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监测过程 1、监测方案制订 2、过程: 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 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三、监测对象 1、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称环境 质量状况 2、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或 称污染源 3、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课堂讲授:32学时 实验:55学时
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 主干课。它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确定环境质量及 其变化趋势。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 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环境工程,特别在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 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 法、技术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 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和方案实施;懂得监 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 其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 好的科学作风。
第四节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要求:准确、灵敏、 选择性好、简便适用、方法标准化。
一、 化学分析法
1、重量法 缺点:操作麻烦,对低浓度污染物时误差较大。 适用范围: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
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 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2、容量法 优点: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 费用低,应用较多 缺点: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 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适用范围: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 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 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一、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 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 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环 监视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境
纠纷仲裁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监
考核验证监测
测
研究性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象种类多
污染物
涉及面广
浓度低
环境监测
方法和手 段多样
重视价态和 形态分析 重视动
态分析
2.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原则 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 方法的化学品。
环境监测遵循该原则,就是对优先污染物实行优先监测。 • ①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 ②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 ③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 ④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污染物 • ⑤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三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四节 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简介 第五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
一、定义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 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 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3.环境监测的要求
• (1)代表性 • (2)完整性 • (3)可比性 • (4)准确性 • (5)精密性
4、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动监测阶段 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自动监测阶段
5、发展趋势 ① 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② 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③ 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④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⑤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章次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wenku.baidu.com章 第9章
教学内容
内容 绪论 水体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 噪声监测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简单监测技术与现代监测技术
学时 2 28 20 16 4 14 6 2 4
实验内容
土壤:As 、Cr、Hg的测定;Pb、Cd、Cu、 Zn、Ni的联合测定
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 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四)按监测区域分类 1、厂区监测 2、区域监测
第三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发展概述
• 1.环境监测特点
监测对象
二、 光学分析法(光的吸收、辐射、散射)
(一)分光光度法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三)发射光谱分析法 (四)荧光分析法 (五)化学发光法 (六)非分(色)散红外法
三、电化学分析法 优点: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快速、应用范围广
(一)电位分析法:PH 、F-、CN-、NH3-N、DO等 (二)电导分析法:电导率、DO及SO2等
(三)极谱法 :Cr、Mn、Fe、Co、Ni、Cu等
四、色谱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分析(GC)
原理: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流动 相—载气 )
优点:灵敏度与分离效能高,快速、应用范 围广、样品用量少且易于实现自动测定,能 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等。
应用:苯、二甲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 酚类、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有机污染 物。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 行痕量组分分析 。
水体:物理性质、DO、BOD5等的测定
大气:SO2、NOx、TSP等的测定、烟道 气的采集与分析
其他:植物Hg的测定、噪声的测量等
第一章
绪论
学习内容要点:
1. 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 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
关系; 3. 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
主要环境标准; 4.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