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制作技术

合集下载

青铜器制造方法

青铜器制造方法

青铜器制造方法青铜器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制造技术和艺术水平。

本文将介绍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原料选择、铸造工艺和后续加工等方面。

一、原料选择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

在制造青铜器之前,需要先选择合适的铜矿石进行冶炼。

一般来说,优质的铜矿石应该含有较高的铜含量,并且不含有太多的杂质。

而锡则是为了提高铜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而添加的。

二、冶炼铜液在原料选择完成后,需要将铜矿石进行冶炼,得到纯净的铜液。

冶炼的过程中,需要将铜矿石加热至高温,使铜矿石中的铜矿石和杂质熔化,然后通过分离的方法将纯净的铜液和杂质分开。

三、铸造工艺铸造是制造青铜器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制作一个铜模,用来塑造青铜器的形状。

铜模可以由木头、泥土或者石膏等材料制作而成。

然后,将铜液倒入铜模中,等待铜液冷却凝固。

在凝固的过程中,铜液会逐渐形成青铜器的形状。

四、后续加工在铸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后续的加工工序,以使青铜器更加完美。

首先,需要对青铜器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然后,可以对青铜器进行雕刻、图案镶嵌等艺术处理,以增加青铜器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五、保养与保存青铜器是一种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在使用和保存时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青铜器应该避免与酸、碱等化学物质接触,以防止腐蚀。

其次,青铜器应该避免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以免发生氧化反应。

最后,青铜器在保存时应该定期进行清洁和上光处理,以保持其光亮和美观。

总结: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原料选择、冶炼铜液、铸造工艺和后续加工等步骤。

通过选择优质的铜矿石和合适的锡材料,经过冶炼和铸造的过程,最终可以得到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在使用和保存时,需要注意保养和防止青铜器受到损坏。

青铜器不仅是古代中国制造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青铜器的工艺技术是什么

青铜器的工艺技术是什么

青铜器的工艺技术是什么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制作青铜器需要精湛的工艺技术。

下面我将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技术。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五个基本步骤:铸造模型、铸造、打磨、雕刻和铜腊制作。

先从铸造模型开始,铸造模型是青铜器制作的基础。

以木、泥、蜡等材料制作模具,根据设计图纸中的要求精确定位,确保最终青铜器的形状和尺寸。

接下来是铸造的步骤。

将经过加热熔化的铜水倒入模具中,使其自然冷却,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青铜器的形状和结构逐渐形成。

铸造要注意加热温度和铜水的比例,以确保青铜器的质地纯净、均匀,并提高铸造效果。

铸造完成后,进行打磨的工序。

这是为了使表面更加平整,去除一些无法接受的瑕疵和凹凸不平的地方。

打磨主要使用砂纸、砂轮等工具,通过不断的磨削和修整,使青铜器的表面达到亮光的效果。

之后是雕刻的环节。

根据设计图纸和需要,使用铁锤、凿子等工具进行雕刻,将花纹、图案、文字等刻划出来。

雕刻技术是创造青铜器独特艺术形态的重要环节,需要雕刻师傅具备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修养。

最后是铜腊制作。

传统的青铜器一般会有宝珠等附饰,铜腊是制作这些附饰的一种材料。

通过加热和涂抹铜腊,使青铜器的表面呈现一种特殊的金属质感。

同时,铜腊还能起到防锈的作用,保护青铜器的这一重要工艺。

总的来说,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繁琐的工艺技术,包括铸造模型、铸造、打磨、雕刻和铜腊制作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和精确操作,才能够最终呈现出精美、独特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其制作工艺技术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能力,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通过对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以及制作技术的研究。

一、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是指由铜、铅、锡等材料熔炼而成的器物。

早在公元前30世纪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器。

考古发现显示,青铜器的制作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经济和祭祀信仰。

大量的青铜器在古代贵族的墓葬中被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复杂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显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和贵族阶级的权势。

二、青铜器制作技术的研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关注的热点。

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和工艺水平。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包括铸造、刻制和涂饰等过程。

铸造是青铜器制作的核心过程,它要求高水平的冶金技术和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需要进行熔炼、铸型、浇注和冷却等过程,其中控制合金成分和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刻制和涂饰是青铜器制作的辅助过程,刻制通常用于在器物表面添加纹饰,涂饰则用于保护青铜器的表面。

这些过程需要工匠们有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才能,他们通过刀、锤、磨具等工具进行雕刻和涂饰。

三、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的状态。

通过对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和制作技术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在古代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相对简单,器物的形状和纹饰较为朴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制作和装饰技术逐渐提升,器物的形态变得更加复杂,纹饰变得更加精致。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达到了巅峰,制作技术和艺术层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期的青铜器大多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展现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和艺术成就。

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价值与保护中国古代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

青铜器制作工艺范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范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范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是指将青铜金属按照特定的工艺加工成一定的工艺品
的工艺。

青铜是一种含有铜与锌或锡等元素的熔炼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硬度适中、可抗腐蚀性能强,因而受到古代多民族的喜爱,大量被用于古
代文物的制作。

