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21
CRBSI的诊断
实验室(不保留导管)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两套血,同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 剪下导管尖端5cm或近心端,一并送细菌室培养
导管尖端 + -
+ -
外周静脉I + +
-
外周静脉II
结果判断
+/-
CRBSI
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属,并缺
+/-
乏其他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
CRBSI
-
导管定植菌或污染菌
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现况
在美国
每年有近7百万个CVC,4百万个PICC,5百万个动脉导 管,以及1亿8千万个外周导管在使用
每年约有248000例血源性感染发生,其中大部分与中心 静脉导管有关
导管相关性感染病死率为10%-20%,ICU甚至高达25%或 以上
——参照《静脉输液治疗手册》
4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
-
非CRBSI
22
血液抽出后,立即以无菌方式注入血培养瓶,充分混合后送检。 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室温存放,切勿放入冰箱保存
23
CRBSI是后果严重而又可预防的感染 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使CRBSI明显减少
24
CRBSI的预防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 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 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导管的附加装置 附加装置可增加污染发生率 导管留置时间 放置时2、操作相关因素
穿刺部位 无菌操作规范性
置管的熟练程度
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操作人员和患者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是最 主要的病原菌来源。维护时消毒不严格可将 细菌带入管腔 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筛选指征:在ICU 病房内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小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烧或低血压的患者,儿童患者出现低体温者。
处置方法:临床医护人员送检微生物学标本。
感控人员填写《ICU-CRBSI病人目标监测日常记录表》送检方法:临床医生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1、保留情况: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获,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不>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情况: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ki 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者定量培养(following Vortex或超声降解)。
采血方法:1.消毒:①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②75%的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③用安尔碘(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60秒钟才能进行穿刺.2。
两个部位采血时间接近(不〉5分钟)。
3.每瓶采血10mL,尽量保证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高阳性检出率。
4.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实验室工作流程:①血培养孵育时间5天。
②第4天早晨进行早期阴性报告③报告内容:血培养第四天,阴性.注:如无阳性,不再重复阴性报告④阳性标本进行早期涂片、镜检,早期阳性报告,转种,进一步鉴定、药敏试验,报告最终鉴定药敏结果。
诊断标准1.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1)如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在缺乏其它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且导管末梢培养阳性,根据鉴定和药敏谱提示两种培养为同种菌:提示可能为CRBSI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末梢培养阴性:如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种菌如果血培养为阴性而导管末梢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备注:1、对参与项目监测ICU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美国CDC 的CRBSI定义标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CRBSI)
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2天/次,无菌透明敷料为1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02
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必须注意贴膜的质量),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01
02
CRBSI的处理
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药物。
预防>处理
感谢聆听!
THANK FOR YOU WATCHING
演讲人姓名
演讲时间
预防--其他危险因素
概述——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01
CRBSI的诊断
02
CRBSI的发病机制(原因)
03
CRBSI的预防
04
CRBSI的处理
05
主要内容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01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接口部污染(输液接头)
输注液体污染
造成CRBSI的污染源
植入后一周内:管外细菌移行是主要的CRBSI的发生原因。
造成CRBSI的污染源
植入一周以后:管内细菌移行和生长是 导致CRBSI的主要原因
概述——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01
CRBSI的诊断
02
CRBSI的发病机制(原因)
酒精即刻起效,应涂擦局部皮肤至少30秒。
洗必泰十五秒起效
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遍,待干30秒。
规范各种穿刺的皮肤消毒范围
01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监测记录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监测记录
背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由插管引起的血流感染。
这种感染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为了提高患者安全,减少CRBSI的发生率,我们需要建立目标监测记录,以便及时识别和处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目标监测记录
目标1: 确保导管插入操作符合规范
- 监测导管插入操作的执行率
- 监测导管插入操作是否符合感染控制指南要求
- 定期检查导管插入操作的培训和培训成果
目标2: 及时发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例
- 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趋势
- 定期评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 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分布情况
目标3: 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 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趋势
- 定期评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 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和变化趋势
目标4: 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效果
- 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效果和疗程
- 定期评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指南和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
- 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
总结
通过建立目标监测记录,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情况,评估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和优化。
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2010】187号)要求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床系统。
