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管理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导言: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疾病进展快、预后不良、需要特殊监护和处理的婴幼儿。
对于高危儿的管理和治疗,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会诊转诊制度,以确保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包括定义、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等方面。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1.定义高危儿是指在生理、生化、病理、病理生理、行为、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异常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和管理的婴幼儿。
2.管理目标高危儿管理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高危儿的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其生命质量,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3.管理内容(1)特殊监护:建立高危儿特殊监护室,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设备,进行监测和护理,确保婴幼儿的生命安全。
(2)营养支持:根据高危儿的营养需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婴幼儿获得充分的营养。
(3)早期干预:对于已知的高危因素,如早产、出生缺陷等,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4)定期随访:建立高危儿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5)家庭教育:向婴幼儿家庭提供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高危儿,提高家庭照护能力。
二、会诊转诊制度1.定义会诊转诊制度是指在高危儿管理过程中,根据需要将患儿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或请其他专科医师会诊,以确保高质量的诊疗和干预。
2.转诊适应证(1)病情复杂、病因未明确的高危儿;(2)需要进行高风险手术的高危儿;(3)需要接受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的高危儿。
3.转诊步骤(1)确认转诊需求:主治医师根据患儿病情和需要,判断是否需要转诊。
(2)选择转诊机构或专科医师:根据患儿的疾病类型和治疗需求,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师。
(3)办理转诊手续:填写转诊申请表,注明详细的病情及转诊目的、需求等信息。
(4)转诊评估:转诊申请提交后,接收医疗机构或专科医师会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接收转诊。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高危儿的管理工作,提高高危儿的登记、跟踪和干预效果,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高危儿的定义高危儿是指出生时、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在生长、发育、营养、体质、行为及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疑难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婴幼儿。
三、高危儿的登记标准1.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儿等出生时的高危因素。
2. 患有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脑瘤、癫痫、自闭症等疾病的新生儿。
3. 围产期造成的窒息、窘迫、缺氧、吸入细菌感染等情况引起的高危。
4.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言语迟滞、智力障碍等高危因素。
5. 有家庭暴力、虐待、疏离、忽视等情况的高危儿。
四、高危儿的登记管理1. 高危儿登记范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及相关机构都可以登记高危儿,必须及时向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 登记程序:医疗机构发现高危儿,应及时登记,然后向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由卫生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核实,确定高危等级。
3. 登记内容:高危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病史、家庭背景、父母身体状况等。
4. 登记时限:医疗机构必须在发现高危儿后24小时内完成登记,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统计汇总:卫生主管部门每季度应对高危儿进行统计汇总,制定干预措施。
五、高危儿的跟踪干预1. 跟踪方式: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高危儿跟踪系统,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跟踪高危儿的健康状况并制定干预方案。
2. 干预措施: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包括营养补充、体能锻炼、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
3. 定期复查:高危儿应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复查,检测体格、心理和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干预计划。
4. 家庭指导:卫生主管部门应开展高危儿家庭指导工作,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和营养指导,帮助家庭做好高危儿的日常护理工作。
六、高危儿的评估和转归1. 评估标准:高危儿的转归应根据身体健康、发育水平、智力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制定长期性的跟踪计划。
某医院高危儿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我院对高危儿的诊疗水平,保障母婴安全,降低高危儿死亡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高危儿患者及其家属。
第三条高危儿管理制度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高危儿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医疗质量。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医院设立高危儿管理小组,负责高危儿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高危儿管理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1. 儿科主任:负责高危儿管理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2. 儿科主治医师:负责高危儿的诊疗、随访和病情评估;3. 儿科护士:负责高危儿的护理、观察和记录;4. 儿科其他专业人员:负责高危儿的相关辅助检查和康复治疗。
第三章高危儿识别与评估第六条医院对出生后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新生儿,应视为高危儿:1. 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或高于4000克;2. 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7分;3. 出生后出现呼吸、心跳、体温、血糖等生命体征不稳定;4. 有遗传、感染、出生缺陷等高危因素;5. 家族有严重遗传性疾病史。
第七条高危儿评估包括:1. 生长发育评估: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2. 神经系统评估:观察新生儿神经反射、肌张力、运动发育等;3. 呼吸系统评估: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等;4. 消化系统评估:观察新生儿喂养、大便、黄疸等;5. 其他系统评估:如心血管、泌尿系统等。