熔炼:在熔炼青铜器之前,先将原料(如铜、锡、锌等)量定重量,
用火炼出青铜液,然后注入铸模中,可以铸成各种形状的青铜器,如长形
青铜锥、青铜碗、青铜贯、青铜环等。

锻造:锻造是在青铜液体状态时,用火烘烤,然后用重型锤子一锤锤,使其变形成青铜器。

如青铜剑、青铜轮、青铜钩子等。

铸造:铸造青铜器技术比较先进,必须要有专业的铸造技术人员来操作,首先将青铜液体注入到铸模内,再利用模具定型,压力把青铜器固定
在模具内,然后冷却,可以铸造出不同形状、各种复杂的青铜器。

雕刻:雕刻是指在制作青铜器时,利用钻头、磨刀、锉刀等金属制作
工具,在青铜器上面雕刻出各种纹样、图案、文字等,使青铜器更加精美。

青铜器制作方法

青铜器制作方法

青铜器制作方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的杰作,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源远流长,经历
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青铜器
制作的主要步骤和技术要点。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青铜器的主要原料
是铜和锡,它们的比例通常为9:1或8:2。

铜要求纯度高,锡也要
选择质量好的原料。

在选材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料的比例和纯度,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性能。

接下来是熔炼原料。

将选好的铜和锡放入熔炉中进行熔炼,熔
炼温度通常在1200摄氏度以上。

在熔炼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原料,以确保铜和锡充分混合。

熔炼完成后,将熔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

然后是铸造加工。

冷却凝固后的青铜坯需要进行铸造加工,包
括去毛刺、打磨、抛光等工序。

这些工序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如打磨机、抛光机等,以确保青铜器的表面光滑、光亮。

最后是装饰和雕刻。

青铜器在铸造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装饰和雕刻。

装饰可以采用浮雕、镂空等工艺,雕刻可以根据青铜器的用途和主题进行精细的雕刻,以增加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熔炼、铸造加工和装饰雕刻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青铜器。

青铜器制作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工艺,需要工匠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经验,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希望本文能够对青铜器制作方法有所了解,对青铜器的传统工艺有更深入的认识。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论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论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论文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冶炼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青铜器是由铜和锡两种金属合金制成的,其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本文将介绍青铜器制作的工艺技术。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材料准备、熔炼、铸造、打磨和装饰。

首先,材料的准备是制作青铜器的重要步骤。

传统上,铜器是用铜矿石熔炼而成的,而锡则是从矿石中提取出来。

这需要将矿石细碎并加热,将其中的有用金属分离出来。

现代技术可以利用冶炼炉和高温熔炼方法更高效地进行这一步骤。

接下来是熔炼过程。

将准备好的铜和锡矿石放入冶炼炉中,加热至高温。

由于铜和锡的熔点分别为1083℃和231.9℃,所以需要较高的温度进行熔炼。

在熔炼过程中,矿石中的杂质会逐渐被去除,得到较纯净的铜和锡。

然后是铸造过程。

在铸造过程中,将熔融的铜和锡倒入事先制作好的铸型中。

铸型是由粘土、沙子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模具,可以根据铜器的形状来制作。

倒入铸型后,等待铜和锡冷却凝固,形成青铜器的形状。

接下来是打磨过程。

铸造后的青铜器表面通常不太光滑,需要进行打磨来提高其光洁度。

打磨可以使用磨石或研磨工具进行,通过擦拭和摩擦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杂质。

这个过程需要慢慢进行,以免损坏铜器的形状和装饰。

最后是装饰过程。

青铜器通常会进行雕刻和镶嵌等装饰,以增加其艺术价值。

雕刻通常是在青铜器的表面刻上图案和文字,可以使用刻刀或其他雕刻工具。

镶嵌是将形状各异的宝石、玉石和其他材料嵌入青铜器的表面,增加其华丽度和质感。

通过以上的工艺步骤,制作出来的青铜器即可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

青铜器的制作不仅需要工匠们的技术和经验,还需要他们的耐心和细致。

现在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古代的制作工艺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1. 陶也容. 《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2. 吴晓明等. 《中国青铜器研究》. 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铜器制作技艺达到新高峰的时期。

在当时,青铜器不仅被视作一种实用的器具,更被视作一种象征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青铜器的数量与品种的增多,还看到了制作技艺的不断突破与改进。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是如何达到如此高度的。

一、青铜器制作的原材料选择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原材料主要是铜、锡、铅三种,其中铜的品质是制作高品质青铜器的关键因素。

铜的纯度越高,青铜器的质量也就越好。

为了保证铜的纯度,青铜工匠们还会在铜矿中寻找少量含有其他金属元素的铜原料,以达到一定的纯度,这些青铜器也可以被视作是一种高品质青铜器。

二、精细化的铸造技术在青铜器生产过程中,铸造技术是很重要的一项技术。

西周的青铜器制作采用“失蜡铸造法”,也即采用蜡烛模型制造铜器,在模型外面涂上一层泥浆,然后用火加热,使蜡模熔化,留下空腔,再将熔的铜液倒入空腔中,经过冷却而成立体铜器的一种鎏金鎏银工艺。

