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四倍体离体诱导及其形态学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范文

《2024年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范文

《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篇一一、引言北京丁香,作为我国特有的花卉品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四倍体诱导技术逐渐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四倍体植物因其独特的遗传特性和优良的性状表现,在园艺、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的方法及其鉴定技术,以期为北京丁香的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四倍体诱导方法1. 材料准备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北京丁香植株作为实验材料,采集其花蕾和幼叶。

2. 诱导处理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法进行四倍体诱导。

将采集到的花蕾和幼叶用0.01%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处理完毕后,用清水冲洗材料,以去除秋水仙素残留。

3. 培养与分化将处理后的材料置于含有适当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促进其发生细胞分裂和分化。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需严格控制。

4. 继代培养与生根将培养出的丛生芽进行继代培养,直至长出健壮的根系。

在继代培养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

三、四倍体鉴定技术1. 形态学鉴定观察四倍体北京丁香植株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大小、花型、花色等,与二倍体进行比较,初步判断其倍性。

2. 染色体鉴定采用根尖压片法对四倍体北京丁香植株进行染色体鉴定。

取材后,进行预处理、固定、染色等步骤,观察并计数染色体数目。

通过与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比较,确定其倍性。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荧光定量PCR等,检测四倍体北京丁香植株的基因组DNA含量。

通过与二倍体的DNA含量进行比较,进一步确定其倍性。

四、结果与分析1. 四倍体诱导结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和培养分化,成功获得了北京丁香四倍体植株。

观察其形态特征,发现四倍体植株叶片较大、花型丰满、花色艳丽,与二倍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2. 四倍体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染色体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三种方法,确定了四倍体北京丁香植株的倍性。

1例近四倍体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1例近四倍体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1例近四倍体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朱建锋;王蓓丽;郭玮;潘柏申【摘要】Objective To report a case of near-tetraploidy acute myeloid leukemia(NT-AML),and to analyze its clinical,morphological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 case of NT-AML was reported, and its morphology,immunophenotype,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ere evaluat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d blast size,irregularity of nuclear contours,cytoplasmic vacuoles,granules and dysplasia. Results This case describ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a near-tetraploid karyotype. Immunophenotype of blasts was consistent with myeloid leukemia phenotype,without expressing lymphoid marker. Bla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yper-granule in cytoplasm,resembling abnormal promyelocytes. It was also showed myelodysplasia-related morphologic changes in myeloid lineages. Conclusions NT-AML occurs in elder males,which exhibits large blast siz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yelodysplasia. It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a poor treatment response,low complete remission and short survival. Near-tetraploid karyotype could be used as a sign of poor prognosis with low survival.%目的报道1例近四倍型急性髓系白血病(NT-AML),通过文献复习进一步分析NT-AML的临床、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例形态异常的NT-AML从形态学、免疫表型、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态特征包括细胞核大小、核形状、胞浆空泡、颗粒和发育不良情况.结果该病例染色体分析显示近四倍体核型.免疫分型符合髓系白血病表型,无淋系抗原表达.形态学上近四倍体原始细胞体积增大,出现胞浆颗粒显著增多,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同时粒细胞形态伴有骨髓增生异常相关的改变.结论 NT-AML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常以原始细胞体积增大和骨髓造血发育不良为特点.患者存在造血发育异常及复杂核型,缓解率与生存时间短,近四倍体核型可作为总体生存率不良预后的标志.【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7(032)007【总页数】4页(P652-655)【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近四倍体核型;形态学特点;预后【作者】朱建锋;王蓓丽;郭玮;潘柏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髓系造血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推荐采用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来确定AML亚型。

《2024年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范文

《2024年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范文

《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篇一一、引言北京丁香作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花卉,因其独特的花形和芬芳的香气,备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为了丰富花卉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提高花卉的抗病性和观赏性,四倍体诱导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花卉育种中。

本文以北京丁香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四倍体诱导的方法和鉴定技术,旨在为北京丁香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北京丁香材料均来自本地区优质种源。

2. 方法(1)四倍体诱导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法进行四倍体诱导。

首先,选取生长健壮的北京丁香幼苗,将其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

然后,将处理后的幼苗移至温室内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2)染色体鉴定采用根尖压片法进行染色体鉴定。

首先,选取经过四倍体诱导处理的北京丁香幼苗,采集其根尖细胞。

然后,通过固定、染色、压片等步骤,观察并记录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3)形态学鉴定对经过四倍体诱导处理的北京丁香进行形态学观察,比较其与二倍体在株高、叶片大小、花形、花色等方面的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1. 四倍体诱导结果通过秋水仙素处理法,成功诱导出北京丁香四倍体。

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四倍体的诱导率有所不同。

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2%时,处理时间为24小时,诱导效果最佳。

2. 染色体鉴定结果通过根尖压片法,观察到经过四倍体诱导处理的北京丁香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的两倍。

染色体形态清晰,无异常变异现象。

3. 形态学鉴定结果与二倍体相比,北京丁香四倍体在株高、叶片大小、花形、花色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四倍体植株普遍较高大,叶片肥厚,花形丰满,花色更加艳丽。

这些形态学特征为四倍体的鉴定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讨论本实验成功诱导出北京丁香四倍体,并通过染色体鉴定和形态学鉴定进行了验证。

四倍体的成功诱导为北京丁香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有望提高其抗病性、观赏性和遗传多样性。

此外,四倍体的形态学特征也为北京丁香的花卉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高频率离体培养诱导四倍体蝴蝶再生体系的研究

高频率离体培养诱导四倍体蝴蝶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五步:待叶片表面出现芽点状突起时, 制作常规 石蜡切片, 切片厚度8μm, 番红、固绿染色, 光学显微 镜下拍照。接种后50 d统计胚状体或愈伤组织发生 情况。形成率=形成胚状体块数/接种外植体总块数。
19
预期成果
❖ 〈一〉通过向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碳等抗氧化剂,防 止外植体褐化。选择激素的最适浓度配比,添加适 宜的生长调节物,如椰汁等,培养出愈伤组织诱导 频率高,再生频率高的植株体系,达到加快繁殖速 度的效果,使蝴蝶兰繁殖成本降低,以提高经济效 益。
❖ 问题二:褐变——外植体切割后,内部细胞与外界 空气直接接触,组织中多酚氧化酶被激活,多酚类 化合物和单宁被氧化后产生醌类物质的缘故。 ①切割面过大,外植体被损伤。②接种方向不对, 应使切割面接触培养基。 ③外植体过于老化。 ④初 代培养中培养基中无机盐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浓度 过高。
12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22
蝴蝶兰种子培养出的试管苗
23
第二阶段小结
❖ 完成情况:2,3号种子有根萌发,接着萌发出嫩 黄色的幼叶.而且叶的颜色渐渐转变成绿色.根 毛特别发达,可能和其吸收水分和养料有关.
❖ 存在问题:1号种子目前仍无萌发现象.1号种子 最大,可能是因为接种前1号种子的浸泡时间 不够,所以其萌发也较缓慢.
9
进展结果
❖ 茎尖和根尖很容易长霉,而花粉块和花梗节 间很少被污染。褐化的外植体也基本是茎尖 和根尖,因为这些外植体细胞分裂比较活跃,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也相对要高些,因此容易 褐化。
10
❖ 部分外植体褐变、霉变,其余外植体形 态、颜色与接种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1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问题一:霉变——①消毒不彻底。 ②超净工作台操 作不严格。 ③无菌操作意识不足。④封装保存不完 善。

