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壤耕作的过程和实施措施。
2. 种子、土壤、农具等实物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土壤耕作的重要性。
可能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土壤耕作对农作物生长很重要?- 你们了解哪些土壤耕作的方法?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措施,包括:- 松土:通过犁地或耙地,把土壤锄松。
- 施肥:给土壤添加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 除草:清除田地中的杂草,减少对农作物的竞争。
- 灌溉:给植物适量供水,保持土壤湿润。
3. 观察实践(20分钟)准备好种子、土壤和农具,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
每个小组依次完成以下步骤:- 选取一块土壤较硬的地方,用犁地或耙地松土。
- 在松土的地方撒上适量的肥料。
- 在同一块土壤上种植相同的种子,然后轻轻覆盖土壤。
- 给种子进行适量的浇水。
4. 回顾与总结(10分钟)- 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做对比。
- 总结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和影响。
五、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农民或农艺专家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更多关于土壤耕作的知识。
- 学生可通过采访农民、观察农田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土壤耕作的实际应用。
六、作业:请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的土地上,选择一个小区域进行土壤耕作实践。
他们需要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七、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土壤耕作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耕作的知识和技能。
大班社会活动关于耕种教案40篇
大班社会活动关于耕种教案40篇教案1:认识农田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农田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一:农田观察1.带领孩子们到校园附近的农田进行观察。
2.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农田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进行记录。
3.引导孩子们思考农田的作用,为什么我们需要农田。
活动二:种植小实验1.准备一些小花盆和土壤。
2.将一部分土壤放入花盆中,让孩子们在上面播种一些常见蔬菜的种子,如小白菜、豌豆等。
3.在另外一些花盆中不放土壤,只放水,观察两组花盆的变化。
4.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土壤才能生长。
教案2:了解农具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常见的农具及其作用。
活动一:农具展示1.准备一些常见的农具,如锄头、耙子、镰刀等,并摆放在展示区。
2.让孩子们观察这些农具,询问他们对于这些农具的认识和作用。
活动二:模拟使用农具1.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塑料土块和小盆栽植物。
2.让孩子们轮流尝试使用不同的农具来锄草、松土等操作,并观察结果。
3.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同的农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为什么我们需要它们。
教案3:了解耕种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耕种的基本过程。
活动一:播种实验1.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小盆栽植物和种子。
2.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3.引导孩子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将种子撒入土壤中,然后浇水。
4.让孩子们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活动二:收割体验1.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不同蔬菜的收割时机,如叶菜类、根茎类等。
2.在教室内或校园内种植一些蔬菜,等待它们生长成熟。
3.安排孩子们一起体验收割的过程,并让他们品尝自己种植的蔬菜。
教案4:保护农田环境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保护农田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一:农药的使用1.引导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农田中使用的农药的作用和影响。
2.让孩子们模拟使用农药的过程,如喷洒农药在植物上。
3.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使用过多的农药会对农田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活动二:制作有机肥料1.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厨余垃圾和土壤。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农耕劳动教育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河姆渡遗址1.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2.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3.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4.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5.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遗址1.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3.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三)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四)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耕教育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农耕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农业工具使用方法和基本种植技术。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农业劳动者的敬意。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农耕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 农业生产各个环节3. 简单农业工具使用方法4. 基本种植技术5. 农耕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农耕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简单农业工具使用方法- 基本种植技术2. 教学难点:- 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 简单农业工具的使用技巧- 基本种植技术的掌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耕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农业工具使用方法和基本种植技术。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农耕知识。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农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农耕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农耕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农耕的起源和发展。
3. 讲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4. 讲解简单农业工具使用方法和基本种植技术,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 组织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耕文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6.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农耕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耕作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耕作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掌握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 理解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耕作学的基本原理3. 耕作关键技术4. 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耕作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学术论文或教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耕作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章节:第二章耕地土壤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耕地土壤的特性和管理方法。
2. 掌握耕地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
3. 理解耕地土壤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耕地土壤的特性2. 耕地土壤的管理方法3. 耕地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4. 耕地土壤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耕地土壤的特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耕地土壤的管理方法和改良保护技术。
3. 实践:安排实地考察,观察耕地土壤的实际情况。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学术论文或教材3. 实地考察所需工具和设备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耕地土壤管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章节:第三章种植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种植制度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不同种植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理解种植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种植制度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种植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条件3. 种植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种植制度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不同种植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整理)耕作学教案
贵州大学教案课程名称:耕作学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能较好的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战略目标:①集约农作。
②经济高效。
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
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
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
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
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
难点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课后小结:耕作学的性质、任务、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2008年9月9日实验,内容为耕作制度资源调查识别、分析与评价。
课程名称:耕作学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难点是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课后小结: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课程名称:耕作学握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作物的生态适应: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
