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杰夫.沃尔灯箱作品

合集下载

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
施瓦辛格驾驶鹞式战机的近景镜头都是在全尺寸飞机模型上拍摄,由大楼附近的 起重机操控,飞机起降时吹起的尘土是由CGI技术生成的。
拍摄模型飞机时,剧组在摄影棚中使用了最大的180度绿屏背景
美国政府为本片提供了3架海鹞式战斗机,剧组要支付给飞行员的报酬高达10 万多美元,他们的工资标准是每小时2410美元。
-
哈瑞进入舞会逃出追杀片段总结
炸弹的爆炸,枪战,细节方面都表现了影片制作的精良,及后半部影片就 是两个紧密连接的大型动作场面,精彩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尽数。最为人 津津乐道的,就是在跨海大桥上战斗机攻击货车和史瓦辛格直升机上救爱 妻以及垂直升降的战斗机横行都市的段落。这些大场面的打斗是整部影片 的精华,充分展示了卡麦隆导演豪华场面的能力。
-
拉片分析:
镜头3:24 跟镜头,哈瑞潜水,水外,全景,士兵牵着猎狗频
繁的巡逻,表现出宴会的安全性极高,但哈瑞却安然大方的潜 入宴会,从侧面表现哈瑞的能力。
音乐:
轻快带有明显小停顿节奏将原本潜入宴会的紧张感变为轻松, 并让电影节奏变缓。与后面精彩刺激的追杀形成鲜明对比。
对话:
哈瑞和搭档的风趣对话,让原本危险的窃取文件的紧张消失。 4:17时哈瑞和搭档一开始接头的对话 比如:---“老爹没教你要随手关门吗?"
《真实的谎言》
-
剧情简介
目 精彩片段 录 幕后
影片结构 影评
-
影片类 年份: 1994年7月15日 语言:英语 阿拉伯语 德语 ---获奖记录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 第五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片女主角奖 一九九四年度美国十大卖座影片之一
穿帮镜头 显示错误:很明显可以看出是替身演员代替哈里完成了穿过雪地飞行的 拍摄。·背部镜头的哈里在雪上滑行并弹起的镜头明显是由替身完成的。 特技:片中哈里被两只恶犬紧追不舍,他转身挥手将恶犬击倒,当时跳 起的两只狗是用橡胶做成的。

《真实的谎言》观后感

《真实的谎言》观后感

《真实的谎言》观后感电影是一扇窥视人性的窗口,而《真实的谎言》则是一部以人性为主题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与谎言为线索,探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道德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现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以及人们在追求真相时所付出的代价。

影片以一起校园性侵案为背景展开,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女孩展开。

这两个女孩一个叫安妮,另一个叫克洛伊。

她们一个是受害者,一个是目击者。

安妮在案发后选择了保持沉默,而克洛伊则站出来作证。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

在影片的发展中,我们逐渐发现了更多隐藏在真相背后的谎言。

影片的叙事结构相当复杂,通过多个时间线的交叉叙述,将观众引入一个个谜团中。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观影的乐趣,更是使得观众思考起真相与谎言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信息的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往往会使我们迷失在真相与谎言的边缘。

影片通过多重叙事的方式,提醒观众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一切。

除了叙事结构上的巧妙设计,影片还通过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安妮和克洛伊这两个女孩的形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她们都是普通人,都曾经历过痛苦和挣扎。

然而,她们对待真相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安妮选择了沉默,她内心的痛苦只能通过自我封闭来释放。

而克洛伊则选择了勇敢站出来,她坚信只有真相才能给她带来解脱。

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

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调查记者麦克。

麦克是一个一心追求真相的人,他不断追查案件的真相,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遭遇阻碍。

他所遭遇的困境和挫折使得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追求真相的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真相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被揭示出来,而追求真相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影片中的场景和配乐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黑暗和阴影来烘托故事的氛围,这种黑暗的视觉效果与人们内心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承史画,光鉴现实——杰夫.沃尔的摄影叙事

影承史画,光鉴现实——杰夫.沃尔的摄影叙事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影承史画,光鉴现实——杰夫.沃尔的摄影叙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术学指导教师:***20060501题的探讨正在以现在完成进行的时态在当今众多艺术家的实践中展开。

例如,德国艺术家杰哈特.里希特(GerhardRichter,1932一)是一个以画论画、以画论摄影、以摄影论画、以摄影论摄影的画家;摄影绘画化与绘画摄影化的双向渗透现象在美国摄影家哈里逊(RobertParkeHarrison,1968一)的作品里得以体现;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谢尔曼(CindyShermanl954一),出于对女性身份的探讨,以自己为模特儿扮演了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她的恐怖玩偶身上,我们看到自身的焦虑;美国艺术家克鲁格(BarbaraKruger,1945一)的创作仿效广告语言与方式,将文字与声音相结合,图片与录像投影相统一,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代艺术家斯特鲁斯(ThomasStruth1954-)的作品展现了城市空间的多面性,营造出博物馆里画中有画令人遐想的世界,为艺术与观众建立了一种密切的联系;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ArakiNobuoshi1940一)的“私摄影”将现实与虚拟、生与死、摄影与人生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刻画出日本社会的现代浮士绘景象;法国当代艺术家波坦斯基(ChristranBolt—anski,1944)向后现代社会提出了存在主义之谜语(existentialconundrums),他的作品从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素材着手,利用各种报纸上的讣告照片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以死亡为主题的摄影装置艺术,向人们提出了无法回避的生与死的疑问。

虽然手法简单,但是意义深刻而易于理解。

还有美国摄影家威特金(JoelPeterWitkin,1939)、f掏1)德国摄影家戈斯基(AndreasGurskyl955)等无数以摄影为创作手段的艺术家正在进行着一场图象革命,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代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思修课电影介绍《真实的谎言》ppt

