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合集下载

党建星火红色人物

党建星火红色人物

党建星火·红色人物地质之光——李四光中国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铀——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就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而享誉全球,而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是现代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创始会员之一。

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

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自英国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先后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开局“十四五”地球物理学的科技创新——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

开局“十四五”地球物理学的科技创新——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

2021年04月5开局“十四五” 地球物理学的科技创新——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滕吉文院士是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构造带、华北及陆缘、华南地区、西北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与重点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并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与同仁们携手合作为我国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网信军民融合》杂志对滕吉文院士进行了专访,请他就地球物理学研究与实践、技术与创新、人才与涌现等问题分享他的深刻见解和系列成果。

问:您是首批对青藏高原进行地球物理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家,首次获得了第一手科研数据,您曾说这是您科研历程中最艰苦与艰难的一段,可以给我们讲讲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吗,以及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使这项探测工程取得成功的?滕吉文:青藏高原是构造最复杂的高原,也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科考探索园地,但对于地球物理来讲,青藏高原地区是没有任何先前的研究经验的,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1975年,我被任命为地球物理学的首席,其实很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

在做了大量功课后,我设想了我们需要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青藏高原为什么◎◎网信军民融合编辑部◎◎王跻霖◎◎孙◎璞这么高?当时美国科学家Holmes 认为青藏高原之所以这么高,是由两个地壳叠加而成。

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人工爆炸的方法进行研究,打算利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封面人物6APRIL 2021用60吨TNT 炸药在青藏高原进行水下爆炸实验。

为了安全运输这些炸药,成都军区给了我们一个汽车连,由指导员和连长进行押车,将60吨TNT 运到青藏高原并安全存放。

由于大批量炸药在湖中进行爆炸是非常危险的,西藏军区作战部还特意安排了一个舟桥连、一个工兵排、一个通讯班,为我们提供支持。

我们的第一次实验是选择在羊卓雍措湖进行3吨TNT 炸药的爆炸,当时现场一共18个部门参与,共有228人。

地球物理学家 同济大学马在田院士20页word文档

地球物理学家   同济大学马在田院士20页word文档

地球物理学家同济大学马在田院士马在田,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男,辽宁法库人。

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

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

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

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30年10月生,辽宁法库人,高中就读于东北实验学校(现辽宁省实验中学),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物学院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现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主要从事地震波偏移理论、数据处理和物理模拟的研究对我国应用地球物理学,特别是能源勘探和开发中的现代地震方法和技术有系统贡献。

在地震偏移成像理论和和应用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科技成果曾先后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进步一等奖。

