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制作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六种不同成分青铜合金的配方,是世界上最 早研究成分与性能、用途的关系的科学文献,它指出 了青铜合金的性能随其配方比的不同而引起变化的规 律。用以指导制造不同的器具。
关于“六齐” 的问题
• “六齐”中的“金”,当指铜及铜合金而言,古 人把金、银、铜分别称为黄金、白金、赤金,单 个的“金”则指铜。所谓“金无足赤”,即“铜 无纯铜”。
(3)一定的干强度,使泥模、泥型在搬运、 焙烧和浇注过程中能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损 坏; (4)较高的耐火度,能承受高于1200℃的 高温而不软化和馈散,使铜液浇注时铸型仍 能保持预定形态; (5)良好的退让性,使得铸型在液态金属 凝固和冷却过程中,能随着金属的收缩而相 应收缩,不致使铸件产生裂纹;
《周礼· 考工记》作为“官书”,显然是士 大夫调查整理之作。调查整理的局限性,可 能导致“六齐”内容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 然其作为当时合金配制经验的总结,说明当 时人们对于合金成分与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 深刻认识,这是毫无疑义的。“六齐”作为 中国乃至世界关于合金成分的最早记载,在 科技史及冶金史的重要地位,应该是肯定的。
1953年河南郑州二 里岗出土。高32.7厘米、 口 径 30.5 厘 米 、 底 3.5 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 藏。熔铜坩锅又称熔铜 炉,是熔炼金属铜及其 合金的工具。商代有多 种规格的熔铜坩埚,本 件是其中之一。多种规 格能适应不同的烧铸需 要。
熔铜坩锅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将军盔应是浇包
铸铁范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59年河北兴隆出土。长28.3厘米、宽10.3厘米。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范由铸铁浇铸而成,能多次重复使用。发 明于战国时期,用以生产统一规格的铁器。
锄铁范 (河北兴隆古洞沟出土,战国) 由双合范、内范三件组成。一扇为器范,一扇是 平底,一为四角锥状銎口范。范身上小下大,边缘有四 个子母口,上部有一长方形銎;背面有弓形把手。
考古表明,至迟在商代早期,已不延用 早先那种矿石冶炼后直接铸造的一步法工艺, 而将冶炼和铸造分开进行。这种进步的生产 方式,免去矿石与燃料的辗转之累,而将矿 山附近炼得的金属,直接运至重要都邑铸造 成器。可能早在夏代已是如此运作。所谓 “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于荆山下。”当是这 种两步法工艺的写照。
古人的炼铜方法及其进展
合金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合金性能的 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青铜器器件对性能的要求不 同,因此对合金组元的含量要求理应不 同。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吗?
《吕氏春秋 ·别类编》载有:“金柔 锡柔,合两柔则刚” 的记述。我们祖先早就 认识到这一规律,即合金强化规律。
《周礼· 考工记》中指出: “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铸造的基本概念
将金属熔炼成符合要求的液体并浇进 铸型,冷却凝固、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 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
泥范铸造 古青铜器主要制作法 • 失蜡铸造 • 金属型铸造
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 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 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 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 为主的情况截然不问,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 黄 铜 矿 ( 23.4% ) 、 黝 铜 矿 ( 46.7% ) 、 砷 黝 铜 矿 (52.7%)、硫砷铜矿(48.4%); • 铜 的 氧 化 物 : 赤 铜 矿 ( 88.8% ) 、 黑 铜 矿 (79.9%); • 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 (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 水胆矾(56.2%)、氯铜矿(59.5%)。
