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是指对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进行评定和检测的一系列标准和规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制定和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应包括建筑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性能,材料应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设备应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对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测和评定,确保其符合节能标准。
其次,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还应包括建筑能耗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建筑能耗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建筑的实际能耗情况,找出能耗高的问题部位,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
同时,监测和评估还可以为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依据,确保节能改造的效果。
另外,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还应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建筑节能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耗成本。
最后,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居住建筑节能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节能技术,推动居住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企业应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建筑节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社会各界应增强节能意识,积极参与建筑节能工作,共同推动居住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居住建筑节能的监测和评定,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共同努力实施节能政策,才能实现建筑节能目标,为建设节能型社会作出贡献。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共同促进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建筑能效测评标准
建筑能效测评标准
建筑能效测评是对建筑能效性能进行评估和核实的活动,主要依据《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进行。
该标准规定了建筑能效测评的程序、内容和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建筑的能效测评。
测评方法主要包括:
1.标识检验:通过查阅相关的设计文件、施工记录等资料,核实建筑是否符合节
能设计要求。
2.现场检测:通过现场实地检测建筑物的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以及设备等,
确定其实际能效性能。
3.模拟检测:利用检测设备模拟建筑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能效性能,以便对建
筑进行全面评价。
测评内容主要包括:
1.建筑物的热工性能,如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等。
2.建筑物的通风性能,如通风量、换气次数等。
3.建筑物的电气性能,如照明功率密度、能效比等。
4.建筑物的给排水性能,如耗水量、排水量等。
5.建筑物的环境性能,如室内温度、湿度、噪音等。
在进行建筑能效测评时,应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检测机构进行。
同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对测评结果进行公示和备案,以确保测评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民用建筑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能源消耗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制定和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节能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开支,还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式。
首先,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数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
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对能源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且,建筑能源消耗的增加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和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是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能效设计、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
建筑能效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包括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设计。
而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则是指在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上,优先选择节能环保的材料和设备,如节能灯具、保温材料等。
此外,建筑节能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等技术的应用。
这些内容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最后,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方式是多方合作的结果。
政府、建筑业、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都应该共同参与其中。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标准和规范,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建筑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积极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材料。
科研机构应该加强科研攻关,提出创新的节能方案和技术。
而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节能意识,积极支持和配合相关工作。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建筑节能工作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住宅节能规范
阳泉 平凉
1.16 0.82
4.00
-2.1~ -3.0
兰州 太原
0.70 0.50 0.85 0.62 0.94 2.00 4.70 1.70 / 0.50 0.55 0.52 0.30
唐山 阿坝
1.10 0.78
4.00
喀什
-3.1~
西宁
-4.0
银川 0.70 0.50 0.68 0.65 0.94 2.00 4.00 1.70 / 0.50 0.55 0.52 0.30
correction factor for over 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不同地区、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因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的影响,使得其在两侧空气温 差同样为 1k 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要改变。这个改变后的
第 4.1.2 条 建筑物体形系数宜控制在 0.30 及 0.30 以下;若体形系数大于 0.30,则屋顶 和外墙应加强保温,其传热系数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 第 4.1.3 条 采暖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和外廊应设置门窗;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为-0.1~ -6.0℃的地区,楼梯间不采暖时,楼梯间隔墙和户门应采取保温措施;在-6.0℃以下地区, 楼梯间应采暖,入口处应设置门斗等避风设施。 4.2 围护结构设计 第 4.2.1 条 不同地区采暖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应超过表 4.2.1 规定的 限值。
