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立春-----2月4日前后、 立夏-----6月5日前后、 立秋-----8月8日前后、 立冬-----11月8日前后,
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季划分示意图
(2)、天文四季
①、我国的四季:以“四立”作为各个季节的开始。 我国民俗多用“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2月4日前后、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四)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二、四季的更替
三、五带的划分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概念:地球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1、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Fra bibliotek2、公转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ˊ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26ˊ
北温带 北 回 归 热 赤

线 道 线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 0 射现象
0

23°26ˊ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现象
回 归 南温带 极 圈 南寒带 90
0
66°34ˊ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 的时间间隔。
历时: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24秒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
5、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这个 角度称为黄赤交角。 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34′的夹角。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它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个:
1. 年份的划分: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天,因此人们将一年分为365天或366天。

这种时间的划分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例如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和商业的季节性销售。

2. 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度使得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不同。

这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例如热带雨林和极地冰原。

3. 昼夜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不同。

这种时间差异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例如国际贸易和旅游业。

4. 地球的黄道和赤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黄道和地球自转轴上的赤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纬线之一。

它们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时间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航海和地图制作。

5. 太阳能的利用: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强度不同。

这种能量分布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深度思考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约是23.5°。

示意图如下:高效速记(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度”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5°;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①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深度思考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提示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深度思考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提示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至日
12.22 半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第0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0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
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呈直角。
集热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 即α=|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时,集热效果最佳。
针对训练
在光伏电站工程中,绝大多数支架为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光伏组件的倾角一般为 14°,且朝向正南方向。目前湖北省某地(31.5°N,113.5°E)将部分光伏组件 改成可转动支架(如下图所示)以提高对太阳辐射的利用率(sin14°≈0.24、 cos14°≈0.97、sin35°≈0.57、cos35°≈0.8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不考虑天气变化,该地固定支架光伏组件获
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月份是( B )A.3月
B.5月
C.9月
D.1月
解析:固定支架光伏组件的倾角一般为14°,且朝向正南方
向,不考虑天气变化,该地固定支架光伏组件获得太阳辐射 能最多的月份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6°。当地位于31.5°N,由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计算可知,此时太 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7.5°N,5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为 接近17.5°N,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长度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
度越大,正午日影越短;反之,正午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正午日影 最长,夏至日正午日影最短;
②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正午日影 最长,冬至日正午日影最短;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S 夏
公转方向

相同点: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不同点: 1.公转方向“相反”:北“逆”南 “顺”
例题1、某物体随地球公转从5月1日运行到10 月1日,公转的线速度怎么变化? 例题2、二分二至日
3、右图为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约是每年的1月初 C、地球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点
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 正确的是 AC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BC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 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
A:25°S
B:25°N
30°W
25°E
C
C:20°N
30°E
60°W
D:23.5°S
例3:每年的儿童节至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情况为:
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2、产生五带 图: 例4:假如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20°,热带、温带、 寒带范围怎么变化?若黄赤交角度数为30°,又怎 么变化?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从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使四季交替出现:地球公转的运动使南半球朝着太阳持续地接受太阳光,而北半球则朝着太阳持续地避开太阳光,从而导致南半球和北半球在一年之中交替出现春夏秋冬;
(2)地球公转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地球公转后,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太阳光,太阳照射时间、光照强度距离会改变,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气候温和,而不是南热北冷的极端现象;
(3)地球公转使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地球公转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使得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从而使生物们可以有规律地睡眠、进行活动等;
(4)地球公转使地球上海洋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海洋的流向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改变,从而带动自然界的海洋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体群。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其地理意义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季和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与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与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2)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与围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地球的自转→赤道面地球的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规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三 者之间的关系
夏至
速度 渐慢
春分
近日点
秋分 夏至
远日点
春分
冬至 秋分
速度 渐快
春分
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返回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 分至日 位置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季的划分: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 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 渡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地球五带划分:
返回
前进
春秋分昼夜情况
此时全球各 地的昼夜均等 长,均为12个 小时
图表归纳:
节气 北半球昼夜长短 南半球昼夜长短
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是极昼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内是极夜 自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自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意义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意义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这一运动是地球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还对生物圈的运转和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其离心率接近0.017。

这意味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并非始终相同,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距离太阳最近和最远。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公转周期,它约为365.25天。

为了与日历年保持一致,我们通常将公转周期近似取为365天。

3. 公转轨道倾角: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约为23.5度,这一角度称为倾角。

倾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季节的交替。

4. 公转速度:地球公转速度是固定的,平均约为每小时29.79千米。

这一速度使得地球保持在太阳引力的平衡状态,并且影响着地球的物理和气候过程。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在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地球在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四季的交替。

这种地球的季节变化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运转和物种的适应性都有重要影响。

2. 调节气候变化:地球公转的特征使得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而这种不均匀性是导致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公转的规律性运动使得气候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这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天气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3. 确定地理时区: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被划分为不同的地理时区。

各个时区的设立与地球公转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规定每个时区的标准时间,方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时间计量,便于交流和组织协调。

4. 促进文化交流: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接受到阳光,这为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人类在不同时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成为可能,各种文化、宗教和娱乐活动得以蓬勃发展。

地球的公转特征及其意义

地球的公转特征及其意义

七、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 化。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因此,当黄赤 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反之相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 移动范围的变化→气候分布范围的变 化→自然带分布范围的变化。
四、晨昏线与经线间夹角范围的变化
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圈与经线的夹角 为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经线的夹角越大,太阳直射点 的最大纬度是黄赤交角,因此晨昏圈与经线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
五、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 角a。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相反。
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一、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 的范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
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因 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 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 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第三节
一、公转特征
1、 概念、方向
地球的公转特征及其意义
自西向东
2、公转的周期

