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培养良好公民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的引导与培养社会公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
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培养者,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的引导与培养,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是公民行为的基石,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学生对公民意识的培养:1. 提供学习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公民责任和义务。
2. 引导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 建立学校公民文化: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文化,让学生在整个学校环境中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包括学生自治、学生民主管理等。
二、培养公民技能公民技能是实践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公民技能,并进行培养。
1. 社交技能:教师可以开展社交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2. 参与决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让他们体验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 媒体素养: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媒体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
三、提升公民责任感公民责任感是公民行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具有公民责任感的行为习惯。
1. 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责任感,例如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等。
2. 社区参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如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参与社区议事等。
3. 乐于奉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奉献行为,如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培养他们的乐于奉献精神。
四、培养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公民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023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日益受到关注。
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德育工作更是成为各方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个时代,校园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基础,更是塑造他们人生品质和道德形象的根本。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下面,本人将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加强诚信教育,让学生了解诚信是多么重要作为一所注重德育教育的学校,我们把诚信作为最基本的校园行为准则之一,并把诚信教育纳入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计划中。
我们通过校园宣传、趣味知识竞赛、班级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诚信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积极参加有关诚信教育的培训和讲座,以提高教师对诚信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还加强了教师对课堂纪律、考试作弊等违反诚信的行为的监管,使学生们懂得遵循学术诚信的原则。
二、推进社会责任教育,让学生懂得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学校注重在教育中贯彻落实“社会需求导向”和“全人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需求,本着以激发个体潜能、培养个性化人才、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让学生感知自身的社会责任。
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志愿者宣传月”、“关爱地球”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全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浪费等,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
三、培养公民意识,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担任合格公民的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鼓励他们学习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好青年。
加强学习培养公民意识
加强学习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个人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一种思想觉悟和行为意识,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加强学习培养公民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学习培养公民意识,以期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觉悟和行为意识。
一、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学习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优秀的公民事例等途径来了解并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
例如,我们可以加入社会实践团队,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
二、加强法律法规和法治观念的学习公民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法律法规和法治观念的学习。
一个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应该具备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观看相关的法制宣传片、阅读法律专业书籍等渠道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与学习。
同时,我们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白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自觉遵守法律,公平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作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加强学习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提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居民会议、社会公益活动、投票选举等方式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积极参与公共舆论的讨论。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家历史、了解国家文化、参观纪念馆等途径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怀。
学校应如何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
学校应如何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呢?首先,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整个社会的底线,是成为良好公民的前提条件。
学校应当切实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他人、守信用、诚实守信等。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其次,教育学生要注重社会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社会实践课程等方式,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义工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公和弱势群体的处境,进而懂得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第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关注政治、接受政治教育,了解自己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和选择权,避免将政治教育搞成灌输。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公民。
这需要学校在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和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担当的、负责任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加强公民教育:第四,鼓励学生参与民间组织和社团活动。
学生参与社团和民间组织可以促进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社交经验。
社会活动的参与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第五,建立公民义务教育制度。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民义务教育,如交通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公民义务,提高公民素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体现现代政治秩序和法治观念的民众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自觉领会和遵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蕴含和必需的道德、纪律和法规等行为规范,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一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好公民,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四、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和意义:
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2、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其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不自觉的行动。
3、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文化教育落后,现代文明的意识薄弱。这是现实原因。
三、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1、培养来自民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命运。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弱,情绪不稳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影响。著名教育家朱熹就认为青少年教育应“培其根”、“固其本”,从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培养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培养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要关注其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公民意识并引导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一、加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关键环节,通过公民教育,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基本法律法规、公共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公民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能够促使他们发展积极的社会心态和谨慎的行为方式。
二、构建全面的公民教育体系1. 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全面负责的进行公民教育。
除了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道德观念,如公平、公正、诚信等。
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活动、亲子交流等方式,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了解身边的环境变化,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3.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公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应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社会组织、公益活动等,并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
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成为积极的社会参与者。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 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讨论班、辩论赛、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和思考。
让学生像社会观察员一样,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参与各种志愿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对他人的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3. 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甚至国家的一些公共事务。
增强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
增强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增强社会公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公民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公民责任感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参与,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什么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一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态度和行为准则,在其中包括了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动能力。