1993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现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马在田专著1、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97年2、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3、反射地震学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马在田主要学术论文(1983~2003)1.马在田高阶方程偏移的分裂算法地球物理学报19832.Ma Z&Ji S,All Dip Finte-Difference Migration with Scalar WaveEquation,Jounal of Chinese Geophysics 31(4)AllertonPress,N.Y,1988 3.马在田Depth Migration with higher-order Approximation by Timeshift Algorithm,Selected papers of Tongji University,T.U.Press 1992 4.马在田时移法高阶方程深度偏移同济大学学报1992 5.Ma Zaitian Finite-Difference Migration with Higher-order Approximation,in Advances in China's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ty Press,Shanghai,China 6.马在田变形波动方程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二次大会文集1992.5 7.孙建国马在田差分偏移最佳离散参数的误差分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5 Vol.32,No.2 8.马在田反射地震资料在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效果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六次年会专题报告1992.9 9.金胜汶马在田The seismic Wavefield Modeling and Migration ofthe 3-D Geological Features,Selected papers of Tongji University,T.U.Press 10.马在田反射地震学的现在与未来科技导报1993 No.5 11.金胜汶马在田三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地球物理学报1993 No.6 12.金胜汶马在田Seismic wave field modeling andmigrat ion for 3-D Geologic features,Selected papers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1993 13.马在田徐仲达石油物探技术的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3 14.马在田地震偏移理论的新进展应用地震层析成像,地质出版社,1993.9 15.金胜汶马在田三维波动方程偏移同济大学学报1994 No.2 16.马在田反射地震学研究中的问题浅谈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 2期17.马在田曹景忠纪少游波动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论与应用陈嘉庚奖获奖科技成果文集科技出版社1994 18.金胜汶马在田三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4 37卷6期19.陈比远马在田三维叠前偏移新技术地球物理学报1994Vol.37.No.3 20.金胜汶马在田三维波动方程全倾角偏移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22(2)21.陈比远金胜汶马在田反偏移法波动方程正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 29(1)22.金胜汶陈比远马在田三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正演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4 37(6)23.耿建华马在田快速DMO算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4 24.马在田反射地震学发展方向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 Vol.9.No.4 25.马在田Seismic Imaging and Inversion学术讲座汇编(香港大学讲学)王宽诚教育基金会1994.9 26.侯安宁何樵登马在田三维裂隙介质中弹性波Green函数的Weyl积分解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5 Vol.38,(supp1)27.耿建华马在田三维F-K域DMO方法应用效果地球物理学报1995 No.2 28.Geng Jianhua&Ma Zaitian,3-D DMO Algorithm in F-K Domain and Application,C.J.of Geophysics,38(1),Allerton Press Inc.,New York 29.耿建华马在田在K-F域实现转换波(P-SV,SV-P)DMO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 No.2 30.季文赟马在田自组织网络与模糊聚类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同济大学学报,1995增刊31.马在田多分量地震学理论与应用问题同济大学学报1995增刊32.金胜汶马在田时移法大倾角深度偏移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 Vol.30 No.1 33.马在田等三维频率波动域DMO方法研究及应用效果ACOUSTIC地震资料处理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 34.陶正喜马在田串级深度偏移方法与应用ACOUSTIC地震资料处理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 35.侯安宁马在田VSP数据中的横波分裂理论研究中国博士后十周年论文集1995.10 36.马在田王华忠地震数据反演中的非线性问题自然杂志1995 Vol.17 78-86 37.金胜汶马在田宜明理时移法大倾角深度偏移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 30(1)38.耿建华马在田在F-K域实现转换波(P-SV,SVP)DMO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1 39.耿建华马在田黄海贵用声波方程对海底地层回波数据进行逐层折射校正成相声学学报1995 21(3)40.Geng Jianhua,Ma Zaitian&Huang Haigui,Imaging of echo data of submarine sedimentary beds layer-by-layer with acoustic wave equation refraction correction method,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1995 21(3)41.马在田走向21世纪实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学报1995 No.6 42.Jin Shengwen&Ma Zaitian,Wavefield-extrapolation-based imaging for echo data of sea-bed sedimentary layers,C.J.of Acoustics 43.宋海斌马在田层状弹性介质三参数同时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 No.1 44.宋海斌马在田张关泉利用平面波地震记录同时反演层状介质纵横波速度中国科学D辑1996 No.4 45.马在田共炮检距三维弹性波地震抛面的偏移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6 Vol.38(supp 1)46.马在田P-SV反射转换波的倾角时差校正(DMO)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6 39(2)244-250 47.侯安宁马在田VSP数据中的横波分裂:理论研究同济大学学报1996 24(4)48.Geng Jianhua,Ma Zaitian&Huang Huagui,Imaging of echo data of submarine sedimentary beds layer-by-layer with acoustic wave equation refraction correction method,C.J.of Acoustic,1996 Vol.14 No.3 49.Ma Zaitian&Cao Jingzhong,On the seismic imaging research in China,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Vol.3,13-4-28,Beijing,China 50.Ma Zaitian,DMO for P-SV converted Reflection,Chinese Jour.Of Geophysics,199639(2)N.Y.51.Ma Zaitian&Anning Hou,Fracturing and Shear wave splitting,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Vol.3,13-4-29,Beijing,China 52.A.N.Hou,MaZaitian,J.Z.Cao&J.H.Geng,Estimation of fracture direction from converted wave VSP data,7IWSA,Miami,USA.,1996.2 53.H.Wang,Ma Zaitian&J.Cao,Optimally Designed 3D Poststack DepthMigration,Journ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1997.8 V.6(3)54.马在田二十一世纪地球物理学科学1997.No.4 55.马在田,耿建华,董良国,宋海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2(1):1-8,20001。

