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仁政的重 要性,并呼应开头。
关键句段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01
梁惠王自称对国家尽心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后文孟
子的仁政思想提供对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02
梁惠王在灾荒年份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其一定程度的爱民之心,
但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相比仍有差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治理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思考题
“仁政”思想的内涵
仁政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仁政”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社会公益等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 件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与思考题 • 跨学科联系与实际应用 • 课件制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 社会动荡,人民疾苦。
各国为争夺土地、人 口、资源而不断发动 战争。
小组讨论
仁爱之心
领导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注人 民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
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领导者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 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 和人民谋福利。
智慧与决策能力
领导者应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决策 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制定符合 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
沟通与协调能力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能力,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共同
哲学角度:孟子人性论和道德观探讨
孟子人性论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59页)
养 民——王道之始 富民 教 民 —王道之成
节 自 体 百 俭 省 恤 姓
(比 喻)
统治者态度
(对比、比喻)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有饿莩 归罪于 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 武器
提出问题 尽心焉
移其民
移其粟
而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分析问题
走
未施 仁政
喻
梁惠王 邻国之君 之始 之果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 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 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3.兵
(1)弃甲曳兵而走 (2)上使外将兵 (3)可汗大点兵
兵器
军队 士兵 军事、战争
(3)兵旱相乘
特殊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 然后停下来。 例子: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有些峰峦得着阳光,有些峰峦得不着。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yè )兵 ,同“途” (2)涂( tú )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n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通毋 )失其时 (5) 无( wú (6) 谨庠( xiá )序之教 ng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效果
—— —— —— ——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 ——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 ——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 ——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申之以孝悌( )
tì
核心话题
文章分析
01
民不加多
02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民不加多
PART 02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固定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讨 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53张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 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 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 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 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 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 忧心忡忡。
给下列字注音:
1、王好战:
hào
2、弃甲曳兵:
yè
3、数罟不入洿池: cù gǔ wū
4、衣帛:
Yì bo
5、鸡豚狗彘:
tún zhì
6、庠序:
xiáng
7、饿莩:
piǎo
罪: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1、请以战喻 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认为 动词
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1、比 2、对 3、在
介词 介词 介词
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是光照千古的儒学圣人,是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思想巨匠,是描绘盛世宏图的设计大师。
从诸葛亮高卧隆中到纵横天下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看到孟子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蓝图的巨大意义;从苏武北海牧羊,刀斧逼之不改其志,富贵诱之不变其节的壮举中,我们能看到孟子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同样能看到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课前预习壹[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作者档案馆]372289孟子(约公元前—前),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人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被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基础知识壹一、读准字音洿池()数罟()()...鸡豚()鱼鳖()..庠序()()狗彘()...饿莩()孝悌()..弃甲曳兵()养生丧死()..二、古字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4.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五、翻译句子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是……也”,代词与语气词连用,表判断)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也”表判断)课文探究壹一、主旨提炼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民才能“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9张
问题探究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 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 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 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 呢?
问题探究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 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 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 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1)弃甲曳( yè )兵 (2)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 无( wú,通毋 )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 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 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 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课文翻译
第三段: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
了,那也是逃跑啊。” 第四段: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39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 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无、颁、涂
二、古今异义
河内 走 养生 然而
三、重要虚词
邻国之民不加少
之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填然鼓之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请以战喻 以时入山林
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河内凶亦然
然 填然鼓之
然而不王者
弃甲曳兵而走
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鱼鳖(biē)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yì)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 (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三读: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请梳理此文的思路
1、提出问题
梁惠王:尽心——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如寡人
结果:民不加少
感到 困惑
为何提出这个问题? 外战内劳——需要人力
文本解读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 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 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 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 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 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1)观察、仔细看
察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
(4)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直
(1)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弯”相对
(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正确的、正直的
(3)与单于相直(《汉Biblioteka 》) (与单于相面对) 面对、遇到
(4)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
(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是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 观察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 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不见 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2021/3/12
8
翻译第二段:
2021/3/12
9
• 孟子对曰:“王 • 请:请允许我。
好战,请以战喻。• 喻:打比方。
填然鼓之,兵刃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
•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 了,这也是逃跑啊。”
•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2021/3/12
15
•翻译第五段
2021/3/12
16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2021/3/12
12
•翻译第三、四段
2021/3/12
13
• 曰:“不可。 •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
耳:罢了毋”,
知此,则无 译为“不要”
望民之多于 • 望:希望
邻国也。
• 于:比,介词
2021/3/12
14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6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 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 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2021/3/12
7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 • 品读鉴赏之
——我能明议论之法
孟子怎样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王好战,请以战喻”
设喻:
五十步
百步(数量不同,实质相同)逃
梁惠王 邻君(形式不同,本质相同)不尽心
不违农时(农)
仁 政 七
王
不入洿池(渔) 道
以时入山林(林)
之 始
条 树之以桑(纺) 王
畜鸡豚狗彘(牧)
道 之
勿夺亩时(农) 成
养生丧sāng死
衣yì帛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小组合作,完成句意疏通,词语理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之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他国继时承期并邹发国展人了,孔儒子家“学仁派”代的表学人说,,后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 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 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论据类型——事实(事件、事 例)、理论(名言格言警句和 逻辑分析证明)!
使用论据的方法——用事实、 用理论、用比喻、用对比!
论据类型、使用论据的方法——事实、 理论(名言格言警句和逻辑分析)用事 实、用理论、用比喻、用对比!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摆事 实)、理论论证(讲道思路
劝:鼓励、勉励!
学:学习!习:温习、复习、练习!
标题——鼓励学习?鼓励学 习?鼓励学习?
荀子的议论文
论题鲜明! (论点)? 结构严谨! 说理透彻! —————逻辑性强!
自理思路:三大问题?
学习什么? 怎么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自理思路
鼓励——学习内容! 鼓励——学习态度、纪律、 习惯、方法?
鼓励——学习目的? 鼓励——学习意义、作用?
论述文章——议论文
论点:作者要证明的观点!
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材 料! 论证:如何安排、使用—— 哪些材料、理由?
议论文——《劝学》
论点:学习不能够停止?
(勤奋?学习有巨大的作用?)
论据:理由、材料? 论证:如何安排、使用?
论据(事例、理论:比喻、对比?)
断章取义?
论点:学习不能够停止
论点:(君子?我们?)不能够 停止学习!
内容、态度、纪律、习惯、 方法、目的、意义作用?
论据类型? 使用论据的方 法?
论据
一、青胜蓝、冰寒水、木成轮、金变利。
二、登高博见、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 楫绝江河。 三、1、“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 龙”。 2、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骐骥一跃不及 驽马十步”、“舍,不折朽木;不舍,镂金石”、 “蚓用心一,食土饮泉;蟹用心躁,寄居他穴”。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 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
8、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 9、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 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 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 矣。 ·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10、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 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 虽察辩,散儒也。 · 11、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 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 12、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 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 13、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 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全文: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 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
6、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 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 其所立乎! ·
作业:
《劝珍惜》为题 写成一篇议论文!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 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 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 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一、青胜蓝 冰寒水、木成轮、金变利
——————君子智明无过
二、登高博见、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 里、假舟楫绝江河——善假物成君子!
论据(事例、理论:比喻、对比?)
三、1、“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 渊,生蛟龙”——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 心! 2、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及驽马十步”、“舍,不折朽木;不 舍,镂金石”、“蚓用心一,食土饮泉;蟹 用心躁,寄居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