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1、课程性质: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布的原则、间套作的效益原理、轮作连作的运用、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学生具有运用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通用)ppt (4)
农耕劳动精神
勤劳精神
强调勤劳是农耕劳动的基 本品质,通过农耕劳动培 养学生的勤劳习惯和责任 感。
协作精神
讲解协作在农耕劳动中的 重要性,通过集体劳动培 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 精神。
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农耕技 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03
教学过程
导入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农耕活动的图片或视频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 生对农耕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认 识到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02
教学内容
农耕文化简介
01
02
03
农耕文化的起源
介绍农耕文化的起源、发 展历程以及在中国历史中 的地位和影响。
传统农耕工具
介绍传统农耕工具的种类 、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及 其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 和意义。
农耕与节气
讲解农耕与二十四节气的 关系,以及节气在农业生 产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总结词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需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详细描述
在农耕劳动教育教案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包括农耕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耕劳动的各个方面。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总结词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耕劳动技能
种植技能
教授种植的基本技能,包括土壤 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等 环节,以及不同作物的种植要点
和注意事项。
养殖技能
介绍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 动物的饲养、管理、繁殖等环节, 以及不同动物的养殖要点和注意事 项。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
一、课程简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
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1.1 作物的生命周期1.2 作物生长过程及特点1.3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基础第二章: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2.1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2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 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三章:耕地技术3.1 耕地机械与设备3.2 耕地技术要点3.3 耕地质量评价第四章:播种技术4.1 播种机械与设备4.2 播种技术要点4.3 播种密度与深度控制第五章:施肥技术5.1 肥料种类与作用5.2 施肥原则与方法5.3 施肥效果评价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灌溉技术6.1 灌溉方式与设备6.2 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6.3 灌溉效果评价与节水技术七、作物病虫害防治7.1 病虫害识别与诊断7.2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7.3 农药使用技术与安全间隔期八、作物收获与加工8.1 收获时期与方法8.2 作物干燥与储藏技术8.3 作物加工方法与产品质量评价九、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影响9.2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9.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十、综合实践与应用10.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案例分析10.2 农业生产技术咨询与服务10.3 农业生产规划与管理六、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教案章节:一、耕作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3. 理解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耕作学的基本原理3. 耕作学的主要内容4. 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耕作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耕作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分析耕作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耕作学的研究范畴。
4. 总结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耕作学的兴趣。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耕作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耕作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3. 考查学生对耕作学主要内容的了解情况。
4. 收集学生对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重要性的看法和反馈。
教案章节:二、耕作方式与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耕作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
3. 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耕作方式的分类和特点2. 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3. 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耕作方式的分类,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耕作方式的特点。
2. 讲解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通过实例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分析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耕作方式。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耕作方式的理解和经验。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耕作方式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各种耕作方式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的理解程度。
3. 考查学生对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影响的了解情况。
4. 收集学生对优化耕作方式的建议和反馈。
教案章节:三、土壤管理与改良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技巧。
3. 理解土壤管理与改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________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________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规范I、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
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II、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
III、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1.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耕作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法。
1.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过程,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50年的回顾,*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多熟种植、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术。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耕作学发展简史三、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2.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多熟种植、持续农业、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2)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技术途径;(3)了解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农耕劳动教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农耕劳动教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通用)ppt
种植与收获
组织学生进行作物种植和 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农耕劳动实践和讨论。
任务分工
指导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交流分享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践心得 和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04 教学过程
总结词
学习农耕文化的片和视频等形式,介绍 与农耕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 如节气、农谚、民间传说等。
总结词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
详细描述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让学生感受农 耕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尊重和热爱。
农耕基础知识
总结词
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
作业布置
布置与农耕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农耕的小论文、设计一个现 代农业的方案等,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让学生了解农业科 技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05 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
自我认知
01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农耕劳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发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与农耕相关的故事或传 说,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
进入新课学习。
实物展示
展示农具、农作物等实物,让学生 直观感受农耕文化,激发学习欲望 。
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与农耕相关的情境,引导 学生思考与农耕相关的问题,为新 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学习
知识讲解
讲解农耕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重要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 生建立对农耕的全面认识。
农业知识
