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合集下载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方法基础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

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

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

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

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

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拉斯克他是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出色成绩的人。

拉斯姆斯·拉斯克(R. Rask,1787-1832),丹麦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冰岛语入门》(1811)、《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4年完稿,1818年出版)以及西班牙语、弗里斯语等十六种语言的描写语法(共十六部)。

此外,他还留下了近150册笔记,几乎全是具体语言的描写语法的草稿或提纲。

拉斯克短暂的一生中所留下来的众多学术遗产中,与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是《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一书。

在该书的序言中,拉斯克首先指出,比较语言是应特别注意语法对应关系。

他说:"......特别不要忘记语法,因为经验证明,词汇对应是极不可靠的。

在各族人民相互交际时,非常多的词会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起源性质和类型怎样。

"[1]他认为,"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更为可靠得多的标志,因为大家知道,跟其他语言相混杂的语言是极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来也不模仿那种语言的变格和变位形式的,但相反地却宁肯失去自己固有的变格和变位形式。

"[2]不过他接着指出,注意那些表示最必需的概念、事物的最原始最不可少的词的对应性,同样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他说:"一种语言,无论它怎样混杂,只要构成这种语言的基础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少和最原始的词跟其他语言的词是共同的,那它就与其他语言一起属同一个语族。

"[3]拉斯克强调语法对应和最不可少的原始词的对应这两个方面,实质上已经抓住了语言比较方法的核心,由此保证了他的比较工作的科学性。

但拉斯克的研究不以探求语言的谱系联系为目的,而是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为目的。

他确实想为语言分类,但他所想的不是语言谱系的类族,而是语言结构的类型。

从历史角度看的语言谱系观念,实际上在拉斯克的时代还不存在。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麦的维尔纳、德国的布鲁格曼和瑞士的索绪尔,以及法国的梅耶,都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历史比较语言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阿斯科里不仅对印欧系语言有广泛的认识,而且对其他语系的语言也有广泛的认识。他在他的主要著作《语言学教程》(1870年出版)中,极力反对博普和施莱赫尔认为梵语的k可以代表原始共同印欧语情况的说法,并举出许多实例证明古印欧语的k不只是有一组,而是实际存在三组。这个证明,澄清了许多以前人们认为很混乱的现象。他还提出了“底层说”。他认为,学语言的人,由于自有其母语,因此第二语言说得不够好,同时第一语言也受到了损害,这就形成了语言演化的条件。例如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征服,英语成了胜利的语言,凯尔特语成了底层语言,但是凯尔特语对英语仍有影响。被征服的人虽然采用了新语言,可是保留着原有语言的许多习惯,甚至在使用新语言的词汇时也保留着旧语言的发音方法和重音。维尔纳对于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很有研究,1875年他写了《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一文,证明日耳曼族语音变化中有许多腭化的现象,为人们所赏识。他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更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格林定律”中一个大家认为没法解决的例外现象问题。他发现,希腊语、拉丁语的p、t、g,凡与峨特语或古高得语的v、p、h相对应的,它们的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前;凡与峨特语或古高得语的b、d、g相对应的,它们的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后。这个重音的位置不同,在梵语里还保存得很好,可是到了共同日耳曼语却已把这一点消失了。因此他断定,希腊语、拉丁语同一个音在峨特语或古高得语所以有不同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因为古代重音位置不同的缘故。维尔纳的这个发现解除了许多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疑虑。他们开始认识到一切语音的演变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有些表面上看来好象没有规律,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它的规律。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维尔纳定律”。布鲁格曼是库尔蒂乌斯的学生,曾与他的老师一起合编过刊物《希腊语和拉丁语语法研究》,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印度·日耳曼基础语的鼻音领音》,后来又跟他的朋友出了一种语言学刊物《形态学研究》。19世纪70年代,他与他的朋友——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其他几位学者奥斯特霍夫、德尔布吕克、莱斯金、保罗等人组成一个“新语法学派”。这个学派的材料和思想虽导源于19世纪前期和中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者,但他们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并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他们在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坚持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语音定律没有例外,一个是类推作用。语言学界开始对这些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人终于接受了,使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新语法学派提出的理论原则,使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获得了巨大的成绩,把历史比较语言学大大推进了一步。布鲁格曼1866年出版的《比较语法纲要》和1904年出版的《比较语法简编》,都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重要著作。布鲁格曼在他的《印度·日尔曼基础语的鼻音领音》中认为,古印欧语曾有两个做领音的n和m,即是说,这两个鼻音在古印欧语中是单独可以成为音节的。关于古印欧语的元音,施莱赫尔认为只有三个“基本元音”,即a、i、u,“第一次增长”为ā、ai、au,“第二次增长”为ā、āi、āu。而布鲁格曼则认为其中的ai、au至少应该代以ei、oi和eu、ou,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希腊语和日耳曼族语言动词的元音交替中看得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简介•一、显现背景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阻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进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普遍地采纳历史主义的原那么来讲明各类语言现象。