第四章高危儿诊疗与护理第八条高危儿诊疗:1. 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 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 对病情严重的高危儿,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第九条高危儿护理:1. 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室温适宜,做好保暖措施;2. 定期观察新生儿皮肤、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3. 观察新生儿喂养、睡眠、大小便等情况;4. 对病情严重的高危儿,及时通知家属,做好心理护理。
第五章高危儿随访与康复第十条高危儿随访:1. 定期对高危儿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2. 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3. 做好高危儿家庭指导,提高家长对高危儿的关注和护理能力。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在婴幼儿期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特殊管理和护理的儿童。
下面是一些管理方案和措施,以确保高危儿的综合护理和健康发展:1. 早期筛查和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和评估,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
这可能包括遗传性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疾病等。
通过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2. 综合护理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护理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医疗、营养、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定期复查和检测: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和复查,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听力视力测试等。
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4. 适时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的问题进行适时干预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况,并促进正常的发育和功能。
5. 营养支持和管理:对高危儿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促进健康成长和发育。
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技术、特殊配方奶粉等。
6. 高危环境防护:为高危儿提供安全、清洁和舒适的环境,防止感染和其他伤害。
对亲属、护理人员和访客进行卫生教育,保持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
7. 家庭支持和教育:提供家长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高危儿的特殊需求和管理要求。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照顾高危儿并应对潜在的挑战。
8. 多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进行高危儿的管理和护理。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共享信息和协调护理计划。
以上是一般性的高危儿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应根据不同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士的建议来制定。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出现各种生命危险的婴儿,其生理、心理、营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风险。
为了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一、早期评估与筛查对于高危儿,首先要进行早期评估与筛查,以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程度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评估包括婴儿的出生史、家族史、产程情况等,筛查则包括婴儿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听力筛查等。
通过早期评估与筛查,可以及早发现高危儿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针对不同的高危儿,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诊断、发育情况、营养需求等,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措施。
护理计划应包括婴儿的喂养、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确保高危儿得到全面的照顾和支持。
三、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高危儿的营养需求较高,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
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疾病特点,制定适宜的喂养方案。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可以采用母乳喂养或特殊配方奶粉喂养,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对于存在吞咽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婴儿,可采用管饲或其他途径进行喂养。
四、密切监测与观察高危儿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与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监测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包括皮肤颜色、呼吸状况、喂养情况等方面的观察。
通过密切监测与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高危儿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五、良好的环境管理高危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一个安全、温暖、舒适的环境。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噪音和刺激性气味的干扰。
此外,还需要注意婴儿床的选择和使用,保持床铺的清洁和舒适。
六、心理支持与亲子关系建立高危儿的父母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还需要帮助高危儿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强婴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高危儿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高危儿如何进行健康管理【高危儿的概念】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到3岁内具有可能影响身心发育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的儿童。
专业人员根据标准进行儿童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高危儿管理的意义】高危因素不利于儿童发挥最佳发展潜能,规范管理有助于高危儿发挥潜能,明显改善预后、减少伤残、提高人口素质。
【高危儿管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建立专案管理:全面收集高危儿童的信息,详细了解家族史、母孕史、儿童出生史以及生长发育等。
2.评估内容:儿童近期患病、家庭养育情况;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前囟大小以及全身体格检查);生长监测与评估(生长曲线图、营养评估、骨代谢、骨龄等);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采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特殊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眼底筛查、诱发电位、超声、颅脑核磁)等。
