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及数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综述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综述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②依据测量的条件进行分类
※等精度测量:
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同一测量者,操作同 一测量工具,采用同一方法,测量同一对象, 这样的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即测量的一切条 件都是不变的,变化的因素很小时也可认为是 等精度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 :
③依据测量可重复性进行分类
单次测量: ※多次测量: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①误差的绝对值有界 有界性 ②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于大误差出现 单峰性 的概率 对称性 ③n很大时,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 误差,概率相等 ④n很大时,由于正负误差相互抵消, 抵偿性 各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 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到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 分布函数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或者
一般难以控制,往往不可抗拒。
如:电磁场等的微扰,测量者的心理等。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服从的规律: 服从数理统计规律。 •处理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也就是用最佳 估计的办法得近似真值。
③过失误差
由于实验者粗心大意或环境突发干扰而造成的, 该测量值不属于正常测量范围,在处理数据时 应予以剔除。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安排
本学期(8次课16学时)
(1)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2)实验项目7个 14学时 2学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本次课程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率 三、数据处理 *(重点)
四、实验常用的数据处理 方法 *(重点) 五、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 序和要求
准确度高 精密度低
准确度高 精密度高
精 确 度 高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4)误差的表示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以下特征:
①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②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③有界性。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很小,甚至趋近于零。
④抵偿性。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趋于零,即
1
lim n n
n
xi
i 1
计分布规律,可以用统计学方法估算随机误差。
3.异常数据的剔除
剔除测量列中异常数据的标准有 3 准则、肖维准则、格拉布斯准则等。
统计理论表明,测量值的偏差超过 3 的概率已小于 1%。因此,可以认为偏差超过 3
的测量值是由于其它因素(实验装置故障、测量条件的意外变化、较强的外界干扰)或过
失造成的异常数据,应当剔除。方法是用偏差 xi
Sx
(xi x)2 n 1
(7)
S x 的统计意义: S x 小,说明随机误差的分布范围窄,小误差占优势,各测量值的离 散性小,重复性好。反之, S x 大,各测量值的离散性大,重复性差。
一般情况下,在多次测量后,是以算术平均值表达测量结果的,而算术平均值本身也
是随机量,也有一定的分散性,可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S 来表征这一分散性: x
不确定度(Uncertainty)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用
符号U 表示。通过不确定度可以对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范围做出评定,而被测量的真
值将以一定的概率(例对于标准不确定度 P=68.3%)落在这个范围内;同时不确定度大小 反映了测量结果可信程度的高低,不确定度越小,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越接近。
为了能更直观地反映测量结果的优劣,需要引入相对不确定度 E ,即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除了偏差之外,还可以用极差R来表示样本平行测定值 的精密度。极差又称全距,是测定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之差,R=xmax-xmin 其值愈大表明测定值愈分散。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 故其精确性较差。偏差和极差的数值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测定中随机误差影响的大小。 此外还有公差,它是指生产部门对分析结果允许误差的 一种表示方法,如果分析结果的误差超出允许的公差范围, 称为超差,该项分析工作应重做。有关公差,由有关主管部 门根据分析对象作出相关规定。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上述情况说明,精密度高表明测定条件稳定, 这是保证准确度高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低的测定结 果是不可靠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但是高精密度的 测定值中也可能包含有系统误差的影响,只有在消 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其准确度必然也 高。 对于含量未知的试样,由于仅凭测定的精密度 难以正确评价测定结果,因此常同时测定一个或数 个标准试样,检查标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并对照真 实值以确定它的准确度,从而对试样测定结果的可 靠性做出评价。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平均偏差:个别测定偏差的绝对值加和除以测量次数,
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由于取了绝对值因而都是正值。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二)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由于在一系列测定值中,偏差小的值总是占多数,这样 按总测定次数来计算平均偏差时会使所得的结果偏小,大偏 差值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因此在数理统计中,一般不采用平 均偏差,而广泛采用标准偏差来衡量数据的精密度,它反映 了各测定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标准偏差用s表示:
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也称为变异系数),用Sr或RSD表示: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不确定度--小结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不确定度--小结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不确定度 小结一.误差分类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 粗差(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可以消除;粗差应该剔除; 偶然误差永远存在,不可避免。

