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报告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重点章节
第一章绪论
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
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区域规划的概念
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
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详细整理
第一章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按特性划分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保护类区域:1、生态安全保障区;2、能源、矿产、食物安全保障区。
以城市为主导的开发类区域:1、都市经济区——优化开发区,发展重点;
2、人口相关的产业密集区。
新世纪区域特性:1、经济上的开放性、分异性;2、文化上的多元性;3、政治上的法执行与民主性;4、生态环境上的自然性。
区域分析:1、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从经济、社会、资源入手);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着手,并以三者的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论证中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
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比较法、经济学上的分析法、数学建模法……
第二章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被人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分类:1、根据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2、根据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4、根据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途性;5、社会性;6、变动性;7、稳定性。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单向资源评价;2、效益评价(投入产出分析法,使用价值与投入比);3、综合评价(总体评价、相关评价);4、潜力评价。
资源评价的步骤:1、确定评价范围;2、确定评价类型;3、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体系;4、评价结果分析。
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
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这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化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的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补偿主体:1、政府补偿;2、市场补偿;3、社会补偿。
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障金);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财政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