浪漫主义的思想引发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爱好,增进了对各类活语言的古代进展历史的研究。

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照。

二、历史线索12世纪冰岛的第一名语法学者:提出英语和冰岛语的亲缘关系13-14世纪但丁的《论俗语》:区分了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希腊语族16-17世纪斯卡利格:打破扭曲语言历史研究的两个教条;把语言分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17-18世纪莱布尼茨:坚持世界语言单源说,成立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历史关系,为原始母语构拟了两个分支(雅弗语和阿拉米语);提出一些使历史语言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原那么;促使编写各语言辞书语法书、绘制语言地图、创建通用字母,促使俄统治者普查境内非欧洲语言。

1786年英人威亷·琼斯: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确信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诸语言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

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真正开端。

19世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开展印度和梵语的研究和教学。

小施莱格尔1808年发表《论印度人的语言和聪慧》。

3、显现标志1786年,威亷·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

二、代表人物拉斯克(丹麦)、格里姆(德国)、葆朴(德国)[沃可托夫(俄国)],还有缪勒、波特等人。

后期代表人物是施莱歇尔。

拉斯克、格里姆和葆朴是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较较》一书,他以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一起的原始语言,只只是梵语比其他语言保留有更多的原始形式。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简介•1、出现背景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广泛地采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来说明各种语言现象。

浪漫主义的思想引起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对各种活语言的古代发展历史的研究。

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比。

2、历史线索12世纪冰岛的第一位语法学者:提出英语和冰岛语的亲缘关系13-14世纪但丁的《论俗语》:区分了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希腊语族16-17世纪斯卡利格:打破扭曲语言历史研究的两个教条;把语言分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17-18世纪莱布尼茨:坚持世界语言单源说,建立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历史关系,为原始母语构拟了两个分支(雅弗语和阿拉米语);提出一些使历史语言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原则;促使编写各语言辞书语法书、绘制语言地图、创立通用字母,促使俄统治者普查境内非欧洲语言。

1786年英人威亷·琼斯: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诸语言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

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真正开端。

19世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开展印度和梵语的研究和教学。

小施莱格尔(F.Schlegel)1808年发表《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3、出现标志1786年,威亷·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

二、代表人物拉斯克(丹麦)、格里姆(德国)、葆朴(德国)[沃可托夫(俄国)],另有缪勒、波特等人。

后期代表人物是施莱歇尔。

拉斯克、格里姆和葆朴是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书,他认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有更多的原始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知识精讲之语言学的派别精选全文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知识精讲之语言学的派别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知识精讲之语言学的派别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知识精讲之语言学的派别1.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

(1)方法: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2)意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研究,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3)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1)索绪尔语言理论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意义索绪尔的学说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20世纪前半叶,以索绪尔的学说为基础。

欧洲语言学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

(3)30年代有三个学派A.强调语言符号的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B.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C.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4)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和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该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语言论》一书的作者布龙菲尔德。

该派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

(5)结构主义学派的贡献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

不仅对语言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方法论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研究。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1、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1.语言研究的一般情况和方法论原则发展的历史;2.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3.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2、史勒格尔1808《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他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用上“比较语法”这个名词3、普通语言学奠基者洪堡特代表作:《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观点:第一,人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客观结果。

正是因为如此,人才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区分语言和言语;第二,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语言具有社会性”;第三,创立了语言的形态分类法,区分了四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合体语。

