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节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合集下载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工程
建筑限界与横断面设计
隧道衬砌断面的轴线的设计原则
应当尽量与断面压力曲线重合,使各截面主要承受压应力。
为此,当衬砌受径向分布的水压时,轴线以圆形最好;主要承受 竖向压力或同时承受不大的水平侧压力时,可采用三心圆拱和直 墙式衬砌;当承受竖向压力和较大侧压力时,宜采用五心圆曲墙 式衬砌;当有沉陷可能和受底压力时,宜加设仰拱的曲墙式衬砌。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 二 三 四
地形
平原 微丘
重丘
山岭
平原微 丘
山岭重 丘
平原微 丘
山岭重 丘
平原微 丘
山岭重 丘
平原微 丘
山岭重 丘
最小长度
100
80
60
40
80
40
60
20
40
15
20
10
隧道两端平面线形与路线线形相一致的最小长度(m)
隧道工程
建筑限界与横断面设计
隧道洞外连接线与隧道协调关系
隧道工程
3、建筑限界与横断面设计
隧道工程
建筑限界与横断面设计
隧道建筑限界:为保证隧道内各种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而 规定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限界。
隧道工程
紧急停车带
建筑限界与横断面设计
紧急停车带的建筑限界、宽度和长度(单位:cm)
隧道工程
隧道接线
建筑限界与横断面设计
保证有足够的视距和行驶安全 注视点和注视时间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隧道应双侧设置检修道 隧道横断面宽度设计与路基同宽,可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减 少交通事故
隧道工程
隧道路线和位置的选择
垭口的选定是越岭隧道方案的重要控制点
垭口
路线总方向 选择的垭 口

《隧道工程(第五版)》课件第3章 隧道总体设计

《隧道工程(第五版)》课件第3章 隧道总体设计

26
隧道工程(第五版)
出版社 理工分社
27
隧道工程(第五版)
出版社 理工分社
28
隧道工程(第五版)
出版社 理工分社
3.2.2 隧道纵断面设计隧道纵断面是隧道中心线展 直后在垂直面上的投影。隧道内线路坡度可设置为单面 坡(即向隧道一端上坡或下坡)或人字坡(即从隧道中 间向洞口两端下坡)两种,如图3.13所示。
21
隧道工程(第五版)
出版社 理工分社
22
隧道工程(第五版)
出版社 理工分社
⑤考虑洞口边仰坡不致开挖过高和洞口段衬砌结构 受力,洞口位置宜与地形等高线大体上正交,见图3.11 (a)。特别是在土质松软、岩层破碎、构造不利的傍 山隧道,更应注意。道路隧道一般不宜设计斜交洞门, 见图3.11(b)。若为斜交时,应尽可能加大斜交角度 (一般不小于45°),或采取工程措施,以降低垂直等 高线方向的开挖高度。
1
隧道工程(第五版)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在1∶50000耀1∶25000地形图上比选时,为了明确 路线是否经济,技术上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工程实际, 可参考已有的地质等资料,在地形图上徒手描绘大概的 平面线形图,判断隧道位置和规模,对所有可能的路线 方案进行比较,估算建设费用,去掉一些明显没有进一 步比较价值的路线方案,选出下一步所需进一步比较的 路线方案。。然后在1∶5000地形图上研究路线控制点, 拟订几条比较路线的平面线形、纵坡,使其与交通安全、 地形地物协调,并确定出线形指标好、工程造价低的线 路。一般路线比较要点是:线形适当(平面顺适、纵坡 均衡、横面合理),顺应地形,路线延长对邻近地区的 影响;安全性、用地、建设投资、养护费、行驶性能, 施工的难易,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等。

道路勘测设计 3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3节 纵坡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3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3节 纵坡设计

第三节 纵坡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 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 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 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 3、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相当于公路相应设计车速下最大纵坡减 小1%。
(二)最小纵坡(min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道、设超 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作纵向 排水设计。 在弯道超高横坡渐变段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 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12.0 4.5四)合成坡度(resultant gradient) 1、定义: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
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大坡度值。
• 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 1、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和
下坡的安全性。
2、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 量小。
3、自然条件:海拔高度、气温、降雨、冰雪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隧道总体设计

