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震仪现在在哪里【地震仪的介绍及历史故事】
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
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 地动仪测震是个传奇?
近日,一场关于“张衡地动仪”真伪的大讨论悄然兴起。支持者从不同角度寻找史据,以求为“张衡地动仪”的来龙去脉正本清源;反对者则认为,目前复原的地动仪均不能测震,史书记载的诸多史据也经不起推敲,因此,地动仪很可能是历史杜撰。
基于此,本报记者辗转数千里——从当年放置地动仪的东都洛阳,到张衡出生地、埋葬地河南南阳,从承担复原地动仪项目的河南博物院,到中国地震界最权威的中国地震局……通过对多位专家学者的探访,去追寻张衡地动仪之谜,试图用扎实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1 张衡地动仪测震是个传奇?
·张衡地动仪管用吗? 难道只是摆设?
·地动仪惹了谁?千年后遇“舆论震动”
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地动仪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效果。一千多年前,张衡是否有能力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地动仪?检验地动仪神奇的“陇西地震”是否属实?
到2004年底,冯锐又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的协助,终于找到了记有张衡地动仪的最早几份古代刻本,除《后汉书·张衡传》外,还有含《续汉书》文字的《初学记》、《事类赋注》、《太平御览·工艺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和《后汉纪》、《后汉书·顺帝纪》等史料,以后又增加了南北朝(陈)虞荔561年所著的《鼎录》。先后共找到8份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共有254个字。
从洛阳一路南下,行驶三百余公里,便达到南阳城北的石桥镇。放眼望去,一处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在村落中格外显眼。139年,张衡在京师洛阳去世后便被运回他的家乡,安葬在这里。1956年,南阳县人民政府以墓园为基础在这里建立了张衡博物馆,并于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馆内的张衡成就展览厅内,展示着张衡的生平事迹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等科技成果。展厅外面,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地动仪模型。张衡博物馆馆长刘新告诉记者,张衡博物馆内的地动仪模型基本是仿照中国古代科技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制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建造的,而且只是个模型,不能测震。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张衡简介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张衡简介地震仪是谁发明的?我们都知道地震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在古代就有人发明出了地震仪,可以预测地震,今天跟随爱装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内容。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中国东汉张衡发明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在19世纪末期发明的,它有负责的机械系统。
地震仪介绍 中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周铸着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
龙嘴是活动的,都衔着一颗小铜球。
每一个龙头下面,又放了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
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好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
地动仪制成后,安置在当时的京都洛阳。
在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阳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落了下来,说明洛阳的西方发生了地震。
可是洛阳人却没有感觉到,一些学者和官僚们纷纷议论,有的人还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
过了几天,陇西(现在的甘肃省西南部)有人来报告,那一天当地发生了地震,大家才赞叹地动仪真是灵敏、准确。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
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
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地震仪发明者张衡简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震仪的故事
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震仪的故事在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常常涌现出一些不起眼而又伟大的发明家,他们并不像爱迪生那样闻名于世,但他们的发明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发明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东汉时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震仪,为后来地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张衡生平张衡,字义山,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很有才的学者和发明家。
他生于公元78年左右,是一个小官僚出身的家庭。
因为他聪明好学,很快被选入到当时最为知名的太学学院学习经史文化,并且还是那个学院里的优等生之一。
在成为一名官员之前,张衡开始研究玄学和科学,通过苦心钻研,掌握了很多方面的知识。
他研究范围广泛,观察到自然的变化和规律,并且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想法。
张衡晚年参加过皇帝宴会,其表演幻术可以算作是东汉时期的“魔术师”。
尽管他的预言几乎都是错的,但他独创的震仪却真正成为了地震学的先驱。
二、震仪的历史背景地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更是时时刻刻都要考虑防震。
中国的一些历史建筑就是应对震动而建造的。
在过去,当地震发生的时候,通常都会引起大规模的死伤和财产损失,但是人们不知道如何来提前预警,所以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很多人想方设法来研究地震。
一部分学者认为,地震可以通过龙的动与静来预测,并以此来警示准备。
因此,在他们的建筑设计上,就有了明显的龙的形状作为标志或者建筑上连续的模样。
但是,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准确的,也不可能将地震测量变成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张衡的震仪就揭开了科学地震学研究的序幕。
三、发明震仪张衡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他在农业、水利、测量、建筑等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神仙们说:“天地之气,黄中之精,和气以成,气凝以形。
”张衡在他开创的科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开发了震仪。
他的震仪是一种古代测量地震和地质活动用的科学仪器,也是科技界赢得许多荣誉的抢手之作。
张衡的“震仪”长度约3.4米,宽约2.4米,由中央铜制相对观测设备及8个方向的铜蛇制成,海拔由中心往8个方向各10.3米,加上方向设备共18.3米,象征着八卦。
张衡及地动仪的详细介绍
张衡及地动仪的详细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好好唠唠张衡和他那超级厉害的地动仪。
张衡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咱先不说别的,就说他这人聪明的劲头,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话说有一回,我去参观一个关于古代科技的展览,正好就看到了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介绍。
当时我就被吸引住了,站在那儿挪不开腿。
我看到展板上写着,张衡生活的那个年代,地震那叫一个频繁,老百姓深受其苦。
这张衡啊,心里就琢磨着得想个法子能提前知道地震啥时候来。
于是乎,经过他没日没夜地研究和琢磨,地动仪就诞生啦!
