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环境监测系统开发与数据共享计划
环境监测系统开发与数据共享计划第一章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3)1.1 系统开发背景 (3)1.2 系统开发目标 (3)1.3 系统开发意义 (3)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4)2.1 功能需求 (4)2.1.1 系统概述 (4)2.1.2 数据采集 (4)2.1.3 数据存储 (4)2.1.4 数据分析 (4)2.1.5 数据共享 (4)2.2 功能需求 (5)2.2.1 响应时间 (5)2.2.2 数据容量 (5)2.2.3 系统稳定性 (5)2.3 可靠性与安全性需求 (5)2.3.1 数据安全 (5)2.3.2 系统安全 (5)2.3.3 系统可靠性 (6)第三章系统设计 (6)3.1 系统架构设计 (6)3.2 硬件设计 (6)3.3 软件设计 (7)第四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7)4.1 数据采集方式 (7)4.2 数据传输协议 (8)4.3 数据预处理 (8)第五章数据存储与管理 (8)5.1 数据库设计 (8)5.1.1 设计原则 (8)5.1.2 数据库结构设计 (9)5.2 数据存储策略 (9)5.2.1 数据存储方式 (9)5.2.2 数据存储策略 (9)5.3 数据安全管理 (9)5.3.1 数据安全策略 (9)5.3.2 数据安全措施 (10)第六章数据分析与处理 (10)6.1 数据分析方法 (10)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0)6.1.2 聚类分析 (10)6.1.3 主成分分析 (10)6.1.4 时间序列分析 (11)6.2 数据处理算法 (11)6.2.1 数据清洗 (11)6.2.2 数据融合 (11)6.2.3 数据挖掘 (11)6.3 结果可视化 (11)6.3.1 图形可视化 (11)6.3.2 表格可视化 (12)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2)7.1 系统集成 (12)7.1.1 集成概述 (12)7.1.2 硬件集成 (12)7.1.3 软件集成 (12)7.1.4 数据库集成 (12)7.2 功能测试 (13)7.2.1 测试目的 (13)7.2.2 测试内容 (13)7.2.3 测试方法 (13)7.3 功能测试 (13)7.3.1 测试目的 (13)7.3.2 测试内容 (13)7.3.3 测试方法 (14)第八章系统部署与维护 (14)8.1 系统部署 (14)8.2 系统维护 (14)8.3 系统升级 (15)第九章数据共享机制 (15)9.1 数据共享策略 (15)9.1.1 制定数据共享原则 (15)9.1.2 数据共享范围与内容 (16)9.1.3 数据共享方式 (16)9.2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16)9.2.1 平台架构设计 (16)9.2.2 平台功能设计 (16)9.2.3 平台安全与隐私保护 (16)9.3 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 (17)9.3.1 隐私保护策略 (17)9.3.2 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平衡 (17)第十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7)10.1 项目总结 (17)10.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8)10.3 未来发展展望 (18)第一章环境监测系统概述1.1 系统开发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问题给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的概述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科学仪器和方法,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连续、定量的监测与分析,以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至关重要。
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2.1 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传感器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其作用是将环境要素转化为电信号或标准信号,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来评估环境质量。
目前,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小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方面,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参数,还能够进行数据存储和远程传输,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精确度。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创新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模型,能够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准确评估环境质量,并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异常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3.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创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等,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关于空气污染的详细数据,以便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3.2 水质监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质的恶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通过创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各类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浓度,为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土壤质量监测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而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通过创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及时预警土壤污染,为农业管理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环境监测技术的挑战与展望4.1 数据质量和标准化问题环境监测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在数据质量和标准化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测数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大气监测数据,判断空气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质量评价、大气监测;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 大气环境监测原理及方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设备;4. 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国内外大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限值;5. 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空气质量;6. 实践操作:使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实地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7.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教材章节关联: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3.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4.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分析;5. 