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
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
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事故预防是确保生产、工作和生活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包括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事故风险、强化安全管理、配备安全设施、教育培训员工、制定应急预案、事故调查处理等方面。
一、消除事故隐患消除事故隐患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步骤。
企业或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事故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对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隐患得到消除。
二、控制事故风险控制事故风险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企业或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事故风险评估机制,对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高风险环节,应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强化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措施。
企业或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和参与度。
四、配备安全设施配备安全设施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企业或组织应该根据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特点,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安全警示标志、防护设备、消防器材等。
对于关键设备和场所,应加强防护措施,确保员工和财产安全。
五、教育培训员工教育培训员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
企业或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方面,以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六、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
企业或组织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方法,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处置。
同时,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七、事故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是总结事故经验教训的重要环节。
12个预防控制事故的原理,你会几个?
12个预防控制事故的原理,你会几个?在广为人知的杜邦公司十大安全理念中,有一条叫做“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
该理念,几乎算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高追求。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尽管安全工作者都推崇“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理念,但面对国内外屡屡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者难免产生疑惑——所有事故真的都可预防吗?要预防事故,首先需要学习、掌握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原理,下面和大家分享12种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工程技术原理。
一、消除潜在危害原理即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这是一种理想的、积极的、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
其基本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系统、技术和工艺,以达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目的。
例如:用不可燃的材料代替可燃材料;改进机械设备,消除人体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等。
二、降低潜在危害因素数值原理当系统危险不能根除时,尽量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时后果严重程度。
例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侧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泄压阀以控制危险发生等。
三、冗余性原理即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
例如:增加钢丝绳强度;飞机安装双引擎;系统中增加备用装置等。
四、闭锁原理即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
例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金属剪切机室安装出入门互锁装置,电路中的自动保安器等。
五、能量屏障原理即在人、物与危险源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
例如:如建筑高空作业的安全网,反应堆的安全壳等,都起到了屏障作用。
六、距离防护原理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险源距离远一些。
例如:接触噪声源、辐射源等危险因素的工种,可采用扩大距离以减轻职业危害,此外还有化工厂远离居民区,爆破作业时控制危险距离。
七、时间防护原理将人暴露于存在危险或职业病危害因素环境中的时间缩短到安全程度内。
防止安全事故五项原理
防止安全事故五项原理从安全角度研究安全生产,防止事故的发生的原理有如下5种。
1. 能预防的原理工伤事故是人灾,与天灾不同,人灾是可以预防的。
要想防止事故的发生,应该立足于防患于未然。
因而,对工伤事故不能只考虑事故的发生后的对策,必须要把重点放在事故的发生之前的预防对策。
安全工程学把防患于未然作为核心,安全管理强调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正是基于事故是可能预防的这一原则上的。
在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中,常有“事故原因是不可抗拒的”记载。
所谓不可抗拒,只能对天灾可言,作为人灾的事故,通过实施有效的对策,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是可能预防的。
2. 偶然损失的原理工伤事故的概念,包括着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发生了意外事件;第二个是因事故而产生的损失。
事故的后果将造成损失。
所谓损失包括人的死亡、受伤致残、有损健康、精神痛苦等等;损失还包括物质方面的,如原材料、成品或半成品的烧毁或者污损,设备破坏、生产减退、赔偿金支付以及市场的丧失等。
可以把造成人的损失的事故,称之为人身事故;造成物的损失事故称之为物的事故。
人身事故又有三种:第一个是由于人的不安全动作引起的事故,例如绊倒、高空坠落、人物相撞、人体扭转等;第二个是由于物的运动引起的事故,例如人受飞来物体的打击、重物压迫、旋转物夹持、车辆压撞等;三是由于接触或吸收引起的事故,例如接触带电导体而触电,受到放射线辐射,接触高温或低温物体,吸入有毒气体或接触有害物质等。
因而,事故与损失之间存在着下列法则:一个事故的后果产生的损失大小或损失种类由偶然性决定。
反复发生的同种类事故,并不一定造成相同的损失。
也有在发生事故时并未发生损失,无损失的事故,称为险肇事故。
即使是像这样避免了损失的危险事件,如再次发生,会不会发生损失,损失又有多大,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不能预测。
因此,为了防止发生大的损失,惟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3. 继发原因的原理事故与原因是必然的联系,事故与损失是偶然的关系。
安全学原理教案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则
事故的预防原则一、教学目标依据课本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事故可预防的认识,学生能够知道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事故法则,学生能够了解事故事故发生规律。