这地动仪长得可奇特了。
像个大酒坛,周围有八条龙,龙嘴张着,里面含着铜球。
下面呢,对应着八只张着嘴的蛤蟆。
有个工作人员在旁边给我们讲解,那说得是绘声绘色的。
他说:“这地动仪神奇得很呐!要是哪个方向有地震,对应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进蛤蟆嘴里。
”我就在那想,这也太牛了吧!
我还听到旁边有两个小朋友在那讨论。
一个说:“这能准吗?”另一个说:“那肯定准啊,古人多聪明啊!”
后来我回家又查了好多资料,越了解越觉得张衡厉害。
他不仅仅发明了地动仪,在天文、数学等好多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总之啊,张衡和他的地动仪,那真是古代科技的璀璨明珠,让人不得不佩服!
怎么样,朋友们,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张衡和地动仪有了更多的了解?。
1_地动仪解说词
地动仪解说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中国汉城景区灵台游览参观,我是您此行的讲解员XXX,非常荣幸今天由我来陪同大家共同感受我们悠久的汉代文化。
我们目前位于中国汉城景区汉宫外城的灵台内,灵台在汉代时期是国家的天文观测台,用来观测天文气象的专用建筑。
它与景区内的其它建筑的区别在于它是没有屋顶的,露天的建筑风格更有利于观测天文、地理、气象,而东汉时期科学研究方面最为杰出的人物就是张衡,张衡,今河南南阳人,为东汉天文学、地理学和气象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较为频繁。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泛滥、房屋倒塌,造成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
他在担任太史令任职灵台期间,多次亲历地震,深知人们疾苦,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最初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的时候很多人对他的发明并不相信,甚至讥讽嘲笑。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
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
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
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目前,灵台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台地动仪,是依据张衡发明的科学手法测量地震的同时,结合了现代的声光电科学技术而复原打造的。
但这台地动仪并不能测试地震,而是把人的体力和动能转换成地震的烈度,让大家不仅可以欣赏火龙吐珠,还可以感受地震发生时山崩地裂、江河横流的场景体验。
每个体验区代表着一个方位,总共是八个方位,当您选好方位站定后,只需将您所持币,放入投币口,即可进行互动体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将您的体力跟动能,通过感应系统,转换成地震的烈度,级别,进而达到地震来临时的一系列反应。
张衡简介,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简介,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
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他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天文着作有《灵宪》。
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
龙嘴里吐出了铜球公元138年,东汉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消息来自太史令(专门从事天文和地震工作)张衡。
然而,在京都,谁也没觉察发生过地震。
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
“张衡吹牛!”“张衡瞎说!”京都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洛阳以西的陇西人说,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现在,人们既震惊又钦佩。
陇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远离洛阳。
张衡是怎么知道有地震的?原来,在张衡生活的那个时代,地震非常频繁。
仅从公元96年到公元125年的30年间,就发生了23次大地震,其中几次发生在洛阳附近。
正因为如此,地震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张衡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铜做的,直径约3米,样子像酒坛。
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上,倒挂着8条龙。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
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
蛤蟆仰着头,张大嘴巴。
8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那一天,朝西的龙口铜球掉了,于是张衡断定京都以西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
发生地震之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1800多年前,张衡就能制作出如此精致、灵敏、准确、美观的仪器,真是太神奇了!张衡的祖父张堪,曾当过蜀郡太守。
到张衡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生活贫苦。
《地动仪》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和改进地 动仪。
现代地动仪的进步
现代地动仪在精度、范围、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能 够更准确地监测地震。
现代地动仪的应用
现代地动仪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预警、研究等领域,为人类防 震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地动仪的设想与展望
1 2
历史记录
根据历史记录,地动仪在多次地 震事件中准确记录了地震的方向 和强度,为当时的政府和民众提
供了重要的信息。
现代验证
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了地动仪 的原理和准确性,证明了其在古代 的技术水平下具有较高的精度。
局限性
