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此展开。
这两对关系既相互独立,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更为根本或者说是更为优先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则是派生的。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展开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当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突现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尤其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此时并不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存在。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应然而生。
人生活于自然界,人的活动必然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而自然界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
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既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
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永恒依赖,人类不论多么聪明,有多大能力,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进步,都不能脱离自然界。
人永远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就意味着人不能破坏自然,不能对抗自然,只能保护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是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还是一种有理性思维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就能思维,就有自我意识。
能思维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人对周围环境不仅仅是适应,而且还进行改造,以便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有自我意识,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就能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主体,而不是像其他生物一样永远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与自然相对立的一极,也就无从谈起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人有理性思维,有自我意识,能与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物质能量交换,才形成了特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产物,即“人化自然”。
马克思第四章PPT课件
实践客体的历史性
客体是由人的历史活动历史 地规定的
古人问“ 古人问“天”
飞船上“ 飞船上“天”
人类登“ 人类登“天”
自然 形式 客体 类型 社会 形式 精神 形式
自然万物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比如 浙江省丽水市, 浙江省丽水市, 不是单指这块地
附着在物上 的精神价值
三、实践的中介
中介是指实践的工具、手段。 中介是指实践的工具、手段。
•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两者区别: 两者区别: 区别 异质性; 异质性;不完全同步性 两者联系: 两者联系: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互相转化 派生
人的意识 活动之外 一切物质 运动的 总和
客 观 世 界
实践
主 观 世 界
人脑把握 物质世界 的精神活动 的总和
实践中介的形式
• 物质工具系统: 物质工具系统: • “肢体的延长” 肢体的延长”
• 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
• (思维形式、交往中介) 思维形式、交往中介)
• 文字的出现 • 人工语言的出现 • 语言载体
实践中介的形式
物质中介
实践中介的形式
语言符号
t=
t′ V 1− 2 C
2
实践表现为双向运动
“实践是一种实 科学实验。 验、科学实验。” —— 培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存基础 说明( 说明(第一个 前提) 前提) 人与动物区别说 明(意识活动基 础) 人的本质说明 (社会关系基 础)
二、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 能动地 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 的社会性 物质活 的物质活 动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四、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4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实践是联系对象性关 系的中介 实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阶段
混沌
(不分)
奴隶
主人
伙伴(Biblioteka 一)有序统一协同进化
(疏离分裂)
从奴隶到将军/从混沌到有序
(中间) (两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
价值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第四章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马克思:“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 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人作为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 有意识、能思维、会劳动的生物。
人使自然界达到自我意识。
人类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生 鱼类 节肢动物 无腭类 物 有腭类 环节动物 原始有头类 软体动物 进 线形动物 原始脊索动物(无头类) 轮虫 扁体动物 化 赖皮动物 图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种子植物 谱 两侧对称动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海绵动物 肛肠动物 菌类动物 原生动物 原始单细胞生物 蛋白质—最初生命出现,非细胞形态生物 更加复杂的多分子体系—多糖、脂肪、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 复杂有机物—糖、脂肪酸、甘油、氨基酸、嘧啶、嘌呤等 简单有机物—甲烷等 (实物图) 无机物
劳动 工具
近代机器 大工业
人
人工自然
大规模重复创造
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物系统
工业
天然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
消耗 转化
物质结构 物质形态 物质属性 运动、变化
工业
资源 产品
无效状态
消费物质 耗散能源
生产过程
自然学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辨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一一:=====================================================一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辨析李万古内容提要“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科学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它重在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但马克思在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同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和解决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并没有引入“人的自然化”概念。
“人的自然化”,在理论上没有根据,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工业称为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来。
国际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自然观产生了广泛的兴书本,并把通过工业的媒介而形成的自然界称之为趣。
8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术界也广泛地关注这一“人类学的自然”∞。
与“人化的自然”概念一样在问题,并出版了一些论著。
但总的看来,关于这方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只出现过一次。
如果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因而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说,马克思是从感觉的对象化及其发展的角度来提究或商榷,“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作为相对出“人化的自然”概念的,那末,在这里,“人类学的自应的一对范畴就是其一。
它最早见于《自然理论与然”的概念却是从解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现时代》①、《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o两书中,而统一而使用的。
尽管马克思在这里把通过工业的异后又在肖明主编的《哲学》o和<哲学原理》回中出现。