(3)感情、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事故预防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本课的教学难点:事故预防的具体原则。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商量法等。
四、教学设备用具教室、教材、事先打好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课主要采纳:第二节、第三节课中讲过的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
那么,是不是事故预防也要针对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来预防呢?(二)讲授新课事故的发展的3+个阶段:孕育阶段(发生)、生长阶段(发展)和损失阶段(消除)。
安全工作的目的,是要避免因发生事故而造成损失,因此要将事故消灭在孕育阶段和生长阶段。
(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和防患于微然(孕育和生长))一、事故可预防性的认识防患于未然:杜邦公司“一切伤亡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见课本杜邦公司事故率变化图而根据事故模式,事故是引起事故的原因及其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只有当排除阻碍生产的不安因素,跟除事故的基本原因条件,才能防止事故发生。
因此,事故预防就是根据事故模式理论,分析事故的致因因素,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预防的两方面:第一,对重复性事故的预防。
第二,对预计可能出现事故的预防。
无论什么类型的事故,都有其原因,只要我们能消除这些原因,就可控制事故,实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
从事故发生机理可以看出,事故是其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我们还可以从协调事故原因之间的关系入手,采取措施,减少事故。
事故的属性:(1)因果性。
预防原理及其运用原则
预防原理及其运用原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预防原理及其运用原则(一)预防原理的含义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预防,其本质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
预防与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
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处理工作如何完善,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已经发生,这种完善也只能是相对的。
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
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
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讲就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
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
生产系统一般都是较复杂的系统,事故的发生既有物的方面的原因,又有人的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难估计充分。
有时重点预防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未被重视的问题却酿成大祸。
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险肇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
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
实际上,要预防全部的事故发生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不可能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为零。
因此,为防备万一,采取充分的善后处理对策也是必要的。
安全管理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
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事故致因理论及预防原理
04
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知识
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等。
安全意识
培养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和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 安全观念。
安全态度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遵循安 全行为准则。
安全教育的形式
课堂教育
通过集中授课、讲座等形式,向员工传授安全 知识。
宣传教育
评估与改进
对培训和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以提高应急救 援水平。
谢谢观看
减轻事故后果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 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序和资源调配 等事项。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 应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 救援工作。
配备应急救援设施
根据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后果,配备相应 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材,如消防器材、医疗 急救箱等,以减轻事故后果。
03
安全工程技术措施
机械安全技术
总结词
机械安全技术是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包括 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环节。
详细描述
机械安全技术涉及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旨 在确保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并且在异常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设计阶 段需要考虑机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机械 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安全运行。制造阶段需要严格控 制机械的制造质量,确保机械的性能和安全性。使用和 维修阶段需要定期检查机械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修 复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机械的安全运行。
工业防尘技术
总结词
工业防尘技术是预防工业粉尘危害的关键,包括粉尘 控制、通风除尘等方面的技术和措施。
事故预防理论与方法
3.事故的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排除妨碍生产的因素,促 进生产的发展;二是排除不安全因素,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前者是从经济效益考虑的,后者是从保护劳动者考虑的。
3.事故的预防原则
4.“四不伤害”原则 四不伤害”原则包括: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1)“不伤害自己”原则 不伤害自己,就是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能由于自已的疏忽、失
误而使自己受到伤害。它取决于自己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对工作 任务的熟悉程度、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精神状态、作业 行为等多方面因素。
目录
Contents
1
事故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防原理
2 事故预防的方法
1
事故可预防原理
“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1.事故的可预防性