隧道总体设计

重庆交通大学教案第3章隧道总体设计3.1 隧道选址●根据地形图和调查资料,通常在多个路线方案中,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条线。

●隧道方位选择。

长大隧道通风、照明及养护管理费用较大。

●隧道标高的选择。

●安全性、用地、建设投资、施工的难易、使用费以及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等。

●从克服高寒地区的雪害、多雾地区和事故多发地的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往往需要考虑设置隧道。

●洞口附近确保视距和线形。

几个名词:垭口、分水岭、沿河线、鸡爪地形,傍山隧道3.1.1 越岭隧道选址我国幅员辽阔,山川交错,通过山岭、重丘区的长大干线公路往往要翻越分水岭,线路为穿越分水岭而修建的隧道称为越岭隧道。

(一)越岭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越岭隧道平面位置选择:1、采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为好;重庆交通大学教案2、优选考虑在路线总方向上或其附近的低垭口,展线好,隧道较短;3、虽远离线路总方向,但垭口两侧有良好的展线条件;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的垭口。

(二)越岭隧道标高选择在越岭位置选定后,越岭标高影响展线及越岭隧道方案:1、隧道标高越高,隧道越短,施工期短,两端展线长度增加,运营条件差;2、隧道标高低,隧道加长,施工期长,运营条件较好。

3、选择越岭隧道标高时,综合考虑施工、运营等多因素比较确定最优隧道标高。

(三)越岭隧道选址尚应考虑以下原则:1、逢山穿洞,宁长勿短,早进晚出--避免洞口深挖;2、宁里勿外,宁深勿浅,避软就硬--避免不良地质;3.1.2 傍山隧道选址为改善线形,提高车速,缩短里程,节省时间,常常修建傍山隧道。

傍山隧道一般埋藏较浅,容易造成各种病害;山坡亦常有滑坡,松散堆积,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选择傍山隧道时应注意:(1)傍山隧道的洞身覆盖厚度问题。

为保持山体稳定和避免偏压产生,隧道位置宜往山体内侧靠--宁里勿外(2)要考虑河岸冲刷对山体和洞身稳定的影响,如图3.1.1所示。

重庆交通大学教案(3)应考虑施工便道设置和既有公路的位置,应注意既有公路边坡的可能坍塌和施工便道对洞身稳定的影响。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介绍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介绍

(四)汽车的动力因数
T Rw D ( f i) a G g
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 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g
D f i
a

g
a
(五)汽车的行驶状态
g a (D )

f i
汽车的行驶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 • 加速行驶 • 等速行驶 • 减速行驶 • 在动力特性图上,等速行驶的速度称为平衡速度。 • 每一排档都存在各自的最大动力因数,与之对应的速度称 作临界速度。
路堤
路堑
第二节 汽车的动力特性与纵坡



保证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稳定性 尽可能提高车速 保证道路上的行车畅通 尽量满足行车舒适
§ 3.2 汽车的动力特性与纵坡
• 加速最快的汽车:
Dauer 962 Le Mans 产地: 德国 出厂日期:1994年 0-100km/h耗时2.6秒
跑的最快的汽车: 最高荣誉在1987年被奥斯莫 比尔部夺得,他们研制的“航天 技术1号”未来车在德克萨斯汽 车测试场上创下了当今 447km/h的世界最高纪录,享 有“世界第一快车”的美称。

最小纵坡:
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道、 设超高的平曲线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 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平均纵坡(average gradient) 1)平均纵坡----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 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 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的平均纵坡: 2)相关规定 ① 相对高差200~500m 不应大于 5.5% ② 相对高差>500m 不应大于 5%

公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一)竖曲线设计基本知识
1、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
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 线。
2、为方便设计和计算,竖曲线的形状一般采用二次 抛物线形式。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3、转坡角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 用转坡角表示。
Q
l
xA
h
Y L
TB M
O E ω t
xB
i2
B
X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2、竖曲线曲线长: L = Rω
3、竖曲线切线长:
T=
TA
=TB