第五章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解决方案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解决方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2)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2)1.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3)第二章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3)2.1 大气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3)2.1.1 监测设备 (4)2.1.2 监测技术 (4)2.2 水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4)2.2.1 监测设备 (4)2.2.2 监测技术 (4)2.3 土壤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4)2.3.1 监测设备 (4)2.3.2 监测技术 (5)第三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5)3.1 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5)3.1.1 数据采集 (5)3.1.2 数据传输 (5)3.2 环境监测数据存储与管理 (5)3.2.1 数据存储 (5)3.2.2 数据管理 (6)3.3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6)3.3.1 数据分析方法 (6)3.3.2 数据应用 (6)第四章环境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6)4.1 环境污染源识别方法 (7)4.2 环境污染源评估技术 (7)4.3 环境污染源监测与控制 (7)第五章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8)5.1 环境治理技术分类 (8)5.2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8)第六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9)6.1 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9)6.1.1 概述 (9)6.1.2 源头控制技术 (9)6.1.3 过程控制技术 (9)6.1.4 末端控制技术 (9)6.2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 (9)6.2.1 概述 (9)6.2.2 吸收塔 (10)6.2.3 吸附塔 (10)6.2.4 催化反应器 (10)6.2.5 除尘器 (10)6.3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案例 (10)6.3.1 案例一: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 (10)6.3.2 案例二:工业炉窑氮氧化物治理工程 (10)6.3.3 案例三: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工程 (10)第七章水污染治理技术 (10)7.1 水污染治理技术原理 (10)7.2 水污染治理设备与应用 (11)7.2.1 物理法设备与应用 (11)7.2.2 化学法设备与应用 (11)7.2.3 生物法设备与应用 (11)7.2.4 膜分离技术设备与应用 (11)7.3 水污染治理工程案例 (11)7.3.1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 (11)7.3.2 某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项目 (12)第八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2)8.1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方法 (12)8.1.1 物理方法 (12)8.1.2 化学方法 (12)8.1.3 生物方法 (12)8.1.4 综合方法 (12)8.2 土壤污染治理设备 (12)8.2.1 物理治理设备 (12)8.2.2 化学治理设备 (12)8.2.3 生物治理设备 (13)8.2.4 综合治理设备 (13)8.3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案例 (13)8.3.1 某工业废弃地土壤污染治理 (13)8.3.2 某农田土壤污染治理 (13)第九章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 (13)9.1 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策划 (13)9.2 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实施 (14)9.3 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验收 (14)第十章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 (15)10.1 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15)10.2 环保行业政策法规 (15)10.3 环保行业市场前景 (15)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四、水质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方案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方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 (2)1.1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2)1.2 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3)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3)2.1 物理监测方法 (3)2.2 化学监测方法 (4)2.3 生物监测方法 (4)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5)3.1 监测设备的分类 (5)3.1.1 气体监测设备 (5)3.1.2 水质监测设备 (5)3.1.3 噪声监测设备 (5)3.1.4 辐射监测设备 (5)3.1.5 生物监测设备 (5)3.2 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3.2.1 监测目标 (5)3.2.2 监测精度 (5)3.2.3 设备可靠性 (5)3.2.4 操作简便性 (6)3.2.5 维护成本 (6)3.2.6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6)3.2.7 定期检查设备功能,发觉异常及时处理。
(6)3.2.8 保持设备清洁,避免污染和损坏。
(6)3.3 监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6)3.3.1 检查设备外观,保证无损坏、变形等情况。
(6)3.3.2 检查设备连接线路,保证无松动、短路等故障。
(6)3.3.3 清洁设备内外部,去除灰尘、污垢等。
(6)3.3.4 定期校准设备,保证监测精度。
(6)3.3.5 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零部件,保证设备功能稳定。
(6)3.3.6 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档案,记录设备运行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