把握地球脉搏的人——记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

把握地球脉搏的人——记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

把握地球脉搏的人——记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
雷蕾
【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本期“喜迎党代会,创新在三湘”特别报道继续推出7位湖南省的优秀专家学者。

他们是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送子娘娘”卢光琦教授,湖南大学校长、著名车辆工程专家钟志华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院士,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刘宝琛院士,让鱼成为百姓餐桌“家常菜”的刘筠院士以及开创个体化用药新时代的周宏灏院士。

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强有力地推动着“建设创新型湖南”的进程。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雷蕾
【作者单位】《发明与创新》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6
【相关文献】
1.探寻历史痕迹,解析地球奥秘——记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院士及其获奖项目
2.呕心沥血地球探秘风雨兼程终生无悔——记我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院士
3.把脉地球找矿产热衷科普“小儿科”——记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
4.聆听大地脉搏探索地球奥秘--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
5.把一生献给地球科学--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顾功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物理】陆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初中物理】陆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初中物理】陆?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天体物理学家,1932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常熟。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曾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陆?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科研和教学。

在伽玛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最早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对于脉冲星辐射,提出了一个“代参数”新概念。

1996陆?,天体物理学家,1932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常熟。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曾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人物生平1932年2月23日,陆?出生于苏州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

1946年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学。

1949年考取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

1952年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被录取在留苏预备班。

后因病休学一年,次年被免试选送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8--1978期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202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

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

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的25年,曾任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4年与学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

2021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21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以陆?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钟院士事迹200字左右素材

钟院士事迹200字左右素材

钟院士事迹200字左右素材钟院士(全名钟赣生)是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

他出生于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自1961年起,在中国地震局工作,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他是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在地震学和油气资源开发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钟院士致力于地震学研究,特别是在地震前兆理论和地震预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提出了“云雀模型”,认为地震是由潜在的地震断层带来的。

此外,他还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工程研究,为中国的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钟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杰出成就,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导师,培养了大批地球物理学人才。

他以身作则,严谨的学风和悉心的指导深受学生们的敬爱和爱戴。

他的出色教学和学术导师才能被广大学生和同行所称赞。

除了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钟院士也积极参与科学事务的管理和组织工作。

他曾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学科组织委员会的副主任,并出任《地震学报》和《地球物理学报》的主编。

他积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钟院士的贡献不仅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灾害减轻和防治领域的研究,为国家抗震救灾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他还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中国地震预报、地震工程等。

他经常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代表中国进行报告和交流,树立了中国科学家的威望和声誉。

钟院士一生坚守科学精神,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态度投身于地球科学事业中。

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学者风范,对待学术研究和科学事务兢兢业业。

他的成功不仅源自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还来自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

钟院士是我国地震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和贡献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推动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物理学家排名

中国物理学家排名

中国物理学家排名
1、秦晋: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2、李政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3、顾文芹: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4、张宏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技术实验室主任;
5、李庆才: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6、李玉东:复旦大学院士、量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7、吴至信: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协副主席;
8、穆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9、孙安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10、贺茂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院士。

油气勘探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油气勘探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油气勘探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探索之路:油气勘探先进人物事迹》
在油气勘探领域,有许多先进人物为了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他们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创新,为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是几位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1. 瑞德·格罗斯(Reed Gross):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和勘探工程师,格罗斯先生在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他曾领导多个油气勘探项目,成功发现了多个重大油田和气田。

他的坚韧不拔和卓越的专业能力为油气勘探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萨拉·约翰逊(Sara Johnson):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和勘
探工程师,约翰逊女士在油气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她创新性地运用地震勘探技术,成功发现了多个潜在的油气资源点,并为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她的技术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油气勘探的深入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卡尔·安德森(Carl Anderson):作为一名勘探工程师和地
质学家,安德森先生在油气勘探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曾参与多个油气勘探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中。

