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七年级语文雁门太守行(1)
初中语文(八上)《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共四篇)

初中语文(八上)《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一)《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述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氛围,突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表现刻苦练;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八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诗词作品,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往往过多的重视老师们讲的方法、技巧等,形而上学地学习古诗文,而真正对诗词最根本的文本内容感知感悟力比较弱,往往只依靠拆字的原始办法;现在学生少经苦难,往往感情淡薄,情商比较低,不加引导,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对古诗词,尤其是古诗文的答案语言组织,缺乏系统的模板和标准的答题语言作为支撑。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品读、批注和合作交流,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来说,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所提升。
在这堂课中。
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通过朗诵和品析,学生对诗歌的领悟逐渐加深,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以往的课堂上,通常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整齐划一的,这样一来阻止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
学生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在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当教师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天地。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
【评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课程名称:古文诗学课程内容:本次作业设计方案以《雁门太守行/李贺》为范本,设计一系列探讨古文诗学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文诗的特点、意义及表现形式。
一、作业一: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阅读《雁门太守行/李贺》,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主题?2. 该诗的诗歌形式是什么?有何特点?3. 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运用。
二、作业二:诗歌赏析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文诗,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评论。
1.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文诗,简要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该诗的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探讨其特点和独特之处;3. 你对该诗的理解和感悟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首诗进行赏析?三、作业三: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选定一个主题,创作一首古文诗,要求遵循古文诗的韵律和格律,字数不少于30字。
1. 选择一个主题,可以是描写自然景色、表现人生感悟等;2. 注意诗歌的格律,包括对仗、平仄、排比等;3. 保持古文诗的朴素和古典风格,展现个人的表达和情感。
四、作业四:口头表达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文诗进行朗诵,并进行口头表达,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义。
1.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文诗进行朗诵,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运用、意象塑造等;3. 对该诗的主题和意义进行阐释,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五:讨论与分享要求: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感悟。
1. 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古文诗的体会和理解;2. 探讨古文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启示;3. 汇总讨论结果,撰写一份小结,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从阅读理解、赏析写作、口头表达到讨论分享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古文诗学的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感受到古典文学之美,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PPT课件

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 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新词,虽然带有 想象成分,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有典型性 的,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雁门太守行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三四句: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
•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
• “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 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 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 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 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流 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 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 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 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 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 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 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 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 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 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人教版初中全册古诗词(完美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古诗词目录: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背诵《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浣溪沙》(晏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如梦令》(李清照) 《观书有感》(朱熹)七年级下册课内古代诗歌《木兰诗》(北朝民歌)课外古代诗歌《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望岳》(杜甫) 《春望》(杜甫) 《石壕吏》(杜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课外古诗《长歌行》(汉乐府) 《野望》(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黄鹤楼》(崔颢) 《送友人》(李白) 《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 《浣溪沙》(苏轼) 《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陆游)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外部分《赠从弟》(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初春小雨》(韩愈) 《无题》(李商隐) 《相见欢》(李煜) 《登飞来峰》(王安石) 《清平乐》(辛弃疾)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忆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课外古诗《观刈麦》(白居易) 《月夜》(刘方平) 《商山早行》(温庭筠) 《卜算子咏梅》(陆游) 《破阵子》(晏殊) 《浣溪沙》(苏轼) 《醉花阴》(李清照)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中吕·朝天子》(王磐)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关雎》(诗经) 《蒹葭》(诗经)课外古诗《从军行》(杨炯) 《月下独酌》(李白) 《羌村三首》(杜甫) 《登楼》(杜甫)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左迁至蓝关侄孙湘》(韩愈) 《望月有感》(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李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别云间》(夏完淳)一、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背诵【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边塞诗中独特的景物。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给学生学习边塞诗的方法(景、人、情)。
2.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学过的边塞诗,查阅李贺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3-5分钟)1.同学们,我们学过或者读过哪些边塞诗?参考预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么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好一副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边塞的雪景也可以这样诗意而浪漫2.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我们齐声朗读,重温这些边塞诗,边读边思考这些边塞诗有哪些特点?王维《使至塞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屏幕显示】配乐《出塞》3.谁来说一说?明确总结:从内容上来说:大都描写军旅生活,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描绘战争的场面;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从情感上来说:表达对绮丽壮阔的塞外风光的赞美;抒发戍边将士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过渡:刚才我们对边塞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不一样的边塞诗——《雁门太守行》,让我们细细品读李贺笔下的边塞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独特的味道。
(板书:雁门太守行)二、初读边塞诗韵(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后,检查预习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初步体会诗的情感①学生展示。
师:哪位同学先声夺人?请你读前4句,请你读后4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②教师点评。
(点评:生1你的声音非常洪亮,音质非常好,是学播音主持的好苗子,但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霜重骨寒”“重”(zhòng ),还有“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请你再读一遍,同学们,为这位同学的进步而鼓掌!生2,很好你读出了边塞“慷慨悲凉”情感,但是还要注意语速要放缓)③教师范读。
《雁门太守行》教案 (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二、学习内容(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
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
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
被人称为“诗鬼”。
又《昌谷集》。
(二)学习《雁门太守行》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理解重点句子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的妙处4、此诗的思想感情(四)、全文小结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三、精品作业(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课件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官军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赞扬,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 2022中招)这首诗表达了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1分)
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切不可理解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前六句写出战争的艰苦和战争的惨烈,后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决心。由此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的赞美。
1.比喻、夸张:首联写敌军气焰嚣张,守军雄姿 英 发 。2.多角度描写:颔联在听觉上表现出战争规模 之大,在视觉上暗示了战场血流成河,人员伤 亡 惨 重 。3.侧面描写:颈联以天气苦寒烘托将士们艰苦 卓越的斗争精神。4.用典:尾联用了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天下 贤士的典故,含蓄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舍身 报国的决心。
唐才子传·李贺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
4、分析本诗是如何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的。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等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太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心的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使颜色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课件—人教部编版

