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独立进行机械设计工作。
一、课程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受力分析、零件设计、装配设计等内容;2. 熟悉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和工具,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3. 具备独立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工作的能力,能够完成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装配;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包括受力分析、材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内容,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2. 机械零件设计,包括轴、轴承、齿轮、联轴器等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 机械装配设计,包括机械零件的装配原理和方法,以及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4. 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CAD、CA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5. 工程实践,包括机械设计实习和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实践技能;3. 项目教学,通过设计项目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工程实践能力;4. 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
四、教学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的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容的深广度、教学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
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
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法(二)课程容与要求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
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
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
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
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式的力、应力、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_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参考课时56课时三、总学分4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
五、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2.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3.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3.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B010007Z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B类)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学时:90 授课单位: 机电工程系学分:5.5 授课学期:第3学期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课程性质与作用1.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在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相关内容针对性地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整合课程。
1.2课程作用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知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提供基本的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前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等,后期主要开设《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课,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的意识,增强学生从“教学”向“自主学习”转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深入结合工程实践学习专业课且终身学习的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就业导向,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面临的机械设备安装操作、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三大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达到3个方面的预期目标1.专业能力掌握机械零部件强度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掌握常用机构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掌握通用零、部件的构成、类型、特点、失效形式及合理选用原则。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设计方法。
了解现代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2.方法能力具有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正常学习提供保障,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规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解决2.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4.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5.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7.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概念,力和约束的表示方法,力矩和力系等,理解力学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定律,会画受力图,掌握力的合成和力系的平衡计算。
2.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变形的基本形式。
理解拉压,剪切,挤压与扭转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图。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分析,内力图及应力分析;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
3.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4.介绍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
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3、掌握常用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4、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计算。
2、机械的自锁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1、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和实验。
2、平面机构的平衡。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4、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八)连接1、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 96学时课程类型理论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执笔人李迎春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的主修课程,为理论课程。
学生应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当今发展潮流的、广泛应用的、基于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本书包含三大部分: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
为今后认识机械及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设计思路通过对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等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能独立地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分析实际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控制理论,同时强化动态的、系统的思想方法。
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知识目标1、常用机构概述2、平面连杆机构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5、带传动6、圆柱齿轮传动7.圆锥齿轮传动8、蜗杆传动9、定轴轮系10、链传动11、联接12、轴13、轴承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2.2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能够自觉按规程操作2.具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能够自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3.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主动适应团队工作要求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6.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3.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所示。
每课简要内容时数1、常用机构概述2、平面连杆机构96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5、带传动6、圆柱齿轮传动7.圆锥齿轮传动8、蜗杆传动9、定轴轮系10、链传动11、联接12、轴13、轴承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4.实施建议4.1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条件: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能够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特点,了解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构运动学、机械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构运动学、动力学、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润滑密封等方面的知识。
2. 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传动件、支承件、控制件等。
3. 具备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工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构运动学: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念、运动学公式、运动副类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
2. 机械动力学:讲解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受迫振动、冲击、功率平衡等概念和方法。
3. 机械原理:阐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及设计方法,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4. 机械零件:介绍各种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螺栓、螺母、销钉)、传动件(带、链、齿轮、蜗杆)、支承件(轴承)、控制件(弹簧)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开课系别机械系授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授课层次高职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平时+期中+期末课程设计2周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训学时8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专业、数控专业二、课程定位1. 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 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 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定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范型为学科中心型和训练中心型。
