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采用一种新的技术称为电磁感应来实现电力传输。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发射端(即无线充电器)通过内部的电源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通常为数十kHz或数百kHz)。
这个高频电流会通
过一个发射线圈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
2. 接收端(即无线充电器接收设备,如手机)内置一个接收线圈,这个线圈会被发射端的交变磁场激励,产生电流。
3. 接收端的电流会通过电路系统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用于给设备充电。
关键在于,无线充电器通过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电磁感应来实现电能的传输,不需要使用传统的物理连接(例如充电线)。
这种传输方式的效果取决于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距离的远近,通常来说,距离越近效果越好,距离越远效果越差。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与工频感应灶或电磁感应炉等设备使用的原理是类似的,但功率和频率方面存在差异。
无线充电器多用于低功率设备的充电,而工频感应灶或电磁感应炉则是高功率设备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热能。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是一种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设备。
它利用电磁场的原理进行充电,而无需使用传统的充电线连接设备和充电器。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涉及两个主要组件: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常是一个电磁线圈,通过将电流传送到线圈中,产生一个交变电磁场。
接收器通常也是一个线圈,被放置在需要充电的设备中,如智能手机。
当发射器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个磁场变化时,将在相邻的线圈中感应出电压。
在无线充电器中,接收器中的线圈接收到发射器产生的电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压。
这个电压通过接收器的电路传送到设备的电池中,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无线充电器通常使用共振耦合。
共振耦合指的是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频率以保持共振。
这样可以使电能在两个线圈之间更有效地传输,并提高充电效率。
此外,无线充电器还可以通过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建立磁场感应来实现距离充电。
通过提高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无线充电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设备充电。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电磁场,通过共振耦合方式将电能无线地传输到接收器,然后再将
其转换成电压进行充电。
这种无线的充电方式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设备的使用体验。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原理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原理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原理是基于安培环路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该原理利用两个互相平行的线圈,一个是发射线圈,另一个是接收线圈。
当发射线圈通电时,通过其产生的交变电流,会形成一个交变磁场。
接收线圈位于发射线圈的磁场范围内,通过接收线圈中的螺线管,感应到发射线圈所产生的交变磁场。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接收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感应电动势可以通过电流来驱动接收线圈中的负载,实现无线充电。
为了增加电能传输的效率,通常采用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
即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通过调整发射线圈的频率,使其与接收线圈的频率保持一致,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电能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原理中,能量转移的距离是有限的。
随着距离的增加,磁场衰减和能量损耗会导致能量传输效率下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合理设计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位置和距离,以实现最佳的无线充电效果。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场来进行能量传输,以实现无需通过电缆连接便可将在发射器端产生的能量传输到接收器上,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设备的电池中,实现充电的功能。
一、原理:
1、电磁能量传输原理:无线充电是利用“电磁能量传输原理”实现的,即通过电磁场完成电能的传输,并将传输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以实现充电的功能。
2、发射器与接收器的原理:发射器由发射模块和发射线圈组成,发射模块可以产生出电磁场,而线圈可以将电磁能量放大;接收器也由接收模块和接收线圈组成,接收模块用来收集外界传来的电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存放在设备内的电池中。
3、安全保护: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采用多重保护机制,如温度控制、充电流量控制和太阳能电池板报警等,保证充电安全。
二、优点:
1、免去了连接线材的麻烦:采用无线充电,不再需要担心连接线材的烦恼,只需要把发射与接收器放置在指定位置,设备就可以自动完成充电。
2、高效稳定: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采用最高稳定的电磁场,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充电,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节
省一定的电能损耗。
3、环境友好:无线充电技术不含任何有毒物质,充电过程中没有任何
射线,安全环保,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
三、缺点:
1、空间限制:无线充电过程中,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只能保持有限距离,过大的距离就会使能量传输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充电失败。
