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高远恢宏,其精义是对在天地之间活动的人类言行提供一个根本方向性的指导,并最终达到一个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
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其物化的形式,其建筑中尤以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北京天坛最为突出。
作为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天坛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以至使建筑与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水乳交融达到了共臻其美的境地。
一、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当时皇家实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颁立京华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米,宽30米,长360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每组三门,共24座,是24节气的象征。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
《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
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
棂星门多用于坛庙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门框为汉白玉石造,上饰如意形云纹板,有“云门玉立”之美称。
双层围墙和双层云门重重拥立,覆以蓝琉璃筒瓦的围墙不高,只及肩耳,门上云纹飘逸似乎天上白云触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种踏祥云登临天界的清朗感觉。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种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使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和谐美丽的景观。
本文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
景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条件,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规划一个公园时,设计师可以保留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园林绿化设计,结合山水环境,打造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公园。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的构建。
景观规划设计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安排景观元素、设计景观路线等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互动。
在设计一个湖畔公园时,可以设置观景平台、游船码头等设施,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赏湖景,感受湖水的清凉与湖畔的宁静。
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人们与自然的亲近感,增强人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还表现在景观的精神内涵的塑造。
景观规划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形式和造型等设计要素,使景观富有内涵和意义。
在设计一个庭院时,可以通过花草树木的种植、水池的设置、石头的摆放等方式,打造出一个富有禅意的庭院。
这样的设计既美化了环境,又让人们在自然景色中得到心灵的修养和舒缓。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还表现在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
景观规划设计师应该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景观的长期发展和维护,以保持景观的美丽和价值。
在设计一个城市公园时,可以考虑到公园的绿化管理和维护,确保公园的植被健康生长,景色长久美丽。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符合自然环境的需求,实现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根据这个思想,自然
的美丽和人类的活动和文化应该被平衡地结合在一起。
以下是具体的一些运用。
首先,景观规划师应该尝试让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文化遗产相结合。
这可能意味
着在公共区域中保留古老的建筑物,或者在现代建筑物中加入一些自然元素。
例如,公园
中的建筑物可以采用旧时建筑的料理和手工制作技术,以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
同时,公
园还可以布置一些本地的植物和花园,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地区。
其次,设计师还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灵感,以创建与自然环境相间的艺术品。
例如,在公园中加入一些自然石头、民俗文化建筑、雕塑或其他艺术装置,可以增加空间的
意义,同时让游客充分体验自然环境。
第三,环保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规划师可以考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用创新的思想设计出更环保的产品。
例如,园林工具可以设计成更节能的模式,以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因为它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生活
的紧密联系。
通过充分考虑环境、文化、艺术和环保,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好的开放空间
和良好的社区,同时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发展。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景观规划
设计师可以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方面找到平衡,为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美学思想渊源探微(一)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美学思想渊源探微(一)内容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
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
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
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
天、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是相对于大地而言的。
人站在地球上,月球是天空中的一个明亮的星体;若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是悬于天空、且比月球更明亮的星体了。
若以人为主体,则人体以外的整个宇宙星空都是天,当然也包含我们周围的自然界。
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
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
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浅析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形与意的表现
浅析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形与意的表现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任何社会的产物都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更无法独立于文化之外,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成。
