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报告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一、区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区域分析是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组织和影响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特征分析: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便为区域规划提供详细资料和信息。
2.区域发展潜力分析:通过对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素质等因素的研究,分析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3.区域发展动态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力、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二、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域进行研究与规划,包括对区域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方面进行有序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口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的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益。
4.经济产业布局规划: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分析的研究方法区域分析主要依赖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定量分析: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对区域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区域经济模型、层次分析法、多指标评估模型等。
2.定性分析:通过对区域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揭示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估和综合决策,常用的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影响矩阵分析法等。
四、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区域规划主要依赖于系统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系统分析: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对区域的各个要素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第一篇: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1.区域分类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2.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1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14、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的概念2,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地下地表)国民经济用途(农工旅游)利用方式(直接生活劳动资料)是否可生(再生不可再生可更新)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发展范畴扩大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量规模质量效益地域组合产业结构)5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可利用价值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度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有开发价值技术可能经济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2)自然资源的量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自然资源对一定的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保证程度服务年限资源的愿景的需求量)(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产业结构)(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方向,以及开发利用技术前提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6资源承载力概念(1)内涵(时空社会经济课持续内涵)(2)特征(有限动态性增长性)第二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区域差异区域优势)第二节:区域人口劳动力分析1,人口对区域发展作用(1)人口数量(2)人口质量(3)人口迁移2,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1)质和量(求业人口属于已开发人口(2)区域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我国就业的压力来源三个方面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1)适度人口: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人口规模(2)适度密度:居民获得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
(3)人口容量:(因地阶段消费技术)第四章:区域技术支持分析第一节: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1,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1)技术进步的2个含义:(2)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可能多选题出现)狭义与广义(3)英国希克斯节约资本型技术中性技术节约劳动型技术(判断选择)(4)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区域发展就业)第二节: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1,技术扩散(1),技术扩散的概念(熊彼特梅特卡夫)(2)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3)技术扩散模型(4)技术引进技术转移设备进口技术引进的优点4点技术引进分类(简单技术引进吸收型垂直型水平转移)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分值不高)第一节:区域发展的综合评级1,单一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 霍夫曼系数工业化程度消费状况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分配公平)2,综合指标(UNRISD联合国社会研究所15个指标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第三节: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六章:区域分工与区域优势第一节区域优势1,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1)区域优势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时效性(2)优势类型4对第二节: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要对具体内容熟悉并且能够复述出来)1,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3)大卫李嘉图相对成本学说(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轮2,区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性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3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产业划分(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历史发展顺序各产业结构在区域中的作用密集程度社会部门性质划分),2,产业结构分析内容(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2)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3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书上213页到219页要熟记)考试有大题第二节: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1,主导产业的概念(1)主导产业的特征(2)优势产业的特征(3)支柱产业的特征(4)主导产业的的意义2,主导产业的标准(区域的发展贡献竞争力)第八章:区域规划与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1.区域规划的概念(概念任务目的)2区域规划的特点(1)共同特点3个(2)区域规划的特点3个3,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大点子)区域发展定位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城乡体系和乡村居民点的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开发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及程序1,区域规划的方法(1)系统法重点掌握(三个环节)(2)比较法(3)传统综合法(4)数学模型法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1,战略的的特征全局长远综合层次2,区域发展战略概念主要内容第二节,区域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1,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第三节,战略抉策1,评估区域的发展的战略内部条件(区域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2,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1布德维尔对增长极理论的概念转化2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3增长极对周围的区域的影响及效果(为什么会出现极化扩散)4极化和扩散的方式5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优点缺点使用注意)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2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结构3核心-边缘的划分4核心边缘的应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第一章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
3、区域分析与数学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区域分析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也不同程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
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①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②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规划区域。
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能否再生:①不可再生、②可再生、③可更新资源。
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山西煤都、黑龙江商品粮基地)(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新疆的“红色食品基地”)(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四、区域自然资源:(一)评价四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7、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
8、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9、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10、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1、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2、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1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14、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食品支出·100% (越小越好)恩格尔系数=消费总支出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社会差距。
区域规划与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2、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5、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他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7、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8、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9、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0、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一、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二、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三、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四.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对自然资源质的评价需要考虑因素: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因素:a、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b、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7、区域基础设施的组成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8、恩格尔系数、经济空间结构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10、技术进步的概念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类型的划分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分析报告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5题)1. 请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的。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原则。
3. 区域分析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
4. 环境容量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概念,请解释环境容量的含义和作用。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2题)1. 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2. 区域分析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详细阐述区域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区域规划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规划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目的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综合规划。
- 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公平原则: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
3. 区域分析是通过对一个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即对区域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决策支持。
4.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产业等活动数量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境容量的含义是区域内环境资源的上限,是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基础。
通过对环境容量的评估和管理,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 利益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区域规划方案的利益分配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决策机制来解决。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更加明显。
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
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自然资源范畴……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3、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4、区域优势区域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可以使一项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
6、都市圈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与中心城市有比较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发展成为经济综合体趋向的许多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组成的圈层结构地域。
P5137、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P1528、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P461 9、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P26410、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量高,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区域规划的概念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详细整理第一章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区域规划的概念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详细整理第一章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按特性划分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保护类区域:1、生态安全保障区;2、能源、矿产、食物安全保障区。
以城市为主导的开发类区域:1、都市经济区——优化开发区,发展重点;2、人口相关的产业密集区。
新世纪区域特性:1、经济上的开放性、分异性;2、文化上的多元性;3、政治上的法执行与民主性;4、生态环境上的自然性。
区域分析:1、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从经济、社会、资源入手);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着手,并以三者的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论证中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
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比较法、经济学上的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第二章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被人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分类:1、根据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2、根据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
3、根据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4、根据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途性;5、社会性;6、变动性;7、稳定性。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单向资源评价;2、效益评价(投入产出分析法,使用价值与投入比);3、综合评价(总体评价、相关评价);4、潜力评价。
资源评价的步骤:1、确定评价范围;2、确定评价类型;3、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体系;4、评价结果分析。
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
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这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化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的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补偿主体:1、政府补偿;2、市场补偿;3、社会补偿。
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障金);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财政补偿)。
第三章区域经济: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域差异:自然差(地理、自然、历史基础),位势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趋势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区域优势:一个区域做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指向;③、消费市场指向;④、劳动力指向;⑤、高科技指向;⑥、交通枢纽指向。
4、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分工和地域分工。
5、区域利益: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
区域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分析的根本目的:寻找区域发展的特色,走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的地位。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1、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差异。
2、一个区域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3、一个区域的人们的消费观念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会软环境,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
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
(永嘉文化之于温州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给水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等。
区域文化: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情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①、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②、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力结构。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及位置;2、消费标准;3、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4、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
第四章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步与革命。
技术进步的类型:狭义的技术进步(硬技术):1、改造设备,应用新设备;2、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3、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4、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5、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的技能。
广义的技术进步(软硬兼备):1、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2、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3、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利用;4、提高经济规模;5、政策的影响;6、管理水平的提高;7、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①、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②、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