化形式而形成的自然界称之为“人类学的自然”,但“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作为相对的一对范畴在实际上,“人类学的自然”的概念和“人化的自然” 或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能否成立?既是一个理论问的概念一样,强调的都是自然界的对象化和人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论著中,马克思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这就要看其是否符合马克在批判布·鲍威尔把自然与历史对立起来的错误观思的原意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的情点时指出:“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好象这况”o。
人化的自然界名词解释
人化的自然界名词解释人化自然界1、自然界的“人”,即“自然的人化”。
即按照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对天然景物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自然景观如今也称为“人工自然景观”。
这里的“人”,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有特定共同体属性的社会人群,其中包括原始部落及其居民,也包括新形成的国家及其民族,还包括拥有共同体属性的各种阶级或团体。
2、人工制造的自然界。
在自然风景观中,人们把某些物象和景色人格化,使它带上了人的意志特征,并将它置于人的关注之下。
例如自然山水中的洞穴,如果被开发利用,就成了某些地方的标志景观。
现代园林中利用石块来组织空间和造景,也往往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
又如水体的大小、形状,植物的种类、配置的位置,建筑的布局等都具有特定的含义,从而形成所谓意义的系统。
这种园林构图叫做“意义构图”,也叫“人工自然”。
3、按照需要加以调整的自然界。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自然因素和条件已经能够通过人的劳动加以改变。
例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使纸质的书本逐渐取代木质的简策;蒸汽机的应用使一吨重的大炮可以发射三百多米远的炮弹,进而使地球上原有的自然物候改变了面貌;冶金工业的发展,使过去那种“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的荒凉景象逐渐变得“楼阁峥嵘。
幽谷鸟鸣。
泉声似琴”;电力、机器、化学工业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逐渐控制和改造气象、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4、可用于生产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物象人格化后,其功能就不再仅限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条件。
5、可用于生产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物象人格化后,其功能就不再仅限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条件。
因此,许多国家都将美化自然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
我国正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把绿化祖国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自然人化
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
划, 只会带来灾难。 [ 11]
而?? 那些特殊的属人的、感性的本质
力量( (只有在一般的关于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
的自我认识。 [ 12] ??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
上,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 % 首先作为人的直
接的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 材料) 和工
具% % %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
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 5]
在人的实
践中, 自然界不断人化、向人而生; 同时人的本质不断外化为
等的, ?? 现实的自然界 与?? 现实的人 互为本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异化是人
为造成的, 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障碍就是?? 资本逻辑 , 科技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理论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实现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且其价值取向是生存论
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因此通过工业% % % 尽管以异化的形
式% % % 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 3 ]
真正
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如工业活动)而形
成的,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是以?? 通过自己
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 为内容的。
马克思的思想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 马克思虽然承
这样, 通过实践使外部世界转变成属人的世界, 使自然界转
变成?? 人的无机的身体 , ??人化的自然界 便成为?? 人的本质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自然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取了以往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提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全面认识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自然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自然----实践劳动----人”的过程,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探讨的核心。
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
大自然是远远先于人类生成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已经自在地存在着。
这种先在、自在、存在的自然,就是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是非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产生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归属于自然,充分说明和体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基础性。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是人的目的与尺度。
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
但不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对象性活动,都依赖于人的尺度。
所以,由自然人化成为单方面的客体自然向主体的人的生成。
这种生成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改造和占有。
第三、自然人化”说并未向我们展示完整的人学与自然学的答案。
第0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社会政治实践 形成各种社会 关系的实践活 动。社会政治 实践是在物质 资料生产实践 的基础上发生 和发展的
科学文化实践 生产精神文化 产品的实践活 动。生产精神 文化产品的科 学文化实践构 成了人类实践 的一个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三者的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 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 又密切相关。
含 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义
一方面, 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 特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 实践 征 客体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 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说明
客体与存在的事物不是相等的概念, 存在的 事物只是可能的客体, 只有当其被纳入主体 活动的范围之内, 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 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客体。
实践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存 在的事物有多方面的性质或功能, 它们并不 是同时完全地成为人的实践客体
分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自然客体和社会 客体
是否为实践所创造: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 客体
三、实践的中介
人类实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 实践中介不 仅使主客体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而且中介的性 质还决定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 实践的主 体、客体、 中介相互联系, 形成了实践的基本 结构。