(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6)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4.2 数据分析与应用 (6)4.3 数据安全与保密 (7)第五章环境预警系统构建 (7)5.1 预警系统概述 (7)5.2 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5.2.1 系统架构设计 (7)5.2.2 关键技术实现 (7)5.3 预警系统的应用与评估 (8)5.3.1 应用场景 (8)5.3.2 评估指标 (8)第六章环境污染源监测 (8)6.1 污染源分类与特点 (8)6.1.1 工业污染源 (9)6.1.2 农业污染源 (9)6.1.3 生活污染源 (9)6.1.4 交通污染源 (9)6.2 污染源监测方法与技术 (9)6.2.1 水质监测 (9)6.2.2 气质监测 (9)6.2.3 噪声监测 (9)6.2.4 固体废物监测 (10)6.3 污染源监测结果分析 (10)6.3.1 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10)6.3.2 污染源空间分布分析 (10)6.3.3 污染源时间变化分析 (10)6.3.4 污染源影响评价 (10)第七章环境质量监测 (10)7.1 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10)7.2 环境质量监测方法 (11)7.3 环境质量评价与预警 (11)第八章生态监测与预警 (11)8.1 生态监测概述 (11)8.2 生态预警指标体系 (12)8.3 生态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 (12)第九章环境监测与预警管理体系 (13)9.1 管理体系构建 (13)9.2 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 (13)9.3 监测与预警管理措施 (13)第十章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发展趋势 (14)10.1 国际环境监测与预警发展趋势 (14)10.2 国内环境监测与预警发展趋势 (14)10.3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创新 (14)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 (2)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 (2)1.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3)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 (3)2.1 环境监测方法分类 (3)2.2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4)2.3 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4)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5)3.1 环境监测设备的分类 (5)3.2 环境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3.3 环境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校准 (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6)4.1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7)4.3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7)第五章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评价 (8)5.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8)5.2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标准与指标 (9)5.3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流程与实施 (9)第六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0)6.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0)6.1.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 (10)6.1.2 大气环境监测标准 (10)6.2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0)6.2.1 监测方法 (10)6.2.2 监测技术 (10)6.3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1)6.3.1 数据评价 (11)6.3.2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1)7.1 水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1)7.1.1 监测指标 (11)7.1.2 监测标准 (11)7.2 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2)7.2.1 监测方法 (12)7.2.2 监测技术 (12)7.3 水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2)7.3.1 数据评价 (12)7.3.2 数据分析 (12)第八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3)8.1 土壤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3)8.1.1 监测指标 (13)8.1.2 监测标准 (13)8.2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3)8.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8.2.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方法 (14)8.2.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方法 (14)8.2.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方法 (14)8.2.5 土壤污染物质监测方法 (14)8.3 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4)8.3.1 数据评价方法 (14)8.3.2 数据分析方法 (14)8.3.3 数据应用 (14)第九章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5)9.1 声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5)9.2 声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5)9.3 声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6)第十章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6)10.1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6)10.1.1 监测指标 (16)10.1.2 监测标准 (17)10.2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7)10.2.1 采样方法 (17)10.2.2 分析测试方法 (17)10.2.3 监测技术 (17)10.3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7)10.3.1 数据整理 (17)10.3.2 数据分析 (18)10.3.3 数据评价 (18)10.3.4 结果解释与应用 (18)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信息化与管理系统 (18)11.1 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18)11.2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18)11.3 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19)第十二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实施与监督 (19)12.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宣传与培训 (19)12.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监督检查 (20)12.3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改进与完善 (20)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环境监测过程中所涉及的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
环保行业环保监测系统开发方案