他的勇于创新和对油气资源的敏锐洞察力为勘探工作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成就,为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将激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于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人类社会的能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以下是一些享誉世界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
1. 爱德华·吉布森(Edward Gibson)- 他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
行局(NASA)宇航员,也是一位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他参与了多项
太空任务和研究,包括天空实验室和地球物理学研究。

2. 卢瑟福·海达利(Rutherford Haidari)- 他是加拿大地球物理
学家,在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地球
的电磁场和磁场,以及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的分布和运动。

3. 威廉·麦克多诺(William McDonough)- 他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的研究领
域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化学和地球演化。

4. 薛华才(Hua-Shen Xue)-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要代表。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地球的电磁场和磁场、地震学、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5. 戴维·斯特富(David Strangway)- 他是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和
学者,曾任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他的
研究涉及地壳演化、地球磁场、地球水文和环境科学。

6. 江山(Shan Jiang)- 他是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教授,拥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青年奖等多项荣誉。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地球的
电磁场和磁场、岩石物理和勘探地球物理。

以上科学家在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分别有着深入的专业研究与贡献,推进了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站在世界科学顶峰——中国科学家谢先德院士

站在世界科学顶峰——中国科学家谢先德院士

SCIENTISTS 科学家精神28站在世界科学顶峰——中国科学家谢先德院士栏目支持: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谢先德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卓越的近代矿物学家、天体矿物学家和高压矿物学家。

幼时父母双故,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1937年,日本入侵,镇江在饱受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煎熬的时日长达8年,在这段时日里,幼小的他就养成吃苦耐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就形成了“国家不强大,科技不发达就没有好日子过”的认识。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进驻镇江,镇江解放。

他当时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1952年他高中毕业,新中国百废待兴,祖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响应“为国家找矿”的号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地质专业。

大一时,各科成绩“优秀”的他被选拔参加留学苏联的国家考试。

并于1954年赴苏联第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矿业学院地质矿产专业留学。

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地质矿物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就立即打点行包回国,投入国家的建设,他着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尽心尽力。

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矿床研究室工作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当时在全国开展的铬、镍等八大矿种调查,到青海化隆和内蒙阿拉善地区参加了野外地质考察,同时努力协助做好研究室的科研管理工作。

1961年他被调到矿物研究室工作,担任研究室的业务秘书和基础矿物学研究大组的负责人之一。

硼酸盐矿物研究是他选定的第一个矿物学科研课题。

硼酸盐矿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但那时我国对硼酸盐矿物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他下定决心要攻克硼酸盐矿物的基础研究关,让矿物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他建议下,硼酸盐矿物科研小组谢先德,1934年10月出生于江苏镇江,地质学家,地质矿物学家,矿物物理学家与高压矿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

李达伟:大地秘密的勘探者

李达伟:大地秘密的勘探者

李达伟:大地秘密的勘探者李达伟,是一位执着于地质探索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探险家。

他秉承着对大地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多年来在地质勘探领域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他的成果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也为我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达伟自幼酷爱大自然,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读取科学期间,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学术界,深入研究地质学理论和实践。

他不仅勤奋钻研,还积极参加各种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李达伟在地质勘探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他曾领导团队深入大自然,深度勘探地质资源。

他对大地构造、地质变迁等各种现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地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他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地质资源。

在科研领域,李达伟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撰写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权威刊物收录,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誉。

他还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地质学学术交流会议,并作为特邀专家做学术报告,展示了我国地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李达伟在地质勘探技术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创新性地应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地球物理勘探等,成功解决了很多勘探难题。

他开发的一些新型测量仪器和设备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在野外考察探险方面,李达伟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勇气。

他带领团队数次深入未知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考察和探险。

他的团队曾在崇山峻岭、深谷幽壑中进行长时间的野外考察,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一项项宝贵的地质调查任务。

李达伟的探险经历不仅增强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

他的野外探险经历和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了他后来的学术经验的宝贵资源,也为年轻的地质学科研人员树立了一个榜样。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李达伟的成就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20世纪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众多知名科学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以下是一些在20世纪中国知名的科学家及其主要学术成就的概览。