因此,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偶然误差分析。

二.多次等精度测量的主要内容对物理量x 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得到一个测量列:),,,(n i x x x x 21; 近真值为算术平均值:nx x n i i /∑==1 测量列的标准偏差(简称标准差)为:∑=--=n i i x x x n 12)(11σ; 近真值即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为:n xx σσ=;测量的统计结果表达形式为:⎪⎩⎪⎨⎧⨯==±=%).()(1006830x E P x x x x x σσ单位意义:真值落在)(x x σ-到)(x x σ+的概率为68.3%。

这种结果形式中,置信概率P =0.683可以省略三.间接测量的主要内容1.误差传递公式如果),,( C B A f N =,则+∆∂∂+∆∂∂+∆∂∂=∆C C f B B f A A f N两个结论:① 和与差的绝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绝对偏差之和。

② 积与商的相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相对偏差之和。

2. 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 ⎝⎛∂∂=2222B A NB f A f σσσ 两个结论:① 和与差的绝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绝对偏差的“方和根”。

② 积与商的相对偏差等于各直接测量量的相对偏差的“方和根”。

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主要内容1.A 类不确定度x A x u σ=)(∑=--=n i i xx x n n n 12)()1(1σ2.B 类不确定度 k x u B ∆=)(; 式中∆为仪器误差。

通常仪器误差服从的规律可简单认为服从均匀分布,这种情况下常数k 取3。

即误差均匀分布的B 类不确定度3∆=)(x u B 3.总不确定度(即合成不确定度))()()(22x u x u x u B A C += 注意:通常先将各来源的标准不确定度划归入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再计算总不确定度。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2-1.试述标准差 、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的几何意义。

答: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标准差可以理解为一个从 N 维空间的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的函数;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平均误差可以理解为 N 条线段的平均长度; 2-2.试述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和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两者物理意义及实际用途有何不同。

【解】单次测量的标准差σ表征同一被测量n 次测量的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测量列中单次测量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

2n δ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σ-是表征同一被测量各个独立列算术平均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算术平均值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xσ-=在n ,当测量次数n 愈大时,算术平均值愈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精度也愈高。

2-3试分析求服从正态分布、反正弦分布、均匀分布误差落在中的概率 【解】(1)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时2222(2)(2)()P ed ed δδσσδδ--==引入新变量t:,t tδσδσ==,经变换上式成为: 22()2()20.41950.8484%t t P edt t -==Φ=⨯==⎰(2)误差服从反正弦分布时因反正弦分布的标准差为:σ=,所以区间[],,a a ⎡⎤=-⎣⎦,故:1()1aaP δπ+-==⎰(3) 误差服从均匀分布时因其标准差为:σ=,⎡⎤⎡⎤=⎢⎥⎣⎦⎣⎦,故111()20.8282%22P d a a δπ==⨯==⎰2-4.测量某物体重量共8次,测的数据(单位为g)为236.45,236.37,236.51,236.34,236.39,236.48,236.47,236.40,是求算术平均值以及标准差。

0.05(0.03)0.11(0.06)(0.01)0.080.070236.48236.43x +-++-+-+++=+=0.0599σ=0.0212x σ==2-5用別捷尔斯法、极差法和最大误差法计算2-4,并比较2-6测量某电路电流共5次,测得数据(单位为mA )为168.41,168.54,168.59,168.40,168.50。

分析化学第二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第二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和含量选择合适的分析 方法。
空白实验
通过扣除空白值来减小误差。
标准化样品分析
使用标准样品对实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回收率实验
通过添加已知量的标准物质来评估分析方法 的准确性。
0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定义与表示
01
有效数字是指测量或计算中能够反映被测量大小的部分数字 ,其位数与被测量的精密度有关。
数据统计
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以反映数据的集 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实验结果的评价与表达
误差分析
计算误差、偏差、相对误差 等,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
精密度与偏差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评估实 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偏差。
置信区间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的 置信区间,反映结果的可靠 性。
结果表达
选择合适的单位和量纲,将 实验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 式表达,便于分析和比较。
02
表示有效数字时,需保留一位不确定位,采用指数或修约的 形式表示。
03
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a x 10^n)或一般表示法。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加减法
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字为标准,对 其他数字进行修约,然后再进行运算。
乘方和开方
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数相同。
乘除法
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标准,对 其他数字进行修约,然后再进行运算。
THANKS
准确度检验
通过标准物质或标准方法对比,检验分析结 果的准确性。
线性检验
验证测量系统是否符合线性关系,确保数据 在一定范围内准确可靠。
范围检验
评估分析方法在一定浓度或含量范围内的适 用性。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仪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作为仪器类专业的学生,仪器设计的主线是设计合理的仪器原理方案、选择合适的器件、搭建可靠的测试系统以及进行准确的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所以作为处理仪器测量结果和判断仪器性能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学习将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环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掌握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意义,掌握测试系统静态测量及动态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与补偿算法,具有独立进行测量结果误差分析的能力,并能通过适当的误差补偿合理地改善测试系统的性能,最终具有初步改进测试系统设计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包括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两条主线。

