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

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

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

①——毛泽东第1章“斯大林模式”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

“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1316-30-何珊珊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斯大林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看法

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看法

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看法摘要: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概括的说,是经济的高度集权、政治的高度集权、文化的高度集权。

总的来说,斯大林本人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再加之各种客观的因素,使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鲜明的“斯大林色彩”。

强调高度的集权,对待问题往往采取强硬但又粗暴的态度及手段等等。

但无论如何,正是由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才使得苏联在危难中逐渐强大,才使得社会主义有了发展。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诞生的,它的产生发展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待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要用客观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不应夸大更不能贬低。

关键词: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权,客观评价1.斯大林简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1879年出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的底层劳动人民家庭里。

15岁便参加革命,并在1899年参加了俄国社会主义工党(布尔什维克)。

早年曾多次遭到沙俄政府的流放和监禁。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他积极辅佐了列宁,逐渐成为了列宁的得力助手。

在1922年4月3日举行的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斯大林被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30年中他一直担任党的这一最高领导职务。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完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斯大林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期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有过杰出的贡献,立下不朽的功勋。

但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他忘记了列宁对他的批评,过高地估计自己,欣赏个人崇拜,因此也曾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

2.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2.1在经济领域的高度集权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乃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切非公有制都不能存在。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赵文亮2013-1-24 10:43:21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

半个多世纪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兴衰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篇章。

尤其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今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把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关于“斯大林模式”一词的由来、称谓及其含义“模式”一词是个外来语,大约在1980年左右传入我国。

在国际共运史上,谁第一个提出了“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等类似概念,学术界存有分歧。

一种看法认为,早在1922年,布哈林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模式”的概念,“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布哈林至少五次论述过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或类型)的问题”。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是在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的形势下提出的问题”,使用“模式”一词来说明社会主义是出于西方习惯用语,英国学者休·塞顿—沃森于1953年较早使用“斯大林模式”一词;苏联方面直到1987年才开始出现“社会主义模式”的提法。

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简称,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但也有少数学者对这一提法表示异议,指出“这种体制在1923年以前就已经基本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是无法正确概括1923年以前业已形成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

有的学者还主张,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与列宁时期一脉相承,因此应该叫作“列宁—斯大林模式”。

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针、方法以及所实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对外关系几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其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政治上,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干部任命制和职务终生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舆论一律,思想单一化。

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政策,坚持反帝斗针和维护世界和平。

对社会主义国家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但在处理兄弟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也犯了严重的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

作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教条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考虑本国国情,建立起一种排斥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第二,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和旧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农思想,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沙皇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

第三,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第四,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缺陷。

如强烈的权利欲,粗暴任性。

思想上的片面和武断。

这些个人品格缺陷对苏联模式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本人认为评析“斯大林模式”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斯大林模式特点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

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

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

斯大林模式研究报告

斯大林模式研究报告

斯大林模式研究报告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斯大林模式成因1991年末,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一举改写全球格局的大事,苏联解体了。

震惊之余,众多学者对这个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的超级大国的历史和其崩溃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经过全盘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最终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这一制度有如下特征:A、经济上①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经济体制。

②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③以行政手段代替经济管理。

B、政治上①高度集中一党制。

②三权合一,集权至极小荏围,直至一人。

③权力自我监督。

④国家安全部门凌驾于正常权力之上。

C、文化思想上:①集权引起的必然的个人崇拜。

②高度地思想垄断。

③行征干预文化和学术,导致僵化。

上述特征围绕着最终的核心——集中。

这一模式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主导与控制着整个苏联社会。

其间虽几经改革,但大多只是拾缺补遗,根本无法触动这一模式,直至积重难返。

由此可见,这一模式在前苏联有着极深厚的根基,是研究苏联历史的核心。

此外由于二战后苏联奉行的输出社会主义的政策,这一模式更成为了经典模式向整个社会主义推广,从而使其具有了世界泛围的影响。

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对这一模式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

褒的,将之奉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贬的则根本否定其社会主义性质,将之斥为伪马克思主义的产物。

我认为将之完全否定或捧为经典都是不符合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任何社会制度的实现都不可能是产生于个人头脑之中的空中楼阁,而必然有其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历史需要。

斯大林模式的存在,也是如此。

对于这种历史的选择,任何简单化、片面化的好与坏的判断都是不科学的,而是应该在尊重历史,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尽力揭示出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以求对今后的历史发展有所助益。