事故的可预防性,也就是“一切事故均可避免”是科学的安 全理念。就某一起事故而言,如果预先采取了针对性的预防措 施,可以避免事故发生。那么,当我们预先对工作场所、设备 等所有工作对象、劳动工具以及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 的危险辨识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则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3.事故的预防原则
2.“事故的可能原因必须予以根除”原则 事故与其发生的原因是必然性关系。任何事故的出现,总是有原
因的。事故与原因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我们可按下述事 故与原因的关系,去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损失←事故←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基础原因。
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
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根据伤亡事故致因理论以及大量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显示,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设备或装置上缺乏安全技术措施,管理上有缺陷和教育不够三个方面原因而引起。
因此,必须从技术、教育、管理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并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1.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两个方面,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减少潜在危险因素。
在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时,尽量避免使用危险的物质,危险工艺和危险设备。
例如在开发新产品时,尽可能用不燃和难燃的物质代替可燃物质。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生产中如没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这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2)降低潜在危险性的程度。
潜在危险性往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或强度才能施害,通过一些措施降低它的程度,使之处在安全范围以内就能防止事故发生。
如作业环境中存在有毒气体,可安装通风设施,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之达到标准值以下,就不会影响人身安全和健康。
(3)联锁。
就是当出现危险状态时,强制某些元件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操作。
例如,当检测仪表显示出工艺参数达到危险值,与之相连的控制元件就会自动关闭或调节系统,使之处于正常状态或安全停车。
目前由于化工、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联锁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很重的安全防护装置,可有效地防止人的误操作。
(4)隔离操作或远距离操作。
由事故致因理论得知,伤亡事故发生必须是人与施害物相互接触。
如果将两者隔离开来或者远离一定距离,就会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或减弱对人体的危害。
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设置隔离屏障,防止人员接触危险物质和危险部位都属于这方面措施。
(5)设置薄弱环节。
在设备和装置上安装薄弱元件,当危险因素达到危险值之前这个地方预先破坏,将能量释放,保证安全。
例如,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或爆破膜,在电气设备上安装保险丝等。
(6)坚固或加强。
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
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1.预控原理:事故预防的首要原则是预先通过风险评估和安全分析,识别潜在风险和危险因素,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2.全员参与原则:事故预防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应该充分调动每个人对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意识。
3.预防为主原则:事故预防应该以预防为主,通过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4.综合治理原则:事故预防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涉及工艺技术、管理制度、安全设备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预防措施,全面提升安全水平。
5.风险识别与控制原则:事故预防需要对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6.连锁原理:事故往往是一个连锁反应引起的,一次小的事故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控制,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事故。
因此,事故预防需要重视小事故的处理,防患于未然。
7.规范原则:事故预防需要建立规范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流程,员工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杜绝违规行为。
8.持续改进原则:事故预防工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措施和方法,及时纠正和处理事故隐患。
基于以上原则,事故预防有以下基本原则:1.知识原则:员工应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置措施,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2.预防原则:通过加强设备维护、工艺改进等技术手段,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3.教育原则:组织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4.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落实安全责任到位。
5.监督原则:强化安全监督和考核,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追究责任,并进行整改。
6.控制原则: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危险品、危险区域进行严格管控。
7.反馈原则:建立事故隐患上报和事故调查制度,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
8.风险评估原则:在工程设计、施工、生产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分析,确保工程、设备和工艺的安全性。
浅析预防事故原理
浅析预防事故原理1、预防事故原理的含义预防,其本质是在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
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
对于我们企业或班组来说,事故预防的具体做法是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
重心下移,就是把安全管理的重点由机关下移到基层,下移到班组,班组应当是预防事故的重点,那么班组长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班组长在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关口前移就是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包括事故隐患的及时消除与整改、事前的教育、事前的检查、事前的预案、事中的落实、事后的总结评比。
2、预防事故原理的原则(1)偶然性原则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环境破坏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无论事故损失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了,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因果,即原因和结果。
因果关系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关系。