拥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承担起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
培养公民责任感的重要性1.培养公民责任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公民责任感可以提高个体对自身权益和权益保护意识。
3.公民责任感使得个体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
4.具备公民责任感的人更容易建立可靠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培养公民责任感1.加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培养公民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身份、权益及所需承担的责任。
家庭也应该重视培养子女的公民责任感,并通过家庭活动和亲身榜样进行引导。
2.提供参与机会:社会组织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各种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如志愿者工作或社区服务项目。
这些经历能够激发个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
3.鼓励公共参与: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决策过程、公共事务和社区活动。
通过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并及时反馈结果给市民,将使市民更加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社会参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好处1.个体获得成长机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可以提升个体的能力和技能,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2.社会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将收集到更多多样化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增强社区凝聚力: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可以增强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共同发展。
如何促进社会参与1.提供机会:政府和其他组织应该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机会,包括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公示公告等。
增强公民意识,做好小公民
增强公民意识,做好小公民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一、设计背景1、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贯彻落实。
我国学者李慎之曾痛切地感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之缺乏,他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他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
近几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2、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社会,促使学生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3、我校公民教育的尝试已初见成效。
江苏省教研室于2005年从美国引进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中美合作课题,我校作为试点学校加入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列。
我们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关注社区公共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古镇老街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于2006年6月获得常州市一等奖,江苏省优秀项目。
二、设计目标和内容该项目的目标具体来说涉及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不同层面。
学生发展目标: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社会,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体验生活。
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
二是通过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们有激情地工作,思想能充分得到交流并能体验到工作成功的乐趣。
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发言稿
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一下关于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发言。
首先,我想说一下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一个公民,具备的一种对国家法律、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认同和遵守,以及关心、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行为。
培养公民意识,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公民意识呢?首先,公民意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奉献,只有每个公民都具备高度的公民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其次,公民意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只有每个公民都具备公民意识,才能识别和抵制不公正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
那么,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呢?首先,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懂得作为公民应该如何行事。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该从小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养成遵守规则、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和行为。
此外,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接下来,我想谈谈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关注,以及愿意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
培养社会责任感,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且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
为什么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呢?首先,社会责任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付诸实践行动,才能凝聚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
其次,社会责任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每个人都具备社会责任感,才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案指导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案指导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自觉和行为准则是决定他们走向何方的关键因素。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呢?下面,本文将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教案指导。
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
3. 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状态。
4. 激发学生对创新、进取和卓越的追求,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启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增强美的审美能力。
(2)倡导学生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弘扬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养成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净化社会风气。
(2)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
(3)加强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懂得环保知识。
3. 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1)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2)注重父母子女关系的教育,增强亲子沟通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的恋爱和婚姻观念。
4. 激发学生对创新、进取和卓越的追求:(1)开展优秀青年人才的先进事迹宣传,激励学生树立成才志向。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让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活动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生动的例子、实际的案例、情感化的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举措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举措1. 引言1.1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处于一个思想开放、信息爆炸的时代,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舆论的影响。
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青少年阶段正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道德准则。
其次,青少年是社会的活跃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总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塑造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既包括正面的教育资源,也包括一些消极、不良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碰撞和影响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思想受到冲击,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产生动摇。
社会的竞争压力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变弱,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政治思想的理解和接纳。
一些青少年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对社会不够关注和参与,这也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信息碎片化、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需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和力度,引导他们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的政治品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以下几点:政治思想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们不仅关乎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教育环境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在学校,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育和社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国家法律、道德伦理等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榜样教育和案例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做好自身的示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同时,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为他人付出的快乐和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青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社会。
比如,可以参加公益组织,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和文具;可以参与环保活动,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关心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生活。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年轻人可以逐渐培养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媒体的重要性媒体也扮演着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角色。
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方式,可以让观众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唤起大家的社会责任感。
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正能量的事例,塑造社会榜样,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社会价值观念。
因此,媒体在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结起来,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持续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环境的营造,家庭教育的培养,社会实践的推动以及媒体的引导等方面,从小培养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旗下讲话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尊敬的校长、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国旗下向大家发表讲话,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法治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公民意识是个人对公民身份、权利与责任的感知和认同,是在特定共同体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呢?下面我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首先,学校应该倡导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学校里,我们要注重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份的重要性。