思修课电影介绍《真实的谎言》ppt

《真实谎言》艺术风格
•《真实的谎言》是一部融浪漫情调与惊险恐怖情节于一 体的动作片。
•导演詹姆斯· 卡梅隆采用“詹姆斯· 邦德”式的影片套路,赋予了 本片一定的社会现实主题和浪漫的喜剧色彩,本片堪称是他导演 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部影片也是影星阿诺德· 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他 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被看做有了重大的突破,国际影评界人士一 致认为,这部动作巨片是施瓦辛格再次崛起的象征。 •《真实的谎言》的电影制作公司投入了1.2亿美元的巨资,高投 入与高科技的结合使影片特技镜头含量极高,惊险的动作不时冲 击着观众的视觉,诙谐的喜剧性又不断引起观众的会心之笑。
《真实谎言》简介
•美国90年代动作片经典之中的经典,特技电影的典范。 一部宣扬美国精神的大片,揭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恐怖 主义必将失败的主题.1994年出品. •导 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 演:阿诺德〃施瓦辛格 • 杰米〃李〃柯蒂斯 • 汤姆〃阿诺德 •影片类型:美国动作大片 •影片长度:137分钟
22
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
•用电影手法戏剧性地诠释了美国联邦特工奇特的生活经历,是一 部融浪漫情调与惊险恐怖情节于一体的动作片。 •导演詹姆斯· 卡梅隆采用“詹姆斯· 邦德”式的影片套路,赋予了 本片一定的社会现实主题和浪漫的喜剧色彩,本片堪称是他导演 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同时,这部影片也是影星阿诺德· 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 一,他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被看做有了重大的突破,国际影评界 人士一致认为,这部动作巨片是这位巨星再次崛起的象征。
True Lies
弄清了西蒙的底细后,哈里就要求自己的搭档吉普 帮忙,并利用自己的间谍手段侦察着海伦的行踪。
True Lies
在海伦和西蒙的一次约会时,哈瑞扮做假特警捕获了他们,拆 穿了西蒙的面目。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他佯称海伦已经卷 入了恐怖分子的活动,要想赎罪就必须为他的间谍组织工作 ,否则她的丈夫和女儿将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代号被称为“ 桃丽丝”,将接受“波利斯”的指示。海伦只好同意了。

真实的谎言观后感

真实的谎言观后感

真实的谎言观后感《真实的谎言》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一个扑朔迷离的剧情,探讨了谎言、真实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导演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使观众陷入思考真相和虚假之间的界限。

影片以一个被称为“谎言先知”的角色为起点,他能够预测一个人将会说出的谎言。

这一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纷纷追捧他,并将他奉为英雄。

然而,主人公并不满足于这种“真实的谎言”,他渴望突破虚假的边界,追寻着真实的本质。

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真相的追求和对谎言的依赖。

很多人似乎更愿意相信美好的谎言,而不愿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他们害怕真相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和痛苦,选择了逃避和欺骗。

这使我不禁思考,真相对于每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带领观众思考真实和谎言的本质。

我们看到主人公在追寻真实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与爱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世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这让我想到,真实的本质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和单一。

它往往伴随着牺牲和痛苦,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

影片的镜头运用也颇具深意。

导演通过运用黑白与彩色的对比,表达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对立。

黑白代表了真相和现实,而彩色则代表了谎言和幻觉。

这种对比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也让人对所谓的真实有了新的思考。

除了对真实性的思考,影片还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以为能够分辨出谎言和真相。

但《真实的谎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谎言和欺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谎言,以保护自己或他人。

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也是我们作为社会动物所面临的现实。

影片以一种戳中人心的方式,让观众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

主人公终于找到了一种真实与谎言和谐共存的方式。

他用自己的方式揭露了世人对他的误解和对真相的追求。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或许真相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它,如何在谎言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浅析当代国内外观念摄影

浅析当代国内外观念摄影

150艺术家The artists一、观念摄影的发展自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以来,“观念”的意识就一直存在于摄影之中。

19世纪中后期,画意摄影在欧洲盛行,一部分摄影师认为,这便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无论“艺术摄影之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著名的拼贴作品《人生的两条路》,还是画意摄影的倡导者亨利·佩奇·鲁滨逊用五张底片合成的《弥留》,都是观念摄影作品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文艺领域逐步拨乱反正,艺术氛围相对开放。

受到当时国家现状的影响,观念摄影在国内逐步发展成型,中国观念摄影师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特征。

观念摄影发展至今,逐渐表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现代主义观念摄影仍然注重继承,而“批判”则是后现代主义观念摄影的关键词。

观念摄影师在创作作品时,更注重内心的表达,将自己的想象力与意念融入观念摄影的创作中,借助摄影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展示自己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与批判。

二、观念摄影的特点(一)观念摄影的表现手法观念摄影的加入使摄影多了一种新型的表现手法,它与以往的纪实摄影并不冲突,但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约翰·萨考斯基把摄影分为主观自我表现的镜子和客观呈现世界的窗户,前者更接近浪漫主义的表达,后者则更接近现实主义。

这两种比喻是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最好的解说,也是现实社会的直观反映,观众可以通过欣赏摄影作品认知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面貌,可以了解现实生活的不同面,从而开阔自身视野。

就像约翰·萨考斯基在《摄影师之眼》中所说:“摄影师听命于现实,其任务就是强迫事实说出真相。

”而观念摄影则更像一面镜子,摄影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如同一面照着摄影家和观众内心的镜子,反映了摄影家甚至是观者的思想和情绪。

摄影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形、无形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表达自身的讽刺和愿望,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赋予创作过程与艺术形象中。

保罗兰德的设计思想

保罗兰德的设计思想

保罗兰德的设计思想美国最杰出平面设计大师一一保罗?兰德发布日期:2012-12-26浏览次数:5071找设计师在线设计师找设计公司我来说两句,设计界的李敖一一著名平面,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一一田,色彩在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应,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保罗?兰德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设计的出发点,凭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及无穷无尽的才思,运用诗人兼商人的语言,契合着商业与艺术。

-ySr-保罗?兰德(Paul Rand)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大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视觉设计方面的建树和前卫精神对整个平面设计领域而言,影响巨大而深远。

保罗?兰德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设计的出发点,凭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及无穷无尽的才思,运用诗人兼商人的语言,契合着商业与艺术。

人物生平】保罗?兰德1914年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1929-1932年(15-18 岁)期间就学于纽约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 学习设计,1932-1933年(18-19 岁)转到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学习。

1933-1934 年(19-20 岁)到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 League) 进修设计,师从德国杰出的设计家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在此期间,学习了比较实质性的设计内容,接触了大量的欧洲设计刊物,在意识形态上受到欧洲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对国际设计运动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其思想站在了当时美国设计家的前列。

1937年,23 岁的兰德开始了自己的平面设计职业生涯,不久便成为“君子——冠” (EsquireCoronet) 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为《老爷》(Esquire) 、《服装艺术》(ApparelArts) 等著名的服装艺术杂志做封面设计,并取得了成功。

《真实的谎言》心灵欺骗的探寻之旅

《真实的谎言》心灵欺骗的探寻之旅

《真实的谎言》心灵欺骗的探寻之旅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而《真实的谎言》这部电影,让我深深陷入其中,感受到了心灵欺骗的探寻之旅。

