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篇1《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苏洵传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北宋苏洵简介

北宋苏洵简介

满一岁夭亡。 ●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 ●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苏洵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
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发愤读书
●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 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 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 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 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 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 愤读书。”
●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 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是月命苏 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 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 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北宋苏洵简介
苏洵
●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与苏 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简介_苏洵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苏洵简介_苏洵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苏洵六国论的阅读参考一、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敢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家。

据说27岁才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信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武、苏辙到洋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上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伤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伤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排困,雄奇道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武、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著有《嘉信集》十五卷。

《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背景材料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范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日,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界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苏洵散文鉴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苏洵散文鉴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苏洵散文鉴赏【序】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称赞的文人群体,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开创了散文的新境界。

作为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苏洵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至今仍在被后人钦佩和解读。

本文将对苏洵的散文进行全面评估和鉴赏,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一】苏洵及其散文背景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子容,号樊川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饱读经史。

苏洵的一生经历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等几位皇帝的统治,亲身参与了政治斗争和国家事务,对于社会变革和政治风云有着敏锐的触觉。

这些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渗透到他的散文作品中,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深入和细腻的内涵。

【二】苏洵散文的风格特点苏洵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饱含哲理思考:苏洵心思缜密,善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散文中,经常出现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历史的观察,思考着人生的起伏和无常,对于人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自然描写生动:苏洵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自然景物的形象。

他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配以精细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3.感情真挚深沉:苏洵的散文中充满了真挚和深沉的情感。

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表达了真诚和深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类情感的无限关怀。

4.语言简练精炼:苏洵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尽可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复杂的思想。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让文章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度和内涵。

【三】苏洵散文作品赏析苏洵的散文作品涉及广泛,既有议论文、游记,也有书信、家书等形式。

以下将对其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

1.《送子规》这是苏洵写给他的儿子苏轼的一封家书。

书中,苏洵表达了对儿子的嘱托和期望,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父亲的深深爱意。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个人简介姓名: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性别:男生卒年:1009—1066所属朝代:宋代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所属流派:三苏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权书衡论生平介绍苏洵,北宋散文家。

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的名言名句集锦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2、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3、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6、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7、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明于大而暗于小。

10、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11、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12、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1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4、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8、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宋朝苏洵的简介

宋朝苏洵的简介

宋朝苏洵的简介苏洵,字子存,宋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是宋代文艺复兴思潮的引领者,也是一名卓越的官员。

一、背景介绍苏洵生于宋初,出生于今福建漳州,先民后地,家境贫寒。

经母亲幼时教导,他早年便展示出非凡的才华,聪慧的头脑,迅速的成长。

由于家中无遗,他从小到大没有过什么社会地位,但是却展示出了杰出的文学天分。

苏洵5岁就能读书抄写,7岁就能读诗并加以写作,是宋朝罕见的秀才。

二、改革精神苏洵反对唯物主义思想,强调宗教信仰和儒家思想与自然联系,秉承本土文学及处世10000岁之理。

此外,他重新审视传统文学形式,认为文学不可局限与社会阶级隔阂而只能是人人皆可谈论的问题。

三、文学及思想成就苏洵是宋朝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复兴思潮的先驱者,在节奏、押韵、文字把握上有着相当成熟的技巧。

苏洵也不断完善与改进自己的文学技巧,对宋朝文学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苏洵思想深邃,批评社会公平,尊重人权,反对虚伪和炫耀,每一句诗都经过细腻的内心洗涤,充满了丰富的内涵。

他的诗歌写的几乎涉及了宋朝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物,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厚度和多样性。

四、出任官职苏洵后期被封为宋朝的大夫,相继出任拓跋仳车阇、宣城太守,掌管过衙门、布政使及翰林学士等职务,曾任桂州令,又担任宣国公(枢密院大学士)兼宣城太守,官至司马,苏洵成功地将文学融入官职,把文学艺术运用在外交政策,使宋朝的文学从空想到实践。

五、经典作品苏洵的文学作品简单又深刻,历久弥新,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桃花源记》、《拾遗记》、《聊斋志异》、《在宗祠偶习》、《灯影簿》等。

