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整理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反作用)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错误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按照客观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但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总观: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以及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 唯心主义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世界是由意识或思维构成的。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优先性,而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流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观、笛卡尔的主体观等。
3.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次级地位,认为物质存在的先于和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也有不同的流派,如唯物辩证法等。
4.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强调意识和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但又能主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推动物质的发展。
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客观真理原理:客观真理原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不依赖于主观主义的意识。
真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得到的,是能够被验证和证明的。
这一原理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6. 主观相对性原理:主观相对性原理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
人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认识。
这一原理在哲学和文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要求对不同主观观点进行尊重和理解。
7. 价值相对性原理:价值相对性原理认为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主体而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个体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能不同。
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冲突中保持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8.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原理:这一原理认为社会是处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规律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能创造和消灭。
规律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造福人类。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事物之间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就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一、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哲学主张,只有通过实证考验和调查,才能得出可靠的和可
信的结论。
它抛弃了传统哲学的理论猜测和经验的臆断,重视研究的准确
性和可验性,以科学调查的方法来寻求答案,并面向实践。
实证主义哲学
主要通过归纳,比较,实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
二、行动哲学
行动哲学是西班牙哲学家阿米利亚诺·索洛的代表作。
他的理论思想是,通过个人的理解,行动和判断,以及不断更新认识,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并以此来改善人类社会。
行动哲学强调的主要观念是,真理是一种主
观体验,而不是一种客观真理,而且只有通过行动和判断才能得到真理,
而真理又是随着行动和发展而改变的,要经过反思、评价和对比才能理解
真理的内在本质。
三、形式主义哲学
形式主义哲学是瑞典哲学家皮洛·斯勒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实际上,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是形式性的,而实体本质上是抽象的,不能用形式来把
握实质,只能从形式中推断出其内在本质。
因此,斯勒认为,世界上一切
事物都是“形而上学”的,只有追求形式,而不是实体,才能获得真实的
了解。
四、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是德国哲学家罗尔夫的理论思想。
哲学原理归纳
哲学原理归纳哲学原理是指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是哲学研究的基石。
它是哲学体系的总纲和总纲领,包括哲学的内容、方法和问题等方面。
在高2024级文科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哲学原理,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哲学概念、思想和理论。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哲学原理的归纳。
1.辩证法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的力量相互斗争和转化的结果。
辩证法原理强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面,而矛盾的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原理对于理解社会和历史发展、人的思维和现象的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主观性原理:主观性原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
它认为人是自由和创造的主体,通过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把握和改变客观世界。
主观性原理对于理解人的意识活动、自由选择和社会互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3.客观性原理:客观性原理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主观意识存在的,它有其规律性和客观性。
客观性原理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与主观性原理相对应,它们相互作用,并构成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4.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通过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来解释人的思维、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等方面。
5.唯心主义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相对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它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原理强调意识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6.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综合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发展性和现实性。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世界是具有矛盾的统一体,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7.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将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观点,它认为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哲学原理是研究宇宙、人类和存在本身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探索着关于真理、价值观、知识和自然界等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以下是一些哲学原理的归纳总结:1.存在与实在:哲学认为存在和实在是独立于我们的知觉和意识的。
存在是指物质和非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实在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独立的实体。
2.人的自由:哲学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权。
人的自由包括理性自由(思考和决策的自由)和实践自由(追求人生意义和目标的自由)。
3.真理与知识:哲学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终极目标。
真理是与现实相符合的思维或陈述,而知识是对真理的理性了解。
哲学探讨真理的特性、观念形成的原则和知识的可靠性。
4.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和实在的一般原理。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学说。
这些学科探讨现实的本质和结构,涉及物质和意识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本质等问题。
6.心灵哲学与意识:心灵哲学研究心灵和意识的本质。
它关注意识的起源、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产生等问题。
哲学思考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基础,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对认识的影响。
7.语言与逻辑:哲学思考语言和逻辑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的主要工具,而逻辑则是评估思维和推理的有效工具。
哲学探讨语言的含义和真假、推理的规则和形式等问题。
8.美学与艺术:美学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创造和欣赏的原则。
美学探讨审美经验和美的标准,探究艺术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哲学思考艺术作为人类体验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10.存在主义与宗教哲学:存在主义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宗教哲学思考宗教的本质、存在和神的存在等问题。
这些学科中,哲学试图回答人类对存在和宇宙的根本问题的追求。
哲学原理不仅是关于思考和理论的学科,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它提醒人们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本质,并通过对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来寻求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一、哲学原理
1、实在原理:实在理论认为,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会由于任何
原因而消失。
它必须被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2、一致原理:一致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物质与思想在认识上的一致性,即实在及其描述的一致性,一致性(即实在一致性),是认识规律的基础。
3、主观原理:主观原理说明了人的理解形式,人对客观实在的认识
是经过主观介入的,主观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质的变化,所以主观认识是无
法达到客观实在的。
4、相对原理:相对性原理说明,在认识规律中,一切的认识都是相
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各种相对的真理,它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真
理和其他问题上的真理存在差别。
二、哲学方法论
1、对比法:对比法是以比较和选择的方式,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判断,逐一放在一起,来探究其差异和可能的关系,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2、比喻法:比喻法是以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比拟或类比,把抽象的
客观实在解释成具体易懂的东西。
(完整版)哲学原理大全
哲学原理大全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重点掌握】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重点掌握】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第二部分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Ⅳ创新(2条原理)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五、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辩证唯物论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认识论1. 实践的特征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和方法论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 实践的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认识对时间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理论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接受正确的认识,抵制错误的认识;4.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5.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原理:在整体和部分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原理: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完整版)哲学原理大全
哲学原理大全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重点掌握】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重点掌握】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第二部分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Ⅳ创新(2条原理)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五、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
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一、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哲学原理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事物发展具有辩证性,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和多样的。