这是一部让观众思考人性、真实与虚假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是一个成功的推销员,他以自己的演技和谎言来欺骗别人,获得利益。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他逐渐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谎言和伪装,但是当我们迷失在其中时,我们是否还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呢?其次,电影通过对真实和虚假的探讨,引发了我对现实与幻象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虚构的身份和故事来欺骗他人,但同时也欺骗了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景,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内心可能并不那么幸福。

我们常常追求虚假的东西,而忽视了真实的价值。

电影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真实的自己,不要被外界的幻象所迷惑。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记忆和遗忘的探讨,让我思考了时间和人生的意义。

主人公在电影中失去了记忆,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和身份。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记忆,那我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吗?时间和记忆是构成我们个体的重要元素,但当我们失去了它们,我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电影通过这样的情节,引发了我对时间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最后,电影的叙事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回忆、幻想和现实的交叉展示,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思考空间。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也更好地表达了主题。

我们的记忆和经历并不是线性的,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电影通过这种叙事手法,让我对自己的记忆和经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真实的谎言》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对心灵欺骗的探寻之旅,让我思考了人性、真实与虚假、时间和人生的意义。

摄影 Jeff Wall虚假世界里的“真实感”

摄影  Jeff Wall虚假世界里的“真实感”

摄影Jeff Wall虚假世界里的“真实感”LIMINAIRE: 旷野,像风一样的思考?[ 本期摄影师:Jeff wall ]Jeff Wall(1946- )加拿大摄影师Wall received his M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1970, with a thesis titled Berlin Dada and the Notion of Context. Taught for many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lectured at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He has published essays on Dan Graham, Rodney Graham, Roy Arden, Ken Lum, Stephan Balkenhol, On Kawara, and other contemporary artists.杰夫·沃尔凭借论文《Berlin Dada》和《the Notion of context》在1970年拿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学院艺术史硕士学位,多年任教于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在European Graduate School演讲。

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19931993年。

以姬路车站(约1832年)为基础,葛饰北斋的一块木纹,“突然的一阵风”再现了当代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世纪的日本风貌,利用演员并花了一年的时间生产100张照片,以便“实现无缝蒙太奇,让人们能够及时捕捉到真实的瞬间。

”Katsushika HokusaiA High Wind in yeijiri,c.1831-33from the series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colour woodblock print approx.28x38cm?想以杰夫沃尔非常闻名的作品“突然的一阵风”为引开始这次的分享,希望他的作品能带给你们灵感,就像绘画带给他灵感一样,会产生出某种强烈的欲望,就比如我现在凌晨两点竟然在写这篇文章。

视听语言平时作业—真实的谎言镜头分析

视听语言平时作业—真实的谎言镜头分析

视听语言平时作业视听语言平时作业——影片镜头分析《真实的谎言》是由好莱坞最著名导演詹姆斯•卡麦隆拍摄的。

这部影片是90年代动作片经典之中的经典,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演员有阿诺德·施瓦辛格,迪·卡雷利,杰米·李·柯蒂斯,查尔顿·赫斯顿,比尔·帕克斯顿,汤姆·阿诺德,迈克·卡拉维,埃尔塔·马里克,艾丽泽·达什库,戈兰特·哈斯洛夫等。

哈瑞·塔斯克尔是代号为“欧米茄”的一个间谍组织的特工,他精通6种语言并能操纵多种高技能的间谍手段,此时他正受命调查着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偷窃并运输4枚核弹的案件。

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长久以来,哈瑞一直没有向妻子海伦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伪装成一个推销员,他们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

时间一长,海伦对自己的丈夫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处于叛逆期的女儿达娜也对“过时”的父亲阳奉阴违。

在一次对恐怖分子的行动中海伦才发现丈夫竟是个了不起的特工,在枪战中海伦落入了魔掌。

海伦和女恐怖分子珍娜在汽车里也展开了搏斗,在千钧一发之际,哈瑞救出了海伦。

但狡猾的恐怖分子又绑架了他们的女儿达娜,并威胁要在迈阿密引爆另一枚核弹头。

哈瑞驾驶着“鹞式”战斗机赶到迈阿密,用一枚歪打正着的导弹消灭了恐怖分子阿兹和他的属下,同时救出了女儿达娜,保住了城市……一年以后,海伦再次接受“欧米茄”的任务,然而,这一次他身边则多了一名搭档----哈瑞。

影片分析分析片段:哈瑞在调查恐怖分子时受到跟踪,在解决俩个恐怖分子后,恐怖头子阿慈敌不过逃走,于是骑着马的哈瑞和乘着摩托车的阿慈进行了追踪大决战。

镜头一:拉镜头景别:特写解析:机位较为靠近,以平视的视角拍摄,用拉镜头描述了哈瑞拿枪动作技巧的高明和速度之快。

镜头二:跟镜头景别:中景解析:先是阿慈以一个开枪还击转角逃跑的镜头,紧接着一个哈瑞出现的跟镜头,使影片衔接紧凑,增加了场面紧张的氛围。

真实的谎言_小说

真实的谎言_小说

真实的谎言余教授从中国回来,从机场往家里赶,想给太太一个惊喜。

余教授进了豪华公寓大楼,乘电梯来到家门口,用钥匙将房门轻轻旋开,一股佳肴的味道飘散而来。

他踅进门,发现餐桌上热气腾腾地放满了盘盏,心中疑惑,“她怎么知道我今天要回来?”看来夫妻间心有灵犀。

太太就是太太。

他来到厨房,见太太正忙着炒菜,于是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将太太的眼睛蒙住。

太太浑身一个激灵,马上猜到是他。

太太转过身,用手勾住他的脖子。

上大学谈恋爱时他就喜欢蒙她的眼睛,所以一点都不难猜。

太太眼神娇憨地怪他下了飞机也不给她打个手机。

他说结婚这么多年,太太是自己肚里的蛔虫,肠子转几道弯一清二楚,用不着。

太太说忘了买酒,让他赶快去买。

余教授于是出了门来到街上,拐弯抹角到隔几条街的一家卖名贵酒的酒店,他以前经常来。

不料酒店的门上挂了一个“Close”的牌子。

余教授看看手表,天色还早,怎么就关门了。

这时一个手中拿着鲜花的人匆匆走来,推门而入。

余教授疑惑地跟了进去,店老板打着招呼,热情有加。

店里还有其他几个顾客,刚才进来的那位一面打着手机一面选酒,满脸的幸福。

余教授对店老板说门口的牌子挂错了,店老板笑着回答,今天是愚人节。

余教授会过意来,在中国将这挡子事给忘了。

余教授买了一瓶正宗的法国红葡萄酒,最高级的那种,太太和自己常常品尝。

来到柜台前付钱,站在拿花人的后面。

付完钱,余教授兴高采烈地打着口哨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公寓电梯前不期和刚才那人又碰了面,他在等电梯,两人彬彬有礼点头致意。

