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体育教学“四新”视角
(二)计划(课程实施)要求
年级
要求
1-2年级 体育游戏激发运动兴趣,发展基本运动技能。
3-6年级 7-8年级
六类专项运动技能各选择至少1项(原则2项/学期),发展各种体 能基础上发展多项运动技能。
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任意(结合实际)四类中(必含中华传统体育类) 各选择1项(原则1项/学期),继续体能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 运动技能。
2022年义务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课堂教学“四新”视角
2022年义务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新变化 新模式
02
“四新”01 视角
04
03
新词汇 新设计
课程性质的变化 课程目标的变化
一、新变化
1 2
3 4
指导思想的变化 基本理念的变化
(一)指导思想的变化
2011
•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勇敢 顽强、坚忍不拔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 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七)大概念教学
主要概念、基本概念、核心概念,也称大观念等。
学科 “大概念”
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能将学 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最关键的概念。
“大概念” 教学
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实施和传授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学科 内容的过程。
三、新模式
新《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小学 初中
(五) “一体化”教学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技能形成规律,遵循不同学段学 生的身心发展和运动认知规律,科学系统、进层进阶的安 排不同阶段、重点不同,任务目标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及实施过程。
(六) “教会•勤练•常赛”
“教会•勤练•常赛”: 传授——设计——组织(教师主导)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方式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方式王星(南京市江宁区横溪初级中学,江苏南京211155)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学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变化。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教育理念;转变方式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16-1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体育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多年的体育传统教学使老师定位于体育动作知识的传授者,古人也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以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往往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不下老师的架子,很难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逐渐转变这种思想,真正地走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快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教师也要科研创新。
体育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忠实的贯彻教学计划,教学能力很强,但是在科研创新方面一直是个软肋,所以新课标中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同时要求在体育科研创新方面要有一定的见解,在自己提高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向单一型说再见,向综合型靠拢。
现在的学科交叉联系,体育教学不光要求专业知识过硬,还要具有其他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有生化、营养、医学等知识,来预防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应该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全新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求知向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因此,单单懂得体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其他知识综合起来,做一个全能的综合型人才。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精心,突出教学的亮点。
教师教学的内容要新颖,要有创新,使学生感兴趣。
新课标体育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新课标体育教学实施以来,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深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体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自身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体育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标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健康第一,全面发展”。
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强调体育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成长与进步。
其次,全面发展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
新课标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新课标体育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体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5.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将这些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体育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体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问题引导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体验体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第一篇: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单位:宝坻区方家庄镇胡宽中心小学作者:乔明华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做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过去的体育课堂里,往往是控制过死、严肃有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应用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应用摘要:“学、练、赛、评”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对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精神的内化与吸收。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打通学练赛评四个教学环节壁垒的基础上,将这四个环节高效有序地运用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与体育课程最为契合,也与新课改所倡导“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相迎合,更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相映衬。
本人就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应用展开具体探讨,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核心素养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与落实,很多优质的体育教学模式涌现出来,为我国体育课程教学转型提出了新可能。
而在众多的教育模式中,当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具针对性,最与体育课程的特点相契合。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打破“学、练、赛、评”的壁垒,疏通“学、练、赛、评”的渠道,努力促成“学、练、赛、评”一体化,有效生成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内涵“学、练、赛、评”是体育教学中的四个环节。
学,指的是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们的主体性价值发挥。
练,指的是练习,是学生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综合性练习,从单一动作练习到综合性动作的练习,旨在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
赛,指的是比赛,是对学生们身体练习和知识掌握的一种检测。
评,指的是评价,是对学生们体育学习情况既能掌握情况的一种判断,是对学、练、赛内容的评定,目的在于考察学生们动作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四个环节看似相互独立,其实又是相互联系的。
而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指的就是将这四个独立又统一的环节进行完美的融合。
四个环节完整的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理想效果和预期目标,以完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总结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总结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1. 立足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锻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 课程内容多样化新课改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增加了健身操、游泳、轮滑等项目。
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 强调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新课改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的培养。
通过分组活动和集体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鼓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计划和评价个人的体育锻炼和训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5.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新课改要求学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场地和设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
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幸福感。
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1.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锻炼,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肌肉、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新课改通过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协作、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任务。
第一,教给学生必需的体育知识,指需要掌握的某些体育理论知识,一定的体育史知识及一定的体育保健学知识等。
