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 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 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 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探究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 使中华民族的危机?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 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09年山东卷)33.(10分)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 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 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 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 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 (I)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 施?(4分)
努力:
①多次上书皇帝.取得支持: ②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兴办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④组织学会,来扩大影响:
效果:
①启发民智——解放了思想; ②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③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④推动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
1、概念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 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 改革,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后失败。因此戊戌变 法也叫百日维新。
相同之处: 1)背景:两国改革前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2)目的:为了摆脱列强压迫,赢得民族独立与发展
3)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材料: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 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 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 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思想理论基础)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的进行;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 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 主张:
1895— 1898
274个
1432万
一.背景:
1、政治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外患+内忧);
2、经济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 舞台; 4、理论基础:维新思想的宣传
抵抗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师夷长 技以制 夷 器物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 民主和 科学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制度 -----思想文化 学习十月革 命;社会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 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材料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 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中,由弱变强。”
你如何认识严复的社会进化论? “想把历史的发展和错综性的全部多种多样的内容都总括在 贫乏而片面的公式‘生存斗争’中,这是十足的童稚之见。” —恩格斯 “---《天演论》前半部是唯物的,后半部是唯心的。” ----毛泽东
知识结构
第1 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2 课
第3 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背景 内容
第4 课
戊戌政变
结果
民 众 的 痛 苦 ( 漫 画 ) 阅读思考:结合图片与教材内容思考:戊戌变法运动是 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掀起的?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1863— 1894 企业数 资金额(万 元) 119个 680万
戊戌变法 失败 封建危机虽然加剧 但封建势力强大;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 无实权的皇帝 变法令如“一纸空文” 脱离了群众
自由资义时期;列强集 向帝义过渡阶段;列强掀 中侵略中国(有利的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 国际环境) 际环境不利。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 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 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 (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 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 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 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 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 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 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 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 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 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商战”;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评价: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 想做了理论准备.
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2)发展--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问题讨论: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 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特色,试比较异同 避祸 .” ——康有为 基本主张相同 材料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通过变法,确立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本主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特点、侧重 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侧重于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 纲常名教;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康有为
试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
原因: 中国国情: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底固,影响深远。 自身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使其不敢公开反封建。 利:尊重国情,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更好宣传维新 思想 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使其不可能与 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国闻报 强学会 时务学堂
时务报
强学报 万木草堂
为了扩大影响,使变法思想能“上达天听,下达民 众”,公车上书后,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做了哪些 努力?效果如何?
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外国资本 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加紧资本输出 政治:瓜分狂潮 “门户开放”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岌岌可危……
四 万 万 人 齐 下 泪 , 天 涯 何 处 是 谭 神 嗣 州 同 ?
世 间 无 物 抵 春 愁 , 合 向 沧 冥 一 哭 休 .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从背景.直接目的看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具有进步性 从根本目的看 ③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 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从思想启蒙的作用看
历史背景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维新思潮;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年的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标志:《定国是诏》的颁布)
4.失败-----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
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 君子”)
探究: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 败的原因。从中,你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着 改革的成败?
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兴起——维新思潮; 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①具有爱国性; ②具有进步性; ③具有启蒙性;
戊 戌 变 法
变法经过 失败原因 性质
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 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 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 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 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 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 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 位。(8分)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 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 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救 国”的倡导;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特点: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产业结构、地区分布不合理) 双重压迫;艰难发展。 (3)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 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公车上书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进京应试的举人。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 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将维新思潮发展为爱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
为了扩大影响,使变法思想能“上达天听,下达民 众”,公车上书后,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做了哪些 努力?效果如何?
(09年福建ຫໍສະໝຸດ Baidu)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 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 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 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 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对戊戌变法的失败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 的?(4分)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群众 基础 国际 环境
明治维新 成功 推翻了幕府统治;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 的倒幕派实力强大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归纳:制约改革成败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反映大多数人 的愿望和利益而得到广泛支持;
(二)改革派和反对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实力.政治地位等); (三)改革的策略.步骤是否得当; (四)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如改革意志; (五)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三、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