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民族常识教案 第4课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合集下载

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五民族团结教育课

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五民族团结教育课
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 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 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 权利给予特殊照顾(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返回子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1)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受到特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
殊保障。适当照顾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在各级人民
同创造中华
等,爱国、勤劳、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遵纪守法是
文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返回子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中华各民族 共同开拓祖国 疆域,共同维 护祖国统一, 共同发展经济 和文化,共同 创造中华文明
(1)中华文明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互相交 流学习,彼此吸收借鉴,共同发展进步的结 为什么说中 晶 华文明是由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 中华各民族 都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 共同创造的 文化 (3)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相互依存中 共同繁荣发展,逐渐熔铸成中华文明
返回子目录
3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伟大的中华民族 民族常识第一课
中考目标要求: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 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的分布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 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A
B
C
D
返回子目录
9.(2016·河北,9,2分)米热古丽的父亲要开办一家具有新疆特色的餐厅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1、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了中华民族。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分布。

①分布特点: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错居住的特点。

②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主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主要有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夏、西藏、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自治区和省。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

各民族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这些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7、各民族杰出人物①成吉思汗(蒙古族)、②郑和(回族)、③马本斋(回族)、④关向应(满族)、⑤曲焕章(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

8、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①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

②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的文字形态。

③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9、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①文学作品:《格萨尔》(藏族)、《嘎达梅林》(蒙古族)、《阿诗玛》(彝族)。

②歌曲:《吉祥三宝》(蒙古族)、《阿拉木罕》(维吾尔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龙船调》(土家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

③舞蹈;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筷子舞)、藏族(弦子舞)、傣族(孔雀舞)、族(甩发舞)、苗族(踩鼓舞)、黎族(竹竿舞)等。

④国家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艺术。

苗族(芦笙)、藏族(唐卡、壁画)、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回族(花儿)。

10、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①服饰蒙古族: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课题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目标1、说出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2、说出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主要史实。

3、了解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教学重点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教学难点1、松赞干布向唐朝提出和亲的原因。

2、本课涉及众多族名、地名、人名、称号、历史词语,学生不易掌握.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栏一、导入新课直接分析课题涉及到两个方面。

二、自主质疑1、在唐朝的感召下,西北各部落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

2、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是吐蕃历史上杰出自学填空答应把嫁给他。

3、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 .4、时, 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定东渡日本。

今日本的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5、是唐朝高僧,又称。

为了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他把西行见闻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著有一书。

三、交流展示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四、互动探究■感受民族大融合●议一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反应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此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少数民族首领怎么称呼他?●探究讨论材料一:图一图二材料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风.-—-—-—(唐)陈陶《陇西行》回答并完成问题小组合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与外国的交流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 multi-ethnic 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关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特点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炼信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壁画、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提炼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4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4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4课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体会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演示。

2. 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

3. 观看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程,鼓励学生发言。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的看法和观点。

Step 2 教师讲解和演示。

1.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起源。

2. 教师向学生阐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3. 教师展示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Step 3 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

1. 教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具体实现方式和策略。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Step 4 家庭作业和课后反思。

1.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相关知识和历史背景。

2. 学生在家里对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3. 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反思和总结,让其他同学也了解到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概念。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和统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他如何通过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手段促进民族融合。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1.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2.历史教材和相关辅导书籍。
பைடு நூலகம்3.白板和记号笔。
4.历史地图和图片。
课程平台:
1.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课程材料和作业。
2.历史学科的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视频。
信息化资源:
1.历史教学视频和纪录片。
2.在线历史文章和学术研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是“北方的民族融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鲜卑族的发展与北魏的建立。
2.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融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民族融合的基本原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单元《华夏文明》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单元《华夏文明》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单元《华夏文明》教

教学目标
1. 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知道华夏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熟悉华夏文明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华夏文明的成就和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课:华夏文明的起源
1. 了解华夏文明的定义和涵义;
2. 讲解华夏文明起源的传说和历史证据;
3. 研究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和遗迹。

第二课:华夏文明的发展
1. 介绍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
2. 讲解夏、商、周等朝代的特点和贡献;
3. 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第三课:华夏文明的成就
1. 了解华夏文明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解华夏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3. 研究古代科技和发明创造。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2. 小组合作研究:分为小组,让学生合作讨论与华夏文明相关的问题;
3. 视听教学: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华夏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回答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评估
1. 课堂回答问题;
2. 小组讨论展示;
3. 撰写华夏文明小结。

参考资料
1.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2.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手册》。

