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一、编图原则、内容及表示方法
本图属小比例尺全国性图件,主要反映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并突出其危害现状,提示其形成环境及发展趋势。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定了该图的编图原则、内容及表示方法如下:
(一) 编图原则
1. 编图的资料依据,力求全面、翔实,以最新研究资料为基础,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对资料较缺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等地),可从略表示;
2. 根据该图的用途和比例尺,对上图的专业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概括,制图单元繁简适中;
3. 重点反映我国沙漠、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规律,突出表现其危害类型及程度;
4. 对影响或促使沙漠、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地理、地质、气候和其它与之相关的要素,如戈壁、绿洲、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底垫层、地貌、气候条件等,视图面载负情况酌情表示,提高该图的系统性、全面性;
5. 对有争议的专业概念及研究内容,应依循我国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基本意见。在以收集资料为主进行综合分析编图的情况下,对专业概念问题一般不做重大的修改。如沙漠化,就是“砂质荒漠化的简称”[1]。因此,本图所反映的沙漠化即砂质荒漠化。
(二) 编图内容
根据此次编图的原则和要求,考虑到1:600万比例尺图件的负载能力,本图主要表示了以下几项内容,现就其主要内容作扼要说明。
1. 沙漠
沙漠是沙漠化恶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就其危害来说,沙漠区流动速度不同的沙丘,所造成的危害及治理的难易程度亦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将沙漠区沙丘的年平均移动速度和植被覆盖度作为主要划分指标,把沙漠分为快速移动沙丘区,慢速移动沙丘区和半固定、固定沙丘区三种类型(表1)。
表1 沙漠分区类型表
2.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的种种风沙危害。图上用四种沙漠化土地类型表示。沙漠化土地类型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域内土地发生变化的状态,也是沙漠化发展过程和危害程度大小的综合反映。其各种类型划分的主要指示特征是:
(1) 沙漠化土地占某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和一定时期以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的百分比(表2)。
(2) 沙漠化土地的地表特征:沙丘的疏密度、活动程度(表3、表4)。
依据上述指标将沙漠化土地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四种类型。
潜在沙漠化土地。外貌上仍保持原有的地表特征,局部地区有薄层片状覆沙(覆盖度<5%),常表现为季节性出现或消失。该地农牧林业生产尚可正常进行。当地土质疏松,含沙量较丰富,具有沙化的潜在因素,一旦自然因素发生变化或人为经济活动超过生态自然平衡的范围,就会发生土地沙漠化。
表2 土地沙漠化发展程度类型划分
(据朱震达,1984)
表3 沙漠化土地上沙丘疏密度划分
(据朱震达,1984)
表4 沙丘活动程度划分
(据朱震达,1984)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地貌上已具有明显的风沙现象,地表上存有常年片状覆沙(覆盖度5-20%),有轻度的风蚀,地表趋于粗化,局部地段已有雏形沙丘出现。有的地区多变成沙生植被,有的地段仍为原生植被,两种植被呈片状镶嵌分布。该类型沙漠化土地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草原趋于退化,农田生产量下降。
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其地貌景观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流动沙丘,常年覆沙分布较广(覆盖度21-50%),风沙流动性较强,风蚀和风积现象加剧。流动沙丘比高为2-5米,土壤主要为风沙土。植被覆盖度约30%左右。沙生植被发育,为草甸植被、草生植被和干草原等类型。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危害较大,一般说来,已不适宜农业生产,可作为牧场用地,但牧草品质也已明显下降。
严重沙漠化土地。地表上出现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常以密集连片的方式分布,沙地面积可占当地总面积的50%以上。沙丘一般比高在3-5米,丘间低地有严重的负蚀或覆沙现象,植被均系沙生植物,其覆盖度小于10%。该类型沙漠化土地条件最差,绝大部分土地已不能利用,仅在局部植被较好的丘间低地中可进行适当的放牧。
3. 土地风沙化
土地风沙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以外,地表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半湿润、湿润地带河流下游的沙质河床、泛淤决口扇地带和海滨沙地”。对土地风沙化的研究及其类型的划分,目前尚未形成较成熟的意见。本次编图主要根据一些地区土地风沙化的研究资料,结合地质、地理及航卫片等资料,依据风沙化的强度和规模,将风沙化土地划分成两种类型,即潜在风沙化土地和正在发展中的风沙化土地。
潜在风沙化土地。地表仍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在冬春少雨雪、多大风的季节里,砂质地表出现小面积的薄层覆沙。夏秋季节恢复正常,农业生产可正常进行,但产量有所下降。
此外,在一些季节性或干涸的河床带,沙源丰富,但植被覆盖度较高(可达50%以上),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风蚀能力较弱,亦属潜在风沙化土地类型,该地带可适当放牧。但应杜绝滥樵滥放,防止风沙化的发生。
正在发展中的风沙化土地。地带性常年具有覆沙(覆盖率<20%)。出现轻度风蚀现象,局部地段有雏形沙丘或流动沙丘出现,有一定的活动性。虽然沙丘上植被覆盖度高,但冬春两季风沙危害较大,呈现出类似风沙地貌的景观。局部土地的生产力已受到严重的影响,对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的危害性。
4. 戈壁
戈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地貌、土质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粒级较粗的砾质荒漠,据其物源和原始岩层固结程度的不同,分为岩漠和砾漠两种类型。
5. 绿洲(包括灌溉绿洲)
绿洲是分布在沙漠、沙漠化土地区内及附近,自然条件较好、水源丰富、植被发育的地区,也是预防沙漠化发生或蔓延的重要地带。
6. 风蚀地貌
图上的风蚀地貌主要包括雅丹地形、风蚀沟谷等地貌单元。
7. 底垫层
影响控制沙漠和土地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除干燥多风的气候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下伏岩层的疏松程度和时代。因此,我们利用了最新的地质资料,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底垫层用迭置的方法表示在图上。这一内容,对估计沙漠化的沙质来源和发展趋势,推测我国沙漠的形成,古沙漠化可能发生的时代和发展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编图,依据沙漠、沙漠化底垫层的情况,以全新统,上、中、下更新统及前第四系为制图单元上图表示。同时也表示了发生在第四纪时期的古风沙堆积。
8. 地势
我国的地势高差较大,高耸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大的山系,对我国大气环流和气候分带影响很大。通过我国地势的反映,不但可以间接地提示地形是影响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可直接地反映出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深居盆地、广布高原的分布特点,丰富了图面内容。
9. 治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