四倍体和二倍体西瓜离体组织诱导与耐盐筛选研究

四倍体和二倍体西瓜离体组织诱导与耐盐筛选研究

四倍体和二倍体西瓜离体组织诱导与耐盐筛选研究赵璘;刘文革;阎志红;朱红菊【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5)001【摘要】通过离体组织加倍创造四倍体种质是一种快速产生多倍体的方法,为了确认获得的材料为四倍体变异,进行有效的倍性鉴定是不可缺少的.利用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耐盐性差异,选取生长一致的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子叶再生的不定芽丛,接于含有0、8、10、12、14、16、18、20和22 g/L NaCl的芽诱导培养基中,盐处理30 d后,统计盐害情况和生长状况,并对四倍体西瓜子叶不定芽丛进行分离和筛选,筛选出西瓜离体组织培养过程中最适宜分离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不定芽的盐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当NaCl质量浓度在14~16 g/L时,可以作为有效分离西瓜二倍体和四倍体,从而最终筛选出大量的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四倍体的最适盐质量浓度范围.该研究在西瓜离体组织加倍创造四倍体新种质的技术体系中,可以在早期简单有效地鉴定和筛选西瓜四倍体,加快多倍体西瓜的育种进程.【总页数】6页(P86-91)【作者】赵璘;刘文革;阎志红;朱红菊【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呼和浩特010030;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51【相关文献】1.耐盐西瓜砧木筛选及其耐盐机理的研究 [J], 张云起;刘世琦;杨凤娟;李东方2.四倍体刺槐试管苗的耐盐筛选 [J], 高凤菊3.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子叶不定芽形态发生过程研究 [J], 赵璘;刘文革;阎志红;谢丽芬4.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材料的离体筛选 [J], 张景云;缪南生;白雅梅;朱珊;吕文河5.诱导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定芽培养基的筛选 [J], 孙敏红;张蜀宁;邓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激素调控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植物激素调控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摘要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期采用地下块根无性繁殖,所携带的病毒会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降低。

通过离体组织培养,不仅可建立姜离体快繁体系,而且通过茎尖组织培养也可实现脱毒苗扩大生产的目的,为生姜生产中存在的产量与质量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姜;组织培养;脱毒;植物激素中图分类号S6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2-0081-01植物激素调控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徐丝羽王广期何琪刘清波*(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8-10-09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是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经济作物[1],其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

从西医角度分析,姜对于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作用。

从中医角度分析,姜在开胃健脾、防暑降温、杀菌解毒、止咳祛痰、止呕解酒、缓解腰肩疼痛等方面均有奇效。

在我国,姜的烹饪方法数不胜数,生吃熟做皆有风味。

姜的传统繁殖方法是利用块茎无性繁殖,不仅繁殖速度慢、季节性强,而且由于病毒感染和积累使其品质退化、产量下降[2]。

近年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姜进行离体培养,不仅提高了其繁殖速度,增加了产量,而且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也解决了脱毒提高质量的问题。

1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1.1外植体选择各类植物的不同组织对组织培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组织所需的植物快繁途径不同[3]。

从杨小丽等[3]、张振霞等[4]、梁称福等[2]的研究可知,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多为幼芽、茎尖、嫩叶、茎段、幼根等部位,其中茎尖分生组织以其毒性低、分裂能力强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外植体[5]。

1.2外植体处理接种前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常用的消毒试剂有酒精、0.1%升汞溶液和10.0%次氯酸钠溶液[6],这3种试剂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自由组合。