这种方法使得铜器的生产更迅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所制造出的铜器只能是单一的形状,不便进行复杂的雕刻与花纹装饰。

三、复杂的花纹装饰尽管雕刻技术在青铜器制作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青铜器花纹装饰的复杂与精美。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花纹装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其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形式是勾边、刻纹、金银镶嵌、铸雕等。

四、高超的铸造工艺青铜器是一项质量与重量都非常重要的制品,所以铸造工艺的精良程度也必须非常高八卦。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者采用了先铸后抛的制作工艺,这使得青铜器更具有整体感。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铸造工艺也变得越来越精细,最终呈现出一种完美且富有艺术感的铜器。

总结: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创新,青铜器的数量与品种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物,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民族的辉煌文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我们也能在更好的条件下保存并传承这些文物。

青铜器铸造工艺

青铜器铸造工艺

青铜器铸造工艺
青铜器铸造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青铜器铸造工艺包括了选择材料,制作模具、铸造、精加工等多个环节。

1. 材料选择:青铜器的材料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

铜的选择要求高纯度,锡的含量通常在5-20%之间,同时还需要添加其他合金元素,如铅、铁、镍、锑和砷等,以调节材料的硬度、弹性、耐腐蚀性等性能。

2. 制作模具:制作模具是铸造的第一步。

模具主要由粘土、石膏、木材、铸铁等制成。

首先,根据要铸造的器物形状和大小,制作出精细的模型。

然后在模型周围制作出带有细节的模具,最后将模型从模具中取出。

3. 铸造:铸造是铸造工艺的核心。

通常使用失蜡法或砂型铸造法铸造青铜器,其中失蜡法是最古老、最公认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失蜡法铸造前需要做好熔炉,按配方加入相应的铜和锡,然后通过高温将材料熔化,倒入预置的模具中。

4. 精加工:铸造完成后,需要对青铜器进行研磨、抛光、细节修饰等加工处理。

这个环节既考验匠人的技术和耐心,也是青铜器品质的保障。

青铜器铸造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艺,需要物理、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

铸造工艺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对现代化的金属工艺和工业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首先,制作青铜器的原材料是铜与锡的合金。

铜的选用非常重要,一般选择纯铜矿石或者含有较低杂质的铜矿石。

而锡则是以合金的方式加入,其添加量一般在10-30%之间。

经过适当的比例控制,铜与锡的合金可以达到理想的硬度、韧性和熔点等性能。

其次,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选型、铸造和后续工艺。

在选型阶段,首先需要确定所要铸造青铜器的形状和尺寸。

选型过程中需要兼顾美观和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形状主要包括酒器、食器、礼器等,而在秦汉时期则逐渐扩大到车马、铜镜等更多的用途。

在铸造阶段,首先需要制作模具。

模具由两块木头构成,其中一块为主模,另一块为副模。

主模上通过雕刻或者铸模等方式制作出青铜器的形状和纹饰,而副模则用来制作铸件的凹模。

主模和副模之间用沙土填充,形成铸造时的型腔。

接下来,将已经在炉中预热的合金材料(铜和锡)熔化,倒入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从模具中取出铸件。

在后续工艺中,首先是修整与精磨。

将铸好的铜器进行修整,去除不平整的地方,使其充分展现出设计的形态。

然后用磨具将铜器的表面进行磨光,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其次是鎏金与锈化。

鎏金技术可以为铜器的表面镀上一层金属光泽,增加装饰效果。

而锈化技术则能够产生一层薄薄的锈蚀层,使铜器呈现出古老的纹理和色泽。

此外,与青铜器制作相关的技术还包括铸模技术、雕刻技术、浇铸技术和鎏金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一项非常艰巨和繁复的工艺,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选材、铸造和后续加工等多个环节。

这些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中国的青铜器艺术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古代青铜器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古代青铜器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古代青铜器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艺术品和文化遗产,它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铜器作为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不仅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还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探讨其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一、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打磨、鎏金等多个环节。

首先,选取适当的铜材料,经过冶炼、熔炼等工序,得到高品质的铜块。

然后,将铜块熔化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得到铜器的初步形状。

接下来,通过打磨、刻画等工艺,使铜器表面平整光滑,并且雕刻出精美的纹饰。

最后,对铜器进行鎏金,增加其装饰性和光彩。

这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需要工匠们经过长期的磨炼和技艺的积累,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古代被视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它不仅需要工匠们具备高超的手艺,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例如,工匠们需要了解铜的熔点和热传导性能,以确保铜能够充分熔化并均匀地流入模具中。

此外,他们还需要掌握铸造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金属成分控制等技术,以保证铜器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些科学知识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和高效。

二、青铜器的艺术特点青铜器作为古代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青铜器在造型上注重平衡和和谐。

