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f09d6c3c1ec5da51e27030.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知识与化学实验知识相关,下面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b8609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e.png)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F到I):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卤族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单负离子。
2)递变性:①活性逐渐减弱②还原性逐渐增强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还原性是指元素或化合物失去氧化物而变成较低氧化态的性质。
4、卤素的氧化性氧化性: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卤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即从F到I氧化性逐渐增强。
总结: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氧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6个,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O到Te):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氧族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容易失去两个电子成为双负离子。
2)递变性:①还原性逐渐减弱②氧化性逐渐增强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4、氧化性氧化性:氧族元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因此,氧族元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即从O到Te氧化性逐渐减弱。
总结: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是指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表现为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也升高。
化学性质方面,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24a32df524ccbff12184cd.png)
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
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
物理变化分子间 共价键 作 用力 化学 变化 共价键
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
中存在一种被称为
作用力。水分子间
的
,
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
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
间作用力,这种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增加,
有较高的
。其
形成氢键的分子
有
。
高中元素推断技巧专题
一、 位置与结构
1、 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 2 倍的元素。
2、 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元素。
(16 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
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
1
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氢化物稳定: HF>HCl> HBr> HI
(Ⅲ)
2
金属性: Li <Na<K<Rb< Cs
还原性 ( 失电子能力 ) : Li <Na<K< Rb<Cs 氧化性 ( 得电子能力 ) : Li +>Na+>K+> Rb+>Cs+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548a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8.png)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它关注着物质构成、组成和性质的变化。
必修二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面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发生转化,例如原子间的键的断裂和形成。
2.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
3. 周期表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相似元素在同一垂直列上。
周期表上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号相同,如第1主族元素有一个最外层电子,第2主族元素有两个最外层电子。
过渡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多种多样。
4.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一种描述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2周期元素氦(He)和第3周期元素锂(Li)的性质较为相似,这表明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重复。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与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结构有关。
5. 原子价电子和化合价原子价电子是原子在化合物中能提供或接受的最外层价电子数。
价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方式。
元素通过与其他元素共享价电子或者转移价电子来完成化合,形成化合物。
6. 异质和孤立原子异质原子是指一个化合物中的原子种类不同,如水(H2O)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
孤立原子是不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的原子,如金属原子。
7. 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包括分子式和离子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离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离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
化合价是原子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活性,反映了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的能力。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bcd644c77da26924c5b072.png)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7c73499ec3d5bbfc0a740c.png)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bd18506294dd88d1d26b2c.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d32fc50b4e767f5bcfce74.png)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第1页 共8页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
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 Li 到 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 Li 到 Cs 的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 1、2、3 周期)
二.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 1--------8(K 层由 1-2) 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周期第 0 族最大) 3、主要化合价: 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1 +7(稀有气体 0 价,F 化合物中没有正价) 每周期负化合价:-4 -1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 (1)2Na + 2H2O =2NaOH + H2 ↑ (容易) Mg + 2 H2O △ 2Mg(OH)2 + H2 ↑(较难) 金属性:Na > Mg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8fce33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引言- 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阐述本章的目的和学习目标。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布局。
- 周期和族(或组)的意义。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 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极性。
