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月映泉赏析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
这首乐曲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构成完整的作品,经过了很长的年代,是阿炳在旧社会流浪卖艺的过程中,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演奏、加工创造而成的。
据与他同时代的、熟悉他的生活的乡邻们回忆,早在无锡被日蔻侵占期间,就经常听到他在街头巷尾拉这首曲子,特别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拉得最为动人。
那时还没有曲名,直到一九五O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为他录音时,经过商榷才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
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
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关键词】民间音乐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民间音乐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
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作者介绍】曲子的作者名叫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
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项肖皖200952107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关键词:二泉映月阿炳世界乐曲人生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摇摇出巷口——《二泉映月》当我们在走进这首凄美的乐曲中个时候,我们最应该了解的就是他的创曲人吧!首先要我们走近他,了解他!《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均,又名阿炳。
小时随其父学习各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更是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被称为“小天师”。
后来由于眼疾而导致失明,为了生计从此便以街头卖艺为生,也正因为如此,接触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乐曲淋漓尽致的反映了阿炳背起的身世,可以说是他自己生命的一曲悲歌,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之情。
伟大的歌曲流露出的是内心最深处的感情。
但凡我们真正的在聆听这首乐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的心跳,想象的出阿炳当时复杂的心情,感慨身世,感慨生活的悲戚,感慨对社会的愤懑。
“淡淡的月光,青石板上人影瘦”,归家的路上我们可以读到阿炳内心的阵阵孤独。
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独自一人背着琵琶,吹着冷风,悲戚戚的走出巷口,踏上小桥,走在不想走过的人生路上,路过不想路过的风景,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眼前这个令人伤心的可悲世界。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岁月消逝人烟留,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画面又开始切换,转眼间,以“琴魂”自比人魂,拖着憔悴的身躯,漫游田野,想到自己早年的生活,总是不堪回首,感慨时间从指缝间悄悄划过,似乎未留下什么值得回忆的记忆,内心的凄凉之情又翻涌而上,想象不出有什么来慰藉自己,不知道向何人倾诉,只得对着旷野一遍一遍的萧瑟琴声,来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感情,琴音绕丛,琴音在颤抖。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二泉映月》赏析,欢迎阅览。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
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其父华清和(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全部梵音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少年时代就技艺精湛,能奏善唱,而且自编自奏,才华出众。
由于自幼丧母,孤苦伶仃,中年双目失明无依无靠,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饱尝人间的辛酸。
由于他早年辞世,他自编的许多乐曲,未能及时全部记录下来。
传世的只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和《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曲。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
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二泉映月"是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简要赏析:曲名解读:
二泉:指的是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
映月:意味着月亮的倒影或映照。
在音乐中可能象征着柔美、静谧的情感。
音乐特点:
抒情而深沉:曲调优美,富有抒情色彩,通过二胡的表达,呈现出深沉的情感。
音乐情景:音乐中通过技巧性的演奏,勾勒出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水,给人以虚幻的画面感。
技术挑战:这首曲子在演奏上对二胡演奏家的技术要求较高,包括音域的跨度、弓法的运用等。
传统与创新:虽然是传统的二胡演奏曲目,但在阿炳的演绎中,又融入了他个人的风格和创新,使整个曲目更显个性。
艺术表达:
"二泉映月"通过二胡深情的音色和华丽的技巧,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曲子富有禅意,给人以静谧、幽雅的艺术享受,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文化意义:
"二泉映月"代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高峰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和音乐表达方式。
在演奏中,艺术家通过乐器的声音表达出深邃、悠长、古韵的东方美学。
总体而言,"二泉映月"是一首集技巧、表达和情感于一体的经典
之作,无论是音乐方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值得深入欣赏和品味。
二泉映月鉴赏及表达情感
二泉映月鉴赏及表达情感阿炳的《二泉映月》那可真是音乐里的宝贝。
你要是静下心来听,就感觉像是阿炳在你耳边唠家常,可这家常唠得那叫一个揪心。
开头那几声,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向你走来。
那二胡的声音,就像是老人手里的拐棍,一下一下地杵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曲子里有阿炳对生活的无奈啊。
他眼睛看不见,在那个社会里,一个盲人的生活得多艰难。
就像我们平常人,要是倒霉一天,都觉得受不了,阿炳可是天天都在这种黑暗又困苦的日子里过活。
这曲子里那些低沉的音符,就像是他重重的叹息,一声接一声,感觉他心里有太多苦水,可又没地儿倒。
但是呢,你又能听出他的倔强。
虽然生活对他这么不好,可他没被彻底打倒。
你听那曲子中间,有时候会突然拔高一点,就像他在黑暗里挥舞着拳头,想和命运抗争一下。
他虽然看不见,但心里有一团火,他想要让这个世界知道,他阿炳不是个轻易能被打败的人。
再说说这曲子里的凄凉感。
就好像是冬天里,一个人走在冰冷的街上,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自己的影子陪着自己。
阿炳把他的孤独都揉进了这曲子里。
他的二胡就像一个知心朋友,听他诉说着所有的委屈、难过和不甘。
每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阿炳的世界。
我能想象他坐在街边,拉着二胡,周围的人匆匆走过,也许有人会停下来听一会儿,也许根本没人在意。
但他就沉浸在自己的音乐里,把自己的情感一股脑儿地通过二胡宣泄出来。
这曲子也不只是阿炳一个人的悲苦,它好像也能代表很多在生活里受苦的人。
那些在底层挣扎的人,那些被命运捉弄的人,他们心里的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能在《二泉映月》里找到共鸣。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间的苦难,也照出了人们面对苦难时的那点顽强的生命力。
音乐二泉映月鉴赏