采暖期
代表性 城市
屋顶
外墙
不采暖 楼梯间
窗户 阳台 外门 (含 门下
地板
地面
室外平 均温度
体形 体形 体形 体形 隔墙 户门 阳台 部门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以便对建筑的节能性能进行评估和监测。
本文将对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建筑外墙、屋顶、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方面的节能性能指标。
其中,建筑外墙的节能性能指标包括传热系数、保温层厚度等;屋顶的节能性能指标包括太阳能反射率、保温层厚度等;门窗的节能性能指标包括传热系数、气密性等;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指标包括能效比、换热效率等;照明系统的节能性能指标包括光效、光束、色温等。
这些指标的设定和检测标准对于评估建筑的节能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节能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开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节能建筑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居住舒适度,对于居民的生活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的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于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而且建筑节能产业链条比较长,涉及到建筑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多个环节,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和协调。
另一方面,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倾斜,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需要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因此,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实施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政策、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综上所述,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是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JGJ132--2001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检验采暖居住建筑的实际节能效果,制定本标准.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及节能效果检验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投制性标准的规定.第2章术语第2.0.1条水力平衡度(HB)hydraulic balance level 采暖居住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质量流量)的测量值与设计值之比.第2.0.2条供热系统补水率(Rmurate of water makeup 供热系统要正常运行条件下,检测持续时间内系统的补水量与设计循环水量之比.第2.0.3条热像图thermogram 用红外摄像仪拍摄的表示物体表面表观辐射温度的图片.第3章一般规定第3.0.1条对试点小区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 3.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4.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5.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6.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7.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8.供热系统补水率; 9.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第3.0.2条对试点建筑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3.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5.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第3.0.3条对非试点小区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3.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 4.供热指法统补水率.第3.0.4条对非试点建筑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第3.0.5条节能检验必须在下列有关技术文件准备齐全的基础上进行: 1.国家有关部门对节能设计审核文件; 2.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外门(或户门),外窗及保温材料的性能报告; 3.锅炉或热交换器,循环水泵等的产品合格证; 4.节能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报告.第3.0.6条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应具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校验合格证(或校验印记).除另有规定外,仪器仪表的性能应符合标准附录A的有关规定.第3.0.7条建筑物体形系数(S)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当S≤0.30时应为第一类; 2.当S>0.30时为第二类.第3.0.8条建筑物窗墙面积比(WWR)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当WWR≤0.30时为第一类; 2.当WWR>0.30时为第二类.第3.0.9条当采暖居住建筑物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视为同一类采暖居住建筑物: ---相同的外围护结构体系; ---相同的建筑物体型系数类型;---相同的窗墙面积类型.第3.0.10条代表性建筑物根据层数,朝向和采暖系统形式在同一类采暖居住建筑物中综合选取.4.1 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第4.1.1条与建筑单位采暖耗热量有关的物理量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168h.第4.1.2条对建筑物的供热量应采用热量计量装置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测量.计量装置中温度计和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相关产品的使用规定.供回水温度测点宜位于外墙外侧且距外墙轴线2.5m以内.第4.1.3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第4.3节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第4.1.4条室外空气温度主应设置在百箱内;当无百叶箱时,应采取防护措施;感温测头宜在建筑物不同方向同时设置室外温度测点.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ea=∑mi=1∑nj=1tei,j/m.n(4.1.4)式中tea---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tei,j---第i个温度测点的第j 个逐时测量值();℃m---富强外温度测点的数量; n---单个温度测点逐时测量值的总个数; i---室外温度测点的编号; j---室外温度第i个测点测点测量值的顺序号.