人们在研究中要把握全面、看问题多方位,防止机械化的思维方式。
2.唯心主义原理:哲学原理方法论充分肯定思维对人类认识和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片面观点。
它强调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能动作用,要求人们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深化对客体的认识。
二、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基本方法:2.综合思维方法:哲学原理方法论强调思维的综合能力。
研究者要善于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
3.历史分析方法:哲学原理方法论认为历史是理解和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了解问题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此来识别问题的规律和特点。
4.实证研究方法:哲学原理方法论注重对事实的观察和实证研究。
研究者要通过实证分析和实践验证,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正,以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三、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应用:1.在哲学研究中,科学运用哲学原理方法论,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问题和规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在哲学教学中,科学运用哲学原理方法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科学运用哲学原理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指导实践行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哲学原理方法论是指导哲学研究和思维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原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研究者在运用哲学原理方法论时,可以通过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历史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哲学认识和应用水平。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整理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精神萎靡使人丧失斗志。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要有高昂的精神。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1)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而不能割裂。
(3)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辩证法)。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
(2)方法论:要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而不能割裂。
(3)错误倾向:肯定运动,否定静止,是诡辩论、不可知论、相对主义。
肯定静止,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4.规律客观性(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2)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顺利开展实践,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则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阻碍实践发展。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辩证法(一)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略)(1)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总结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总结整理一.唯物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打算意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熟悉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方案性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掌握作用。
昂扬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丢失斗志。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气。
((3)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打算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方案性、主动制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毁灭,是不行违背的。
①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进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需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一旦违反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
①人可以在熟悉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①要把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5.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敬重客观规律。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熟悉、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①要把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行分割的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丰富和发展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1.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完整版)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二】: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类和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与思想的学科。
它探讨一些根本问题,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等方面的问题。
在哲学中有许多原理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下面我将根据哲学原理的不同方面进行总结。
一、存在论1.存在与自然界存在论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关注的是宇宙、自然界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存在论主要包括实在论和唯心论两种观点。
实在论认为外部世界是独立存在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知觉的,而唯心论则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和知觉。
2.存在与生命在存在论的范畴下,还包括了对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神秘的存在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哲学家们长久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认识到了其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和原理。
3.存在与人类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也是存在论的研究对象之一。
人类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使了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研究。
人类的存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人类的存在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身。
二、认识论1.知识的来源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的问题。
在哲学中,知识的来源被分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观点。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而理性主义则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和思维。
这两种观点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它们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真理的本质真理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或者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哲学中,真理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为了获取真理,人们需要依靠理性和经验,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以此来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3.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真理和价值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准则。
相对主义者认为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思想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和相对性,不应该强加于他人。
哲学原理整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被称为不可知论。
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没有科学依据;③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著名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②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③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审时度势”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分类
原理或观点的名称
原理或观点的基本内容
方法论
举例应用
第
四
|
五
课
辩
证
唯
物
论
第
四
|
五
课
辩证唯物论 Nhomakorabea第
六
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
识
论
第
六
课
认
识
论
第
六
课
认
识
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及归宿都离不开实践;②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应用
原理或观点的名称
原理或观点的基本内容
方法论
举例应用
认识过程的特点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坚持实践的观点
获得认识的两条途径:直接经验(即参加社会实践)和间接经验(即学习书本知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认识事物运动规律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的含义、特点与三种基本形式
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特点:①客观的、物质的活动②自觉的、能动的活动③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形式: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爱迪生发明电灯(认识具有反复性)
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从热素说到热运动说(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①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实践上是无限的,因此,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活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②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③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或者掌握新类型、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或者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关阔领域各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否则相反。
(1)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⑵要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打不相识” “一次性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的演变”
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相对主义、反对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原理或观点的名称
原理或观点的基本内容
方法论
举例应用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作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 “有志者,事竟成” “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的反映的客观实在。①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发展促进作用④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其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反对唯心主义,反对(静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
北斗星的位置改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③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特殊状态。
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与作用②意识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③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④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