(一)导管置管时预防要点(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巾(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有内向外一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个人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导管置管后预防要点(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共同呼吁广大医护人员在各种治疗和护理中提 升抗感染意识,加强规范化操作,以减少导管 相关性血液感染问题。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 感染之一,也是重症病患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美国最近一项医院感染调查表明,87%的血液 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每年因血液感染死 亡的患者就高达40万人。
专业的动脉采血器对于ICU医护人员严密监测 重症病人病情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高致密性、 钙平衡肝素锂的抗凝剂选择以及稳定的抗凝剂 浓度都有利于保证血气分析甚至电解质检测结 果的准确可靠。而简单安全的操作在保护医护 操作人员安全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重症患者的 疼痛和紧张感,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人性化 医疗理念。
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内导管 等。这些医用装置的反复使用,长时间的导管 留置,不合格的消毒措施,都是重症患者获得 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通过规范化操作及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能有效 预防和监控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的发生,不但 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洗手、最大化无菌、导管及其他侵入型器械 的正确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消毒、导管及时 拔除、动脉采血器的使用,血液、分泌物的规 范处理、日常隔离防护,以及一系列严格的消 毒灭菌操作规程都是重症监护室(ICU)内有效 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ICU,和时间赛跑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最常见的健康相关性感 染之一,也是临床上导致重症病患死亡的最主 要原因之一。美国最近一项医院感染调查表明, 87%的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每Βιβλιοθήκη 因 血流感染死亡的病患就高达40万人。
诊断标准--1
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
– 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1)如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 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 示为CRBSI(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 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 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 定量血培养系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SOP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SOP
文件编号: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护部护理部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科室
修订时间:年月
执行日期:年月日
具体内容: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证
2、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3、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已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次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4、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苏数较少的导管。
5、留置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2、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迹象。
3、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4、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s版指南
本指南是在 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
指南全文发布在 2014 年 7 月的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 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 CLABSIs 的风险 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 CLABSI 的风险很高。
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 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 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 20 年,主要关注 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 CLABSIs 发生在 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 CLABSI 的后果 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 CLABSIs,增加成本从 3700 美元至 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 2 篇 CLABSI 研究的支持) 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 长时间放置导管 .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 颈内静脉插管 . 成人股动脉插管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 全胃肠外营养 .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 女性 . 抗生素使用 . 米诺环素 -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 CLABSI 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护理对策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护理对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院内感染中常见的、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在危重病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了确保危重病人的安全和提供卓越的护理质量,我们需要针对危重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进行监测与护理对策。
一、监测CRBSI的指标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间内在使用导管的患者中发生CRBSI的病例数。
计算公式为:CRBSI发生例数/使用导管患者总人次×1000。
监测发生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CRBSI的发生程度和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2. 导管相关感染密度:指一定时间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数。
计算公式为:CRBSI发生例数/导管的使用天数×1000。
密度的监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发生的流行趋势,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
3. 导管留置时间:指导管从插入至拔除所经历的时间。
导管的长期留置会增加感染发生的风险,确保导管及时拔除是预防CRBSI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CRBSI的护理对策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使用消毒器械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同时,要定期更换导管和消毒患者插入部位,避免导管周围皮肤感染。
2. 导管选择与插入技术:选择适当类型和尺寸的导管,并掌握最佳的插入技术。