3.检查频次:6月龄以内每月1次;7-12个月每2月1次;1-2岁每3月1次;2-3岁每6月1次,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调整检查频次。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指导】1.营养干预:重视生长曲线图的使用,明确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评价,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均衡膳食、合理喂养、营养素补充等个体化指导,纠正不良进食和喂养行为,必要时转介至相应专科诊治。
2.运动发育:根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和具体运动能力的水平,在家庭日常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运动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
3.认知发育:给儿童自由探索的机会,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和交流玩耍,促进儿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发育。
4.语言发育:在日常活动中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从引导儿童“看、指、说”3个层面进行支持,在儿童回应、表达时给予肯定。
5.家庭养育:重视家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在儿童早期进行以依恋为中心的家庭养育干预,为儿童提供回应性照护和良好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大脑和神经的发育。
儿保科高危儿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高危儿是指在孕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可能存在各种健康问题的儿童。
为保障高危儿健康成长,提高儿童保健水平,本计划旨在加强儿保科高危儿管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高危儿早期识别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2. 加强高危儿家庭支持,提高家庭保健意识。
3. 建立健全高危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危儿信息共享。
4. 提升儿保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高危儿诊疗能力。
三、具体措施1. 高危儿早期识别(1)加强孕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的健康检查,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重点关注。
(2)建立高危儿筛查制度,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诊断。
(3)对高危儿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家庭支持(1)加强高危儿家庭健康教育,提高家庭保健意识。
(2)定期开展高危儿家庭随访,了解家庭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3)建立高危儿家庭支持小组,加强家庭间的交流与合作。
3. 高危儿信息管理系统(1)建立高危儿信息数据库,实现高危儿信息共享。
(2)定期更新高危儿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加强高危儿信息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
4. 业务水平提升(1)组织儿保科工作人员参加高危儿诊疗相关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分享高危儿诊疗经验。
(3)鼓励儿保科工作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
四、工作步骤1. 制定高危儿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和责任分工。
2. 建立高危儿筛查制度,开展新生儿早期筛查。
3. 加强高危儿家庭支持,提高家庭保健意识。
4. 建立高危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5. 组织业务培训,提升儿保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6. 定期评估高危儿管理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五、总结通过实施本高危儿管理工作计划,我们将不断提高儿保科高危儿管理水平,为高危儿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高危儿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提高高危儿的康复几率,促进高危儿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学校、社区以及其他托管机构对0-3岁高危儿的管理。
三、高危儿的定义1. 高危儿是指0-3岁之间,存在着某些高风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患病或残疾的儿童。
2. 高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畸形、家族遗传病史、妈妈妊娠期间患有严重疾病等。
四、高危儿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设备1. 高危儿管理机构应该有符合儿童活动的环境设施。
2. 包括适宜的房间温度、光照、空气质量、卫生设施以及儿童安全设施等,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舒适。
5. 儿童康复护理区域应区分为不同区域,保证各个康复区域的活动空间和不同康复项目的实施条件。
六、高危儿管理制度的内容1. 高危儿的登记和档案管理(1)高危儿应该在出生后及时进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
(2)建立档案的信息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出生史、诊断及治疗情况等。
(3)档案应保密,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2. 高危儿的定期体检和评估(1)高危儿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例如身高、体重、头围等。
(2)定期进行康复能力评估,以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计划。
3. 高危儿的康复治疗(1)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2)康复治疗应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能治疗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其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4. 高危儿的饮食管理(1)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确保高危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2)根据高危儿的特殊情况,如过敏等,进行个性化的饮食管理。
5. 高危儿的心理支持(1)为高危儿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困境和压力。
(2)建立家长互助组织,提供经验交流和互助机会。
7. 高危儿的监护人责任(1)监护人应积极配合高危儿的康复治疗和发展计划。
(2)监护人要定期参加康复培训课程,以增强对高危儿的护理技能。
八、高危儿管理制度的执行1. 制度应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
高危儿管理的范畴
高危儿管理的范畴1.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出生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克)。
·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者。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新生儿患有各种影响生活能力的出生缺陷(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高龄分娩(>35岁)、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育能力者等。