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原则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隐患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前提条件。
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消除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所以要努力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设备、工具隐患,采取防范措施,把事故的原因消灭在萌芽状态。
(3)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
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一开始就从工艺和设备、设施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一、预防为主。
事故预防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即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这个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即在事故发生之前要提前预见可能的风险和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预防为主的原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思想,它强调安全的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
二、综合治理。
事故预防的原则是综合治理,即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全面从源头、过程、环境等方面进行治理和控制。
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估各种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综合预防和控制,不仅要注重技术措施,还要注重管理措施、制度、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治理。
三、科学合理。
事故预防的原则是科学合理,即事故预防对策要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合乎实际、可行性强。
科学合理的原则要求从科技、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寻找最优的预防方案。
科学合理的原则还包括充分调研和分析,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问题制定对策。
四、综合防范。
事故预防的原则是综合防范,即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角度进行全面防范。
综合防范的原则要求既要注重控制事故的起因,也要注重控制事故的传播和蔓延过程。
综合防范的原则还包括掌握事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事故的迹象和异常,防止事故危害的扩大。
五、动态管理。
事故预防的原则是动态管理,即根据事故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预防措施和对策。
动态管理的原则强调事故预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在事故预防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馈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优化预防措施。
动态管理的原则还包括对可能风险的及时识别和隐患的快速排查,及时纠正和跟踪整改。
六、依法依规。
事故预防的原则是依法依规,即事故预防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进行。
依法依规的原则要求企业和个人严格遵守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做到事故预防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依法依规的原则还包括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和惩处,使预防工作更加严格和有效。
以上是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介绍,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确保生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事故预防原理概要
05
06
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整改
事故预防的宣传与教育
宣传教育是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事故 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
提供安全咨询和指导服务
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包括 制作安全宣传资料和海报 对员工进行安全考核和评估
04
事故预防管理体系
事故预防管理的基本原则
安全隐患难以彻底消除
由于工业生产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使采用了先进的事故预防技术,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仍然难以彻底消除。因此, 需要不断提升预防技术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员工安全意识不足
要让每一位员工都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安全预防工作中来,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 训。
未来事故预防技术的发展方向
2023
事故预防原理概要
目 录
• 事故预防基本概念 • 事故原因分析 • 事故预防技术 • 事故预防管理体系 • 事故预防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事故预防基本概念
事故预防的定义
事故预防是指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工作场所的潜在危险因素 ,以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事故预防不仅关注个体安全,还注重整体安全,提高整个系 统或流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关人员访谈
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可以了 解到更多关于事故原因的信息。
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 规律和趋势,树分析法
通过分析事故发生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 果关系,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将事故作为一个事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 及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06
结论与展望
事故预防原理的意义与价值
火灾与爆炸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
火灾与爆炸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只有当可燃物、氧化剂、火源三者同时存在的状况下才能导致着火和爆炸。
所以,防火防爆技术的核心是讨论如何避开和杜绝上述三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依据物质燃烧爆炸原理,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是:(1)掌握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混触条件,避开物料处于燃爆的危急状态。
掌握可燃物:就是使可燃物达不到燃爆所需要的数量、浓度,或者使可燃物难燃烧或用不燃材料取而代之,从而消退发生燃爆的物质基础。
掌握氧化剂:就是使可燃性气体、液体、固体、粉体物料不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或者将它们隔离开来,即使有点火源作用,也由于没有氧化剂掺混而不致发生燃烧、爆炸。
采纳的力法有密闭设备系统、惰性气体爱护、隔绝空气和隔离储存。
(2)消退一切足以导致起火、爆炸的点火源。
掌握点火源:在大多数场合,可燃物和氧化剂的存在是不行避开的,因此,消退或掌握点火源就成为防火防爆的关键。