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 RAPD ISSR 分析

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 RAPD ISSR 分析

第35卷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月V o l.35 N o.2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F e b. 2013文章编号:16739868(2013)02001505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基因组D N A的R A P D和I S S R分析①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蔬菜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摘要:利用R A P D和I S S R标记对生姜二倍体和四倍体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1个R A P D引物和14个I S S R引物对生姜二倍体和四倍体都扩增出了条带,其中有25个R A P D引物和7个I S S R引物在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扩增出了差异带,并且86%的I S S R引物序列为(G A)或(A G)的简单重复序列.表明在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诱导生姜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过程中,会引起基因组D N A的核苷酸碱基序列的改变,并以腺嘌呤和鸟嘌呤组合的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易形成新的结合位点.关键词:生姜;四倍体;R A P D;I S S R;遗传差异中图分类号:S632.5;Q784文献标志码:A生姜(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多作一年生栽培.生姜供食用的部分为根状茎,不仅可药食两用,同时还是化工上提取香精㊁姜油酮的原料,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大的开发价值[1].常规的生姜栽培主要采用老熟根茎无性繁殖,因而易导致病害的发生.由于多倍体植株具有器官巨大㊁抗病抗逆性强㊁产量高等优势,因此在生姜脱毒[2]㊁脱菌[3]㊁离体快繁[4-6]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姜多倍体的诱导[7-9]㊁形态特征[10]㊁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变化[11]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而对于多倍体生姜基因组D N A特性的研究则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R A P D(随机扩增多态性D N A)和I S S 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对人工诱导的生姜多倍体基因组D N A进行分析,探索在分子水平同源多倍体基因组的变化规律,为多倍体人工诱导体系的完善提供可行的参考,从而为生姜的倍性育种㊁新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以重庆本地红爪姜为材料,经过茎尖脱菌㊁快繁以及秋水仙素离体诱导(0.2%,8d液体培养基处理),经根尖染色体鉴定为二倍体㊁同源四倍体㊁嵌合体和混倍体的植株[10].1.2D N A的提取采用改良C T A B法[12]提取不同倍性生姜叶片基因组D N A,去R N A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降解情况,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根据A260和A280计算其D N A的浓度和纯度,置于-80ħ冰①收稿日期:20120910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X D J K2009C12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0182120003);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 WU B2007064)资助.作者简介:王志敏(1976),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通信作者:宋明,教授.箱备用.1.3 R A P D -P C R 扩增分析R A P D 引物设计参照高德民的方法[13],共选取107条随机引物.经过优化25μL 反应体系中最佳扩增条件为:2.5μL10ˑP C R R e a c t i o nB u f f e r (200m m o l /L T r i s -H C l ㊁100mm o l /L (N H 4)2S O 4㊁100mm o l /L K C l ㊁20mm o l /L M g C l 2㊁1%T r i t o nX -100,p H 为8.8),0.4mm o l /Ld N T P s ,10p m o l /μL 引物,20n g D N A 模板,1U T a g DN A 聚合酶,超纯水补至25μL .扩增程序为:94ħ预变性1m i n ,36ħ退火2m i n ,72ħ延伸2m i n ,5个循环;94ħ30s ,36ħ1m i n ,72ħ2m i n ,40个循环;72ħ延伸5m i n ,4ħ保存.扩增产物在1.4%琼脂糖凝胶(内含1μg /m LE B )110V 电压下电泳检测,U V 成像系统照相保存.1.4 I S S R -P C R 扩增分析引物设计参照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设计的一套#9系列引物[14].25μL 反应体系中最佳扩增条件为:2.5μL10ˑP C R R e a c t i o nB u f f e r ㊁0.4mm o l /Ld N T P s ㊁10p m o l /μL 引物㊁20n g D N A 模板㊁1U T a g D N A 聚合酶㊁0.5μL 甲酰胺,超纯水补至25μL .P C R 扩增程序为:94ħ5m i n ,94ħ45s ,50~55ħ1.5m i n ,72ħ延伸1.5m i n ,35个循环;72ħ延伸7m i n ,4ħ保存.扩增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U V 成像系统观察照相.所用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其它试剂均购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M :L a m b d aD N A ∕E c o R I +H i n d Ⅲ;D :二倍体;T :四倍体;M I :混倍体;S:嵌合体.图1 不同倍性生姜基因组D N A2 结果与分析2.1 D N A 的检测采用改良C T A B 法提取的生姜基因组D N A 如图1所示,每个样品的基因组D N A 条带清晰㊁完整性好㊁无拖尾㊁无降解㊁纯度较高.吸光度检测A 260/A 280比值为1.82,说明基本上没有蛋白质㊁多糖和R N A 的污染,完全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2.2 基因组D N A 的R A P D 分析选用的107条R A P D 随机引物中有71条在生姜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中都扩增出了条带,共计461条(大小约100~3000b p ),每个引物平均扩增6.51条;其中有46条引物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中扩增条带相同(图2-A ),25条引物(表1)扩增出了差异条带(图2-B ),占全部引物的23%.表1 扩增出差异带的R A P D 引物序列引物编号序列(5 t o 3)引物编号序列(5 t o 3)S 29G G G T A A C G C C S 117C A C T C T C C T CS 61T T C G A G C C A G S 119C T G A C C A G C CS 65G A T G A C C G C CS 140G G T C T A G A G G S 82G G C A C T G A G G S 143C C A G A T G C A C S 84A G C G T G T C T GS 144G T G A C A T G C C S 85C T G A G A C G G A S 146A A G A C C C C T C S 93C T C T C C G C C A S 149C T T C A C C C G AS 95A C T G G G A C T C S 150C A C C A G G T G A S 96A G C G T C C T C C S 154T G C G G C T G A G S 97A C G A C C G A C A S 157C T A C T G C C G T S 103A G A C G T C C A CS 159A C G G C G T A T GS 105A G T C G T C C C C S 164C C G C C T A G T CS 109T G T A G C T G G G2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c n 第35卷M :G e n e R u l e r T M 100b pD N AL a d d e rP l u s ;D :二倍体;T :四倍体.图2 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R A P D 扩增结果对不同倍性生姜进行R A P D 扩增后发现,经引物S 95扩增后四倍体的条带与嵌合体和混倍体相同而与二倍体有差异;引物S 85㊁S 84扩增后二倍体的条带与嵌合体㊁混倍体相同而与四倍体有差异;而引物S 79㊁S 61扩增后二倍体㊁四倍体㊁嵌合体和混倍体之间扩增的D N A 条带都不完全相同(图3).说明在用秋水仙素诱导体细胞加倍时,由于细胞状态不同造成染色体加倍非同步化,同时可能存在染色体的断裂㊁易位等情况,因此在R A P D 扩增时出现二倍体㊁四倍体与嵌合体㊁混倍体既有相同的结合位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结合位点.D :二倍体;S :嵌合体;M I :混倍体;T :四倍体.图3 不同倍性生姜R A P D 扩增结果2.3 基因组D N A 的I S S R 分析选用的14条I S S R 引物中有7条(表2)在生姜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中扩增出了差异带,每个引物扩增的D N A 条带数在3~10条之间,共计97条(大小约200~2500b p),每个引物平均扩增6.93条(图4).这7条引物中有86%的引物序列为(G A )或(A G )的简单重复序列,说明生姜体细胞在经秋水仙素诱导时,以腺嘌呤和鸟嘌呤组合的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易形成新的结合位点.用产生多态性的引物对二倍体㊁四倍体㊁嵌合体和混倍体进行扩增,引物811扩增后二倍体的扩增条带与嵌合体的相同,而混倍体与四倍体的相同;引物840扩增后,四倍体与嵌合体㊁混倍体的扩增条带相同,而与二倍体的差异明显;而引物841扩增后二倍体㊁四倍体㊁嵌合体和混倍体的扩增条带都不完全相同(图5).表2 扩增出差异带的I S S R 引物序列引物编号引物序列(5 t o 3)引物编号引物序列(5 t o 3)811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C841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Y C834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Y T 836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Y A 835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Y C824T C TC T CT C TC T CT C TC g840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G A Y T 3第2期 王志敏,等: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基因组D N A 的R A P D 和I S S R 分析M :G e n e R u l e r T M 100b p DN AL a d d e rP l u s ;D :二倍体;T :四倍体.图4 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I S S R扩增结果M :G e n e R u l e r T M 100b p DN AL a d d e rP l u s ;D :二倍体;T :四倍体;M I :混倍体;S:嵌合体.图5 不同倍性生姜I S S R 扩增结果3 讨论与结论对于无性繁殖植物,多倍体育种是实现优质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姜作为重要的药食两用作物,由于不能利用有性繁殖进行育种,只能靠少数品种长期无性繁殖,因此研究者试图通过多倍体诱导获得生姜新种质.通过采用化学诱导剂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了一些同源四倍体生姜材料[7-10],其中秋水仙素浓度和时间的筛选是诱变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前期得到0.2%秋水仙素处理8d 的组合获得了较高的四倍体诱导率和成活率[10].但在辣椒多倍体诱导中发现秋水仙素不仅会促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加,还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5].王卓伟㊁刘文革等通过A F L P 分析发现,经秋水仙素诱变得到的同源4x 与2x 相比,在D N A 分子遗传结构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16-17].金鱼草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的R A P D 分析也表明D N A 差异表现在图谱的消失或增加上[18].本研究通过R A P D 和I S S R 标记分析,得到的生姜四倍体与二倍体在D N A 水平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说明在诱导生姜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时,可能引起了基因组D N A 核苷酸碱基序列的改变,I S S R 分析发现,以腺嘌呤和鸟嘌呤组合的重复序列区间较易形成新的结合位点.试验中两种分子标记比较,R A P D 标记操作简单,无需专门设计引物,但易受反应条件的影响,重复性差,而I S S R 标记由于引物长度在17~24b p ,退火温度较高,与模板结合的强度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高,并且在理论上检测区域可覆盖整个基因组,扩增的结果能较全面反映群体的变异,因此较适用于对倍性育种中基因组D N A的检测及诱导体系的评价.彭海等认为人工诱变中使用的秋水仙素以及加倍后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都难免在基因组上引入突变,这些变异可在D N A 结构和基因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干扰倍性效应研究的准确性[19],H a n 等研究发现组织培养可激活逆转座子T o s 17[20].对于生姜离体诱导获得的四倍体和二倍体基因组D N A 的多态性是D N A 核苷酸碱基序列的位点改变造成的,还是离体培养条件下其他因素引起,以及如何减少变异完善多倍体诱导体系,还在进一步研究中.参考文献:[1]王志敏,牛 义,汤青林,等.多效唑对生姜试管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0):39-42.[2] 高山林,卞云云,陈柏君.生姜组织培养脱病毒㊁快繁和高产栽培[J ].中国蔬菜,1999(3):40-41.[3] 郭启高,宋 明,梁国鲁.生姜脱菌及离体快繁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2):137-139.[4] HO S O K IT ,S A G AWA Y.C l o n a lP r o p a g a t i o no fG i n g e r (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 o e )T h r o u g h T i s s u eC u l t u r e [J ].H o r t S c i e n c e ,1977(12):451-452.[5] I N D E N H ,A S A H I R A T ,H I R A N O A.M i c r o p r o p a g a t i o no fG i n ge r [J ].A c t aH o r t ,1988(230):177-184.[6] S HA R MA T R ,S I N G H B M.H i g h -F r e q u e n c y i n V i t r o M u l t i p l i c a t i o no fD i s e a s e -F r e e 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 [J ].4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c n 第35卷P l a n tC e l lR e po r t s ,1997(17):68-72.[7] 郭启高,张钟灵,周 虹,等.秋水仙碱诱导生姜多倍体的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5):400-402.[8] A D A N I Y AS ,S H I R A ID.I nV i t r o I n d u c t i o no fT e t r a p l o i dG i n g e r (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 o e )a n d I t sP o l l e nF e r t i l i t y a n dG e r m i n a b i l i t y [J ].S c i e n t i aH o r t i c u l t u r e ,2001,88(4):277-287.[9] 曾 杨,高山林,王 蔚,等.脱病毒生姜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和鉴定[J ].药物生物技术,2006,13(5):338-342.[10]王志敏,牛 义,宋 明,等.姜四倍体离体诱导及其形态学分析[J ].中国蔬菜,2010(4):41-46.[11]S A NWA LSK ,R A IN ,S I N G HJ ,e t a l .A n t i o x i d a n tP h y t o c h e m i c a l sa n dG i n g e r o lC o n t e n t i nD i p l o i da n dT e t r a p l o i d C l o n e s o fG i n g e r (Z i n g i b e r o f fi c i n a l e R o s c o e )[J ].S c i e n t i aH o r t i c u l t u r a e ,2010,124(2):280-285.[12]刘桂风.遗传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24-41.[13]高德民,刘振伟,樊守金,等.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 A P D 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2):245-249.[14]周延清.D N A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3-156.[15]陈锦华,周 力,高和平,等.秋水仙素诱导辣椒染色体结构变异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1995,6:53-55.[16]王卓伟,余茂德,鲁 成.桑树二倍体及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遗传差异的A F L P 分析[J ].植物学通报,2002,19(2):194-200.[17]刘文革,王 鸣,阎志红.西瓜二倍体及同源多倍体遗传差异的A F L P 分析[J ].果树学报,2004,21(1):46-49.[18]吴福川,胡 秀,郑思乡.不同倍性金鱼草基因组D N A 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4):482-485.[19]彭 海,张 静,吴先军.植物基因表达中的倍性效应:研究进展㊁问题与展望[J ].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2008,38(1):1-7.[20]HA NFP ,L I UZL ,T A N M ,e t a l .M o b i l i z e dR e t r o t r a n s p o s o nT o s 17o fR i c e b y A l i e nD N AI n t r o g r e s s i o nT r a n s po s e s I n t oG e n e sa n d C a u s e sS t r u c t u r a la n d M e t h y l a t i o n A l t e r a t i o n so faF l a n k i n g G e n o m i c R e g i o n [J ].H e r e d i t y,2004,141(3):243-251.R A P Da n d I S S RA n a l ys e s o fG e n o m i cD N Ao f D i p l o i d a n dA u t o t e t r a pl o i d 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 o e WA N GZ h i -m i n , N I U Y i , T A N G Q i n g -l i n , S O N G M i n g S c h o o l o f H o r t i c u l t u r ea n d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H o r t i c u l t u r eS c i e n c e f o r S o u t h e r nM o u n t a i n o u sR e g i o n s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K e y L a b i nO l e r i c u l t u r eo f C h o n g q i n g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71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A P D (r a n d o m l y a m p l i f i e d p o l y m o r p h i cD N A )a n d I S S R (i n t e r -s i m p l e s e q u e n c e r e p e a t s )m o l e c -u l a rm a r k e r sw e r e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g e n o m i cD N Ao f d i p l o i d a n d a u t o t e t r a p l o i d g i n g e r (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 o e )i n d u c e db y c o l c h i c i n e s .O f t h e 10710-b a s i c p r i m e r s u s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71a m pl i f i e db a n d s o f d i p l o i da n d a u t o t e t r a p l o i d g i n g e r ,25R A P D p r i m e r s a n d 7I S S R p r i m e r s a m p l i f i e d d i f f e r e n t b a n d s b e t w e e n d i p l o i da n d a u t o t e t r a p l o i d g i n g e r ,a n d 86p e r c e n t o f I S S R p r i m e r sw e r e s i m p l e s e q u e n c e r e pe a t s o fG Aa n d A G.T h e a b o v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t h a t i nt h e p r o c e s sof c h r o m o s o m ed o u b l i ng o f g i n ge r s o m a t i cc e l l sw i t h c o l c h i c i n e s ,D N A m o l e c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 ,i .e .t h en u c l e o t i d e s e q u e n c eof i t sg e n o m i cD N A ,m i gh t c h a n g e ,a n d si m p l e s e q u e n c e r e p e a t s a b o u n d e dw i t h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a d e n i n e a n d g u a n i n ew e r em o r e l i k e l y t o f o r m n e wc r o s s -l o c a t i o n s .K e y wo r d s :Z i n g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R o s c o e ;a u t o t e t r a p l o i d ;r a n d o m l y a m p l i f i e d p o l y m o r p h i cD N A (R A P D );i n t e r -s i m p l e s e q u e n c e r e p e a t (I S S R );g e n e t i c d i f f e r e n c e 责任编辑 欧 宾5第2期 王志敏,等: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基因组D N A 的R A P D 和I S S R 分析6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5卷。

