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论1-2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孟子 不学而能为良能 不虑而知为良知
柏拉图 理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费尔巴哈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

认识的客体
现象 本质
多变的
稳定的 反映现象 反映本质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认识的主体
感觉器官 思维器官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性 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感觉和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

学家卡·格雷贝和卡·泰·李卜曼用化学方法取得了茜素。

1869年1月11日,他们在德国化学学会会议上宣读了人工合成茜素的报告。

人工合成茜素的原料是蒽醌。

蒽醌由蒽经硝酸、铬酸或空气氧化而成。

蒽含于煤焦油中,在270°—400℃的温度下可以分解出来。

——99。

[36]《短篇哲学著作集》于1903年由狄茨出版社在斯图加特出版,共收入约·狄慈根1870—1878年发表在德国《人民国家报》和《前进报》上的7篇文章,还收入了他在1887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

列宁在《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上作了许多批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期间作的(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

—120。

[37]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和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4—3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时代,其创始人是皮浪,最著名的代表是埃奈西德穆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古代怀疑论者从感觉论的前提出发,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

他们把感觉的主观性绝对化,认为人不能超出他自己的感觉范围,不能确定哪一种感觉是真的。

他们宣称,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互相排斥的意见,即肯定和否定,因而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他们要人们拒绝认识,对事物漠不关心,说这样就可以从怀疑中解脱出来,而达到心灵恬静即“无感”的境界。

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哲学家米·蒙台涅、皮·沙朗和皮·培尔曾利用怀疑论来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

照马克思的说法,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宣告“无神论社会的来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2页)。

相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帕斯卡却用怀疑论反对理性认识,维护基督教。

18世纪,怀疑论在大卫·休谟和伊·康德的不可知论中得到复活,戈·恩·舒尔采则式图使古代怀疑论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 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 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
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 物的正确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 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目的和方案; 三是对照、检验、评价; 四是反馈调节。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介的定义: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
中介
客体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 放大的工具系统。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4、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 识关系、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获得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案例:
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
“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 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兵带回几株种在 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室贵族观赏。到了18 世纪,法国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 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 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 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它并没有死 去。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题库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题库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B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C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BC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CDE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形而上学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5.“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三、辨析题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导入: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总体上是为了获得真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创造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这就出现了价值问题。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二讲真理与价值本讲主要内容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反对“两个凡是”。

一、真理的客观性“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布鲁诺(相关图片)1600年2月17日,一场罪恶的火焰,烧死了意大利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布鲁诺。

布鲁诺反对罗马教会的腐朽制度而离开修道院,大胆地宣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宣扬新思想。

他曾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1592年,布鲁诺被教会追捕并投入了监狱。

疯狂的围攻和恫吓,残酷的刑罚和折磨都没有使他屈服。

在囚室八年中他英勇不屈。

据当时的档案记载,布鲁诺宣布他无可招供,也没有做任何可以反悔的事情。

最后教会以“异端分子和异端分子老师”的罪名,将他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在刑场上,面对威胁利诱,布鲁诺响亮的回答:“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他的身躯被烈火吞噬了,但他的光辉名字和伟大思想却永远活在亿万人的心中。

(相关图片)布鲁诺是许许多多个为真理而献身先驱之一,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有无数个像布鲁诺一样的伟大科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理。

(相关图片)(一)什么是真理对真理形形色色的认识(相关图片)唯心主义对真理的解释黑格尔:真理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显现;马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詹姆斯:有用即真理。

各种唯心主义真理观错误的实质,都是将真理和真理标准放在了主观的范畴之内。

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

马赫主义则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真理”,这都是主观真理论。

他们错误的实质就是从根本上否认了否认真理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反对实用主义主观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2011年1月31日修改)1-5 BBCCA 6-10 CACCD 11-15 DCCDB16-20 BABBD 21-25 AAACD 26-28 ADC一、单项选择题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7.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8.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1.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个观点是( )。

A.相对主义B.诡辩论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2.真理是( )。

认识论讲义

认识论讲义

认识论导论1,什么是认识论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认识论(也被称为“知识论”)”。