1.丁肇中(1922-2016):丁肇中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数理物理学家。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中国的第一代核燃料循环技术——核电堆技术,为中国的核能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核物理中探测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微分几何中的质子决定定律,并做出诸多关于核结构和核衰变的重要发现。

2.吴大猷(1903-1985):吴大猷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地球物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创立了中国现代地震学,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地震观测、地磁观测和地壳应力研究的工作;提出了“中国是地震频发区”的地震区划理论,成为中国地震防治的基础。

3.杨振宁(1922年生)和杨振宁(1922年生):杨振宁和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两位重要科学家。

他们主要的学术成就是提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理论”(也被称为“陈-杨理论”),解决了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难题——弱相互作用中带电粒子的手征对称性破缺问题。

他们的理论贡献使他们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4.朱光亚(1925-2001):朱光亚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貌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地貌学”学科的奠基人。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中国地貌学”学科独立学说,将其确立为独立的地学科目;通过长期的地貌实地考察,系统总结了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许多关于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和河流地貌等方面的理论。

5.于敏(1926年生):于敏是中国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化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并发展了晶体设计理论,为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晶体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化学教育改革,提出并实施了学习型教学模式“三思教学法”,在中国的化学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学之光—李四光

地学之光—李四光

地学之光—李四光李四光,1988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地质学家、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地质学之光”。

铀的发现和勘探: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

他在1949年从英国回来时,就带回来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国外权威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可李四光不信,他在仔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后,深信在这辽阔的土地上,一定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

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大庆、胜利、江汉等油田,摘下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因此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第四纪冰川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倔强的李四光不信,开始对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行遍太行、云贵、鄂西、湘西、桂北等地,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找到了中国存在冰川的证据,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人生评价:他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尽管他走过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

把握地球脉搏的人——记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

把握地球脉搏的人——记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

自双 频 来 测 试 , 多 老矿 又年 轻 。 ” 儿 中 国 教授 震 撼 国 际 讲坛
诗中提 到的 “ 自双频来测试 ”讲 一 , 的是何继善发 明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 的
新 方 法 —— 频 激 电法 ” 双 。 18 9 6年 3月 , 美 国 亚 利 桑 纳 大 学 在
的讲 台 上 ,何 继 善 用 流 利 的英 语 侃 侃 而
桑纳大学教授 维特 ”信纸上则列着 一长 ,
串 专 业 论 文 题 目, 附 有 一 句 话 : 授 , 并 教 如 果您 愿 意 ,我 可 将 论 文 全 部 免 费 提 供 给您。 原 来 刚 才 矧 位 银 发 老 者 就 是 世 界 5
造 精神准确地“ 把握 ” 了地球 的脉 搏 , 住 赢得 了全世界的尊敬和 赞誉 。 小矿工立志勘探大宝藏
维普资讯

我 们 提 供 了走 向 文 明 的 各 种 物 质 资 源 。 多少 年 来 ,人 类 一 直 在 探 寻 着 地 球 的 奥 妙, 寻找 那 些 永 远 也解 释不 完 的谜 题 。 现 代 科 学 的 不 断发 展 让 人 们 对 未 知 的世 界 更 加 渴 求 。 叉学 科 、 缘 学科 的形 成 让 交 边 人们 有 了重 新认 识 那 些 自身 感 官 不 能 发
过 了我 们 。 ”
什 么 ? 台 下 一位 满 头 银 发 的 老 者 突 然 发 ”
问?
何 继 善 从 容 且 不 无 幽 默 的 回 答 : 如 “
果 有 两 个人 , 矮 只 相 差 l 米 , 至 更 高 毫 甚
从 此 ,何 继 善 这 个 名 字 开 俄 日本 、 拿 大 等 加

著名地球 物理 学家 , 有着“ 变频法 之父 ”

李达伟:大地秘密的勘探者

李达伟:大地秘密的勘探者

李达伟:大地秘密的勘探者李达伟,中国著名的地质勘探专家,被誉为“大地秘密的勘探者”。

他毕生致力于地质勘探工作,为国家资源勘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达伟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源自他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在他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勘探人员在大地上挖掘出宝贵的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达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的他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他常常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劳作,眼睛总是被大地上各种各样的石头吸引。

