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cea00aca89eb172ded63b79d.png)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2a45c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7.png)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是指通过语法结构和词汇选取等方面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又称为断定句,是一种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观点的句子。
下面将列举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判断句通常采用主谓结构,主语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末。
例如:“天下太平”、“人生自古谁无死”。
2. 肯定或否定的词语:判断句常常使用肯定或否定的词语来表达观点。
例如:“必然”、“绝不”。
3. 语气助词:古代汉语判断句常常使用语气助词来增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例如:“的确”、“果然”。
4. 修饰成分:判断句常常使用修饰成分来进一步说明观点。
例如:“全然”、“尽管”。
5. 并列结构:判断句中常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多个观点。
例如:“非此即彼”、“或是或非”。
6. 比较结构:判断句中常常使用比较结构来进行观点的对比。
例如:“与其……不如”。
7. 状语的运用:判断句中常常使用状语来进一步说明观点的情况或条件。
例如:“唯有如此”、“因此”。
8. 反问句的使用:判断句中常常使用反问句来表达观点。
例如:“难道不是吗?”、“岂有此理?”9. 倒装结构:判断句中常常使用倒装结构来强调观点。
例如:“岂止如此”、“不仅如此”。
10. 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判断句中常常使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来限定观点的范围。
例如:“当下”、“此地”。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包括主谓结构、肯定或否定的词语、语气助词、修饰成分、并列结构、比较结构、状语的运用、反问句的使用、倒装结构和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等。
这些特点在句子结构和词汇选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能够准确地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观点的含义。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https://img.taocdn.com/s3/m/a8a8bff6fab069dc502201d7.png)
• • • • • •
•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 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 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 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 验者坐之。” 《史记· 商君列传》 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 儒林列传》) ④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 死伪》 ⑤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 实。 范缜《神灭论》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 《桃花源记》
七、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 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 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 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 “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 逍遥游》 •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则:连词,连用加强语气) 《荀子·王制》 •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 五蠹》 •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涉世家》 • ⑤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 万章下》 • 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 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 乾第一》
•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 •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 《战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 记· 项羽本纪》 •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 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 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 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 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8939a7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a.png)
书·韩信传)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 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重也。(韩非子·五蠹) 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小结:
▪ 句式:
❖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 1.类属关系
▪ 2.主语,谓语+也。
❖ 2.等同关系
▪ 3.主语+者,谓语。
❖ 3.比喻关系
▪ 4.主语,谓语。
▪ 2.判断动词(系词) ▪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 1、表达比喻内容 ▪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d29b5c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3.png)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b80bd5f65a8102d277a22f37.png)
(5)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 面加上“乃”、“即”、“皆”、“必”、“诚”、 “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17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18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 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 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 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不”字,例如:“封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11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 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 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12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对话 中较多。例如:
9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b9212a89bceb19e8b9f6ba03.png)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541ee30e52ea551810a68704.png)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古汉语句式
![古汉语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0fa19610c281e53a5802fffb.png)
“为……所……”式中“为”后表主动的成 分可以不出现。 1)不者,若属皆为所虜。 《项羽本纪》 2)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魏书· 武帝 纪》 与“为……所……”相当的结构还有“为 ……见……”和“为……所见……”(见为助 动词) 1)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庄子· 至乐》 2)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学问 文章,未尝一日暂废,实为时辈所见推许。 《潮州刺史谢上表》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于”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P256 注意:(1)“于”本身并不表示被动,不是被 动的标志;是否是被动句,关键是动词是否有 被动意义。试比较: 1)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3)师陈于鞍。 4)战于长勺。 (2)“于”字被动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 僖公五 年) 5、主语+语气词+谓语 语气词:唯(惟、维)、伊(繄)等,起加强 判断语气的作用。 1) 我马维骐。(诗经· 小雅· 皇皇者华)(骐: 青黑色的有纹理的马。) 2) 厥土惟白壤。(尚书· 禹贡)(厥:那) 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诗经· 小雅· 蓼莪) (不是莪,是蒿。) 6、缺少主语的判断句。这时句末的“也”必 不可少。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对话里。
4、主语+副词+谓语+(也)(用副词加强判断 的判断句) 在名词谓语前边加副词,常见的有:“即、乃、 必、皆、非”等。 1) 吾翁即若翁。(史记· 项羽本纪) 2) 破赵军者,必赵括也。(战国策· 赵策) 3)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 苏秦连横约纵) 但要注意:不要把这些词误认为是判断词,它 们只是起着帮助判断的作用。(因为其中的 “是”,是翻译时加上去的,不是“即”、 “乃”等固有的。)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a0e73ceba1c7aa00b52acbb8.png)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
2、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 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 五蠹》)
3、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 齐策四》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代词“是”多指代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少时,指 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 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 以乱也。(《韩非子· 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里仁》)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王力1958年著《汉语史稿》 认为西汉末年就有了判断词“是”)。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 死伪》) 是是帚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是是苦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 襄公八年》) 陈述句用例: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 本议》) 修饰判断词例: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结论:文言语言中没有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同的作用单 一 而又十分典型的判断动词。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基本形式) 荀卿,赵人。(《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哀公八年》) 有“者”句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有“也”句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 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 齐策四》) 有“者”、“也”句(完美形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起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fd2bce0ea6c30c2259019e43.png)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c9d38e1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c.png)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句子),即判断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句型上,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某,某也)例:A、张骞,汉中人也。
B、王,人君也。
2、主语+者+谓语+也(某者,某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某者,某)例:A、兵者,不祥之器。
B、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谓语(某,某)例:A、荀卿,赵人。
B、夫鲁,齐晋之唇。
5、主语+副词+谓语(+也)(某,非某也)例: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谓语+也(某也)例:A、隐者也。
B、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
句尾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
