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主观题的通性通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政治主观题的通性通法

获取与解读信息是高考政治考核的首要目标,也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的前提。从教学实践来看,许多考生主观题做不好,就是因为不能准确把握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而导致对材料信息不能全面正确地解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读不懂、写不好。因此,提高考生解答主观性试题能力的关键,一在审题,二在答题。

一、审题

审好题是解题的关键,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考生做不好主观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时间太短,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读

一遍就匆忙答题,结果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我们所说的审题,一般包括审材料、审设问。其中审设问,又要具体明确问题指向以及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具体来说,审题时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审设问

(1)明确设问在知识范围上的限制性要求,这一点在学科内综合题中尤其重要。看到试题后,首先要确定问题的数量和每个问题涉及的知识范围。通过审题,我们不但要分清涉及的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哪个板块,还要明确涉及的是这些板块中哪些具体的知识,如果是生活与哲学的话,还要分清是用哲学原理还是用方法论。

(2)明确问题指向。在我们常见的主观题中,问题的指向不外乎这样几类:

①旨在考查考生概括、归纳等聚合思维能力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②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通常以“……的原因”等形式出现,即我们通

常所说的“为什么”类型的问题。

③旨在考查考生演绎、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怎么办”类型的问题。

④此外,还有“谈谈对……的认识”类型的问题。

2.审材料

(1)对于一题多问的题目,要注意弄清几个情境材料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题目材料的中心意思。

(2)对于每一段文字材料,都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其主旨。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字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层次、压缩长句、抓关键性词句等方法,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

(3)要善于带着问题读材料,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4)要善于寻找情境材料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以实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转化。

(5)对于图、表材料的阅读,要注意借助图、表的标题把握其中心意思;要学会分析柱状图、饼状图等常见图、表;要注意“注”等容易疏漏的信息;要学会对图、表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主旨或结论。

二、答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是高考政治考核的基本能力目标。而“有话不会说,有话说不好”却是不少同学普遍存在的能力缺陷。分析其中原因可知,除了知识储备和审题方面的欠缺外,没有掌握主观性试题的解答方法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的。

1.不同设问类型,各有模式

(1)“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通常应当紧扣题目材料,对材料进行简要概括,将材料语言转化为学科知识点,而不必再论证、阐述。

(2)“为什么”类型的问题,一般多从意义(必要性、重要性)方面加以论述。在意义的论述上,经济学方面通常涉及对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的变革,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的影响。政治学方面,最终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促进,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维护等。考生具体解答时要分清主体,分别选用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其中政府的性质、职能、组织和活动原则,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党的建设,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等是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

(3)“怎么办”类型的问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实现材料有效信息向学科知识点的迁移,通常需结合教材和相关时政内容作答。

(4)“谈谈对……的认识”类型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上述题型的综合。我们要对某一问题谈看法,首先要明确所谈问题及其实质,即“是什么”;然后要运用所学知识,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或评价,即“为什么”;有时候还要适当地表明态度,说明应该“怎么办”。

2.各种设问类型的共性要求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有问题的分析、解答,都必须联系教材寻找理论依

据,落实到课本知识点上。

(2)简单的设问,可以直接套用课本知识进行回答;复杂的设问,需将题目材料和教

材知识结合起来回答。

(3)要适当储备一些时政术语,以便规范简洁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4)组织答案时要正确使用学科术语,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规范性。可以按“材料+

观点”的模式组织,也可按“观点+材料”的模式组织。

例7 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图片1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

会保障等方面。”

(1)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促进作用的。

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2)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析

一、审题

1.审设问。

(1)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本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设置了两个问题。第(1)问属于经济学内容,主要涉及财政的作用;第(2)问属于哲学内容,主

要涉及矛盾分析法的运用。

(2)审设问,明确问题指向。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解读,属于“是什么”类型的问题;第二小问考查考生对社会建设支出对经济建设起促进作用的理解,属于“怎么样”类型的问题。第(2)问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属于“谈谈对……的认识”类型的问题。

2.审材料。

(1)本题由一个图和两段文字材料组成,整体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展开。

(2)对于图的审读:标题是“2000—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的变化”,强调的是这段时间内财政支出方向的变化;横轴是这段时间内的不同年份,纵轴是支出金额;要注意右侧给出的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的不同图例。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经济建设支出、社会建设支出都在逐年增加,但相比较而言,社会建设支出的

增加要快于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

(3)对文字材料的审读:柱状图下面的第一段文字材料,告诉了我们社会建设支出的有关内容,明确这些有助于回答问题(1);第二段文字材料,主要显示了在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实际上蕴涵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对立的信息,如果再联系问题(1)第二小问的解答,那么问题(2)的解答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二、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