一进电梯,那人敏捷地按亮了按钮,原来和自己去同一层楼,以前没见过。

电梯停下后,那人轻驾熟路迫不及待地快步出了电梯。

余教授打量着那人高高帅帅的背影,老远地跟在后面。

帅哥在自己的家门口停了下来,按响门铃,余教授在拐角处停了下来。

房门开了,那人马上将鲜花美酒献了上去。

太太焦急地对那人说刚才不是给你打过手机,让你不要来了,他回来了。

那人笑着说甜心今天是愚人节,你骗谁。

余教授转过身,默默地走向电梯下了楼,一个人在空旷的大街上踟蹰。

真实的谎言的观后感

真实的谎言的观后感

真实的谎言的观后感《真实的谎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扭曲而荒诞的世界,让我们不禁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黑白分明是否依然存在。

电影以一对年轻夫妇为主线展开,他们被一位神秘的陌生人诱导参与了一个奇怪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他们是否有能力分辨真实与谎言,并决定他们能否获得一笔巨额遗产。

然而,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观众逐渐发现,所谓的实验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电影通过诸多细节巧妙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首先,它暗示了媒体对现实的操控。

在电影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成了一个重要的争议点。

而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流言蜚语在网上迅速传播,人们往往很难辨别真相。

电影中的情节使我们反思,人们受制于媒体和信息的过载,真实与谎言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其次,电影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追求遗产的过程中,夫妇们开始相互猜忌、背叛甚至争斗。

这一系列的行为扭曲了原本正义和诚信的概念,揭示出人性中的弱点和贪欲。

电影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讽刺:当人们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时,往往会放弃原则和良知。

与此同时,电影也对人们对于真实与谎言的追求产生了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真相的探寻,希望找到一个绝对的答案。

然而,电影却告诉我们,真相不仅仅是黑与白的简单对立,它存在着许多灰色的地带。

真实与谎言往往互为表里,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它们。

本片的故事情节紧凑,镜头语言独特,给观众带来了多重的思考。

导演运用了夸张、荒诞的手法来表现出现实世界的反差和无常。

台词简洁而有力,情节跌宕起伏,不断引发观众的思考和的联想。

同时,电影的场景设计和服装搭配也恰到好处地呈现了一种充满幻觉感的世界观。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每一个角色都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演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主要演员,他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和细腻的动作,将人物内心世界逐渐展现出来。

这些精彩的表演不仅在剧情上起到了推进的作用,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虚假的艺术创作例子

虚假的艺术创作例子

虚假的艺术创作例子对于这些喜欢收藏的富人,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哪里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画作。

这些收藏家,如果手里能有一副毕加索、梵高、马蒂斯、伦勃朗等人的画作,那可真是够冲众人显摆好一阵的。

可是世界级画家就那么些,而且这些画家通常是,去世以后作品的价值才会大幅度上涨,所以出自这些画家之手的佳作,可以说都是绝世的精品。

然而收藏,有真就有假,因为假的成本很低,如果当真品卖,那赚钱的空间可就大大的了。

他以造假画震惊艺术界,疯狂敛财10多亿,画家的亲属都分不清真伪画作也不例外,那些大师的画作,也是无数造假高手争相模仿的对象。

可是买家也不是傻子,况且还有那么多专业的人士,若想靠卖赝品赚大钱,那需要的技术,可不亚于那些世界级画家的水平。

但是世界上就是有这么牛的人,他没什么自己的作品,但是他模仿的世界级名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挂在世界顶级的艺术馆里当真品展出,可谓造假界的天花板级别选手,他就是沃尔夫冈-贝尔特拉奇。

他以造假画震惊艺术界,疯狂敛财10多亿,画家的亲属都分不清真伪少年时代,天赋初显沃尔夫冈的原名叫沃尔夫冈-费舍尔,1951年2月4日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叫赫克斯特的小村庄。

他全部的艺术细胞,都来自于父亲的遗传,沃尔夫冈的父亲在教堂做一名壁画的修复师。

这个工作要求的技术高,但是收入却不高,于是沃尔夫冈的父亲还额外的靠临摹挣钱,他的临摹对象是毕加索、塞尚等。

而沃尔夫冈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也对绘画展现出了超高的天赋,并且也和父亲一样,时常模仿名人的画作。

他以造假画震惊艺术界,疯狂敛财10多亿,画家的亲属都分不清真伪右边是沃尔夫冈的临摹在12岁的时候,沃尔夫冈准备挑战毕加索的作品《母亲与孩子》,这幅画还不像印象中毕加索那种孩童般的绘画风格,第一幅专业的临摹作品,沃尔夫冈断断续续地画了3年才完成,但是如你所见,一个14岁的孩子,能模仿成这个样子,已经是极其出色了。