(2)泥料加工 1)过筛与漂洗
目的是选择泥土的合适粒度、减少含泥量,以较好地满足 铸型的综合性能要求。
粒度太细: 耐热性和热稳定性都会变差,强度也会变低;
粒度太粗:“复印性”则会变差,难以刻塑和翻制细如纤 毫的泥模并翻制出泥范。
2)羼(chàn)和
该工艺直接承自制陶工艺。陶器中羼和料的比例 高者达30%左右,以砂粒为主。 目的: ①减小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倾向; ②减少粘土粘性作用,便于起模; ③提高泥型的耐火度、高温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二、铸型设计与制作
铸型设计与制作的目的:通过对青铜器 铸件的分析,设计铸件的形态和功用,由此 制作铸型,为浇注和最后获得青铜器件作准 备。
(一)制模
制模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模是器物的模样,是制作铸型的依据,是实现青
铜器件铸造的首道工序。模的塑制过程就是青铜器的
设计过程,也是铸型工艺的设计过程。对于形状简单 的器物,可用这些器物直接作模。但形状较为复杂的 器物,则以泥为模,这是殷墟和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 实物所证实了的。
铜 矿 石
目前,在地壳中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 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 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 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 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分 成如下四类。 •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
•
铜的硫化物: 黄铜矿(含铜34.6%)、斑铜矿
•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的残破铸型不胜其数)
泥范铸造的基本流程
泥料选取与加工 制 范 塑制模型 翻制范、芯 铸型组合 熔 炼 浇 注 ( 浑 铸 或 分 铸 )
修 整
筑炉及选料
配料及熔炼
补 铸 或 加 工
成 品
泥范铸造法的一般问题
一、泥料的选取与制备
1. 铸型材料不同于制陶泥科,理论上需 具备如下工艺性能: (1)一定的湿强度,保证在塑制或翻 制泥模、从泥模翻制泥范的过程中,不改变其 几何形状; (2)良好的可塑性,便于塑制形状复 杂、纹饰细腻的泥模,并使得从泥模上翻印的 范纹饰清晰;
第五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
制作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纯铜(红铜、紫铜)的结构与性能
•外观: 新鲜表面是玫瑰红色,表面形成氧化亚铜 Cu2O皮膜后呈紫色,故又称紫铜。 •密度:8.89~8.95× l03kg/m3
(Fe:7.8;Al:2.7)
•晶体结构:面心立方晶体(fcc)
•熔点:1083℃
•沸点:2593℃
•化学性能:惰性金属,耐蚀性与周期表上同族金属金、银 相似,在清洁的乾燥空气中不受腐蚀。空气中含有S02 、H2S、 CO2 和 Cl2 时 , 则 生 成 CuSO4· 3Cu(OH)2 、 CuCO3· Cu(OH)2 、 和 CuC12 ·3Cu(OH)2等化合物,在Cu表面上形成一薄层青绿色铜 锈(铜绿)。
例:侯马东周泥范可能就在过筛和淘洗后的原生土中羼入 了一定量的100-260目的细砂。在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发现多处 米黄色或白色细砂,当系羼和料及其加工场所。
3)练制与陈腐
所谓练制就是搓揉、摔打;所谓陈腐,是将 泥料在某种特定环境陈放一定时间,目的在于使 泥料组成更趋均匀、密度增大,从而提高其强度, 使铸型不易变形、分层和开裂,更进一步提高物 理性能。
•力学性能:
状态 抗拉强度 σb MPa 退火 冷加工 240 450 70 380 50 6 屈服强度 σs 伸长率 δ 断面收缩率 ψ % 75 35 45 120 布氏硬度 HB
成分组织结构
决定材料的性能
锡青铜的强化 α固溶体-固溶强化
δ相(Cu31Sn8)-金属化合物相-沉淀 强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成分
泥模的塑制与陶器的制作过程相类似,塑形与雕 刻当是制模的两大步骤。
泥模制成后,必须臵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
翻范。
(二)翻制范和芯 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 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 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 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 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 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 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 铸器物的厚度。