4、法兰西学派代表人物梅耶和房德里耶斯5、词与物学派代表人物舒哈尔德研究词与物之间的关系,主张从词义方面去研究词的历史6、机械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7、伦敦学派弗斯8、17世纪中期,唯理语法学派在法国正式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阿尔诺和朗斯洛。

该学派又被称为“波尔·罗瓦雅尔语法学派”,这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作《普遍唯理语法》是在巴黎郊区的波尔·罗瓦雅尔修道院里编成的。

《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1660年出版,共四万字,是一部专门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专著。

9、乔姆斯基衡量语法三个标准:观察充分性标准最低标准描写充分性标准较高标准解释充分性标准最高标准10、自然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施莱赫尔、缪勒主要观点:把语言看作一种自然的机构,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语言。

语言进化的三阶段:把语言的发展比之于一棵植物的生长。

施莱赫尔德《印度·日耳曼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一期(1870年前)代表人物对古印欧语的“重建”根据“重建”的结果认为古印欧语只有九个元音和十五个辅音11、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总结了语言变化的两个规律:语音定律无例外(每一个例外都有规律),类推原则发现古印欧语中曾有两个做领音的鼻音m和n,还有两个做领音的r和l;主要观点:人类言语的机构有心理和物理两个方面。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综述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综述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综述作者:傅予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6期前言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旨在对过去的语言追根溯源,还致力于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能为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做简要概述,梳理学科理论,总结二十世纪以来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藏语系中的显著发展,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地位及其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比较”和“对比”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都是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确立起的两个学科,都以比较为主,但二者存着实质性的不同。

历史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重建原始语,把各亲属语言纳入母女繁衍式的直线发展关系中,提出语系、语族的概念[1],因此,历史比较语言学侧重求“同”,探究语言间的同源关系;而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比较,侧重于求“异”,目的是找出所比较语言之间的差异和个性,既可以是亲属语言间的比较,也可以是非亲属语言间的比较。

杨自俭先生认为,语言研究过分强调“ 异”而忽视“ 同” 就违背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和本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异同是相辅相成的[2]。

因此,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始终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学科背景学界普遍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1870年以前;1870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后。

1、萌芽时期1870年以前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萌芽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和葆朴等人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是第一个对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学者,在《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中他对冰岛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作了详细比较,提出了一系列成规律的音变现象,认为它们有一个较远的共同来源。

雅各布·格林受拉斯克影响,根据希腊语、哥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提出“格林定律”,维尔纳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葆朴是第一位将梵语和欧洲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在《梵语动词变位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日尔曼语动词变位的对比》中,他对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它们在形态上的共性,认为古代欧洲诸语言与梵语有同源关系,这部论著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确立了学科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基本简介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

利用这门学科一方面可以研究相关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母语,或者明白各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导致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十九世纪它就广泛地应用于印欧语的语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奠基人是德国语言学家格林(Grimn)、博普(Bopp)和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ask)。

文学起源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威廉·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p。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

发展经历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从梅耶的_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看语言演变的研究原则

从梅耶的_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看语言演变的研究原则

87《华商》【摘要】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梅耶,在他的经典之作《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中,对历史语言学进行了回顾,论述了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该书,可以对语言演变的研究原则作大致窥探。

【关键词】梅耶;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演变一、对于音义关系的讨论对于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的讨论,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认为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而形成的;另一种则认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有一定的理由,不是任意的。

前者以索绪尔的音义结合任意说为代表。

梅耶在本书第一节这样说到:“假如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和那些用以表示这意思的声音之间有一种或松或紧的自然联系,就是说,假如语言符号可以撇开传统,单用它的音值本身可以使人想到它所表达的概念,那么,语言学家所能采用的就只有这种一般的比较方法,任何语言的历史也就都不会有了。

”如此看来,只有承认声音和意义之间是没有联系的,是任意的,历史比较才有意义。

这里就引出历史比较方法的第一个根基,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梅耶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这一点。