- 分子的几何形状和VSEPR理论。
- 离子键的形成和晶格结构。
4.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产物和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
-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化学计量学基础:摩尔概念和物质的量。
5. 酸碱和缓冲溶液- 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
- pH值的概念和pH计的使用。
- 酸碱中和反应。
-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识别。
- 氧化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识别。
- 电化学基础:伏打电堆和电解。
7. 总结- 回顾本章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 强调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提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列出用于撰写本总结的主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每个部分都应该包含详细的解释、示例和图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
此外,确保文档格式规范,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编号,以提高可读性和编辑的便利性。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e2b718fc4ffe473368ab95.png)
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碱金属的从Li-Cs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2.从F-I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增大。
3.同一个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少,(稀有气体除外)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酸性越强,表现出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金属性逐渐增强。
4.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出还原性,碱性越大。
非金属逐渐减弱。
5. 同主族同价态离子的比较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变大,半径,故比较同主族同价态离子之间的半径时,可应用同主族元素同价态离子,从上到下半径逐渐增大的规律的进行判断。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之间的半径比较;原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正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不同元素的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即电子层数和各层上的电子数都相同,核电荷数不同,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核电荷数增大,离子的半径减小,因此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力,比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之间的半径时,应用核电荷数增大,半径减少。
7.①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的半径比较,用同周期(不包括0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少,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时,要先将元素在周期表中排队,然后利用同周期或同主族原子半径递变的规律进行判定②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半径比较﹕原子的核电荷数未变,电子数或电子层数减少, 原子的核电荷数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增加, 原子变为阳离子或阴离子,核电荷数未变,核外电子数减小增加,比较同种的原子与离子的半径时,应用半径或的规律进行判断. 8.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9.口诀:①七个周期和着看,三长三短一不全.纵看共有十八列,七主七副零八三.副族元素中间站,主族元素靠两边.镧系锕系各十五,全部属于ⅢB族.若分金属非金属,硼砹之间作连线②周期指横行,有短也有长.一二三为短,四五六为长.还有第七行至今不完全.纵行称为族,七主又七副,另有一零Ⅷ,总有十六纵,Ⅷ族含三纵,分类是特殊.族序依次增,Ⅱ主接Ⅲ副,Ⅷ,Ⅱ副邻ⅢA.从左向右数.Ⅶ主到零族,ⅠA﹑ⅡA﹑ⅢB﹑ⅣB﹑ⅤB﹑VIB﹑ⅦB ﹑Ⅷ﹑IB﹑ⅡB﹑ⅢA﹑ⅣA﹑VA ﹑VIA﹑ⅧA .③十八纵行十六族,一八一零有规律,八九十行成Ⅷ族,每逢二三分主副.镧系锕系各十五,都在副族里面住.10.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⑴根据原子序数一]以0族为基准给元素定位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Ru周期数一二三四五六原子序数2 10 18 36 54 86 ①用原子序数-稀有气体原子序数(相近且小)=元素的纵行数.第1﹑2纵行为ⅠA﹑ⅡA,第3-7行为ⅢB-ⅦB,第8-9纵行为Ⅷ族,第11-12纵行ⅠB-ⅡB族,第13-17纵行为ⅡA-ⅦA族第18纵行为0族而元素的周期数=稀有气体﹢1.②用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大﹚-原子序数﹙小﹚=18-该元素所在的纵行数.⑵根据每周期的元素的种类给元素定位周期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元素种类2 8 8 18 18 32 ...①二三周期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为8 ②三四周期同族元素中,ⅠA和ⅡA族相差8 ,其他族也相差8.③四五周期同族元素中原子序数中相差18.④五六周期同族元素中,ⅠA和ⅡA族相差18,其他族也相差32.⑤六七周期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32.⑶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短周期元素①最高价正化合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O F②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H Be Al③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C S④周期序数是族序数2倍的是:Li.⑤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3倍的是:O.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0的元素.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S.⑧同周期的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为2倍关系的是:S 和O 12.常见一些'特征'的元素︰①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②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③C 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④A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⑤F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⑥Cs 最活泼的金属元素⑦H 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⑧Na 焰色反应呈黄色的元素⑨K 焰色反应呈紫色的元素.13.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方法:①可以从其单质中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14.①核素的概念: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原子叫做核素.②同位素的概念: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③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④核素与同位素的区别---核素:Z N相同原子.同位素:Z同N不同的互称.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特点①最外层电子数是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是:Be Ar ②最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二倍的原子是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电子数的三倍的原子是:O④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四倍的原子是:Ne ⑤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原子是Li Si⑥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原子是Li P⑦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的原子是H Be Al ⑧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层数二倍的原子是He C S ⑨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原子是Li Ca ⑩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三倍的原子是O 16.