(6)低的发气性,若铸型在浇注过程中发 气,气体则进入金属液中使铸件生成气孔, 影响铸件质量以至报废; (7)高的透气性,使铸型型腔中的气体在 浇注过程中能够排出,不致在烧注时混入金 属液中,使铸件产生气孔乃至报废。
2. 泥料的选取与制备具体步骤:
(1) 泥料选取
研究表明,商周泥型的原料与中国早期陶器的泥料相类似, 说明铸型泥料也是就地取材、略加选择的干净泥土。进一步表明 制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青铜器制范技术的基础。
早年,曾认为殷代 用“将军盔”作为“炼 锅” ,在将军盔里配料, 在炼炉中加热冶炼。这 种方法与后来外加热式 坩埚冶炼相同。 事实上, 殷墟出土的“将军盔” 都是内部受热较外部为 烈,不应是冶炼用的坩 埚,而是盛放铜液用于 浇注的浇包。
1. 偶然得铜
除了采石时偶然得到自然铜之外,古人从篝 火的灰烬中,或者在冶玉和烧陶过程中,也可能 得到炼铜的启示,偶然得到铜。有人认为,中国 冶铜术的发生,有可能来自对含铜较高的矿物 (如孔雀石、硅孔雀石或绿松石)的火试。古代 鉴别玉质优劣的办法就是火试,“试玉要烧三日 满”。孔雀石和硅孔雀石及绿松石,长时间在还 原气氛中高温火试,就有可能还原出金属铜。
2. 堆烧法
在篝火上将矿石和木柴逐层堆放,在 火堆边缘掘坑,炼得的铜液和炼渣流入坑 内并分离。 此法在原苏联米努辛斯克附近发现, 我国大冶铜绿山的西周矿井井口,发现炊 火遗迹中有孔雀石被木柴烧后还原而成的 红铜珠,似乎也属堆烧法的痕迹。
3. 坩埚炼铜
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的红山 文化时期的黏土坩埚,内壁已玻璃化,并附有还 原型铜渣,可见当时已采用内热式坩埚炼铜。
金属型铸造
金属型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入金属铸 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铸型是 用金属制成,可以反复使用多次(几百次 到几千次)。
制造金属型的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 耐热性和导热性好,反复受热时不变形, 不破坏; • 应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及耐磨性,机械 加工性好。
铸铁是金属型最常用的材料。其加工性 能好,价廉,耐热、耐磨,是一种较合适的 金属型材料。
泥范铸造
最初的铸造技术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 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温,随着制陶业的发 展,很块就改用泥范。在近代砂型铸造之前 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泥范铸造一直是最主要 的铸造方法之一。
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范铸技术的研究根据 的是古代铸铜遗址的遗物,如:
• 郑州商城铸铜遗址 • 安阳殷墟铸铜遗址(获得铸型19000余块) • 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获得铸型万余块)
3.干燥
泥范或泥芯往往采用阴干,再经焙烧才 能组装。组装之后还要再次干燥(同时也是 预热)方能浇注。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翻制的泥范是放 在地窖内阴干的。这样可以避免泥范干燥时 开裂,并减少变形。通常阴干时的环境温度 不宜过高,以控制水分蒸发速度,使之均匀 脱水,特别在初始一段时间内更需如此。
三、铜的熔炼
范和芯构成了铸型的主体。范形成器 物的外表,芯则形成器物的内腔、孔以及 某些中空部分。一般来说,浇注后被金属 包络的部分称之为芯,而金属外侧的则称 之为范,范与范的结合面称为“分型面”。 铸造复杂器物的铸型往往需要多个范 和芯的组合。
1. 制范和芯
步骤:
• 在泥模上涂以分型剂以便脱模(例用油烟熏模即为处理法 之一); • 将练制好的泥料做成形状较为规则的泥块。用泥弓将泥剖 成一定厚度的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 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外面再贴覆泥片以至预定厚度(14~ 130mm); • 修整分型面,做出与另一边范或芯装配的榫卯并撒上分型 剂,即可印制下一块范。为了便于组装时辩识,往往在范背 上刻划以符号; • 待全部泥范制就并略变干硬后,从最后制就的一片范开始 倒序起模;
• 制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模刮削掉相当于铸
件壁厚的尺寸而成芯。
外范 浇口
原模
刮去虚线以外部分 形成内范(芯)
内范 (芯)
2.组合铸型