第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这其中包括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健身方法的运用等。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观念,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而当前的体育教学呈现的并不是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环境,还是一种封闭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改变这一局面,我们不防将改变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教师要具有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标准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中上课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往往是教师说了算,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教学只是教师的课堂控制盒和个人的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唱独角性的过程,学生成了“观众”和“配角”,课堂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是组织者、促进者,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程度水平和互动方式、成效。
新课改的活动化和探索性,使体育教学的重点由“教”的过程变化为“学”的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表现者。
在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模仿进行教学训练、教学练习。
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操控下,处于被动的接受技能学习,这种教学关系使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
而新课程更加强调的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课程实施、教学组织与方法、学习评价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审视现行体育课程,可以发现它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中体育观念滞后;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生体育接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不足。
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基于以上观念,使新课程具有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价值。
由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下面从课程实施(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组织与方法、学习评价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可能选择多种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更快的达到目标。
因此,只要是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
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可选择性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出来。
课程目标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出来。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有两点:①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②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需要是: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的发展,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学生发展需要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
学生个体体育的需要是:愉悦身心,满足兴趣,实现自身价值。
从行为科学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
因此学生自觉的参与运动源于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如果学校体育不符合学生的需要,那么他的运动参与就失去了内驱力,如果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缺乏自觉积极性,那么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体育新课标新理念
体育新课标新理念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小学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
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
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
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
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
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桂国民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一、正确认识健康古老的健康概念,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则为健康,而现代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21世纪的社会的健康四要素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新课标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深化了原有体育课程改革,融入了健康教育内容。
从以增进学生大脑为核心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上,包含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的完整组合等方面体现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
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换而言之,就是目标统领内容。
在内容方面,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施教方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建立了评价体系。
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展幅度纳入评价范围。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了过去有的人不练也跑得快而得到好成绩,有的人怎么练也不行体育成绩差的现象。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然而时代在前进,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表现出不够全面与科学。
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六大新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六大新变化作者:陈雁飞周志勇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6期與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有六个方面的新变化。
变化一:明确了以健身育人为本质特征的课程理念“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上全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根据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明确了以健身育人为本质特征的学科课程理念。
具体体现在:第一,凸显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落实了“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思想;第三,加强了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思路;第四,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路径。
只有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统领下,体育与健康才能达到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的课程目标,从而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其应有的学科价值。
变化二:凸显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表现。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
其中,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
变化三:聚焦了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课程内容结构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促进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内容结构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五个方面(如图1)。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篇一在新课标下,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思想,它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这种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大单元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大单元教学是指将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按照其内在逻辑结构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都包含了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大单元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整体性:大单元教学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种整体性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实践性: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每个教学单元都包含了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突出探究性: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自主学习: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以实践为主线: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以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试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各种诸如缺乏运动和过量饮食导致肥胖而出现的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正威胁着人类健康。
体育锻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和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由此,多年来实施的以增强体质和掌握技术的技能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以往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对象分析1、学校体育目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在目标问题上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
几十年实践证明,实施这些目标都曾收到理想的效果。
这是因为,以“运动技能”为目标,然而对于不以体育为职业的广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需要的,也是作为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到的,学校也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让全体学生习练运动技能。
因此,只有突破学校体育的“阶段”框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才有可能较为全面系统地思考并确定学校体育的目标。
2、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分析以往体育课程构建、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以“运动技能”或“增强体质”为目标,还是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都始终不能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主在内容的思想观念束缚。