①价电子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中的电子.②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层数等于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③|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④金属一般显正价,非金属一般显负价.H通常显﹢1价,O 通常显﹣2价.17.“三看”方法比较离子半径的大小一看︰①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②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从上到下,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二看:核电荷数在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②同周期元素的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③同周期元素的阴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④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离子半径减小.三看:电子数在电子层和核电荷数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就越大.①原子半径小于相应的阴离子(e.gCl的半径小于钠离子的半径)②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阳离子(e.g 钠原子半径大于钠离子半径)③当元素原子可形成多种价态阴离子时,价态高的半径小.(e.g三价铁离子大于二价铁离子大于铁原子)18.离子键⑴离子键的定义: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②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③含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建化合物(e.g Al2O3 不是离子化合物).⑵成键特点①成键微粒:阴阳离子②成键实质:静电作用.⑶成键规律: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AlCl3 除外)②大部分碱盐金属氧化物金属过氧化物(标志:含有金属阳离子或NH4 )19.共价键⑴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⑵特点:共用电子对不偏移,成键原子不显电性.⑶①成键原因:原子间...②实质: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⑷①同种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原子间所形成的叫非极性共价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所形成的叫极性共价键.②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别是︰极性共价键是不同原子间,非极性共价键是在同种原子间.20.化学键⑴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猛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⑵分类: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共价键又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2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f436a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d.png)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基本特征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其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分析、实验规律的总结等。
3. 化学研究的目标化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规律性,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实际应用价值。
4. 化学的发展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为活跃的一门学科,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物质的分类1. 物质的分类(1)按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2)按照物质的性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3)按照物质的相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银、铜、铁等。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H2O)、盐酸(HCl)等。
4.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常为固态,可以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阳离子;非金属则不具备上述性质。
5. 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物质的相态不同,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别具备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原子原子是最小的化学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 元素的符号元素的符号是元素的拉丁名称的首字母或前两个字母,如氢(H)、氧(O)、氮(N)等。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升序排列,其性质随周期与族的变化而变化。
5. 化合物的命名(1)离子化合物的命名:阳离子名称+阴离子名称;(2)分子化合物的命名:最前面元素的原子序数之比例词+次前面元素的原子序数之比例词+“化”+最前面元素的名称+次前面元素的名称+“ide”。
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1.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相对于碳-12的质量的1/12。
2.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各原子质量之和,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07391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5.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是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原子的本质和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在原子核外。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2. 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元素是由具有同一种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类。
3. 原子的化学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相对原子质量指的是一个元素相对于碳-12的质量。
4. 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5. 分子式和离子式: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的组成,离子式用离子符号表示一个离子的组成,离子式中需要加上电荷。
6. 中性分子的电荷平衡:中性分子的电荷平衡意味着分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总数相等。
7. 原子的亲合能和电负性:原子的亲合能是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电负性是原子在共价键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8. 离子的稳定构型:离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使得其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构型,通常是八个外层电子。
9. 价电子和价态: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原子通过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而达到稳定的电子结构,称为价态。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90178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e.png)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1. 结构- 周期-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 周期的分类:短周期(第1、2、3周期),长周期(第4、5、6周期),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
-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
- 族- 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为一族。