而在本书第三节,在论述历史比较所用的证明时,他指出了除了语音规则上的对应,意义方面的相符也应当同语音上的相符同样精密。

他用法语的ouaille (信徒,教徒)和拉丁语的ouicula(羊,驯顺温和的人)这组例子说明在论证词源时,也会有意义上的考虑。

显然,从ouicula到ouaille,语音上也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关涉意义的,我们把它称之为涉义音变;与之相对的不关涉意义的音变叫做不涉义音变,又称纯音变。

通过涉义音变可以引出第二条结论,即历史比较方法的另一个根基,那就是语言符号的可解释性。

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理解历史比较的原因和方法问题。

既然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那么我们在面对一组来自不同语言的语料时(这组材料显示了不同语言在形、音、义上都有种明显或不明显但可通过特殊事实论证的对应),就能大致得出这几种语言同出一源的结论,借词另当别论。

浅析索绪尔的比较语言学

浅析索绪尔的比较语言学

浅析索绪尔的比较语言学
引言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20世纪比较语言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对于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语言学教程》一书被誉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地分析索绪尔的比较语言学理论,探讨其对现代语言学的意义。

一、语言学的对象
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现象的体系”(Langue)和“语言的一次具体表现”(Parole)两个概念,强调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系统”,而非“语言的具体应用”。

他将语言系统比作一副国际象棋的棋盘,而语言的具体应用则相当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棋局。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构建语言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语言符号的本质
索绪尔强调语言符号的本质是“任意性”和“线性性”。

所谓“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对象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即语言符号的选择是任意的,没有客观的规律可循。

而“线性性”则是指语言符号的表达必须是线性的,即一词接一词地排列。

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语言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推动了语言符号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语言学理论的意义
索绪尔的比较语言学理论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他对语言符号本质的深刻分析为后来的语言符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他的研究启示了后世学者对语言学进行跨学科研究,为语言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历史比较 语言学

历史比较 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原则的学科。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

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为历史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

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下表3组词在3种语言中的读音非常相近,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

——————————————————————意义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三 trayas treis trēs父亲 piyar pater pater哥哥、弟弟 bhrater phrater frater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例如:原始印欧语*bh-----------------|-----------------| |梵语bh 希腊语ph 拉丁语f也就是说,假定原始印欧语有个*bh音(*表示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凭现有材料推想构拟出来的),它在梵语中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在希腊语中变成了ph,在拉丁语中变成了f,以这种方式来解说“哥哥、弟弟”在上述语言中的系统对应现象。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知识讲解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知识讲解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语言学史概要1、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1.语言研究的一般情况和方法论原则发展的历史;2.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3.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2、史勒格尔 1808《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他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用上“比较语法”这个名词3、普通语言学奠基者洪堡特代表作:《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观点:第一,人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客观结果。

正是因为如此,人才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区分语言和言语;第二,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语言具有社会性”;第三,创立了语言的形态分类法,区分了四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合体语。

4、法兰西学派代表人物梅耶和房德里耶斯5、词与物学派代表人物舒哈尔德研究词与物之间的关系,主张从词义方面去研究词的历史6、机械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7、伦敦学派弗斯8、17世纪中期,唯理语法学派在法国正式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阿尔诺和朗斯洛。

该学派又被称为“波尔·罗瓦雅尔语法学派”,这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作《普遍唯理语法》是在巴黎郊区的波尔·罗瓦雅尔修道院里编成的。

《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1660年出版,共四万字,是一部专门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专著。

9、乔姆斯基衡量语法三个标准:观察充分性标准最低标准描写充分性标准较高标准解释充分性标准最高标准10、自然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施莱赫尔、缪勒主要观点:把语言看作一种自然的机构,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语言。

语言进化的三阶段:把语言的发展比之于一棵植物的生长。

施莱赫尔德《印度·日耳曼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一期(1870年前)代表人物对古印欧语的“重建”根据“重建”的结果认为古印欧语只有九个元音和十五个辅音11、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总结了语言变化的两个规律:语音定律无例外(每一个例外都有规律),类推原则发现古印欧语中曾有两个做领音的鼻音m和n,还有两个做领音的r和l;主要观点:人类言语的机构有心理和物理两个方面。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①两位先驱,三位创始人1786年,英国威廉·琼斯(W.Jones)在亚洲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三周年演说》,指出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正式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