关键字: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意境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
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
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
”[梁思成,清式营造法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年.]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任何社会的产物都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更无法独立于文化之外,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成。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 比如故宫、天坛、宗庙、明堂、辟雍,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中国受封建制度统治了两千多年,而封建制度中最重要的便是礼制和宗法制,礼制建筑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封建思想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
2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观念,同样也是道家和儒家这两大中国传统文化流派的精髓所在,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从“天人一物, 初无间隔”的基本点出发, 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共济的一般规律。
一般认为,“天”指大自然,而“人”即指人类。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和谐。
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低下,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比强大,因为认知的局限,人类对于大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
浅谈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
浅谈北京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摘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走近天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通过对天坛建筑和祭祀文化的解读,浅谈天坛中蕴含的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观念。
关键词:天坛,天人合一,回音建筑,天坛建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历经明清两代近500 年的不断完善,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国家的存亡兴旺和上天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的场所、以一定的形式寻求上苍的庇佑,以实现江山永固和风调雨顺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天坛便是承载这一形式、完成这一目的的场所。
通过对天坛的解读,可以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
一、天坛与祭祀文化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 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1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 米,宽30 米,长360 米的“丹陛桥”连通。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
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 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
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
天坛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天坛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天坛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天坛以其形体简洁庄重,建筑布局严谨,色彩瑰丽典雅著称于世。
其中建筑格局的布置,建筑构造的设计理念,以及纹饰等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结合,传递着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易被忽略的七星石在天坛的东门,入门后直走就能看到草地上散落着的七星石。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建都北京时,朱棣想将此处作为祭天场所时,一名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寿和皇位。
于是朱棣便命人在此地安放了七块石头,以改善风水。
后清朝皇室又在此东北方加了一块石头,表示不能忘了祖籍。
虽然这七星石在天坛公园中并不起眼,但是石头上自然灵动的条纹似乎蕴含深意。
其中最普遍的条纹均向上隆起,两侧面向中间挤压,整体形如褶皱地质结构中的背斜。
这也正体现了天坛景观设计中的人与自然、天与地浑然一体的理念和文化。
“天圆地方”的建筑格局在天坛中有两层坛墙,这两层坛墙形成“回”字,并将天坛分隔成内坛和外坛。
独特的是,在坛墙的南侧,两层墙的转角皆呈直角;而在坛墙的北侧,两层墙的转角皆为圆弧形。
这其实象征着“天圆地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尤为关键,讲究的是效法自然。
而在风水术中所说的“天圆地方”,就是古人通过对这个世界的哲思而形成的特有的宇宙观。
“圆”,指的是天;“方”,指的是地。
天圆,产生了各种物质运动和变化;地方,运动和变化则会收敛和静止。
人们追求发展和变化,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在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又存在静止和稳定,人们才能安逸地生活。
而这些传统建筑便充分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
除了两层墙外,集中在天坛内部的主要建筑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都朝南并呈圆形。
其明确的轴线布局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对称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均衡发展的理念。
以圆形象征天,寄托着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的顶礼膜拜,表明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渴望得到天神的眷顾和庇佑。
《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文段一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装饰工艺十分精美。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既造成向上的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
16.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写出祈年殿被后人称道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文段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占地27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的礼仪和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天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天坛的价值以及认定这些价值的依据。
(8分)价值:____依据:____参考答案:16.要点:工艺精美2分2结构独特2分17.要点: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4分依据:1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1分2根据中国传统学说,成功的表达了古人的认识和愿望。