2.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高危儿童早产(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克)宫内/产时/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
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3.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 新生儿眼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7天并有连续吸氧(高浓度)史。
临床上存在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或怀疑有与眼病有关的综合征,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小眼球、眼球震颤等。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颅面形态畸形、大面积颜面血管瘤,或者哭闹时眼球外凸。
出生难产、器械助产。
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
4.试点项目中的高危儿管理范围现阶段倾向于发育风险因素产伤、宫内/产时/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或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多胎等。
新生儿期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宫内感染、肺炎、败血症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等。
影响生长发育的严重出生缺陷、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如反复自然流产史、死胎、死产等)、初产年龄<18岁或>35岁。
高危儿 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引言高危儿指的是指在出生后的30天内需要严密观察和干预、照料的新生儿,他们可能因为早产、低体重、遗传疾病、出生时窒息等原因而面临生命威胁。
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和保障高危儿健康成长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旨在减少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存。
二、管理目标1. 提高高危儿存活率2. 提升医疗护理水平3. 减少高危儿并发症4. 提升高危儿生活质量三、管理范围高危儿管理制度范围涵盖以下内容:1. 高危儿的筛查和评估2. 高危儿的监护和干预3. 高危儿的护理和喂养4. 高危儿的家庭支持和康复5. 高危儿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四、具体措施1. 高危儿的筛查和评估(1)建立高危儿筛查制度,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遗传疾病等风险因素的初筛和细筛。
(2)开展高危儿评估,对筛查出的高危儿进行全面的身体和精神发育评估,明确高危儿的风险程度和干预方案。
2. 高危儿的监护和干预(1)建立高危儿监护团队,包括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干预。
(2)制定高危儿的治疗方案,包括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感染预防和控制等干预措施。
3. 高危儿的护理和喂养(1)建立高危儿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包括体温监测、清洁护理、床位翻身等护理措施。
(2)制定高危儿的喂养方案,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特殊配方奶粉喂养等。
4. 高危儿的家庭支持和康复(1)为高危儿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应对高危儿的健康问题和生活困难。
(2)建立高危儿康复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康复训练、家庭照护、社会关怀等服务。
5. 高危儿的健康教育和预防(1)开展高危儿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高危儿的关注和关心。
(2)加强高危儿疾病预防工作,推广乳房疾病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等知识。
五、管理保障1. 建立完善的高危儿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高危儿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 加强高危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高危儿的就诊条件和医疗环境。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引言:在医院儿科门诊中,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保障高危儿童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危儿,即指生理、生化或生态状态异常或有疾病风险的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
高危儿的管理需要精细而全面的护理、监护和跟踪,以便提早发现并处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风险和损害。
本文将探讨高危儿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管理流程和关键措施。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提早发现问题:高危儿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体检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高危儿的问题,包括发育迟缓、异常的生理指标、遗传疾病等。
提早发现问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 预防并发症:高危儿通常具有较多的并发症风险,如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高危儿管理制度,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并发症预防,比如提供充足的疫苗接种、注意卫生保健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促进家庭关怀:高危儿通常需要家庭的额外关怀和支持。
高危儿管理制度可以提供家庭教育和指导,帮助家长学习如何照顾高危儿、管理并发症风险,并提供心理支持,以促进家庭关怀和儿童健康成长。
二、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管理流程1. 识别高危儿:医院儿科门诊通过分析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验结果,初步识别高危儿的风险。
2. 建立高危儿档案:对于初步识别的高危儿,建立详细的高危儿档案,包括病历、体格生长发育曲线、相关检查结果等。
3. 制定个体化监护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监护计划,内容包括定期体检、特殊检查、药物治疗等。
4. 定期复查和评估:高危儿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以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并发症风险等。
5. 提供家庭教育和指导:针对高危儿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和指导,包括喂养技巧、疾病预防、早期教育等。
6.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高危儿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儿科医生、心理学家、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确保对高危儿提供全面的密切关注和治疗。
三、高危儿管理制度的关键措施1. 定期体检和评估:高危儿应定期进行体检和评估,检查身高体重、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以及心理评估、发育评估等。
高危儿定义、管理制度
