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以苏州园林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8月上旬

时间都相对比较短,而且写在丝帛上的文字容易失色,遇水则更难以保存。另外,加之丝帛的昂贵,以丝帛作为载体的文献相对较少,保留下来的也不是很多。作为影响最大的载体———

纸,虽然书写简易,保存也相对容易,但由于纸张本身所具有的酸性,直接影响了文献的保存寿命。近年发现,世界各图书馆的藏书都存在着纸质酸化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图书,即使只藏而不用,并且有相对良好的保管条件,也不能阻止纸的变质。

2.意外因素。意外因素主要包括火灾、水祸、遗失、盗窃等造成文献资料的毁损、丢失。罗继祖在其《书厄十例》中指出“水、火、兵燹、不肖子孙之挥霍、无知奴仆之盗窃”这几种意外,其中兵燹我们专列出了战争因素,因为它是中国图书遭厄的主要原因。在其他几种意外事件中,在历史上火灾造成的

后果相对比较严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时,宫中意外失火,火势蔓延至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这崇文三馆,其中所藏之书多被焚毁,损失惨重。其后经恢复和补充,仁宗时期,藏书才有大幅增益。尤其是仁宗时期翰林学士张观、李淑、宋祁等人的文献整理和目录集总工作的开展,加之王尧臣、王洙、欧阳修等

人后期的努力,使秘阁藏书有了系统的管理,也有了可依循的崇文总目和新崇文总目。后崇文馆多次失火,书籍补缺全靠崇文总目。明初所修的《永乐大典》,共有正副两部,清代嘉庆二年清宫失火将正本烧毁,副本则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水祸,如唐高祖李渊命宋遵贵将古籍由洛阳船载运往长安,途中遇黄河砥柱,书籍百分之八九十全被水漂没。至于遗失和盗窃,波及范围相对较小,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的受体居多。

无论是文献自身的原因,还是一些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造成的书籍损毁,在整个书

厄史中占据的位置还不是太重要。

除以上政策、战争、文献本身和意外情况这些原因外,其实一些社会性的因素也在书籍的遭厄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文献保护技术。从先秦有了文献典籍开始,如何

保存书籍就成了各个时期都需要研究和尝试的一个问题,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在这方面还是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的。比如在墨的使用、防蠹纸的应用、辟蠹药的发明、藏书处的选址、书籍的装帧,还有书籍的管理等等方面,都有过进一步的尝试。但是,毕竟古代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现代的水平,书籍被虫

蠹、因潮湿书籍损毁的例子很多。还有资金和人才的因素。从前文的阐述中我们发现书籍的搜集整理乃至科学归类,都需要有专门性的人才和足项的资金作为支撑,清代《四库全书》

的编纂就汇集了朝中一大批以纪昀为首的学士,朝廷也在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一旦这样的基础没有实现,书籍的基本保护将面临重大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图书遭厄的原因很多,但以政策性禁毁和战争战乱为主。其实中国的图书灾难主线呈现出了一种历史性的循环往复,即书籍随王朝的兴亡而盛衰变化。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根源于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封建王朝、贵族家族、名望家族的图书馆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这一联系使图书的命运紧紧系在了这个王朝、这些家族的兴亡上。所以,根本性地解决图书免遭厄运的方法,就是要剥离二者的依赖性,使图书事业具有生命上的连续性。这一点经验对我们现代图书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宝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中华书局,1959.[2]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M].商务印书馆,1955★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中国古代园林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由单一的作为建筑形式的存在演变为集绘画、

雕刻、山水、建筑以及诗文等各种艺术形式综合体的存在。中国古代园林这一融汇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我国建筑史还是艺术史上,中国古代园林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

古代园林仍能寻觅到其踪迹,有的已经变为断壁残垣,成为大众瞻仰凭吊的对象,例如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曾被喻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有的避开了历史与战争的冲刷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供大众参观游览,苏州园林便是其典型代表。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全面更清晰认识中国古代园林,在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历史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我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进行探析。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历史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转折期———繁荣期———衰落期[1]。