它的形态大多规整,线条流畅,整体呈现出一种庄严而稳重的美感。

其次,青铜器的纹饰精美而繁复。

古代工匠们运用雕刻、浮雕等技法,刻画出动植物、神话传说等丰富的图案和纹饰,使得青铜器呈现出一种生动而富有变化的艺术形态。

此外,青铜器的色泽丰富多样。

经过鎏金或氧化处理后,青铜器呈现出金黄、铜绿、铜红等不同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与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古代人们崇尚稳重和庄严的美,他们将这种美感融入到青铜器的设计中,使得它成为一种象征尊贵和权力的象征物。

此外,青铜器的纹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神话传说的向往和崇拜。

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青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材料之一,其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铜的制作技术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为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后世的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器具和武器,如斧头、刀剑等。

当时的青铜制作技术还比较简单,主要采用的是铸造和锻造的方法。

铸造是将熔化的铜液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形成器物的方法;锻造则是将铜块加热至柔软状态后,用锤子敲打成型。

这些早期的青铜器虽然简单,但已经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在冶金技术上的创新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制作技术在商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铜铸造技术的改进,二是青铜合金的研究。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在铸造方面采用了失蜡法,即先用蜡烛雕刻出器物的原型,然后将蜡烛放入模具中,再将熔化的青铜倒入蜡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蜡烛,最终得到铸造好的器物。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青铜器的制作效率,还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细的器物。

而在青铜合金的研究方面,商代人发现将锡与铜熔化混合可以制成更坚固的合金,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青铜。

青铜相比纯铜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得青铜器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商代的青铜器还开始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状和装饰,如鸟兽纹饰、神话传说等,体现出了古代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了铸造工艺,采用了分模铸造的方法,即将器物的不同部分分别用不同的模具进行铸造,然后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器物。

这种技术使得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同时还能够大幅度地节约材料和提高制作效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和装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青铜器的铸造方式

青铜器的铸造方式

青铜器的铸造方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艺术品,它不仅在艺术造型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工艺技术上展现出中国古代智慧。

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主要包括模制铸造、直铸和失蜡法。

一、模制铸造模制铸造是青铜器铸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的工艺流程包括制作模具、浇铸和冷却三个步骤。

首先是制作模具。

模具是用来制造青铜器形状的工具,通常采用泥、砂、蜡等材料制作而成。

制作模具时,工匠们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将泥土或蜡坯按照铜器的形状进行雕刻,形成一个精确的模具。

接下来是浇铸。

浇铸是将熔化的青铜液体倒入模具中,待青铜液体冷却凝固后,取出模具,就得到了一个铸造好的铜器。

最后是冷却。

冷却是将铜器从模具中取出后,让其自然冷却,使其完全固化。

这一过程十分关键,需要耐心等待,以确保铜器在冷却过程中不会产生变形或裂纹。

二、直铸直铸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铸造方式。

它的工艺流程包括熔炼、浇铸和冷却三个步骤。

首先是熔炼。

熔炼是将青铜原料放入炉中,加热至高温,使其完全熔化。

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比例通常为9:1,通过熔炼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铜液。

接下来是浇铸。

浇铸是将熔化的青铜液体直接倒入铸造容器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铸造件。

最后是冷却。

冷却是将铸造好的铜器自然冷却,使其完全固化。

冷却过程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铜器质量。

三、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铸造方式,适用于制作形状复杂的青铜器。

它的工艺流程包括制作蜡型、烧蜡、烧结和浇铸四个步骤。

首先是制作蜡型。

制作蜡型是将蜡料按照设计要求制成铜器的形状,通常采用蜡坯或蜡条进行雕刻,形成一个精确的蜡模。

接下来是烧蜡。

烧蜡是将蜡模放入炉中进行加热,使蜡模融化并从模具中流出,形成一个空腔。

然后是烧结。

烧结是将烧蜡后的模具放入炉中进行高温烧结,使其变得坚硬和耐高温。

最后是浇铸。

浇铸是将熔化的青铜液体倒入烧结好的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模具,就得到了一个铸造好的铜器。

总结起来,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主要包括模制铸造、直铸和失蜡法。

青铜的两种制作方法

青铜的两种制作方法

青铜的两种制作方法
青铜是一种合金,由铜和锡等其他金属组成。

以下是青铜的两种常见制作方法:
1. 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传统的青铜铸造技术,常用于制作复杂精美的青铜器。

- 制作模具:首先,根据所需青铜器的形状,用蜡制成模型。

模型可以是手工雕刻或通过模具制作。

- 覆盖外壳:将模型浸入泥浆中,使其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细泥。

然后,让泥浆干燥,形成坚硬的外壳。

- 浇注金属:将外壳放入火炉中加热,使蜡融化并从预留的通道中流出。

然后,将熔融的青铜倒入空的模具中。

- 冷却和清理:让青铜在模具中冷却凝固。

之后,打破外壳,取出青铜器,并进行清理和修整。

失蜡法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细的青铜器,因为蜡模可以精确地复制出细节。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礼仪用器、雕塑和装饰品等。

2. 陶范法:陶范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青铜铸造方法,适用于制作较为简单的青铜器。