2、费用昂贵:无线充电技术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制作,并采用大型发
射器与接收器,制造成本较高,使得无线充电价格昂贵。
3、输出功率有限:有些型号的无线充电技术,输出的功率只有有限的,无法满足大功率设备的充电需求,导致充电效果不佳。
无线充电原理探究
无线充电原理探究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手机、手表、耳机等电子产品的充电变得更加简单,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充电线。
本文将探究无线充电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无线充电的起源和发展无线充电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他在研究电磁场和电能传输时,提出了通过电磁波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的概念。
然而,直到现代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这一概念才得以真正应用。
二、无线充电的原理无线充电的原理基于电磁感应。
它通过两个主要部分实现:发射端和接收端。
1. 发射端发射端通常由一个电源和线圈组成。
当电源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交变电流。
这个交变电流会在发射线圈中产生交变磁场。
发射线圈中的磁场产生的频率通常在100~200kHz之间,这是为了避免频率过高产生的能量损失和频率过低产生的较大体积。
2. 接收端接收端也是由一个线圈组成,这个线圈通常被安装在需要充电的设备中。
当发射端产生交变磁场时,这个交变磁场可以感应到接收线圈中,并将其转换为交变电流。
接收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被用来充电接收设备的电池或电容器。
三、无线充电的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无线充电技术最为常见的应用之一。
用户只需将手机放置在支持无线充电的充电器上,即可实现充电,无需连接任何充电线。
2. 家居电子产品许多家居电子产品也开始支持无线充电,如电动牙刷、无线音箱、电动剃须刀等。
用户可以将这些设备放置在充电器上,实现便捷的充电体验。
3. 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地板上的无线充电垫进行充电,避免了传统的插拔式充电器的使用。
4. 医疗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医疗设备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减少电缆的使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四、无线充电的优势和挑战无线充电技术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无线充电器原理
无线充电器原理
无线充电器原理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设备充电。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无线充电座和一个可充电设备。
在无线充电座中,有一个线圈,通过电流形成一个交变磁场。
当交变磁场与可充电设备中的另一个线圈靠近时,它会感应出一个电流。
这个感应电流被用于充电设备的电池中,使其充满能量。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器原理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改变时,就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在无线充电器中,通过交变电流在充电座的线圈中产生一个交变磁场,然后将这个磁场传递给可充电设备中的线圈。
当两个线圈靠近时,磁场在它们之间传递能量,产生电磁耦合。
这个电磁耦合指的是两个线圈之间的电流感应现象。
交变磁场在可充电设备的线圈中感应出一个交变电流,然后这个电流通过一些电路进行整流、调整和传输,最终存储到设备的电池中。
无线充电器原理的优势是方便性和避免了传统有线充电器的限制。
它可以减少充电过程中的插拔操作,避免了电线的纠缠和损坏问题。
此外,无线充电器还可以实现多设备同时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和便利性。
总而言之,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
通过交变磁场在充电座和设备之间传递能量,使设备的电池得以充满能量,实现便捷的无线充电过程。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效率使用频率范围传输距离电场耦合方式电磁感应方式92%22KHz数mm-数cm磁共振方式95%13.56MHz 数cm-数m无线电波方式38% 2.45GHz 数m-1.电磁感应方式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
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
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2. 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
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
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
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无线充电技术
1、Qi标准
无线充电示例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 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相机、 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磁场共振
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 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带领的 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60瓦灯泡,并将其取名为WiTricity。该实验中使用的线圈直径达到 50cm,还无法实现商用化,如果要缩小线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会下降。
电磁感应式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 端。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事实上,电磁感应解决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并无太多神秘感, 中国本土的比亚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就使用了电磁感应技术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国外现状
国内现状
国外现状