- 族的分类:主族(用A表示,共7个主族,分别是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族),副族(用B表示,共7个副族,分别是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族)。
-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递增。
2.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 碱金属元素- 原子结构- 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
- 从锂到钫,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物理性质- 碱金属单质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铯略带金色光泽),质软,密度小(钾的密度小于钠),熔点低,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呈增大趋势(钾反常),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
- 化学性质- 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 都能与氧气反应:- 锂与氧气反应:4Li + O_2=2Li_2O(反应较缓慢)。
- 钠与氧气反应:4Na+O_2 = 2Na_2O(常温下),2Na + O_2{}Na_2O_2(加热或点燃)。
- 钾与氧气反应比钠更剧烈,生成超氧化钾(KO_2)等更复杂的氧化物。
- 都能与水反应:- 2Na + 2H_2O=2NaOH + H_2↑,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
必修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必修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451b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5.png)
必修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类型。
2.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物理性质分类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按化学性质分类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等。
3.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由化学式表示,化学式中元素的个数用小标表示。
4. 分子:化合物中由原子组成的最小个体。
分子可以是单原子分子(由一个原子组成,如氢气H2)或多原子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如水分子H2O)。
5.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式。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6.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合成成一个物质)和置换反应(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被另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替代)。
7. 化学式的计算:a. 由反应物计算生成物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例关系。
b. 由物质的质量计算可生成的量和摩尔数: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出可生成的物质的量和摩尔数。
c. 由可生成的物质的量和摩尔数计算可生成的质量: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出可生成的物质的质量。
8. 反应的限定因素: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中某一种物质的数量不足时,其余的反应物无法完全反应。
这种物质被称为反应的限定因素。
以上是必修二化学第一章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bc3fedf5335a8103d2201b.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H 元素周期表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24.Al Si P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Rb Sr Y Zr Nb Mo95.Tc[98]Ru101.Rh102.Pd106.Ag107.Cd112.In114.Sn118.Sb121.Te127.I126.Xe131.Cs 132.Ba137.La-LuHf178.Ta180.W183.Re186.Os190.Ir192.Pt195.Au197.Hg200.Tl204.Pb207.Bi209.Po[210]At[210]Rn[222]Fr [223 ]Ra[226]Ac-La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解:周期名称周期别名元素总数规律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叫周期。
7个横行7个周期第1周期短周期2电子层数 == 周期数(第7周期排满是第118号元素)第2周期8第3周期8第4周期长周期18第5周期18第6周期32第7周期不完全周期26(目前)族名类名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规律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
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Ⅷ族主族第ⅠA族H和碱金属1主族数 == 最外层电子数第ⅡA族碱土金属2第ⅢA族3第ⅣA族碳族元素4第ⅤA族氮族元素5第ⅥA族氧族元素6第ⅦA族卤族元素70族稀有气体2或8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一、碱金属元素:1、锂钠钾铷铯钫(Li、Na、K、Rb、Cs、Fr)2、递变规律:同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在增大。
3、物理特性:①颜色逐渐加深;②密度不断增大(Na>K);③熔沸点逐渐降低;④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8141efcaaedd3383c4d390.png)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f4521ce45c3b3567ec8bf7.png)
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分别有:2,8,8,18,18,32,32,(50)(50)个元素4.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纵行,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
(注意书写)5.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第8,9,10纵行):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合价定位0)6.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其他周期是长周期。
7.*尽可能完整地默写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表现为:与氧气或水反应时的剧烈程度。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除铯外,都是银白色。
导热性导电性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熔沸点逐渐下降。
4.碱金属元素的保存Li封存在石蜡中(一般固体,液体也可以)Na浸没在煤油里K浸没在煤油或石蜡油铷和铯过于活泼,一般实验室保存不了5.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Li, Na K比水轻。
Na:浮融游响红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6.8.*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三、核素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2.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如氢:氕、氘、氚3.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4.同位素的应用:14C考古时测定文物年代,氘氚用于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恶性肿瘤。
2.元素周期律*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分别有:2,8,8,18,18,32,32,(50)(50)个元素4.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纵行,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
(注意书写)5.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第8,9,10纵行):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合价定位0)6.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其他周期是长周期。
7.*尽可能完整地默写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表现为:与氧气或水反应时的剧烈程度。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除铯外,都是银白色。