环保行业环保监测系统开发方案第一章环保监测系统概述 (2)1.1 系统背景 (2)1.2 系统目标 (3)1.3 系统架构 (3)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4)2.2 功能需求 (4)2.3 可靠性需求 (4)2.4 安全需求 (5)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模块设计 (5)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接口设计 (6)第四章硬件设备选型 (6)4.1 监测设备选型 (6)4.2 数据采集设备选型 (7)4.3 通信设备选型 (7)第五章软件开发 (7)5.1 开发工具与平台 (7)5.2 编程语言与框架 (8)5.3 软件架构 (8)5.4 关键技术实现 (8)第六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9)6.1 数据预处理 (9)6.1.1 数据清洗 (9)6.1.2 数据归一化 (9)6.1.3 特征提取 (9)6.2 数据分析算法 (9)6.2.1 聚类分析 (9)6.2.2 分类分析 (9)6.2.3 关联规则挖掘 (9)6.3 数据可视化 (10)6.3.1 散点图 (10)6.3.2 柱状图 (10)6.3.3 折线图 (10)6.3.4 饼图 (10)6.4 异常数据检测 (10)6.4.1 基于统计方法的异常检测 (10)6.4.2 基于聚类方法的异常检测 (10)6.4.3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异常检测 (10)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0)7.1 硬件集成 (10)7.2 软件集成 (11)7.3 系统测试 (11)7.4 功能优化 (12)第八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2)8.1 部署方案 (12)8.1.1 硬件部署 (12)8.1.2 软件部署 (12)8.1.3 网络部署 (12)8.2 运维管理 (12)8.2.1 运维团队建设 (12)8.2.2 运维流程 (13)8.2.3 运维工具 (13)8.3 系统升级与维护 (13)8.3.1 版本管理 (13)8.3.2 升级流程 (13)8.3.3 维护策略 (13)8.4 安全防护 (13)8.4.1 安全策略 (13)8.4.2 安全设备 (14)8.4.3 安全培训 (14)第九章系统应用案例 (14)9.1 环保监测项目案例 (14)9.1.1 项目背景 (14)9.1.2 项目实施 (14)9.2 企业环保监测案例 (14)9.2.1 企业背景 (14)9.2.2 项目实施 (15)9.3 城市环保监测案例 (15)9.3.1 城市背景 (15)9.3.2 项目实施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工作总结 (15)10.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6)10.3 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6)、第一章环保监测系统概述1.1 系统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保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方案书
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方案书第一章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3)1.1 系统简介 (3)1.2 系统功能 (3)第二章系统运行管理 (3)2.1 运行管理制度 (4)2.2 运行管理流程 (4)2.3 运行管理责任 (4)第三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5)3.1 数据采集方法 (5)3.1.1 网络爬虫采集 (5)3.1.2 API接口采集 (5)3.1.3 物联网设备采集 (5)3.1.4 数据库采集 (5)3.2 数据处理流程 (5)3.2.1 数据清洗 (5)3.2.2 数据整合 (5)3.2.3 数据转换 (5)3.2.4 数据存储 (5)3.3 数据质量控制 (6)3.3.1 数据校验 (6)3.3.2 数据清洗 (6)3.3.3 数据审核 (6)3.3.4 数据监控 (6)3.3.5 数据加密 (6)3.3.6 数据备份 (6)3.3.7 数据维护 (6)第四章系统硬件维护 (6)4.1 硬件维护策略 (6)4.2 硬件故障处理 (7)4.3 硬件升级与更新 (7)第五章软件维护与升级 (7)5.1 软件维护流程 (7)5.1.1 维护需求分析 (7)5.1.2 维护计划制定 (8)5.1.3 维护实施 (8)5.1.4 维护验证 (8)5.1.5 维护文档编写 (8)5.2 软件升级策略 (8)5.2.1 升级需求分析 (8)5.2.2 升级计划制定 (8)5.2.3 升级实施 (8)5.2.4 升级验证 (8)5.2.5 升级文档编写 (8)5.3 软件故障处理 (9)5.3.1 故障分类 (9)5.3.2 故障诊断 (9)5.3.3 故障处理 (9)5.3.4 故障追踪与反馈 (9)第六章网络维护与管理 (9)6.1 网络维护策略 (9)6.2 网络故障处理 (10)6.3 网络安全防护 (10)第七章系统功能优化 (11)7.1 功能评估方法 (11)7.2 功能优化策略 (11)7.3 功能优化实施 (12)第八章数据分析与报告 (12)8.1 数据分析方法 (12)8.2 报告撰写规范 (12)8.3 报告审核与发布 (13)第九章系统运行安全保障 (13)9.1 安全管理制度 (13)9.1.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13)9.1.2 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13)9.2 安全防护措施 (13)9.2.1 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与维护 (14)9.2.2 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 (14)9.3 安全处理 (14)9.3.1 安全的分类与等级 (14)9.3.2 安全的报告与调查 (14)9.3.3 安全的处理与责任追究 (14)第十章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培训 (14)10.1 培训计划 (14)10.2 培训内容 (15)10.3 培训效果评估 (15)第十一章系统运行维护成本控制 (16)11.1 成本控制策略 (16)11.2 成本核算方法 (16)11.3 成本优化措施 (16)第十二章系统运行维护评价与改进 (17)12.1 运行维护评价方法 (17)12.2 运行维护改进措施 (17)12.3 持续改进策略 (18)第一章环境监测系统概述1.1 系统简介环境监测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环境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系统。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第四版教学设计
环境监测第四版教学设计前言环境监测是一门重要的环境科学学科,它涵盖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技术。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环境监测的第四版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监测知识,为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方面:1.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3.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4.具备开展环境监测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环境监测的概念和定义;2.环境监测的基本要素;3.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环境监测基本原理1.环境污染物的组成和特征;2.水、空气、土壤三种环境介质的监测原理;3.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1.现场监测法;2.采样分析法;3.气象物理法;4.仪器分析法。
第四章常见环境污染物检测方法1.大气环境污染物检测;2.水环境污染物检测;3.土壤环境污染物检测;4.声环境污染物检测。
第五章环境污染物处理技术1.处理方法的分类;2.常规处理方法;3.生物处理方法;4.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授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
实验教学通过开展环境监测实验,让学生亲自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论文研讨通过论文研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论文写作: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环境监测技术手册》;2.《环境监测》(第四版)教材;3.环境监测实验室。
教学成果通过本课程的教育,学生将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开展环境监测的基本能力。
第1章环境监测技术原理 1-1 1-2
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013/9/6
四、分类 按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也称: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也称:特例监测,包括: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也称:科研监测)。
2013/9/6
§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技术
一、特点 1. 综合性(监测手段多; 监测对象多; 需要对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2. 连续性。 3. 追踪性。 (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样、运送、 保存、测定、数据处理等。)