范与芯组合成铸型。这一工序要求 范、芯定位准确,相对位臵稳定。因之, 在翻制泥范时就在分型面上作出了榫卯, 以备组合。 铸型组合后,外面通常要捆绑加固, 有的还要再糊以泥层。
关于“六齐” 的问题
• “六齐”中的“金”,当指铜及铜合金而言,古 人把金、银、铜分别称为黄金、白金、赤金,单 个的“金”则指铜。所谓“金无足赤”,即“铜 无纯铜”。
(3)一定的干强度,使泥模、泥型在搬运、 焙烧和浇注过程中能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损 坏; (4)较高的耐火度,能承受高于1200℃的 高温而不软化和馈散,使铜液浇注时铸型仍 能保持预定形态; (5)良好的退让性,使得铸型在液态金属 凝固和冷却过程中,能随着金属的收缩而相 应收缩,不致使铸件产生裂纹;
《周礼· 考工记》作为“官书”,显然是士 大夫调查整理之作。调查整理的局限性,可 能导致“六齐”内容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 然其作为当时合金配制经验的总结,说明当 时人们对于合金成分与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 深刻认识,这是毫无疑义的。“六齐”作为 中国乃至世界关于合金成分的最早记载,在 科技史及冶金史的重要地位,应该是肯定的。
1953年河南郑州二 里岗出土。高32.7厘米、 口 径 30.5 厘 米 、 底 3.5 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 藏。熔铜坩锅又称熔铜 炉,是熔炼金属铜及其 合金的工具。商代有多 种规格的熔铜坩埚,本 件是其中之一。多种规 格能适应不同的烧铸需 要。
熔铜坩锅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将军盔应是浇包
铸铁范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59年河北兴隆出土。长28.3厘米、宽10.3厘米。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范由铸铁浇铸而成,能多次重复使用。发 明于战国时期,用以生产统一规格的铁器。
锄铁范 (河北兴隆古洞沟出土,战国) 由双合范、内范三件组成。一扇为器范,一扇是 平底,一为四角锥状銎口范。范身上小下大,边缘有四 个子母口,上部有一长方形銎;背面有弓形把手。
考古表明,至迟在商代早期,已不延用 早先那种矿石冶炼后直接铸造的一步法工艺, 而将冶炼和铸造分开进行。这种进步的生产 方式,免去矿石与燃料的辗转之累,而将矿 山附近炼得的金属,直接运至重要都邑铸造 成器。可能早在夏代已是如此运作。所谓 “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于荆山下。”当是这 种两步法工艺的写照。
古人的炼铜方法及其进展
合金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合金性能的 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青铜器器件对性能的要求不 同,因此对合金组元的含量要求理应不 同。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吗?
《吕氏春秋 ·别类编》载有:“金柔 锡柔,合两柔则刚” 的记述。我们祖先早就 认识到这一规律,即合金强化规律。
《周礼· 考工记》中指出: “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铸造的基本概念
将金属熔炼成符合要求的液体并浇进 铸型,冷却凝固、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 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
泥范铸造 古青铜器主要制作法 • 失蜡铸造 • 金属型铸造
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 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 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 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 为主的情况截然不问,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 黄 铜 矿 ( 23.4% ) 、 黝 铜 矿 ( 46.7% ) 、 砷 黝 铜 矿 (52.7%)、硫砷铜矿(48.4%); • 铜 的 氧 化 物 : 赤 铜 矿 ( 88.8% ) 、 黑 铜 矿 (79.9%); • 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 (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 水胆矾(56.2%)、氯铜矿(59.5%)。
(2)泥料加工 1)过筛与漂洗
目的是选择泥土的合适粒度、减少含泥量,以较好地满足 铸型的综合性能要求。
粒度太细: 耐热性和热稳定性都会变差,强度也会变低;
粒度太粗:“复印性”则会变差,难以刻塑和翻制细如纤 毫的泥模并翻制出泥范。
2)羼(chàn)和