目前在国际上,汽车厂商如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丰田等,通信公司如高通等都已经开始研究电动汽 车无线充电技术。其中奥迪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主要是针对传输过程中效率流失的问题,该方案通过一种可升降 的无线充电系统,使得电缆端的发射线圈更靠近电动汽车底部的接收线圈,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宝马与奔 驰合作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经过了测试,并应用到了宝马i8车系上。至于沃尔沃则已经完成了电动汽车车载 无线充电系统测试,据说整个充电过程用时3个小时都不到。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相对较成熟,目前在国外有些地方 已经开始投入使用,2014年韩国铺设了一条长达12公里的无线充电路段,车辆行驶在路上可边开车边充电。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电磁共振、无线电波(RF)、电场耦合传输技术,这些技术允许电能通过非物理接触的方式从充电基座(或发射器)传输到电子设备(或接收器)的电池中。
以下是这三种主要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①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1.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方式。
其基本原理与变压器相似,利用交变电流通过初级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次级线圈则感应出电动势并转换为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充电时,充电设备(如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两者内置的线圈相互靠近。
充电板上的线圈连接至电源并产生交变磁场,手机内的线圈感应到这一磁场后产生电流,进而为手机电池充电。
3.优点:效率高、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
4.缺点:传输距离短(一般需几毫米至几厘米),且要求设备位置相对固定。
②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1.电磁共振技术通过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频率,使它们在同一频率上共振,从而更有效地传输电能。
这种技术的传输距离比电磁感应更远,可达数米。
2.发射器和接收器都包含能够产生和接收共振的线圈,它们被调谐到相同的频率。
当发射器通电并产生交变磁场时,与接收器线圈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放大并传输给接收器。
3.优点:传输距离较远,适用于多个设备同时充电。
4.缺点:效率相对较低,且对设备位置和方向有一定要求。
③无线电波(RF)传输式无线充电:1.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利用微波或毫米波等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接收设备。
这种方法类似于无线通信,但传输的是电能而非信息。
2.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并发射出去,接收器则捕捉这些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回电能。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但技术复杂度和成本较高。
3.优点:传输距离远,理论上可以实现较远的无线充电。
4.缺点:效率低,能量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较大损失;且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同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充 电 电 路实用无线充电器设计[附电路图]基本功能是通过线圈将H电能H以H无线H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 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 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H电源管理H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 2M 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 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 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 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无线充电器系统框in2. 2发射电路模块如图3,主振电路采用2 MHz 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 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TI8.2 Ym OS -^1 T图2 供电电融电路T2s图3发射电路2. 2接收电路模块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 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发射部分采用2MHz 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NnoLFUg2图4接收电路2.3充电电路R6n XUMR6 立“ED[)7/▼LEDR2 28kn-R15充电电路。
无线充电电磁耦合原理
无线充电电磁耦合原理
无线充电是一种便利的充电方式,它可以消除充电线和插头的麻烦。
无线充电的原理是电磁耦合,电磁耦合是指在两个相邻的线圈之间传递能量的过程。
在无线充电中,发送端的线圈产生一个高频电磁场,接收端的线圈则通过电磁感应将能量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充电。
因此,无线充电需要两个线圈,一个发送端和一个接收端。
发送端的线圈被称为发射线圈,它由一个交流电源驱动,产生一个高频电磁场。
接收端的线圈被称为接收线圈,它通过电磁感应将高频电磁场转换为电能,从而充电。
在无线充电中,电磁耦合是传递能量的关键。
当两个线圈接近时,它们会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电磁耦合。
电磁耦合系数取决于线圈之间的距离和线圈的几何形状。
为了实现高效的无线充电,必须优化电磁耦合效率。
一般来说,当两个线圈彼此接近时,电磁耦合效率较高。
因此,在设计无线充电系统时,应该尽量减小线圈之间的距离,并选择合适的线圈几何形状。
总之,无线充电是一种新兴的充电方式,它通过电磁耦合传递能量,避免了充电线和插头的麻烦。
通过优化电磁耦合效率,可以实现高效的无线充电。
- 1 -。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
10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现在各个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产品全面发展!!!
;
11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依据研究机构iSuppli的调查,全球无线充电装置市场规模2010年为1.2亿美元 ,2011年成长达到8.9亿美元,2015年可达到237亿美元。无线充电装置未来 受到消费类电子产品、可携式装置、电动车的应用而大幅成长。
生活中人们难免被各种“理不清剪还乱” 的电源线、数据线所困扰!!!
;
你 能 想 象 以 后 摆 脱 线 缆 无 线 生 活 吗 ? ? ?
