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第11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doc

中考语文第11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doc

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7—9年级学段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阅读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功夫在课外”,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理解,多归纳,多积累,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文言文才能心有灵犀,也才能游刃有余。

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010年泰州卷的文言文选文将仍然取自课外,但篇幅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比较,辨析,归纳,找出词语运用的有关规律。

把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尤其是把握尚有生命力的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如“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

其次,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

朗读、背诵要准确、顺畅,要把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也要注意一些语法现象,如发语词或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介宾短语往往是独立单位等。

再次,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如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等。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知,掌握阅读技巧,全面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既要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又要联系选文出处、作者背景,了解写作目的,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2009·泰州)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公开课教案《文言文》公开课教案1一、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三、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文言文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五-1)——文言文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复习内容:《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2、正确熟练地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复习安排:第一阶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思第二阶段:归类复习、语段阅读、整体把握复习方法:课堂讲解、理解识记、反复检查、强化练习、纠错巩固、语段测试《古代寓言二则》一、解释加点的实词郑人有欲.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试之以.足()宁.信度.()()涉.江()遽契..()()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解释加点的虚词自度其.足()置之.其坐()其:置之其.坐()至之.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忘操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反归取之.()自.度其足()试之.以足()自: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翻译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文言文;(2)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3)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会使用文言文翻译方法,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2)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文言文主旨和内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初步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和内容。

3. 合作探讨:(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对文言文主旨和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翻译练习:(15分钟)教师选取适量的文言文句子,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过的文言文,巩固所学内容;2. 预习下一节课的文言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3. 收集文言文学习资料,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中考总复习系列教学设计:文言文阅读苏教版

中考总复习系列教学设计:文言文阅读苏教版
内容逻辑关系
①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文言文:古代汉语书面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实词:指具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虚词:指没有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如“之”、“乎”、“也”等。
-句式: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特点,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等。
②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文言文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经典文言文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简短介绍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阅读技巧。
过程:
讲解文言文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实词、虚词和句式。
2.例题二:实词意义辨析
例文:《论语·为政》中的“子曰:‘君子不器。’”
问题:请解释“器”在此处的意义。
A.器物B.才能C.品德D.地位
解答:B.才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理解。通过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选项的排除,找出正确答案。
3.例题三:翻译技巧练习
例文:《庄子·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详细介绍文言文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文言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篇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篇文言文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文言文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言文案例对实际阅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阅读技巧解决理解问题。
解答: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众女比喻为嫉妒的作者,表达了作者在朝廷受到排挤和诽谤的遭遇。

【精品】中考语文第10课题《文言文阅读二》复习教案苏教版

【精品】中考语文第10课题《文言文阅读二》复习教案苏教版

课题:文言文阅读(二)[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考察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l.虚词用法2.实词的用法3.句子翻译4。

句子停顿5课文内容理解。

今天重点复习文言语句二.导学:巩固拓展延伸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臣本布衣。

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3.斯是陋室。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盖竹柏影也。

8.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二)被动句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帝感其诚。

(三)省略旬1.(邹忌)与(之)坐谈。

2.必以(之)分(于)人o3.此人一一为(之)具言(其)所闻。

4.(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5.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6.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四)倒装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定语后置)2.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宾语前置)4.何有于我哉?(宾语前置)5.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6.舜发于畎亩之中。

(状语后置)7.奉命于危难之间。

(状语后置)8.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9.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三.导练:点拨诱导深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四。

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阅读《后汉书·杨震列传》,完成13—15题。

(12分)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中考语文第12课题文言文阅读四复习教案苏教版

中考语文第12课题文言文阅读四复习教案苏教版

课题:文言文阅读(四)[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积累文言实词,是解决文言阅读的关键一步。

需要我们理解、背诵、运用。

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积累常用实词1.衣食所安(养) 2.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3.既克,公问其故(已经)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5.蹴尔而与之(践踏) 6.乞人不屑也(认为值得)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8.而后喻(了解)9.引喻失义(恰当) 10.悉以咨之(全,都;询问)1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12.躬耕于南阳(亲自)13.夙夜忧叹(早) 14.以彰其咎(显示;过失)15.临表涕零(落下) 16.众妙毕备(全,都;具备)17.寒暑易节(交换) 1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19.并杀两尉(一道,共同) 20.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等待) 21.借第令毋斩(仅) 22.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 23.皆刑其长吏(惩罚) 24.缘溪行(沿着)25.欲穷其林(尽) 26.尝贻余核舟一(赠送)27.咸来问讯(都) 28.时而献焉(到时候)2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0.便扶向路(沿着;从前)①抽查上述解释,口答。