音乐二泉映月鉴赏《二泉映月》鉴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二泉映月》鉴赏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华彦均(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赏析.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300字
#赏析.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一、引言-二胡是中国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弹拨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深受人们喜爱。
而《二泉映月》无疑是二胡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由享誉全球的二胡大师阿炳创作,并于1956年首次演奏出来。
本文将对这首曲目进行赏析,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韵味和美妙。
##二、曲目简介-《二泉映月》是传统二泉(双弦)二胡的经典曲目之一,以其婉转动人的音乐情感而闻名。
曲目以月夜为背景,表达着追求美好、憧憬和回忆的情感。
具有极高的演奏难度,不仅要求演奏者有精湛的技巧,还需要有情感的投入,将心灵与乐器完美融合。
##三、曲目分析###1.曲调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优美动人,充满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起初,曲调平缓柔和,仿佛一轮明月跳跃在夜空,引人入胜。
随后,曲子进入高潮部分,音符流畅而热烈,彰显出自由自在、奔放的情感。
###2.技巧独特-乐曲中融入了许多技巧性的演奏手法,如指法的飞快切换、琶音和颤音的运用等,使曲目更具表现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指尖力度和控制来展现曲目的细腻和感染力。
###3.情感沟通-《二泉映月》通过音乐语言将情感直接传递给聆听者。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通过表情、音乐情绪和音色的转变,将自己的情感与观众共鸣。
这种情感沟通使得曲目不仅仅是一种乐曲,更是触动人心的艺术表达。
##四、赏析体验-当赏析《二泉映月》时,闭上眼睛,聆听着那优美的曲调,仿佛置身于一片月光洒落的夜晚中。
悠扬的乐音伴随着远处的虫鸣鸟叫,引起内心的宁静和思绪的飘渺。
在演奏者掌控下,乐曲由柔和逐渐转变为奔放,仿佛倾诉着内心的希望和热情。
每一次高潮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仿佛和乐曲一同飞行在夜空中。
##五、结语-《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二胡音乐的代表之作,以其独特韵味和表达力赢得了听众们的喜爱和赞誉。
音乐无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也深受乐迷的追捧。
每一次演奏都是对二胡乐器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二泉映月》正是其中的瑰宝。
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传递。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赏析(一):《二泉映月》赏析“二泉”位于江苏无锡锡惠公园内,原名“惠泉”,始凿于唐大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两山,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尤以第二泉闻名于世,唐代杰出品茶专家陆羽尝遍天下二十多个有名的泉,评此泉为第二,世称“天下第二泉”。
唐代诗人李绅称赞泉水为“人间灵液”,此后梅尧臣、王禹、蔡襄、黄庭坚、苏东坡、秦观、杨万里等都有佳句称颂,尤以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赞誉备至。
宋徽宗曾将此泉水列入贡品,月进百坛。
阿炳(1893—1950),真名华彦钧,民间盲艺人,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
阿炳一生受尽苦难,母亲秦氏在他出生后一年多就去世了;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时,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去世,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由于社会动乱、生活困窘,他大半生都是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辛酸苦辣,创作《二泉映月》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主题是命运,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
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曲子。
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也表达了对完美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从表面感受上说,曲子开头比较平缓深沉,但很快就转为细细的诉说,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低低吟诉自己的哀愁,又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女子在月夜里呜咽,她在向心爱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时而平静,时而跳跃,让人亲身体会到她的不满、委屈和哀怨;尽管她受了委屈,但她是一个倔强的敢于抗争的女子。
在高潮凸现时,那是她最愤怒的诉说,只见她银牙紧咬、杏眼怒睁,让人感受到一种倔强的愤怒的阴柔之美。
曲子深刻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高潮处,二胡强有力的声音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二泉映月鉴赏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华彦钧)的作品。
阿炳一生极为悲惨,4岁丧母,自幼随父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后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历尽坎坷。
他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六首。
除《二泉映月》,还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般》,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
二泉映月鉴赏2000字
二泉映月鉴赏2000字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二胡曲目之一,由广东音乐家闵惠芬创作于195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曾被多次演绎和改编,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二泉映月》是一首以古典乐器二胡为主导的曲子,它的曲调柔美婉转,音乐中具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这首曲子的旋律极富情感,乐曲的起伏变化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内涵,表达出了一种深情厚意和高雅的情趣。
曲子的名字“二泉映月”寓意着二泉清泉映照着皎洁的月光,寓意着一种雅致的情调和文化内涵。
曲子开头的主题部分以二胡的独奏表现出来,音乐的旋律具有着古朴的气息,弦乐器的演奏技巧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韵味。
在这个主题部分中,曲子的旋律徐徐展开,渐渐地升高,表现了一种充满希望和温馨的感觉。
随后,曲子进入了第二部分,这个部分的音乐比较激昂,弦乐器的演奏技巧更加复杂,表现出了一种爱恨情仇的情感。
这个部分的音乐节奏比较快,音乐的变化也比较多,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
在第二部分之后,曲子又进入了一个非常慢的部分,音乐的旋律十分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这个部分的音乐中,二胡的演奏技巧表现得十分细腻,音乐的节奏也变得非常缓慢,给人一种深情厚意和高雅的感觉。
整首曲子的演奏过程中,二胡的演奏贯穿了
整个曲子,表现出了二胡独特的音乐韵味。
总体来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是一首充满着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音乐作品。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音乐的发展形式和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仍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二泉映月赏析
对于首乐曲的标题,学者们争论不一。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