4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迈克尔.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 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 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迈 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 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 伟大贡献。
;
5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年-1943年),塞尔维亚裔美籍发 明家、机械工程师和电力工程是。因 主持设计了现代广泛应用的交流电力 系统而最为人知。19世纪末,20世 纪初,他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 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现 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 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带起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1882年,他继爱迪 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发明 了“高频率”(15,000赫兹)交流发 电机(于1891年获得专利),并创 立了多项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无线充电器是一种便捷的充电方式,它通过无线电波或电磁感应来传输电能,将能量从充电底座传输到无线充电设备中,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
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器具有更高的便携性和更方便的使用体验。
工作原理一:无线电波传输一种常见的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能量。
在这种技术中,充电底座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
这些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并被无线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接收。
接收线圈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转换为电能,经过整流和调节后供给无线充电设备充电。
这种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市面上常见的Wi-Fi无线网络,因为它们都使用无线电波来进行数据或能量的传输。
然而,无线充电器中使用的无线电波通常具有更高的功率和更短的传输距离。
工作原理二:电磁感应传输另一种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传输能量。
这种技术常见于电动牙刷、智能手表等小型便携设备的充电。
在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器中,充电底座和无线充电设备之间有一个发射线圈和一个接收线圈。
当充电底座通电时,发射线圈中的电流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这个变化的磁场会穿过空气传播到接收线圈,并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接收线圈通过整流和调节将感应电流转换为直流电能,并供给无线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这种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与电磁铁、变压器等原理类似,利用线圈间的磁场交互作用来实现能量的传输。
工作原理三:共振传输除了无线电波传输和电磁感应传输,还有一种先进的无线充电技术叫做共振传输。
共振传输是一种通过共同的频率振荡来实现能量传输的方法。
在共振式无线充电器中,充电底座和无线充电设备都有一个共振器。
当充电底座通电时,它会发出特定的频率振荡,而无线充电设备的共振器也会以相同的频率振荡。
当两者的振荡频率相同并达到共振状态时,能量可以在它们之间传输。
充电底座中的发射共振器会向无线充电设备的接收共振器传输能量,同时,无线充电设备的接收共振器也会将能量转换为电能,并用于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基本原理
✓
通信频段:100-205kHz
✓
特点:
1、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 充电;
2、具备无线充电技术的通用性;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 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
联盟成员:120多家,包括飞利浦、桑德力、HTC、诺基亚、三星、
索尼爱立信、百思买等知名企业都已是联盟的成员。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蓄电池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很多厂商已经在大力生产,
各地也在进行充电站的建设。但蓄电池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令 研究者头疼,根据现有的应用成果,一般的蓄电池充满一半需要充 电半小时,完全充满则要8小时以上,而且充满电的汽车一般只能 行驶100余公里。这显然让蓄电池电动汽车无法与内燃机汽车相 提并论。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 消费电子无线充电 消费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是靠两种新的设备来实现的,第一个
是充电器,它要与电力相连接,然后会有一个“托盘”与充电器进 行中转,只要消费电子产品与“托盘”距离在规定范围内,那么消 费电子产品就会自动进行无线充电。
➢ 生活办公设备无电源线运行运行(供与会人员一起讨论☺)
a) 电磁感应: 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 到接收端。
无线充电技术分类
b) 无线电波:其原理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相类似,即利用微型高效接收 电路捕捉从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然后将之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压。
c) 电磁共振:其原理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利用铜制 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线圈作为接收电 力方。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收方, 电力实现了无线传导。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
一般来说,无线充电器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过一个电源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然后将电磁波通过天线发送出去。
接收器则是通过一个天线接收到发射器发送的电磁波,然后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能,供给设备进行充电。
发射器由一个发射线圈和一个发射电路组成。
发射线圈一般是一个绕制的线圈,通过激励电流,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并将电磁波通过发射线圈发送出去。
发射电路则是用来控制发射线圈的电流和频率的,它一般由功率放大器、调谐电路和频率控制器等组成。
接收器由一个接收线圈和一个接收电路组成。
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类似,也是一个绕制的线圈,用来接收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能。
接收电路则是用来接收和整流接收到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直流电能,然后供给设备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器工作时,发射器通过发射线圈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然后将电磁波通过发射线圈发送出去。