L/2
= R
2
4、竖曲线的外距: E = T 2
2R
5、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 y x2
2R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为竖曲线的半径,m。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三)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1、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缓和冲击;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满足视距的要求。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缓和冲击; 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跨线桥下视距要求;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公路勘测设计》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2、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1)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 度值。
①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ⅰ)汽车的动力性能; (ⅱ)公路等级; (ⅲ)自然因素。

机工社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课件第三章3-1概述3-2纵坡设计

机工社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课件第三章3-1概述3-2纵坡设计
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 宜大于5%,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的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3)宜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宜适当减小。 4)位于城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梁,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30
3.2 纵坡设计
10、 其它有关纵坡的规定
(2)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
避险车道应设置在车辆可能失控的连续长陡下坡路段,一般情况, 当平均纵坡≥4%,陡坡长度≥3km,交通组成中大、中型车辆比例偏高 时,应考虑设置避险车道。
29
3.2 纵坡设计
10、 其它有关纵坡的规定
(1)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
1)小桥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 2)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各项技术指
40
25
2)单一纵坡坡长超过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或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 于设计小时交通量。
3)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主线纵坡不设爬坡车道技术经济比较论证 ,设置爬坡车道的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性较优。
25
3.2 纵坡设计
8、爬坡车道
(4)爬坡车道的设计: 1)横断面组成: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宽度一般 为3.5m,包括设于其左侧路缘带的宽度0.5m。
26
3.2 纵坡设计
8、爬坡车道
(4)爬坡车道的设计: 2)平面布置与长度
公路等级
分流渐变段长度(m)
合流渐变段长度(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150~200
二级公路
50
90
27
3.2 纵坡设计
8、爬坡车道
(4)爬坡车道的设计: 3)爬坡车道的起、终点
爬坡车道起点应位于陡坡路段上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降低至“容许最低速度”之 处;爬坡车道的终点,应设于载重汽车爬经陡坡路段后恢复至“容许最低速度” 处,或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的端部。该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规定如 表。

隧道工程中隧道选线设计

隧道工程中隧道选线设计
• 隧道建筑限界需加宽,增加开挖和衬砌的工程量; • 空气阻力加大,使洞内通风条件恶化; • 钢轨磨耗严重,增加线路维修工作量; • 支护和衬砌技术上较为复杂。
三 隧道平、纵断面线形设计
(1)铁路隧道平面线形设计
• 隧道内的线路最好采用直线。 • 应尽可能采用短轴线,或是半径较大的曲线。 • 在曲线两端应设缓和曲线,最好不使洞口恰恰落在缓和曲线
分离式隧道 连拱隧道
一 隧道位置的选择 1.1 隧道位置选择的概述
隧道具体位置的选择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 形地貌条件、工程难易程度、投资的数额、工期要求,以及现有的 施工技术水平与今后的运营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 隧道位置的选择
隧道选址的基本原则:
• 必须与总体设计相协调适应; •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 • 越岭隧道应进行较大范围的方案选择,选择在地质条件
沿河傍山地面线路靠里做隧道或增长隧道, 减少桥梁、路基工程,能减少或避免许多 弊病。
以中长隧道或长隧道代替隧道群或桥隧群, 工程集中单一,施工管理方便,并有利于 运营安全。
沿河傍山修建中长隧道或长隧道,易于设 置辅助坑道(如横洞),增加工作面。
一 隧道位置的选择
1.4 地质构造的影响
• 单斜构造: 尽可能避开软弱结构面,隧道不能与软弱结构面平行,应 正交或成一定角度。
一 隧道位置的选择
(2)选定高程 •隧道标高越高,隧道越短, 施工期越短,两端展线长度增 加,运营条件差; •隧道标高低,隧道加长,施 工期长,运营条件好; •选择越岭隧道标高时,综合 考虑施工、运营等多因素比较 确定最优隧道标高。
一 隧道位置的选择
示例:穿越中国大凉山西部支脉小相岭的单线铁路隧道。成昆铁路全线最高点 车站之间,1966年完工