生姜醇提取物诱导TM_4细胞凋亡的研究_王庆忠

生姜醇提取物诱导TM_4细胞凋亡的研究_王庆忠

潍坊学院学报 2 0 1 大 , 这 种 抑 制 作 用 越 来 越 强, 呈 剂 量 间 依 赖 性。 处 理 浓 度 达 到 1 0 0 m L 时, g μ TM4 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已被基本抑制 。
— 6 0 —
第 4 期 王庆忠 : 生姜醇提取物诱导 TM4 细胞凋亡的研究
/ 残渣 , 浸提液置于 6 并配制成 0 5℃ 干燥箱中烘干 。 称重浸出物 , . 1 m m l的母液 。 g 1 . 4 MT T 比色法检测 TM4 细胞活性 , 而死细 MT T 能被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 脱 氢 酶 还 原 为 水 不 溶 性 的 蓝 紫 色 结 晶 甲 瓒 ( F o r m a z a n) 胞无此功能 。DMS 用酶标仪在4 可 间 接 反 映 活 细 胞 数 量。 O 能溶解甲瓒 , 9 0 n m 波 长 处 测 定 其 光 吸 收 值, 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 , MT T 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 。
) 表 1 MT T 法检测各浓度生姜醇提取物对 TM4 细胞增殖的影响 ( ±S 组别 / 剂量 ( m L) Μ μ 抑制率 对照组 0 . 0 1 . 2 9±0 . 0 3 2 0 4 0 C CM 处理组 6 0 3 7 . 7±0 . 1* 8 0 5 1 . 2±0 . 1* 1 0 0 7 4 . 6±0 . 1 1*
第1 2 卷第 4 期 潍坊学院学报 V o l . 1 2N o . 4 o u r n a l o f W e i f a n U n i v e r s i t u . 2 0 1 2 2 0 1 2 年 8 月 J A g y g
生姜醇提取物诱导 TM4 细胞凋亡的研究
2 王庆忠1,