尽管地动仪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准确 性,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材料限制 ,其灵敏度和精度与现代地震监测 仪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地动仪的技术创新
未来地动仪将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监测精 度和范围,实现更快速、更准确的地震监测。
未来地动仪的应用拓展
未来地动仪将拓展应用领域,不仅应用于地震监 测,还将应用于地质灾害、气象等领域。
3
未来地动仪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地动仪将具有 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 出更大的贡献。
《地动仪》的保护与复制
原物保护
文物保护法规
遵守文物保护法规,确保《地动仪》原物的安全 和保护。
预防性保护
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措施,如控制环境湿度、温度 、光照等,以防止原物损坏。
修复与维护
对原物进行必要的修复和维护,保持其历史、科 学和艺术价值。
复制及仿制
01
精确复制
根据原物的结构和材料,进行精 确复制,保持原物的基本特征和 细节。
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果,在教育和科普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被列入中小学教材,还 被广泛用于各种科普活动和展览,帮助人们了解地震和科技的历史和发展。
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导读:地动仪是汉代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
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
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
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
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
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
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和天文研究。
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
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
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
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
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
张衡和地动仪的历史故事
张衡和地动仪的历史故事张衡和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之一,地动仪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中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警仪器。
它由张衡所创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张衡是东汉末年的一名科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领袖。
他的一生曾多次出使中原,并掌握了当时颇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据《张衡传》记载,张衡精通天文、地理、水利等方面的知识,还熟知人文地理,并曾在当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其中,张衡所创造的地动仪就是他运用他的知识所制造。
当时,地震是人们所无法避免的天灾之一,它时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
张衡为此深感已然,他认为,地震是由于天上的恶神所引起的,如果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并采取应对措施,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的伤害。
张衡搜集了当时所有地震的象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创造出了地动仪。
张衡的地动仪是一种可以模拟地震的设备,外观像一只中空的青铜球,直径为2.44米,球体中间有八道沟槽,分别对应了八个方向。
内部则是由三个球形组成。
地动仪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小球放置在一个口袋中,然后将口袋放置在地动仪的特定位置,即可得到一个地震发生的预测。
当地震发生后,小球便会受到震动,然后滚动进地动仪中间的一个通道中。
通过观察小球最终滚落的位置,人们可以知道地震的方位和震级,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张衡的地动仪成为了当时科技成就的象征,但是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和发展,它最终逐渐被淘汰。
不过,张衡的创作对于今天科学和技术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衡的物理学理论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动仪的设计思想也启示着我们应该运用科技的发明来更好的应对天灾,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张衡和地动仪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故事。
张衡的思想和成就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学习。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
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
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
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
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地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这项发明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经历。