三、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一)指示代词1、做主语例:是社稷之臣也。
2、做前置宾语例:寡人是问。
3、复指前置宾语例:唯命是听。
(二)判断词(汉代以后出现,仿先秦文言不用)例:A、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B、此必是豫让也;(三)形容词例:A、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B、魏其言是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复指代词“是”演变为后来的判断词,其原因是具有判断意味。
例: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是”做判断词来用,汉代就有了。
例:此必是豫让也。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多数都为普通动词例:A、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B、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C、余为伯侯,余尔祖也。
2、“维(惟)”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例:A、百日维新,维新变法、B、尔维旧人。
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
![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e4a5746a1ed9ad51f01df2a5.png)
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
1.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
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
2.郭锡良《古代汉语》:“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
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
”
3.朱振家《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
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曹公,豺虎也。
2.种曲折复杂的内容
夫战,勇气也。
3.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25abeec64693daef5ef73d33.png)
(以上判断句式表示复句中的因果关系)
有时在前一分句中加上连词“所以”,或者在前 后两个分句的句末加上助词“者”、“也”,以 凸显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 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肖何世 家)厄塞,(地势)险要。何,萧何。图书,地 图和文件。
• ( “为”前后的词语虽然是谓词性成分, 但显然已经指称化了,其中的“为”字都 接近于起判断作用的系词)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
• 政姊荣……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 (史记·刺客列传)
•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 、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母弟,同母弟。 目君,郑伯。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教程》第188-190页)
一、“主语+名词性谓语”
•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 今秦,万乘之国。(战国策·赵策) •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足下中国人。(史记·陆贾传) •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帝本纪) • 朕,高皇侧室之子。(汉书·文帝纪) •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
• 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 也?”晏子曰:“据也。”(《晏子春秋·内篇 谏上》)
•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 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左 传·僖公二年》)
•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 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 吾骏马也。”(《说苑·复恩》)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8ea8fbfe04a1b0717fd5dd40.png)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4、先秦时代,“是”字一般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先秦时代, 字一般是指示代词, 语。 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是”复指主语 是 复指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战国策 魏策三) 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三) [“是”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也”还在。] 还在。 是 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史记 刺客列传 [“是”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是 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但 未脱落。 “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史记 封禅书) [“是”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完全表判 脱落, 是 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 断] “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 是 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 谓语后“ 脱落; 副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表示比喻。即主语所表达的 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 物。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 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肥水 之战》) (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 逻辑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二)主语+者+谓语+也 例如: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 赵 策》) 兵者,凶器也。(《韩非子· 存韩》)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养生 主》) (三)主语+者+谓语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 列传》) 兵者,戾虫。(《战国策· 秦策》)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 世家》) 仲弓父,贱人。(《史记· 仲尼弟 子列传》) 腾,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 下》) (二)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 也。(《战国策· 赵策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 纪》) 余为伯儵, 。(《左传· 宣公三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 因。例如: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 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 策· 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 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庄子· 养生主 》)
古代 汉语 中的 被动 句
(一)“于”字句:及物动词+于+ 名词(施事着) 卻克伤于矢。(《左传· 鞌之战》)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 荣辱》)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 羊传》) (二)“为”字句 :为+名词(施 事者)+及物动词 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 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 矣。(《韩非子· 五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 非子· 五蠹》)
古代 汉语 中的 被动 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 水》)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 子· 说难》)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吕 氏春秋· 贵信》) 然而公不见信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生孩六月,辞父见背。(李密《陈 情表》)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 者所快。(《后汉书· 朱浮传》)
古代 汉语 中的 被动 句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 义繁说,众不见信。(《论衡· 知 实》) (四)“为…所…”句:为+名词 (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 子· 外储说》)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 记· 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允所败。 (《汉书· 霍光传》)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此万里侯相也。(《后汉书· 班超 传》) 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资治通鉴· 肥水之战》) 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梁启 超《少年中国说》)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例如: 虢,虞之表也。(《左传· 僖公五 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 宣公 二年》) 而母,婢也。(《战国策· 赵策》)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相如素贱人。(《史记· 廉颇蔺相如 列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语 例如: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 宣 公三年》) 为鲁孔丘, 。(《论语· 微子》)
古代 汉语 中的 被动 句
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可以不 出现。例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 刺 客列传》)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 淮 阴侯列传》) (三)“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 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 正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孟子· 尽心下》)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四)主语+谓语 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哀公八 年》) 荀卿,赵人。(《史记· 孟轲荀卿列 传》)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 北山 经》) (五)主语+副词+谓语+(也)。 例如: 身非木石。(司马迁《报任安书》)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 传· 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 齐策》) 充即庐江人也。(《世说新语· 方 正 》)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 游》)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季氏》)
制,岩邑也。(《左传· 郑伯克段于 鄢》)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 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 传》)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 商 君列传》)
古代 汉语 中的 被动 句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史记· 项 羽本纪》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 书· 黄巢传》) 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 (《管子》) 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 之所屠剥,力视其为狗豸之所啖食 乎?(《潜夫论· 边议》) 不宣于良史,而为鄙弟所见追述。 (《三国志》裴注) 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 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 所见侵夺。(《后汉书· 西羌传》)
古代 汉语 中的 被动 句
(五)“被”字句:被+名词 (施事者)+及物动词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 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 非子》)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 得也。(《战国策》) 东汉以后,“被”后可以出现 施事者。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 语· 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