( ; ) 山东省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 潍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1 . 2 6 1 0 6 1 2 . 2 6 1 0 6 1 摘 要: 生姜醇提取物的应用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特别是在医药方面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 本研 究主要探讨生姜醇提取物对支持细胞系 TM4 体 外 生 长 的 影 响 。 通 过 采 用 形 态 学 观 察 、 MT T 法 和 TUN - N E L 法检测 5 个不同浓度的生姜醇 提 取 物 对 小 鼠 支 持 细 胞 株 TM4 细 胞 生 长 和 增 殖 的 作 用 。 结 果 表 明 , / 生姜醇提取物抑制 TM4 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细胞凋亡 , 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 , 当用 4 0 m L 的生 μM 姜醇提取物处理培养的 TM4 细胞 时 , MT T 法测得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和 T E NN E L 法获得的细胞凋亡指 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 这些结果说明 , 生姜醇提取物在预防和治疗睾丸癌方面有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生姜醇提取物 ; 细胞凋亡 TM4 细胞 ; ( ) 中图分类号 : R 7 3 4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4 2 8 8 2 0 1 2 0 4-0 0 6 0-0 4 ) 生姜 ( 是药食同源植物 , 具有驱风散寒 、 健胃止吐 、 抑菌杀 虫 、 抗 肿 瘤 等 作 用。生 姜 Z i n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g , 醇提取物 ( 含姜黄素等多种物质 , 其中的姜黄素为姜的重要 Z i n i b e r o f f i c i n a l e e x t r a c t i o n i n a l c o h o l C CM) g 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和着色剂 , 具有抗 H 抗利什曼原虫 、 抗细胞畸变 、 抑制血小板聚集 活性成分之一 , I V、 [ ] 1-2 。 尤其是生 姜 醇 提 取 物 的 抗 癌 活 性 在 近 年 来 受 到 广 泛 重 视 。 研 究 表 明 , 和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 生姜 醇提取物可诱 导 细 胞 凋 亡 , 对 宫 颈 癌、 子 宫 内 膜 癌、 肾 癌、 乳腺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有抑制和治疗作

张良姜同源四倍体诱导

张良姜同源四倍体诱导

姚鹏强,袁 轶,程世平.张良姜同源四倍体诱导[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104-10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2.019张良姜同源四倍体诱导姚鹏强,袁 轶,程世平(平顶山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为解决张良姜繁殖系数低、容易感染病菌的问题,进一步加快张良姜育种进程,以河南省鲁山县张良镇种姜为材料,首先建立张良姜茎尖离体培养再生体系,进一步利用秋水仙碱对其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诱导加倍。

结果表明,张良姜茎尖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 1mg/L,不定芽诱导率达83.33%。

不定芽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0.5mg/L,生根率可达86.67%。

张良姜同源四倍体诱导最佳处理组合为100mg/L秋水仙碱浸泡茎尖72h再接种培养,四倍体最高诱导率为8.89%。

对照组张良姜为二倍体(2n=2x=22),诱导获得的四倍体张良姜染色体为2n=4x=44。

共获得7个四倍体植株,继代培养3次后倍性保持稳定,可为张良姜良种选育提供良好的原始材料。

关键词:张良姜;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同源四倍体 中图分类号:S632.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2-0104-04收稿日期:2020-05-19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BXY-BSQD-2018031、PXY-BSQD2016009);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编号:182102110132、172102110111、)。

作者简介:姚鹏强(1986—),男,云南曲靖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

E-mail:yaopengqiang1988@163.com。

张良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4],原产于河南省鲁山县张良镇,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

我国四倍体刺槐研究综述

我国四倍体刺槐研究综述
对影 响 四倍 体 刺槐 在 西部 半 干 旱地 区 荒 山造 林成 活率 的 因素 的研 究结 果 表明 : ①30~50 cm 的 深植 可 明显 提 高造 林 成活 率 ; ②雨 季 前整 地 成活 率为 95.5 %, 秋季 整地 成 活率 为 82.4 %, 不 整 地成 活率 为 63.7 %; ③截 秆苗 造林 成活 率( 留秆 高度 30 cm) 为 94.7 %, 未 截秆 苗成 活率 为 86.6 %; ④蘸浆 、 利用 抗 旱造 林 粉、水 浸等 方 式处 理 苗木 , 可 提 高成 活率 。 1.2 常 规繁 殖技 术研 究 1.2.1 硬 枝扦 插
饲草研究 FEED
我国四倍体刺槐研究综述
林 海 1, 王正 颖 1, 姜金 仲 2 ( 1.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鹤壁 458030; 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畜 牧 与 饲 料 科 学
E -m ail:cnm xky@
饲 料 型 四 倍 体 刺 槐 ( tetraploidy black locust ) 是 北 京 林 业大 学 于 1997 年 从 韩国 引 入 到 我 国 的 刺 槐 优 良无 性 系 , 是 由人 工 诱 导 二 倍 体刺 槐 ( 2n) 体 细胞 加 倍 ( 4n) 而 育 成〔1〕。其叶 片 宽大 肥 厚〔2〕、蛋 白 质 含量 高 〔3〕、柔 嫩 多 汁 、适 口 性 好 , 比 照 青 绿 饲 料 的 典 型 特 征 〔4〕, 属 优 良 饲 料 树 种 。引 种 试 验 证 明 : 四 倍 体 刺 槐 在 我 国 北 纬 23°~24°、东 经 86°~ 124°的 广 大 地 区 , 甚 至 西 藏 高 原 都 可 种 植 〔5, 6〕。 其 耐 干 旱 瘠 薄 、适 应 性 强 、生 物 量 大 、萌 蘖 性 强 、 根 系 发 达 、根 瘤 可 固 氮 , 是 水 土 保 持 、防 风 固 沙 、 改 良 土 壤 、营 造 饲 料 型 灌 木林 的 优 良 树 种 。发 展 饲料型 四倍体刺槐对 加快西部生态建 设, 促进 西部畜牧业发 展, 具有现实意义 。因而, 自四倍 体刺槐引入我 国以来, 国内学者 对其经济性状、 造林及 育苗技术、微 体快繁技术和遗 传转化等 方面进行 了广泛的研究 , 并取得了 许多有价值 的成果。 1 引种 与造 林 1.1 引种 试验 与造 林技 术研 究

生姜离体快繁方案

生姜离体快繁方案

生姜离体快繁方案作者:杨晓娜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33期杨晓娜(保山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保山 678000)1 生姜离体快繁的意义生姜(Zingiber offwinale Rose)为姜科属的多年生宿根植物,是一年生蔬菜作物,生姜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1-2],需求量很大,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药食兼用型植物,原产我国及东南亚地区。