在中学时代,沃尔夫冈不是个好学生,他去夜间俱乐部兼职工作挣钱,还喜欢跑各种音乐节,反正就是不正经学习。

1 客观

1 客观

1 客观、现客观、极端客观:对相机的非控制倾向EX: 旅美日本艺术家河源温天津摄影师莫毅<狗眼看世界> 1997道格拉斯-许布勒(Douglas Huebler) 1971庄辉(男女浴池)2 撒开你的伤口:另类社群摄影EX: 阿诺尼梅(Anonyme) "小女孩蜷在沙发上幻想被打屁股的快感" 1930年代杰克-皮尔森(Jack Pieson) <纽约之夜> 1996艾娃-理查(Yva Richard) 法国巴黎阿尔文-克劳尔(Irving Klaw) 将美国脱衣舞的风尚带入以捆绑为专题的虐恋摄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47年创办摄影部主任斯泰肯(Edwand Steichen) 1955推出了"人类大家庭"展览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于1995年编辑出版了<波士顿学派>(Poston School) 书中收入南-戈尔丁和她的男朋友大卫-阿姆斯特朗,菲利普-卢卡,马克-莫里索等人的作品.南-戈尔丁历次展览题目:"另一面"1933,"性依赖的芭蕾"1986,"双料生活"1994,"我将是你的镜子"1996...... 马克-莫里索<fascination> 1983维吉(Weegee) 1945 "裸露的城市"菲力普-卢卡1990 "好莱坞"系列沃尔夫冈-提尔曼德国-美国荒木经惟继承法国性虐待摄影的传统领导日本一场全民性的"私摄影"运动郑国谷<广东阳江青年的"梦幻与激情">袁冬平<精神病院>卢广<艾滋病村>吕楠<山西天主教>系列赵铁林<另类人生>张海儿"矿工"; 刘铮"江湖戏班";杨勇;4 思想类型:表演和导演杰夫-瓦尔辛迪-谢尔曼电影人物形象系列"何谓女性" 古典名画中的女性皮埃尔兄弟法国扮演各种理想化的社会角色的造型中国90年代摆拍类影射与反讽于安宏"中国不需要艾滋病"系列邱志杰"好"系列刘铮"三界"系列乌尔善<公共形象设计>杨福东<第一个知识分子>波士顿五人学派的菲利普-卢卡街景摄影5 玩偶世界:我是你的镜子贝纳德-弗孔多个玩偶的形象等人大小玩偶在情境设置中玩偶与真人在一起蒋志"木木"系列"大木木"系列曼雷<衣架> 1920 <木人先生与木人太太> 1942贝尔莫德国1938 "无题"系列森村泰昌"与神游戏"系列辛迪-谢尔曼论证女性观本身的虚构性质玩偶不是无辜的被残害者而是邪恶力量的拥有者郑国谷<东京上空的故事>邢丹文"复制"系列2003梁越芭比娃娃系列6 置景安娜-门迪尔塔在森林中的小小改动,只是其中不多见的个案,那也只是画龙点睛式的小小改动乔戈里-克里森(Gregory Crewdson) <无题> 1994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 <镜子旅行事件> 1969蒋志<屉中物> 19987 在摄影与摄影之间:数字拼贴哈特菲尔德和30年代柏林达达<人生的道路>伍尔斯曼<漂浮的树> 1934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 <达利> 1948 <达利与骷髅> 1950曼雷通过中途曝光的方法的"雷影照片"去模仿素描和版画的效果,又如用逆光拍摄获得剪影效果去模仿黑白版画让-波德沙利<水平的人> 1984 <闲逛> <黄> 1986 <鱼与公羊>罗钦科<给马雅可夫斯基的> 图像蒙太奇格登马塔-克拉克<无题> 1977大卫-霍克尼<街景> 1985 <椅子> 1985卢卡斯-萨马拉斯<全景> 1984 关于时间性的意识比大卫-霍克尼自觉得多山姆-泰勒-伍德英国; 宋冬中国三位德国艺术家(Hug,Drob和Wetzel)将摄影与素描相结合<待遇> 19988 采样时代:数量的意义EX: 伯恩和希拉-贝切尔德国上世纪50年代起德国的民居山墙墙面和工厂风景荒木经惟性暗示的花卉<东京> 1995王劲松<百拆图> 2000 <标准家庭> 1996 "双亲"系列杉本博司<电影院>系列<电影院1978> 1993邵逸农,慕辰<大会堂>系列2002托马斯-斯图兹德国跨文化的人类学调查"全家福"系列瑞典摄影家"宜家为你搞定生活"系列雷奈克-迪克斯塔(Rineke Dijkstra) "新母亲"系列"浴者"系列19939 时与时之间一, 所拍摄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行为艺术,但是由于该行为的特殊性,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记录来加以呈现,这时就算图片只是简单的记录,这组图片也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EX: 金锋"我的形象消失的过程"系列二, 对时间进程加以干预.事实上,是利用人们对于照相机的真实性的信赖这样一种心理机制,来建立起悖谬于正常时序的图像关系.麦克瑞纳<花房>庞诺尼<打开你的皮肤- 石头> 1971乌尔斯-路兹<自拍像> 1975邱志杰"挂历1998"系列韦赛利(Michael Wesely) 长达两年的曝光时间<1997年3月12日至1998年12月13日>10 叙事摄影:真实的谎言约翰-希里亚(John Hilliard) <沮丧> 1975蒋志"吸管人"系列1997-2004石青<注视> <硬伤> 2001 "青春期"系列李勇<小洁的夜晚>11 扫描:流水账EX: 洪浩"我的东西"系列2002夏慧<纹> 200312 异形与妄想:数字化变形一是组合不可能形体,即我所说的异形,这以EX: 李小镜华裔美国摄影师台湾最为惊心动魄"十二生肖""人兽之间""众生相""审判""进化""夜生活"等系列"Juror"系列半人半兽的完美组合二是在这种数字化雕塑基础上组合成怪异形体所处的怪异场所,能获得更大的空间去指涉社会现象及文化症候EX: 因纳兹-凡-兰斯维尔德(Inez van Lamsweerde) 荷兰,只对形象进行极不起眼儿的轻微改动,产生怪异的效果<森林> <萨吉亚> 1992石青<1999> 偷偷将若干人的掌纹中的"生命线"在某处突然抹去陈介人台湾"魂魄暴乱"系列将血腥的历史刑罚照片与本人的形象结合单体异形王庆松<老栗夜宴图>胡介鸣<美杜莎之筏>邱志杰<2002年9月16日夜>刘韡"恐惧"系列2001袁广鸣"城市失格"系列200213 到此一游EX: 维姆-文德斯<地球表面的图画系列---蒙大拿州的印第安人墓>曾广智香港"东方与西方的遭遇---远征"系列上世纪80年代<纽约> 1979 <营火> 1983姚瑞中台湾"历史测量"系列1997宋冬"转轴风景"系列200014 合影的理由EX: 吉连-卫林(Gillian Wearing) <60分钟的沉默> 1996庄辉<合影> 1997 <一个和三十个工人> 1995-1996EX: 耿建翌90年代一个用照片和复印纸,丝网印刷等方式进行的身体教育的"教材"邱志杰"好"系列1997翁奋<家庭大愿望> 2001施勇<憧憬制造> <仪态举止ABC> 1997杰夫-瓦尔<小孩们> 1998王宁德<SOMEDAYS> 200215 老照片的借用EX: 刘谨<王府井纪事---事件1> 2001森村泰昌<两顶帽子> 1988海波<他们之一> 1999梁越"相见恨晚"系列2001洪磊<紫禁城的秋天(太和殿东回廊)> 1997金锋<远一点,再近一点---不能在一起玩>慕辰邵逸农<家族图谱> 2002瓦扬博物馆<瓦扬革命>阿西姆-豪斯<人生的循环--家族> 1940苏提泰国把泰国历史上的经典历史照片,以木刻的方式翻刻在小学课桌上,让观众用铅笔和纸张拓印这些桌面上的木刻---去重新"显影"历史艺术家使用老照片的方法: 1,老照片新拍2,新老照片的拼贴3,老照片新拍是在表演中援引老照片资源,如果尝试在置景中援引老照片资源,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4,直接对老照片加以篡改5,新照片做旧Lomography的戒律:1,无论到哪儿,随时带着你的相机2,24小时都别让它休息3,lomo不该搞乱你的生活,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4,贴近你要拍的目标,越近越好5.动作要快6,别管会拍到什么东西7,也别担心最后会拍出来什么东西8,把前面几点都忘了吧。