文学常识
2.背景链接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 (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 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 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文学常识
3.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 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 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 遂有“歌行”一体。比如《长歌行》、《钱塘 湖春行》等。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yānníng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3、自由朗读,想象画面 4、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紧张 壮烈”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凝重 悲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凝重 悲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坚定 豪迈”)
中考链接
4.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 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 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誓死报国赤子心——《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于修影教材分析:诗歌描绘了敌人大兵压境来势汹汹,守城将士身披坚执锐,临危不乱,蓄势待发,将士临危亦不乱。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场面,而是侧面描写了“角声冲天”战争时间从白天到晚上,将士们牺牲惨重,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拱手之战,一个“凝”字更是动态的斜出了战争的惨烈,更形象地反映了爱国将士为保卫雁门而洒下的一摊摊鲜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珍爱之情。
敌方虽大兵压境,但守城战士终于保住了雁门,赢得了胜利后,又鼓起勇气追歼敌人,“半卷”和“霜重”写出了行军的急促和环境的艰苦。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感悟诗人爱国情怀。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
3.学习本诗的隐喻、夸张、侧面描写和想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法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今天有幸来到江南和大家共同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之前我想问问大家,我们学习一首诗,应该怎么学呢?从中读出些什么呢?二、读懂诗歌(一)读诗: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请同学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不讲究押韵。
属于歌行体的诗。
如《长歌行》,《长恨歌》等。
你读:一读: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二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自由读,把你的疑问提出来?三读: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四读:教师范读。
你给老师评价一下。
我读:读罢这首诗,它的内容如挟天风海雨,它的斑斓色彩如雨后彩虹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昂扬着生命的情怀。
(二)赏诗:五读:学生小组读,赏析诗歌你读你赏: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老师希望你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真正走进诗人李贺的内心深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

第三级
“角声满天秋 第色四级里,塞土燕脂凝夜紫。”满”,勾画出战 争的规模之大,“第五秋级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
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红
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6诗编辑词母版五文本样首式 第二级 雁门太 第三守级 行 第四级
第五级
统 初中语文 编 版 八年级上
2024/8/23
导入新课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
有很多编佳辑作母版,文不本样仅式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 了生活的第乐二趣级 ,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
第三级
传诵,成了流传第千四级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
第五级
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
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
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
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2024/8/23
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行 报君意
为君死
2024/8/23
1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前第二四级句写日落前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第三张级第气四级 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唐军将 士夜袭敌营, 第以五级死报效朝廷,表达了边关战士
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2024/8/23
13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构思大胆,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与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他们主动鉴赏研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情,理解诗中意,并背诵积累诗歌。
2.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3.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1)ppt优质课件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ppt精品课件
•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 雄姿杰出。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这两 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黑云压城” 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 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 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雁门太守行》 - 诗词译文
•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
ppt精品课件
• 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 • 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
• 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 • (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
•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ppt精品课件
• 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 《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 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 人辞汉歌》。
②个人发愤抒情。
ppt精品课件
• 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 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 “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③神仙鬼魅题材。
ppt精品课件
• 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5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
怀的诗词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唐 ·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 ·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
1、背诵、默写并掌握诗歌。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与同学交流。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 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 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 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 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 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 人物。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 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凝:写出了将士血迹之厚重,突出了战争的悲 壮……
2、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 对偶 、用典等)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
黑云:比喻,把敌军攻城的气势比作黑云压城,突 出了紧张气势。 压、摧:两个动词,夸张的手法,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 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 来。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 敌军相对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未 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河名,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李贺