高危儿定义: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以及幼儿期存在高危因素的小儿,称为高危儿。
胎儿期高危因素:母亲孕早期先兆流产,孕期感染(如TORCH感染、乙型肝炎、HIV感染),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母妊高症,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功能不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离、脐带高危绕颈,遗传因素(染色体病、基因病),其他(如不良环境、孕母贫血、肝肾疾病、吸毒、不良情绪、未进行产前保健)等。
分娩期高危因素:产时窒息、难产、剖宫产、产伤等。
新生儿期高危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黄疸过深、时间过久),严重感染性疾病、寒冷损伤等。
婴幼儿期高危因素:颅内感染、颅外伤、颅内出血、中毒以及缺乏刺激,生活环境不良、缺乏刺激、反复感染等。
高危儿管理常规:高危儿专案管理是指对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日后发育期(一般指幼儿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因素(高危因素)的小儿均应列入专案管理,加强访视、重点治疗、护理,这是降低幼儿死亡率,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儿童系统保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危儿范围: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中度以上肥胖症、中度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功能低下症、苯丙铜尿症、听力障和精神发育退滞的息儿,均属高危儿范畴二、立案:一经发现高危儿均应及时专册登记,列入专案管理,同时在儿童保健手册的封面做好高危儿的标识。
根据每个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做好管理和治疗记录。
三、管理方法(一)预约:约定时间来保健门诊诊治。
(二)(二)随访:因患病情或其他原因未按预约时间前来诊治的,要上门进行随访、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喂养。
凡属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活动期佝偻病的患儿,每月至少随访一次,其他高危儿视病情而定。
中度以上肥胖症,每季度随访1-3次。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
(一)登记管理
1.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贵州省母子健康手册》发现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儿童;或在健康检查、发育筛查等时发现生长发育偏异的儿童。
2.登记、转诊与追访:填写“高危儿童登记表”,转诊至上一级妇幼保健机构,并追访转诊结果和是否结案转回。
3.健康指导:告知高危儿童专案管理的重要性及社区资源,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自我监测,为家庭提供营养喂养、心理行为发育、家庭养育等预见性指导。
(二)专案管理
1.专案登记:区(县)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建立档案,收集信息,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专案管理进行高危儿童随访。
2.生长发育监测:在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健康检查基础上,结合高危因素和生长发育状况酌情增加监测频次。
进行常规生长发育监测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理及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和评估。
3.咨询和预见性指导:依据儿童健康状况、体格生长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价结果,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的预见性指导。
4.早期干预:为生长发育偏异的儿童提供家庭内早期干预指导和/或机构内早期干预,并定期开展干预效果评估。
5.转诊与结案:对筛查异常者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评估、诊断和治疗,如机构无诊疗条件,可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将达到结案标准的儿童转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一、引言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或新生儿期存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问题的儿童。
为了加强高危儿的管理,提高高危儿的生存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高危儿的管理。
三、高危儿的定义和分类(一)高危儿的定义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或新生儿期存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问题的儿童。
(二)高危儿的分类 1. 胎儿期高危儿 (1)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2)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
(3)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过期产等。
(4)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等。
分娩期高危儿 (1)难产、剖宫产、产程延长等。
(2)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3)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等。
新生儿期高危儿 (1)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2)新生儿颅内出血、脑积水等神经系统疾病。
(3)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先天性疾病。
四、高危儿的筛查和诊断(一)高危儿的筛查 1. 产前筛查 (1)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唐筛、无创 DNA 检测等,及时发现胎儿异常。
(2)对于高危孕妇,应增加产前检查的频率和项目,如羊水穿刺、脐血穿刺等,进一步明确胎儿的情况。
产后筛查 (1)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评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听力筛查、视力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及时发现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二)高危儿的诊断 1. 对于产前筛查或产后筛查发现异常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如头颅 CT 、MRI 、脑电图、染色体检查等,明确新生儿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对于高危儿的诊断,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高危儿的管理和随访1. 2. 1.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概述高危儿是指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环境自然因素、生活习性等原因导致患有某种疾病风险较高的儿童。
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高危儿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旨在提供系统细致的服务,有效帮助管理高危儿。
二、高危儿管理范围1. 早产儿:早产儿是指孕期小于37周的婴儿,因为早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需要进行精心照料。
2.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由于体重偏低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如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低下等,需要特殊管理。