1分 ?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思想,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天人合一”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设计因素。
“天人合一”首先体现在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上。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选择场地时,应该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避免过度人工改造,塑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景观构思中,应该抓住空间流线和节奏,在隐含的自然环境中展现出人文特点。
其次,在景观元素的选择和设计中,应该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景观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通过融合自然元素和人文文化元素,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到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增强归属感。
例如,在公园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地貌丘陵,设计一个人工湖泊,同时根据公园的主题设计人文景观,使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文化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其中,植物是景观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易于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元素。
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布局,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景观的绿色度,更能够增加景观的质感,打造独特的景观氛围。
最后,在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上,应该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进行有机融合。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构造中,采用自然主题的设计,使人们在自然中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并且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创造出富有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景观,更能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应该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应用“天人合一”思想,使设计更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天人合一
在同一建筑里,通过“天圆地方”,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屋顶是圆的,喻“天”,屋地面是方的,表“地”,人居其中,从而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把天地作为“二元”处理,人为其主体,如“左祖右社”与“中”为“宫殿”,“左祖”居东为“阳”、为“天”,“右社”居西为“阴”、为“地”,宫殿为天子所居,形成“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前朝后寝”、“前堂后寝”,实为前“阳”后“阴”,“阳”为“天”,“阴”为“地”,人居其中,于是“天地人”一体。总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一思想很深植根其中。
在都城宫城建筑设计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主要反映在都城宫城作为自然的世界缩影,都城宫城之中有山有水,“山”为“仙山”,“水”为“神水”,这种“山”与“水”是先民“渔猎”的空间,是先民立足生存的基础。建筑思想源与于生产生活,山水放于宫城之中,就是生产生活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这也暗喻着天下为统治者所有。由于“山水”与先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山的高大无比,水的变幻无常,正好塑造了光怪陆离的仙境,所以很自然的,山水便成为了先民的自然神。
.中国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默认分类 2007-12-06 10:17:45 阅读46 评论上天来民间统治人民,因此称他所统治的国家为“天下”。天子是天地的链接,所以在建筑规划中,做到“法天象地”,而天子就在其中。于是这样,政治中心——都城按照“天”的设计理念去建造。由各朝宫殿名称就可看到。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紫宫本是星座名。这一叫法在后代亦多有称呼,明清时代皇城叫紫禁城,就是根源于紫宫,喻帝居。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的社会功能与建筑形制有机结合,体现出了建筑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如祭天的天坛与地坛的圆形与方形平面,是天与地的再现。如清代北京天坛,其坛体平面是圆形,天坛主体建筑——祈年殿及屋顶均为圆形,天坛每层坛体直径均取一三五七九阳数数列,天坛周施栏板360块对应周天360度。凡此种种,都反映出设计者将祭天建筑的圜丘与“天”的最大限度对应,北郊地坛是祭“地”的建筑,是相对天坛而建的,地毯的主体建筑是方泽坛,地毯平面是方形,为上下两层,每层各八级台阶。地毯建筑均取偶数,与天坛比较,地坛以六、八之数为地,天坛以九之至尊之数代表天,天坛平面为圆,地坛平面为方,充分突出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中国古代天坛设于南郊,地坛设于北郊,宫城又在天坛与地坛南北之间,使人处于天地之间,使天地人成为一体,把天人合一发展到了最高境界。
古人如何看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古人如何看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坛,从建造伊始,就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哲学内涵,也成为皇权至上和神权至尊的体现。
即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至此也要走下玉辇,脱去龙袍,换上祭服,虔诚跪拜,敬畏上苍。
走入天坛,只觉一片空旷,仿佛能听见天的呼吸。
“天”的认识与理解,中国古人从来没有孤立地停留在天文学领域之中,他们利用天文观测的成果,把宇宙的运行规律,引申到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领域里,创立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
天坛是现存最“年轻”的祭天建筑群,从它修建至今,仅仅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真正古老的祭天建筑,当属圆丘。
圆丘祭天,始于远古时期。
相传,“有虞氏”的远古部落领袖舜,“冬至大祭天于圆丘”。
古籍中有黄帝祭天的记载,据说黄帝祭天的祭坛就在今河南济源市王屋山的主峰上,山顶有天坛,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天坛山”。
现今天坛山还留有轩辕祠、轩辕松、黃帝祭天遗物等。
周代礼制则明确规定:“冬日至,祀天于地上之圆丘”。
秦始皇统一中国,祭天采用了基于五行思想的“五德终始说”,祭祀五方帝或称五天帝,延续了自己祖先“時祭”形式,以“時”为祭坛。
其实“時”原为峙立之义,民间于田中立石以祭杂神,后来统治者也将其所立的祭祀之处称为“时”。
汉初祭天坛制基本上继承自秦。
自汉平帝时恢复周礼建圆丘以祭天的规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
天坛并不是北京最早的祭坛,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前,北京已经修建过两座祭天的祭坛了。
第一座祭坛建于金代大定十一年(1171年),金代的祭坛在南城外,丰宜门是金代的南门,而丰台即拜郊台,所以有了丰台这个地名。
第二座祭坛则是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下诏修建的,八年以后建成。
祭天郊坛位于大都城南门]丽正广门东南七里,南郊祭祀合祭皇天、上帝、皇帝衹和五方帝君。
第三座就是明代天坛,它建成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那个时候它准确名称应该叫“天地坛”,是仿南京天地坛修建的。