1.中国古代园林萌芽期。中国古代园林这一发展阶段时间段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采用的是分封制,各封建奴隶主在自己属地划定特定的区域,依托自然环境或种植刍秣、饲养马匹;或兴土木,围场狩猎,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这种在奴隶主属地被称之为囿的区域是中国最早园林的雏形。秦汉时期,出现了苑这一形式的建筑。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至汉代建宫设苑不下三百处。

苑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些重要特征,由囿到苑的转变昭示着中国古代园林的萌芽。

2.中国古代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思想上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方面,政治上的分裂致使中央集权被削弱,豪门士族势力迅速崛起。豪门士族为彰显身份地位,纷纷创设原本只属于中央政府的园林,致使民间私家园林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加之社会的动荡,使得佛教与道教流行,带动了寺观园林的兴盛。民间私家园林数量的增多,寺观园林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古代园林从萌芽到繁荣的转折。

3.中国古代园林繁荣期。隋唐至清中期是中国古代园林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文人富商,纷纷自建园林。

隋唐至清中期的园林展现出的最大特色在于,将诗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到中国古代园林的

类型及设计特点

□卜荔娜

———以苏州园林为例

档案博

Dang'an Bolan

53

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使得园林凸显出人文气息。无论是从园林的数量规模还是艺术价值,隋唐至清中期的古代园林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4.中国古代园林衰落期。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封建文化也呈现出衰退之势,这种衰退的社会态势对中国古代园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历经历史的积淀,中国古代园林在继承前一时期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暴露出衰退的倾向,前一时期积极创新的精神在清末园林中已经荡然无存。同时,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化,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促使中国古代园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探析

1.按照园林的占有者身份划分。(1)皇家园林。顾名思义,皇家园林是专门供古代帝王及其家属休憩享乐的园林。由于统治阶级自古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认为国家的广阔土地、山川河流都是属于皇家的。受此观念影响,皇家园林在规模布局方面讲究宏大,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也颇为惊人,例如颐和园就是花费3000万两白银在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的基础上重建的。要知道,康熙中期,清政府一年的国库收入约为2900多万两。重建颐和园的花费比清政府一年的国库收入还要多。在巨额经费的支持下,皇家园林常常引入真山真水,园中建筑美轮美奂,无论从建筑装饰用料还是艺术设计角度审视,皇家园林都堪称一流。现存较为著名的皇家园林除上文提及的颐和园,还有北京北海公园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等。(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拥有者多为王公大臣、富商大贾、文人墨客。与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规模较小。由于空间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私家园林不可能像皇家园林一样将真山真水置于园中,一般借用假山假水来布局,建筑突出小巧精细的特点,色彩也较为淡雅。现存较为有名的私家园林有北京恭王府、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等等。

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划分。(1)北方园林。位于北方地区的园林被称之为北方园林。这一类园林的突出特点就是富丽堂皇,占地面积宽广,气势恢宏的同时秀美稍显不足。同时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北方园林中较难看到常绿植物以及众多河流湖泊。北方园林较为聚集的地域为北京、西安等古都。(2)江南园林。位于江南地区的园林被称之为江南园林。江南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富庶地