据传,张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天文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地理学、天文学等知识,对地震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时代,地震是一种神秘而可怕的自然现象,人们对地震的发生和原因知之甚少。
张衡深知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他决心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预测地震,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张衡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是一种能够感知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震级大小的仪器,它的发明填补了当时地震预测领域的空白,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伟大创举。
地动仪的发明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还为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张衡的地动仪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技遗产。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崇高赞颂。
张衡凭借着对地震的深刻理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创造了地动仪这一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是有了像张衡这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铭记张衡的伟大成就,传承科学精神,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震学泰斗——张衡
物证 据”下个 明确 的定义 , 扩大实物证 据 的范围 , 力 克实物证据难以排除的弊端 。 其次, 将 “ 刑讯逼供 ”具体化 ,形成 明确定 义, 增强条文的可操作性, 以防止屡禁不止的 刑 讯逼 供现象发生。 4 . I . 2 规定 “ 毒树 之果”的效力。在英美 法系的非法证 据排除规则中 “ 毒树之果 ”是 不可或缺的部分 , 美 国对 “ 毒树之果 ”予 以 排除, 但在判例 中也规定例外 的情形 , 形成 了 “ 排除加例外 ”的模式 。而我 国在对非法 证据进行 排除时却没有 规定 “ 毒果 ” 的 内容 , 这 让实 践 中对非 法证据 所衍 生 的证据 的处 理 没有 法律依 据 ,只能靠法官 自由裁量[ 8 ] 。 因此 , 我 国在依 据本 国法律 实情的基础上 。 可 以借鉴美 国的 “ 毒树 之果 ”规则 。 4 . 1 I 3 证 明标准细化 。根 据刑诉 法规定 , 当事人 提起 排除非 法证 据 的应该 承担 初步 证 明责 任 ,即 向法 庭提 供相关 线 索或 者资 料 。当人这种证 明责任 , 应该达到 “ 使法官 对证据 收集 的合 法性产生怀 疑”的程度 ,这 样法官才会启 动非法证 据排 除的程 序[ 8 】 。 检察 机关 承担的是 一种倒 置责 任 , 当法 官 同意启动排除程序时 , 检察机关对 “ 证据 收集 的合法性 ”承担证 明责任 。而该种证明 在我看来 , 应该达到 “ 确实 、 充分”的标 准 ,
综合论坛 2 0 1 3年 9期 ( 上)
地震学泰斗一张衡
尹 东平
( 张衡博 物馆 河南 南阳 4 7 3 0 0 0)
世界 上最 早的 地震仪 器是 中国东 汉时 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张衡 , 字平子 ( 7 8 年 1 3 9年 ) ,中国东汉 时期 南 阳郡西 鄂县人 ( 今 中国河南省南 阳市石 桥镇夏村 ) ,他是 中国古 代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 。 自古以来 , 我国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 的 地震区之一 ,因此 , 我 国保存 了大量 的地震 记 载资料 , 而这些记载现 已成为世界各地地
张衡和地动仪
张衡和地动仪
张衡是一位中国古代科学家,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主要进行了大气、天文、水文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他所发明的“地动仪”。
地动仪是一种利用重力和惯性原理来确定地震方向和地震距离的仪器,它可以检测出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创举。
地动仪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圈,一个是外圈。
内圈是一圈玉制龙头,龙头的嘴巴朝向东方,表示东方是正方向。
外圈由十二条铜蛇组成,每只铜蛇在地动时会发出声音,铜蛇的头部指向地震的震源位置。
通过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机构可以测定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地动仪的制作和使用,不仅具有很高的物理和数学水平,而且还涉及到了人文领域的知识,比如地理、历史、神话等等。
张衡运用自己的物理学原理和天文观测经验,通过对地理和民间传说的借鉴,将科学和人文巧妙结合。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新力,而且也表现了张衡的卓越才华和为人民造福的憧憬。
张衡生前发明的地动仪,至今仍是科学史一大珍宝,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为后世的地震预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张衡和地动仪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块金字招牌,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古代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如何发扬中华优秀文明的价值观,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为人民造福。
世界第一台地动仪的科学知识
世界第一台地动仪的科学知识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张衡,字平子(公元78--139年),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东汉时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