该工艺直接承自制陶工艺。陶器中羼和料的比例 高者达30%左右,以砂粒为主。 目的: ①减小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倾向; ②减少粘土粘性作用,便于起模; ③提高泥型的耐火度、高温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二、铸型设计与制作
铸型设计与制作的目的:通过对青铜器 铸件的分析,设计铸件的形态和功用,由此 制作铸型,为浇注和最后获得青铜器件作准 备。
(一)制模
制模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模是器物的模样,是制作铸型的依据,是实现青
铜器件铸造的首道工序。模的塑制过程就是青铜器的
设计过程,也是铸型工艺的设计过程。对于形状简单 的器物,可用这些器物直接作模。但形状较为复杂的 器物,则以泥为模,这是殷墟和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 实物所证实了的。
铜 矿 石
目前,在地壳中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 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 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 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 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分 成如下四类。 •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
•
铜的硫化物: 黄铜矿(含铜34.6%)、斑铜矿
•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的残破铸型不胜其数)
泥范铸造的基本流程
泥料选取与加工 制 范 塑制模型 翻制范、芯 铸型组合 熔 炼 浇 注 ( 浑 铸 或 分 铸 )
修 整
筑炉及选料
配料及熔炼
补 铸 或 加 工
成 品
泥范铸造法的一般问题
一、泥料的选取与制备
1. 铸型材料不同于制陶泥科,理论上需 具备如下工艺性能: (1)一定的湿强度,保证在塑制或翻 制泥模、从泥模翻制泥范的过程中,不改变其 几何形状; (2)良好的可塑性,便于塑制形状复 杂、纹饰细腻的泥模,并使得从泥模上翻印的 范纹饰清晰;
第五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
制作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纯铜(红铜、紫铜)的结构与性能
•外观: 新鲜表面是玫瑰红色,表面形成氧化亚铜 Cu2O皮膜后呈紫色,故又称紫铜。 •密度:8.89~8.95× l03kg/m3
(Fe:7.8;Al:2.7)
•晶体结构:面心立方晶体(fcc)
•熔点:1083℃
•沸点:2593℃
•化学性能:惰性金属,耐蚀性与周期表上同族金属金、银 相似,在清洁的乾燥空气中不受腐蚀。空气中含有S02 、H2S、 CO2 和 Cl2 时 , 则 生 成 CuSO4· 3Cu(OH)2 、 CuCO3· Cu(OH)2 、 和 CuC12 ·3Cu(OH)2等化合物,在Cu表面上形成一薄层青绿色铜 锈(铜绿)。
例:侯马东周泥范可能就在过筛和淘洗后的原生土中羼入 了一定量的100-260目的细砂。在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发现多处 米黄色或白色细砂,当系羼和料及其加工场所。
3)练制与陈腐
所谓练制就是搓揉、摔打;所谓陈腐,是将 泥料在某种特定环境陈放一定时间,目的在于使 泥料组成更趋均匀、密度增大,从而提高其强度, 使铸型不易变形、分层和开裂,更进一步提高物 理性能。
•力学性能:
状态 抗拉强度 σb MPa 退火 冷加工 240 450 70 380 50 6 屈服强度 σs 伸长率 δ 断面收缩率 ψ % 75 35 45 120 布氏硬度 HB
成分组织结构
决定材料的性能
锡青铜的强化 α固溶体-固溶强化
δ相(Cu31Sn8)-金属化合物相-沉淀 强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成分
泥模的塑制与陶器的制作过程相类似,塑形与雕 刻当是制模的两大步骤。
泥模制成后,必须臵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
翻范。
(二)翻制范和芯 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 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 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 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 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 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 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 铸器物的厚度。