但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点火源经常是一种必要的热能源,所以,要科学地对待点火源,既要保证平安地利用有益于生产的点火源,又要设法消退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
(3)实行各种阻隔手段,阻挡火灾、爆炸事故灾难的扩大。
阻挡火势扩散:就是阻挡火焰或火星窜入有燃烧爆炸危急的设备、管道或空间,或者阻挡火焰在设备和管道中扩展,或者把燃烧限制在肯定范围内不致向外传播。
其目的在于削减火灾危害,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这主要是通过设置阻火装置和建筑阻火设施来达到。
常用的阻火装置有:平安液封、阻火器、回火防止器、防火阀、火星熄灭器等。
常见的阻火设施有:防火门、防火墙、防火带、防火卷帘、水封井、防火堤、防火分隔堤、事故存油罐、防火集流坑等。
限制爆炸波集中的措施:就是实行泄压隔爆措施防止爆炸冲击波对设备或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对人员的损害。
这主要是通过在工艺设备上设置防爆泄压装置和建(构)筑物上设置泄压隔爆结构或设施来达到。
防爆泄压装置:是指设置在工艺设备上或受压容器上,能够防止压力突然上升或爆炸冲击波对设备、容器的破坏的平安防护装置。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一)事故预防的原则事故预防应当明确事故可以预防,能把事故消除在发生之前的基本原则:(1)事故可以预防的原则;(2)防患于未然原贝;(3)对于事故的可能原因必须予以根除原则;(4)全面治理原则。
(二)事故预防模式事故预防的模式分为事后型模式和预期型模式两种。
(1)事后型形式。
这是一种被动的对策,即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发生的一种对策。
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一调查原因一分析主要原因一提出整改对策一实施对策一进行评价一新的对策。
(2)预期型模式。
这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
显然是现代安全管理和减灾对策的重要方法和模式。
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是:提出安全或减灾目标一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找出主要问题一制定实施方案一落实方案一评价一新的目标。
(三)事故的一般规律分析事故的发生是完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通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己总结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等。
事故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1)因果性。
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楚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随机性。
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
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
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3)潜伏性。
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
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
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
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是应予克服的。
预防为主的子原理范本
预防为主的子原理范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各项活动或处理各种情况时,将预防措施放在首要位置,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避免潜在的危险或不必要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下面是一些预防为主的子原则的范本:1. 事故预防原则: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首先要做好事故预防措施。
例如,在进行高空作业时,要确保工人佩戴好安全帽和安全带,以防止意外坠落。
同时,要配备好防护设备和安全设施,如警示标志和防护栏杆。
2. 灾害预防原则:在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要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同时,要建设健全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体系,以提前预防和有效应对灾害。
3. 疾病预防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通风、饮食卫生等,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此外,要积极注射疫苗、定期体检、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4. 交通预防原则:在道路交通中,要坚守交通规则,遵守交通信号灯,严禁酒驾、超速驾驶等危险行为。
此外,要进行安全驾驶培训和车辆维护,检查车辆的安全设备和制动系统,确保行车安全。
5. 网络预防原则:在使用互联网时,要注意网络安全,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下载可疑软件和文件,定期更换密码,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同时,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警惕网络诈骗和欺诈行为,避免个人和财产的损失。
6. 药物预防原则: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同时,要避免滥用药物和自行调整剂量,防止药物过量和对身体的损害。
7. 环境预防原则: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注意防护措施的落实。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环境和员工的健康。
8. 财产预防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加强资金监管和资产保护。
此外,要加强安全防范,加装监控设备、报警系统等,防止财产损失和盗窃事件的发生。
预防原理原则的是
预防原理原则的是
预防原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优先原则:预防措施应该优先于治疗措施。
即在防止事故或问题发生之前,通过采取措施预先消除或降低潜在的危险因素或风险。
2. 综合预防原则:预防措施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风险和影响,全面预防,避免简单单一的应对措施。
3. 风险评估原则:预防措施应该基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科学方法评估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 科学性原则:预防措施应该基于科学方法和研究结果,遵循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自负责原则:个人、组织或单位应该对自身行为和决策负起责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及时修正和改进措施。
6. 持续改进原则:预防工作应该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不断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和反馈进行改进和创新,逐步提高预防效果和预防能力。
事故预防原理应用的原则包括
事故预防原理应用的原则包括1. 系统性原则•事故预防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预防体系。
•系统性原则强调将事故预防与整个组织的运营管理相结合,涵盖人员、设施、设备、过程、程序等方面。
•通过系统性原则可以减少人因失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风险管理原则•事故预防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原则强调事前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建立与执行。
•通过风险管理原则可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风险,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 前瞻性原则•事故预防需要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前瞻性原则强调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