苏洵晚年夫妻二人创作了700余首诗文,组成诗集《清明上河图》,其中诗文离奇、意境深远,极具艺术性。

六、结束语苏洵曾表示:“办事必须由爱开始;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完美,才是最伟大的心愿。

”由此可见苏洵深厚的慈悲以及坚贞的品质和责任感。

由此,苏洵也就体现了宋朝文学思潮的精髓——心灵控制与社会实践,为宋朝及全局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人们永远尊敬。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六国论 分析(三)
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 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 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 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 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 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 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 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
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
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六国论

译文(三):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六国论

原文(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

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

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故事先和大家讲一个苏洵引导孩子学习的故事。

苏洵的两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不喜欢上学堂,十分好动,常常是看着书就走神了,苏洵也打骂过,但似乎只是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于是他就想了个很睿智的办法。

苏洵之后每次一看到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闹,他就故意什么都不说,然后悄悄的跑到一旁看书,还一副特意怕让两个孩子看到的样子,这么一来,两兄弟也想知道父亲看的是什么,于是在父亲走了之后,就去偷偷的把书找出来,也在墙角处看了起来。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都爱上了读书,不管是哪家之作,都要看上一看,好的地方留着自己借鉴。

苏洵的目的也就这样容易的达到了,作为一个父亲,他为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就是关于苏洵教育引导自己孩子读书的小故事,看起来很容易,却真正的起到了教育作用。

当然,和这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像是苏洵本人,他是非常有才华的,可他的这些才情都是从书中一点点积累来的,甚至曾经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一度焚烧了原有的书稿,这才有了突破和进步。

苏洵,字明允,

苏洵,字明允,

苏洵,字明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洵。

苏洵。

字明允。

自号老泉。

汉族。

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

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

世称“三苏”。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

尤其擅长政论。

议论明畅。

笔势雄健。

著有《嘉祐集》二十卷。

及《谥法》三卷。

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本名,苏洵。

字号,字明允,自号老泉。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眉州眉山。

出生时间,1009年5月22日。

去世时间,1066年5月21日。

主要作品,《权书》《衡论》《嘉祐集》。

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之一。

职位,官吏。

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洵少时不好读。

由于父亲健在。

没有养家之累。

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

走了不少地方。

北宋祥符九年。

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书。

学习断句。

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北宋天圣六年。

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

程氏时年18岁。

北宋天圣六年。

苏洵尚未发奋读书。

终日嬉游。

不知有生死之悲。

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北宋天圣七年。

苏洵仍未发奋读书。

其父“纵而不问”。

北宋天圣八年。

苏洵游成都。

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

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

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

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北宋明道元年。

苏洵母亲史氏病故。

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

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从士君子游。

”时间实已太晚。

何况一开头的时候。

态度又不很认真。

仗着聪明。

看看与他同辈的人。

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

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

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

使他痛自检讨。

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

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

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

一把火烧个干净。

决心取出《论语》。

《孟子》。

韩愈文来从头再读。

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北宋文学家苏洵个人简介及代表作

北宋文学家苏洵个人简介及代表作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洵代表作品:《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理”名词做状语,按道理
*8.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
礼遇
古今异义:
其实 祖父 古:那实际情况 今:副词,实际上 古:智慧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的 能力
古:祖辈和父辈 智力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
古:达到……结局(动词) 今:另提一事(连词)
古:第二天
故事
古:先例,旧事
今:明天 今: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词类活用
“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 *1. 日割月削 天,一月月 *2. 盖失强援 “援”动词作名词,援助
*3. 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4.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5. 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6. 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理固宜然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数量上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繁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五段 (承上启下)

第六段
得到,获得,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想要,追求,动词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文化常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 析理透彻。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论”为 分析、评论的意思。“六 国论”即为“论六国”。

唐宋八大家苏洵

唐宋八大家苏洵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苏洵,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唐宋八大家苏洵经历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

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唐宋八大家苏洵评价苏洵 -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

历史上苏洵的简介

历史上苏洵的简介

历史上苏洵的简介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也是北宋有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名篇名作.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苏洵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苏洵的简介苏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发奋读书的故事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