误差理论要求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针对测量结果和测试系统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误差分析,并对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数据处理则要求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想,并能够将最小二乘法广泛应用到工程实践,对于动态测量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则要求掌握随机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课程最终希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问题。

课程总课时:48;每周4个课时,12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五次课堂测试、习题成绩和大作业的成绩,大作业就是学生自选科研题目,利用课程所授知识点完成题目当中涉及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内容;考试成绩就是期末考试成绩。

百分制情况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为:60:40,即平时成绩为6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40分。

平时成绩中:课堂测试成绩25分(每次5分,共5次),习题成绩20分,大作业成绩15分。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根据每年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进行调整,调整方案在每年的授课环节结束后,由教学团队讨论后决定,并在新一轮授课前公示给学生。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1、1研究误差的意义1、1、1研究误差的意义为: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2)正确处理测量和试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1、2误差的基本概念1、2、1误差的定义:误差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

1、2、2绝对误差:某量值的测得值之差。

1、2、3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值。

1、2、4引用误差:以仪器仪表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所得比值为引用误差。

1、2、5误差来源:1)测量装置误差2)环境误差3)方法误差4)人员误差1、2、6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特点,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1、2、7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为系统误差。

1、2、8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1、2、9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

1、3精度1、3、1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成为精度。

1、3、2精度可分为:1)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2)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3)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其定量特征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来表示。

1、4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1、4、1有效数字:含有误差的任何近似数,如果其绝对误差界是最末位数的半个单位,那么从这个近似数左方起的第一个非零的数字,称为第一位有效数字。

从第一位有效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不论是零或非零的数字,都叫有效数字。

1、4、2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其最末一位数字是不可靠的,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

电子测量 第二章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电子测量 第二章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0
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 ①测量仪器设计原理及制作上的缺陷。例如
刻度偏差,刻度盘或指针安装偏心,使用过程 中零点漂移,安放位置不当等.
②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及电源电 压等与仪器使用要求不一致等。
③采用近似的测量方法或近似的计算公式等。 ④测量人员估计读数时习惯偏于某“方向等原 因所引起的误差。 系统误差体现了测量的正确度,系统误差小, 表明测量的正确度高。
I
V
Rx
I
V
Rx
(a)
(b)
对于图(a):
R'x
=
U I
= (RV
// Rx )I I
=
Rx RV Rx + RV
R
=
R'x
-
Rx
=
-RV2 Rx + RV
对于图(a)当电压表内阻RV很大时可选a方案。 对于图(b)当电流表内阻RI很小时可用b方案。
3 理论误差 测量方法建立在近似公式或不完整的理论基础上以及用近似
0.2
0.5
1.0
1.5
2.5
5.0
±S% 0.1
0.2
0.5
1.0
1.5
2.5
5.0
例[2]:检定量程为100μA的1.5级电流表,在50μA刻度上 标准表读数为49μA,问此电流表是否合格?
解: x0=49μA
x=50μA
xm=100μA
m
=
x
- x0 xm
×100%
=
50 - 49×100% 100
一、随机误差的定义、起因和特点
1、定义:
测量术语:“等精度测量”──在相同条件(同一人、 同一仪器同一环境、同一方法)下,对同一量进行重复测 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第七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七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中误差 m 极限误差 Δ 允= 2 m 相对中误差 绝对误差 平均误差 θ 或然误差 ρ
11/18/2019 7:20 AM
7.3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描述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
设有一般函数:
zf(x1,x2,xn)
则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
m z( x f1)2m 1 2 ( x f2)2m 2 2 ( x fn)2m n 2
[2]
n n
11/18/2019 7:20 AM
π=3.1416 e=2.7183 σ 为标准差 σ2 为标准差的平方,称为方差。
11/18/2019 7:20 AM