为什么叫天地坛呢?因为朱元璋要求“天地合祀”,其实这种祭祀方式是有悖于周礼圆丘祭天的古制,是朱元璋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
天坛到底有多美?被誉为“人间天庭”
天坛到底有多美?被誉为“人间天庭”要说中国最恢宏威严的建筑一定是故宫,最气势磅礴的建筑一定是长城,而最具有东方玄学和美学的建筑非天坛莫属。
很多人对天坛的印象就是这三层圆顶建筑的祈年殿,它确实美妙绝伦、独一无二,但真正的天坛更蕴藏着无处不在的玄妙与乾坤。
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对天都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幻想,中国传说天空中心有三垣,是天皇大帝的都城,其上垣太微垣为天帝布政之所;下垣天市垣为天帝聚众贸易之所;而中垣紫薇垣则是天皇上帝的帝宫。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所以天子祭天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仪式。
随着人们对天宫的幻想越来越具象,祭天的形式和场所也越来越盛大,天坛便这样诞生了,天坛就是人间再现的紫薇垣,因此有着“人间天庭”的别称。
这也是为什么天坛的面积比皇帝住的紫禁城还要大将近四倍,为了表现对“天皇上帝爸爸”的孝敬,“儿子们”自然要对“人间天庭”修建得特别用心。
作为“天地日月”诸坛之首,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坛经过明、清两代帝王的不断加建和改建,成为了我国古代王朝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也是最精美、最庞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在崇文区还没并入东城区之前,它占了崇文区1/4的面积。
不过天坛并不像天安门、故宫等皇家建筑建在中轴线上,而是在中轴线偏东一些,这是因为东南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皇家认为将祭天的场所设在都城的东南方,有利于皇帝和他统治的王朝。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无不反映着天地之间的关系。
天坛有两层围墙,呈“回”字形,北围墙成圆弧形,南围墙成直角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所以这围墙也叫“天地墙”。
我们如今熟知的祈年殿其实并不是祭天的,而是祈谷的,即祈祷五谷丰登,它和祭天的“圜丘”一北一南,由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相连。
除了这两个重要祭坛,天坛里还有放置祭祀牌位的“皇穹宇”(回音壁的所在地)和“皇乾殿”、供皇帝祭祀礼前斋戒居住的斋宫、负责祭祀时礼乐演奏的神乐署,以及准备祭祀供品的神厨和宰牲亭,不过后几个地方不出名,很容易被忽略,但建得都十分讲究。
清明节游览北京天坛领悟古人的智慧
清明节游览北京天坛领悟古人的智慧清明节游览北京天坛领悟古人的智慧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人们祭扫祖先的时刻。
然而,除了祭祖之外,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游览的好时机。
在这个时节里,许多人会选择前往北京天坛,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并从中领悟古人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关于清明节游览北京天坛的经历,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祈年之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游览天坛,可以从南门进入,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广阔的场地和独特的布局,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独特之处。
首先,天坛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人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坛的形状呈圆形,以圜丘坛为中心,圈层布局严谨。
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天地相应的观念。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为圆、地为方,他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建筑中,通过布局的形式表达了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天坛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天坛的搭建过程中,选用了优质的石料和木材,结合了高超的建筑工艺,使得整个建筑足够稳固耐久。
尤其是圆丘坛上精妙的结构设计,通过合理的比例和精确的计算,使整个建筑呈现出完美的均衡美。
这些古代建筑工艺和结构设计,展示了古人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深度理解和独到见解。
此外,天坛还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学和测量学的研究。
在祈年殿的后墙上,有一块名为“回音壁”的圆形墙壁。
站在墙壁正中央,喊出声音后,可以听到回音清晰如初。
这一现象与圆形结构和特定的声波传播方式有关。
古人通过实践发现并利用了这一现象,将其应用于建筑中,展示了他们对声学和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
游览天坛期间,我们还有机会了解古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清明节这一天,许多人会携带花圈和祭品前来祭拜祖先,并通过瞻仰祈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祀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焚香、磕头、祷告等,这些传统仪式展示了古人对家族和血脉传承的重视,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力量。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使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具有人文情怀的景观空间。
“天人合一”思想要求设计师尊重自然环境,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场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地貌、植被、水系等,以便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设计师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破坏植被覆盖,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设计作品与人的需求相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适宜的环境空间,提供休闲、游憩和社交的场所。
设计师需要根据场地的特点和人群的需求,合理布局空间,设计适合不同人群的功能区域和设施设备。
设计师还应注重景观的审美价值,尽量营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景观空间,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
“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应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择适宜的植被、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景观效果,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设计师还可以增加与自然互动的元素,如湖泊、小溪、花坛等,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能量。
“天人合一”思想还要求设计师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的需求,还需要了解场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和体现当地文化元素,如建筑风格、雕塑、传统花卉图案等,营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增强人们对场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思维方式,要求设计师从自然、人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使设计作品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合,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只有这样,设计作品才能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美学鉴赏之天坛
