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就不多讲,而以提问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即入更深。”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提问的启发性和重要性。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什么,如何问则是提问的关键。然而,“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的提问,决不应是随意发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而应课前周密准备,掌握多种提问的方法,做巧问的“智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学的目的。

标签:课堂提问;语文;艺术

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趣味性提问应注意:提问要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心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探究氛围浓烈,因此教师结合教材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结合高中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提问须适度,问题设计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挑战性,让学生在通过积极的思维中不断取得成功,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同样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问法的样式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最好的原料,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以提问:三国时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辛弃疾很是仰慕孙权,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十分喜好刘备;现在的新加坡著名歌手林俊杰有一首歌,唱起了一代枭雄《曹操》,那在《念奴娇》中,东坡先生为何单单钟情于周瑜呢?这样的问题,囊括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元素,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东坡单写周瑜的目的,是用周瑜的春风得意、年少有为、功成名就和自己被贬失意、年老无为、一事无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抒写情怀。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衔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课堂教学的顺畅性。如果教师提问缺乏衔接,学生就会感觉摸不着头脑,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难易结合。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仅会导致学生思考注意力的分散,而且学生普遍地都能够对答如流,就形成了“泡沫教学效应”;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偏难,学生普遍应对错误,那就容易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破坏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的问题只有难易结合,由浅入深地提出,才能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笔者在讲授《项脊轩志》时问学生:“作者在项脊轩生活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学生明确“多可喜,亦多可悲”后,笔者接着问学生:“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多可喜’,哪些段落是写‘多可悲’的?”学生明确具体段落后。笔者让学生进行了朗读。接着问学生:“从这些段落,你可以看出作者为什么而喜,又为什么而悲?”这样环环相扣,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感情。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要做到前后衔接,一定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一线穿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的问题要注意有坡度,能让学生拾级而上。如果学生答不出来,一定要注意及时降低问题的难度,尽量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和课堂进程的順畅。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在授课中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概括、评价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提问具有发散性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师要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

笔者结合诗歌意象内涵,提示学生朗读了戴望舒《雨巷》,笔者问道:“诗人希望遇到一个像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她’”,如果把“她”换成“他”或者“它”还有没有之前的表达效果?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很显然,诗歌作品中的“她”代表的是“美好的值得追求的东西”。接着,笔者又提示学生,在古典诗词中,闺怨诗就常常借用思妇、弃妇的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仕途不顺,人生多舛的情感。诗中的“她”也可以指诗人自己。这样“她”的内涵解读一下就丰富起来。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灵活处理不同的问题提出形式。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要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余影堂.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邓朝永.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技巧[J].教育革新,2011.

[3]倪亚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吉林教育,2012(22).

[4]魏忠元.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J].昌吉学院学报,2007(6).

[5]李尚志.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