真实的谎言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

真实的谎言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

真实的谎言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真实的谎言: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虚构故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方式之一,通过创造虚构的情节、人物和场景来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然而,在虚构故事中,往往会融入真实的元素,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本文将探讨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对故事产生的影响。

首先,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可以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或情节。

作家常常会借鉴现实中的轶事、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以此为基础构建故事的框架。

这样的做法使得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能够引起共鸣和情感共振。

例如,在一部虚构小说中,作者可以借用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故事背景,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的独特性。

其次,真实的人物塑造是虚构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作家通常会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小说中的角色,或者将真实人物的特点和经历融入到虚构人物中。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活度,还能够为读者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标杆。

读者可以通过与现实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这种对真实元素的借鉴和创造,使得虚构故事既能够大胆想象,又不失为一种关于人性和生活的真实反映。

此外,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还可以体现在场景的描写和环境的构建上。

作家通过对真实地点或特定环境的准确描绘,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一个发生在某个现实城市的故事,通过对城市风景、建筑物和人文特色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真实性。

同时,真实场景的运用还能够为故事增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使读者对故事的情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然而,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与虚构情节产生冲突或矛盾。

虚构故事的最终目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特情节和人物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

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元素应该充当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限制故事发展的桎梏。

在运用真实元素时,作家需要灵活运用,根据故事的需要进行加工和改变,以达到虚构故事的整体完整性和独特性。

真实的谎言影视赏析

真实的谎言影视赏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中外视赏析班级:水工信息0901姓名:吴庆奎学号:2009072121影评—《真实的谎言》在这个学期选修课中我再次重温了这部美国大片,说实话对于电影我一般只有一种感觉—看一遍忘一遍,除了那些经典中的经典,例如当年张国荣拍摄的《倩女幽魂》的确是让人百看不厌。

真实的谎言,就伴随我在此品读一次美国大片中的经典吧!影片《真实的谎言》是由詹姆斯·卡梅伦导演的,由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一部典型的美国大片。

这部影片于1994年上映,后被选入人生必看的50部经典电影,大家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确凿的商业娱乐片,可是细细回味其中的某处细节,却也不缺少动人的地方。

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整个故事吧。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哈里·塔斯科尔的美国特工身上,这位代号“欧米茄”的国家特工精通六种语言,能操纵多种高科技间谍手段。

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结婚十五年来,哈里一直向妻子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

哈里正受命调查着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走私核武器案件,可海伦却以为他是个总是出差的电脑操作员,对于他平凡的工作和老实巴交的态度有些厌烦。

就在这时,海伦遇到了一个叫西蒙的男人,这个男人自称是“间谍”,编造了一系列浪漫刺激的故事来引诱海伦。

可怜的海伦守着家里的真间谍,却为一个冒牌货而“醉生梦死”……哈里发现了海伦的秘密,在搭档吉普的帮助下,他化装成恐怖分子与妻子玩起了间谍游戏,同时利用自己的间谍手段让西蒙丑态百出。

天有不测风云,一伙真的恐怖分子的到来把谎言变成了真实,夫妻双双被绑架到了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在那里,他们终于卸下了各自的伪装,坦诚相对……枪战、爆破、激烈的打斗,惊险的飞行……夫妻虽然生死离别,但终于消灭了恐怖分子。

二人为世界赢得了和平安宁,更为自己赢来了相知相许。

这就是此部影片的基本故事情节啦,这部片子我认为属于纯粹的商业运作出来的动作大片,情节比较简单,使许多人看过之后也就随风而去啦,说到教育意义,也只有哈里对家庭的看重和对感情的真挚让人在真实生活中感慨万千吧!在影片当中,导演追寻的依旧是好莱坞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电影开头那群保安的冲锋枪扫射,子弹只能在哈里的身边一尺开外的地方穿梭,但是哈里的手枪却能百发百中,全身而退。

关于说谎的书

关于说谎的书

关于说谎的书
说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谎。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有一些关于说谎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

其中,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叫做《说谎者的扑克牌》,这本书由保罗・艾克曼和阿道夫・斯坦威斯基合著,讲述了关于如何辨别说谎者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出说谎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说谎的书籍,如《谎言的艺术》、《你成为骗子的前奏曲》等等,这些书籍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说谎这个话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和避免被骗。

总之,说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了解说谎者的行为模式和技巧,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真实的谎言读后感

真实的谎言读后感

真实的谎言读后感《真实的谎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真实与谎言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人类欲望的本质以及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作者马克斯·弗里希通过精妙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迷雾和矛盾的世界,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里斯蒂安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以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作品而闻名。

然而,他却陷入了一个谎言的漩涡中,他的小说《真实的谎言》在出版前夕被曝光是一部虚构的作品。

这个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和争议,人们开始质疑他的道德和真实性,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中,作者通过克里斯蒂安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模糊边界。

他在书中写道:“现实的力量不是在于真实,而是在于它的虚构性。

”这句话让我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所体验的,又能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我们所认为的真相,又能有多少是被选择性地呈现给我们的呢?小说通过克里斯蒂安的经历,让我开始怀疑现实的真实性,开始思考我们对于真相的定义和追求。

小说中,作者对人类欲望的描写也令人深思。

克里斯蒂安是一个追求真相的作家,他的作品揭露了许多社会的阴暗面。

然而,当他自己陷入一个谎言的漩涡中时,他开始感受到了欲望的力量。

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和地位,不得不继续编织谎言,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这让我不禁思考,人类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驱动人们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力量,还是一种让人堕落和背叛的力量?小说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也是我思考的重点之一。

克里斯蒂安在小说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谎言,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这让我思考,道德和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真实的谎言》,我对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人类欲望的本质以及道德与伦理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真实的谎言》读后感