- 制作陶范:根据青铜器的形状,用陶土制作出内外两个陶范。

内范为青铜器的内部形状,外范为青铜器的外部形状。

- 组合陶范:将内范放入外范中,确保两者之间的空隙与所需青铜器的厚度相匹配。

- 浇注金属:将熔融的青铜倒入陶范的空隙中,让其填满整个模具。

- 冷却和取出:让青铜在模具中冷却凝固。

然后,打破陶范,取出青铜器。

陶范法相对简单,但青铜器的细节和精度可能不如失蜡法高。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工具、武器和日常用品等。

需要注意的是,青铜的制作过程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包括金属铸造、模具制作和表面处理等方面。

此外,不同地区和文化可能会有各自独特的青铜制作方法和传统工艺。

商朝的铜器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与技术

商朝的铜器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与技术

商朝的铜器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与技术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特点和成就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技术,这些铜器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实用的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青铜器制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商朝的铜器制作工艺与技术。

一、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商朝的青铜器大多数是通过铸造而成的。

首先,铜匠需要准备好合适的矿石,并进行矿石的冶炼,将铜矿石中的杂质去除,得到纯净的铜液。

接着,铜匠需要制作好模具,一般使用泥土制作模具,根据器物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模具的设计和制作。

然后,将模具放入烤炉中进行烘烤,使其干燥并提高密度,以便更好地承受铜液的热胀冷缩。

当模具完全干燥后,铜匠将铜液倒入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即可取出铸造好的青铜器。

二、青铜器的制作技术1. 设计与雕刻技术:在铜器制作之前,铜匠需要根据器物的功能和需求进行设计。

设计完成后,铜匠会用一种称为“文字锤”的工具进行雕刻,这种工具能够将文字和纹饰等细节雕刻出来。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是纹理和符号,例如云纹、雷纹、凤纹等,这些纹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是对商代社会特定象征含义的表达。

2. 熔铜技术:商朝的铜器制作常采用失蜡法,铸造前需要先在模具中放置蜡像,然后将模具放入炉中加热,使蜡像融化并流出,留下一个与蜡像形状相同的空腔。

接着,铜匠将铜液倒入空腔中,使其填满整个模具,并经过冷却凝固形成铜器。

最后,铜匠将模具敲碎,取出铸造好的铜器。

3. 雕饰技术:商代青铜器在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雕饰工艺,以使其更为精美。

雕饰主要包括敲打、刻线、填色等,这些工艺能够提升青铜器的观赏价值。

其中,填色技术是商代青铜器的独特之处,它使得青铜器具有更加斑斓多彩的外观。

三、商朝铜器对后世的影响商朝的铜器制作工艺与技术对于后世的青铜器制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商朝的铸造工艺使得后世的铸造技术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我国铜器制作的重要技术之一。

青铜工艺的历史和特点

青铜工艺的历史和特点

青铜工艺的历史和特点
青铜工艺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加工工艺,起源于约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能,适合制作器物。

青铜工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

青铜工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铸造技术:青铜工艺的主要技术是铸造。

铸造是将熔化的青铜液体倒入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形成器物的制作方法。

这种技术简便易行,可制作出各种形状复杂的器物。

2. 花纹纹饰:青铜器常常使用雕刻、浮雕等手法进行装饰,以花纹纹饰为主要特点。

青铜器上的花纹纹饰丰富多样,包括神话故事、动植物等各种图案,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3. 祭祀功能:古代青铜器常用于祭祀活动。

青铜器在古代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宗教仪式的重要道具和神圣信物。

4. 高度实用性:青铜工艺制作的器物具有高度实用性,适用于各种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青铜器可作为工具、器皿以及农具等使用,广泛应用于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青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瑰宝之一。

虽然现代人们使用的器物大多是现代工业制造的产品,但青铜工艺作为一种传
统工艺,仍然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和传承,向世人展示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铸造技术: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铸造工艺主要包括模具制作、熔炼、润模、浇铸等环节。

模具制作采用木模、泥模、石模等多种材料,使得青铜器的形状和纹饰更加精细。

熔炼技术采用炭炉、冶炼炉等,能够实现高温的熔炼,并控制合金成分的比例。

润模技术则用来增加模具表面的光泽和平滑度。

浇铸技术则是将熔化的青铜液注入模具中,使其凝固成为实物。

2. 雕刻技术:青铜器上的纹饰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工艺的重要特点之一。

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人物纹、几何纹等。

雕刻技术主要采用凿刻和线刻两种方式。

凿刻是在青铜器上用凿子凿刻出深浅不一的图案,线刻是用细小的刀具在青铜器上刻划出线条和纹饰。

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 高温控制技术:青铜器的制作需要进行高温烧制,而这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匠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炉型和燃料,以控制温度,使得青铜器能够达到理想的硬度和强度。

同时,青铜器的冷却过程也需要注意,以避免因快速冷却而产生裂纹等缺陷。

4. 仿制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古代青铜器的崇尚和迷恋导致了大量的仿制行为。

许多青铜器工匠会根据古旧青铜器的形式和纹饰进行仿制,以满足人们对于古物的需求。

这些仿制品虽然可以在程度上模仿古代青铜器,但一般画工艺水平和原作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精致的纹饰成为青铜器制作的鼎盛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周朝的工艺品制作青铜器与丝织品的制作技术