天坛如何表现对天的崇敬?一、布局规划①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②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③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④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
二、建筑①选址天坛选址在北京南面,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
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
②色彩祈年殿、皇穹宇及其周围附属建筑和坛墙的蓝色瓦顶象征蓝天——这是色彩象征。
蓝色便于天子祭天时与天交流,等级高于黑色。
祈年殿的西南方有一个斋宫,是皇帝祭天期间斋戒的住所,作为帝王寝宫,当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但斋宫仍然铺蓝色琉璃瓦,并且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
这是因为,帝王虽为人君,但作为“天子”,应表现出祭天的虔诚,因而在建筑色彩象征上也体现出了“奉天承运”的天命思想。
③方位天坛的建筑方位,为了明确地突出主体,首先用一条高出地面的丹陛桥构成轴线,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采取突出主体的手法。
如圜丘外面两层矮墙的处理,有助于空间的延展,使圜丘显得比真实尺度更加高大些,表现出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天坛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置于主轴线之外,并取面东朝向,这象征皇帝作为“天子”低于“昊天上帝”的亲缘身份——这是方位象征。
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
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
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是指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这些理念包括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及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首先,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在设计中,设计师致力于挖掘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特点,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构造和空间规划的研究,设计师创新地将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使建筑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其次,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设计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的建筑定位和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此外,设计师还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追求简约和功能性。
设计师在设计中尽量减少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构造,注重建筑形式的简洁和功能性的实现。
通过精确的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此外,建筑材料和构造的选择也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最后,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强调人文关怀。
设计师注重人们的舒适和感受,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空间环境。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
此外,设计师也注重建筑的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创造一个包容和共享的建筑环境。
综上所述,天坛建筑节构设计理念是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注重环境融合,追求简约和功能性,关注人文关怀的综合体现。
这一设计理念既符合建筑的技术要求,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当今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文化|天坛文化絮思
文化|天坛文化絮思我管天坛叫“圣坛”,因为从表面看这里“祭”的是天神,但实际上,祭拜的是大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1962年,我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天坛公园工作,一待就是40年,我对这里很有感情,也较为了解。
有人曾问我:你说天坛是什么?我说:天坛就是天坛,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我管天坛叫“圣坛”,因为从表面看这里“祭”的是天神,但实际上,祭拜的是大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人只有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存在,才能发展。
人要想去颠覆自然,就会颠覆自己。
北京天坛虽只有500余年历史,但它蕴涵了中华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当然,其中有糟粕,也有不少为精华。
天坛文化是了解中国古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天人关系(自然科学)、人际关系(社会科学)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天人文化的前瞻性天坛崇尚的是“天人文化”,即尊崇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广义上讲,“地”亦“天”的一部分,地上的人类当然也是“天”的一部分,应该整体上和天保持和谐一致,这样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反之则受灾祸。
古代,荀子就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的说法。
如今,人们对“天人文化”更加清楚明了:古人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求人们在不断探索认识中,要顺应规律有节制的利用资源,而不是无限制的索取。
当今世界上资源枯竭、水源短缺、环境污染,正好证明我国古人看法的超前和正确。
天坛,是历代皇帝于孟春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祈谷大典的目的是“风调雨顺”,这绝不是祈求天上会掉下馅饼来。
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来天坛参观时,曾在祈年殿前向我提出问题:总能听到其他国家祈求“雨”,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还要祈求“风”呢?当她得知,五谷都是风媒花,如果没有风的帮助将会减产时,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真了不起!欧洲历史上各国都曾经求过雨,尚未见求风者。
风和雨是一系列的,中国,并非要单向的追求!”其实,风调雨顺,在我国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愿望和口号,它不仅表述了愿望,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并提倡以协和促进发展的方向。
天坛中国古代的祭祀与宇宙观念
天坛中国古代的祭祀与宇宙观念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观念的理解和崇拜。
在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中,中国人祈祷着好天气、丰收和国家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天坛的历史背景、祭祀仪式内容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宇宙观念。
天坛位于北京市南部,占地面积约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等。