第一章 环类 一、环境和环境污染 环境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1
实际案例
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 山喷发 (原生环境问题)
2013/9/6
河道疯长的水草 (次生环境问题)
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 大气污染
② 水体污染 ③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 ④ 农业面源污染
2013/9/6
化 学 分 析
重量分析 滴定分析
光化学分析
电化学分析
原子吸收、原子发射、 可见-紫外光度、红外 电位、极谱、伏安、库 仑滴定 气相、液相、离子色谱、 色-质联用 噪声测定仪、放射性测 定仪
监 测 技 术
仪 器 分 析
色谱分析
其它
生 物 监 测
环境监测追求的目标
监测样品的代表性 分析结果的 精密度和准确度
2013/9/6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
2013/9/6
环境监测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全面了解环境状况、确保环境污染不超过标准、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工作。
通过对各项监测指标的全面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采样和分析,获取环境污染状况的数据。
我们通过定期采样、分析仪器监测、现场调查等手段,对环境进行全面监测。
二、大气环境监测我们采用自动监测站、气象站等专业设备进行大气监测。
通过对气体浓度、颗粒物、气象参数等的连续监测,了解大气污染源、污染扩散规律等。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
三、水体环境监测水体监测是通过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
我们在江河湖泊、地下水、饮用水源等地点进行了水质监测工作。
通过监测结果,我们可以判断水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四、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监测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
我们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建筑工地、工业区等)进行采样,并分析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评估土壤的质量,提出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
五、环境监测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和更新。
此外,在环境监测中,数据处理和分析也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六、改进与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与建议:首先,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优化监测点的布局,提高监测的覆盖面和精度。
此外,加强数据管理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 (2)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 (3)1.1.1 环境监测的定义 (3)1.1.2 环境监测的意义 (3)1.2 环境监测的类型与任务 (3)1.2.1 环境监测的类型 (3)1.2.2 环境监测的任务 (3)第二章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4)2.1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体系构成 (4)2.2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4)2.3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4)第三章水环境监测 (5)3.1 水环境监测指标与方法 (5)3.2 水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6)3.3 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6)第四章大气环境监测 (6)4.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与方法 (6)4.2 大气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7)4.3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7)第五章噪声环境监测 (8)5.1 噪声环境监测指标与方法 (8)5.2 噪声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8)5.3 噪声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9)第六章生态环境监测 (9)6.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方法 (9)6.1.1 生物多样性指标 (9)6.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 (10)6.1.3 环境污染指标 (10)6.1.4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10)6.2 生态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10)6.2.1 生态环境监测设备 (10)6.2.2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0)6.3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0)6.3.1 数据预处理 (10)6.3.2 数据分析 (11)6.3.3 数据可视化 (11)6.3.4 数据挖掘 (11)第七章环境保护措施概述 (11)7.1 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 (11)7.2 环境保护措施的类型与任务 (11)第八章水环境保护措施 (12)8.1 水源保护措施 (12)8.2 水质改善措施 (12)8.3 水生态修复措施 (13)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3)9.1 大气污染源控制 (13)9.2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4)9.3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措施 (14)第十章噪声环境保护措施 (14)10.1 噪声污染源控制 (14)10.2 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15)10.3 噪声环境质量改善措施 (15)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6)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6)11.1.1 物种保护 (16)11.1.2 生态系统保护 (16)11.1.3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法规 (16)11.2 生态修复与重建 (16)11.2.1 生态修复技术 (16)11.2.2 生态重建模式 (17)11.2.3 生态修复与重建项目管理 (17)11.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7)11.3.1 生态保护优先 (17)11.3.2 绿色发展理念 (17)11.3.3 生态文明建设 (17)第十二章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实施与管理 (17)12.1 环境监测与保护法律法规 (17)12.1.1 法律法规体系 (18)12.1.2 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8)12.2 环境监测与保护组织管理 (18)12.2.1 组织结构 (18)12.2.2 管理职责 (18)12.3 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建设 (18)12.3.1 人员培训 (19)12.3.2 技术研发与创新 (19)12.3.3 监测设备与设施建设 (19)12.3.4 监测信息平台建设 (19)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作为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动,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光学分析法(光的吸收、辐射、散射)