周朝的工艺品制作青铜器与丝织品的制作技术

周朝的工艺品制作青铜器与丝织品的制作技术周朝的工艺品制作:青铜器与丝织品的制作技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和丝织品制作技术取得巅峰的时期。

青铜器和丝织品作为周朝的代表性工艺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本文将分别介绍周朝的青铜器制作和丝织品制作技术,探究其制作工艺和影响。

一、周朝的青铜器制作技术1. 青铜器的起源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

而在周朝,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2.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主要有铸造和仿造两种方式。

铸造是指通过铸造模具,将液态金属铜浇铸成器物。

而仿造则是通过复制和模仿古代的经典作品进行制作。

无论是铸造还是仿造,都需要经过模具制作、铜液熔化、浇铸、冷却、打磨、修饰等多个环节。

3.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周朝的青铜器在艺术上追求线条的流畅和造型的精美,充分展现出当时的审美趣味。

周朝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等多种类型,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二、周朝的丝织品制作技术1. 丝织品的起源丝织品作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品,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国。

而在周朝,丝织品的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2. 丝织品的制作工艺周朝的丝织品制作采用了以缫丝、织布为主要技术,包括蚕桑养蚕、蚕蛹出丝、原丝的处理、纺纱等多个环节。

其中,蚕桑养蚕是关键的一步,需要精心的蚕室管理,以及蚕食桑叶的准备。

3. 丝织品的品种和工艺风格周朝的丝织品品种繁多,有丝绸、罗、绢等。

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工艺风格,如丝绸以光泽鲜明、色彩斑斓为特点,而罗则以质地轻薄、透明度高而著称。

三、周朝工艺品制作技术的影响1. 社会经济影响周朝的青铜器和丝织品制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冶铁业和纺织产业的繁荣。

青铜器作为贵族社会的象征,推动了青铜器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了冶铁业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丝织品的制作和销售也成为当时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促进了周朝的贸易和商业交流。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有哪些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有哪些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有哪些青铜器是古代中国的瑰宝之一,其制作工艺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青铜器制作中常用的工艺技术。

首先是选材。

制作青铜器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传统上,青铜器所用的铜材是由铜矿石经过熔炼、提纯得到的,而合金中的锡则是由锡矿经过熔炼得到的。

选材的关键在于要控制好铜和锡的比例,以保证最终铸成的青铜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其次是模制。

模制是青铜器制作中的重要步骤,也是决定青铜器形状和纹样的关键环节。

通常,制作一个青铜器需要设计和制作专用的木模,然后根据木模制作胶模,再由胶模制成蜡模。

蜡模经过加热融化后,铸造时会留下空腔,然后将熔融的青铜倒入空腔中,等待冷却后即可得到成型的青铜器。

再则是铸造。

青铜器的铸造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通常情况下,铸造工艺分为分型铸造和连续铸造两种。

分型铸造是指将蜡模放入砂箱中,然后用细砂填充周围固定住蜡模,再用砂浆做脱模口,最后烘烤脱模后倒入铜水。

而连续铸造则是借助专用的连铸设备将熔化的铜水连续注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后直接得到铸件。

最后是饰面处理。

为了让青铜器更加美观和防止锈蚀,需要进行饰面处理。

常见的饰面工艺有清理、抛光、涂漆和打磨等。

清理是指将铜制品表面的污垢和氧化物清除干净,抛光则是使用研磨工具抛光铜制品表面,使其光滑。

涂漆是将特定的漆料涂刷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而打磨则是通过研磨和擦拭使青铜器表面呈现出更加亮丽的光泽。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技术丰富多样,其中所涉及的工艺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这些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青铜器的制作提供了保障,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传承和保护,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延续,也为我们理解和珍视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青铜器范铸法的铸造过程

青铜器范铸法的铸造过程

青铜器范铸法的铸造过程
一、青铜器范铸法的铸造过程
青铜器范铸法是一种古老的铸造技术,它可以将锰铁矿、铝、铜等金属熔合、熔洗、熔抛后,再通过浇铸出完美的青铜器。

青铜器范铸法的铸造过程是复杂而繁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熔炼:首先,将锰铁矿、铝、铜等金属进行熔炼,把它们熔化成一种统一的熔合金,然后进行熔洗,把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清除出去,熔洗结束后即可得到熔合金。

2. 注浆:将熔合后的金属液置入集浆器中,然后关上蒸汽阀,通过控制蒸汽压力,使金属液在这个容器中轻度搅拌,蒸汽冷却,混合物凝固后,释放出形状定型的金属液,这就是所谓的“注浆”。

3. 熔抛:将注浆凝固后的物料经过熔抛之后,即可得到完美的青铜器。

4. 铸造:当熔抛完毕后,在铸造模具中放入熔抛好的青铜器,然后将熔合金倒入模具中,夹上密封盖,启动模具机械,开启蒸汽加热,根据一定的时间、温度及压力,将金属液铸入模具中,得到完美的青铜器。