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力手段。
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学校要加强法治观念的教育。
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法律和法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法治观念教育,确保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符合法律的规定。
另外,学校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如通过课堂讲授优秀的法律文化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等等,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观摩庭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法律实践,进一步了解法治的重要作用。
最后,学校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校规校纪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规定的规范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亲爱的同学们,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是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我们应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对法治社会的认知,从而为我们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公民意识
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社会和国家责任和义务的认知与理解,是公民在社会中扮演角色所必备的素养。
培养公民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育、法制建设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一、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础,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活动,如参观法庭、参观政府机关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运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强公民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法制建设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法制建设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只有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才能让公民在社会中依法行事。
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可以开展有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增加公民对法律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
同时,要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
三、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公民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并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公民参与到为社会服务的行动中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要鼓励公民参与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决策和管理中,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公民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法制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学生如何通过爱国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学生如何通过爱国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中,作为学生,通过爱国教育培养公民意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爱国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国家培养公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学生如何通过爱国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
首先,爱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对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至关重要。
爱国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深刻理解祖国的伟大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爱国教育和培养公民意识。
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1. 深入了解国家历史: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国家历史,了解祖国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就。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来加深对祖国历史的认识。
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爱国是基于对祖国历史和传统的理解。
2.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公民意识。
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投身于解决问题。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培养公民责任感。
3. 听取革命先烈故事:学校可以邀请革命先烈的后代或者退伍军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那个特殊时期的艰辛与牺牲,进一步明白祖国的来之不易。
4. 开展爱国主题的校外游学: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各地进行爱国主题的校外游学活动,如红军长征路线、抗日战争历史遗址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5. 加强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公平正义观念和社会参与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爱国教育培养公民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听取革命先烈故事、开展爱国主题的校外游学以及加强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等方式,学生可以在爱国教育中培养出更强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素养。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教育界和家庭教育中的共同关注点。
本文将从教育和家庭两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教育界的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和教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教育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方法和建议:1. 课程设置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团活动等。
2. 以身作则,树立正面榜样: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行为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例如志愿者活动、环保行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建立实践平台:学校可以建立社区服务站或者其他实践平台,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以下是几个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方法和建议:1. 资源共享: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与孩子分享信息、讨论社会问题等方式,增强孩子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行为规范: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热爱家乡和国家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倡导公益意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教育他们奉献他人、关爱社会的精神和意识。
4. 建立良好家风: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尊重、关心和平等的关系,对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的重要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旨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担当社会责任。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
第一,了解国家的历史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基础。
学生应通过学习历史课程,了解国家的光辉历程、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反思历史,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辉煌,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第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感。
学校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晨会、国旗下讲话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国旗国歌的敬重之情。
此外,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博物馆、纪念馆,如抗战纪念馆、中国革命纪念馆等,使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独立自由来之不易,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访社区、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教会他们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第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如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等,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提高对国家状况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参观国家重要机构,如国会、政府部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管理与决策的过程,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第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级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与培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模范人物来校进行讲座,用实际行动和故事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的重要手段。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去年7月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我最关注的问题。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去年,在《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由此可见,国家对公民教育越来越重视。
公民教育成了德育的重要目标。
纵观前段时间日本大灾难发生后,日本市民的淡定自律与发生在我国老百性当中的食盐抢购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我国公民教育的普遍缺失。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直不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但遗憾的是,真正面向每个公民个体,教育引导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他们怎样做人,懂得自己和家庭的关系、集体的关系、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却一直缺位,个体被淹没在空洞的集体语境之中。
于是,纵然每个公民都接受了大学教育,有10多年的受教育经历,背诵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学了数理化,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但却没有基本的公民道德素养和公民法律责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就难以成为合格的公民,出现各种荒谬、离奇的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大家争相抢购基本生活设施,不管自己的抢购行为是否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时,哪还有什么集体观念?而最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不是空喊集体的口号,当是完善每个公民的道德和法律素质。
青少年公民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青少年公民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青少年公民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培养青少年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首先,青少年公民教育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益之才。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深度的研究和教育。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培养,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其次,青少年公民教育要注重实践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青少年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公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公共机构、社区服务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运作和自己对社会的影响。