接收器的接收线圈接收到发射器发送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接收电路负责接收和整流接收到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直流电能,然后供给设备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器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不需要使用传统的充电线进行连接,只需把设备放置在发射器的工作范围内即可实现充电。
它可以应用在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等多种设备的充电上。
此外,无线充电器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避免传统充电线路的安全隐患,如电线老化、触电等问题。
然而,无线充电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能量的传输过程中会有能量损耗,因此无线充电的效率较传统有线充电较低,充电速度较慢。
其次,无线充电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需要保持较为紧密的间距才能实现充电,这就限制了充电的自由度。
总结来说,无线充电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
其结构主要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实现电能的传输。
无线充电器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但也存在效率低、充电距离限制等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无线充电器有望在充电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通过电线或接触物理接口,通过电磁场或者其他形式的无线传输能量的方式进行充电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能量的传输和能量的接收。
能量的传输部分主要由一个功率源、一个发射器和一个传输介质组成。
功率源通常是一个电源或者电池,用来提供电能。
发射器是一个产生电磁场的装置,通常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或者谐振原理来产生电磁脉冲或者电场。
传输介质可以是空气、水或者其他物质,其作用是传输电磁脉冲或电场。
能量的接收部分主要由一个接收器和一个负载组成。
接收器是一个接收电磁脉冲或电场的装置,通常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或者谐振原理来接收电能。
负载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装置,比如移动设备或者电动车。
在充电过程中,功率源提供电能,发射器产生电磁脉冲或电场,并将其传输到接收器。
接收器接收电磁脉冲或电场,并通过电磁感应或者谐振将其转换为电能。
转换后的电能通过导线或者其他方式传输到负载上,以供其使用或者充电。
无线充电的原理在于电磁感应或者谐振。
电磁感应原理是指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而谐振原理是指通过共振的方式实现能量的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能量损耗,因此效率相对有线充电会稍低。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目前还面临一些
挑战,比如距离限制、传输效率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无线充电将会越来越普及,并且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实用无线充电器设计[附电路图]
基本功能是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 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2 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主振电路采用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2.2 接收电路模块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充电电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
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
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
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
今后NTT DoCoMo 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
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
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
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置了线圈,使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终端供电。
为提高供电效率,需要使线圈之间的位置对齐,不产生偏移。
因此,各厂商在位置定位方法方面纷纷开动脑筋。
从事智能手机外设业务的日本Oar公司于2011年8月推出了名为“无线充电板”的充电座。
内置有磁铁,用于将终端吸引到指定位置。
松下于2011年6月投放了无线充电座“无接点充电板”。
尺寸约为鼠标垫大小,表示实现了“位置自由(Free Positioning)”,将终端放在充电板上的任何位置均可充电。
充电座内部的线圈带有驱动装置,可在平面中移动。
通过自动检测终端放置位置,并移动至该位置,使线圈的位置相一致。
该充电座的开发人员、松下集团三洋电机能源设备公司(SANYO Electric Energy Devices Company)充电系统事业部长佐野正人就位置自由实现实用化的理由解释说,“用户希望能更便利地充电”。
日立麦克赛尔于2011年4月面向美国苹果的人气智能手机“iPhone”上市了无线充电器“AIR VOLTAGE”。
由于iPhone不支持无线充电,所以需要套上内置有线圈的专用外壳才能使用。
电场耦合方式不使用线圈
另外,麦克赛尔的充电座有为一部终端充电和为两部终端充电的款式。
两部款的尺寸为鼠标垫大小,可在左右各放置一部终端。
内部排列了14个线圈,左右各7个,用这些线圈覆盖了充电座的广大范围。
由此,终端可以比较自由地放置在充电座上。
在7个线圈中可最多自动选择3个能高效传输的线圈来供电。
日立麦克赛尔2011年11月还面向“iPad2”上市了无线充电器“AIR VOLTAGEfor iPad2”。
该充电器未采用Qi规格,而是全球首次采用了“电场耦合方式”。
电场耦合方式不使用线圈,而是在供电侧和受电侧设置电极,利用二者之间产生的电场供电。
为iPad2套上内置有受电用电极的专用外壳来充电。
电场耦合方式的特点是,输出功率比Qi大,即使电极之间的位置稍有偏移也可维持高传输效率。
模块由村田制作所开发。
EV的无线充电方面,采用磁共振方式的汽车厂商比较多。
磁共振方式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家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于2007年进行了验证,自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利用共振还可延长传输距离。
电磁感应方式的供电距离最大为数mm~10cm左右,而磁共振方式如果线圈够大,可向数m远以外供电。
汽车的车底到地面一般有15cm左右的距离。
如果在车底安装受电线圈,在自家停车场的地面埋入供电线圈,便可在停车时充电。
能够省去连接充电线缆的麻烦。
另外,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即使停车位置与固定位置稍微错开,线圈之间也会共振。
还将用于磁悬浮
三菱汽车2011年9月与美国风险企业WiTricity和IHI就共同开发磁共振方式无线充电系统达成了一致。
在2011年12月上旬于东京有明国际展示场(东京有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东京车展上,展示了该无线充电系统。
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
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
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随着研究的推进,将来或许能进一步扩大容许范围。
丰田也于2011年4月与WiTricity公司就磁共振方式展开了技术合作,并在东京车展上展示了用于电动三轮踏板摩托车和四轮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
另外,还有将供电线圈埋入道路中,在红灯停车时和行驶中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构想,以及利用植入轨道中的线圈为行驶中的磁悬浮列车供电的设想。
除此之外,在家中的家具、地板和墙壁等中埋入线圈的研究也在推进之中。
也许未来我们会迎来完全无需使用电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