针对不同部位的导管,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和穿刺技术,减少血流感染的风险。
3. 导管留置时间限制:严格执行导管留置的时间限制,经过医嘱评估后及时拔除导管。
对于必须留置的导管,按时进行导管周围皮肤消毒和更换穿刺设备。
4. 导管护理与观察:对留置导管的护理要定期进行,包括导管双血管锁定、导管装置及周围皮肤清洁等,并密切观察导管留置部位的渗出物、红肿和局部温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常识和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导管留置时间限制的重要性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插管时预防
(一)操作者戴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认真选择穿刺点,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选择带抗菌成分的中心静脉导管。
(三)严格无菌操作,插管前应先洗手或手消毒,戴罩、帽子、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穿刺点皮肤用0.5%碘伏严格消毒2遍,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
(四)穿刺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五)输液装置与药液:一般情况下输注装置更换不超过72小时,当输注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如脂类和血制品,则应缩短更换时间,不超过24小时更换。
(六)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防控
(一)以无菌纱布或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每周更换纱布2次,每周更换贴膜一次,有污染随时更换。
(二)每天更换输液、测压装置和三通,保持三通清洁,以消毒巾包裹,有污染随时更换三通和消毒巾,输液尽可能现配现用,严格无菌操作。
(三)严格手卫生:更换敷料或接触导管、三通时,严格手卫生。
(四)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立即拔除;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更换导管;每天评估留置导管必要性,以期尽早拔除。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流程图
图-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监测流程图
保留导管 外周V 血1份,中心V 血1份 带有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和转出科室<48h 的患者 1发热,T ≥38℃,寒战和/或低血压,<1岁的患者T<37℃. 2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弥漫性红斑 3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排除理化因素) 管床护士每4h 观察穿刺部位,若发现以上疑似情况 通知感控护士和主管医生,提示医生填写“培养申请单”,护士填写“患者日常记录”。
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在患者寒颤或发热时采血 送化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12h 实验室提供培养结果 病程记录 护理记录 1、手清洁:无明显污染使用速干
酒精消毒液洗手 2、血培养瓶口消毒:75%酒精消毒
一遍,待干60 s
3、抽血部位皮肤消毒:安尔碘(络
合碘),待干60s
4、采血量:每瓶10毫升 阴性,报告 阳性,涂片,镜检报告;提供最终鉴定药敏报告 拔除导管: 2个外周V 血、导管尖端5cm 临床医师根据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 CR-BSI 1-2位培训过的感控科专职人员每天安排固定时间到血透中心收集登记数据,同时观察与感染有关的因素
1、每天由感控人员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2位感控人员交换录入数据,便于相互校对)。
2、每月小结,找出不足,及时改正。
3、每3个月得出CR-BSI 率,并召开座谈会与科室进行交流,给予合理建议.。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流程图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监测流程图
保留导管 外周V 血1份,中心V 血1份 带有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和转出科室<48h 的患者 1发热,T ≥38℃,寒战和/或低血压,<1岁的患者T<37℃. 2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弥漫性红斑 3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排除理化因素) 管床护士每4h 观察穿刺部位,若发现以上疑似情况 通知感控护士和主管医生,提示医生填写“培养申请单”,护士填写“患者日常记录”。
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在患者寒颤或发热时采血 送化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12h 实验室提供培养结果 病程记录 护理记录 1、手清洁:无明显污染使用速干
酒精消毒液洗手 2、血培养瓶口消毒:75%酒精消毒
一遍,待干60 s
3、抽血部位皮肤消毒:安尔碘(络
合碘),待干60s
4、采血量:每瓶10毫升 阴性,报告 阳性,涂片,镜检报告;提供最终鉴定药敏报告
拔除导管: 2个外周V 血、导管尖端5cm 临床医师根据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 CR-BSI 1、每天由感控人员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2位感控人员交换录入数据,便于相互校对)。
2、每月小结,找出不足,及时改正。
3、每3个月得出CR-BSI 率,并召开座谈会与科室进行交流,给予合理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筛选指征:
在ICU 病房内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小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烧或低血压的患者,儿童患者出现低体温者。
处置方法:
临床医护人员送检微生物学标本。
感控人员填写《ICU-CRBSI病人目标监测日常记录表》
送检方法:
临床医生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1、保留情况: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获,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不>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情况: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ki 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者定量培养(following Vortex或超声降解)。
采血方法:
1.消毒:
①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
②75%的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
③用安尔碘(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60秒钟才能进行穿刺。
2.两个部位采血时间接近(不>5分钟)。
3.每瓶采血10mL,尽量保证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高阳性检出率。
4.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
实验室工作流程:
①血培养孵育时间5天。
②第4天早晨进行早期阴性报告
③报告内容:血培养第四天,阴性。
注:如无阳性,不再重复阴性报告
④阳性标本进行早期涂片、镜检,早期阳性报告,转种,进一步
鉴定、药敏试验,报告最终鉴定药敏结果。
诊断标准
1.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
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
(1)如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
(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
(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
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
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在缺乏其它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且导管末梢培养阳性,根据鉴定和药敏谱提示两种培养为同种菌:提示可能为CRBSI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末梢培养阴性:如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种菌
如果血培养为阴性而导管末梢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
流程图:
监测数据的分析:
1、对参与项目监测ICU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美国CDC的CRBSI定义标准。
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数据准确收集。
(来源:卫生部-亚太感染控制学会合作项目I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