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民族常识课件

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民族常识课件

火 把 节
开斋节 那达慕盛会
知识总结
舞蹈 汉族:敲锣打鼓 扭秧歌 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 苗、侗、壮、水、彝族:芦笙舞 朝鲜族:长鼓舞 傣族:孔雀舞 壮族:扁担舞 蒙古族:筷子舞 藏族:弦子舞 苗族:踩鼓舞 黎族:竹竿舞 佤族:甩发舞。
土家族
服饰
藏 族
朝鲜族
蒙蒙古族
蒙 古 族
维 吾 尔 族
饮食
朝鲜辣 白菜

朝 鲜



回民
蒙 古



土家酱 香饼
蒙古族奶制品
新疆烤羊肉串 新疆抓饭
藏族
住房
回族



土家族吊脚楼 维吾尔族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火把节,泼水节,那 达慕大会,开斋节,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
傣族泼水节
趣味问答---民族知识知多少? 、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55)
、 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哪个省吗? (云南省)
你知道除汉族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 族还有哪些吗? (满、壮、回、维吾尔、彝、土家
族、蒙古族、藏族、苗族)
4、你知道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吗?
(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
5、你能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或传统的体 育项目或风俗习惯吗?
(泼水节、摔跤、唱的中华民族
二: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三: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四:灿烂辉煌的语言文字 五: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六: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 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学习目标
1.了解伟大中华民族的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民族风情, 传统节日。
各民族语言文字: 每个民族都有藏自己的语言,回族满 族使用汉语,文其它民族有自己的满文语 言。22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中考复习民族部分

中考复习民族部分

第二部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1----2页) ◎伟大的中华民族。(1页) ●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 一),共同发展(经济文化)。 ●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2页)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 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 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 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民族团结教育
2016、4
学习目标:1.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 2.知道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灿烂辉煌的文学艺 术、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 。 • 3.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常识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 • 4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坚定 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58页) •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 民族的传统节日。 • ●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 和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传统节 日。 •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体育活动。 (59页)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 ●维护(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传统;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 ●( )离不开少数民族,( )离不 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 ( )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 • ●( ),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 由之路,是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 ●增强( )意识、( )意识、和( ) 意识,坚定的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大团结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设计说明本课题目是民族大团结,主要有两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

本课以“中华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主线,贯串教学内容,以党和政府“为了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为切入口提出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和研读史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党和政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4.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歌曲视频《石榴籽》图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河北省政区图》(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播放歌曲视频《石榴籽》,提出设问:歌曲中提到了哪些少数民族?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入本课题目《民族大团结》。

二、预习检查1.我国的民族构成及民族关系是怎样的?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实施情况如何?有什么意义?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措施分别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年代尺,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3.教师活动:出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河北省政区图》等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具体实施情况如何?(2)观察《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请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自治区,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标注。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4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学案 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4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学案 商务星球版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出图中四幅图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众多的民族 我国共有 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族。
开斋节 E、侗族
芦笙 F、维吾尔族
合欢笙、三月三歌圩节 G、回族
火把节 H、彝族
铜鼓舞 J、苗族
【拓展延伸】做填充图册9两页。【教学反馈】: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ຫໍສະໝຸດ 1-3-4授课教师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课题
第4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第 1 课时
3、关于我国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民族之间居住地界线明显B.国家根据各民族人口的多少来分配国资源
C.各民族风俗习惯必须统一D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下列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B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C.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相互交错居住D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四、巩固提高1、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云南省B.贵州省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2、我国少数民族中,主要聚居在岛屿上的有()。
A.布依族、傣族B.白族、水族C.高山族、黎族D.满族、朝鲜族

初中历史各民族关系教案

初中历史各民族关系教案

初中历史各民族关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 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关系和睦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历史事件。

2. 各朝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民族关系和睦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0页,阅读“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部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重点分析秦与匈奴、汉与匈奴、汉与西域、秦汉与越族、汉与西南等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关系和睦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各朝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10页,总结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 思考:如何评价各朝代的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那么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2页,阅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部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重点分析唐与突厥、唐与西域等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唐朝的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word教案 (1)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word教案 (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史实,
南方经济的发展,民族汇聚,孝文帝改革、重大的科技成就和艺)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典故,成语,
分析归纳能力。

习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
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形成勇于
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他在掌握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基础知识后能
“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归纳张骞的功绩,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援引图片、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来了解把握张骞通西域的情况及认识丝
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
14。