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左凤 荣
( 中共 中央党校 国际战略研究所 , 北京 1 01 0 9) 0
[ 中图分类号】524 [ l 1. 文献标识码] [ ( D 文章编号]08 0 120)1 09 — 3 1 — 9 { 60 — 01 0 0 6 0
在 2 世纪, 0 斯大林是一个发挥过重要影响的
治人物对斯大林评价升高 的现象 , 许多学者认为
敌对和潜在 的敌对力量。斯大林 的这些做法 , 都
是对人的尊严 的侵犯和对人 的生命 的漠视 , 把枪 毙当做改造人 的手段是说不通的, 严重败坏 了社 会主义的声誉 , 与社会主义的宗 旨、 目标 、 原则背 道而驰。
会主义的命运 , 研究的任务是总结其教训 , 揭露其 弊病。在这里 , 关键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有一
历史人物。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斯大林?如何 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衰落 , 面对今天这种悲剧 评价斯大林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弊端?对 性的局面 , 他们怀念苏联的强大与大国地位 ; 他们 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有一定 影响的, 这是一 所追求的西方价值观破灭 了, 面临着深刻 的社会
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 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 的 问题。有鉴于此 , 0 年 l 月 2 2 5 0 1 5日, 中国俄罗斯 东欧中亚学会政治研究中心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联合发起召开了关于斯大林问题 的学术讨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 中亚研究所、 北京大 危机, 活困难 , 生 使人 们希望出现斯大林式的人 物, 给国家带来秩序和繁荣。在这里 , 斯大林实际 上只是强 国、 公正 、 秩序的一个象征和符号 , 而不 是人们要 回到斯大林时代去, 更不是对斯大林体
个科学的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产党宣言》 的主要精神是谈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史学论文: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史学论文: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关于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总结的:1.研究方法;2.定义;3.表现;4.产生原因;5.意义、后果;6.其他见解。

从这六方面进行分析,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有某些方面的问题,但会尽量做到全面分析。

一、研究方法:国内学界对于斯大林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多样性。

其中主要的方法有下面几种:1.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问题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方法,沈宗武认为,“研究斯大林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综合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很多。

这要求研究者要有一个能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就是这样的一个研究方法论,它提倡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去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趋势,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①同样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很多情况下有意无意都会在某点研究上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2. 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思路。

在如今各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跨学科研究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能够方便学者更全面的深入分析各种理论问题,“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事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凭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不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对之作出全面的分析。

”②3. “应该拓宽视野,开拓新思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弊端等。

”③斯大林模式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蒙性,把斯大林模式当作落后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途径,将其放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上进行审视的做法是不可避免的。

二、定义: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此问题做初步的理解,即定义它。

关于斯①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②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③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大林模式的定义,通常的理解,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搞社会主义的那一套制度、方法等。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浅谈斯大林模式对苏联以及中国建国后的影响2010402020 唐庆虎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模式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在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个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斯大林掌权时期,这种模式的实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时的苏联面临着内忧外患,尤其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使得苏联不得不通过壮大自己的实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只有通过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迅速的发展苏联的重工业,也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令才能使经济政策计划得以实施。

而当时有损人民的利益,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人民的利益也要服从国家利益的调整。

正是如此才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苏联后期斯大林模式逐渐走向衰败,没有进行正确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点上,新中国吸取了苏联的经验,处理的就比较好。

而片面发展重工业、违背民主和法制,实行“大清洗”,等政治经济方面的错误政策,对于一个毫无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处于与资本主义国家冷战的国家而言,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实行是功大于过的。

另外,斯大林模式对建国后中国的发展也是不可小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国家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创立的模式。

我国解放初期,在缺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主要也是学习苏联的经验。

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类似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有中国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对于巩固刚刚成立的新政权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也证明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牺牲农业是正确的。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福兮祸兮—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内容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长久以来,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赞扬者将其视为强国的理论教条,奉为经典;而贬斥者又将其视作法西斯制度的翻版,民主的退步。

如何正确看待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模式;体制自1924年列宁去逝之后,斯大林作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随后近30年的时间里(1924-1953),组织领导了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世将之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旧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废除或改造:在政治上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专政统治;在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在工业上实行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指引下,苏联迅速崛起。

正是因为有了斯大林模式,使得前苏联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终成世界一极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也正是因为有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前苏联轻重工业失衡,使得前苏联“国强而民不富”,同时滋生了政府人员的腐败。