小时候的他就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地质勘探专家,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发现大地的秘密。

在李达伟上中学时,他的成绩优异,尤其在化学,物理和地理方面表现突出。

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开始了他的地质学之旅。

大学期间,李达伟不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是在实践中磨练了自己。

在大学期间,李达伟参加了各种实地勘探实习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毕业后,李达伟加入了一家国有地质勘探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他一开始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时常深入偏远的地区,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让身边的人都望而生畏,但是李达伟却以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面对。

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开发了多个重要矿产资源,并且在勘探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实践经验,为他的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李达伟开始做一些重要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矿产勘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李达伟在科研工作中深入研究了地质构造、矿床成因和勘探技术等方面的课题,为资源勘探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勘探方法,为我国的地质勘探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达伟继续扎根基层,并多次参与了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质勘探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矿产资源勘探项目和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等。

曾融生:挺立前沿深耕地球

曾融生:挺立前沿深耕地球

曾融生:挺立前沿深耕地球作者:姚志祥,沈萍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5年第8期曾融生,1924年出生,福建平潭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杰出的地球物理教育家,中科院院士。

著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一书,并发表了40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文/姚志祥沈萍作为我国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曾融生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为攀登科学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耕耘。

他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并为固体地球物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初入勘探显身手1942年,曾融生被保送到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

厦大严谨而豁达的治学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在逻辑思辨、独立思考、研究能力上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他拿了两年陈嘉庚奖学金。

194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受好友、同学的影响,曾融生决定去北平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1947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北平,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担任地球物理勘探专家顾功叙先生的助手。

顾功叙是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在美国研究工作返回祖国的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勘探专家。

曾融生在顾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境内208个重力加速度测点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由于扎实的数理基础以及对地球科学事业的兴趣,他很快进入角色。

1949年,按照北京市的规划,顾功叙承担了在北京附近建造一个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的选址任务,野外的电阻率的勘探等工作落到了曾融生和其他几个青年人身上。

探测工作主要是使用顾先生从美国带回的一台笨重而娇贵的电阻测量仪,在野外获得一批可靠的电阻率数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为水库坝址的确定打下了基础。

几个月的艰苦野外勘探使曾融生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

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成立。

1954年底,地球物理研究所迁至北京,顾功叙先生任副所长,兼任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总工程师。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地球物理学家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地球物理学家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赵九章
中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开创者——顾功叙
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奠基人——傅承义
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奠基人——翁文波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中国大地重力学的奠基人——方俊
中国地磁学的奠基人——陈宗器
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李善邦
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王仁
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馨菱
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
原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徐世浙
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运泰
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
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
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文采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高锐
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何继善。

万步炎先进事迹

万步炎先进事迹

万步炎先进事迹
摘要:
1.万步炎个人简介
2.万步炎的先进事迹
3.万步炎的影响和贡献
4.总结
正文:
【万步炎个人简介】
万步炎,男,汉族,1960 年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他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对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万步炎的先进事迹】
万步炎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他坚定的科学信念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上。

他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学研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其严谨的论证和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外,万步炎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为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万步炎的影响和贡献】
万步炎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学术成就,二是他的人才培养。

在学术成就方面,万步炎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也为地球物理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评价。

在人才培养方面,万步炎一直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国内外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曾融生院士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1924年出生,福建平潭人。

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

从1958年开始利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地壳 结构,开创了中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的研究工作,著有《固体地球物 理学导论》 一书。

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 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 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 了新的认识。

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 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国瑜院士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

?年出生,河北高阳人。

1952年北京大学地 质系毕业。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新 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在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 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提出了我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 活动关系的模型, 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 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

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 分段以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宗晋院士马宗晋,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 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 节理构造定性分析、 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

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现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 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运泰院士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

原籍广东潮阳。

1962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 业。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

2000年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

从1970年代开始他利用地震 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开 创了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他在地震震源动力学理 论的研究中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了的贡献;1980年 代以来,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开展天然与人为地震的近 震源观测与研究及其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的研究,利用宽频带数字 地震资料反演从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 时空复杂性了解。