区,人口稠密,致使江南园林规模大多偏小。

但这一地域,河流湖泊、常绿植物、奇石怪石

众多,江南园林精致细腻,淡雅朴素。但由于

面积的局限,略显仓促感。江南园林大多位

于江苏、杭州、扬州等地,其中苏州园林为典

型代表。(3)岭南园林。位于岭南地区的园林

被称之为岭南园林。处于这一区域的园林,

因其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终年常绿,河川众

多,独具热带风情,建筑高大而且宽敞。岭南

园林的典型代表有广东顺德的清晖园、番禺

的余前山房等等。

三、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探析

中国古代园林在设计上具有诸多特点,

这些特点使其在中国建筑史、文化史、艺术

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就以

私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苏州园

林为例,探析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特点。

1.强调意境的营造。中国古代园林在设

计上追求“意境”。意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

念,它是人们对园林设计,包括色彩、布局、

格调等的一种感觉。皇家园林要凸显出威严

的意境,而私家园林则要彰显高雅的意境。

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十分强

调宁静高雅的意境。苏州园林宁静高雅意境

的彰显是以园林色调、匾额、楹取、书条石、

雕刻、装饰等布局为重要载体的。

苏州园林大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与栗

壳色的梁柱,黑灰色的瓦顶搭配,衬以白墙

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淡雅的色

彩。苏州园林在进行命名时也较为考究,例

如荷风四面亭、玉兰堂、松风水阁、海棠春

坞、雪香云蔚亭、与谁同坐轩等等,仅从这名

字就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听雨轩,如此婉约

细致的名字,估计很难将其与解决人有三急

的地方联系在一起。如此种种,数不胜数。不

仅如此,苏州园林中随处可见文人墨客的诗

文,唐代褚遂良的《诗经》、宋代苏轼亲笔《赤

壁赋》、明代董其昌所书曹植的《洛神赋》等。

色调的营造,名字的选取,随处可见的字画

以及诸多细致的装饰、布局都彰显出苏州园

林宁静高雅意境的设计特点。

2.注重山水的融合。中国自古就有山水

文化,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也不难发现山水文

化的踪影。北方由于地域环境因素的限制,

河流湖泊较少,但在园林中依旧能发现山与

水两种元素,江南园林以及岭南园林更是如

此。由此可见,山水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古

代园林设计的特点之一。

苏州园林在山水融合方面别具特色,探

究中国古代园林山水结合的设计特点,以苏

州园林为例进行解析最佳。苏州园林在设计

时,往往以水池为中心,配以假山、瀑布等各

种不同的景色,这也成为中国园林在设计时

较常采用的手法。具体而言,苏州园林中水

的妙处在于能够在园中形成广阔的空间,给

人以幽静、宁静的感觉,在水周围山石的倒

影以及天光云影、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为

园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2]。因此,围绕水

布局山石,山水融合的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于苏州园林。在较大的苏州园林中,水池还

往往支流迂回盘曲,形成许多小景。部分苏

州园林更依山势构建溪涧、水谷和瀑布等

景,在水面上,还架以小桥,江南的“小桥流

水人家”,将山水融合,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

园林设计特点凸显得淋漓尽致。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中国古代园林

在设计时,花草树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

花草树木是组成园林景致必不可少的因素。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设

计又一特点。在不同地域的园林中,花草树

木的布局不同,北方园林花草树木布局较为

整齐与对称,与气势恢宏的园林氛围交相辉

映。而江南园林在布局花草树木时,或直接

模仿自然或从山水画得到启示,常采用以不

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方式布局。

以苏州园林为例,园林花草树木大多经

过精心的栽培,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为

主,能与园林中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

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苏州园林在布

局花草树木时,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

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

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

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

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

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3]。在花草树木的映衬下,苏州园林

犹如略施粉黛的美人,更显妩媚动人。

从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

古代园林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休戚相

关;从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来看,地域环境

深刻影响着园林的布局;从中国古代园林的

特点来看,在共性中存在个性。通过以上阐

述,民众能够更加细致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

古代园林,能够自觉去保护,认真去欣赏中

华民族这一沉淀厚重文化与历史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陈刚.谈中国古代园林[J].新疆林业,1998(2).

[2]杨先艺.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特征[J].唐山学院

学报,2003,16(1).

[3]郑罡.苏州园林的空间设计[J].艺术评论,2007(7).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案博览

档Dang'an Bolan

54

兰台世界2012·8月上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