系统误差
11/18/2019 7:20 AM

偶然误差
11/18/2019 7:20 AM

偶然误差
11/18/2019 7:20 AM

水准测量测站高差计算公式为h=a-b。已知后视 读数的中误差为ma±1mm,前视读数的中误差 为mb±1mm,求每测站高差的中误差m h。 解:函数关系为
h= a – b
f1

h a
1
f2
h b
1
中误差式为
m h 212m a 2( 1 )2m b 22
m h=±1.41mm
DAB = 500 × dAB=25600 mm 中误差式为
m DAB =500 m dAB=±100 mm
DAB = 25.600 ±0.1 m
11/18/2019 7:20 AM
m z 2 ( x f 1 ) 2 m 1 2 ( x f 2 ) 2 m 2 2 ( x f n ) 2 m n 2

计量基础知识(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计量基础知识(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第一节 测量与误差
一、测量
测量就是借助一定的仪器或量具,通过一 定的实验方法来实现标准量与待测量的比较。
1.直接测量
被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
2.间接测量
利用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计算而得出测量结果
例:
测量铜柱的密度时,我们可以用米尺量出它的高h 和直径d, 算出体积
V
d 2 h
处理方法:
①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
②研究其分布,找出其特征值,归入A类不确定度
三、对误差大小的评价
实验中常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来评价实验结果中误差的大小。这 三个概念的涵义不同,应加以区别。 1.精密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偶然误差大小的程度。精密度高是指在多次 测量中,数据的离散性小,偶然误差小。 2.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准确度高表示多次测 量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小,系统误差小。
2.不确定度的估计方法: 依据国内外规范,在物理实验中采用以下的不确定度简 化评定方法: 总不确定度Δ 从评定方法上分为两类分类: A类分量Δ A-----多次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估算的分量; B类分量Δ B-----用其他方法(非统计学方法)评定的分量;
不确定度用它的两个分量采用“方和根”的方法合成
x , y , z ,
x , y , z ,
间接测量量的测量值为
F ( x , y , z...)
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为
F F F 2 2 2 y z x x z y
二、测量不确定度:
定义: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地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地参数。 1、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2、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 估算,并用实验标准差表征。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 定概率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3、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而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 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 有关的)分量。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要点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要点

一、误差1、量:描述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

由定义可知,量是由一个纯数据和一个计量单位组成。

量可指一般概念的量或特定量。

其符号用斜体表示,一般概念的量如:长度l、质量m。

特定量如:长度为2m、质量为0.5g。

2、真值: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

如按照计量单位定义复现出来的量值为真值。

量的真值只能通过完善的测量才能获得,所以真值是无法测量到的,随着测量准确度的逐步提高,只能越来越接近真值。

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要使用真值,为此,人们常常将高等级的计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作为下一级测量的约定真值;将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作为检测结果的约定真值。

3、被测量:拟测量的量。

为保证特定条件下的被测量值是单一的,应根据所需要的准确度及特定条件予以完整定义,如:1m长的铁棒需要测至微米级准确度,就必须说明所给定的温度和压力等,但要测到毫米级准确度就不需给定温度、压力和其他影响的值。

4、影响量:在直接测量中不影响实际被测的量、但会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量。

原定义: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如:a)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测微计的温度(不包括物体本身的温度,因为物体的温度可以进入被测量的定义中);b)测量交流电压时的频率;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对自然界所发生的量变现象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于各式各样的试验与测量来完成。

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试验中测得的值和它的客观真值并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误差公理: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

由于我们的工作就是测量,所以就应该了解有关误差的知识。

5、测量误差: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根据定义误差表示两个量的差值,所以误差为带有正号或负号的量值,与测量结果一样的计量单位。

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量,以真值为参照点。

是一个确定的量值,所以误差值不能带有±号。

常用“Δ”或“δ”表示。

误差计算公式:测量误差Δ=测量结果—参考量值测量结果可以是:给出值、测得值、实验值、仪器示值、标称值、预置值、计算近似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及数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综述2009-12-1 13:45:43误差及数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综述前言由于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理论,但基础理论都是一致的,大同小异。

