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程佩(09历本6 2009084634)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不可估量,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扮演者中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讨论不乏新思想和新观点: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二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原因、特征;三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留给我们的启示【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从斯大林模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之鉴,更稳定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特点形成时间原因解体启示

引言: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或表述为斯大林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20世纪二兰十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2.从政治上来讲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通常就是指斯大林模式,这一点学术界基本没有分歧。我们要评价“斯大林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斯大模式”的含义。但是对于“斯大林模式”作为一个概念,如何去界定,学界已给出了不同的表述,比如有体制说、理论体系说、政策实践说、社会主义模式说等。正是由于这种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理解,故加深了关于“斯大林模式”争论的分歧和混乱。

1.体制说。我国普遍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定下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2.理论体系说。胡逢吉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简称。

3.政策实践说。韩狄明认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政策实践,其重点“一是发展重工业,二是限制和消灭商品经济。”

4.“社会主义模式”说。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5、另外,近年学者张光明则指出: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基本精神是计划加民主的话,斯大林模式

的基本精神却是计划加独裁。【1】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

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陈之骅认为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并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的。

2.1936年宪法的制定。当前最权威的昊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把1936年宪法的制定作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指出:“苏联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

学术界的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见解,近十年来,有这么些想法。(1)斯大林模式是在二三十年代特殊的时期在苏联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除了二三十年代的特殊环境、农民国家、个人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等原因外,深层次的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在俄罗斯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

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对斯大林模式诸特点的构建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在根本上促使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2)形成过程:斯大林时代是苏联的一个十字路口,列宁在逝世前开始思考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何去何从没有一个参考。列宁的想法无疑很大胆,但可惜想法并未实施,列宁就已去世。斯大林上台时,苏联高层的领导中心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斯大林坚持认为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最后,斯大林通过行政手段让自己成为了这场争论的胜利者,从此,苏联就走向了高度集权的社会道路了——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欧洲列强进行了武装干涉,干涉失败后,开始孤立苏联。二十年代,苏联虽然与欧洲列强关系稳定,但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让双方无法不对彼此怀有很大的戒心。三十年代,法西斯势力开始兴起,德、意、日均对社会主义持敌视态度。苏联陷入一种国家安全受到时刻威胁的境地。而此时的苏联的还没有强大到与欧洲、日本全面抗衡的情况。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稳定,苏联别无选择,只能于优先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以图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其军事实力,以保证国家安全。而以苏联的经济情况,国家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权力集中于中央。所以,这种危险的国际局势是促使这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处于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因此,这种表面上相对于西方的优越性也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1.政治体制特征。在政治制度方面,政治上斯大林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民主,继承了沙皇俄国的专制传统,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体制特征。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