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本文就斯大林模式的成败是非,做出简单的评述。

一斯大林模式出现的时代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诞生。

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外部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部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动武装的威胁。

后来虽然通过内战解除了军事威胁,但一战和内战的战火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权力掌握后推行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

这种模式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苏联持续了近30年时间。

它被视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进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1. 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权才能有效地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革。

因此,他强调党和政府在整个国家的掌控,控制一切领域的政策。

他推行的政策具有独立性,例如,在外交政策中,斯大林试图保持苏联的独立性,不加入任何意识形态的团体。

2. 重视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除了农业,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应该受到最高的重视。

他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以便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种政策的结果是,在1930年代,苏联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增长,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3. 实行集体化和国营化。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推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政策,这是他试图在农业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部分。

这个政策引起了猛烈的抵抗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大饥荒。

此外,斯大林还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将所有企业归国有。

4. 实行恐怖统治。

斯大林模式的恐怖统治是对批评者和反对者的镇压。

他通过政治清洗和大规模的集体流放来消灭反对派。

这种恐怖统治阻碍了苏联的内部发展,并削弱了其与外部的关系。

5. 建立官僚体系。

斯大林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府和官僚体系,以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所有方面。

这个官僚机构变得庞大、腐败和难以管理,导致其效益逐渐下降。

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和特点在许多方面都是矛盾的。

它试图通过集权、控制和巨额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而这种计划经济是高度矛盾和自我毁灭的,因为它同时破坏了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也破坏了国家的稳定性和信誉。

此外,它的恐怖主义统治和政治清洗也使人民对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与形成“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党政大权独揽,一跃成为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人。

他击败了出来挑战的托洛茨基,又使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威信扫地,“党的骄子”布哈林也从领导岗位上被撤换下来,党内已无人可与他匹敌。

自30年代起,斯大林便逐步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了党的化身。

这一时期,世界革命已经退潮,苏联党内斗争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上希特勒上台后世界战争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斯大林迫切希望从强化阶级斗争中去寻求“安全感”,导致在辉煌经济建设的背后呈现出大肃反的可怕阴影。

1934年底基洛夫被暗杀,大肃反迅速走向高潮,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结束。

大肃反用恐怖手段进一步使斯大林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

1925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独立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确立了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一五计划制定,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当时西方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之中,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客观原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

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

“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

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

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

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

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正是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成为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国家和党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关于斯大林模式摘要: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苏联斯大林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历史原因来说,苏联才经历封建专制王朝,思想中的封建残余还保留在不少人头中。

苏联前身俄国经过长久的沙皇专制统治,中央集权有着长久的历史传统。

当苏共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时候,走高度集权的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我认为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即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当苏联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个别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制度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资本主义制度。

就经济方面来说,应该是有别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采取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方式,以指标形式安排国家经济的走向。

第三我认为是战时共产主义的成功,让苏联领导人错误的认为可以通过推行类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体制来保证国家富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当时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不得不想办法提高自身实力保卫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事件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整个国家人力物力的调动调配达到打退进攻,保卫政权的目的。

不一样的斯大林模式(历史研究性课题)

不一样的斯大林模式(历史研究性课题)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研究材料对高中历史教材的补充(远安一高313班第一组)目录:共计五个部分1.斯大林上台的历史背景2.斯大林的性格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弊端4.斯大林模式的特征5.斯大林和希特勒的比较(同为独裁统治)参考材料:百度贴吧、新浪博客、汗青网、武林网、《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等正文:一、斯大林上台的历史背景;列宁临死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斯大林有很大缺点,就建议给斯大林撤职,不让他接班了,让托洛斯基,红军之父托洛斯基接班。

结果当时斯大林羽翼已丰,他的部下切断了列宁跟外界的一切联系,连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去看望列宁,出来都会遭到搜身。