《真实的谎言》读后感

《真实的谎言》读后感《真实的谎言》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耐人寻味的主题,在带给读者情感冲击的同时,也让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谎言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小镇上,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平凡的公司职员,过着相对平淡无奇的生活。

然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竟然能够说出谎言成真时,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同。

约翰开始滥用这种能力,不断编织谎言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但随着谎言日益积累,他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性和内心的纯净。

通过约翰的经历,作者巧妙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谎言的荒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谎言,有些是为了保护他人,有些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有些则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

然而,随着谎言的逐渐蔓延,我们自己也可能会陷入其中,迷失了自己的真实面貌。

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那样,谎言并非永远能够带来快乐与满足,虚伪的生活只会进一步加深我们的孤独和内心的挣扎。

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当真实与谎言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时,作者在小说中也描绘了一些真实的瞬间。

这些真实的瞬间让人们想起自己的初衷和对真理的追求。

例如,当约翰意识到自己被自己所编织的谎言困扰时,他迫切地想要找回自己过去的生活。

这种对真实的渴望,将人们带入思考:在谎言和真实之间,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如何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除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外,《真实的谎言》还以其流畅的叙事和精彩的细节展现了作者的写作实力。

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贯穿起伏有致,悬念迭起,令人无法放下。

尤其是小说中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每一个场景的真实与虚幻。

这种精心构建的叙事方式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让小说更具有观赏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同思考和感受。

通过阅读《真实的谎言》,我意识到虽然现实生活中谎言无处不在,但我们不能被谎言所控制,更不能丧失对真实的追求。

只有保持真实和诚实的态度,才能走出谎言的阴影,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真实的谎言》杰夫.沃尔灯箱作品

《真实的谎言》杰夫.沃尔灯箱作品

真实的谎言——杰夫·沃尔的灯箱作品作者:孙旭頔杰夫·沃尔属于那种“深刻型”的当代艺术家。

他的作品主题多是触及社会、政治问题,如城市暴力、种族歧视、弱势群体、民族争端等等。

随便拎出一个话题都足以引人深思,甚至到有些窒息的地步。

倘为了避免这种深刻,你妄图只是以走马灯式的心理随便地打量一下这些作品,结果却往往由不得你,于无意间,便会掉到沃尔的“圈套”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沃尔是高明的:他将这些严肃的题材巧妙地提炼为一幕一幕日常生活光景。

他预先构思出现实生活中某个侧面的戏剧性细节。

然后或找寻,或搭建合适的场面、内景,动用演员按照自己的意图表演并加以拍摄。

最终将完成的幻灯片封入广告灯箱中。

这些貌似生活中随意的一瞥被放大——巨大的作品尺寸、强烈的灯箱冷光——逼迫人们不由地驻足,“无条件地服从”,去观看品味,下意识地进行思考。

如此,杰夫·沃尔德灯箱作品有着令人难以忽视的震撼力。

一方面是艺术作品所影射的社科主题使然。

;另一方面,很显然,广告灯箱在创作作品中的引入亦是“无法规避”的看点。

由一个假设开始……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沃尔去下了作为作品展示的一部分——灯箱中的冷光灯管,作品停止了发光。

有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纯粹平面化的摄影照片。

这样,沃尔的作品还会剩下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画面仍然存在,作品的主题、艺术性甚至于社会价值也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

作为照片这已经够丰富了,但这并非沃尔作品的一切。

显然它们依旧是摄影,是《被破坏的房间》、是《疾风》……但很显然,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失去了光亮的气氛,视觉语言缺少了叙事的氛围。

画面失去了吸引观者驻足、深思的气场。

铝质框架、透明灯箱片和置于其后的若干冷光灯管构建出一个实实在在有着体积感、重量感的观景装置。

冷光灯的光亮产生一定的照明范围。

正因为如此,沃尔的每一幅作品在展示过程中,都有着相对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一个不相瓜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谎言
——杰夫·沃尔的灯箱作品
作者:孙旭頔
杰夫·沃尔属于那种“深刻型”的当代艺术家。

他的作品主题多是触及社会、政治问题,如城市暴力、种族歧视、弱势群体、民族争端等等。

随便拎出一个话题都足以引人深思,甚至到有些窒息的地步。

倘为了避免这种深刻,你妄图只是以走马灯式的心理随便地打量一下这些作品,结果却往往由不得你,于无意间,便会掉到沃尔的“圈套”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沃尔是高明的:他将这些严肃的题材巧妙地提炼为一幕一幕日常生活光景。

他预先构思出现实生活中某个侧面的戏剧性细节。

然后或找寻,或搭建合适的场面、内景,动用演员按照自己的意图表演并加以拍摄。

最终将完成的幻灯片封入广告灯箱中。

这些貌似生活中随意的一瞥被放大——巨大的作品尺寸、强烈的灯箱冷光——逼迫人们不由地驻足,“无条件地服从”,去观看品味,下意识地进行思考。

如此,杰夫·沃尔德灯箱作品有着令人难以忽视的震撼力。

一方面是艺术作品所影射的社科主题使然。

;另一方面,很显然,广告灯箱在创作作品中的引入亦是“无法规避”的看点。

由一个假设开始……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沃尔去下了作为作品展示的一部分——灯箱中的冷光灯管,作品停止了发光。

有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纯粹平面化的摄影照片。

这样,沃尔的作品还会剩下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画面仍然存在,作品的主题、艺术性甚至于社会价值也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

作为照片这已经够丰富了,但这并非沃尔作品的一切。

显然它们依旧是摄影,是《被破坏的房间》、是《疾风》……但很显然,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失去了光亮的气氛,视觉语言缺少了叙事的氛围。

画面失去了吸引观者驻足、深思的气场。

铝质框架、透明灯箱片和置于其后的若干冷光灯管构建出一个实实在在有着体积感、重量感的观景装置。

冷光灯的光亮产生一定的照明范围。

正因为如此,沃尔的每一幅作品在展示过程中,都有着相对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一个不相瓜葛。

一旦灯光灭掉,装置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灯箱作品原有的立体感、纵深感在转为那种司空见惯的常规摄影照片过程中被一点点瓦解掉。

