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作者:刘庆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9期早期人类生存发展,地理条件十分重要。
人的生存就需要合适的地理条件,人类最早产生不是在温带是在热带非洲,人类为了进一步生存发展,从北非到了地中海,然后扩散到世界,此后在世界的几条大河流域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人类最早的两河流域文明,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地区,距今将近七八千年前。
然后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距今五、六千年前。
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文明形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于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
有人说早期文明在草原地带,其实人类进入文明是从采摘到游牧,从游牧到农业,只要是传承下来的主体文明,一定要从游牧进入农业,农业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生业,是第一生业。
关于人类古代文明历史发现说明,它们一般起源于大河流域中上游,西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华文明等分别形成于两河、尼罗河、印度河与恒河、黄河流域中上游或中游。
中国的大河流域古代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游,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自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伊始,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可能是“同步”发展着的文明史。
就世界史而言,人类早期是“四大文明”,不是整个地球的各地同时形成各种各样的“文明”社会。
中国古代文明不会像现在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各地“文明”同时出现、“互相碰撞”。
人类历史在八千年到五千年之间,世界的“文明”历史进程,不会在全世界同时全面开花,只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先后出现。
为什么世界文明发展是这样的,但是到我们研究中国文明史的时候就成了“同时”的“遍地开花”文明,历史不是人们假设的那样。
既是几乎同时存在着几个地区的不同文明,也要研究那个文明是以后历史继承、延续、发展的文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最近我出版了《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史》一书,我就想讲“文明”是什么,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不断裂是针对断裂讲的。
【上古历史】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上古历史】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概述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影响远达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周边地区,陕西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河南郑州大河村、山西夏县西阴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同时,仰韶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1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并命名。
他曾两次前往河南渑池仰韶村考察,并于1921年末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随后,他发表了在仰韶村等遗址调查、发掘的初步结果,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
在研究初期,虽然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东欧等地的彩陶有相似之处,但他并未对此作出肯定解释。
1923—1924年,他到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调查后,认为甘肃齐家坪的彩陶较河南者更早,并提出仰韶文化是从新疆迁入黄河河谷,而新疆远古文化又受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即“仰韶文化西来说”。
对于这一观点,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明确指出,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渑池仰韶村的遗存都较甘肃的仰韶文化更早。
夏鼐先生在甘肃阳洼湾发掘所获的地层证据则证明了甘肃仰韶文化较齐家文化为早。
这一系列发现和论证都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拍摄展板(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彩陶文化与旱作农业从1921年至今,经过近百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考古发现时间最长的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这是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彩陶盆(4月10日摄)。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写实,如鱼、蛙、人面纹和几何纹等。
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发展
社团课学习参考资料之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茹毛饮血的蒙昧或野蛮时代。
那时,人类主要是适应自然,学会生存的本领。
只有到了新石器时代,才进入所谓半开化半文明状态,并向着文明时代迈进。
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大约10000年前后,它的出现是以农业的种植;家畜的驯养;磨制石器的应用和制陶术的发明为其首要条件。
农业的种植和家畜的驯养,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磨制石器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进步;制陶术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除石头以外的另一种新材料,从而为物质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正是这四项重大的创造,使人类从适应自然、依靠自然跃进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社会的状态也从原始人群进入原始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成为人类远古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新起点。
从1921年在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揭开中国远古时代神秘的面纱以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kao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现在,中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7000余处,从黑龙江畔到西藏高原,从内蒙古草原到华南沿海,到处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化遗存。
在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几乎同现代村落一样密集。
在如此众多的遗址中,经过科学发掘的就有400多处,其中有的发掘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的发掘出多达千余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至于发现的各种陶、石、玉、骨、角、蚌等人工制品,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所有这些,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都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实物证据。
使我们对中国远古时代再也不感到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了。
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存,内涵丰富,面貌各异。
考古学家根据它们不同的鲜明特征,已经划分出近30个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些文化各有自己独特的原始艺术形式,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氏族先民的杰出创造,它们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早期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阶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早期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得名于河南省南阳市仰韶村。
仰韶文化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经济方面,仰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养殖了牛、猪等家畜。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庖代了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在社会方面,仰韶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组织,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形成了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以陶器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造型多样,其中尤以黑陶最为著名。