其主要表现有:教材选编按竞技运动项目排列;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一跑到底”、“一跳到底”、“一投到底”、“一滚到底”;学校体育工作,重视训练少数运动尖子比赛夺标,并以此论成绩,而忽视体育教学,不少学校连“法定”体育课也不能保证,学生群体活动更是流于形式;场院地器材设施,按竞技运动项目训练比赛建造,追求“标准化”,如此等等,似乎学校体育就是竞技运动,离开了竞技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将竞技运动中跑、跳、投项目始终列为大、中、小学的基本教材,而花了那么多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学生学了十几年,可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不用,即使在校期间,如果不是强行组织,课余时间内又有几个学生运用它来锻炼身体。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解读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解读近日,《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发布,将于2022年开始实施。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旨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体育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体育课程建设按照“新课标”理念进入新阶段。
本文就《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进行解读,从其理念、组成、特征及意义等方面进行剖析,力图揭示《新课标》的内涵,为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的理念主要包括在基础教育层次建立普及性体育课程体系;用开放、全面、有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营造高效安全的体育环境,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学习和理解实施智慧体育,提高学生的体育修养。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的组成主要由概念框架、功能特征及认知要素三大部分组成,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体育课程的标准设置。
《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的主要特征在于增强学生的活动性:以“增量替代”为基础,鼓励及支持学生进行活动性学习,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推进理论与实践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检验体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多样化课堂情境,支持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丰富学习内容;支持体育课程实施中灵活采用IT技术,加强学生与社区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体育文化。
实施《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对落实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在保证体育课程发展的同时,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它强调“把学习放到体育实践中”,系统归纳体育课教学模式和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学习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修养。
总之,《体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是我国体育课程建设按照“新课标”理念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法规性文件,有利于实施全新的公共体育课程标准。
它力求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性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效能,进而提高体育学生的体育修养水平,实现中华体育大发展的目标。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初 中体 育 ; 新课标 ; 教 育 理 念
的过程中 , 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性 , 要在理念上 、 实施策略和具体
方法上加以变革 , 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教育 主管部 门要及 时 了解 、 检查和监督落实新标准 的实施情况 , 指导学校在 实施 过程 中碰 到的新 问题 ,严格要求 学校按规定开足体育课 的课 时, 确保学校体育课 的正常进行。 2 . 改革教 学方法提 高课 堂教 学效率。改革体育课 的教学方
式了 , 而是将学习融入活动中 , 寓教 _ 丁乐 , 培 养学生 的 自主 和创 新能力。要很好地落实新课标 的要求 , 我们 要不 断改变初 中体 育的现状 , 构建有效 的体育教学课 堂。
一
要求做一下 , 有的不愿 意做 , 这样 的学习效果差距较大。 新课程 标准的体育课应该是 以学生为学 习主体 的 、 开放式 的 、 师生互
看, 尽管各 国国情 不同 , 但其共性 特点是强调人 的素质教 育和 全面发展 , 在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方面尤为重要 , 没有 强健 的身 体就会一事无成 。这里就足 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 以学生 为主体 , 师生合作 式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倡导 的教
学理念 , 这 种 教 学 方 式 改 变 了传 统 的教 学 模 式 , 不 再 是 老 师 讲 学生听 、 老师示范学生模仿 , 也 不 是 以 课 本 内容 为 主 的 授 课 模
传统 的评价方式都是一个模式和一个标 准 , 不能反映学生 的个性特点。新课标要求 , 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 价中, 首先看学 习态度 、 运动参与。不论学生的体质如何, 教师主要看学生是否
育方 面的发展不均衡 , 学生的体质 、 技能差异很大。 而我们 的体 育 教学却是 同一个 标准 , 在同一堂课上 有的学生 “ 吃不 饱” , 而 有 的学生却 “ 吃不了” ,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下,体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理念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往往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和比赛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而在新课标下,体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新课标下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深度探讨在新课标下,体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运动技能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实际运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团队运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单元教学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大单元教学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 体育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广度探讨在新课标下,体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
通过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引导,学生将能够在学科知识中学习到更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同时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
大单元教学理念还注重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回顾在新课标下,体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一理念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理念
摘要: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体育教改;教学理念;终身体育;快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47-01
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教学概念,一个全新的体育教学指导理念。
和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行为的变化
1.1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运动并快乐着。
1.2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
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
我们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
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
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要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把教师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成长、自尊、自信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机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当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仅以一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教学当中时,学校体育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正视学生间个体差异。
以学生个体自己的发展进步作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目标,学校体育教学就充分体现出关怀学生自主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作为主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和互动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适合学生的需要。
如生活化、娱乐性、趣味性的运
动项目。
教学手段要多校化,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体验到体育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作为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能力。
3.针对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中职学生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白强健身体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什么都学不成干不了,更谈不上将来工作。
让学生将现在的体育锻炼和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其次,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规范学习行为。
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对学生上岗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将影响学生上岗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奠定基础。
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比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高尚品质,鼓励学生拼搏创新,为他们将来上岗就业适应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第一线技术人才,是中职教
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中职课程理念的依据。
4.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
4.1 对教师”教”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施教学过程评价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如:在教学环境的实施中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条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形成合作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和谐学习环境。
在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并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是否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真正受益终身。
4.2 对学生”学”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转向学生的”学”。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学生是否真正能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思考,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情绪体验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中看到。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1] 中国体育报学校体育.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