由于生姜不开花结实,不能利用有性繁殖进行育种,生产上长期以成熟根状茎为种源进行无性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容易造成姜体内多种病毒及青枯假单孢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积累,而且易通过带病的种姜传播病害,例如姜青枯腐烂病(姜瘟)、猝倒病(根腐病)[3]。

目前国内外对生姜病毒的防治仍没有特效药和抗病品种,因此造成了生姜优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药用成分含量不稳定,产量降低,严重的可造成30%~50%的减产[4]。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成本较高,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

所以开展生姜及种苗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可以为生姜种苗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

2 生姜离体快繁的研究进展随着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对生姜的不同外植体进行组培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如:1995年张秀清等以生姜生长点为外植体,研究得出在含KT或BAA的培养基都能生根[5]。

同年黄菊辉等以生姜茎尖和叶鞘切段为外植体,研究提出NAA对生根是绝对且必要的,6-BA和NAA可促进生姜幼芽发生,且具有相互增益效应[6]。

1999年潘学峰等用生姜茎尖为外植体[7]。

2002年李承永等用生姜根状茎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8]。

2002年徐燕等以生姜芽尖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配比,在MS+BA1.0 mg/L上诱导分化形成苗,在1.5MS+BA2.0 mg/L+IBAO.5 mg/L上继代培养可达到快繁的目的,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MS+NAAO.1 mg/L,通过该生产体系,可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的健壮合格苗,达到快繁目的[9]。

生姜离体脱毒快繁培养研究

生姜离体脱毒快繁培养研究
11 试验 材料 .
健 胃、 去寒 、 发汗 的物 质。近年来 , 种植 面积和需求 量不 断增 加, 已成为一种重要 的经济作物 。生姜一般 不开花 , 很难
进行有性繁殖 , 栽培上连年种植带毒种姜 , 使生姜产量和品质
选用江西省万载县当地 主推 品种小姜和引进 的福建生姜
为试验材料 。
摘要 : 采用高 温 3 8℃催 芽 +超高 温 5 0℃ 5 r n处 理姜 芽 , 生姜 进 行茎 尖脱 毒 培养 。结 果表 明 : i a 对 脱毒 率达 9 .% 以上 , 75 脱毒效果显著 ; 茎尖组织接种在 MS+K . g L+N A 10mgL+利福平 2 . / T2 0m / A . / 5 0msL培 养基上 , 污染 率明显降低 , 易形成 愈伤组织 , 且增殖 快 , 形成小芽数多 。 关键词 : 生姜 ; 脱毒 ;组培快繁
20 2 ( )4 5— 8 . 04,3 7 :7 4 4
莓经过多次继代新梢生根能力明显增 强。
参考 文献 : [] 1於 虹.蓝浆果栽培与 采后处 理技 术 [ .北京 : 盾 出版社 , M] 金
[] 6 李浚 明.植物组织培养 教程 [ .2 M] 版.北京 : 中国农业 大学 出
法处理所催出芽的姜 , 自来水冲洗 0 5h 从姜 表面取下姜 用 . , 芽, 在无菌条件下放入 7 %乙醇中处理 3 , 5 0s然后置于 0 1 .% H C: g 1 灭菌 1 n 用蒸馏水冲洗 5次 , 5mi, 各处理生 姜茎尖接种
在 MS+K . g L十 A . / T2 0m / N A 10mgL培养基上 , 每个处理接 种约 5 。试管苗脱毒效果用 间接 E IA法检测 。 O瓶 LS
版社 ,02 20 .

红麻四倍体的诱导方法比较与鉴定

红麻四倍体的诱导方法比较与鉴定

红麻四倍体的诱导方法比较与鉴定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3. 研究目的及内容 (5)二、红麻四倍体诱导方法 (5)1. 化学诱导法 (7)1.1 诱导原理 (8)1.2 诱导流程 (9)1.3 注意事项 (9)2. 物理诱导法 (10)2.1 诱导原理 (11)2.2 诱导流程 (12)2.3 优缺点分析 (13)3. 生物诱导法 (14)3.1 诱导原理 (15)3.2 诱导流程 (16)3.3 案例分析 (17)三、红麻四倍体诱导方法比较 (19)1. 化学法与物理法比较 (20)2. 化学法与生物法比较 (21)3. 物理法与生物法比较 (22)4. 综合评估 (23)四、红麻四倍体鉴定技术 (24)1. 形态学鉴定 (25)1.1 鉴定原理 (26)1.2 鉴定流程 (27)1.3 优缺点分析 (28)2. 细胞学鉴定 (29)一、内容概括红麻四倍体诱导方法的概述:介绍目前常见的红麻四倍体诱导方法,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等。

诱导方法比较:对各种诱导方法进行系统的比较,包括其可行性、效率、成本、操作难易程度等方面的比较。

鉴定方法的概述:阐述红麻四倍体鉴定的常用方法,如染色体计数、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鉴定方法的实施与案例分析:详细介绍鉴定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展示鉴定过程的实际操作和结果分析。

讨论:对红麻四倍体诱导方法及鉴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总结全文,强调红麻四倍体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优化诱导方法和鉴定方法对未来红麻育种工作的意义。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学领域,倍性育种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人工控制植物倍性来改变其遗传特性,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红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纤维产量和品质对于全球纺织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红麻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024年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范文

《2024年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范文

《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篇一一、引言北京丁香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其花色艳丽、香气浓郁,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北京丁香的生长状况和遗传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改良北京丁香的品种,科研人员通过四倍体诱导技术来培育新的品种。

本文旨在介绍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的方法和鉴定技术,以期为北京丁香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二、四倍体诱导1. 诱导方法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主要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法。

该方法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从而达到诱导四倍体的目的。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丁香花蕾期,将秋水仙素涂抹在花蕾上,待其开花后进行授粉,收获种子。

2. 诱导效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北京丁香种子萌发后形成的植株具有较高的四倍体率。

四倍体植株的叶片、花朵等器官比二倍体植株更大、更丰满,花色更为艳丽,香气更浓郁。

三、鉴定技术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通过对四倍体植株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来判断其是否为四倍体。

北京丁香四倍体植株的叶片、花朵等器官通常比二倍体植株大,且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形态特征来初步判断是否为四倍体。

2. 细胞学鉴定细胞学鉴定是通过观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来判断植株的倍性。

对于北京丁香四倍体植株,其染色体数目是二倍体的两倍。

因此,通过制作染色体标本,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可以准确鉴定是否为四倍体。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利用DNA分子标记等技术,对植株的基因组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判断其倍性。

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优点。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Southern杂交等。

四、结论北京丁香四倍体诱导及其鉴定技术对于保护和改良北京丁香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四倍体诱导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更大花朵、更浓郁香气的新品种,提高北京丁香的观赏价值。

同时,通过对四倍体植株的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可以准确判断其倍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遗传规律等提供基础数据。

4 多倍体诱发及细胞学鉴定

4 多倍体诱发及细胞学鉴定

多倍体诱发及其细胞学鉴定摘要多倍体细胞是指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

该实验为了解多倍体细胞的产生过程与细胞学特点,将经过诱变剂秋水仙素处理的大蒜根尖进行压片与染色,对其中的多倍体细胞核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