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
得名于安徽省铜陵市境内的龙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相对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龙山人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他们开始实行田地的私有制,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黍等。
在手工业方面,龙山人开始大规模开展冶炼铜器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社会方面,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邦,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文化方面,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品质也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起来,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仰韶文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龙山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黄河文化国内外学术史梳理
黄河文化国内外学术史梳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黄河流域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到“邦国”文明的诞生,到作为文化基因的正统观和“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到礼乐文明与理性人文基因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这五个方面充分展示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灿烂的新石器文化中国早期文明诞生于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
就黄河流域而言,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学术界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其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日益丰富,日本学者伊藤道治以此撰文提出中国文明应称为“河江文明”,这里的“河”就是黄河,“江”指长江。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秉琦提出中国早期文明的“满天星斗”说。
但由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夏商周王朝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满天星斗”中,黄河文明的重心地位并没有被动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以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
在这期间,中国文明起源路径也被概括为“聚落形态的三个演进”: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
作为这三个阶段三种形态的聚落考古遗址,在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都有发现。
例如,作为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阶段的著名遗址,黄河上游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一期和第二期遗址;黄河中游有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河南新郑裴李岗、濮阳西水坡、河北武安磁山等遗址;黄河下游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等遗址。
作为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阶段的著名遗址,黄河上游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第四期遗址、临洮马家窑、天水师赵村、青海乐都柳湾等遗址;黄河中游有河南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村、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遗址等;黄河下游有山东泰安大汶口、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遗址。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㈠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我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
2、到宋元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3、自宋元以后,直至近现代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由于人口的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仍是我国重要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有河套文化遗址、仰韶遗址、大汶口遗址、殷墟遗址等建都有唐长安、北宋东京等㈡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㈢细石器文化: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年~3700年,按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青铜器文化: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1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
2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3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关于仰韶文化的问答
关于仰韶文化的问答
问,仰韶文化是什么?
答,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种,距今约5000-6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是中国早期的农耕文化。
问,仰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仰韶文化的特点包括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兴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等。
此外,仰韶文化还有独特的祭祀制度和宗教信仰。
问,仰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有哪些?
答,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社会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社会的转变,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问,仰韶文化遗址有哪些?
答,仰韶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陕西省渭南市的仰韶遗址等。
问,仰韶文化的发现对中国考古学有何意义?
答,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中国
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仰韶文化的遗产在今天的中国有何意义?
答,仰韶文化的遗产对于今天的中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
价值,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
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黄河
黄河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 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 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 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 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 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 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 的精神和信念。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 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 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 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 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 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 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 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 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 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 北山经》和《汉书· 地理志》中记载的三 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 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 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 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 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 经《汉志》大河为常见。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 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 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 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 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 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 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 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 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