讲解作物生长规律、种植 技术、农业机械等基础知 识,增加学生对农业生产 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二、作物布局的意义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第二节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第三节作物布局设计一、作物布局设计二、作物布局研究法第四节我国的作物布局.一、粮食作物布局二、经济作物布局三、果品蔬菜布局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3、教学重点与难点: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参考书第四章间套作1、教学目的: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第一节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一、间套作的概念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第三节间套作技术特点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二、田间结构配置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第四节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3、教学重点与难点: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参考书第五章复种1、教学目的: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2、教学内容: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三、复种的世界动向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五、复种与多种经营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一、热量与复种二、水分与复种第四节复种技术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一、二年三熟二、一年二熟三、一年三熟3、教学重点与难点: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复种与多种经营、复种与经济效益参考书第六章轮作1、教学目的: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2、教学内容: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二、轮作换茬的作用第二节连作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三、连作的应用第三节茬口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三、茬口顺序与安排3、教学重点与难点: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茬口顺序与安排参考书第七章土壤耕作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2、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第二节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一、农作物生长发展对农田土壤的要求二、气候条件三、土壤特征四、农田杂草与病虫害五、土壤耕性第三节耕法一、平翻耕法二、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三、深松耕法四、免耕法五、水田耕法第四节土壤耕作制一、土壤耕作制的任务二、土壤耕作制的建立三、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3、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1、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构造分析实验2、翻地质量检查实验3、耙地质量检查6、自学指导: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姜秉权.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4、沈昌蒲.耕作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第八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1、教学目的:子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耕地现状二、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农田保护-水蚀一、农田土壤水蚀状况二、产生水蚀的原因三、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三节农田保护-风蚀一、防风蚀的意义二、影响风蚀的因素三、防风蚀的农艺措施四、农田防护林第四节、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一、工程治理二、生物措施三、化学措施四、农业措施第五节农田培肥一、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二、养分平衡三、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第六节节水抗旱技术一、旱田节水技术二、农田抗旱技术三、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地现状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产生水蚀、风蚀的原因、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礼,1992[2]小田桂三郎等(姜恕译).农田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3]孙渠.耕作学原理.北京:农业版社,1981[4]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5]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2000[6]王容芳等.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7]林成谷.土壤污染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8]王礼先.水土保持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9]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北京:气象山版社,1989[10]西北农业大学.耕作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第九章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1、教学目的:子解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意义、发展概况、技术模式第一节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一、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二、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种养结合模式一、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二、田间立体种养模式第三节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二、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第四节庭院立体种养模式一、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二、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前景三、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四、庭院立体种植模式3、教学重点与难点:种养结合的含义与发展概况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立体种植模式参考书[1]周玉振等.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88[2]刘中柱等. 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邹超正等. 中国高功能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卢良恕等. 中国立体农业模式.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中国农学. 全国立体农业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卢良恕等. 中国立体农业概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陈振武等. 立体农业.沈刚农业大学(校内自编教材).1999第十章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1、教学目的:了解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耕作制度区划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第二节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一、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三、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四、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五、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六、新疆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七、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第二节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二、耕作制度区划指标三、耕作制度分区概况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分区概况参考书[1]王立祥等.耕作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刘巽浩等.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4]中国农学会.国际多熟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5]法兰西斯CA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间套复种制).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6]刘巽浩,牟正国等.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7]陈俊生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8]程序,曾晓光等.持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9]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10]粱志杰等.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1]信延诠,王立祥等.中国北方旱区农业.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12]刘巽浩,韩湘玲.世纪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3]引谷树忠等.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4]廖允成,王立祥.设施农业—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资源科学,1998 (3):20-25[15]蔡建文,周婷.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6]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8[17]史俊通等.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51—57[18]陆欣来等.东北耕作制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9] Brown, L. Who will feed China? W.W north & Company Inc., Newyork,1995[20]Shuval.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verse concepts of food security, watersecurity, water stress for arid countries, CFWA Workshop, New York,USA,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1996[21]廖允成,王立祥,温晓霞,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55[22]陈友等-园艺设施在高寒地区发展菜篮子工程和两高一优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5(2):80一83附1、说明1、适用专业:农学专业2、课程性质:专业课3、开课学期:4、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40、实验课学时数65、周学时数:46、选定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耕作学》附2、课程说明:耕作学是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途径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