第3章 道路纵断面3-4讲解

第3章 道路纵断面3-4讲解
1
跳转到第一页
i2 ω
凸型竖曲线
α
2
ω <0
竖曲线的作用
(1)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 坡点的突变。 (2)保证纵向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竖曲线的线形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 抛物线的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

由于外距是变坡点处的竖距,则
故 所以:
T2 E 2R 或
E1 = E2 = E,
T1 = T2 = T
R 2 L T E 8 8 4
跳转到第一页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设计受到汽车的缓和冲击、汽车 行驶时间、行车视距三个因素限制。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3) 计算i2 :
G G' i2=λD2-f
跳转到第一页
七、缓和坡段
《标准》规定,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 表3.0.17-2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 度的规定。 缓和坡段:纵坡值:不应大于3% 长 度:不小于最小坡长要求 线 形:宜采用直线。在地形困难路段可 采用曲线; 注:曲线半径较小时,缓和坡段长度应增加。 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
B i2
(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i2 L-x
h’
h
跳转到第一页

(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上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
x2 x2 h PQ y P yQ i1 x i1 x 2R 2R

隧道纵断面设计原则

隧道纵断面设计原则

隧道纵断面设计原则隧道是连接两个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其设计和建设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的纵断面设计是隧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隧道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隧道纵断面设计的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隧道纵断面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隧道的安全性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隧道纵断面的设计应以安全为前提。

隧道纵断面设计应考虑隧道的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安全性、舒适性等多方面的因素,保证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2.经济性原则隧道纵断面设计应以经济性为基础,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隧道的断面形式、断面大小等参数。

设计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3.适用性原则隧道纵断面设计应以适用性为前提,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交通需求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断面形式和尺寸。

设计时应考虑隧道的通行能力、交通流量、车辆类型等因素,确保隧道的适用性。

4.环保性原则隧道纵断面设计应以环保性为前提,设计时应考虑隧道的周边环境、生态保护等因素,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美观性原则隧道纵断面设计应以美观性为前提,设计时应注重隧道的外观形式、色彩搭配等因素,使隧道在视觉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

二、隧道纵断面设计要求1.通行能力要求隧道纵断面的设计应根据隧道的通行能力要求确定隧道的断面形式和尺寸。

通行能力是隧道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隧道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隧道的通行能力要求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条件、交通需求、车辆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

2.安全性要求隧道纵断面设计应以安全性为前提,确保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隧道的安全性要求应考虑隧道的通行能力、交通流量、车辆类型等因素,确保隧道的通行安全。

3.舒适性要求隧道纵断面设计应以舒适性为前提,确保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

隧道的舒适性要求应考虑隧道的通行速度、车辆类型、交通流量等因素,确保隧道的使用舒适。

公路工程概论第3章 纵断面设计

公路工程概论第3章  纵断面设计
Ⅱ 公路改建中,利用原有公路的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
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Ⅲ 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四级公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14 2020/11/6
1、最大纵坡
(3)最大纵坡的规定 城市道路
设 计 车 速 ( km∕ h) 80
公路工程概论第3章 纵断面设 计
二、纵断面设计考虑因素
1、道路的性质 2、任务 3、等级 4、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 5、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 6、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 7、竖曲线半径大小 8、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
4 2020/11/6
三、纵断面设计与选线的关系
纵断面设计是选线工作的继续和深化。
4.高原纵坡折减
在海拔高度较高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会因空气稀薄而降低,
相应地降低了汽车的爬坡能力,因此对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 地区公路最大纵坡应予以折减,折减值见表3-3。经折减后的最大 纵坡如小于4%,则仍用4%。
高原纵坡折减值
表3-3
海 拔 高 度(m)
3000~4000
>4000~5000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3-1)
18 2020/11/6
3.平均纵坡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p≈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p≈5.0%为宜。 ②.任意连续3km内,ip≤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19 2020/11/6
22 2020/11/6
2、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是指相邻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 长度。
1)为什么要做最小坡长限制? (1)若其长度过短,就会使变坡点个数增