第4.1.5条在有人居住的条件下进行检测是时,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应按下公式(4.1.5-1)计算;在无人居住的条件下进行检测时,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应按公式(4.1.5-2).qhm=Qhm/A0.ti-te/tia-tea.278/Hr+(ti-te/tia-tea-1).qIH(4.1.5-1)qhm=Qhm/A0.ti-te/tia-tea.278/Hr-qIH(4.1.5-2)式中qhm---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W/m2; Qhm---检测持续时间内在建筑物执力口处测得的总供热量(MJ); qIH---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内部得热(W/m2),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的规定采用;t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te---计算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A的规定采用; tia---检测持续时间内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tea---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A0---建筑物的总采暖建筑面积(mW),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D的规定; Hr---检测持续时间(h); 278---单位换算系.4.2 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第4.2.1条与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有关的物理量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应为采暖期.第4.2.2条耗煤量应按批逐日计量和统计.第4.2.3条在检测持续时间内,煤应用基低位发热值的化验批数应与供热锅炉房进煤批数相应一致,且煤样的制备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热工试验规范>>(GB10180)的有关规定.第4.2.4条小区室内平均温度应代表性建筑物的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值为基础.代表性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应按本标准第4.3节规定的检测方法执行.代表性建筑物的采暖建筑面积应占其同一类建筑物采暖建筑面10%以上.第4.2.5条室外平均温度的检测和计算应符合本标准第4.1.4条的有关规定.第4.2.6条小区室内平均温计按下列公式计算:tqt=∑mi=1ti,qt.A0,i/∑mi=1A0,i(4.2.6-1)ti,qt=∑nj=1ti,j.Ai,j/∑nj=1Ai,j(4.2.6-2)式中tqt---检测持续时间内小区室内平均温度();℃ti,qt---检测持续时间内第i类建筑物的室内平均温度();℃ti,j---检测持续时间内第i类建筑物中第j栋代表性建筑物的室内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公式(4.3.3)计算; A0,i---第i类建筑物的采暖建筑面积(m2); Ai,j---第i类建筑物中第j栋代表性建筑物的采暖建筑面积(m2),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D的规定计算; n---第i类建筑物中代表性建筑物的栋数;m---小区中采暖居住建筑物的类别数.第4.2.7条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cm=8.2×10-4.Gct.Qydw,av/A0,qt.ti-te/tqt-tea.Z/Hr(4.2.7)式中qcm---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标准煤)(kg/m2.a); Gct---检测持续时间内的耗煤量(kg);当燃料为天然气时,天然气耗量应按热值折算为标准煤量; Qydw,av---检测持续时间内燃用煤的平均应用基低发热值(kJ/kg);当燃料为天然气时,取标煤发热值; A0,qt---小区内所有采暖建筑物的总采暖建筑面积(m2); Z---采暖期天数(d),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A附表A的规定采用.4.3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第4.3.1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在采暖期最冷月检测,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168h.但当该项检测是为了配合单暖耗热量或单位采暖耗煤量的检测而进行时,其检测的起止时间应符合相应项目检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第4.3.2条温度计应设于室内有代表性的位置,且不应受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第4.3.3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代表性房间室内温度的逐时检测值为依据,且应按下列式计算:tia=∑nj=1trm,j.Arm,j/∑nj=1Arm,j(4.3.3)式中tia---检测持续时间内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trm,j---检测持续时间内第j个温度逐时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Arm,j---第j个温度计所代表的采暖建筑面积(m2); j---室内温度计的序号; n---室内温度计的个数.4.4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第4.4.1条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宜采用热流计法或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其它方法.第4.4.2条热流计及其标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热流计>>(JG/T3016)的规定.第4.4.3条温度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5;℃用一对温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2;用两个温度相减求取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2.℃第4.4.4条测点位置应根据检测目的确定.测量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时,测点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的风扇的直接影响.第4.4.5条测点位置应根据检测目的确定.测量主体部体的传热系数时,测点位置不应靠近桥,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第4.4.6条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 2.温度传感器应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同0.1m长引线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表面基本相同.第4.4.7条检测应采暖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96h.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热流计不得受阳光直射,围护结构被测区域的外表面宜避免雪侵袭和阳光直射.第4.4.8条检测期限间,应逐时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二分之一.第4.4.9条数据分析可采用算术平均法或动分析法.第4.4.10条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按下式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并符合下列规定:R=∑nj=1(θIj-θE j)/∑nj=1qj(4.4.10)式中R---围护结构的热阻(m2.K/W); θIj---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第j次测量值();℃θEj---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的第i次测量();℃qj---热流密度的第j次测量值(W/m2). 1.对于轻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比热容小于20kJ(m2.K)),宜使用夜间采集的数据(日落后面h至日出)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当经过个夜间测量之后,相邻两次测量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于5%时即可结束测量. 2.对于重型围护(单位面积比热容大于等于20kJ/(m3.K)),应使用全天安数据(24h(的整数倍)计处围护结构的热阻,且只有下列条件得到满足时方可结束测量: 1)未次R计算值与24h之前的R计算值值差不大于5%;2)检测期间内计算第一个INT(2×DT/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长的天数内的R 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 注:DT为检测持续天数,INT表示取整数部分.