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

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

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

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

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

”苏洵忙问:“什么心愿?”“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

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

宋代诗人苏洵的个人资料

宋代诗人苏洵的个人资料

宋代诗人苏洵的个人资料苏洵,北宋著名的诗人,,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洵的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洵的资料介绍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

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

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苏洵有几个孩子苏洵两个比较有名的儿子我们都知道,与他合称“三苏”的苏轼与苏辙,这两个儿子也是他的孩子中名气最大的。

苏洵除了这两个儿子之外,他的夫人程夫人还为他生下过三个女儿与一个儿子。

苏洵的长女在北宋天圣六年不满一岁便夭折了,此时苏洵还是个喜爱到处游玩的浪子,不知道生死离别之痛。

北宋天圣八年,苏洵在成都游玩时候,重阳节在成都青城山看到了张仙师的画像,他将身上戴的玉佩交换,将画像求回家中,祈祷能生儿子,同年冬天长子景先出世,可惜这个儿子也也是幼年早逝,在他八岁那年逝世,同年苏洵第二次参加科举落榜。

北宋明道二年,程夫人生下次女,但是于北宋庆历二年病亡,此时苏轼已出世。

北宋景佑二年,程夫人生下幼女,叫“八娘”,幼女嫁给了表兄,但是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经常遭受家暴,后来忧愤而死。

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苏洵

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苏洵

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苏洵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苏洵,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

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程氏知书达礼,能课子读书。

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

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

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历史上的苏洵是谁

历史上的苏洵是谁

历史上的苏洵是谁苏洵是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成就斐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苏洵,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苏洵苏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生平简介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

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

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苏洵的小故事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

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

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

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

苏洵发奋的故事

苏洵发奋的故事

苏洵发奋的故事苏洵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苏洵是怎么发奋。

苏洵发奋苏洵,北宋散文家。

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着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资料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
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

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
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
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

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
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故事
先和大家讲一个苏洵引导孩子学习的故事。

苏洵的两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不喜欢上学堂,十分好动,常常是看着书就走神了,苏洵也打骂过,但似乎只是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于是他就想了个很睿智的办法。

苏洵之后每次一看到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闹,他就故意什么都不说,然后悄悄的跑到一旁看书,还一副特意怕让两个孩子看到的样子,这么一来,两兄弟也想知道父亲看的是什么,于是在父亲走了之后,就去偷偷的把书找出来,也在墙角处看了起来。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都爱上了读书,不管是哪家之作,都要看上一看,好的地方留着自己借鉴。

苏洵的目的也就这样容易的达到了,作为一个父亲,他为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就是关于苏洵教育引导自己孩子读书的小故事,看起来很容易,却真正的起到了教育作用。

当然,和这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像是苏洵本人,他是非常有才华的,可他的这些才情都是从书中一点点积累来的,甚至曾经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一度焚烧了原有的书稿,这才有了突破和进步。

苏洵的故事有很多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有很深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用来激励孩子,使其更加刻苦努力,每当遇到困难有了退缩的念头时,就去看看古人的这些付出,恢复自己的斗志。

苏洵什么时候中的进士
其实,苏洵并没有考中过进士,虽然他参加了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还有他的二哥苏涣都中了进士。

所以,虽然苏洵的文章享誉千古,但他却有没有考中进士的遗憾。

苏洵生于名门之家,年少的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少爷,不喜欢读书,终日以游山玩水为乐,娶了大家闺秀程氏后也不见好转,没有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

在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后,苏洵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二十七始发愤,通读名著,研究
诗书,终于写出了自己的文章。

但是对于苏洵什么时候中的进士这个问题,在一些文献上还有其他答案。

有人说苏洵在二十七岁一发愤之后就中了进士,后来还跟两个儿子一起入朝做官。

也有人在写欧阳修的时候,提及了苏洵父子三人都中了进士。

而在《中国历史大辞典》这样的权威记载中,明确说了苏洵“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以等科,皆不中”,说明他并没有拿到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进士”这顶帽子。

对于苏洵什么时候中的进士,可能只有古人知道了。

现在的文人墨客很多认为应该给苏洵补一个进士之名,因为他的文章,以及他在文学中的造诣和对后世的影响,进士之名绰绰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