导热性导电性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熔沸点逐渐下降。
4.碱金属元素的保存Li封存在石蜡中(一般固体,液体也可以)Na浸没在煤油里K浸没在煤油或石蜡油铷和铯过于活泼,一般实验室保存不了8.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Li,NaK比水轻。
Na:浮融游响红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9.卤素单质保存颜色状态F2实验室无法保存淡黄绿色气体Cl2短期保存:集气瓶黄绿色气体Br2棕色试剂瓶中水封,深红棕色液体不用橡胶塞I2密封,棕色试剂瓶紫黑色固体10.卤素单质与氢气,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现象11.*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三、核素5.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6.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如氢:氕、氘、氚7.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8.同位素的应用:14C考古时测定文物年代,氘氚用于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恶性肿。
瘤12.元素周期律周期性*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变化的规律。
9.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0.由内到外每个电子层最多2n2,最外层最多8个,次外层最多18个,倒数第三层最K、L、M、N⋯⋯Q多32个。
第1、2、3、4⋯⋯、7层名称分别为11.原子半径的变化;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氧化性、还原性的变化*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电荷数增大,最外层电子数,因此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增加,原子核带正电,二者吸引力增大,使得外层电子离核更近由于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加,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大。
核内质子多1个,正电荷多1个个核外电子多1个,负电荷多一原子核内外吸引力增大,原子半径减小。
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P>Si。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Li<Na<K<Rb<Cs,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向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
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1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意义: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由于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所以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
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
农药由含砷到含磷,毒性减小。
过渡元素(ⅢB族到VⅢ族的化学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12.化学键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同原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极性共价键)离子化合物:通常,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与熔沸点有关)氢键:有些氢化物分子间存在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叫氢键。
主要存在于H,O,N,F元素间。
化学反应: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由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反应,不是化学反应重点14.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例子)*元素的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指的对象是元素,还原性和氧化性指的对象是物质。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H2越简单(置换氢气的速度越快),金属性越强(具体现象)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即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③发生置换反应:强制弱(若甲可以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则甲强于乙)④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⑤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一般金属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金属性越强,还原性越强。
(在氢以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氢以后的金属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硝酸反应时,浓硝酸一般生成NO?,稀硝酸生成NO)【大多数酸溶于水都能电离出H+,氢离子具有弱氧化性,所以,酸都有氧化性。
非氧化性酸是指在反应中只能表现出氢离子的弱氧化性的酸。
如:HCl,HBr,HF,磷酸,稀硫酸氧化性酸:一般是含氧酸,是指酸中除了氢、氧元素之外的中心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氧化性。
浓、稀硝酸,浓硫酸,次氯酸,氯酸,亚氯酸,高氯酸,亚硝酸等。
】钾钡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KBa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HgAgPtAu⑥发现年代:不活泼,游离态;活泼:化合态⑦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一般情况下,活泼性强金属电极做负极。
⑧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但铁的金属性强于铜。
⑨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15.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F>O>N>Cl>Br>S,I>C>At>H>P>As>Te>B>Si*氧化性与还原性:升价失电氧氧氧、升氧降还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
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和活泼非金属单质(如:氟、氯、氧等)一般具有氧化性,而处于低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还原性。
①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大。
②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③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氮原子氧化性弱于氯原子)④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⑤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甲烷比氨稳定)⑥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⑦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⑧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反应方程式左强右弱)⑨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
【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6.判断化学键类型AlCl3共价化合物CaH2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构成的晶体。
例:所有非金属氢化物如HF。
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O2、稀有气体分子【但是金刚石和单质硅不是!】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
几乎所有的酸。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苯、乙酸。
所有常温下呈气态、液态的物质(除汞外)、易挥发的固态物质。
原子晶体:相邻原子之间只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
例:金刚石、硅单质、SiO2、SiC、晶体锗、氮化硼、晶体硼判断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17.分子晶体一般是由分子构成,可以是极性分子,也可以是非极性分子。
而原子晶体一般由单个原子构成。
18.分子晶体一般硬度、熔点较低,而原子晶体一般硬度、熔点很高。
比如白糖属于分子晶体,而钻石属于原子晶体,白糖熔点范围很宽:150-190℃,而金刚石的熔点高达达3570℃。
二者硬度、熔点差别很大。
19.分子晶体一般有固、液、气三种存在形式,而原子晶体一般只有固体存在形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