结合各种实践教案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法,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和机械操作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机械设备技术改造、机械设备操作、机械维修等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按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分别进行描述:(一)专业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机常用机构分析、设计和使用的基本方法;2.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3.具有分析简单机械的运动和结构,以及设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4.对有关机械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适应性。
(二)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2.具有通过查阅各种技术资料、文献等取得信息的能力;3.具有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能力;4.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5.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6.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寻找规律,积累经验,举一反三;7.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8.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理实结合的能力;(三)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保护意识;2、具有勤学、进取、践能、尊师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具有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三、学习内容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上)(下)》, 主编齐玉珍、叶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参考书目《工程力学》,主编范钦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 主编栾学刚,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主编陈立德,高等教育出版社(三)网站资源全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网站,/中国机械网,/六、考试与成绩评定(一)考试形式1、个人技能考试(考核)安排在平时分段进行,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口试和实际操作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
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
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
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
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
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
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1、课程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确保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
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应在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程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演算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等教具和挂图、教学录像片,并组织进行现场参观教学。
同时应重视材料力学实验课这一教学环节的开设。
高职力学课程的教学,要紧贴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相关内容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消除重复,达到精选课程内容,提高工程力学教学效率,满足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1)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
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一模块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深入理解,但理论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都要力求简明。
着重分析公式的应用条件及物理意义。
重点放在公式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上.本模块学生演练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
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本模块设有四个实验,安排四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
第三模块学生自学。
2)全书以工作项目统领整个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完成单个项目的训练。
3)复习习题课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要对典型例题进行剖析,辨明容易混淆的概念,纠正常见的错误,增强分析和运算能力。
课外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业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分析要条理化,步骤要规范化,绘图要正规化,这也是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和举例时要作出较好的示范。
广泛推行职业导向型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能根据课程类型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含实习与课程设计)指导、录像、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开放,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网上建立良好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
4)实验要求开出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弹性模量的测定;梁的弯曲变形实验和弯扭组合变形实验。
2、项目设计绪论2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2.掌握学习本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的方法。
(二)知识目标1.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2.熟悉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研究的对象2.本课程的作用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
(二)难点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
第1章静力学14【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力、衡和刚体概念;熟练掌握力的基本性质——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2、掌握力矩、力偶、力偶矩的概念及合力矩定理,熟练进行力矩、力偶矩的计算;深刻理解力偶的基本性质及等效条件;熟练计算平面力偶系的合力偶矩和求解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问题。
3、掌握常见约束的类型、特性及约束力方向;学会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并画出受力图。
4、熟练地应用平面任意力系及平行力系.汇交力系平衡方程求解物体及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能应用滑动摩擦理论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简单的平衡问题;5、掌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的计算。
6、理解重心的概念.坐标公式,学会重心位置的求法。
【教学内容】:1.1 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的概念21.2力的基本性质1.3工程中常见的约束1.3 .1约束与约束力的概念1.3 .2约束的基本类型1.3 .3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1.4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几何法1.5力的分解和力的投影1.6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解析法21.7平面力偶系21.7 .1力对点的矩1.7 .2合力矩定理1.7 .3力偶及其性质1.7 .4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1.8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21.9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1.10摩擦21.11空间力系简介4任务二:第2章拉伸与压缩6【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直杆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受力和变形特点;2、建立内力和应力的概念;学会应用截面法求轴力并画出轴力图。
3、掌握直杆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应力和应变计算。
4、熟练掌握应用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求解强度计算中的三类问题。
【教学内容】:2.1概述2.2轴向拉伸与压缩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轴力与轴力图2.3拉压杆的应力2.4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22.5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22.6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第3章剪切与挤压和扭转4【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联接件的两种破坏形式——剪切破坏与挤压破坏的特点。
2、掌握剪切与挤压实用强度计算方法。
3、了解剪切变形概念与剪切虎克定律。
4、建立杆件内力概念,掌握用截面法分析和计算圆轴内力的方法。
5、理解切应力.切应变.剪切虎克定理和切应力互等定理6、能熟练计算转矩.扭矩和绘制扭矩图。
7、能牢固地掌握圆轴受扭时的切应力与强度计算和受扭圆轴的变形和刚度计算。
【教学内容】:3.1剪切与挤压23.1 .1剪切和挤压的概念3.1 .2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3.2扭转21.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2.圆轴扭转时的刚度计算第4章弯曲8【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剪力与弯矩的计算;熟练列出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并绘制剪力图与弯矩图。
2、要求了解纯弯曲与横力弯曲的区别,中性轴的定义,惯性矩的定义和计算。
3、了解抗弯截面系数和截面抗弯刚度的物理意义。
4、掌握常用截面二次矩,平行移轴公式。
5、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的强度计算,对弯曲切应力有初步了解,能应用弯曲理论知识分析梁的合理性。
【教学内容】:4.1 平面弯曲的概念和梁的计算简图24.2 梁内力—剪切与弯矩4.3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切图与弯矩图24.4纯弯曲正应力24.5强度条件及其应用24.6提高梁抗弯强度的主要措施4.7梁的变形和刚度条件第5章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2【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分析熟悉应力状态的概念了解应力状态分析掌握四种常见的强度理论【教学内容】:5.1组合变形的的概念5.2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5.3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四)课程考核与评价《工程力学》是和工程联系极为广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实践性在高职教学中表现为既要重视知识层次的架构,又要重视实际技能培养。
本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后续课程及毕业设计提供必需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
2.能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与平衡计算。
3.能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初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
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
教授本课程时,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力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相关知识。
有良好的实际工作经验及良好的教风和敬业精神。
学习此门功课的学生必须是高中毕业或中专、职高学校毕业的学生及与上述学历相当的学生。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与平日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重基本理论60分;平日考评重能力40分,其中5~10分奖励有创新意识及行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