青铜器范铸法的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原料、设备及技术,它也是目前国内外无可替代的铸造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青铜器范铸法已日益精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泥料加工 1)过筛与漂洗
目的是选择泥土的合适粒度、减少含泥量,以较好地满足 铸型的综合性能要求。
粒度太细: 耐热性和热稳定性都会变差,强度也会变低;
粒度太粗:“复印性”则会变差,难以刻塑和翻制细如纤 毫的泥模并翻制出泥范。
2)羼(chàn)和
该工艺直接承自制陶工艺。陶器中羼和料的比例 高者达30%左右,以砂粒为主。 目的: ①减小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倾向; ②减少粘土粘性作用,便于起模; ③提高泥型的耐火度、高温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2. 堆烧法
在篝火上将矿石和木柴逐层堆放,在 火堆边缘掘坑,炼得的铜液和炼渣流入坑 内并分离。 此法在原苏联米努辛斯克附近发现, 我国大冶铜绿山的西周矿井井口,发现炊 火遗迹中有孔雀石被木柴烧后还原而成的 红铜珠,似乎也属堆烧法的痕迹。
3. 坩埚炼铜
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的红山 文化时期的黏土坩埚,内壁已玻璃化,并附有还 原型铜渣,可见当时已采用内热式坩埚炼铜。
二、铸型设计与制作
铸型设计与制作的目的:通过对青铜器 铸件的分析,设计铸件的形态和功用,由此 制作铸型,为浇注和最后获得青铜器件作准 备。
(一)制模
制模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模是器物的模样,是制作铸型的依据,是实现青
铜器件铸造的首道工序。模的塑制过程就是青铜器的
设计过程,也是铸型工艺的设计过程。对于形状简单 的器物,可用这些器物直接作模。但形状较为复杂的 器物,则以泥为模,这是殷墟和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 实物所证实了的。
泥范铸造
最初的铸造技术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 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温,随着制陶业的发 展,很块就改用泥范。在近代砂型铸造之前 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泥范铸造一直是最主要 的铸造方法之一。
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范铸技术的研究根据 的是古代铸铜遗址的遗物,如:
• 郑州商城铸铜遗址 • 安阳殷墟铸铜遗址(获得铸型19000余块) • 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获得铸型万余块)
(3)一定的干强度,使泥模、泥型在搬运、 焙烧和浇注过程中能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损 坏; (4)较高的耐火度,能承受高于1200℃的 高温而不软化和馈散,使铜液浇注时铸型仍 能保持预定形态; (5)良好的退让性,使得铸型在液态金属 凝固和冷却过程中,能随着金属的收缩而相 应收缩,不致使铸件产生裂纹;
《周礼· 考工记》作为“官书”,显然是士 大夫调查整理之作。调查整理的局限性,可 能导致“六齐”内容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 然其作为当时合金配制经验的总结,说明当 时人们对于合金成分与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 深刻认识,这是毫无疑义的。“六齐”作为 中国乃至世界关于合金成分的最早记载,在 科技史及冶金史的重要地位,应该是肯定的。
这六种不同成分青铜合金的配方,是世界上最 早研究成分与性能、用途的关系的科学文献,它指出 了青铜合金的性能随其配方比的不同而引起变化的规 律。用以指导制造不同的器具。
关于“六齐” 的问题
• “六齐”中的“金”,当指铜及铜合金而言,古 人把金、银、铜分别称为黄金、白金、赤金,单 个的“金”则指铜。所谓“金无足赤”,即“铜 无纯铜”。
•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的残破铸型不胜其数)
泥范铸造的基本流程
泥料选取与加工 制 范 塑制模型 翻制范、芯 铸型组合 熔 炼 浇 注 ( 浑 铸 或 分 铸 )
修 整
筑炉及选料
配料及熔炼
补 铸 或 加 工
成 品
泥范铸造法的一般问题
一、泥料的选取与制备
1. 铸型材料不同于制陶泥科,理论上需 具备如下工艺性能: (1)一定的湿强度,保证在塑制或翻 制泥模、从泥模翻制泥范的过程中,不改变其 几何形状; (2)良好的可塑性,便于塑制形状复 杂、纹饰细腻的泥模,并使得从泥模上翻印的 范纹饰பைடு நூலகம்晰;
(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 黄 铜 矿 ( 23.4% ) 、 黝 铜 矿 ( 46.7% ) 、 砷 黝 铜 矿 (52.7%)、硫砷铜矿(48.4%); • 铜 的 氧 化 物 : 赤 铜 矿 ( 88.8% ) 、 黑 铜 矿 (79.9%); • 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 (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 水胆矾(56.2%)、氯铜矿(59.5%)。
铜 矿 石
目前,在地壳中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 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 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 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 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分 成如下四类。 •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