其一,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vs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其二,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实践对象、活动的个别性vs客观事物规律的普遍性
其三,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人的无限性超越的目的vs实现目的手段中介的有限 性
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
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已是势在必行。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理解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本体。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向度关系,而是双重关系:一是人与作为自然宇宙秩序的本体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物性自然的关系。
对此,自然就可以分为本体自然与物性自然。
本文主要探讨人与相对于物性自然的本体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生态本体看,人对自然的改造实质上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即是主体与客体矛盾的统一。
构建人与本体自然的和谐关系贵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本体自然和谐双赢。
一、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生态本体(一)人的本质力量在改造自然中发挥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从主体作用看,人的本质力量在改造自然中体现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它有提出“为什么实践”“用什么来实践”“改造什么实践客体”等问题的责任,从而掌控和驾驭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主体人的本质力量都具备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
其中,主体能力结构还有人本身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然力,人在主体能力结构中掌握运用知识和经验体现出来的智力因素,人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意志等,这些要素都是人本质力量在自然本体中的体现。
(二)自然生态本体作为客体被人所依赖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生态本体作为客体被人所依赖,是客观不可转移的、具体对象、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产物。
自然生态本体不仅能成为客体,更多的还取决于自身的自在本性、人本力量主体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三)人与本体自然的失衡关系人与本体自然的失衡关系,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生态本体的对立关系。
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力,和自然物质相互对立存在。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南京大学研究生题库考试及答案当代自然辩证法沈骊天
当代自然辩证法——沈骊天一、古希腊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本质区别首先,古希腊文化所依附的社会经济支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所依附的文化政治体制是分散的、多元的城邦国家。
这与依附农业经济、中央集权政体的中国古代科学具有不同的传统与风格。
其次,中国自然科学基本上只继承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古希腊自然科学是继承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区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中国相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第三,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和经验性,在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
而古希腊自然观对世界认识的整体论与中国古代学者不同,是以承认世界各个中间层次规律为前提的,并建立了逻辑理论和推理方法。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社会背景:经济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政治方面——市民阶层力量的增长需造成封建贵族权力的衰弱和国王政权的强化;科学方面——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人眼界的空前开拓。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核心的世俗世界观。
代表人物:达·芬奇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的发表——《天体运动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局限:以经典力学作为说明世界的基本论据,否认自然界发展的观点,无法解释自然界现存状态造成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结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意义科学给人以知识,自然辩证法却给予人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
第三章系统观系统——是若干相互作用并相对独立于外界的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性质不能归结于各孤立元素性质的总和。
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内部相关性、环境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功能性元素——可以为物质的单元、元件,又可以为不限于物质单元的要素。
组织物质系统的单元,即可以是分立的、个数有限的,也可以是连续的、个数无限的。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李泽厚美学思想微探二系08中文(2)班082210215 解惠磊摘要: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从中国20世纪50 年代的美学论争中发展起来的。
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人化自然”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的。
李泽厚实践美学经历了初创、发展和完善的三个阶段。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命题作为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体系初创与完善阶段标志,它们之间是对应的关系,后者是李泽厚在结合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前者的补充和超越,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李泽厚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他的美学思想是从中国20世纪50 年代的美学论争中发展起来的。
那时的美学论争中涉及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实践的观点”,而在那时李泽厚就已开始尝试用马克思“人化自然”的实践观点来解决美学问题。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美学发展热潮中,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也是一直以马克思“人化自然”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的。
通过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思想的总体把握及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实践美学经历了初创、发展和完善的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学术品格和历史文化内涵,实践美学在思想丰富发展的过程中诸如“新感性”、“积淀说”、“人的自然化”等命题相继提出。
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命题作为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体系初创与完善阶段标志,在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们之间是对应的关系,后者是李泽厚在结合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前者的补充和超越,二者缺一不可的。
一、关于“自然的人化”的命题在实践美学早期建构中,李泽厚在探讨自然美时也谈到了“自然的人化”,但是当时只用来批评朱光潜的“移情说”,把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欣赏自然的前提条件,突出了自然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内涵,在实践美学逻辑框架中还未占据原点位置。
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到了80年代“自然的人化”命题被进一步充实。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交往活动的制度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自 调节过程的自觉性的集中体现。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 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的自然与人 化自然。
• 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并通过人的实 践而不断转变为人化自然。自在自然的运动 变化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 之中.