•通过前瞻性原则可以及时识别潜在的事故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 经验积累原则•事故预防需要不断总结学习,将之前的经验教训变为宝贵的资产。
•经验积累原则强调对过往事故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将经验运用到实践中,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经验积累原则可以不断改进预防措施,提高事故预防的效果,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 安全文化原则•事故预防需要营造一种强调安全的组织文化,使安全成为每个员工的责任和习惯。
•安全文化原则强调培养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规范。
•通过安全文化原则可以提高员工对事故的敏感度,减少因为违规操作或疏忽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6. 持续改进原则•事故预防需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预防能力和效果。
•持续改进原则强调在预防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提升预防效果。
•通过持续改进原则可以解决旧有问题,推动预防工作的不断进步,提高组织的整体预防能力。
以上是事故预防原理应用的六个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风险管理原则、前瞻性原则、经验积累原则、安全文化原则和持续改进原则。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事故预防体系。
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
事故预防的原则和基本原则事故原因理论事故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原因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一)事故易发理论1919年,英国的Greenwood和woods根据泊松分布对伤亡事故数量进行了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服从偏倚分布。
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易发理论。
事故倾向是指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的稳定内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二)海因里希因果链理论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阐述了工业安全理论,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讨论事故因果链理论,后人称其为海因里希因果链理论。
海因里希将工伤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描述为一系列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生动地描述了事故的因果链。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事故预防原理
(一) 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中,蓦地发生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者永久性终止,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有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之分。
自然事故是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如地震、洪水、旱灾、山崩、滑坡、龙卷风等引起的事故。
人为事故是指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事故,这种事故既然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就能够预防。
事故之所以可以预防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特性和规律,并能合理应用,事先采用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
普通来说事故具有以下特性:1.因果性因果性是说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危(wei)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产中的人身伤害事故是由物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以及对突发的意外事件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 .偶然性事故具有偶然性,是说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
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
事故的随机性表明它服从统计规律,于是可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找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
3 .潜伏性事故的潜伏性是说事故在尚未发生或者还未造成后果之时,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好像一切都处在正常和平静状态。
但是生产中的危(wei)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这些危(wei)险因素未被消除,事故总会发生的。
事故的这一特征要求人们消除盲目性和麻痹思想,常备不懈,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要在事故发生之前充分辨识潜在危(wei)险因素,事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危(wei)险因素转化为事故。
(二) 伤亡事故致因理论1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50 多年前统计了55 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 件,轻伤48334 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事故的比例为1 :29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称之为事故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服从偏倚分布。
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阐述了工业安全理论,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论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理论,后人称其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
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他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系统安全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系统安全理论应运而生。
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减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时,也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事故预防与控制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事故预防和事故控制,前者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后者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小。
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
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
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安全教育对策主要使
人知道,在哪里存在危险源、如何导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如何,对于可能的危险应该怎么做。
安全管理措施则是要求必须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