铜的硫化物: 黄铜矿(含铜34.6%)、斑铜矿
例:侯马东周泥范可能就在过筛和淘洗后的原生土中羼入 了一定量的100-260目的细砂。在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发现多处 米黄色或白色细砂,当系羼和料及其加工场所。
3)练制与陈腐
所谓练制就是搓揉、摔打;所谓陈腐,是将 泥料在某种特定环境陈放一定时间,目的在于使 泥料组成更趋均匀、密度增大,从而提高其强度, 使铸型不易变形、分层和开裂,更进一步提高物 理性能。
金属型铸造
金属型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入金属铸 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铸型是 用金属制成,可以反复使用多次(几百次 到几千次)。
制造金属型的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 耐热性和导热性好,反复受热时不变形, 不破坏; • 应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及耐磨性,机械 加工性好。
铸铁是金属型最常用的材料。其加工性 能好,价廉,耐热、耐磨,是一种较合适的 金属型材料。
(6)低的发气性,若铸型在浇注过程中发 气,气体则进入金属液中使铸件生成气孔, 影响铸件质量以至报废; (7)高的透气性,使铸型型腔中的气体在 浇注过程中能够排出,不致在烧注时混入金 属液中,使铸件产生气孔乃至报废。
2. 泥料的选取与制备具体步骤:
(1) 泥料选取
研究表明,商周泥型的原料与中国早期陶器的泥料相类似, 说明铸型泥料也是就地取材、略加选择的干净泥土。进一步表明 制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青铜器制范技术的基础。
1953年河南郑州二 里岗出土。高32.7厘米、 口 径 30.5 厘 米 、 底 3.5 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 藏。熔铜坩锅又称熔铜 炉,是熔炼金属铜及其 合金的工具。商代有多 种规格的熔铜坩埚,本 件是其中之一。多种规 格能适应不同的烧铸需 要。
熔铜坩锅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将军盔应是浇包
•力学性能:
状态 抗拉强度 σb MPa 退火 冷加工 240 450 70 380 50 6 屈服强度 σs 伸长率 δ 断面收缩率 ψ % 75 35 45 120 布氏硬度 HB
成分组织结构
决定材料的性能
锡青铜的强化 α固溶体-固溶强化
δ相(Cu31Sn8)-金属化合物相-沉淀 强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成分
3.干燥
泥范或泥芯往往采用阴干,再经焙烧才 能组装。组装之后还要再次干燥(同时也是 预热)方能浇注。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翻制的泥范是放 在地窖内阴干的。这样可以避免泥范干燥时 开裂,并减少变形。通常阴干时的环境温度 不宜过高,以控制水分蒸发速度,使之均匀 脱水,特别在初始一段时间内更需如此。
三、铜的熔炼
范和芯构成了铸型的主体。范形成器 物的外表,芯则形成器物的内腔、孔以及 某些中空部分。一般来说,浇注后被金属 包络的部分称之为芯,而金属外侧的则称 之为范,范与范的结合面称为“分型面”。 铸造复杂器物的铸型往往需要多个范 和芯的组合。
1. 制范和芯
步骤:
• 在泥模上涂以分型剂以便脱模(例用油烟熏模即为处理法 之一); • 将练制好的泥料做成形状较为规则的泥块。用泥弓将泥剖 成一定厚度的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 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外面再贴覆泥片以至预定厚度(14~ 130mm); • 修整分型面,做出与另一边范或芯装配的榫卯并撒上分型 剂,即可印制下一块范。为了便于组装时辩识,往往在范背 上刻划以符号; • 待全部泥范制就并略变干硬后,从最后制就的一片范开始 倒序起模;
合金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合金性能的 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青铜器器件对性能的要求不 同,因此对合金组元的含量要求理应不 同。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吗?
《吕氏春秋 ·别类编》载有:“金柔 锡柔,合两柔则刚” 的记述。我们祖先早就 认识到这一规律,即合金强化规律。
《周礼· 考工记》中指出: “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 制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模刮削掉相当于铸
件壁厚的尺寸而成芯。
外范 浇口
原模
刮去虚线以外部分 形成内范(芯)
内范 (芯)
2.组合铸型
范与芯组合成铸型。这一工序要求 范、芯定位准确,相对位臵稳定。因之, 在翻制泥范时就在分型面上作出了榫卯, 以备组合。 铸型组合后,外面通常要捆绑加固, 有的还要再糊以泥层。
早年,曾认为殷代 用“将军盔”作为“炼 锅” ,在将军盔里配料, 在炼炉中加热冶炼。这 种方法与后来外加热式 坩埚冶炼相同。 事实上, 殷墟出土的“将军盔” 都是内部受热较外部为 烈,不应是冶炼用的坩 埚,而是盛放铜液用于 浇注的浇包。
1. 偶然得铜
除了采石时偶然得到自然铜之外,古人从篝 火的灰烬中,或者在冶玉和烧陶过程中,也可能 得到炼铜的启示,偶然得到铜。有人认为,中国 冶铜术的发生,有可能来自对含铜较高的矿物 (如孔雀石、硅孔雀石或绿松石)的火试。古代 鉴别玉质优劣的办法就是火试,“试玉要烧三日 满”。孔雀石和硅孔雀石及绿松石,长时间在还 原气氛中高温火试,就有可能还原出金属铜。
铸铁范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59年河北兴隆出土。长28.3厘米、宽10.3厘米。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范由铸铁浇铸而成,能多次重复使用。发 明于战国时期,用以生产统一规格的铁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