其中,圜丘是最核心的建筑,象征天,皇穹宇象征地,而祈年殿则象征人间。
这种“天人合一”的布局表达了中国古代对于天地人三界统一的宇宙观念。
天坛每年有两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即春季祭祀和冬季祭祀。
春季祭祀在立春后的第一天进行,通常是在2月或3月。
冬季祭祀则在冬至这一天进行,通常是在12月或1月。
这两次祭祀活动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代表国家和民众上天祈求丰收和国家的繁荣。
祭祀仪式在天坛的圜丘和皇穹宇前举行,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和祈祷,以表达对上天的崇拜和祈求。
在春季祭祀中,天子会向天神奏乐,献祭丰盛的食物和酒水,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冬季祭祀中,天子会除服为百姓祈福,祈求来年免除灾害和疾病的困扰。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天地的崇拜,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观念的深刻理解。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宇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体系,人类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
天坛的建筑布局和祭祀仪式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地统一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此外,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一些象征物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观念的认知。
例如,圆形被视为完整和和谐的象征,因此天坛的主要建筑圆丘和皇穹宇都是圆形的。
而朱色则被认为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因此天坛的建筑多以朱红色为主。
这些象征物品不仅赋予了天坛独特的氛围,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总的来说,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建筑,更是中国人对于宇宙观念的体现。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内容摘要:天坛是我们专业考察的重要一站,他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清朝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
天坛中充满了圆形设计和“九”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天的认识和至高无上的尊崇。
但是这也是有限度的,是要与皇权达到平衡的。
受“君为本”的制约,它从形式上无法越过皇宫,也不能超过皇宫。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的组合。
古建筑中蕴藏的历史等着我们去追寻。
关键词:天坛天人关系董仲舒天坛是我们专业考察的重要一站,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这里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祈祷丰年)和祈雨之地,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皇帝要来这里举行祭天、祈谷和祈雨仪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年轻”的祭天建筑群。
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人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象形文字中,天字上边的一划较粗,下面是一个人形,指示人头顶上就是天。
我们的先民由于不能解释自然界的奇异变化,如星陨日食、打雷闪电、刮风下雨之类,故产生了对天的畏惧心理。
某些思想家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态提出了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至上之神,具有无比的威力,天派它的代理人,即天的儿子来统治人世间,这就是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
天命论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子代表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并以此作为精神支柱,维护统治、平衡社会关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可以说是这些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玉皇大帝是万物的主宰,而在人间,天子就成为其神权的行使者,秉承天意,统治人类社会。
“阴阳互对关系中,阳为主宰,阴为从属,因此君父夫处于主导,臣子妻处于从属,这是天意决定的。
因此人的行为要依顺天意。
”①他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说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从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这就是所谓“君权神授”;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为,用天的权威来约束皇帝,即所谓“神道设教”。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环境关系及其行为的建筑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环境关系及其行为的建筑案例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
内容摘要:天坛是我们专业考察的重要一站,他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清朝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
天坛中充满了圆形设计和“九”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天的认识和至高无上的尊崇。
但是这也是有限度的,是要与皇权达到平衡的。
受“君为本”的制约,它从形式上无法越过皇宫,也不能超过皇宫。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的组合。
古建筑中蕴藏的历史等着我们去追寻。
关键词:天坛天人关系董仲舒
天坛是我们专业考察的重要一站,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这里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祈祷丰年)和祈雨之地,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皇帝要来这里举行祭天、祈谷和祈雨仪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年轻”的祭天建筑群。
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人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象形文字中,天字上边的一划较粗,下面是一个人形,指示人头顶上就是天。
我们的先民由于不能解释自然界的奇异变化,如星陨日食、打雷闪电、刮风下雨之类,故产生了对天的畏惧心理。
某些思想家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态提出了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至上之神,具有无比的威力,天派它的代理人,即天的儿子来统治人世间,这就是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
天命论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子代表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并以此作为精神支柱,维护统治、平衡社会关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可以说是这些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玉皇大帝是万物的主宰,而在人间,天子就成为其神权的行使者,秉承天意,统治人类社会。
“阴阳互对关系中,阳为主宰,阴为从属,因此君父夫处于主导,臣子妻处于从属,这是天意决定的。
因此人的行为要依顺天意。