陈 顒院士地球物理学家。

江苏宿迁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

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 石物理学实验研究。

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 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

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 的安全性监测。

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

将地震学、 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 地震灾害预测图。

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瑾院士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

江苏如皋人。

1956年毕业于北 京地质学院。

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67 年以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包括在断层几何与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 研究工作,在断层力学性状和失稳条件与变形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等,其中许多工作在我国实验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 性。

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领导建 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 且在我国相关学科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 室。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起东院士地质学家。

1938 年生于湖南双峰。

1961 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 系。

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 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 对走滑、 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 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 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 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 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 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 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 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绍燮院士 地震学专家。

1932年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1951—1956年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听课学习。

中国 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 会副主席,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

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

研究地震事件 的监测、判别;创建标准钟用铁木 许绍燮铜补偿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581型电子微震仪; 组建微震台网,与他人合作创建北京电讯传输台网,首次实现了地震准实时速报;提出地震相关、缺震、等间距性、地 震发震时刻与日月星辰宇宙环境有关等震兆,创导地层屈曲 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 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 标准化;首先用非几何相似定震相定测点测定中国(首次) 核爆当量;成功组建侦察国外核试验速报体系;创建多种测 定核爆地震方法; 代表中国参加禁核试地震核查的国际谈判; 提出的识别核爆筛选方案,被接受纳入国际禁核试条约李 玶院士李玶在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 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具有新生代断块运动 的特点,并据此对三峡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价,认为坝区不具备 发生强震的危险,未来地震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断块外围的活动性大断 裂带;在深圳核电站厂址断层活动性评价中,查明了核电站外围活断 层的分布,核岛地区无能动断层存在,这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选址 取得重要依据;他还指出,由于地应力场方向的改变,只有晚更新世 以来的活动性大断裂带,才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

此种认识已纳入有 关的规范中。

他还根据我国强震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原地重复的特 点,利用地震活动的停歇时间,为云南阳宗海电厂的扩建提供了地震 危险性评价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聿贤院士地震工程学家。

湖北武昌人。

1946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现西安交大, 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

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

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 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

80年代提出的地 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 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

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 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 计中广泛采用。

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

90年代 又开展了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的研究。

胡聿贤,男,湖北武昌人,1922年10月生于北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地震工程学家。

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48年赴美国 留学,1952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纽约等地的桥梁工程公司 任设计工程师。

1955年回国。

历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所长。

1986年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至今。

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

曾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任国际地震工程 和工程振动等期刊的编委。

胡聿贤院士是我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 震动估计、场地条件影响和震害估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主编了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多个国家标准。

谢礼立院士谢礼立(1939.03.11)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

上海市人。

1960年 毕业于天津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 士生导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 会长, 国际地震工程学会副主席。

一直从事地震工程与城市防灾研究, 涉及强地震动特征的观测、分析、模拟与应用,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及其评价和抗震设计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是中国强 震观测与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的唐山三维场地影响台阵被 国际同行推荐为国际试验台阵;由他研制的和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经 加、日两次国际盲测会议考核被评为国际上最好的两种软件之一;发 表论文与著作200余篇(部) 。

代表性著作有: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及其评价,地震工程的的根本任务及其传统与非传统的研究领域等。

由他主编的“建筑工程抗震性 态设计通则(试用)”是我国第一部推荐性的设计标准,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振鹏院士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 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从事波动理论和地震工程科研和教学。

地震工程与工程地震学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7年生, 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从事地震工程和工程波动理论 研究,致力于结构动力学、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系统识别、地震危 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设计地震动和波动正反问题的研究。

他与合 作者在波动数值模拟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 在国际上为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一项原创性研究结果,被称为廖氏吸 收边界条件。

著有《工程波动理论导引》《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 、 践》等专著以及相关学术论文。

(1937.2.8 --)地震工程与工程地震学家。

四川省成都市人。

196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 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致力于 研究结构动力学、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系统识别、强震地震学和设计 地震动。

在工程波动理论领域内,他致力于波动正反问题的研究及其 工程应用。

特别是大型、复杂、开放系统中波动的数值模拟及其在土 木工程和海洋工程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