108-演示文稿-隧道位置和洞口位置设计以及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108-演示文稿-隧道位置和洞口位置设计以及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重点、难点内容
1. 隧道具体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越岭隧道与河谷隧道有何区别?它们在位置的选
择上各采取什么原则? 3. 地质条件对隧道位置选择有哪些影响? 4.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确定洞口
位置考虑哪些因素? 5. 隧道长度的定义。
重点、难点内容
6. 道路隧道平面设计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7. 隧道的纵断面的坡度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2) 要考虑河岸冲刷对山体和洞身稳定的影响。
t a
b 侧蚀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3) 应考虑施工和既有便道设置的位置,应注意边 坡的可能坍塌对洞身稳定的影响。
便道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乐 昌
坪石 南岭煤矿
九峰
坪石
预留水库西岸双绕岐门 跨武水越岭方案
预留 水库 大瑶 山 14.3 公里 长隧 道方 案
第二节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
隧道长度为其进出口洞门墙外表面与线路内轨顶 面标高线交点之间的距离
洞口位置选择好坏,将直接影响隧道施工、造价 、工期和运营安全。选择时要结合洞口的地形,地 质条件、施工、运营条件以及洞口的相关工程(桥 涵、通风设施等)综合考虑。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洞口部分在地质上通常是不稳定的。一般应设在 山体稳定,地质条件好,排水有利的地方。隧道宜 长不宜短,应“早进洞,晚出洞”,尽量避免大挖大 刷,破坏山体稳定。
(8) 当洞口附近遇有水沟或水渠横跨线路时,可设 置拉槽开沟的桥梁或涵洞,排泄水流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9) 长大隧道在洞门附近应考虑施工场地、弃渣场 以及便道等的位置。
总之,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条 件,考虑边坡、仰坡的稳定,结合洞外有关工程及 施工难易程度,本着“早进晚出”的指导思想,全面 综合地分析确定。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2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2

1210 1110
1875
轨面
2250
4000
2250
8500
新建或改建行驶电力机车的单(双)线隧道限界
‹#›
‹#›
4.直线隧道净空
考虑避让等安全空间、救援通道及技术作业空间 不同围岩压力下,衬砌结构的合理受力形状 施工方便
120km/h单线铁路隧道衬砌轮廓
‹#›
120km/h双线铁路隧道衬砌轮廓
2 R

l2 8R
l — 车辆转向架中心距,取18m R— 曲线半径,单位m
车辆长度(L=26m) 车辆前后转向架间距(l=18m)
D a/2
车辆中心线 线路中心线
d内 d外
a
曲线半径(R)
则:
d内1

182 8R
100

4050 R
(cm)
‹#›
(2) 外轨超高使车体向曲线内侧倾斜偏移
d内2=
0.75
8.00
/ 0.25
0.75
7.50
0.25
0.75
9.00
0.25
0.75
7.00
0.25
7.00
0.25
0.75
7.00
0.25
7.00
0.25
7.00/4.50
0.25
9.75
9.25
10.25
9.25
9.25
8.75
9.50
10.5
7.50
8.50
7.50
8.50
7.50
8.50
7.50
H E 150
(cm)
d内2
内2
H — 隧道限界控制点自轨面起的高度,cm

第三章线路纵断面化简

第三章线路纵断面化简

第三章线路纵断面化简铁路线路由不同长度和坡度的坡道,不同半径的曲线及不同长度的隧道组合而成。

每遇一个坡道、曲线或隧道,因其作用于列车附加阻力的不同,绘制速度线、时间线时的合力曲线所采用的合力坐标原点不同。

在变坡点要进行速度试凑。

区间内坡道越多,试凑的工作越大。

这都给绘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为了减少计算工程量,根据阻力机械功不变的原则,等效地将几个短坡道合并成一个假想的坡道单元,将曲线附加阻力级隧道空气阻力换算成折算坡道,应事先对线路纵断面进行化简和折算。

一、化简的目的在把列车当做一个质点进行手工牵引计算时,需要把相邻的坡道近似的几个实际坡道,包络该地段内的所有曲线和隧道,合并成一个化简坡道作为计算加算附加阻力的依据。