(6)低的发气性,若铸型在浇注过程中发 气,气体则进入金属液中使铸件生成气孔, 影响铸件质量以至报废; (7)高的透气性,使铸型型腔中的气体在 浇注过程中能够排出,不致在烧注时混入金 属液中,使铸件产生气孔乃至报废。
2. 泥料的选取与制备具体步骤:
(1) 泥料选取
研究表明,商周泥型的原料与中国早期陶器的泥料相类似, 说明铸型泥料也是就地取材、略加选择的干净泥土。进一步表明 制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青铜器制范技术的基础。
早年,曾认为殷代 用“将军盔”作为“炼 锅” ,在将军盔里配料, 在炼炉中加热冶炼。这 种方法与后来外加热式 坩埚冶炼相同。 事实上, 殷墟出土的“将军盔” 都是内部受热较外部为 烈,不应是冶炼用的坩 埚,而是盛放铜液用于 浇注的浇包。
1. 偶然得铜
除了采石时偶然得到自然铜之外,古人从篝 火的灰烬中,或者在冶玉和烧陶过程中,也可能 得到炼铜的启示,偶然得到铜。有人认为,中国 冶铜术的发生,有可能来自对含铜较高的矿物 (如孔雀石、硅孔雀石或绿松石)的火试。古代 鉴别玉质优劣的办法就是火试,“试玉要烧三日 满”。孔雀石和硅孔雀石及绿松石,长时间在还 原气氛中高温火试,就有可能还原出金属铜。
2. 堆烧法
在篝火上将矿石和木柴逐层堆放,在 火堆边缘掘坑,炼得的铜液和炼渣流入坑 内并分离。 此法在原苏联米努辛斯克附近发现, 我国大冶铜绿山的西周矿井井口,发现炊 火遗迹中有孔雀石被木柴烧后还原而成的 红铜珠,似乎也属堆烧法的痕迹。
3. 坩埚炼铜
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的红山 文化时期的黏土坩埚,内壁已玻璃化,并附有还 原型铜渣,可见当时已采用内热式坩埚炼铜。
金属型铸造
金属型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入金属铸 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铸型是 用金属制成,可以反复使用多次(几百次 到几千次)。
制造金属型的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 耐热性和导热性好,反复受热时不变形, 不破坏; • 应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及耐磨性,机械 加工性好。
铸铁是金属型最常用的材料。其加工性 能好,价廉,耐热、耐磨,是一种较合适的 金属型材料。
泥范铸造
最初的铸造技术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 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温,随着制陶业的发 展,很块就改用泥范。在近代砂型铸造之前 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泥范铸造一直是最主要 的铸造方法之一。
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范铸技术的研究根据 的是古代铸铜遗址的遗物,如:
• 郑州商城铸铜遗址 • 安阳殷墟铸铜遗址(获得铸型19000余块) • 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获得铸型万余块)
3.干燥
泥范或泥芯往往采用阴干,再经焙烧才 能组装。组装之后还要再次干燥(同时也是 预热)方能浇注。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翻制的泥范是放 在地窖内阴干的。这样可以避免泥范干燥时 开裂,并减少变形。通常阴干时的环境温度 不宜过高,以控制水分蒸发速度,使之均匀 脱水,特别在初始一段时间内更需如此。
三、铜的熔炼
范和芯构成了铸型的主体。范形成器 物的外表,芯则形成器物的内腔、孔以及 某些中空部分。一般来说,浇注后被金属 包络的部分称之为芯,而金属外侧的则称 之为范,范与范的结合面称为“分型面”。 铸造复杂器物的铸型往往需要多个范 和芯的组合。
1. 制范和芯
步骤:
• 在泥模上涂以分型剂以便脱模(例用油烟熏模即为处理法 之一); • 将练制好的泥料做成形状较为规则的泥块。用泥弓将泥剖 成一定厚度的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 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外面再贴覆泥片以至预定厚度(14~ 130mm); • 修整分型面,做出与另一边范或芯装配的榫卯并撒上分型 剂,即可印制下一块范。为了便于组装时辩识,往往在范背 上刻划以符号; • 待全部泥范制就并略变干硬后,从最后制就的一片范开始 倒序起模;
• 制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模刮削掉相当于铸
件壁厚的尺寸而成芯。
外范 浇口
原模
刮去虚线以外部分 形成内范(芯)
内范 (芯)
2.组合铸型
范与芯组合成铸型。这一工序要求 范、芯定位准确,相对位臵稳定。因之, 在翻制泥范时就在分型面上作出了榫卯, 以备组合。 铸型组合后,外面通常要捆绑加固, 有的还要再糊以泥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