1808年,德国的史勒格尔(Schlegel)在他的《论印度人的语言与智慧》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认为:欧洲的许多语言间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并认识到语音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琼斯和史勒格尔是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

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葆朴(F.Bopp)、德国的格里木(J.Grimm)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

拉斯克的论文《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

葆朴通过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寻求他们的共同来源。

格里木的《德语语法》提出了印欧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律,辅音具有一致性,叫做“格里木定律”。

②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比较语言学家。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洪堡特(W.Humbbldt 1767-1835)、德国的施莱歇尔(A.Schleicher)、法国的梅耶(A.Meillet)等。

洪堡特的《论爪哇岛的卡维语》有一篇300余页的导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在语言差异和民族划分这两种现象相互可说明的范围内考察它们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的联系。

他把语言的比较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开始重视欧洲以外的语言,探讨东方语言。

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根据词的结构划分的),后来在分析句子时,又发现了多式综合语这种类型。

他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屈折语是最先进的,孤立语最落后。

)施莱歇尔的最大贡献是他对原始印欧语的“重建”(根据所比较的语言材料用历史统计的方法为每个形式、每个词拟构出一个最原始的形式,这个原始形式对用来比较的每种语言来说都是合适的,每种语言中相应的那个词之所以是现在这个面貌,都可以从这个原始形式中得到解释。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2、主要贡献
1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создание родословного древа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
2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
(методика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праязыка)
3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ая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 языков)
Hale Waihona Puke 宣言的主要论点1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
布鲁格曼和奥斯托夫指出,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 对人类语言是怎么存在和发展的,在语言活动中哪 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着语言的 逐步发展和改造等等,并无明确说明。人们注意研 究“语言”,而对“说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关心。 他们强调了个人言语的特点,认为这正是语言研究 的对象。他们还认为人类言语机制包含着心理和物 理两个方面,由于语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在言语 活动的物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然而这一机 制的心理方面,却始终未受到重视。这给语言的比 较研究造成了障碍。
К. Бругман сказал,что необходимо покинуть «душную, полную туманных гипотез атмосферу мастерской, где куются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е праформы», и выйти «на свежий воздух осязаемой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布鲁格曼说过必须要走出那个假造印欧语 词根的充满假说云雾的小车间,来到阳光 明媚的客观现实中。
Август Шлейхер (斲莱歇尔A. Schleicher).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 丹麦语言学家,是新语法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主要贡献:修正并发展了格里姆定律,论述了重音在音变中的作用以及古印欧
语和古条顿语辅音间的关系,在日耳曼语言学中被称为“维尔纳定律”。
精选ppt
保罗(Herman Paul, 1846-1921)
• 曾任弗赖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教授,新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 该派的理论家。
精选ppt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期
•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 这一时期的语言学家在第一阶段语言间比较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构拟”那种不
复存在的原始“母语”(urspmche),设计“树形谱系图”。 •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歇尔(A.Schleicher)、施密特(J.SchrIlidt)、库
少 pauco few
精选ppt
德国人葆朴(F.Bopp 1791—1867)
•主要著作:1816年出版《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 曼语的比较》这一年在德国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年。 •在1833年至1849年他的名著《梵语、禅德语、阿尔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 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出版,这是一本纯粹的比较 语法著作.后来他还发表了好几篇有关比较语法的论文。
• 谱系树形图又叫做施莱歇尔谱系树形图,是印欧语历史语言学乃至一般历史语 言学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精选ppt
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 1843-1901)
• 主要著作:《印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 主要贡献:提出了印欧语系扩散的“波浪论”——施密特企图用物理模式代替
施莱歇尔的生物学模式。他认为原始印欧语言是由许多方言组成的,其中新的 语言因素从中心向四周作波浪式的扩散。 • “波浪论”不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诸方言和亲属语系的诸语群,而且适用于地 理分布上彼此邻近的非亲属语言。例如:“闪含语系”或“亚非语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综述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综述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综述作者:傅予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6期傅予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前言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旨在对过去的语言追根溯源,还致力于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能为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做简要概述,梳理学科理论,总结二十世纪以来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藏语系中的显著发展,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地位及其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比较”和“对比”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都是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确立起的两个学科,都以比较为主,但二者存着实质性的不同。