雁门太守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2.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诵读。
2. 诗歌中特殊句式的分析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体会。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壮烈场景,充满了悲壮与豪迈。
大家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李贺是如何用他的笔触,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呢?2. 创设情境与情感铺垫让我们通过一组边塞战争的图片,感受那个时代的硝烟与战火。
同学们,你们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些感受与《雁门太守行》中的描绘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
3. 课文朗读与初步感受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注意,我们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尤其是“四三”式的朗读节奏,以及高亢的语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战争的紧张和危急。
朗读结束后,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与我们刚才讨论的背景和图片有何联系?(二)新课呈现1. 诗歌诵读与感受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录音,注意听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的。
听完后,请大家尝试自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四三”式的朗读节奏,以及高亢的语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战争的紧张和壮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课件

听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视觉
交战 场面
点明时令
赏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
析 地气氛。
用典:既点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夜袭 情景
“卷”字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偃旗息鼓 的奔袭之状,表现了他们的英勇果敢。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 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解析】】“角声满天”意思是军中的号角响彻天空。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衬托了战场的悲壮,“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理解有误。
3.(云南中考)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 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示例一】在修辞运用上,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夸张 地比作“黑云”,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将 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 阵以待的气势。 【示例二】在色彩运用上,“黑云”突出敌人的猖獗气焰和兵马之 多;“金鳞”形容守城将士的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表现了我军将 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 衬托了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壮志决心。
【画面】①两军对峙图: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②惨 烈交战图: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③夜袭易水图:午夜,官军 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用典
将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心愿
赏
最后两句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析 写将士们边防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朝廷。
李 贺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
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
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 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 “楚辞”、“汉乐府”、“南北 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
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 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 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 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 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 古诗的一种形式。
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幽 深奇谲(jué) ,色彩瑰丽, 富有浪漫气息。
《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歌诗编》。是 乐府旧题,中唐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 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 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 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 战争风云。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 “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 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 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 日金鳞开。
3、李贺《雁门太守行》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 氛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 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 开。
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 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 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 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 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 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 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 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 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 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 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 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 哀。
试读 读准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总结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雁门太守 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 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 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 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 决心誓死不改。构思奇特,想像丰 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中考链接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 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 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 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
古 古体诗 典 诗 歌 近体诗
绝句:五绝 七绝
(四句)
律诗:五律 七律
(八句)
排律 (十句以上)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人。字长吉,世 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 唐代“三李”。一生愁苦 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 因病27岁卒。是中唐浪漫 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 要人物。
16 “玉龙”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诗的尾联作 者抒发了怎君爱国的 豪迈情怀。
17 结尾两句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怎样 的情怀?
表现了将士们对君王重用贤才的感激和誓死杀敌 报国的决心。
18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或: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 的愿望。)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 诗句是什么?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 报效国家。
主 题:
这首诗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 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 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本诗通过 写艰苦卓绝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危城 将士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 报国的精神。)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13、这首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 )
后四句写(
)。
日落前守城将士浴血奋战;夜晚将士们偷 袭敌营。
14、这首诗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守城将士们报效祖国、视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1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 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 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 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 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 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 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 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 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 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 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 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 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
5、《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 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6、“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7、“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 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 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
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 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 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 国情怀。
解诗意: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 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 营,以死报效朝廷。 (一说:《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 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 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 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 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 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10、这首诗写敌兵压境的情形,展示了将士们 决心誓死报国的决心。
11、诗人运用了 “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 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诗人以 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 意境。
12、初唐诗人王勃有句诗云:“烟光凝而
暮山紫”,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也描
写了类似景象(
)(
课堂总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
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 (比喻、夸张) 角声、夜紫-----悲壮惨烈 (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 (运用典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五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 么?
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 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 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 报效朝廷的决心。
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 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 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 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9、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 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 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解 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后
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 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 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 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 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这首诗描写了将士们 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 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 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 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作品鉴赏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 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 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 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 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 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 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 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 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