这项作业称为线路纵断面化简。

在手工进行大量牵引计算作业时,按线路纵断面的特点分组进行化简,以减少坡道单元数目,节约计算时间。

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列车制动距离时,若制动地段有几个坡度或(隧道),要按制动地段范围进行化简。

在计算列车启动时,列车长度若跨几个坡段或曲线,确定启动地点的加算坡度千分数时,要按列车长度所覆盖的地段进行化简。

二、化简的实质1.用一个假想的化简坡道千分数ih代替几个相邻的坡度近似的实际坡度千分数i。

化简坡度的长度lh等于几个实际坡度的长度li之和。

2把化简坡道长度lh范围内的曲线阻力和隧道阻力平均到化简坡度的全长上,用一个曲线折算坡度千分数ir,和一个隧道折算千分数is代替。

三、坡道化简的有关计算1求化简坡度千分数ih按图2-2,如果把这些坡段分为一组,合并为一个坡道化简。

化简坡道的坡道千分数可用下式求出:ihlh=i1l1+i2l2+i3l3=(H2-H1)*1000ih=(H2-H1)/lh*1000式中i1,i2,i3—各实际坡道的坡度千分数;l1,l2,l3—各实际坡道长度,m;H1,H2—化简坡道的始点和终点的标高,m;ih—化简坡道坡度的千分数;lh—化简坡道的长度,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设置曲线示例
隧道内的线路宜设置为直线,当因地
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必须设计为曲线时, 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慎用最小曲线 半径,并宜将曲线设在洞口附近。隧道 内不宜设置反向曲线。
- 隧道设置曲线时应注意的问题
• • • • •
应尽可能采用较短的曲线或半径较大的曲线,且将曲线设置在
隧道洞口附近为宜,使曲线的影响小一些。
纵断面线形
道路隧道的纵坡以不妨碍排水的缓坡为宜。在 变坡点处应设置足够的竖曲线,保持线路的良好衔 接。隧道纵坡设置不宜过大,否则无论是在汽车行 使上还在隧道施工及养护上都不利。道路隧道控制 纵坡的主要因素是隧道通风问题,汽车排出的废气 及有害物质随着纵坡的增大而急剧增多。 一般将隧道纵坡保持在2%以下比较好 ,纵坡 大于 3%是不可取的。
在曲线两端应设缓和曲线时,最好不使洞口恰落在缓和曲线上。 隧道内若设圆曲线,其长度不应短于一节车厢的长度(26m)。
在一座隧道内最好不设一个以上的曲线,尤其是不宜设置反向曲
线(S)或复合曲线。如果列车同时跨在两个曲线上,行驶很不稳当。
当必须设置两条曲线时,两曲线间应有足够长的夹直线,一般
是要求在三倍车辆长度以上。
在洞口及其附近设置平面曲线或竖曲线的变坡点时,应以不妨碍
观察隧道且保证有足够的注视时间为最低限度。
一 隧道平面设计
直线隧道的优点 线路顺直,列车可以快速通过,走行的距离 也较短,有利于列车多拉快跑,提高线路的运 营效率。 在隧道内,线路就更应设计成直线 。
曲线隧道的缺点
缺点1:曲线上的隧道,由于列车倾斜和平移,隧道建筑 限界需要加宽,坑道的尺寸相应加大,不但增大了开挖 土石数量,而且增加了衬砌的圬工量; 缺点2:在不同曲率曲线上的隧道建筑限界加宽不同,隧 道的断面是变化的,因而施工时,支护和衬砌的尺寸均 不一致,技术上较为复杂; 缺点3: 列车运行在曲线隧洞内,空气阻力比直线隧道大, 机车牵引力的损失大,降低了运营效率,甚至可能造成 溜车事故; 缺点4: 列车在曲线上行驶,产生了离心力,再加上洞内 空气潮湿,使得钢轨磨损加速,从而使洞内的养护工作 量增大;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铁路隧道平面设计:隧道曲线设计 1.附加技术要求