大家应该对认识论并不陌生,凡是对哲学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比如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等是平行的,都是从哲学上讨论某个专门的问题的,但是,认识论到底要讨论什么问题?什么叫做从哲学上讨论认识问题?2,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当然,一门关于知识论的导论应当尽量包含知识论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是从事物的结构本身出发,也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要涵盖知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心转移,这样,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就将知识论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五个(Problems of Knowledg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P.1-3):1,分析问题(The analytic problem):知识是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划界问题(The problem of demarcation):这里涉及到我们能够知道什么,不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涉及到知识的内容的问题。

这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子问题:(1)外在的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对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某种说明,那么,我们能够原则上决定我们可以合理地期望知道怎样的东西吗?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确定人类知识的范围和限度吗?(2)内在的问题:在知识内部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什么必要和标准和划分不同类型的知识,比如,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区分后天的、经验的知识和先天的、非经验的知识,前者依赖于经验或者观察,而后者则独立于经验,比如纯粹数学知识,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反对这种区分,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比如,框架内的知识和关于框架的知识等等。

3,方法问题(The problem of method):我们应该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问题:(1)统一性问题:只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还是说,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知识,就需要不同的方式?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就涉及到知识的来源问题,是知识仅仅来源于感觉,还是还存在着其他来源,比如理性、理智直观等等。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正的哲学。 查士丁(Justin,约100~165): 第一次提出“基督教哲学”的概念; 基督就是“逻各斯”或“道”。
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的第一层含义是:道走进
了这个世界。 道成肉身的第二层含义是 :“道” 是在肉身中展示他自己的“道”。
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
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 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 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 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理性太狭窄、无法认识无限本质或上 帝,只能靠信仰。
“三位一体说”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
4、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圣史:结束于耶稣为人类赎罪献身时,
后与俗史无关。 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世俗之城—— “爱自己并进而蔑视上帝的人组成” 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上帝之城—— “爱上帝并进而蔑视自己” 二者在现实中交织。只有到最后审判之 时,上帝之城才能实现。
5、上帝存在的证明
都不能度量)。 “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 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 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 在便是期望”。人的思维就有三种功 能:记忆、注意、期望。
2、认识论(1)对怀疑论的反驳



“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不可怀疑。 逻辑、数学、伦理学等领域也有确定性的真理,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 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 真理是判断理性的标准:不可低于理性,反之,将 会被理性所判断;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理性不 可能在自身中产生规则,它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 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有时认识得多,有时少), 而真理却是确实不变的,不随理性的变动而变动, 理性只能在上帝之光中发现真理;因而真理比理性 和心灵更高,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 人的心灵认识真理,它就是上帝。信仰高于理性, 信仰寻求理解。

第二章 认识论(授课提纲)

第二章 认识论(授课提纲)

第二章认识论引言:1.什么是认识论2.认识论研究哪些问题3.认识论是17世纪以来哲学著作的重点和核心(1)一些重要的哲学家都将对认识论的探讨作为其著作的核心(2)17、18世纪对认识论难题的讨论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或活动方式(3)17~18世纪西方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一、笛卡尔的怀疑方法1.笛卡尔是近代提出新认识论的第一位哲学家(1)科学上的贡献(2)支持新教改革(3)著作的基调2.改变其人生的三个梦3.笛卡尔的方法论(1)笛卡尔方法论的四条法则(2)笛卡尔方法论的重要性(3)探究法(4)怀疑法(5)认识论的转向二、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方法的两个回应1.我思论证对认识论产生两项重要结果2.我思论证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知识的确定性问题(2)知识的来源问题(3)笛卡尔的回答3.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回应(1)唯理论肯定了笛卡尔所有有效知识必须基于理性运作的主张(2)经验论强调理性观念来自于感官二、莱布尼兹与唯理论1.笛卡尔标准的缺陷2.莱布尼兹企图进一步解决确定性的标准问题,提出两种真理、两大原理(1)推理真理与矛盾律(2)事实真理与充足理由律(3)最终只能间接地诉诸于神来确定三、洛克、休谟与经验论1.洛克的白板说(1)洛克批驳唯理论的策略(2)何为“白板说”(3)洛克的理论是一把“双刃剑”2.休谟的经验论(1)知觉及其分类(2)休谟理论的三个重点(3)关于因果的论证四、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的解决1.意识的统一2.人们只能获得表象的知识,而不能认识实在五、主体性的挑战1.知识既要依靠客观世界,也要依赖于我们是谁2.普遍性、客观性、合理性受到挑战六、讨论P93第1、3、5。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 1、智力的本质。 • 皮亚杰把智力定义为有机体主动适应环
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 有机体的智慧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即在认知过程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 和谐的关系。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智慧是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基本 生命机能,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 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新的认知机构 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智慧发展的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 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 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 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 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 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 念(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 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A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C •D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自我中心
•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 缺乏理解