历史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重建原始语,把各亲属语言纳入母女繁衍式的直线发展关系中,提出语系、语族的概念[1],因此,历史比较语言学侧重求“同”,探究语言间的同源关系;而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比较,侧重于求“异”,目的是找出所比较语言之间的差异和个性,既可以是亲属语言间的比较,也可以是非亲属语言间的比较。

杨自俭先生认为,语言研究过分强调“ 异”而忽视“ 同” 就违背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和本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异同是相辅相成的[2]。

因此,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始终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学科背景学界普遍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1870年以前;1870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后。

1、萌芽时期1870年以前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萌芽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和葆朴等人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是第一个对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学者,在《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中他对冰岛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作了详细比较,提出了一系列成规律的音变现象,认为它们有一个较远的共同来源。

雅各布·格林受拉斯克影响,根据希腊语、哥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提出“格林定律”,维尔纳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葆朴是第一位将梵语和欧洲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在《梵语动词变位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日尔曼语动词变位的对比》中,他对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它们在形态上的共性,认为古代欧洲诸语言与梵语有同源关系,这部论著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确立了学科基础。

3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3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 C 、奥尔德里奇:《论比较文学》 (1945)为其代表作; •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 国超验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 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 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 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人类经 历文集》。 • 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 提出了文学的“环宇主义”和“文化 多元主义”观点。
•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主 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 的决定性意义) • 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 体定位。 —民族文学从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 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 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
• 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 钱钟书《管锥篇》(1979)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1981) 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史论文集》(1982) 金克木的《比较文化论集》(1984) 杨周翰的《攻玉集》(1984)
中国学派
• 20世纪70时代,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 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概念 • 80年代后,大陆学者也开始呼吁建立比较 文学中国学派 • 所谓“中国学派” —一要以中国为主 —二要反对欧洲中心论
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学派”的三种意见
• 中国学派是一种可供“展望”的设想和远 景(老一辈学者:季羡林、杨周翰、贾植 芳) • 对“中国学派”的提法持审慎的态度(严 绍璗、王宇根) • 热情鼓吹“中国学派”,并且认为中国学 派已经形成(曹顺庆)
• 季羡林在《比较文学与文化交流》:什么 叫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我认为,至少有 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以我为主,以 中国为主,决定“拿来”或者扬弃。我们决 不无端地吸收外国东西;我们决不无端地 摒弃外国东西。只要对我们有用,我们就 拿来,否则就扬弃。这一点“功利主义”我 看是必须讲的。第二个特点是,把东方文 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轨 道,以纠正过去欧洲中心论的偏颇。没有 东方文学,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 较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拉斯克他是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出色成绩的人。

拉斯姆斯·拉斯克(R. Rask,1787—1832),丹麦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冰岛语入门》(1811)、《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4年完稿,1818年出版)以及西班牙语、弗里斯语等十六种语言的描写语法(共十六部)。

此外,他还留下了近150册笔记,几乎全是具体语言的描写语法的草稿或提纲。

拉斯克短暂的一生中所留下来的众多学术遗产中,与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是《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一书。

在该书的序言中,拉斯克首先指出,比较语言是应特别注意语法对应关系。

他说:“……特别不要忘记语法,因为经验证明,词汇对应是极不可靠的。

在各族人民相互交际时,非常多的词会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起源性质和类型怎样。

”[1]他认为,“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更为可靠得多的标志,因为大家知道,跟其他语言相混杂的语言是极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来也不模仿那种语言的变格和变位形式的,但相反地却宁肯失去自己固有的变格和变位形式。

”[2]不过他接着指出,注意那些表示最必需的概念、事物的最原始最不可少的词的对应性,同样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他说:“一种语言,无论它怎样混杂,只要构成这种语言的基础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少和最原始的词跟其他语言的词是共同的,那它就与其他语言一起属同一个语族。

”[3]拉斯克强调语法对应和最不可少的原始词的对应这两个方面,实质上已经抓住了语言比较方法的核心,由此保证了他的比较工作的科学性。

但拉斯克的研究不以探求语言的谱系联系为目的,而是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为目的。