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聚居地。
在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见证了多种文化的更替和融合,孕育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早在7万年至6万年前,黄河流域就已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黄河文化的起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和晚期。
早期的黄河文化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代表文化是仰韶文化。
晚期的黄河文化则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新乡市和山东省淄博市一带,代表文化是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二、黄河文化的文化底蕴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华文化的五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除此之外,还有殷墟、中原文明、传统文化等。
1. 殷墟文化殷墟是指商朝的遗址,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
殷墟文化是中国先史时期和古代历史初期的杰出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古国之源”。
在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的金文、甲骨文等文化遗产,为后来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2. 中原文明中原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性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中原文明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
3.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的诗、书、画、剑等文化遗产,为世界文化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以上就是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在中华大地上流淌五千多公里,并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宽广、美丽、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
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劳动,创造了辉煌的黄河文化,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
一、从考古角度划分,主要有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1、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2、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混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IOOO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史前各文化类型综述
绪论1.汤姆森“三期说”:1836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第一次根据制造武器和工具的材料将该馆收藏的古物划分为石器、青铜和铁器三个时代,提出“三期说”:将考古学文化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2.1865年,法国学者约翰·卢伯克提出将石器时代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打制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3.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分期):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4.中石器时代: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代。
但由于这个概念没有十分明确的内涵,因此当时并不为大多数学者接受。
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才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阐述,确认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最显著特点:①石器向细小化发展,大量采用间接打击和压剥法,由这些方法产生的细石器工具广泛应用于当时的一些主要生产领域;②发明了弓箭;③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出现。
代表遗址: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山西大荔沙苑遗址,广东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
5.铜石并用时代:或称金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
此时已经掌握铜冶炼术,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但石器仍是主要工具。
6.新石器时代概念:是1865年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卢伯克在《史前时代》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身又可分为前陶新石器(无陶新石器)和有陶新石器两个阶段。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从地质学上讲,属于第四纪地质学上的全新世时期,从历史年代上讲,约为公元前10000B.C.—2000B.C.年。
判断是否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准:①是否出现磨制石器;②是否出现陶器;③是否有原始农业和手工业;④是否有长期定居的聚落。
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
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据古人类学的研究,(注:不知那位大师,是洋大师、还是土大师,还是混血大师,*跪着说中国考古历史*)人类是由腊玛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相当于地质学上第三纪的中期,腊玛古猿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
直立行走后,他们终于从只能使用自然工具发展到了会自己制造工具,于是古猿变成了人。
这些最初的工具标志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产生。
}二十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的第三纪褐煤层中和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同一地层中发掘出了腊玛古猿的化石,时间距今约800万年。
这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的起源地址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的物质文化产生地址一。
目前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已发现了三四百处,遍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山西芮城西侯度(距今180万年)、云南元谋上那蚌(距今170万年)和河北阳原小长梁。
此外,陕西蓝田的公王岭和陈家窝,山西芮城的匼河,河南三门峡的水沟和金兴沟,北京周口店第一地址(即北京人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和本溪庙后山,以及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大冶石龙头,贵州黔西观音洞等也都是旧石器早期的人类遗址。
旧石器中期的遗址主要有山西襄汾的丁村,河南灵宝的孟村,山西阳高许家窑,辽宁喀左鸽子洞和海城仙人洞,以及贵州桐梓岩灰洞等处。
旧石器晚期重要遗存,宁夏灵武县的水洞沟遗址和萨拉乌苏河沿岸遗址(即河套人遗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和四川汉源富林镇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以及四川铜梁张二唐遗址,贵州义兴猫猫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柳江通天岩遗址等。
距今大约12000—13000年以前,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中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文化及主要纹饰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史前彩陶是史前文化中的一大亮点,给沉闷的陶器平添一抹靓丽。
彩色陶器广泛存在于我国史前遗址中,特别是仰韶文化遗址,目前发现的彩陶遗址数量庞大。
下面就黄河流域彩陶的分布、遗址所属文化类型或分期、彩陶纹饰类别、陶系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的梳理。