引言生物体的细胞核中都有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目,这是物种的基本特征之一。

遗传学上将二倍体生物一个配子的染色体总和称为染色体组,也叫基因组,用n表示;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基数,用x表示。

细胞中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多倍体,包括同源多倍体——具有3个以上相同染色体组,且染色体组来源于同一物种(AAA,AAAA);以及异源多倍体——具有3个以上染色体组,且染色体组来源于不同物种,通常由不相同的种杂交的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而来(AABB,AABBDD)。

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是多倍体,如小麦是异源六倍体, 共有3个基本染色体组,染色体基数x=7,普通小麦2n=6x=42多倍体的生成和是变异发生的重要途经之一。

植物多倍体产生的原因有:①温度骤变,使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②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分离而细胞没有分裂,导致体细胞染色体加倍;③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没有减数,使生殖细胞染色体加倍。

多倍体植株通常有如下特性:①巨大性,②可孕性低,③适应性强,④有机合成速率增加,⑤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结实性。

人工诱发多倍体的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剧烈变温、机械损伤、射线处理等,和化学方法,如:秋水仙碱(C22H25O6N),这种药物是诱发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

一批二倍体材料经处理后,一些材料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一些未能加倍依然为二倍体,还有一些为混倍体。

准确地辨认多倍体并将其挑选出来,是多倍体育种中的重要一环节。

其方法有:间接鉴定,观察植株大小,气孔的大小和花粉粒的体积最为可靠;直接鉴定,直接检查花粉母细胞或根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本次试验即要通过实验掌握人工诱导多倍体植物的方法和技术,观察多倍体的特点。