2019中考政治总复习民族团结教育第二单元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素材pdf

2019中考政治总复习民族团结教育第二单元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素材pdf

文字㊂ 每种语言文字都有独特的表现力㊂ 我国的 多种 语言 文 字,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之一㊂ 利得到保障㊂ 的自由㊂ 在我国,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①㊀ 本民族语言文字 ㊀ 的权 通话,推行规范汉字㊂
族内使用多种语言㊂ 在我国某些民族中, 一部分人使用一种语 在我国各民族中,③㊀ 双语现象㊀ 十分普遍㊂ (5) 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㊂
族的 长调
的 ������ ������㊀ 孔雀舞㊀ 等都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㊂ ������
家成立少数民族古籍出版研究机构, 搜集㊁ 整理㊁ 出版古籍; 国家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㊁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等㊂ 5. 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1) 服饰特点:①㊀ 蒙古族 ㊀ 喜欢穿皮毛袍服, 维吾尔族喜欢
称㊂ 它既包括农业文明, 也包括游牧文明; 既包括 ①㊀ 汉民族 ㊀ 的 文明,也包括 ②㊀ 少数民族 ㊀ 的文明㊂ 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是 多元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㊂ 3.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1) 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2 个少数民族有本民族 (2) 宪法规定,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㊂ 国家推广普 (4) ②㊀ 汉语 ㊀ 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的通用语言㊂ 一个民
汉族‘ 茉莉花“
蒙古族⑤㊀ ‘ 吉祥三宝“ ㊀ 土家族⑧㊀ ‘ 龙船调“ ㊀
维吾尔族⑥㊀ ‘ 阿拉木罕“ ㊀
傣族⑦㊀ ‘ 月光下的凤尾竹“ ㊀ 彝族⑨㊀ ‘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㊀ 舞蹈:⑩㊀ 维吾尔族㊀ 的 十二木卡姆 ,朝鲜族的 长鼓舞 ,蒙古 筷子舞 ,藏族的 ������ ������㊀ 弦子舞㊀ ,苗族的 踩鼓舞 ,傣族 ������ (3) 国家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艺术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教案 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教案 商务星球版

第4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总体教学设计】本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

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

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

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众多的民族】生观察课本第18页的景观图片。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

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X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

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某某信仰)。

4.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

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2“我国民族的分布”。

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初中民族常识教案 第4课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初中民族常识教案 第4课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第4课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2、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谈话引人新课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独具特色的住房》,思考: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

大家评议总结:4、课外拓展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图片,更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住房不同的特色。

第二课时1、继续探讨我国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特色。

提问: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里?建造平顶房的材料是什么?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平顶房的图片,并做介绍。

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

这种平顶房以土木为建筑材料,周围用打好的土块砌成。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子?给大家介绍。

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

供学生参考:提问: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

2、探究与体验出示资料:在新疆吐鲁番的许多维吾尔族人家的房顶上,有一种四面墙壁都布满小孔,有点类似蝈蝈的房子,当地人管它叫“荫房”或“晾房”,它是制作当地著名特产必不可少的设施呢!提问:你知道这种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3、师小结:第三课时1、组织学生议一议阅读下面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2、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人新课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
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独具特色的住房》,思考:
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
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

大家评议总结:
4、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图片,更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住房不同的特色。

第二课时
1、继续探讨我国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特色。

提问: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里?建造平顶房的材料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平顶房的图片,并做介绍。

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

这种平顶房以土木为建筑材料,周围用打好的土块砌成。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子?
给大家介绍。

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

供学生参考:
提问: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

2、探究与体验
出示资料:在新疆吐鲁番的许多维吾尔族人家的房顶上,有一种四面墙壁都布满小孔,有点类似蝈蝈的房子,当地人管它叫“荫房”或“晾房”,它是制作当地著名特产必不可少的设施呢!
提问:你知道这种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3、师小结:
第三课时
1、组织学生议一议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材料一: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在这里的傣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居住在吊脚楼里。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楼房,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

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看到这些别具一格的住房,我的感受是:
写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

2、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找房子》
游戏规则:
五位同学每人拿一张红色的卡片站在讲台上,卡片上写着不同的住房名称。

老师拿着12张小纸条,找12位同学抽签,每位同学抽到一张纸条,代表着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房子,和持红卡片的同学会合。

做一做,看看哪组的同学反应最快?景颇族
3、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中的故事《哈尼族的蘑菇房》。

学生阅读后在小组里互相演讲,再指派两个小组代表给大家演讲,大家体会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个民族的民居风格最有特色,该民族的居民有什么特点和美丽传说。

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少数民族的居民和传说吧!
3、阅读教材第35页,了解《北京的四合院》
小组内交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再指名说一说。

回忆自己家乡的四合院,给同学们做一下介绍。

4、小调查
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旅游,你会怎么介绍家乡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呢?调查一下家乡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整理成册展示给亲人和朋友,还可以为那些来家乡旅游的客人做小导游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