(一)分光光度法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三)发射光谱分析法 (四)荧光分析法 (五)化学发光法 (六)非分(色)散红外法
三、电化学分析法 优点: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快速、应用范围广
(一)电位分析法:PH 、F-、CN-、NH3-N、DO等 (二)电导分析法:电导率、DO及SO2等
水体:物理性质、DO、BOD5等的测定
大气:SO2、NOx、TSP等的测定、烟道 气的采集与分析
其他:植物Hg的测定、噪声的测量等
第一章
绪论
学习内容要点:
1. 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 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
关系; 3. 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
主要环境标准; 4.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
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 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四)按监测区域分类展概述
• 1.环境监测特点
监测对象
第四节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要求:准确、灵敏、 选择性好、简便适用、方法标准化。
一、 化学分析法
1、重量法 缺点:操作麻烦,对低浓度污染物时误差较大。 适用范围: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
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 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2、容量法 优点: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 费用低,应用较多 缺点: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 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适用范围: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 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 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三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四节 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简介 第五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
一、定义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 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 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一、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 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 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环 监视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境
纠纷仲裁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监
考核验证监测
测
研究性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三)极谱法 :Cr、Mn、Fe、Co、Ni、Cu等
四、色谱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分析(GC)
原理: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流动 相—载气 )
优点:灵敏度与分离效能高,快速、应用范 围广、样品用量少且易于实现自动测定,能 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等。
应用:苯、二甲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 酚类、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有机污染 物。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 行痕量组分分析 。
课堂讲授:32学时 实验:55学时
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 主干课。它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确定环境质量及 其变化趋势。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 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环境工程,特别在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 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 法、技术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 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和方案实施;懂得监 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 其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 好的科学作风。
二、监测过程 1、监测方案制订 2、过程: 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 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三、监测对象 1、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称环境 质量状况 2、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或 称污染源 3、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章次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教学内容
内容 绪论 水体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 噪声监测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简单监测技术与现代监测技术
学时 2 28 20 16 4 14 6 2 4
实验内容
土壤:As 、Cr、Hg的测定;Pb、Cd、Cu、 Zn、Ni的联合测定
3.环境监测的要求
• (1)代表性 • (2)完整性 • (3)可比性 • (4)准确性 • (5)精密性
4、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动监测阶段 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自动监测阶段
5、发展趋势 ① 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② 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③ 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④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⑤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象种类多
污染物
涉及面广
浓度低
环境监测
方法和手 段多样
重视价态和 形态分析 重视动
态分析
2.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原则 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 方法的化学品。
环境监测遵循该原则,就是对优先污染物实行优先监测。 • ①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 ②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 ③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 ④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污染物 • ⑤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