他确实想为语言分类,但他所想的不是语言谱系的类族,而是语言结构的类型。

从历史角度看的语言谱系观念,实际上在拉斯克的时代还不存在。

拉斯克也研究语言的亲缘关系,但并不是谱系学的亲缘关系,而是结构的亲缘关系,类型学的亲缘关系。

葆朴弗朗兹·葆朴(F. Bopp,1791—1867),德国语言学家。

1812—1816年,他在法国巴黎学习波斯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和梵语等等,对梵语尤其精通。

他是第一个将梵语用来和其他印欧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者。

他1816年出版的《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就是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虽然在葆朴之前的琼斯、F·施勒格尔等人都已确认梵语与许多欧洲语言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但他们还只是发现了这种关系,并未进行仔细的比较。

真正理解这种比较的普遍意义及其重要性,应该说是从葆朴开始的。

“葆朴虽然没有发现梵语同欧亚两洲的某些语言有亲属关系的功绩,但已看到了亲属语言的关系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材料。

用一种语言阐明另一种语言,用一种语言的形式解释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这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

”[4]葆朴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印欧语的原始语言,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用梵语动词的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进行对比,发现用繁育的形式往往可对其他许多语言的形式作出解释,从而创立了比较语法这一新学科。

对于如何才能弄清原始语言的状况,葆朴认为唯一的办法是追溯语法形式的来源,而且在语法形式起源的研究中,他还曾提出过两种理论观点:(1)葆朴坚信,任何语言的句子都是以主语—系词—宾语的方式构成的,由此他认为,任何动词形式都包含“是”的观念;在任何动词的词尾里,都可以找到含有“是”的意义的形式。

(2)从起源来看,词的屈折形式曾经是一个独立的词。

由此他还提出了粘着理论。

他假设:印欧系语言的词最初都是由单音节的词根组成的。

词根有两类:一类是动词词根,由这种词根产生了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一类是代词词根,由这种词根产生了代词及最初的前置词、连接词、语气词。

他认为现有的词的形式都是由这两类词根粘合而成的,动词词根构成词的具体意义部分,代词词根则是词的屈折形式的来源。

葆朴的粘着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后来的学者也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这一理论终究是一种假设,带有臆测性。

尤其因为葆朴的假设并不以语言历史的具体事实的考察为根据,而是从唯理主义的一般概念出发的,因而更显得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

除了形式起源问题以外,葆朴还常常把语言比拟为一种活的有机体,由此引申出语言演变过程中有语言形式的创造时期和衰落时期,同样显示出他的语言观的陈旧性。

从理论角度看,葆朴在下述两方面倒还有点新意,值得一提:首先,与同时代的语言学家相比,他是浪漫主义色彩较少的一个。

当时德国的不少语言学者喜欢用“印度——日耳曼语”这一个浪漫主义味道很浓的术语,他却在《比较语法》的序言中表示:“我不能赞成印度——日耳曼语这一表述,我不清楚为什么要以日耳曼作为我们大陆所有民族的代表。

”[5]其次,抱朴实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语文学得界线的学者之一。

梵语,这在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通向原始世界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说,主要是被当作语文学的工具使用的。

然而葆朴在谈到梵语时却说,“多我来说,最重要的,这是语言。

……”[6]葆朴的主要功绩还是在比较语法研究的时间方面。

尽管他的比较研究很不全面,尤其是对语音对应现象几乎没有触及,但是,他第一个把大量相似相关的语法事实搜集起来,进行详细的比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印欧语言的亲属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他把梵语引进了比较领域,从而创立了比较语法。

格林除了拉斯克、葆朴之外,格林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过特殊贡献。

雅可·格林(J. Grimm,1785—1863),德国学者,早年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热衷于收集和研究德国民间故事和传说,跟他的兄弟威廉·格林一起,先后合编了《儿童和家庭故事》(两卷集,1812—1814)和《德国的传说》(两卷集,1816—1818)。