红掌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其鉴定

红掌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其鉴定
1பைடு நூலகம்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取 ‘玉女 ’ ( Pink Champ ion) 和 ‘热情 ’ ( Trop ical) 的盆栽植株幼叶进行组织培养 , 诱导出愈伤
组织 , 以继代 4代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进行四倍体诱导试验 。 112 方法 11211 四倍体诱导 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振荡培养两种处理方法进行 。固体培养诱导是将生长旺盛 均匀的红掌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到含 0、0105、011、012、013和 016 g·L - 1秋水仙素的固体培养基上 , 处理 30 d; 液体培养诱导是将红掌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到含 012、015和 1 g·L - 1秋水仙素的液体培养 基中 , 在转速为 90 r·m in- 1的摇床上振荡培养 3~14 d, 然后将处理后的愈伤组织转接到不含秋水仙 素的相同固体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到 30 d。两种诱导方法每一处理均设 2 个重复 , 10 瓶为 1 个重复 , 每瓶 3块愈伤组织 , 处理在温度 ( 28 ±2 ) ℃、散射光的培养室中进行 , 基本诱导培养基为 N itsch (NH4 NO3 720 m g·L - 1 ) + 015 mg·L - 1 BA + 015 mg·L - 1 NAA + 015 m g·L - 1 2, 42D + 30 g· L - 1蔗糖 + 5% 椰子汁 。处理后的愈伤组织接种到不含秋水仙素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 2代 (每代 30 d) 后 , 转接到 N itsch (NH4 NO3 720 mg·L - 1 ) + 015 mg·L - 1 BA + 015 m g·L - 1 KT + 012 mg· L - 1 NAA + 5%椰子汁 + 30 g·L - 1蔗糖 + 715 g·L - 1卡拉粉进行芽分化 , 当芽长至 3~4 cm 时 , 转 接到生根培养基 N itsch (NH4 NO3 720 mg·L - 1 ) + 012 mg·L - 1 BA + 1 mg·L - 1 NAA + 15 g·L - 1蔗 糖 + 1 g·L - 1 AC上诱导生根 。从再生植株群体中 , 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植株进行染色体鉴定 , 计算 四倍体诱导率 ( % ) =四倍体植株数 (株 ) /鉴定植株数 (株 ) ×100。 11212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细胞学鉴定 : 参考 Cotias2de2O liveira等 ( 1999) 的压片法 。具体步骤 如下 : 切取再生植株幼嫩的根尖 013~015 cm; 于 18℃黑暗条件下 , 用 01002 mol·L - 1的 82羟基喹啉 处理 6~8 h, 每隔 2 h换一次处理液 ; 将预处理后的根尖用清水洗净 , 于 4℃条件下用新鲜配制的卡 诺固定液 ( 95%乙醇 ∶冰醋酸 = 3 ∶1) 固定 18 ~24 h; 弃去固定液 , 将根尖置于 37℃水浴中 , 用 1 mol·L - 1 HC l酸解 40~60 m in, 然后用蒸馏水水洗 3次 ; 用卡诺固定液后固定 18~24 h; 制片前根尖 先在蒸馏水内软化 1 h, 然后切取根尖的分生组织放在预先滴一滴卡诺固定液的载玻片上 , 用镊子压 碎根尖 , 弃去残渣 , 在酒精灯上烤干 ; 滴一滴石炭酸品红染料进行染色 , 待染料快干时 , 盖上盖玻 片 , 快速经过火焰 6~7次 。在 O lympus2IX7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 拍照 。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4n>2n;种子植物蛋白质含 量4n>2n;玉米,类胡萝卜素含量4n>2n,高43%
3、对环境条件要求改变
4、改变自交不亲和性 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2n)加倍→4n→自交不亲和性
变弱或消灭,在配子体不亲和性中表现更甚。
§7-2 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可育性 一、同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子传递率高,也即整倍体配子通过花粉传递率高。
同源四倍体后代当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
例如,Randolph 1935 报告
4n玉米后Ⅰ20/20分离的占2/3
后代中 2n = 40
占50%
=37-39
18.5
=41-42
31.5
苏联4n黑麦 2n = 28
89.5%
2n≠28
10.5%
二、同源四倍体可育性
第七章 同源四倍体
§7-1 同源四倍体的产生途径及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二、表型效应
一、产生途径
1、自然产生
(1)2n体细胞自然加倍→4n细胞或局部组织→无性繁殖(扦插或嫁接)
4n新种
(2)减数分裂异常 性母细胞(2n)→2n配子→有性结合→少数4n个体
不同物种或基因型产生2n配子频率不同:
例如,芸苔属
2、AAaa
3、Aaaa
表7-4 同源四倍体以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后代预期结果
上述分离结果只是理论上的,而实际分离 结果往往更接近后者。因为基因与着丝点之 间总有一定的距离,要发生一定的交换,而 交换也并非所有的性母细胞中都发生交换, 所以也不可能都按染色单体进行随机分离, 因而出现下面第三种分离情况。
后Ⅱ,着丝点一裂为二,复制的两成员(染色单体)彼 此分向两极,这叫均衡分离。减数分离的前后两次细胞分裂, 分别称为前减数和后均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蔬菜 2010 (4) : 41 - 46 CH INA VEGETABLES
姜四倍体离体诱导及其形态学分析
王志敏 牛 义 宋 明 3 汤青林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 重庆市蔬菜学重点实验室 , 重庆 400716)
摘 要 : 以丛生芽为材料 ,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 、不同处理时间诱导姜体细胞染 色体加倍的效果 。结果表明 : 以 0120 %秋水仙素液体培养基处理 8 d的诱导效果最好 , 诱变率和成活率分别 达到了 42186 %和 70100 % 。根尖染色体压片检查发现 , 四倍体染色体数为 2n = 4x = 44, 二倍体对照为 2n = 2x = 22。四倍体与二倍体相比表现出植株高大 , 茎秆变粗 , 叶片长 、宽 、厚均增大 , 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减 小 , 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 , 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增加等特征 , 其中气孔密度及保卫细胞内的叶绿体数可作为 鉴别四倍体与二倍体的重要性状 。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2007年 3月 ~2009年 2月在西南大学进行 。 111 试验材料
以重庆本地红爪姜 (由重庆市蔬菜学重点实验室提供 ) 离体诱导的丛生芽的茎尖为试材 。 112 试验方法 11211 四倍体的诱导 采用液体培养方式 , 将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的姜丛生芽块 (含 5 ~ 6 个芽 ) 转接到 M S + 6 - BA 310 m g·L - 1 + NAA 011 m g·L - 1 +蔗 糖 30 g·L - 1 、 pH 值 518 ~ 610, 且分别添加不同浓度 ( 0101 %、0105 %、0110 %、0120 % ) 秋水仙素的液体增殖培养 基 (每瓶 35 ~40 mL ) 中 , 黑暗 培 养 , 每 天 早 晚 各 轻 轻 摇 动 培 养 基 1 次 。分 别 处 理 2、 4、 6、 8、 12、 16 d后取出 , 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冲洗 3 ~4 次 , 然后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 接 种到不含秋水仙素的 M S + 6 - BA 310 m g·L - 1 + NAA 011 m g·L - 1 +蔗糖 30 g·L - 1 +卡拉胶 7 g·L - 1 、 pH 值 518 ~610 的固体增殖培养基上 , 培养 1 个月后统计丛生芽块的成活率 、增殖等 情况 。 11212 四倍体的鉴定 采用观察诱导处理后再生植株的形态特征及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相结合的 方法 , 判断植株的倍性 。
素液体培养基中的处理情况见表 1。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 , 丛生芽成活率和 增殖率呈下降趋势 。从诱变效果看 , 0101 % ~0120 %的秋水仙素对姜丛生芽生长点的诱导均 有效果 ,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 0101 % 、 0105 % 、 0110 %时 ,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 丛生芽诱变 率增高 ; 浓度为 0120 %时 ,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 诱变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 在处理 8、 12 d时诱变率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 且两处理在成活率上表现出极显著差异 。综合考虑 24 个处 理组合 , 以 0120 %秋仙水素液体培养基处理 8 d的效果最好 , 诱变率和成活率分别达到了 42186 %和 7010 % 。
2010 (4)
王志敏等 : 姜四倍体离体诱导及其形态学分析
43
体 , 随机统计 30个保卫细胞的叶绿体数 , 求其平均值 。 112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D PS统计软件以 D uncanπ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211 四倍体的诱导 浸泡处理是秋水仙素对外植体作用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 , 丛生芽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
Key words: Z ing iber officina le Ro scoe1; In vitro; Po lyp lo id; Mo rp ho logy
姜 ( Z ing iber off icina le Ro scoe1 ) 古名薑 , 别名生姜 、黄姜 , 为姜科姜 属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 因长期无性繁殖 , 导致种 质 退 化 、产 量 降 低 , 严 重 制 约 了 姜 的 生 产 和 发 展 (金 波 , 1997 ) 。
染色体计数方法 :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生长旺盛的根尖 015 ~110 cm 长 →对二氯苯饱和溶液预 处理 315~410 h→蒸馏水清洗 →卡诺氏固定液 (无水乙醇 ∶冰醋酸 = 3 ∶1) 在 4 ℃条件下固定 24 h→蒸馏水清洗 →1 mol·L - 1盐酸溶液 60 ℃水浴条件下解离 15 ~20 m in→蒸馏水清洗 →在载玻片 上切取根尖分生组织 (前端乳白色部位 ) →改良卡宝品红染色 →用尖头镊子夹碎根尖 →压片后用 铅笔敲散细胞团 →镜检 →摄像 。 11213 四倍体与二倍体植株形态与气孔特征比较 对组培苗期 (移出试管 7 ~15 d) 、旺盛生长 时期 (从三股杈至收获 ) 的姜四倍体及二倍体植株的株高 、茎粗 、叶片长和宽以及叶片厚等形态 指标进行测定比较 , 其中叶片的长 、宽和株高用直尺或盒尺测量 , 叶片厚和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 , 每个样品测量 10株 。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测定 : 取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全展叶片下表皮 , 加一小滴 1 % I - K I溶 液染色 , 加盖玻片 , 叶绿体呈黑色 , 在油镜 ( ×1 000 ) 下观察气孔保卫细胞 (两个 ) 内的叶绿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键词 : 姜 ; 离体培养 ; 多倍体 ; 形态学 中图分类号 : S632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26346 ( 2010) 04 20041 206
Tetraplo id of Z in g ibe r off i t and Its M or2 phology Ana lysis
WAN G Zhi2m in, N IU Yi, SON G M ing3 , TAN G Q ing2lin
( College of Horticu ltu re and L andscape A rch itectu re, S ou thw est U n iversity, Key L ab in O lericu ltu re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716, Ch ina)
Abstract: Tak ing clu ste ring ginge r ( Z ing iber officina le Ro scoe1 ) shoo t as m aterials, we comp ared the doub ling effects of its som a tic cell ch romo som e unde r in vitro cu ltivation cond ition and w ith d ifferen t co lch ic ine s concen tra tion and d iffe ren t treating tim e p eriod. The resu lts showed that the inducem en t effec t was the be st, when shoo ts were trea ted in liqu id cu ltu re m ed ium of 012 % co lch ic ine s concen tra2 tion fo r 8 days. The inducem en t and su rvival rate were 42186 % and 70100 % , resp ective ly. The ch romo som e num ber of tetrap lo id was 2 n = 4 x = 44 , wh ile that of the con tro l d ip lo id was 2 n = 2 x = 22. Comp ared w ith d ip lo id, tetrap lo id showed characteristic s of ta ller p lan t he igh t, th icker stem , la rge r, b roader and th icker leaf b lade, fewer stom ata p er un it area, larger stom ata, and mo re ch lo rop lasts in stom a ta gua rd cell. The stom ata den sity and ch lo rop last num ber in gua rd cells cou ld be impo rtan t charac2 te ristics d istingu ish ing tetrap lo id from d ip lo id.
气孔特征观察 : 分别取姜四倍体和二倍体组培苗及定植苗的全展叶片 , 用尖嘴镊子撕下表皮 , 置于载玻片上 , 加一小滴 1 % I - K I溶液染色 , 盖上盖玻片 , 在目镜带测微尺的普通显微镜下随 机测量 10个气孔以及保卫细胞的长度与宽度 ( ×400 ) , 取 3 个视野测定气孔密度 ( ×150 ) , 并 在 O lympus显微镜下摄像 , 每个样品测定 3片叶 , 每片叶 3次重复 。
收稿日期 : 2009 209 218; 接受日期 : 2009 210 221 基金项目 :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 (20710904) 作者简介 : 王志敏 , 博士 , 副教授 , 专业方向 : 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 E2mail: m inzniwang_ 555@1631com
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 宋明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专业方向 : 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 E2mail: swauso2 ngm @ yahoo1com1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