3. 先天性心脏病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即患有的心脏畸形,对患儿的身体发育和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接受定期的专业治疗与监护。
4. 遗传病儿:遗传病儿是指由于父母携带遗传性疾病基因而导致的遗传病,需根据患者基因型进行个性化治疗,避免疾病发生。
5. 早产儿后遗症:早产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后遗症,如视力问题、听力问题等,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干预。
6.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肺炎等,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及呼吸困难,给孩子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干预。
7.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减等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需要规范治疗,保证患儿的健康。
8. 周产儿:由于母亲怀孕期间不合理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等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以上为高危儿管理的主要范围,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些高危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三、高危儿管理制度内容1. 健康教育和宣传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为家长提供健康知识,使他们了解高危儿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正确的喂养方式,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水平。
2. 个性化管理根据高危儿的具体病情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饮食管理、睡眠管理、健康监测等,定期对高危儿进行全面体检、检测,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
高危儿管理
• 经过新生儿科病房的宣教,一般的早产儿在出院后即会到 高危儿门诊建立档案,并开始第一次检查。早产儿的年龄
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按出生年龄计算,第二种是按纠
正年龄计算。早产儿的纠正年龄从预产期开始计算,比如 一个孕32周出生的早产儿,现在出生后10周,计算其纠正 年龄,则为32周+10周-40周=2周,故其纠正年龄为2周。 以此类推,一般至少纠正到1岁。因为有两种年龄的计算, 所以我们对早产儿的要求有两个标准,一个是高标准,一
• 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 能,在神经细胞损伤或破坏以后可以得到 功能的恢复,这个功能只能发生在生长发 育早期,过了一定的敏感期,这种缺陷将 成为永久性。有不少病例证明,在发育的 早期受到脑损伤,既便是头颅CT可见到空 洞或缺损,经过适当的干预,到成年时脑 功能可以不受到影响,而如果成人发生了 同样的脑损伤,则不可能得到完全代偿。
3、关健期理论的支持
• 关健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某一 特定时期或阶段最易获得和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 好的水平。
• (1)著名的“印刻现象” • (2)印度狼孩:卡玛拉 • (3)二战时日本士兵:横井庄一
4、最近中国优和优育协会摇篮工程的科研 成果《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显示通过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的发生,减 轻脑损伤的程度。
• 生长突增期:身高及体重均有两个:婴儿期和
青春期
神经系统则只有一个:0—3岁
这个阶段如果我们给予丰实的环境刺激及 合适的养育方式,使婴幼儿有丰富的早期 经验,就可以让正常婴幼儿的大脑得到充 分的发展。而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大脑的发 育就错过了最佳时机。
神经系统的发育
• 脑细胞分裂、增殖,细胞数增多,在胎儿 期至生后6个月完成。
高危孩子管理制度
高危孩子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高危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加强对高危孩子的管理和关爱,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寄宿机构、福利院等教育、矫治和庇护高危孩子的单位。
第三条高危孩子是指那些身心健康、生活受到根本威胁或者矫治救助需要的18周岁以下少年儿童,包括但不限于犯罪少年、烈性少年、早恋早育少年、家庭矛盾少年、流浪乞讨少年等。
第四条高危孩子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关爱、矫治、教育、保护”的原则,坚持法治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方针。
第五条高危孩子管理工作应该依法,全面加强对其的心理、教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帮助,旨在让高危孩子尽快融入社会,走上正轨。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六条对高危孩子的管理工作属于教育、民政、司法等多个部门,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合作共同进行管理。
第七条学校、寄宿机构、福利院等教育、矫治和庇护高危孩子的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高危孩子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管理规章制度,监督落实教育、保护和康复措施,做好高危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健康和心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管理制度第九条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高危孩子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高危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禁止行为、惩罚措施等。
第十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高危孩子的入户、送教、教管、送社等全程管控的制度,对高危孩子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为了保障高危孩子的合法权益,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家长监护、社会监督等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高危孩子的情况。
第四章教育矫治第十二条教育矫治是高危孩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机构应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治计划,对高危孩子进行个性化辅导和行为矫正。
第十三条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对高危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工作。
第十四条教育矫治应当贯穿高危孩子的全过程,着重对其进行道德、法律、职业等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4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儿童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高危儿是指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异常、特定疾病等原因,或在儿童期患上重大疾病,存在较高风险的儿童。
高危儿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筛查和评估:对出生儿进行筛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为高危儿,并确定其具体危险因素和风险等级。