他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根据历史资料,张衡的一生正处在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年代,从公元96年到125年的三十年中,就有23年发生过比较大的地震,特别是公元l19年,一年之内就发生了两次地震。
张衡在总结劳动人民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才创制了这一台地动仪。
地动仪系“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方向。
灵台与张衡地动仪
灵台与张衡地动仪灵台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灵台创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1974年发掘,位于河南省伊滨区佃庄镇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即东汉首都洛阳城南郊)。
灵台是东汉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也是当时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
灵台分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为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为观测天象的场所,其四周各有五间建筑物,为观测人员整理天象时的衙署。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主持与组织灵台的天文工作。
它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一直沿用到西晋,毁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作为国家天文台达二百五十年之久,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灵台遗址,面积达44000平方米。
其中心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长约41米,东西宽约31米,高约8米。
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两层平台。
下层平台筑有回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层平台。
上层平台四方,原各有五间建筑,每间面阔5.5米。
遗留下来的西面建筑的墙壁涂以白粉,东面涂以青粉;南面建筑的铺地砖上有朱红色粉的痕迹。
这种依方位的施粉方法,与崇拜四灵(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习俗有关。
其顶部原来置放仪器,是观测天象的露天观测台。
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二次任职太史令,亲自参与主持领导过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发明的地动仪就放在了灵台上。
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并将自己发明的地动仪安放在灵台之上,在当时的地震预报方面大显神功,为当时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衡,公元7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县石桥镇。
他虽然出生于南阳,但一生辉煌的时期却发生在我们洛阳,洛阳可以说是张衡的第二故乡。
张衡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对官宦子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习气却十分反感。
他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对天文、哲学、地理都很精通,一心想报效国家,干出一番大业。
三年级作文写关于地震仪的信息资料
三年级作文写关于地震仪的信息资料你知道吗?在这个充满奇妙事物的世界里,有一种超级厉害的仪器,叫做地震仪。
我第一次听说地震仪,是在一次参观科技馆的时候。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跟着爸爸妈妈走进了那个充满神秘和知识的地方。
一进门,各种各样新奇的玩意儿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有会跳舞的机器人,有模拟太空环境的装置,还有能和你对话的智能屏幕。
就在我眼花缭乱的时候,一个看起来有点古老但又充满神秘气息的仪器出现在我眼前。
它的名字叫做地震仪,长得有点像一个大铜罐子,上面有好多奇奇怪怪的零件和线条。
我好奇地凑过去,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想要把它看个清楚。
这个地震仪的主体是一个铜制的大圆桶,圆桶的外面刻着好多我看不懂的文字和图案。
听讲解员阿姨说,这上面的刻纹可有着大讲究呢,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圆桶的八个方向,分别伸出了八条龙,那龙做得可逼真了,张牙舞爪的,好像下一秒就要飞起来一样。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球,龙的下面对应着一只张着大口的蛤蟆。
我当时就特别好奇,这些龙和蛤蟆到底是干啥用的呀?讲解员阿姨笑着说:“小朋友,这可神奇啦!当地震发生的时候,那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落到对应的蛤蟆嘴里。
”我听了,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了,心里想:“哇,古代的人也太聪明了吧,居然能想出这么厉害的办法来监测地震!”我站在那里,想象着如果真的有地震发生,铜球掉落的情景,感觉又紧张又兴奋。
我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摸了摸那几条龙,凉凉的,滑滑的,触感特别奇妙。
看着这个地震仪,我不禁想到了古代的人们。
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观察,创造出了这样了不起的东西。
他们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才最终让地震仪诞生。
后来回到家,我还是对地震仪念念不忘。
我缠着爸爸给我找更多关于地震仪的资料。
爸爸笑着打开电脑,和我一起搜索起来。
我这才知道,原来最早发明地震仪的人叫张衡,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汉朝。
张衡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发明家,他的地震仪比国外早了一千多年呢!我还知道了,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其实是利用了惯性的原理。