而后转而研究语言,主要从事日耳曼语言的历史研究,先后出版了《德语语法》(四卷集,1819—1837)和《德语史》(两卷集,1848)等重要著作。

从进入语言研究的阶段开始,格林就十分强调研究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探索语言的奥秘,对了解民族的历史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德语史》中他写道:“有一种比骨骸、武器和墓穴更为生动的东西可以证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他们的语言……就古代史而言,这种保留下来的遗物使我们惶惑莫解,而别的史料又付诸阙如,这时除了详细研究我们的语言和土语亲疏关系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了。

”[7]他的四卷本《德语语法》就是以历史主义眼光研究日耳曼族语言的一部开创性著作。

他对日耳曼语族的十五种语言得以得到证实的材料(从最古形式起直至现代形式)进行了比较,揭示它们的语音、词法和句法的联系及变化的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园,通过语言研究阐明民族的历史,这就是格林的宗旨,也是他的语言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语音演变规律”(Lautverschiebung,通常称为格林定律)的确立,是格林研究中最突出的成就。

但他之所以能确定这一规律,完全是受拉斯克启示的结果。

在具体分析语言起源问题时,格林提出了“语言发展三阶段论”。

他设想人类语言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所谓词根和词的创造、成长与形成阶段;第二阶段——达到完善地步的词尾繁盛的阶段;第三阶段——致力于明达思想的阶段,此时词尾由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日益被摒弃。

”他认为具体过程可能是这样的:起初,词和思想的联系是原始的,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它们给人清晰明朗和无拘无束的印象,但同时又负荷过重。

渐渐地,那种不自觉地起作用的语言竟生不再给予次要概念以重大意义,于是次要概念便以一种短缩的、似乎轻便的形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而附加于基本观念之上。

这时,词尾由指向性的活动的限定词的结合中产生出来。

到最后,连词尾也衰退了,变为完全的符号了。

语言最终失掉了自己的弹性部分,但却获得了表达无限丰富起来的思想的正确手段,从而使词和思想的关系变得更为自觉了。

施莱歇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拉斯克、葆朴、格林确立类历史比较法的原则,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之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把历史比较法扩大运用于许多语族和许多领域,使历史比较语言学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狄兹(Diez)《罗曼语族语法》(1836—1838),奠定了罗曼语研究的基础;波特(Pott)《印欧语词源研究》(1833—1836),开创了科学的词源学研究;昆(Kuhn)创办《比较语言学杂志》,开展语言古生物学研究,为推动语言的比较研究做了不少工作;古尔替乌斯(Curtius)《希腊语词源学纲要》(1958)、《希腊语动词》(1873)等书,为填平比较语法和古典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曾经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起过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的,则是施莱歇尔的理论与实践。

奥古斯特·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1821年2月出生于德国迈城,早年曾攻读神学,后转而研究与文学。

1846年起,先后在波恩、布拉格和耶拿的大学任教,1855年起兼任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施莱歇尔于1868年12月去世,他的一生非常短暂,却留下了许多研究著作,最主要的有:《语言比较研究》(1848—1850)、《德语》(1860)、《印欧比较语法纲要》(1861)、《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1863)。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日耳曼语、斯拉夫语和立陶宛语,同时也十分重视语言理论的建设,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

施莱歇尔的自然主义语言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言有机体”理论。

虽然F·施勒格尔即把语言分为有机语和无机语。

洪堡特也说过,“语言就是机体,也应当作为机体而在其内部联系之中加以研究。

”[8]葆朴也接受了洪堡特的“语言有机体”这一术语。

但这些学者所说的“语言机体”,大多带有哲学意味。

施莱歇尔对植物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达尔文学说产生后,更促使他十分认真地把语言与植物、动物相比。

他说:“语言是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的。

”[9]因为作为语言学的对象的语言是自然有机体,因而施莱歇尔认为语言学家是自然主义者,他与语言的关系如同植物学家与植物的关系一样,语言学的方法也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息息相关。

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动物学和植物学中所采用的分类原则,也适用于语言学,因为它们所依据的都是形态学的分类。

例如,他说自然科学中属——中——亚种——变种——个体的分类,在语言学中相应就是语系——同一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方言、土语——次方言、小方言——个人的语言。

晚年的施莱歇尔把达尔文主义引入了语言学,使得他的语言生物学理论更加系统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