31.诣太守,说如此(拜见) 32.欣然规往(打算,计划)33.负势竞上(凭借;争着) 34.争高直指(向上)35.可以已大风(止,治愈) 36.无冻馁之患矣(饥饿)37.当其租入(充抵) 38.不宜妄自菲薄(轻视,小看).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而无所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0.犯寒暑(冒着) 41.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将近) 42.薄暮冥冥(迫近) 43.连月不开(放晴)44.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4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46.横无际涯(边) 47.朝晖夕阴(日光)48.觥筹交错(酒杯) 49.野芳发而幽香(花)50.陈胜吴广喜,念鬼(考虑、思索)5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52.惟吾德馨(只是) 53.殊不沾污(一点也不)54.不若燔土(烧) 55.用讫再火令药熔(完毕,终了) 56.便有妇人惊觉欠伸(睡醒) 57.稍稍正坐(渐渐)58.意少舒(稍微) 59.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6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61.可爱者甚蕃(多)②抽查上述解释,口答。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包括词语、句式、语法等。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复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包括词语、句式、语法等。

2. 分析文言文中的重点难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 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词语、句式、语法等。

3. 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答疑问,共同提高。

4.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复习重点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教辅:相关文言文复习资料、练习题等。

3.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可用于拓展学习的相关文章、视频等资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的文言文案例,分析其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知识。

2. 对比学习: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景创设: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文言文的使用,增强语感。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回顾并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

2. 文言文句式:复习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3. 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文言文翻译: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5. 文言文鉴赏:回顾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名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阅读理解、翻译和鉴赏。

2. 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阅读理解中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重点和难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阅读理解难点。

5. 实践训练: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一篇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3. 翻译一篇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

4. 选取一篇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进行鉴赏,提高文言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鹿。
• 5、始指异之。
• 使动(使……起舞) • 使动(使……哭泣) • 意动(以……为师。) • 意动(以……为耻。) • 意动(以……为师。) • 意动(以……为侣,以
……为友。) • 意动(以……为异。)
第11页
三、古今异义
第12页
• 1、輮认为轮。
• 2、金就砺则利。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1、连词,表转折。
•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 者远。
•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
• ⑸惑而不从师。
•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
•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
•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特。
•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子独立性 • 15、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第31页
•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 ⒆不知日之入。
•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 游。
• (21)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 16、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17、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18、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21页
4、连词,表并列。
• ⑴蟹六跪而二螯。 •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第22页
5、连词,表承接。
•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⑶吾从而师之。 • ⑷择师而教之。 •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⑺卧而梦。 • ⑻觉而起,起而归。 • ⑼自远而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文言文 复习公开课
确定句中短暂停顿的几种方法:
• 三、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 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 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狐鸣/呼曰
•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 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 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 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 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6.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翻译原则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翻译方法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根据上下文意,适当补上
调:对句中倒装成分依照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对句中无实在意思的虚词,舍去不译
确定句中短暂停顿的几种方法:
五、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可/以为师矣。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
3.因为,由于: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Leabharlann 4.介词,把,拿,用。例:
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
5.凭,靠。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可以一战
读一读 译一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补 甚矣,汝之不惠。 调 夫战,勇气也。 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留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换
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 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吾生也/有涯,而 知也/无涯。(《孟子》) 十、文言文中常见句式或固定结构之前或之后应停顿。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 式或结构,由于它们内部结构比较紧密,不可分割,因此,朗读文言文时应 在它们之前或之后停顿。常见固定句式有“不亦……乎”、“如……何”、 “何以……”、“以……为……”“……孰与……”、“得无”等。如:览物之 情,得无/异乎?
古今异义
❖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 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 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 如:“走”古代指跑,现指步行。“夸父与日逐走”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 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感情色彩变
召令徒属 属下 ,众戍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属引凄异 连续
1.代词: 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
①二世杀之/楚人怜之(代扶苏和项燕)
②委而去之(代城)公将驰之(代齐师)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代将战这件事)
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⑸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以为,认为。例: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皆以美于徐公。

2.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也可翻译为“来”。 例:
①卷石底以出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计日以还④俯身倾耳以 请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⑥无从致书以观⑦故为之说,以俟夫 观人风者得焉
留:对句中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
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换:对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
字,应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 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 在句中的含义。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词多义(实词)
化)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词类活用
1.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2.腰白玉之环
腰佩
3.名之者谁 4.人恒过
命名 犯过错
5.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6.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词类活用
8.陈胜王
称王
9.置人所罾鱼腹中
鱼网,用网捕
10.卒中往往语
谈论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四种词法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 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 另一个字使用。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的意思。孰为汝多知乎—— “知” 通“智”,智慧。
限制
12.争高直指,互相轩邈 比高远,用作动词
13.将军身披坚执锐
铁甲,武器
词类活用
❖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吾妻之美我者
感到惊异 以…为快乐 认为…美
❖ 使动用法: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
一词多义(实词)
⑵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动词:到,往。例:辍耕之垄上

3.助词: ⑴的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⑵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
⑶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怅恨久之
⑷连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