画面存在的空间感遭到破坏。

非但如此,沃尔这些差不多真人大小尺幅的作品也不再有着特别的诱惑力。

除了留给观者一些仅就展示尺寸巨大而产生的瞬间惊叹外,别无其他。

这种惊叹不同于那种震惊——由作品画面给人的确有其实的“身临其境”感引发的。

这“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也是源于冷光灯管的光亮。

画面的真实感遭到了破坏。

沃尔拿掉了冷光灯管之后,画面语言变得无力,叙事有些疲软。

沃尔的作品少去了几分力道,霸道地对观者的强“视”变得不是很鲜明。

看来灯箱的缺位导致了一系列消极的结果。

不可小觑的灯管
虽然,就杰夫·沃尔本人而言,对挖掘照片主题的兴趣远远胜于对选择展示方式的热衷。

但是,显然这具有意味的灯箱冷光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光线是画面叙事气氛的营造者。

虽然在沃尔的本意中,灯箱仅存在于技术处理:光线从照片后面的冷光灯管中发出。

这种气氛不能被理解为是杰夫·沃尔隐喻了怎样的含义。

他在1979年所写的《致观者》一文开篇便阐明,自己感兴趣的是
照片题材,主题对于艺术的魅力。

广告灯箱的引入只是一种为表达主题采用的展示装置。

当然,这些灯箱透明片加上铝质外框及若干冷光灯管对于沃尔的创作而言并非是唯一的,不可变更的。

有的只是作品主题于无意中遭遇了广告灯箱——这“恰好”构建了此展示方式对主题意义、方式的深度解读。

广告灯箱这一在消费社会随处可见的商业宣传手段,在沃尔那里却装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对现实生活、社会政治问题的严肃思考。

其次,冷光灯照射出平面视像的立体感。

沃尔采用广告灯箱追溯其源头,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极简主义创始人之一丹·弗莱文(Dan Flavi n)。

他可以说是经营光线的骨灰级大师。

他较早地认识到冷光灯光晕具有卓越的表现力。

透过发光的灯管,弗莱文领会到,经过这无限的光晕解除了形式问题,提供环境空间组织从光线开始。

弗莱文说:“我知道展览空间是可以被破坏的,经由建构的错觉,霓虹灯彩绘光晕将随我意的经营。

”正是基于这种论断,它为沃尔的灯箱作品提供了基本的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

所以,沃尔的灯箱作品迥异于常规摄影作品之处便在于对前者的观看要以一种立体的空间存在的思维方式对待。

相比较为黑暗的展厅,灯箱的光亮在无形中于空间上划出纵深的体积。

这是属于作品自身的展示空间,每一幅独立的作品正是在自己的“领地”里,尽情地展示、叙事。

观者不会在观看时将它与其它的作品产生暧昧的连带——目光进入到这种空间之后,可以于作品恣意地打量,断不会轻易地顾盼神离。

那常有的看展经历——怔立于某一作品之前,只是间隙中,眼角余光对旁边作品不经意的一瞥,注意力便会被轻易拽走——不会发生。

可以说冷光灯光线形成了一个有关自己的封闭空间。

进入到其中,观者剩下的只有聚精会神了。

再言,冷光灯下的谎言更为真实。

我们知道,杰夫·沃尔的作品是在预先经过精心设计的场景中拍摄,演员按照他的摆布进行表演,特别是近期的作品还会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码合成。

看来,画面上完美“瞬间”的雏形只是存在于沃尔的脑海里,并非曾经确有其事地发生在某一时刻。

非真实的实景,非确实发生的“完美瞬间”,但是在冷光灯的映衬下,让人明知被欺骗,却又宁可相信这种完美,这样的瞬间曾经果然真实存在于某一时刻。

令观者产生这种心理,探其究竟。

其一,灯箱中的冷光灯的光线在透明片表面分布非常均匀,这种“民主”使得画面上没有要点与非要点之分。

从画面中央到周边部分,没有视线的死角。

在这个意义上,它更加没有阴影,这样的光线既没有什么层次,也不忽略任何细节,它不会将任何东西遗留在阴影中,而且会照透任何东西,让它们一览无遗。

这很像人的视野,在这里没有主次高下之分地观看着客体。

这种与生活相近的观看方式,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同时,这种冷光灯我们又称其为“日光灯”。

顾名思义,它散发出的光亮试图营造一种天空或者说是“日光”的颜色。

这样的光可以相对真实地还原有机体的色调,特别是肤色。

所以,冷光灯对于“日光”效果的追求,使得封于灯箱内的画面看上去更为真实。

站在图像时代的结构下看沃尔的“发光作品”
以上,对于杰夫·沃尔的灯箱作品于制作、展示、揭示主题等赘言许多。

这里另辟蹊径,就当下热谈的“图像时代”,结合起来观照沃尔的灯箱作品,探索性地研究一下其中的现实意义。

在谈及之前,暂将作品之事搁置一旁,先梳理下有关图像时代的一些概念。

对图像时代的界定,从技术范畴而言,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

而这种视觉机器的法人——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标志了图像时代的起点。

在此之前,图像只是拘囿于画像,再为宽泛些可能就再算上形而上的心像,作为具象的表现形式。

而摄影的滥觞,及随后电视、电影的到来,使得平面静止的视像、和动态的影像产生。

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将纯粹平面化的摄影作品称为“视像”,以区别于由电视、电影产生出的“影像”。

这些生产视觉的机器制作出的图像不再是单一化,孤本化。

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的复制品,即瓦尔特·本雅明所称的“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作品”。

从此,大量的视觉图像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的意识,形成了一个图像的时代。

显然,电影特写镜头相比于照相机镜头延伸了空间,而慢镜头则延伸了运动。

而正是因为影像的这种空间感、时间感带给了观者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

所以,电视、电影荧幕前,观者在对于下一个未知画面的期待远比摄影照片要强烈得多。

这种迫不及待甚至会引发人们自主的联想、想象。

而杰夫·沃尔的灯箱装置无论于外形或是冷光灯的光线,较为接近电视、电影荧幕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这种“移就”而来的视觉心理,笔者以为,或多或少都会比单纯的视像更易引发观者的主观联想。

灯箱于电视、电影荧幕的相似性,使得沃尔的灯箱作品脱离了单纯的视像带给人们的静态的思考。

灯箱使得沃尔的摄影作品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得到升华。

可以说,沃尔的灯箱作品是介于视像与影像之间的一种图像方式。

附录杰夫·沃尔简介
杰夫·沃尔(Jeff Wall)
1946 出生於加拿大温哥华
1970年就读于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1970-1973年在伦敦Courtauld学院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1976-1987年担任Simon Fraser University艺术中心副教授,现担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76年,开始拍摄彩色照片。

1985年,开始发表评论性文章。

1991年,采用数码蒙太奇手段进行创作。

1995年,转为拍摄黑白照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