第4.4.11条围护结要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K=1/(Ri+R+Re)(4.4.11)式中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k); Ri---内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附录二附表2.2的规定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50176)附录二附表2.3的规定采用.4.5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第4.5.1条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贴于表面进行检测;检测仪表符合本标准第4.4.3条和第4.4.4条的规定;也可采用红外摄像仪测量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但应符合本符合标准第4.5.4条的规定.第4.5.2条内表面温度测点应选取在热桥部位温度最低处.室内空气温度测点距离地面应为1.5m左右,并应离开被测墙面0.5m以上.室外空气温度测点离地面的高度应为1.5-2.0m,并应离开被测墙面0.5m以上.空气温度传感器应采用热辐射防护措施.第4.5.3条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表面相同.第4.5.4条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且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并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应少于96h.温度测量数据应每不时记录一次.第4.5.5条室内外计算温度下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θI=tdi-tim-θIm(tdi-tde)/tim-tem(4.5.5)θI---室内外计算温度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θIm---检测持续时浊内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逐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tim---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空气温度逐次测量值的算术值();℃tem---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外空气温度逐次测量值的算术值();℃tdi---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第4.1.1条的规定采用;tde)---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第2.0.1条的规定采用.4.6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第4.6.1条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宜采用红外摄进行定性检测.第4.6.2条红外摄像仪及其温度测量范围就合冬季现场测量要求.红外摄像仪传感器的使用波长应处在2.0-2.6μm,3.0-5.0μm或8.0-14.0μm之内,传感器不应低于0.1,℃其测量误差应小于0.5.℃第4.6.3条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午.围护结构处于直射阳光下时不应进行检测.第4.6.4条用红外摄像仪对围护结构进行检测之前,应首先对围着护结构进行普测,然后对可位进行详细检测.第4.6.5条应对实测热像图进行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热工缺陷以及缺陷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通过与参考热衷像图的对比进行判断.必要时可采用内窥镜,取样等方法进行认定.第4.6.6条围护结构空气渗透性能宜采用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测试方法时行检测.4.7 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第4.7.1条水力平衡度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运行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第4.7.2条在水力平衡度检测过程中,循环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设计相符.循环水泵出口总流时应稳定维持为设计值的100%-110%.第4.7.3条流量计量装置应安装在供热系统相应的热力入口处,且应符合相应产品使用要求.第4.7.4条循环水量的测量值应以相同检测持续时间(一般为30min)内各热力入口处测得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计算.第4.7.5条水力平衡度应按下式计算:HBj=Gwm,j/Gwd,j(4.7.5)式中HBj---第j个入口处的水力平衡度; Gwm,j---第j个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的测量值(kg/s); Gwd,j---第j个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的测量值(kg/s);j---热力入口的序号.4.8 供热系统补水率第4.8.1条补水率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运行稳定且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第4.8.2条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第4.8.3条总补水量应采用具有累计流量显示功能的流量计量装置测量.流量计量装置应安装在系统补水管上适宜的位置,且应符合相应产品的使用要求.第4.8.4条供热系统补水率应按下式计算:Rmu=Gmu.100%/Gwt(4.8.4)式中Rmu---供热系统补水率; Gmu---检测持续时间内系统的总补水量(kg); Gwt---检测持续时间内系统的设计循环水量的累计值(kg).4.9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第4.9.1条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应最冷月进行,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24h.第4.9.2条检测期间,供热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且锅炉(或换热器)的热力工况应保持稳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锅炉或换热器出力的波动不应超过10%; 2.锅炉或换热进出水温度与设计值之差不大于10.℃第4.9.3条各个热力(包括锅炉房或热力站)入口的热量应同是时测量,其检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4.1.2条的规定.第4.9.4条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应按下式计算:ηm,t=∑nj=1Qm,j/Qm,t(4.9.4)式中ηm,t---室外管网输送效率; Qm,j---检测持续时间内在第j个热力入口处测得的热量累计值(M); Qm,t---检测持续时间内在锅炉房或热力总管处测得的热量累计值(MJ); j---热力入口的序号.5.1 检验对象的确定第5.1.1条试点小区及非点小区建筑物节能效果的检验应以同类建筑物中的代表性建筑物为对象.第5.1.2条检验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时,其受检面积不应小于一个热力入口所对应的采暖建筑面积.第5.1.3条试点小区及非试点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的检验以整个供热系统(含锅炉.管网和热用户)为对象.第5.1.4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检验部位应为底层,顶层和中间层的代表性房间,且每层的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第5.1.5条每一种保温结构体系至少应选择一处对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进行检验.第5.1.6条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验部位的数量可依现场情况而定,但在同一类建筑物中,其检验部不应少于一处.第5.1.7条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应实行普测.第5.1.8条水力平衡度,补水北和输送效率的检验均应以独立的供热系统为对象.5.2 合格判据第5.2.1条建筑物物单位耗热量或小区单位采暖耗煤不应大于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A附录A中相关指标值.第5.2.2条建筑物室内温度的逐时值最不低应低于16,℃最高不应高于24.℃第5.2.3条建筑物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第5.2.4条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且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到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第5.2.5条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不应存在热工缺陷.第5.2.6条室外供热管网各个热力入口入的水力平衡度应为0.9-1.2.