现就在检验(测量)领域的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基础知识进行理论文字上的综述,尝试作一次理论上的探讨,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和提高,如有不妥及错误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误差基础知识在各种测量领域,我们经常使用一些术语,例如测量误差、测量准确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来表示测量结果质量的好坏。

现我们从上述三个术语的定义出发,给出这些术语的基本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以利于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一)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定义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因此测量结果是通过测量得到的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由于任何测量都存在缺陷,因而通常测量结果并不等于真值。

完整表述测量结果时,必须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测量所处条件,或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以便使用者可以正确地利用该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可能是单次测量的结果,也可能是由多次测量所得。

对于前者,测得值就是测量结果;若为多次测量所得,则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才是测量结果。

因此在给出测量结果时,通常说明它是示值、未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同时还应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

测得值,有时也称为观测值,是指从一次观测中由测量仪器或量具的显示装置中所得到的单一值。

一般地说,它并不是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是指对测得值经过恰当的处理(如按一定的规则确定并剔除测得值中的离群值)、修正(指必须加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必要的修正值或乘以必要的修正因子)或经过必要的计算而得到的最后提供给用户的量值。

因此测得值或观测值是测量中得到的原始数据,是测量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

对于间接测量而言,测得值或观测值往往具有和被测量不同的量纲。

而测量结果则是整个测量的最后结果。

在不会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有时也将测得值称为测量结果。

(二)测量结果误差1、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的定义是: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注:真值从理论上说,样品中某一组分的含量必然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称之为“真实值”或“真值”。

用“μ”表示。

但实际上,对于客观存在的真值,人们不可能精确的知道,只能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接近真值。

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是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实际工作中一般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例如原子量、物理化学常数:阿佛伽得罗常数为6.02×10 等。

与我们实验相关的是将纯物质中元素的理论含量作为真实值。

(1)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

(2)当有必要与相对误差相区别时,此术语有时称为测量的绝对误差。

注意不要与误差的绝对值相混淆,后者为误差的模。

根据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一个量的真值,是在被观测时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大小,只有完善的测量才能得到真值。

任何测量都存在缺陷,完善的测量是不存在的,因此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

既然真值无法确切地知道,因此误差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故在实际工作中,误差只能用于已知约定真值的情况,但此时还必须考虑约定真值本身的不确定度。

产生误差的原因是测量过程的缺陷,而测量过程的缺陷可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的,因此测量结果的误差往往是由多个分量组成的。

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

而测量结果只有通过测量才能得到,因此误差也只能通过测量得到。

通过分析评定的方法是无法得到误差的。

对于同一个被测量,当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可能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因此这些不同测量结果的误差是不同的。

由定义还可知误差是两个值之差,因此误差表示的是一个差值,而不是区间。

当测量结果大于真值时误差为正值,当测量结果小于真值时误差为负值。

因此误差既不可能、也不应当以“±”号的形式出现。

测量误差常称为绝对误差,这是为区别于相对误差而言的。

相对误差定义为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实际上只能用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约定真值,而在具体工作中则通常用测量结果来代替约定真值得到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的量纲与被测量的量纲相同,而相对误差是无量纲量,或者说其量纲为1。

2、误差的分类误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的定义为: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注:(1)如真值一样,系统误差及其原因不能完全获知。

(2)对测量仪器而言,其系统误差也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

a.系统误差由定义可知,由于系统误差仅与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有关,而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测量结果无关。

因此,在重复性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测量结果应该具有相同的系统误差。

由于系统误差和真值有关,而真值是无法确切知道的,只能用约定真值代替,因而可能得到的只是系统误差的估计值,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由于误差等于负的修正值,因此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就是修正值的不确定度。

不宜按过去的说法将系统误差分成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

也不宜说未定系统误差按随机误差处理。

未定系统误差其实是不存在的,过去所说的未定系统误差从本质上说并不是误差,而是不确定度。

系统误差一般来源于影响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已经被识别并可以定量地进行估算。

这种影响称之为“系统效应”。

若该效应比较显著,也就是说如果系统误差比较大,则可在测量结果上加上修正值而予以补偿,得到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b.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定义为: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注:(1)随机误差等于误差减去系统误差。

