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7、在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 求者,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道的 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统治者的谋求长生,客观上 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方法的探索。东汉时期 的魏伯阳,即总结了前人经验,著成《周易参同契》三卷,阐 述了炼丹的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所述炼丹之术,在化学 史上有重要贡献,对气功的论述,至今仍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4、管子养生思想。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如他 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 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 源”。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其曰:“爱欲静之,遇 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此即为节欲存精。
5、《黄帝内经》养生观。
中华养生术
一
中华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 1、儒家养生说 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 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除三戒外, 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 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另外,孔子对于饮食卫 生还提出了某些宜忌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 食”(《论语· 乡党》),从而明确指出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 当,进餐要定时,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 他非常强调精神调摄,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3、先秦杂家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 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书中主张趋利避害,顺应 自然。《吕氏春秋· 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 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 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 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 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 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很长。” 吕氏春秋》还提倡动形以达郁,即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 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如《吕氏春秋· 尽 数》里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 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而明确指出“动”对于健康的重要 性。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 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 的作用。 (2)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 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4)固摄作用。“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 功能。 (5)气化作用。“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 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与“精” 一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所谓“人 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 命活动的物质要素。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三、精气神三宝的要素观 1)气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 结果。这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说的:“人在气中, 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祖国养生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 为“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 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中国养生学认为“气”的生成 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藏来自父母 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 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
四 中华传统养生方法
(一)、气功调摄 气功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是古人在与疲劳、病痛、 衰老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 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气功在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但就其锻炼的方法来 说,大致可分为动功和静功两类。其中静功主要有内养功、强 壮功、放松功、站桩功和周天功等。动功主要有太极拳,五禽 戏、八段锦、易筋经、保健功等。 (1)气功的姿势 气功的姿势是指练功过程中身体的摆放和活动形式,即“练 形”,又叫调身。常用的练形有卧式、坐式、站式或行式。其 中卧式又包括侧卧、臀高卧和半卧等;坐式包括各种盘腿坐、 平坐和椅凳上坐等;行式包括凝视远方漫步,四肢和躯干的各 种自然运动等。无论采用哪种姿势,均要求练习者具有舒适、 自然、持久、稳定、放松和安全感。
形体壮实 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 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常常是某些疾病带来的后果。 *面色红润 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而面色红润是五脏气血旺 盛的表现。 *牙齿坚固 因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而肾为先天之本,所 以牙齿坚固是先天之气旺盛的表现。 *双耳聪敏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 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与全身组织器官 有密切关系,若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 现。 *腰腿灵便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 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
(3)气功的呼吸练习 自然呼吸 呼吸时要注意胸廓随呼吸而起伏,进而达到提高呼 吸肌的功能,促进呼吸道的炎症和分泌物的消除。 腹式呼吸 可以提高呼吸功能,运用膈肌的起伏对腹腔脏器进 行按摩。 逆式呼吸 吸气时扩胸收腹,呼气时缩胸鼓腹,这样即可诱导 意念集中,训练运动神经的灵活性。 停闭呼吸 即在呼与吸之间或在呼与吸之间停止呼吸3秒钟--7 秒钟。练习时采用吸气一停止——呼气的方法,可增强交感神 经的兴奋性,抑制胃肠功能,升高血压,心率的作用。若采用 呼气——停止—一吸气的方法,可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加强 胃肠蠕动,降低血压和心率的作用。
2)神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养生理论中,“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 的总称这样一种基本概念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 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 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 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 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 可以看出,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 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 能信息。三者之间具有互相资生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 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 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 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 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 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 的。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 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 此外,《内经》还对生命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 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 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 化,避免外邪侵袭,如《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 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在《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 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 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此时代的重要著作有:《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
二 中医有关健康人的特征 ①生理健康特征 *眼睛有神 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眼神的有无反映了脏腑 的盛衰。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人健康的最明显表现。 *呼吸微徐 微徐,是指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 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 密切相关。 *二便正常 《素问· 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 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不能藏的太久,久藏 则大便秘结。而大便通畅则是健康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 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 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脉象缓匀 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 之腑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 映气血的运行。
2、道家养生说。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 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 法则。《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 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 “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 物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 虚即道,道即自然。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 “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 生久视”。“寿敝天地”。
(2)气功的意念练习 气功的意念练习是指练功人有意地排除杂念以达到入静的练习 方法。练意即守意。守意可以分为内守和外守两种。其中内守 包括守丹田、守穴位、守呼吸,默念字句守病灶的康复、守全 身和守某一病痛放松缓解等。 意守的实质是通过意志控制体内生物能,即“气”的活动。有 人说,当练功进入高级阶段,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