”①他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说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从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这就是所谓“君权神授”;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为,用天的权威来约束皇帝,即所谓“神道设教”。
并将这两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
①杜永伟,崔秀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较》文化学刊,2012(1)
②这两“屈”两“伸”,明确了天、帝、人三者的关系,天子既是至高无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天的制约。
因而对于巩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这天与人的关系也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建筑的风格与形式上也多有体现。
因此,我将以天坛为例进行探究。
首先是天坛中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了“天”,把抽象的“天”具体地物化成可见可触的建筑。
这里以祈年殿为例。
有一句话可以很形象的概括它德特点:“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四海名扬。
”“三重蓝顶”说的是祈年殿是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三重檐覆三色琉璃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和庶民。
祈年殿的屋檐不用通常的单层或双重,而是做成三重,为的是凑出一个“暗九”,包括殿脚下的三层基座,与登上基座要走的3层台阶,以隐含“天”字。
所谓“一道圆墙”,意思是说,普通房屋的墙壁是长方形的,而祈年殿的墙壁却是圆形的。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圆”便是天的象征。
“二十八柱”表示支撑祈年殿的28根柱子,藻井楹柱支撑着殿顶中央处的九龙藻井,称龙井柱。
4 根“龙井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上的八根重柱,象征三十六天罡;殿顶周长30丈,表示一个月30天。
季节、月缺月圆、昼夜和节气,都与天象有关。
所以,在“二十八柱”里包含了很多有关“天”的信息,处处“象天法地”。
可以看出“四海名扬”的祈年殿,是建造者通过“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并巧妙地利用形和数,作为一种无声的建筑形体语言。
这是古代匠师的智慧与创造。
他们将星宿和一年四季的节令,关于“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观念巧妙地体现在建筑中。
北京天坛的建造处处体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和艺术表现手法。
突出了天空的辽阔高远和至高无上。
在布局上,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从而增加了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正门西门进入天坛能获得开阔的视野,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在单体建筑上,从象征“天圆地方”的双重垣墙的南方北圆,到圜丘坛、祈谷坛、祈年殿、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皇穹宇的圆形造型;从象征蓝天的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皇穹宇及配殿蓝琉璃瓦屋面,到丹陛桥步步登高如临天界的意象等,都体现了古人对天的认识和至高无上的尊崇。
但是,天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夸大,在显示天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处处平衡其与皇权的关系。
中国的皇帝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基本定型。
在此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它始终作为一项最根本的政治制度而世代相延。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神的化身,至尊至上。
皇帝贵有天下,“天子以四海为家。
”③可以说,人世间没有谁的地位可以高过皇帝,所以皇帝只有靠天来制约了。
古代皇宫历来是都城建造的重点,有着一整套营造模式。
与之相比较,天坛的建造,一方面突出天的重要性,以显示其尊贵;另一方面受“君为本”的制约,从形式上无法越过皇宫,也不能超过皇宫。
这点我们可以从天坛与紫禁城设计的比较中看出。
从明清紫禁城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宫所居位置越来越显要。
它位于北京城的正中,主要建筑坐落于北京城的南北轴线土,北京城成了紫禁城的拱卫,突出了皇宫的重要性。
这种设计,目的在于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为本”思想的反映。
而天坛的建造则是突出一个“大”字,在占地面积上远远超过紫禁城。
天坛占地273万平方米,将近四倍于紫禁城,约占北京外城的十分之一。
但是天坛之大并不影响紫禁城的重要,这是因为紫禁城建筑密集、千门万户,而天坛建筑则相对集中于儿个区域,在总体上比较疏朗,并采用大而积的绿化。
这种“避实就虚”的设计,使得天坛与紫禁城形成强烈对比。
其次,天坛的主要建筑形制以圆为主,这种独特的形式与皇宫建筑四四方方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紫禁城建筑多采用长方形平面,而积最大的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周围出廊造,体现了帝王的“九五之尊”。
如果天坛的建筑也采用长方形平面,大于太和殿,则消弱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小于太和殿,则不足以突出“天”的尊贵。
而采用圆形平面,既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又不至于与紫禁城建筑分庭抗礼。
就像董仲舒所述:“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
③《史记·高祖本纪》
威。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为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④这里强调统治者必须明察天意,否则就要大难临头。
而天意如何,则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好坏,如果国泰民安,就不会天生灾异,国家也会长治久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天、君、民三者的关系,是一种“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的组合,而天坛的建筑形制正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当然不仅是天坛,这次专业考察所去的包括故宫等建筑的建造从选位、规划、建筑设计都是依据于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它把古人对“天”的想象、“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祈愿表现得尽善尽美,物化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也包括了西方的建筑,如凡尔赛宫,他始终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
他被誉为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家宫苑”,也一直是历代法国君王权力的象征。
我想,这便是专业考察的可贵之处吧,在走走停停之间,不仅是像一般游客只顾欣赏风景。
而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透过古老的城墙与久远的古道,感受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这包括了我所写的天人关系。
当然,也远不止我所书写的这些,还有如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等等。
这些我们也许在书上也会接触到,但是在一道道的古城墙、古建筑中,会对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我想这就是古人所追求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我也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走更多的地方,去探索那个地方所蕴藏的历史。
④董仲舒《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