第5.2.7条供热系统补水率不就大于0.5%.第5.2.8条室外管网输送效率不就在小于0.9.附录A 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第附录A.0.1条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验过程中,除另有规定外,所使用的仪器仪表的性能应符合表A的有关规定.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表A序号测量的目标参数测头的不确定度()℃二次仪表总不确定度功能精度(级)1空气温度≤0.5应具有自动采集和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5%2空气温差≤0.4应具有自动采集存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0.1≤5%3水温度≤2(低温水系统) ≤3(高温水系统)宜具有自动采集和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5%4水温差≤0.5(低温水系统) ≤1.0(高温水系统)宜具有自动采集和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5%5水流量-二次仪表应能显示瞬时流量或累计流量,或能自动存储,打印数据,或可以和计算机接口-≤5%6热量-集成化热表具有自动采集和自动存储瞬时或累计数据的功能,并能打印数据或可与计算机接口-≤10%7煤量--2≤5%附录B 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建筑能效,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在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上进行合理规划。
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依赖。
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布局设计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减少建筑能耗。
其次,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在建筑结构和材料选择上进行优化。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和隔热材料,合理设计建筑外墙和屋顶结构,减少建筑能量损耗。
此外,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如低碳混凝土、环保涂料等,也是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
另外,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要求在建筑设备和系统设计上进行节能改造。
采用高效节能的采暖、通风、空调系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设备,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能耗。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照明系统,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照明控制技术,也是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
最后,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在建筑使用和管理上进行科学规划。
通过合理的建筑使用管理,如合理设置室内温度、湿度和照明条件,加强建筑节能监测和维护,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能效,减少能源浪费。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实施对于提高建筑能效,减少能源浪费,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15 国标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15 国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指根据居住建筑的特点和节能要求,对建筑能耗进行控制和要求的标准。
2015年发布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国家标准,是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文件,对于建筑节能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一国标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5国家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该标准主要包括建筑节能设计的一般要求、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建筑节能设施及设备要求、建筑节能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审查、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价等内容。
从建筑节能的整体要求到具体的技术措施,该标准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按照这一国标的相关规定进行落实,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能耗,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我们将从个人观点出发,对这一国标进行理解和评价。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名从业者,我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5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持肯定的态度。
这一国标的发布,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有助于规范和提高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
作为一项国家标准,它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的进步和成就,必将对未来的建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文章的总结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一国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筑节能是当前建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国标的实施,积极落实其中的要求和规定,促进建筑节能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5国家标准是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文件,对建筑节能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国标的内容和要求,将其落实到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中,促进居住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的需求,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公用检验标准》内容综述
的 非 试 点 小 区 和 建 筑 , 主 张 “ 住 关 键 、 实 可 则 抓 切
行 ”的原 则 。 3 仪 器 仪 表
合作 用 的结果 。因此 , 检 验 项 目的规 定 上 , 求 在 力
涵 盖 整 个 系 统 。但 因 普 遍 采 用 的燃 煤 采 暖 锅 炉 实
际 运行效 率很难 测 准 , 人 力 、 力 、 力 消耗 大 , 且 物 财 实 际 推 行 起 来 十 分 困 难 , 以 , 标 准 未 对 采 暖 锅 所 本
2 应 用 类 别
居 住 建 筑 节 能 检 验 标 准 》 经 建 设 部 批 准 为 行 业 标 业 准 , 20 自 0 1年 6月 1 日起 施 行 。 它 是 继 《 游 旅 馆 旅 建 筑 热 工 与 空 气 调 节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G 5 19 和 B 08 《民用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 暖 居 住 建 筑 部 分 ) 采 》
点 建 筑 为 5项 、 试 点 小 区 为 4项 、 试 点 建 筑 为 非 非 2项 。 “ 筑 物 单 位 采 暖 耗 热 量 ”和 “ 筑 物 室 内 建 建 平 均 温 度 ” 于 必 检 项 目 。 这 样 规 定 的 目 的 在 于 属 严 把 试 点 小 区 和 建 筑 的 节 能 关 , 对 于 量 大 面 广 而
