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中音乐美学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分析
摘要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音乐变现理念、传统性与开放性统一的外向型审美思想、“虚”的意境美以及对社会思想的表达,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内涵。本文认为,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探析,挖掘民族音乐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为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外向型意境社会思想时代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历史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具有深
刻的意义:它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艺术文化内涵和丰富内容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并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世界上独具有特色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由于,音乐美学是一门从美学与音乐交叉的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普遍规律、审美内涵的学科——它既属于音乐学研究范围内的边缘学科,又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就需要对中国民族音乐本身审美
内涵、历史文化内涵、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哲学、系统音乐学、心理学及社会学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试从音乐美学的多个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因素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理论精
髓,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美学史上一个极具民族审美内涵的重要理论范畴。传统中国民族文化的“和”的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的一种长短互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并将这种运动着的对立统一体作为一种精神上内在的和谐。“和”这一世界观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与精神在艺术文化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这种独特的审美品格,不仅仅提升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且也使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了其他世界民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质。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声之和是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表现“和”的审美内涵的,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之间的“和谐”,它是指不同的事物相互渗透,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二是“中和”,无过无不济,即所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任何各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强调“乐从和,和从平”的音乐观。因此和谐这一审美思想指的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形式的要求更在于对民族音乐所体现出的思想
内涵、人文精神、社会文化的和谐表现。音乐的构成是不同音调、不同音乐文本所要表现的内容的对立统一,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声律和谐、文本内容与思想的和谐,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所要表现的主要思想。
“和”的审美思想体现在中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形式与奏乐人的和谐以及音乐中所体现的人和社会、文化、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内容,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艺
术精神的凝结。如由王菲演唱的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幽兰操》,无论是从歌词上还是从韵律上都表现出中国民族“和”的精神。此外,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内涵不仅仅表现在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韵律的独特差异,更在于其能够使人们的内心获得一种艺术审美体验中的谐和感,如传统乐曲《二泉映月》,其乐调的空灵和所要表现的思想,使其成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音乐。
从音乐的美学角度来看,中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含蓄的和谐美,中国民族音乐的意境美是中国民族音乐,极具哲学意味。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是通过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也可以是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想象的或理性思考所体现的。有一类民族音乐作品运用文学文本(歌词、剧本、标题音乐)即可较为明了地表现出其音乐内容、思想内涵,而另一类音乐作品表达的则是不确定的具有多元化内容和思想概念的幻化思想。后一种音乐作品往往由于具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跳动感和思想的内化。因此,音乐的内容往往具有双重含义,即一种是描述的内容(文学语言,某种视觉形象的表述或说明的内容),另一种是由直观的方式感受到的由音响自身的逻辑所体现的内容因素。尽管这两种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从体现音乐内容上都是有着共同意义的。中国民族音乐“和”的思想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境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而又超乎感性的审美体验,其乐其和,有情而不拘于情,它或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相顺的体验,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而达到某种无拘
无碍、和乐自得的精神境界。这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高度社会性、哲理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和”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外向型审美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民族的融合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几千年来华夏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出民族的团结、包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因此雅俗共存,显示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文化繁荣。比如汉代的《相和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
音乐文化,但作为一个早熟而又历史悠久的民族,他有巨大的融会能力,那就是既吸收不同的音乐文化,又统一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文化整体,保持住自己的基本特色,与其他文化圈的音乐相区别。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体现出中国音乐审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相互统一,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外向型审美思想。既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又不断保持着自身的特色,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音乐文化体,具有较稳固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结构。
三“虚”的意境美
中西方思想的不同,体现在艺术、文化各个层面,音乐也不例外。中西方音乐对音乐意境美的认识和思想,无论是在音调上还是在文本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西方民族音乐更加注重写实,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审美上更加注重音乐意境的虚灵
美。
意境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生成观。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美学因素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在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意境美,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气韵生动、虚实相生、阴阳相辅;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感意蕴、哲学意蕴在这茸含蓄的意境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春江花月夜》、《潇湘水云》、《楚汉》、《二泉映月》等作品,或内隐含蓄,或刚劲宏伟,或静谧安宁,或音繁节促,然其表现手法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绝佳。“虚”的意境美重在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空灵美,重在对韵律的独特感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产生的“大音希声”的审美观即“虚”的意境美认为,合于“道”的本性的“希声”之音才是“大音”,即为“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老子称这种音乐为“大音”,不只因为它无声,而更因为无声则合乎道的无为而自然、朴素、虚静的特点。他要求音乐创造一种悠远、朦胧、辽阔的“虚”的意境。这种“虚”的意境便是不可言说的“道”,得“道”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西方民族音乐中,主要是调动旋律、复调、和声、配器等艺术工具和方法,力求把音乐中的造型对象现实化、具体化,追求故事情节的逼真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叹息、痉孪的动机和末乐章痛苦、绝望的主题(经历人生的悲剧之后,迈着疲惫的步伐,叹息着走向死亡),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敲门声”。而中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