张衡地动仪介绍100字
张衡地动仪介绍100字《张衡地动仪介绍100字》篇一嘿,你知道张衡地动仪不?那可老厉害了,简直就是古代科技界的“超级网红”。
张衡地动仪就像一个神秘的大铜罐子,周围镶着八条龙,每条龙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球。
这地动仪就像是古代的地震预报员。
我第一次知道地动仪是在历史课上,当时老师讲的时候,我就觉得张衡这人简直是个天才。
在那个啥都不发达的年代,他就能想出这么个玩意儿来监测地震。
你想啊,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设备,什么地震仪、测震仪啥的统统没有。
张衡就像一个穿越者一样,带来了这个神奇的发明。
我就琢磨着,这地动仪是咋工作的呢?听说哪个方向要是发生地震了,相对应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到下面蟾蜍的嘴里。
这就好像龙在告诉人们:“嘿,那边地震啦,注意点啊!”不过呢,也有人说这地动仪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精确,也许只是个大概的方向指示。
但不管咋说,在当时那就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我能穿越到张衡那个时代,我一定要亲眼看看他制造地动仪的过程。
是怎么一点一点把那些铜片拼凑起来的,又是怎么设计那些精巧的机关的。
说不定我还能给他当个小助手呢,哈哈,当然这只是我的幻想啦。
这地动仪就像一座连接古今科技的桥梁,让我们看到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了不起。
虽然现在的地震监测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张衡地动仪这个伟大的发明。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古代科技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你说,要是现在还能有像张衡这样充满奇思妙想的发明家,那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有趣呢?《张衡地动仪介绍100字》篇二张衡地动仪,那可是个超酷的东西啊!就像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魔法器物。
你看啊,它整体的构造特别奇特。
这个地动仪是用铜铸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地盘踞在周围,仿佛随时都会腾飞而起。
那些龙的眼睛好像透着一种洞察一切的光芒,而龙嘴里的铜球就像是它们守护的珍宝。
蟾蜍呢,蹲在下面,张着大嘴,就等着龙嘴里的球掉下来。
这造型,简直绝了。
我记得小时候,我看到地动仪的图片,就觉得这是个来自古代的超级英雄装备。
地动仪介绍
《地 动 仪》
张衡(78-139),字平 子,南阳西鄂(今河南 南阳县石桥镇)人。他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 的天文学家,为我国 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在 数学、地理、绘画和 文学等方面,张衡也 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和广博的学识。
顺帝问张衡:“你说西方地动,有什么根据呢?” 张衡说:“我用地动仪测到的,三日内必定有人 来报告。” 第三天,果然有人,模样像大酒坛, 上面铸着八条龙,龙头 对着东、南、西、北等 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 的,每个嘴里含有一颗 铜球。每个龙头下对着 一只张嘴大蛤蟆。
功能
地动仪可以测 八个方向的地动, 只要远处大地一有 地动,所对的那条 龙就会吐球报信。
“启禀皇上,京都正西方向发生了地动,现在那 里一定是房屋倒塌,江河横溢,请皇上速派官员去慰 问。”一位六十多岁的大臣用焦急的口吻对皇帝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地震仪现在在哪里【地震仪的介绍及历史故
事】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许多国内外的参观者都被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的复原模型所吸引。
人们不觉惊叹古代中国人的聪
明智慧。
这架地震仪的发明者是我国东汉着名天文学家,南阳郡西鄂(今
河南省南召县南)人张衡。
他精通天文历算,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
太史令。
他在公元132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曲地动仪,比国外类似仪器早一千多年
这架地震仪用精钢制成,圆径8尺,形状像个大酒樽。
上面有个盖子,内部有一个中枢机械“都柱”。
柱旁通着8条道,每条道上
有发动机关,周围铸有8条龙。
龙嘴里各含一个小锕球,对着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位。
在地上,对准龙
嘴蹲着8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巴。
哪个方向如果发生了地震,仪器上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蛤蟆嘴里
发出响亮的声音,报告震源的方向。
这是因为,在平时,地震仪平
稳地放着,都柱也垂直竖立在仪器的中央。
但因为都柱上粗下细,
重心高,支面小,像个倒立的不倒翁,这样就极容易受震动而倾倒。
譬如东方发生地震,东面的地壳自然发生波动,震波影响都柱,都
柱自然倒向震动方向。
沉重的都柱向东倒下后,于是推动了东方的
横杆,横杆推开含有铜球的东面的龙嘴,于是龙嘴吐出了铜球。
有一次,位于仪器西方的龙嘴里的铜球“当啷”一声落到了蛤蟆嘴里。
但洛阳并没有地震的征兆和感觉,有些人便议论纷纷,乘机
讥笑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并不科学。
没想到过了几天,从西北来
人飞报消息,说是距洛阳一千多里的兰州、临洗、陇西一带的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大家这才信服了地震仪,赞叹它果真如此灵敏准确,从此,“铜龙报警”这个故事便在朝野上下和广大群众中广泛
流传开来。
张衡为人正直、治学严谨。
是我国科学文化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他还研究制造成观测风向的候风仪,并曾制造出一种能飞的“木雕”等精巧机械,对天文、地理、数学、哲学都很有研究。
他经过长期观察计算出,人们在一个地方看到的星座,共有两千五百多颗,这和现今天文学家的统计基本一致。
他绘制的一幅地形图曾流传了好几百年。
他还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着有《两京赋》。
他又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