另外,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例如组织社区清洁活动、参与公益慈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此外,家庭也扮演着培养良好社会公民的重要角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培养他们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此外,家长还要给予孩子必要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少年。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和社区活动等,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社会也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让青少年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发挥能力的空间。
综上所述,培养青少年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社会培养良好公民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作者:刘建
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12期
公民教育旨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和引导青少年获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能力。
因此,公民教育历来就是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合格公民”已经列入中国政府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需求,北京政府决定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社会开展公民教育的政策、实践及其理念。
自2006年以来,北京先后举办了两届青少年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来自20多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交流研讨就如何有效开展公民教育的问题先后形成了《北京共识》和《北京行动建议》,并且在促进相互理解,分享成功经验,推进有效实践等方面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三届青少年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旨在交流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推进公民教育的创新经验,深入探讨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相关问题,为促进相互分享与学习,改进各自实践提供有益的对话平台。
本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北京推进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新探索及新经验,并就与各国开展未来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北京推进青少年
公民教育的新探索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教育中心,拥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
近年来,北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为目标,采取了多种策略推进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
第一,营造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大环境,完善“三位一体”的公民教育机制。
培养合格公民,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教育责任。
为此,北京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公民教育协作机制。
一是通过社区教育,加强对成人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引导,构建健康有序的成人社会;二是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及家庭-学校合作制度,为中小学生家长提供教育和专业指导;三是创办“社会大课堂”,利用北京丰富的社会教育
资源,为学生提供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
为了引导家长对青少年学生正确进行公民教育,北京于2008年颁布了《中小学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意见》。
如今,中小学校定期举办家长会已形成制度,一些学校还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家长协会,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北京市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办了“北京市中小学网上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如何在家庭中提供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成功经验和专业指导。
第二,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与抽象的公民意识相比,校园文化较为感性具体,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
所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公民教育也是我们的主要实践方式。
北京市中小学在校园环境布置、学生社团活动、学校课余生活、校园网络媒体等方面,都努力呈现社会对于良好公民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要求,宣传良好的公民行为。
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节、艺术节和体育节,通过校训、校歌、校风和班风建设,并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感受自身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我们还将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首都中小学生的文明形象、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制作成宣传挂图,配送到所有中小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引领和动员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来。
上述做法目前已经形成制度,初步形成了校园文化支持公民教育的机制。
第三,通过社会大课堂,为丰富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实践能力提供实践体验。
在青少年中开展公民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学习,更需要有意义的实践体验。
北京市教委于2008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协调组织本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等近600家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建设成为全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课程基地和实践体验场所。
目前在市政府财政支持下,全市已建立100多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区县两级开发的资源课程已达数千节,各区县社会大课堂网站相继投入使用并与全市社会大课堂网站实现了并网运行;上千台刷卡机已在首批资源单位安装运行,可以真实记录每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痕迹”,实现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通过社会大课堂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在丰富的社会资源环境中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自身公民价值判断和行为能力的提升。
第四,利用社会重大事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社会重大事件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契机和课程资源。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雪灾和旱涝灾害、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同时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
在这些重大事件中,北京青少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爱心捐助、志愿者服务、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真正懂得了爱心济困、团结互助和国兴我荣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实践表明,积极利用社会重大事件可以成为对于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和社会责任行为能力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北京推进青少年
公民教育实践的经验
以上是北京市近年来为培养现代公民所开展的一些主要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以下经验。
第一,要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引导青少年获得良好公民意识与行为能力的主要方式。
因此,在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体验;借助网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同时,还应统筹规划实施有益于青少年公民意识与行为能力发展的社会氛围,以便青少年在连贯一致的社会生活体验中学习参与、负责、奉献,逐步学会承担自己的公民责任。
第二,公民教育既要照顾全面性,又要把握重点性。
公民教育涉及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包含十分广泛的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权利义务和法治教育、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廉洁教育、社会交往能力教育、生涯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
但是,就重点性来看,青少年公民教育更加侧重培养个体能够具有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行为能力。
第三,既要有全球化视野,又要实现本土化创新。
推进以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青少年公民教育,将有助于建立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社会和世界。
一方面要积极学习、汲取国际社会开展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科学认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把国际社会公民教育的普遍实践与各国本地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有益于本国青少年成长的方式。
三、继续推动青少年
公民教育合作的行动建议
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为了继续推动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国际合作,我们提出如下行动建议。
第一,加强教师培训。
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公民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实施公民教育的专业能力。
公民教育涉及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每一位教师都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职责。
为此,应当对全体教师开展有关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使他们领会在学科教学
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学习进行公民教育的实际能力。
应当利用在职继续教育途径,鼓励教师们组织专题学习,开展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在条件成熟之时,在师范教育中增设公民教育课程。
第二,构建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构建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
建立以学校课程为主体、社会课程和家庭教育相配合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每门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都应成为公民教育的平台,建议在中小学中开设作为专门学科课程的公民教育课。
继续促进社会教育资源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实践体验提供社会大课堂。
继续完善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制度。
第三,确立公民教育培养目标。
继续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
在公民教育中,公民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基础。
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建设的公民,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品格的公民,也就是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同呼吸共命运的现代公民。
第四,建设网络公民学习园地。
积极应对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文化观念对青少年的影响,建构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网络家园。
互联网技术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多元的信息内容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不良信息泛滥和道德约束力降低等问题。
我们一方面要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改善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另一方面要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把互联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五,深化国际理解与教育合作。
继续加强公民教育的国际理解与合作,相互借鉴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
北京举办的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旨在促进各国公民教育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探讨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推进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标志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我们还应继续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国际论坛机制,以便在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国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刘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责任编辑/ 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