锡惠公园位于锡山与惠山山麓,映山湖连接其中。这里树木茂密,风景明媚。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泉水至今不曾干涸。泉边茶亭,可供游人品茗,但水质想必已与唐时相去甚远了。不远处,有一低小茅亭和竹炉山房, 独坐其中,十分清静。
如果将它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之山水,却倒有着“扬州八怪”之犀利﹑坚挺的锋芒。
如果将它比之于同类以“水”﹑“月”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的愤然心绪。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生活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钦佩。
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如:项祖英﹑张锐﹑王国潼﹑闵惠芬﹑姜建华等都演奏过《二泉映月》,各音乐家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各展其长,异彩纷呈。象这种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富于民族风格及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不叫人为之陶醉,并百听不厌呢?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瑰宝!是东方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惊世之作!阿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二泉映月》的意境和神韵: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其广泛的影响。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在北京指挥完《二泉映月》的演出后,不禁潸然泪下,激动地说:“如此断肠之曲,不配我来指挥,只配跪下来倾听!”由此可见《二泉映月》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的神就在于其孤独的心境,夜行者的感伤,不屈不饶的性格和对光明的渴望。如果在演奏和欣赏时,只片面﹑外在地追求它的优美抒情,而忘掉了其内涵,则难免使之浅薄﹑浮华。但如果完全丢掉其“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背景,而一味地去追求它的所谓凄凉和愤懑,则难免使之有些强加和粗率。
《二泉映月》演奏解析
《二泉映月》演奏解析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创作于20世纪40
年代。
这首曲子以二胡为独奏乐器,以传统乐曲的形式呈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音乐美感。
首先,从曲式上来看,《二泉映月》属于古典音乐经典的“双
乐章”式。
第一乐章是慢板,描绘了一种静态的思维状态;第
二乐章则是快板,象征着思维的活跃与发散。
整个曲子有着明显的情感起伏,把人们带到不同的情感层次中。
其次,从技巧上来看,《二泉映月》是一首极具技巧性的曲子。
它要求演奏者掌握高超的技巧,并具备敏捷的手指和灵活的手腕。
演奏者必须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技巧,如滑奏、装饰音、泛音等等,才能演绎出这首曲子的精髓和魅力。
最后,从表现力上来看,《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具有情感的曲子。
它通过二胡的音色和技巧,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柔美而深情的艺术气息。
这首曲子传递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二泉映月》不仅在曲式、技巧和表现力上具有极高的水平,更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和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年级: 2014级
*名:***
论文(设计)题目:《二泉映月》赏析
2015年 12年14日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位于江苏无锡锡惠公园内,原名“惠泉”,始凿于唐大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两山,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尤以第二泉闻名于世,唐代杰出品茶专家陆羽尝遍天下二十多个有名的泉,评此泉为第二,世称“天下第二泉”。
唐代诗人李绅称赞泉水为“人间灵液”,此后梅尧臣、王禹、蔡襄、黄庭坚、苏东坡、秦观、杨万里等都有佳句称颂,尤以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赞誉备至。
宋徽宗曾将此泉水列入贡品,月进百坛。
《二泉映月》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
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
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
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
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
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
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二胡曲代表作。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
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主题是命运,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
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曲子。
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不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
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从乐理上说,开头有一段短小的感怀、叹息般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音,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结尾,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第二句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从第一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出现了新的节奏,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兼有叙述、倾诉和感叹的情愫,逐渐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深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
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
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
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
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
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
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
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
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
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
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
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这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
然而,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
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
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
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
《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