坡道形式 铁路隧道纵断面设计 坡度大小 坡段长度 坡段联结 平面线形 纵断面线形 引线

2.公路隧道的平面和纵断面线形


隧道内的线路是整条线路中的一个区段。隧道 设计时,首先要满足线路明线所规定的各种技 术指标。由于隧道的施工、运营养护及改建等 工作条件均比明线差,所以,在设计隧道内的 线路时,除了遵照线路明线所规定的技术指标 以外,还要附加上为适应隧道内工作条件的一 些技术要求。 附加的技术要求可以从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 计两个方面来阐述。
坡段联接
为了行车平顺,两个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值 不宜太大。因为,坡差太大会引起车辆之间仰俯不 一,车钩受到扭力,容易发生断钩。 两个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值 i 不宜太大 两坡段间的代数差值 坡值 i允 。
i不应大于重车方向的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 160km/h 的铁路,相临坡 度差大于3‰时,应以圆形竖曲线连接,竖曲线的半径 应采用10 000m。
引线
引线的平面及纵断线形,应当保证有足够的视距和行车安全, 尤其在进口一侧,需要在足够的距离外能够识别隧道洞口 。地集
中注意力观察到隧道洞口及其附近的情况,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 视距,对障碍物可以及时察觉,采取适当措施,从而保证行车安 全。将开始注视的点称为注视点,从注视点到安全视距点所需时 间称为注视时间。从注视点到洞口采用通视好的线形极为重要。
i限
坡度大小
对于线路来说,考虑到运营效率,应具有良好 的行车条件,线路的坡度以平坡为最好。但是,天 然地形是起伏不定的,为了能适应天然地形的形状 以减少工程数量,需要随着地形的变化设置与之相 适应的线路坡度。但坡度不能太大,若坡度超过了 线路最大允许的限制坡度,机车的牵引能力达不到, 不是列车爬不上去,就是必须减轻列车的牵引重量。 所以设计坡度时,注意应不超过限制坡度 i


从隧道施工排水和竣工后的排水需要上考虑, 隧道内不宜设置平坡 ,在施工时需要设置不小 于0.3%的纵坡 。 竣工后的排水,包括涌水、漏水、清洗隧道用 水、消防用水等,如果能满足施工排水的需要, 那么在用混凝土修建的排水沟中排水是没有问 题的,其最小坡度不宜小于0.2%;在高寒地区, 为了减少冬季排水沟产生冻害,适当加大纵坡 坡度,使水的流动能增大,对排水是有利的; 从两个洞口开挖隧道时,采用“人”字坡,施 工涌水容易排出,采用单坡,处于高位的洞口, 涌水不能自然向外排出,这是设计时应当考虑 的问题;陡坡隧道且涌水量大时,应考虑减缓 坡度。
位于长大坡道上长度大于400m的隧道, 其坡度不得大于最大坡度按规定折减后的数 值;位于长大坡道且曲线地段的隧道,应先 进行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折减,再进行曲线 坡度减缓。
坡段长度
隧道内的线路坡段也不宜太短,因为坡段太短就意味 着变坡点多而密集,列车行驶就不平稳,司机操纵要 随时调整。当列车经过变坡点时,受力情况也跟着变 化,车辆间会发生相互的冲撞,产生附加力和附加加 速度。如果坡度太短,一列车在行驶中,同时跨越两 个变坡点,车体、车钩都在同时受到不利的影响,有 时会因此发生事故。另外,如果隧道内坡度变化甚多, 也将给施工和运营养护维修养护增加困难。
隧道内线路的最大允许坡度
i允 mi限 i曲

规范中规定了隧道内线路坡度折减系数m的经验数值,如下表。 隧道长度 401~1000 1001~4000 >4000 电力牵引 0.95 0.90 0.85 内燃牵引 0.90 0.80 0.75 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系数
坡度折减区段示意
隧道坡度不宜小于3‰,在最冷月平均气 温低于 -5℃的地区,地下水发育的地区宜适 当加大坡度。
在某些情况下必须设置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不设超高的平面曲线半径,并应符合视距要求。
在隧道洞口不应采用小半径曲线的引线与隧道衔接。