(2)因为测量只能进行有限次数,故可能确定的只是随机误差的估计值。

在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中,已经不含有随机误差分量,故其只存在系统误差。

由于测量不可能进行无限多次,因而在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分量都存在。

在重复性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测量结果具有不同的随机误差,但有相同的系统误差。

1993年前,随机误差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这里所谓的不可预知分量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的多次测量中,误差的符号及其绝对值变化不定的分量。

其大小用多次重复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差表示。

1993年后,随机误差是按其本质来定义的。

但由于该定义中涉及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因此与系统误差一样,能确定的同样只是随机误差的估计值。

随机误差一般来源于影响量的随机变化,故称之为“随机效应”。

正是这种随机效应导致了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就单个测量结果而言,随机误差的符号和绝对值是不可预知的。

但就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而言,其总体上仍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称为统计规律性。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下述三方面: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1)对称性对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

也就是说,测得值以其算术平均值为中心对称地分布。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2)有界性指测得值的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

也就是说,不会出现绝对值很大的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3)单峰性所有的测得值以其算术平均值为中心相对集中地分布,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大于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

由于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值等于对该随机变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因此也可以说,随机误差是指测量误差中数学期望值为零的误差分量,而系统误差则是指测量误差中数学期望值不为零的误差分量。

根据定义,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表示两个量值之差,因此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也都应该具有确定的符号,同样也不应当以“±”号的形式出现。

由于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是对应于无限多次测量的理想概念,而实际上无法进行无限多次测量,只能用有限次测量的结果作为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估计值,因此可以确定的只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误差经常用于已知约定真值的情况,例如经常用示值误差来表示测量仪器的特性。

3、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之间的关系由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定义可知:误差= 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 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或测量结果= 真值+误差= 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由此可知,误差等于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代数和。

既然误差是一个差值,因此任何误差的合成,不论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都应该采用代数相加的方法。

这一结论与我们过去常用的误差合成方法不一致。

过去在对随机误差进行合成时,通常都采用方和根法。

两者的区别在于随机误差定义的改变。

1993年之前,随机误差用多次重复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差表示,因此当时随机误差用一个“区间”来表示。

1993年国际上对“随机误差”一词的定义作了原则性修改后,随机误差表示测量结果与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即总体均值)之差,因此随机误差已不再表示一个“区间”,而是表示测量结果与总体均值之差。

并且测量结果是真值、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三者的代数和。

由于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是两个量值之差,因此不论它们是否能确切地知道,任何误差的合成都应该采用代数相加的方法,而不能采用过去常用的方和根法合成。

过去人们常常会误用“误差”这一术语。

例如,通过经典的误差分析方法给出的结果往往是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范围,而不是真正的误差值。

按定义,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

合理赋予被测量的每一个值各有其自己的误差,而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差。

也有人将误差分为四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漂移和粗差。

但主要还是前面两类。

漂移是由不受控的影响量的系统影响所引起的,常常表现为时间效应或磨损效应。

因此漂移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或使用一定次数后的变化来表示。

从实质上来说,漂移是一种随时间或随使用次数而变化的系统误差。

测量结果中还可能存在粗差,粗差是由测量过程中不可重复的突发事件所引起的。

电子噪声或机械噪声可以引起粗差。

产生粗差的另一个经常出现的原因是操作人员在读数和书写方面的疏忽以及错误地使用测量设备。

必须将粗差和其他几种误差相区分,粗差是不可能再进一步描述的。

粗差既不可能被定量地描述,也不能成为测量不确定度的一个分量。

由于粗差的存在,使测量结果中可能存在异常值。

在计算测量结果和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之前,必须剔除测量结果中的异常值。

在测量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测量条件不符合要求,或者出现了可能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突发事件,可以立即将该数据从原始记录中剔除,并记录下剔除原因。

在计算测量结果和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异常值的剔除应通过对数据作适当的检验,并按一定的规则进行。

无论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所有的误差从本质上来说均是系统性的。

如果发现某一误差是非系统性的,则主要是因为产生误差的原因没有找到,或是对误差的分辨能力不够所致,因此,可以说随机误差是由不受控的随机影响量所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