价 采 暖 耗 煤 量 的计 算 方 法 。 本标 准所规定 的检 验项 目中, 三项 属 于综合 前 评 估 指 标 , 三项 反 映 了热 源 、 网 和 热 用 户 三 者综 该 管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4 ( )~( ) 是 针 对 热 用 户 ( 采 暖 6项 即 建筑 物本身 ) ; 三项是针对输送 管 网的。 的 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61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61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09.12.10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61号
•【施行日期】2010.07.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461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132-2009,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
原《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保障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相应的节能检测标准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首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评价,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考虑建筑的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节能性能,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中。
通过对建筑进行全面的节能检测,可以为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其次,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应包括建筑外墙、屋面、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等方面的检测内容。
在建筑外墙方面,需要检测外墙的保温性能、隔热性能等指标;在屋面方面,需要检测屋面的防水性能、保温性能等指标;在门窗方面,需要检测门窗的密封性能、隔热性能等指标;在采暖、通风、空调方面,需要检测采暖设备、通风设备、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运行效率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检测,可以全面评估建筑的节能性能,为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建筑的使用环境和气候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建筑的节能性能要求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制定标准时,需要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节能检测标准。
只有充分考虑了建筑的使用环境和气候特点,才能更好地保障建筑的节能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节能检测机构的认证和监督,确保其检测结果的真实可信;同时,建立健全的建筑节能信息公开制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建筑的节能性能情况,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有效实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上所述,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加强对居住建筑节能的监管和管理,制定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以确保建筑的节能性能达到一定的要求。
首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建筑外墙保温、采暖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建筑外墙保温是指通过保温材料和保温结构设计,减少建筑外墙的热传导,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采暖系统则是指建筑内部的供暖设施,包括供暖设备的选型、热源的选取、供暖管道的敷设等内容。
照明系统是指建筑内部的照明设施,包括灯具的选型、照明布局、照明控制等方面。
空调系统则是指建筑内部的空调设施,包括空调设备的选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等内容。
其次,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建筑的节能性能,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建筑的节能性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才能保证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因此,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执行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节能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企业应当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建筑节能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只有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推动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执行,实现建筑节能工作的良性发展。
最后,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因此,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综上所述,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对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不断完善和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才能够实现建筑节能工作的良性发展,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一、引言本标准旨在规范民用建筑采暖居住部分的节能设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采暖居住部分的节能设计,包括住宅、宾馆、酒店、公寓等各类居住建筑。
三、术语和定义3.1节能设计:指在满足建筑采暖居住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2采暖居住建筑:指以提供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建筑。
3.3能源利用效率:指建筑中采暖系统提供的热量与消耗的能源之间的比值。
3.4环境保护:指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5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四、节能设计要求4.1建筑外墙保温4.1.1采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外墙进行保温,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4.1.2外墙保温层的厚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保温效果达到预期。
4.2采暖系统设计4.2.1选用高效的采暖设备,如燃气锅炉、地源热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2.2设计合理的供暖面积和布局,使得采暖系统工作更加稳定、高效。
4.2.3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室内温度、室外温度等参数进行自动调节,提高采暖系统的控制精度。
4.3内部热量利用4.3.1优化建筑内部热源的布局,使得热量能够充分利用。
4.3.2采用适当的通风设计,利用热量对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检测与验收5.1完成建筑节能设计后,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和验收,确保设计方案符合本标准要求。
5.2检测和验收应由专业机构或相关行业组织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六、总则6.1本标准的编制遵循科学性、技术性、规范性的原则。
6.2本标准的修订和解释权归相关部门所有。
6.3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附则7.1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可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7.2对于已存在的建筑,如需进行节能改造,可参考本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讲义
第6页,共28页。
(8)居住建筑太阳能利用有哪些规定?
