。
3.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⑴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
⑵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内容。
⑶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04.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答: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大脑具有产生心理活动的机能,但大脑自身却不能产生心理活动,只有当大脑接受刺激物的刺激时,才能产生心理活动,这些刺激物就是客观事物,所以说,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的大脑对所处客观环境中得各种刺激物做出反映的结果,因此人们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就存在差异。
05.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答: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