这里有两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一是小半径 曲线,二是超高。如果设置小半径曲线,会 产生视距问题,为确保视距,势必要加宽隧 道断面。设置超高时,车辆倾斜,也会导致 隧道断面的加宽。隧道断面加宽,一方面要 增加工程费用,另一方面使施工变得困难。 加宽后的断面宽度不统一,以及不同断面之 间的相互过渡都给隧道施工带来困难。由于 隧道内一般是禁止超车的,只能采用停车视 距,设计时根据停车视距可以换算出设置曲 线时的不加宽最小平曲线半径。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 的铁路段,应以圆曲 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的半径应采用15 000m,竖曲 线不应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 与半径不小于2 500m的圆曲线重叠设置;特殊困难条件 下,经技术经济比选,竖曲线可与半径不小于1 600m的 圆曲线重叠设置。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 排水畅通。 当隧道洞口位于滨河可能被洪水淹没地带、水库 回水影响范围或受山洪威胁地段,其路肩高程应高 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度和壅水高度至少0.5m。
Ⅰ、Ⅱ级铁路设计水位的洪水频率标准为1/100; 当观测洪水(包括调查可靠的有重现可能的历史洪 水)高于上述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时,则应按观测洪 水设计;当观测洪水的频率超过1/300时,Ⅰ、Ⅱ 级铁路应按1/300洪水频率设计。


公路隧道的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
平面线形
隧道的平面线形原则上采用直线,避免设置曲线。



人字坡特点

人字型坡道多用于长隧道,尤其是越岭隧道。 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 因为越岭无需争取高程,而垭口两端都是沟 谷地带,同是向下的人字型披道,正好符合 地形条件。人字坡的优点是施工时,水自然 流向洞外,排水措施相应地简化;而且重车 下坡,空车上坡,运输效率高。它的缺点是 列车通过时排出的有害气体聚集在两坡间的 顶峰处,尽管用机械通风,有时也排除不干 净.长时积累,浓度渐渐增大,使列车司乘 人员以及洞内维修人员的健康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从节省工程投资、减少施工难度、简 化洞内施工维修作业并缩短作业时间、争取较好 的通风条件、改善维修养护人员和乘务员的工作 环境及看视条件以及提高行车速度等方面来看, 直线隧道都优于曲线隧道,因此隧道内的线路应 该设计为直线,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容易做到的。 但是,由于受到某些地形的限制或是地质的原因, 有时也不得不采用曲线。 例如,当线路绕行于山嘴时,为了避免直穿隧道 太长,或是为了便于开辟辅助性的施工横洞,有 时也会有意识地设置与地形等高线相接近的曲线 隧道。



从行车平稳的要求和照顾施工和养护的方便 出发,隧道内坡段长度最好不小于列车的长 度 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坡段长度最好不小于 远期到发线的长度 凸形纵断面分坡平段,当隧道位于两端货 物列车以接近计算速度通过时,允许分坡平 道长度缩短至200m。坡段长最小为200m。


隧道内线路的坡型单一,但不宜把坡段定得太长,尤 其是单坡隧道,坡度已用到了最大限度,如果是一气 上大坡,列车就必须用尽机车的全部潜在能力,持续 奋进。这样,会使机车疲劳或超负荷。虽然坡度未超 限制,但坡段长了,也会越爬越慢,以至有停车的可 能或出现车轮打滑的情况,容易发生事故。在下坡时, 由于坡段太长,制动时间过久,机车闸瓦摩擦发热, 将使燃油失效,以致刹不住车,发生溜车事故。所以 在限坡地段,坡段不宜太长。如果隧道很长,坡度又 不想变动,为了不使机车爬长坡,可以设缓坡段,使 机车有一个喘息或缓和的时间。 此外,顺坡设排水沟时,如果坡段太长,水沟就难 于布置,不是流量太大,就是沟槽太深。有时为此需 要设置许多抽水、扬水设施,分级分段排水。这就给 今后的运营和维修增加了工作量。所以,隧道内线路 的坡段不宜太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