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当上了苏联领导人。

他一上来,先要干掉的是托洛斯基,于是托洛斯基成为了“帝国主义的间谍”,1927年被开除出苏共,之后被驱逐出境。

托洛斯基先是住在土耳其,后来1940年在墨西哥城,被苏联特务拿一把冰锥给劈死了。

然后斯大林又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另外两个战友——加利耶夫和季诺维也夫。

这两个人当年跟斯大林、列宁都是平辈的,被关进监狱里严刑拷打,打得伤口往外爬蛆,在牢房里三十七八度的时候,给接通暖气,让伤口无法愈合。

斯大林的部下跟加利耶夫和季诺维也夫说,只要你们俩在法庭上认罪,对你们会从轻发落。

这样就认罪了,这谁受得了啊?在沙皇的时候,我也没受过这么大罪。

沙皇八十年,判决的625个政治犯里判死刑的191个,斯大林枪毙了500万人。

这些人为啥,那酷刑他受不了啊,就认罪吧,认罪,斯大林就在莫斯科搞了一场世纪大审判,把外国的记者都叫来,拍电影,那外国记者一边录像一边乐,没见过这么审判的。

“这事儿是你干的吗?”“不是我干的”,正常人都这种反应,不是我干的!“你看这儿有你的指纹”,“有人伪造的!”“他是证人”,“他胡说!”结果法庭审这俩——加利耶夫和季诺维也夫,“你们俩是帝国主义间谍吗?”“没错,我们俩是!”“然后你说吧,你交代吧,你反党的罪行”,结果他俩抢着说,这是我干的,不是你干的,这是我干的!这作假作得太明显了,谁都能看得出来,那记者就直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程佩(09历本6 2009084634)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524048[摘要]: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不可估量,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扮演者中重要的作用。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讨论不乏新思想和新观点: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二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原因、特征;三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留给我们的启示【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从斯大林模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之鉴,更稳定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特点形成时间原因解体启示引言: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或表述为斯大林一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在20世纪二兰十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2.从政治上来讲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

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

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

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通常就是指斯大林模式,这一点学术界基本没有分歧。

我们要评价“斯大林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斯大模式”的含义。

但是对于“斯大林模式”作为一个概念,如何去界定,学界已给出了不同的表述,比如有体制说、理论体系说、政策实践说、社会主义模式说等。

正是由于这种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理解,故加深了关于“斯大林模式”争论的分歧和混乱。

1.体制说。

我国普遍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定下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2.理论体系说。

胡逢吉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简称。

3.政策实践说。

韩狄明认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政策实践,其重点“一是发展重工业,二是限制和消灭商品经济。

”4.“社会主义模式”说。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5、另外,近年学者张光明则指出: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基本精神是计划加民主的话,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精神却是计划加独裁。

【1】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陈之骅认为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并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的。

2.1936年宪法的制定。

当前最权威的昊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把1936年宪法的制定作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指出:“苏联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学术界的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见解,近十年来,有这么些想法。

(1)斯大林模式是在二三十年代特殊的时期在苏联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主义模式。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除了二三十年代的特殊环境、农民国家、个人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等原因外,深层次的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

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在俄罗斯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对斯大林模式诸特点的构建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在根本上促使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2)形成过程:斯大林时代是苏联的一个十字路口,列宁在逝世前开始思考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何去何从没有一个参考。

列宁的想法无疑很大胆,但可惜想法并未实施,列宁就已去世。

斯大林上台时,苏联高层的领导中心意见并不统一。

有人认为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斯大林坚持认为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

最后,斯大林通过行政手段让自己成为了这场争论的胜利者,从此,苏联就走向了高度集权的社会道路了——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欧洲列强进行了武装干涉,干涉失败后,开始孤立苏联。

二十年代,苏联虽然与欧洲列强关系稳定,但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让双方无法不对彼此怀有很大的戒心。

三十年代,法西斯势力开始兴起,德、意、日均对社会主义持敌视态度。

苏联陷入一种国家安全受到时刻威胁的境地。

而此时的苏联的还没有强大到与欧洲、日本全面抗衡的情况。

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稳定,苏联别无选择,只能于优先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以图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其军事实力,以保证国家安全。

而以苏联的经济情况,国家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权力集中于中央。

所以,这种危险的国际局势是促使这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处于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因此,这种表面上相对于西方的优越性也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1.政治体制特征。

在政治制度方面,政治上斯大林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民主,继承了沙皇俄国的专制传统,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体制特征。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都由国家主管经济的机关集中掌握,生产指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除了有一定的利润留成以外,对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决策权。

3.文化体制特征。

除了以上三点外,斯大林模式在文化思想上也实行专制统治,严密控制与官方思想相左的思想,压制文化的自由健康发展。

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五、关于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这一问题,学界讨论比较热烈,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另一种则截然相反,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源并非斯大林模式。

(1)以梁玉秋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再者,斯大林模式教条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不顾苏俄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一味地追求所有制形式的“大而公”,无产阶级专政成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的个人专制。

因此,斯大林模式并没有正确反映出现实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征,即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在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已经过时了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各种原因中的原因,它葬送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

(2)然而,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咎于戈尔巴乔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