1 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分布黄河中上游是中国史前彩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从最早的距今8000多年的大地湾,到距今6800年的半坡文化,到距今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到距今4200~3600年齐家文化,再到距今3400~2800年的辛店文化,到更晚的卡约文化、唐汪文化,可谓经历了从彩陶发端直至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
仰韶文化在黄河中上游分布极其广泛,包括甘肃、青海、关中、内蒙古等很多地区。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1]。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东起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至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横跨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2]。
除了齐家坪遗址之外,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大河庄遗址、秦魏家遗址,甘肃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乐都的柳湾遗址、神木石卯梁遗址等。
卡约文化东起甘肃、青海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海南州兴海、同德县,北达海北州大通河流域,南至黄南州泽库、河南县,尤以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周边分布最为密集[3]。
唐汪文化分布于新疆及甘青地区[4]。
中游有许多著名的彩陶遗址,这些遗址几乎全部属于仰韶文化,分布在豫西、豫中、豫北、晋南、冀南等多个地区,包括三门峡的庙底沟遗址、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安阳的后岗遗址等上千个遗址。
下游地区彩陶来自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在史前彩陶中属于较独立的区域。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较早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市,北辛遗址中发现了少量彩陶[5]。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和安徽北部。
2 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分型或分期黄河流域的彩陶可分为三大中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6]。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第三章第二节游修龄第三章考古发掘所见的中国原始农业第二节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来讨论: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一、黄河中游及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和河北四省大部及甘肃东部的广大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一地区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已发掘的遗址数量也多。
该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及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根据诸多遗址内出土木炭的碳14测定年代来看,其年代一般在距今8 000~7 000年之间,也发现有距今10 500~9 700年左右的遗存。
早期遗存已被考古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另有考古新发现的南庄头遗存值得特别注意。
1、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高林村乡南庄头村东北两公里处,面积约20 000平方米。
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9 700~10 5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填补了从旧石器晚期文化到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段空白。
这个发现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对我国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及陶器的起源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遗迹有:沟、灰沟、灰坑、草木炭(灰)层、用火遗迹等。
发现的生产工具和食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块状石制品、片状石制品、骨锥、骨锄、骨镞、鹿角锥等。
发现陶片50多片烧制火候低,质地极疏松的夹砂灰陶和夹砂黄褐陶。
动物骨骼保存最多,代表了以下动物种类:鼠、鸡、鹤、狼、狗、家猪、麝、马鹿、麋鹿、狍鹿、梅花鹿、斑鹿,以及鸟类、鱼类、鳖类、蚌类、螺类等。
以上动物除狗、猪为家畜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但鸡是否为家鸡尚难确定。
此外还发现有人工凿割痕迹的木棒和木板。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引言九年级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阶段。
本册书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提供一个清晰的复习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1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和部落。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得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从而支持更大的人口和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人类的演变:了解人类从猿人到智人的演变过程,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
文明的起源:认识到文明的起源与农业、定居生活的关系,探讨早期文明的特征。
1.2 古代四大文明古代四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发展出早期的城市国家,创造了楔形文字和法律体系。
古埃及文明:依赖尼罗河的灌溉农业,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创造了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拥有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发展出文字和青铜器。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2.1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是夏、商、周。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建立了部落联盟,形成了早期的王权。
商朝:以青铜器文化和甲骨文著称,商朝的政治制度较为成熟,宗教信仰也相对复杂。
周朝:周朝的封建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文化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大禹学院09级一班 0919010505 孙聪
从人类文明诞生伊始,河流浩浩汤汤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并且用他们博大宽广的胸襟滋养了一个又一个文明。
千百年来,河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兴盛与衰败,却仍旧保持着它们谦逊内敛的秉性,无声润物,源远流长,从不曾改过千百年来就被造物主镀好的颜色。
在这孕育了华夏子孙的国度里,炎黄子孙最应该感激并且善待的一条河流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当人类文明还处在萌芽时期时,人们沿河而居,取食于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萌芽,人类文明才得以存活并发展。
从能使用工具标志着人类雏形的形成,到文明渐渐密集的种群,到已有文明足迹的部落、氏族,都离不开我们的母亲河。
高山虽险峻雄奇,却棱角分明得无法与人类文明如这般温和相处,故唯有黄河,才能有如此的胸怀承载华夏民族的诞生与希望,唯有黄河,才能见证文明的未来。
早至180万年前,黄河两岸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
山西芮城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这是目前已知黄河文化的开端。
直至后来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文化、约50万年前大荔猿人文化都是黄河流域古猿人文明的写照。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会使用火。
期间从猿人到早期智人的转变经历了几十万年。
在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的距今7万年~9万年的丁村文化遗址,已经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这标志着早期智人
的出现。
还有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的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万年左右,说明人类发展的足迹已经迈进了晚期智人的阶段。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已经表明了人类已经进入石器文化。
7000年~3700年,石器文化得到了高速发展,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当时的手工艺主要以制陶为主,以半坡文化最为著名,由此,人类已经进入夏代。
石器文化结束后,就有了夏商时期辉煌的青铜器文化和之后发展迅速的铁器文化,人类文明从无到有,从衰微到兴盛,黄河都处于中华文化发展的中心。
正因为黄河的生命长存,文化才能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
如今,人类文明已经高速发展,但人们与河流的关系仍然不容忽略。
我们的文明与河流仍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河流保持流淌,人类的文明才能永葆鲜活,生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