高三一轮复习——_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高三一轮复习——_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600
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300 23026′ 23026′ 300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的更替 • 五带的划分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理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90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同纬取“-”,异纬取“+”
②.计算太阳能热水器仰角、楼距
正午太阳高度角
热水器仰角
地面(或楼顶)
③.确定地方时 ④.确定日影长短及方向
某疗养院(北纬36°34′) ,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 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 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 (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2)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两楼之间的距离将应 如何变化,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的采光?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一年中太阳视运动与日影变化
E
E
N
W N
9︰00 12︰00 15︰00
S N
W N
12︰00 15︰00 18︰00 日落
S
二分日
夏至日
9︰00
W
6︰00
18︰00
W
E
6︰00 日出
E
S
S
太阳位于正东方向是在6点以后,6点时太阳还在 正东偏北,故6点时影子指向正西偏南。
冬至日
E
N
(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 角度(即 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
它是 地心与 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 的交点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 正午12时。
明确:“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 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冬 至 日 ( 月 日 )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12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 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 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春秋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 区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 之间。
H1>H2>H3
H3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春秋分:
由赤道 向南北 两侧降 低
夏至日(6.22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夏至日:
由北回 归线向 南北两 侧降低
冬至日(12.22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冬至日:
由南回 归线向 南北两 侧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66°34´S 90°´S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四季变化的特点: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春分
秋分
23º 26´S
南回归线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 两次 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有 一次 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 没有 太阳直射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点移动 方向
H=90° -( 29° + 23°26´)= 38°34´
4.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 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 95.9°E)发生地震 并引起海啸。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 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谢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运动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心中有图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斜着绕太阳公转,倾角为66034′。 (2)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动。
明确: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极圈的度数=900—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23°26´)的意义: ①其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即 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及最北端; ②决定了太阳直射点随地球公转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谢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
1、黄赤交角 2、太阳高度
黄 赤 交 角
3.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平面分别表示: 赤道 A表示________平面;B表示 黄道 ________平面。 (2)A、B两平面之间的夹角β大 23º26´ 小为________。地轴与B平面之 间的夹角α大小为________。 66º34´ (3)若A和B两平面之间的夹角增 大到25°,则太阳直射点的范围 变大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 五带的范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夏 至
冬 至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夜长短规律概括: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移向 的半球昼增 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1. 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地球形状 B. 地球自转 C.黄赤交角 D. 国际规定 2 . 在元月1日至元月10日这段时间内,太阳 直射点 (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 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 C.在南半球但向北移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
正午太阳高度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的冬至日(12.22前后)
冬至日:这一天, 南回归线上太阳高 度角为90°。北半 球昼长达一年中最 小值,昼短夜长, 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 现极夜;南半球昼 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 现极昼;
春、秋分 直射 点 位置 北半 球 赤道 南半 球
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赤道 北半球春分日(3.21)/南半球秋分日 (9.23):
春秋分:
全球各 地昼夜 等长, 各12小 时,晨 线与经 线重合。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夏至日(6.22前后)
夏至日:这一天, 北回归线上正午太 阳高度为90°北半 球昼长达一年中最 大值,昼长夜短,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 现极昼;南半球昼 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 现极夜;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 至 日 ( 月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距太阳直射点最 近的一天
6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 远的一天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值。
E
D
天 文 特 征
无太阳直射 无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极 圈 极昼极夜现象 66.5°N 北
四季变化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线
北 温 带
北 回 归 线
23.5°N
有太阳直 射现象
23.5°S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66.5°S

南 回


南 温 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第三课时
1、昼夜长短
2、五带的划分
一、昼夜长短 的变化
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 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在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是否相同?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
我们分别从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三种情况进行 分析:
4、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公转特征——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 速度
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1恒星年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 近日点附近较快,远日点附近较慢
即时演练
七月份
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京昼短夜长 B. 华北平原正种小麦 C. 我国河流出现汛期 D. 华北平原上正在种棉花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寒带范围变大
智慧之光
请说出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 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的变化。
黄赤交角增大:
直射范围增大,极圈范围增大;
黄赤交角减小:
五带中热带、南北寒带范围增大,南北 温带范围减小。
直射范围减小,极圈范围减小; 五带中热带、南北寒带范围减小,南北 温带范围增大。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该点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 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晨线上的昼长) 昼长=(12-日出时间)×2 (昏线上的昼长) 昼长=(日落时间-12)×2 夜长=(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的半球
昼夜长 短情况 极昼、 极夜地 区 北半球 南半球 极昼 极夜
南极地区极夜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 地球公转的方向。 (2)观察地球所处的四个不同位置, 分别填注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 、冬至 四个节气。 秋分 冬至日 A_________B_________ 春分 夏至日 C_________D_________ (3)春分:_____月_____ 3 21 赤道 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 6 北回归线 夏至:____月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 22 9 23 秋分:____月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 赤道 12 22 南回归线 冬至:____月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 春 (4)每年3、4、5月为北半球的_______季,9、10、11月为南半球的 春 ________季。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 时公转速度较慢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S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 时公转速度较快
3、 公转速度
远 日 点
近 日 点
3、 公转速度
近日点:
一 快 每年____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____, 南 太阳直射____半球,北半球为____季。 冬 远日点: 七 慢 每年____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____, 夏 北 太阳直射____半球,北半球为____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