2. 监测和追踪:对高危儿进行定期监测和追踪,包括生长发育、体格检查、心理发育、功能评估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支持、药物治疗等,以预防和纠正潜在问题。
4. 家庭支持和教育:向高危儿家庭提供相关支持和教育,包括照护技巧、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辅导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照顾高危儿。
会诊制度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对于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患儿,通过会诊的方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建议的制度。
会诊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选择会诊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确保能够全面评估和提供专业意见。
2. 会诊内容:会诊医生集中讨论患儿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并提供会诊报告。
3. 会诊协调:负责协调会诊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各专家能够及时参与和表达意见。
转诊制度是指将患儿从一个医疗机构转诊至另一个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制度。
转诊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转诊标准:确定转诊的标准和条件,例如病情复杂、需要特殊设备或专业技术无法提供等。
2. 转诊流程:明确转诊流程和步骤,包括申请转诊、评估和安排转诊、转诊反馈等。
3. 转诊协作:转诊医疗机构和接诊医疗机构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协作和沟通,确保顺利进行转诊,并在转诊后及时汇报和协助治疗。
高危儿管理制度和会诊、转诊制度的目的是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发展,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确保患儿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重低下(中重度营养不良)管理一、筛查标准:参考200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参照值标准,按年龄别体重低于同性别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二、治疗干预㈠祛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㈡饮食调理:在患儿原摄食量基础上,增加食物的摄入。
首先以补充热量为主,保证主食,在食欲调整不理想情况下,可适当增加一定植物油或含脂肪较多的食物,1岁以上儿童脂肪供能占总热能30-35%;热能的提供从每日每千克60千卡(60kcal/kg/d)逐渐增至120-170千卡(120-170 kcal/kg/d),在体重正常后,应降到正常水平,即占推荐摄入量的90-100%。
㈢药物及其他药物治疗:酌情给予助消化药或营养补充剂。
㈣推拿、捏脊、中药等。
㈤随访时间:每月随访1次。
连续三次随访结果无好转,转诊至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诊治。
三、结案标准经常规治疗后,“按年龄测体重”数值大于等于均值减去两个标准差(P3),或连续三次随访,生长曲线与正常参考曲线平行或上升。
儿童单纯肥胖症管理一、筛查标准采用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2005年生长发育参照值标准中身高(身长)别体重或BMI标准。
1、2岁以下,体重达到身高(身长)别体重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或以上为肥胖。
2、2岁以上,体重达到或超过同年龄同性别BMI(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参照值第95百分位数为肥胖。
3、对可疑为病理性肥胖的儿童应进行相应的检查进一步确诊。
二、干预㈠婴儿肥胖1、提倡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
2、6个月内的单纯性肥胖儿童无需任何干预,至6个月时合理添加辅食。
3、6-12个月的单纯性肥胖儿童无需任何减重措施,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过度喂养。
㈡幼儿肥胖干预方法1、不宜使用任何减重措施,定期监测体格发育情况,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速度。
2、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采用行为疗法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3、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㈢学龄前儿童肥胖干预方法1、进行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分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避免过度进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2、评估健康风险对筛查为肥胖状态的儿童,在排除病理性肥胖之后,需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有下列任何一项指标阳性者为高风险肥胖儿童,需进一步进行相应检查。
①饮食史:过度喂养或过度进食史。
②家族史:包括肥胖、过度进食、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③BMI快速增加:BMI在过去一年中增加超过2.0。
④上述各项均为阴性的儿童,则定期监测体重,一年后重新筛查。
3、高风险肥胖儿童的干预:对肥胖高风险儿童,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下列并发症。
无条件的机构应转诊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
①高血压:收缩压≥120 mmHg,或舒张压≥80mmHg②脂肪肝:可通过B超检查确定③睡眠呼吸暂停:可通过症状和相应检查确定④胰岛素抵抗:可通过观察是否有黑色棘皮症或相应实验室检查确定⑤糖耐量异常:可通过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判定无上述并发症的肥胖儿童,可通过行为矫正和饮食调整进行干预,以保持体重不增或缓慢增加,直至身高别体重恢复正常,并需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上述任何一项并发症的肥胖儿童,需通过行为矫正和饮食调整减轻体重,减重幅度应控制在每月0.5公斤以内。
㈣随访时间:婴儿每月1次,1岁以上每3个月1次。
对有并发症且干预效果不佳的肥胖儿童应转诊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
三、结案标准:身高(身长)别体重恢复正常范围(中位数加减2个标准差以内)。
中度及以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一、诊断㈠Hb降低:血红蛋白<90g/L。
㈡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0fl,MCH<27pg,MCHC<310g/L㈢具有明确缺铁原因:如铁供应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㈣铁剂治疗有效:铁剂治疗4周后Hb上升20g/L以上。
㈤铁代谢检查指标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下述4项至少满足2项。
1、血清铁蛋白降低(SF)<15ug/L,建议最好同时检验血清CRP,尽可能排除感染和炎症对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
2、血清铁(SI)<60ug/dl(10.7umol/L)。
3、总铁结合力(TIBC)>350ug/dl(62.7 umol/L)。
4、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
㈥骨髓穿刺涂片和铁染色:骨髓可染色铁显著减少甚至消失、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0~±)(正常值:+~+++)、铁幼粒细胞比例<15%仍被认为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
㈦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尤其应与轻型地中海贫血鉴别,注意鉴别慢性病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凡符合诊断标准中的的第1和第2项,即存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者,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拟诊。
