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5— 1898
274个
1432万
一.背景:
1、政治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外患+内忧);
2、经济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 舞台; 4、理论基础:维新思想的宣传
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思想理论基础)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的进行;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 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 主张:
抵抗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师夷长 技以制 夷 器物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 民主和 科学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制度 -----思想文化 学习十月革 命;社会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 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维新思潮;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年的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标志:《定国是诏》的颁布)
4.失败-----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
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 君子”)
探究: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 败的原因。从中,你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着 改革的成败?
知识结构
第1 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2 课
第3 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背景 内容
第4 课
戊戌政变
结果
民 众 的 痛 苦 ( 漫 画 ) 阅读思考:结合图片与教材内容思考:戊戌变法运动是 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掀起的?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1863— 1894 企业数 资金额(万 元) 119个 680万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主义初步发展 (1)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救 国”的倡导;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特点: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产业结构、地区分布不合理) 双重压迫;艰难发展。 (3)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 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外国资本 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加紧资本输出 政治:瓜分狂潮 “门户开放”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岌岌可危……
四 万 万 人 齐 下 泪 , 天 涯 何 处 是 谭 神 嗣 州 同 ?
世 间 无 物 抵 春 愁 , 合 向 沧 冥 一 哭 休 .
公车上书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进京应试的举人。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 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将维新思潮发展为爱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
为了扩大影响,使变法思想能“上达天听,下达民 众”,公车上书后,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做了哪些 努力?效果如何?
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兴起——维新思潮; 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①具有爱国性; ②具有进步性; ③具有启蒙性;
戊 戌 变 法
变法经过 失败原因 性质
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 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 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 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 而立可铺设,则莫如,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 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 位。(8分)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 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 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09年福建卷)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 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 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 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 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 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09年山东卷)33.(10分)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 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 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 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 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 (I)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 施?(4分)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对戊戌变法的失败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 的?(4分)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群众 基础 国际 环境
明治维新 成功 推翻了幕府统治;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 的倒幕派实力强大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国闻报 强学会 时务学堂
时务报
强学报 万木草堂
为了扩大影响,使变法思想能“上达天听,下达民 众”,公车上书后,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做了哪些 努力?效果如何?
材料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 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中,由弱变强。”
你如何认识严复的社会进化论? “想把历史的发展和错综性的全部多种多样的内容都总括在 贫乏而片面的公式‘生存斗争’中,这是十足的童稚之见。” —恩格斯 “---《天演论》前半部是唯物的,后半部是唯心的。” ----毛泽东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 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 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 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探究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 使中华民族的危机?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康有为
试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
原因: 中国国情: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底固,影响深远。 自身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使其不敢公开反封建。 利:尊重国情,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更好宣传维新 思想 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使其不可能与 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从背景.直接目的看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具有进步性 从根本目的看 ③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 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从思想启蒙的作用看
历史背景
归纳:制约改革成败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反映大多数人 的愿望和利益而得到广泛支持;
(二)改革派和反对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实力.政治地位等); (三)改革的策略.步骤是否得当; (四)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如改革意志; (五)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传统文化价值观等
三、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相同之处: 1)背景:两国改革前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2)目的:为了摆脱列强压迫,赢得民族独立与发展
3)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材料: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 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 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 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商战”;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评价: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 想做了理论准备.
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2)发展--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问题讨论: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 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特色,试比较异同 避祸 .” ——康有为 基本主张相同 材料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通过变法,确立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本主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特点、侧重 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侧重于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 纲常名教;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努力:
①多次上书皇帝.取得支持: ②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兴办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④组织学会,来扩大影响:
效果:
①启发民智——解放了思想; ②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③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④推动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
1、概念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 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 改革,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后失败。因此戊戌变 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失败 封建危机虽然加剧 但封建势力强大;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 无实权的皇帝 变法令如“一纸空文” 脱离了群众
自由资义时期;列强集 向帝义过渡阶段;列强掀 中侵略中国(有利的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 国际环境) 际环境不利。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 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 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 (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 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 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 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 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 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 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 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 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 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