答:1)、建筑设计时应预留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路、安装位置和操作空间(条);
2 、6层及6层以下应选择屋面太阳能分户系统;
2 、7层及以上住宅应选择阳台太阳能热水分户系统; 2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选择非采暖期单纯太阳能热水系统方案,不宜采用电加热太阳 能热水系统方案;
2 、阳台太阳能集热板不应采用直接式真空管水介质方案,应采用间接 式铜管非水介质方案。
第14页,共28页。
答: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 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6级。(条)
(注:水密性不应低于3级,抗风压不应低于5级)
答:有三种设置,要求分别说明如下:
1 以阳台门所在外墙为计算基面,门窗和外墙传热系数限值、窗墙面积比均满足 标准限值;封闭阳台的栏板、顶板及底板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6。(条)
答:不该保温。1.5米高的女儿墙只要两侧做好保温即可,压顶保温容易使火灾 蔓延。
答:从保温效果来讲,聚苯板或聚氨酯是最好的选择。但公安消防要求A级保温材料,目前 建设部没有出台代替聚苯板的A级材料,各设计单位自型材和塑料型材的门芯板很薄,中间没有可填充的空间,只有木夹板门有30厚填充聚 苯板的空间。因此,阳台门是塑钢型材时按全玻面积设计,控制在窗墙比范围之内。北 向厨房通向此卧室的阳台门设计为夹板木门。内填30厚聚苯板保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试题
一、单选题
1、室内平均温度检测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距楼面 D mm范围内有
代表性的位置;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A、600~1500
B、600~1800
C、700~1500
D、700~1800
2、室内平均温度应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
不宜超过 B 。
A、20 min
B、30 min
C、40 min
D、60 min
3、年空调耗冷量指标验算室内计算温度为 C 。
A、22℃
B、24℃
C、26℃
D、28℃
4、红外热像仪设计适用波长范围应为,传感器温度分辨率(NETD)
应小于,温差检测不确定度应小于,红外热像仪的像素不应少于 C 。
A、6.0~12.0μm 0.10℃ 0.5℃ 76800点
B、8.0~12.0μm 0.08℃ 1.0℃ 78800点
C、8.0~14.0μm 0.08℃ 0.5℃ 76800点
D、6.0~14.0μm 0.10℃ 1.0℃ 78800点
5、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前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受检表面上测出参照温
度,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 C 该参照温度。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6、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时,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
于 D 张。
当拍摄的红外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应单独拍摄张以上(含张)主体部位红外热像图。
A、2 2 2
B、1 2 2
C、1 1 1
D、2 1 1
7、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C ,检测数据应逐时记录。
A、48h
B、60h
C、72h
D、96h
8、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检测温度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 B min。
可记
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
A、80 1/2
B、60 1/2
C、80 1/3
D、60 1/3
9、外窗 B m/s的条件下进行。
A、2.7
B、3.3
C、3.6
D、4.2
10、外窗窗口气密性能的检测差压表、大气压力表、和长度尺的不确定度分别不
应大于 D 。
A、2.0Pa、180Pa、2mm
B、2.0Pa、180Pa、3mm
C、2.5Pa、200Pa、2mm
D、2.5Pa、200Pa、3mm
11、隔热性能检测应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 D 个月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应
少于 h。
A、6 12
B、12 12
C、6 24
D、12 24
12、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应对称布置在受检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两侧,与热桥部位的距离应大于墙体(屋面)厚度的倍以上。
每侧温度测点应至少各布置 A 点,其中一点应布置在接近检测面中央的位置。
A、3 3
B、3 6
C、6 3
D、6 6
13、采暖系统室外管网热损失率的检测应在采暖系统正常运行 C h后进行,检
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h。
A、96 72
B、96 96
C、120 72
D、120 96
14、采暖系统室外管网供水温降应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进行同步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 B min。
A、50
B、60
C、90
D、120
15、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且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 B 计算。
A、50%
B、60%
C、65%
D、70%
16、年采暖耗热量指标验算时室内计算温度为 B 。
A、15℃
B、16℃
C、18℃
D、20℃
17、外窗窗口气密性能检测前,应对检测系统的附加渗透量进行一次现场标定。
附加渗透量不应大于受检外窗窗口空气渗透量的 C 。
A、10%
B、15%
C、20%
D、25%