第二章.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意识观、实践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实践主体、客体、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实践的特点①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包括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中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3.实践的活动形式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新实践类型:虚拟实践。

4.实践第一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①摹写、反映的特性;②能动、创造的特性。

3.人能动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功能,二者不可分割:①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过程是在多方面反映互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②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㈠从实践到认识(客体主体化)1.感谢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第二章认识论

第二章认识论

1、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正确答案:CA. 科学精神B. 人文精神C.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 创新精神2、、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正确答案:AA. 表象B. 概念C. 知觉D. 感觉3、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正确答案:D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正确答案:B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正确答案:C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6、“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真理观。

正确答案:A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7、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

”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

”惠施的观点属于正确答案:CA. 唯物主义反映论B. 先验论C. 不可知论D. 可知论8、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

这说明正确答案:BA. 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B. 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C. 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D. 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9、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正确答案:DA. 经验主义B. 先验论C. 绝对主义D. 教条主义1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正确答案:C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1、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 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 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 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 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 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 果及思维模式。
实 践 观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形式
实践的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 践基础上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是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认识本质的科学 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 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
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1.感性认识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含义: 关于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辩 证 反唯 映物 论主 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
1.反映具有摹写性 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 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一颗人造卫星
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一次进入太空
第一次登陆月球
(探索太空)
1957年
第一架航天飞机
1961年
第一次探索土星
1969年 1981年 2003年
人类自诞生以来提出的最有影响的十大 “理论”
宇宙大爆炸 进化论 量子力学
《新科学家》
混沌理论 相对论 气候变化论 板块构造论 大科学
万物理论 风险理论
感性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 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人的五种感觉
淡淡的花香(嗅觉)
蓝色的大海(视觉)
叮咚的泉水(听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甜蜜的糖果(味觉)
误区三:
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 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 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 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 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 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 源于实践。
4.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信念
动机 情 感
非理性因素 意 志
习 惯
信 仰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身不属于 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 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 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本 能
欲 望
居 里 夫 人
人的反映
分 析 选 择 运 用 重 组 整 合
认识对象
望庐山瀑布水
落疑三飞挂遥升日 九是千流前看紫照 天银尺直川瀑烟香 。河,下。布,炉
反映的创造性--联想
李白
结论: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
认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的 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 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 大的指导作用。
误区二:
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 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 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 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认识 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
认识是人脑固有的,存在 就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区别
唯 反物 映主 论义
旧唯物主义 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反映论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 = 7是颠扑不破的,为 什么在艺术领域2+5 = 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 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 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 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 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 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特点 直观、消极、被动 特点 辩证、积极、能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 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 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 以,又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感性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 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 含义: 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状态 属性 关系 本质 规律 客观事物 人的认识
上千 海 尽 白 一里 流 黄 日 层目 欲 河 依 楼更 穷 入 山
登 鹳 雀 楼
王 之 涣
此诗不仅刻画了山河的壮 丽。而且,揭示了“只有登高 才能望远”的生活哲理,因而 成为千古名句。
反映的摹写性--记实
2.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反映过程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 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 建构和虚拟。反映的创造性表现了反映的能动性。
这块
真的好甜哦!
感性材料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 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 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凉爽的秋风(触觉)
知觉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苹果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 去的感觉和知觉的 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 客观事物的形象的 再现和重组。
1.感性认识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含义: 关于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误区四:
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
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误区五: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 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 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说感性认识 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自然科学
理论产生于以往的实践活动,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从实践到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