如铁代谢检查指标同时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可以确诊为IDA。
基层单位如无相关实验室检查条件可直接开始诊断性治疗,铁剂治疗有效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二、治疗干预㈠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合理喂养,给予富铁食物,注意休息。
㈡病因治疗:尽可能查找导致缺铁的原因和基础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去除病因,如纠正喂食和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治疗慢性失血疾病等。
㈢铁剂治疗:尽量口服铁剂治疗。
1、不能进行铁代谢检测基层单位,如患儿符合诊断标准,红细胞形态呈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并具有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明确原因,可拟诊缺铁性贫血,开始诊断性补铁治疗。
有条件的尽可能开展铁代谢指标检查明确诊断。
2、口服铁剂治疗:采用亚铁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
每日补充元素铁2-6mg/kg,餐间服用,每日2-3次。
应在Hb 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
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循证医学资料表明,进铁吸收。
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维生素B12。
间断补充元素铁1~2mg/kg.d,每周1~2次或每日1次亦可达到补铁效果,疗程2~3个月。
㈣疗效标准补铁3-4日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7-10日达高峰,2-3周后降至正常。
补铁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4周后Hb应上升20g/L以上。
补铁后如未出现预期的治疗反应,应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患儿是否按医嘱服药,是否存在影响铁吸收或导致铁继续丢失的原因,应进一步检查或转上一级医院专科诊治。
㈤随访时间:每月1次,干预治疗效果不好应进一步检查或转上一级医院专科诊治。
三、结案标准:1、6个月以上血红蛋白升至110g/L以上,6个月以下小儿血红蛋白升至100g/L以上,并维持8周不下降。
2、贫血症状体征消失。
活动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管理一、诊断㈠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1、胎儿期储存不足母孕期VITD缺乏的婴儿、早产或双胎婴儿出生早期体内VITD。
2、缺少日光照射。
3、摄入不足。
㈡临床表现1、早期多见6个月内,可有易激惹、多汗、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此期常无骨骼D正病变,血钙、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1,25(OH)2常或稍高。
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厚2、活动期骨骼体征:<6个月婴儿,颅骨软化;>6个月,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或X型腿等体征。
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明显降低,血AKP增高,血25-(OH)D、D 显著降低。
骨X线: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毛刷状或杯口1,25-(OH)2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mm。
3、恢复期早期或活动期婴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或恢复,血钙、血D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磷、血AKP、血25-(OH)D、 1,25-(OH)2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mm。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
无任何临床症状,骨X线和血生化正常。
VITD缺乏除骨骼病变外,还可影响其他组织器官,使运动发育延迟,如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反复感染。
儿童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成人期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等。
VITD缺乏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血生化、骨X线摄片。
血清25-(OH)D是VIT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㈢鉴别诊断VITD缺乏性佝偻病需与其他非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VitD性佝偻病、范科尼综合症),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降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鉴别。
儿童慢性腹泻,肝胆胰疾病,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影响VitD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羟化,导致继发性VITD缺乏,亦需鉴别。
二、治疗干预㈠维生素D治疗治疗目的为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Vit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剂量为2000-4000U/d(50-100μg/d),1个月后改为400U/d(10μg/d)。
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 Vit D 15万-30万U/次(3.75-7.5mg/次),肌注,1-3个月后,再以400U/d(10μg/d)维持。
用药1个月后注意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同时应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征及VITD过量。
㈡其他治疗1、钙剂补充乳类是婴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一般佝偻病治疗可不补钙。
2、微量营养素补充应注意其他多种维生素的摄入3、外科手术严重骨骼畸形可外科手术矫正预防措施㈢随访时间:每月1次,干预治疗效果不好应进一步检查或转上一级医院专科诊治。
三、结案标准1、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或消失。
2、血生化恢复正常。
3、X线检查正常或仅有临时钙化带增厚及密度加深。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管理一、诊断1、症状:新生儿和婴儿如有下列表现,就应考虑到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可能性:①出生后持续有心脏、呼吸功能不良的症状;②持续青紫或反复出现神智不清;③喂奶困难,体重不增,激惹不安;④肺部反复出现肺炎样体征;⑤发现心脏外其他先天畸形。
2、体征及相关检查:青紫、心脏杂音等;X线、心电图、心脏B超检查,必要时作心导管或心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无条件的应转诊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
二、管理㈠指导护理营养、避免呼吸道感染,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㈡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监测心脏功能。
㈢根据以下原则,提供手术治疗和手术年龄建议,督促到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并追踪治疗效果。
1、房间隔缺损: 小型房间隔缺损不一定需要手术;有明显左向右分流者,应争取在2-4岁时行手术修补治疗或蘑菇伞装置堵闭缺损;少数患儿症状明显或并发心力衰竭者可提前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