18、室外管网热损失率检测期间,采暖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工况,热源供水温度的逐时值不应低于 C ℃。
A、30
B、33
C、35
D、37
19、采暖锅炉日平均运行效率的检测应在采暖系统热态运行h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应为 B h。
A、96 24
B、120 24
C、96 36
D、120 36
20、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时,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 C m2时,宜设置两个测点。
A、20
B、25
C、30
D、35
二、多选题
1、关于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前及检测期间的环境条件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ABDE )
A、检测前至少24h内室外空气温度的逐时值与开始检测时的室外空气温度相比,其变化不应大于10℃。
B、检测前至少24h内和检测期间,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内外平均空气温度差不宜小于10℃。
C、检测期间与开始检测时的空气温度相比,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应大于5℃,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的变化不应大于3℃。
D、1h内室外风速(采样时间间隔为30min)变化不应大于2级(含2级)。
E、检测开始前至少12h内受检的外表面不应受到太阳直接照射,受检的内表面不应受到灯光的直接照射。
F、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0%,空气中粉尘含量不应异常。
2、外窗窗口气密性能检测对、和等环境参数应进行同步检测。
(ACD )
A、室内外空气温度
B、室内外空气湿度
C、室外风速
D、大气压力
3、关于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期间室外气候条件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检测开始前2天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
B、检测日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水平面的太阳辐射照度最高值不宜小于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中附录三附表3.3给出的当地夏季太阳辐射照度最高值的90%;
C、检测日室外最高逐时空气温度不宜小于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
范》GB 50176-93中附录三附表3.2给出的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
2.0℃;
D、检测日工作高度处的室外风速不应超过3.3m/s。
4、受检热力入口位置和数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CF )
A、当热力入口总数不超过6个时,应全数检测
B、当热力入口总数不超过8个时,应全数检测
C、当热力入口总数超过6个时,应根据各个热力入口距热源距离的远近,按近端2处、远端2处、中间区域2处的原则确定受检热力入口
D、当热力入口总数超过8个时,应根据各个热力入口距热源距离的远近,按近端2处、远端2处、中间区域2处的原则确定受检热力入口
E、受检热力入口的管径不应小于DN30
F、受检热力入口的管径不应小于DN40
5、关于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说法正确的是:( AD )
A、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受检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
B、温度传感器应直接安装在受检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
C、热流计应在受检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
D、温度传感器应在受检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
6、用于检测外遮阳设施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转动或活动范围的量
具,其不确定度应为:( AC )
A、长度尺:应小于2mm
B、长度尺:应小于3mm
C、角度尺:应小于2º
D、角度尺:应小于3º
7、耗电输热比检测时,循环水泵运行方式符合要求的有:( ABCD )
A、对变频泵系统,应按工频运行且启泵台数满足设计工况要求;
B、对多台工频泵并联系统,多台泵应同时运行并满足设计工况要求;
C、对大小泵制系统,应启动大泵运行;
D、对一用一备制系统,应保证有一台泵正常运行
8、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检测测点位置不应靠近下列哪些部位( BCD )
A、金属
B、裂缝
C、热桥
D、有空气渗漏
三、判断题
1、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受检外表面缺陷区域与主体区域面积的比值应小于2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5m2。
(×)
2、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且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
(√)
3、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宜在受检围护结构施工完成至少18个月后进行。
(× )
4、采暖系统室外管网热力入口处的水力平衡度应为0.9~1.2。
(√)
5、采暖系统补水率不应大于0.6%。
(×)
6、对于已实施热计量的采暖系统,当住户出于经济的考虑,人为调低室内温度设定值时,采暖期室内逐时温度最低值可不作判定。
(√)
7、检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时,内表面温度测点应选在热桥部位温度最高处。
(×)
8、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受检区域外表面宜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