二、自然的进化与自然的人化
• 自然进化是一个过程。
• 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具有双重性质: 不仅改造自然物质形态,创造物质产品,而 且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改变和创造人们的社会 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关系。
• 有生命的人的生产与再生产即人自身繁殖, 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 人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 的自己生命的生产,还是通过生育而达到 的他人生命的生产,总是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人类生活的 永恒的自然条件。
• 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不同,人的劳动不 仅使自然物发生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自然 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作为规律 决定着人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 劳动改变的只是自然物的存在形态而非物 质本身。 •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合目的性和合 规律性的统一。
• 社会制度是个人之间交往的产物。
• 交往活动制度化的过程是交往关系历史发展的客观 化结果,是无限的交往活动在物质生产发展现状制 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
• 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可以其同物质生产联系 的密切程度不同划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 和文化交往三个层面。 • 与交往的三个层面相应,历史形成的交往活 动的制度化也表现为三个层面:社会经济结 构;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 化结构或思想上层建筑。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政治生活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构 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的动力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 产初中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与社会结构
• 社会实质上是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交往关系(批判“社会契约论”)。生产活 动要求人们的交往活动具有稳定的秩序和结构,即 制度化。
• 在人类实践过程中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转变成社 会因素、人类历史一部分的自然,即历史的自然。 • 人和自然的统一性。
第二节
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二、物质生产的社会本质 • 三、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 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第四章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 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
• 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 二、自然的进化与自然的人化 • 三、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
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 自然概念:
–广义的自然是指整个宇宙、统一的客观 物质世界; –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条 件、自然环境的总和。
–自然进化的方式:渐变与突变。 –自然进化的特点:不可逆性、无限性。 –自然的进化与生命的起源。
• 自然的人化是指自然被人的实践所改造并 打上了人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和烙印。
• 自然人化的发展阶段:远古时代简单劳动 生产中人对外部自然的直接利用;古代农 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局部性改造利用;近 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对自然的全面支配重组。
• 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 界,包括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 类世界产生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 人化自然则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 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那一部分自 然界,是人的“周围世界自在自然与人化 自然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
•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地 位和作用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生长点和突 破口。 •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二、物质生产的社会本质
• 物质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 的。 •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 内,才会有人们的物质生产。 • 社会关系是人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借以 实现的必然形式。 •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马克 思生产实践概念的狭隘庸俗理解。
三、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社会关系的 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
•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与社会结构 • 三、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社会有机条件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社会结构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为 了能够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 社会关系。
• 自然的人化对自然的进化影响。自然的人 化带来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 协调发展。
三、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
• 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密 切相联,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只就彼此相 互制约。 • 自然的历史的两重含义:
– 自然有其发展且延伸到人类历史中的历史; – 人类历史并非存在于自然之外,而是通过实践将自然纳入 人类历史之中,并以其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素。
• 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 体形成于人的初中和交往活动中。
•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 社会有机体再生产和理新的内在机制是物 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