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导论:1、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客观性: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

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一章: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2)占有,是一个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者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件。 抽象劳动(商品价值) :是撇开具体形 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 体力的支出。 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 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未 来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 用来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只表现为 具体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 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 品价值量的尺度。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 使用。 贮藏手段 :货币推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不变资产: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 生产出新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条件下, 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 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可变资产: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产, 这部分资产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 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 的比率。 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 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的剩余 劳动。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暂时的。
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 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 的资本(现有资本组合) ,不受财富增 长的限制,可以短时期内迅速扩大。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 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劳动力的供 给迅速增加,形成的大量失业人口。
六.资本的循环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指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依 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环节, 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本等三种职能形式, 最后又回到原来出 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 本循环。 资本周转时间: 产业资本家从垫付一定 形式的资本开始, 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指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经济的核心活动。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私人占有、自由竞争、利润追求等特征。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得到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 基本经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需要了解。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

商品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2.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不公平性。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

通过研究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商品交换和利润产生的原因。

2.4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2: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3:生产力: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4: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直接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5: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7:经济体制: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8:市场经济: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行协调经济运行的机制9: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10: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1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1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13: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14: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15: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6: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17:抽象劳动: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18: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19:个别劳动时间: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22: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23: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24: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指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25:一般价值形式:指一切商品价值都通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表现出来26: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来表示27: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28:价格标准:也称“价格标度”,是指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等分部分29: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3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1: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32: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33: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34: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35: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36: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一般是指经济、法律和政治学的交叉研究,以理解政治实体和政治环境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在政治学领域,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是指现代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解读经济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贸易和金融、国家政策(货币、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交叉学科。

经济学者有时也把这个词与博弈论的研究手段联系起来。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用这个词表示新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手段,一个例子是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导论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

4、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5、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煤层和矿石;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物资资料,即原材料。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形式7、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

8、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9、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经济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

2、自然经济:也成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4、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和交换。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3.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4.劳动资料:是指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8.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0.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1.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2.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3.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16.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9.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2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21.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22.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3.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24.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25.协作: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笔记——概念部分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

2.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劳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生产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料。

6.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叫做生产关系。

8.当人们把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公社、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4.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5.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7.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

18.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19.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0.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叫做具体劳动。

21.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2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3.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24.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25.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高中社会教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高中社会教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高中社会教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一、引言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经济活动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它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对于高中社会科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帮助高中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指社会上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而政治是指社会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政治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影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例如通过经济利益的追求来影响政治决策。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

经济体制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

资源配置研究的是资源如何被分配和利用的问题。

经济增长研究的是经济如何实现长期的产出增加。

收入分配研究的是社会上各阶层和个体之间收入分配的问题。

社会福利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活动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3. 供求关系与利益分配: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其中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政治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分配资源和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

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引起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结果。

4. 发展与可持续性:政治经济学还关注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经济发展指的是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持续性指的是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和资源。

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会根据利益和成本来做出决策。

政治经济学认为个人和组织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过激励来鼓励人们做出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决策。

政治经济学主要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主要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主要概念解释1. 经济学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2.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称。

3.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4.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5.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7.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8.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9.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10.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

生产使用价值11.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形式)的劳动。

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

12.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1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4 .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特别)训练的劳动力就能从事的劳动15.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16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17. 货币. 稳定(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8.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

19.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0. 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流通的价值符号按其所代替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21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

22. 价格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其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23. 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4.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1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

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

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

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内容。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发展趋势、政策实施效果等重要知识点。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政治经济学概念及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政治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如何影响政治权力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等等。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在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由于政治和经济之间关系繁杂,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非常广泛,理论架构也颇为庞大。

二、政治经济体制政治经济体制是指国家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总称。

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国家政策的取向以及经济管理体制等。

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主义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政府更多的是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实行市场经济,并推崇私有制。

社会主义体制以计划经济为特点,国家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的计划和控制,国有制相对较大。

混合经济体制则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既保留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又进行了国家管控,它的实质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双向协调发展。

三、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政治经济体制是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总体描述,它的特点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的性质、政治治理机构的设置、经济管理体制等。

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资本主义体制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主张自由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主义体制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推崇公有制,国家对经济有着较大的控制;混合经济体制则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进行综合性的整合,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双向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1. 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2.1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其他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它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不可持续性。

2.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因此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兴衰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克服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在私有制的制约下,生产力无法有更大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3.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和剥削机制,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

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个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

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职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生产力: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时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的总和。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偶遇滥发纸币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即具体劳动的效率,通常以单位劳动
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用的劳动时间表示。

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流通手段(购买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
起来的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支付利息、租金和工资等的
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这一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公式为m'=m/v
剩余价值量:一个生产过程中工人给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
量。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
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计时工资: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是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相对工资:在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得到的工作与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量。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下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表示。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把许多已经存在的、分散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出现的过剩劳动人口。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采掘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顺序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依次采取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商品资本(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商品)三种职能形式,最
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价值增殖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周转时间: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的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次数:全部预付资本的价值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循环运动而复归的次数,通常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折旧费(折旧基金):按照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所提取的补偿金。

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
提取的补偿金额
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精神损耗):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
内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物质损耗):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发生的磨损。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不同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劳动期间:工人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时间。

非劳动期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劳动过程自然中断的时间。

个别资本:个别企业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互相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有机整体,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

第五章资本的具体形式与剩余价值的分

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当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取得利润的形式。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达:p'=m/C。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利息: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部分剩余价值,或借贷资本家通过资本的贷放,从职能资本家手中取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借贷资本: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企业利润:扣除利息后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信用:以贷放、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职能资本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赊销(买者延期支付)的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放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服务。

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股息:股票持有者凭股票获得的收入。

创业利润:创办股份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的价格总额同实际投入这个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资本掺水:股份公司按超过其投入企业的实际资本的数量而发行股票的行为。

虚拟资本: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够定期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将同量资本投放在相同面积但优劣等级不同的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
的地租。

是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将等量资本投入到面积相同但不同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或地理位置的差异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由于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从而使该块土地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绝对地租:由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租用任何土地(包括最劣等的土地在内)都必须向土地所有制绝对缴纳的地租。

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垄断地租:由于土地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垄断价格所带来的垄断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